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2-03 18:09: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献综述

1、职业倦怠的概念

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早在1974年由,Freuden-berger提出。他认为倦怠是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这种症状最容易在工作情境中出现;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尽时,职业倦怠现象就产生了[1]。Freuden-berger的观点继而引发了众多学者对工作倦怠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产生了许多理论与模型。在已有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理论模型分别由Maslach、Pines以及Shirom提出[2]。随后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延伸到教学领域。

虽然教师职业倦怠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但所有的研究者已形成共识,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 就感。其中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最核心、最典型的表现。 2、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在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领域中,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某个阶段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对生活整体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作为一种心理反应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存在一定的个人偏好和差异,但是幸福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愉快和满足的客观心理反应。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发现,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主观性。(2)整体性。(3)相对稳定性[3]。

幸福感有多项衡量指标,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2)积极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消极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但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4]。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5]。 3、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沈翰通过采用国际公认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对50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分为2.146,虽然还没有达但从分布来看,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普遍存在;其中,教师的情绪衰竭问题比较严重,而非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的问题尚不严重[6]。

乔富胜、宋新国、苗丹民通过Maslach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14个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情绪衰竭维度平均得分21. 24,每题平均得分2. 36;去人格化维度平均得分6. 39,每题平均得分1. 28;低成就感维度平均得分28. 22,每题平均得分3. 53.说明就平均分数来看,小学教师整体上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程度不高,个人成就感较低,有轻微职业倦怠现象.小学教师已经产生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个人成就感降低问题最为严重,高个人成就感低落29. 28%,其次情绪衰竭问题也较突出,高情绪衰竭5. 26%,中等情绪衰竭36. 84%,去人格化的问题不太普遍[7]。

李冰运用改编的MBI对上海市8所小学、6所初中、9所高中和5所大学共选取四组被试(即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和大学组)750名进行施测,上海市小学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偏高,去个性化现象不太严重,成效感较高。1、对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在性别、科目、收入、教龄、学历、学校性质、是否具有行政职务以及是否班主任间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l)性别、是否班主任和学校性质因素的主效应不显著;(2)教龄在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成效感

三个维度上都有显著的主效应;(3)科目在情感耗竭维度上有显著的主效应;(4)收入在成效感维度上有显著的主效应;(5)学历在情感耗竭和成效感维度上有显著的主效应;(6)是否具有行政职务在成效感维度上的主效应显著。(7)在去个性化维度上,收入与学历的二维交互作用显著。2、对科目、教龄、学历三因素进行多重组间比较,结果显示:(l)在情感耗竭维度上,文科教师与教辅人员间有显著差异。(2)在情感耗竭维度上,6一10年教龄和11一15年的教龄的教师与25年教龄以上的教师有显著差异;在去个性化维度上,5年以下教龄和6一10年的教龄的教师与25年教龄以上的教师有显著差异;在成效感维度上,5年以下教龄和6一10年的教龄的教师与25年教龄以上的教师有显著差异。(3)在情感耗竭和成效感维度上,专科以下教师和本科组教师有显著差异[8]。 4、对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我国关于幸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落后西方大约30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处于国外理论和量表的引进阶段,研究成果零散于各个年份,成果较少。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期,是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阶段,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教师和老年人的调查研究,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本世纪初至今是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阶段。研究者不仅探讨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对象也扩展到了中学生、研究生和城镇居民,一些学者还开始了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探讨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的研究工具和理论,而且也出现了不少总结性的研究和学术专著,跨文化研究主观幸福感初现端倪[9]。

相类似的研究中,杨宏飞和吴清萍用人脸量表和SCL90测量了301名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得出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成右偏态分布趋势,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10]。

宋德香通过问卷、访谈发现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因素层面、领导因素层面、同事因素层面、整体因素层面满意度较高;在晋升因素层面基本满意,在收入因素层面、物质因素层面、发展因素层面满意度较低。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的农村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各层面差异并不显著。不同年龄、性别、职称、学历、教龄的教师在考试压力维度上差异不显著[11]。

肖杰通过问卷、访谈,认为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总体现状不容乐观,受到学校、人际关系、性格、经验、环境、年龄等因素的影响[12]。

言妹媛通过自编问卷分析发现广西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水平不高。比较满意的是同事关系;中等满意是对领导的管理、工作环境和自我实现;对工资待遇、工作本身、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学生及家长则不太满意。另外,她认为性别和年龄上存在差异,这与之前的几位研究不同[13]。

李育华运用个人评价问卷(PEI)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一百多名城镇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得出结论:被调查的城镇教师的精力良好,而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的平均得分最低。精力与对健康的担心程负显著相关,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和愉快的心情、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驰与紧张呈显著相关。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与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驰与紧张呈显著相关。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同松驰与紧张呈显著相关[14]。

曹建强通过自编问卷分析,发现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现状不容乐观,学校、人际关系有比较大的影响,而不同工龄段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体验频率没有明显差异,这些和肖杰的研究一致。另外,他认为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工作成就感、自己认为的社会地位、工作感受状况、单位提供给教师个人发展机会、教师主动获得个人发展机会等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此外,择业动因与职业幸福感之间也有关系[15]。

倪林英,杨勇波等在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中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社会支持量表对328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已婚教师在情感和行为控制与未婚教师差异有显著性。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不同性别、教师类型(骨干教师和普

通教师)、已婚和未婚教师间差异无显著性。总体幸福感评分与主观支持评分、EPQ-N分、经济状况呈显著相关。主观支持、神经质与经济状况是影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16]

参考文献:

[1]卞 冉,龙立荣,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年 第11卷 第4期 [2]Shirom A. Job-related burnout. In: Quick JC, Tetrick LE(Eds.). Handbook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 245-264

[3]王燕,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7年 第2期 [4]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46~51

[5]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4:23~28。

[6]沈翰,教师职业倦怠—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7]乔富胜,宋新国,苗丹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 29(1)

[8]李冰,上海市大、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年5月

[9]杨宏飞,吴清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3). [10]李志,谢朝晖.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4).

[11]宋德香.济南市农村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12]肖杰.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13]倪林英,杨勇波等.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1) [14]李育华《城镇小学教师个人评价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2006.9

[15]曹建强.酒泉市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16]倪林英,杨勇波等.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25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