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探索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3:00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探索

摘 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制,首先应分析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应用技术发展方向,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认证标准等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制订专业课程体系,尤其要对体系中课程的创新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和整合并加以运用。这样,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后,才能逐步将学生培养成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该专业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变得越加重要。但是在现阶段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些高校所用的软件工具到了毕业的时候就会被一些新的软件系统所淘汰,这也就使得学生们迅速的掌握并且应用新技术成为了高校进行计算机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注重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构较为科学的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建立较为科学的“厚基

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厚基础”就是使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能力突出、个性鲜明;“宽口径”就是加强通识教育,使学生有很强的多行业适应能力和宽广的就业前景;“重实践”就是使毕业生通过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具备在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工程等多个领域和岗位就业的专业实践能力;“求创新”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坚持整体优化、学科融合、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原则[1],充分体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培养过程。

突破思维定势,改革传统的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特色教材建设,提升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为目标,构建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进行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打造 2.1进行专业方向模块的合理规划

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打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科特点以及其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专业模块的有效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将专业方向的模块划分作为整个培养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而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还应当在各个专业模块之间进行选修课的设定,来将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衔接起来,并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 在进行专业模块课程的选择过程中可以将其分为通用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其中通用课是必修的学科,而选修课则需要选择超过八个学分以上,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们在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基础上面,来通过相关课程的选择确定自己的专业规划以及就业方向。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喜好以及人才市场的具体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专业指导老师,并参与相对应的具体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这样就能够按照专业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从而让学生们能够进一步的巩固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 2.2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

为了确保课程之间能够有着一定的知识链接,就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前后课程的联系与关系。而对于刚入校的学生,可以在第一二学期分别开设“计算机应用知识基础”以及“程序设计基础”这两门课程,来帮助学生们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第三学期开始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程序设计综合实验”这门课程来提高学生们对于程序的驾驭能力,并很好的增强学生们对于编程的学习兴趣。而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每一门课程都配合相关的教学实践来进行教学,这就能够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们的编程能力,并进一步的激发学生们对于编程的学习积极性以

及创新性。

等到学生们具备有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之后,就可以在第三学年将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并通过“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基础学习,来让学生们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然后就可以进行“数据库应用实践”的教学工作,并指导学生们构建开发一些比较简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让学生们能够在掌握了数据库基本系统开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并能够在随后的课程学习中,使得学生们可以借助于软件工程工具,来进行软件工程的规范设计开发工作。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们的能力从普遍的编程提升到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层次上。在第四学年,可以让学生们融入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与实习过程中,来让学生们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编程能力。借助于合理的教学内容规划,能够让学生们循序渐进的进行计算机专业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为其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3营造“以科研促教学”的学术氛围

积极引导教师树立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教学的发展观念,组织教师参与新教材编写;教师紧跟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将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4],促使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性,增强教学的深度和拓展教学的广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将自己的科研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

的放矢的指导,并吸纳优秀学生进实验室,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鼓励团队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评优、评奖活动,增强了优秀“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壮大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同时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提升中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以满足对“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团?梯队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基于课程体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结语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趋广泛及其重要作用的进一步确立,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得异常迅速,使得计算机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尤其重要。在学校时所用的系统(含软件工具、平台)到毕业时可能就被新系统淘汰,因此要求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并应用新技术成为基本要求,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者具有前瞻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健,操晓峰,张继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6):185-188.

[2]王育坚,马楠,牛选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

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23):61-65.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2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