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总体规划说明书

更新时间:2023-03-17 20: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亳州自1980年始编制总体规划并于1982年由阜阳地区行署批准以来,已历经

三次规划编制及调整工作。由原亳州市人民政府委托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1995~2010年亳州市总体规划,于1999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但是由于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地级亳州市的成立和同年9月19日地级亳州市正式挂牌成立,新的行政区划以及地位的提高,势必对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产生较大影响,且原亳州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年限已到,有必要对原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以适应不同条件下城市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2001年4月份,亳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再次委托我院进行亳州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1

第二章 历次规划回顾

一、历次规划回顾

亳州总体规划起步较早,自1980年至今已进行3次规划编制及调整工作,其简要情况见附表2-1。

附表2-1 亳州历次总体规划简况一览表

开始编制时间 编制完成时间 规划背景 编制单位 审批单位 审批时间 现状 规划 年限 现状建成区 近期 远期 人口 (万人) 用地 (km2) 第一次 1980年 1980年 亳县建设局 阜阳行署 1982年 第二次 1986年 1988年 撤县建市;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省规划院 省建设厅 1990年 1986年底 1986-1992 1992-2000 10.1 9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药材、酿酒和木材加工为主的工贸城市 16~18万人,17.28平方公里 22~25万人,23.76平方公里 第三次 1995年 1996年 《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正式颁布实施;大京九铁路的开通 省规划院 省政府 1999年 1995年 1995年—2000年 2001年—2010年 在册12.2,基数按17万人 14.4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轻工商贸为主的皖西北边界中心城市 20~25万人,24.2平方公里 45~50万人,48.0平方公里 规划城市性质 规划城市规模 近期 远期 城市发展方向与城市结构形态 近期向南,远期向西发展,紧近期向南发展,同时对老城凑发展,涡北刘营铁路货站作进一步控潜改造,远期主要为独立地区,形成北部老城、向南,适当向西、向北发展,涡北、北关,南部新区的一城控制向东跨铁路发展。 四区的格局

2

二、上轮城市总体规划简评:

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由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一九九六年编制完成,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1996年城市总体规划的时限为:近期1996年——2000年,远期至2010年,远景至2020年,主要规划编制要点如下:

1、城市性质和规模

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轻工、商贸为主的皖西北边界中心城市。城市规模:近期人口规模为24万人,远期人口规模为48万人,城市建设总用地4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用地100平方米。

2、城市用地布局:

城市发展方向主要向南,适当向西、向北发展,控制向东跨铁路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一条涡河城市景观带,一条(魏武大道)历史文化及现代环境艺术大道,两条城市轴线,两条城市环路,数条滨河绿化带。用地功能结构:一个城市主中心,三个城市副中心,一个科研文化区和仓储区,三个工业区,六个居住区。

工业用地主要划分为三个工业区,涡北工业区依托亳州北站,布置运输量较大的工业,东南工业区布置在铁路以东,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无污染工业。西南工业区,布置一般类型的轻工业。仓储用地主要结合火车站场布置。居住用地分为六个居住区,主要布置在老城区和城市中心区周围,结合工业区布局适当配套建设居住用地。

城市中心位于魏武大道和站前路两侧,布置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和药材交易中心等大型公建,以及公园绿地和广场。老城区、涡北区各规划一处次中心。

城市道路交通体系:老城保持棋盘式道路格局,新区以方格网为主,规划城市外环路联系涡河两岸和铁路两侧。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利用穿越城区的涡河,规划一座带状滨河公园,重点开发建设和完善汤陵公园、薛阁公园、曹四公园、陵西湖公园;对花戏楼、道德中宫、华佗纪念馆、白衣律院和一些有价值的古墓和历史遗址都应加强绿化保护,完善设施,结合城市中心,河流、水面、规划城市各级公园绿地。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突出亳州的历史文化及城市的特点及特色,以保护老子、汤王、曹操、华佗等历史人物的遗迹为主线,以商埠、药都为重点,兼顾小明王、花木兰、薛凤翔等历史人物的遗址和其它文物古迹,进行全面规划,并与城外四周的名胜古迹相结合,组成统一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对历史文物及历史街区,

3

划定各级保护区、保护点及保护街巷,并确定保护地段的影响控制范围。在开发建设中,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地上地下兼顾,在地下有重要历史文物的地段,地上建设要服从地下文物的保护。

在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指导下,经过五年来的建设,亳州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修建了西外环路、南外环路,东外环路将动工修建,城市整体道路框架已经形成,历史街区的保护和火车站新区开发建设均取得很大进展,火车站前大型药材专业市场形成规模经营,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城市人口规模已达到近期24万人的规划目标。

上一轮总体规划是在亳州县级市的基础上进行编制,规划思路清晰,城市定性准确,城市规模和功能布局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一轮较优秀的城市总体规划。

由于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省辖地级亳州市,行政区划扩大为谯城区和涡阳、蒙城、利辛三县。亳州市由中、小城市向大、中城市跨越,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城市功能、布局结构需相应调整,三县一区的网络联系需进一步加强,城市发展组团应更加清晰,城市公建中心应进一步强化,区域旅游开发及涡河两岸开发利用尚待加强。

4

第三章 城市现状概况及建设发展条件分析

一、城市现状概况

1、概述 ①地理位置

亳州市位于东径115°25?-116°03?,北纬33°25?-34°04?,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安徽省西北部。三面与河南省接壤,西为郸城县、鹿邑县,北连商丘市、虞城县,东邻永城县,南、东南面与本省的太和县相接。105国道(北京—珠海)、311国道(连云港—西安)在此交汇。国家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纵穿市区东侧。

②行政区划及规模

亳州市辖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等一区三县,全市总人口521万人,市域面积8394平方公里。谯城区面积2226平方公里。市区现辖3个街道办事处(北市、中市、南市办事处),总人口153万人。建成区面积约22.3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4万人左右。

③历史沿革

亳州古为南亳故地,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称谯郡,唐武德七年(624年)谯郡复改称亳州。为唐代“十望”州府之一。元末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复通拥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于亳州称帝,国号大宋,改元龙凤,称“小明王”。明洪武初(1368年)降州为县。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又复称亳州。1912年州改为县。解放初期设亳州市之后又改为县。1986年5月撤县设市,同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0年9月19日正式挂牌成立地级亳州市。

④城址变迁与城市发展

亳州城在历史上历来为县、郡、州治所、亦曾短期建都,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皖西北的一座军事重镇,一向有中州门户,徐兖咽喉之称。但旷野地势平坦无险,历代守御者皆筑城垣,以为屏障。

春秋时期,陈国在境内建焦城,是现亳州城的前身,公元前528年,楚平王为加强楚北方的防卫,又在焦城的基础上修建谯城。三国魏,定谯城为“陪都”。唐代,亳州为“十望”州府之一。当时亳州城商业繁荣,城垣高筑,威极一时。北宋祥符四年(1011年),真宗赵恒谒太清宫落亳城,赐城西门名“清真”,门楼曰“奉元”;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28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