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4-05-21 11: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

前 言

中关村科学城是指“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东至京藏高速和新街口外大街,南至西北二环、西外大街和紫竹院路,西至西三环、苏州街和万泉河快速路,北至北五环及小营西路以南”的区域,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

自20世纪50年代国家在这一区域布局建设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和清华、北大、人大等高等院校以来,从新中国规模最大的“文教区”到改革开放催生的“电子一条街”,从1988年国家第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国家批复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到2009年国家批复建设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始终高举创新旗帜,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逐步确立了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龙头地位。

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按照国家对中关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要求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等对中关村科学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释放中关村科学城创新活力,特编制《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建国60多年来,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始终站在我国科技创新最前沿,秉承创新创业精神,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自主创新是发展战略的核心,践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融入全球发展格局,在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这个重大命题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标杆,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积淀形成了催人奋进的中关村创新精神。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孕育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丰富了“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理念,形成了“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和“依靠科技创造财富”的价值观,构成了中关村创新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关村创新精神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后,中关村科学城区域率先开展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企业信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等改革试点工作,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重要经验。

集聚了一批站在时代前沿的创新精英。从享誉世界的“两弹一星”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到蜚声中外的自然科学家华罗庚、吴文俊、陈景润等,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培育成长出一批跻身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中国科学家,截至2010年底,拥有两院院士523名,约占全国36%。改革开放后,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先后出现了以陈春先、柳传志、王选等为代表的第一代企业家,以杨元庆、王志东、王文京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企业家,以李彦宏、邓中翰、张朝阳、冯军等为代表的第三代企业家。一代代不断涌现的科技精英、企业家及其率领的创新团队,成为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发展的核心资源。

研发出一系列影响世界的重大创新成果。中关村科学城区域集聚了27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30多家中科院研究所、2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6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任务,涌现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类基因组排序、龙芯CPU、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过50项,创制TD-SCDMA等30多项重要国际技术标准,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和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大型商用飞机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头。

涌现出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民族企业。诞生了以联想、大唐电信、爱国者、汉王、用友、搜狐、百度、方正、同方等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民族企业,涌现出曙光服务器、同方威视核检测仪、联想电脑、紫光扫描仪、金山毒霸、汉库机器人、手持电脑H9等一批代表中国自主创新品牌的精品,培育了近8000余家中小型高技术企业,集聚了1000余家科技创新服务中介机构。2010年,中关村科学城企业实现高技术产业总收入4000亿元左右。大量创新型企业和机构的发展,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初步形成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发展格局。该区域汇聚了国际商用机器(IBM)、微软、甲骨文、超微(AMD)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2010年中关村技术交易额达1579.5亿元,约占全国的40%,其中8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2010年中关村实现出口创汇223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6%。截至2010年底,中关村共有72家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连续3年吸引境外风险投资占全国的30%,中关村企业对境外直接投资额达到90亿元,在国外设立的研发机构数量达64个。2010年,中关村创新创业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海归人才超过1.5万名,海归人才累计创办企业达到600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中关村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高科技园区的象征和我国高技术产业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 经过不断的发展,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初具国际影响力的科

教创新资源密集区、我国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创新中心、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引领区。

(二)面临形势

展望未来,科技创新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竞争格局,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关村科学城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

全球正孕育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浪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争夺未来经济制高点的法宝,是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新兴经济体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科技强国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国际科技体系日益朝多极化发展;国际知名高科技园区都在采取多项措施吸引各种创新要素,积极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的战略制高点;跨国企业加快创新全球化布局,跨国并购重组愈演愈烈,对创新要素资源全球化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关村科学城发展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

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时期国家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为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制高点指明了方向;国家做出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为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首都明确了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新目标。首都加快实施“三个北京”战略,建设“五个之都”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对首都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市提出要着力提高首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辐射能力和科技支撑发展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北京市高度重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将其纳入了全市“十二五”时期的总体部署,为中关村科学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新形势下,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意义重大,需要进一步突破制约中关村科学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提高持续基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二是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和调动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内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强化区域创新动力和活力;三是需要进一步创新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盘活土地资源,优化区域功能,提升区域创新发展空间承载力。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总目标,坚持国家高端人才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前沿阵地、科学技术研究高地、科技成果转化辐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总定位,弘扬中关村创新精神,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研发和转化国际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开创一种建成区多类资源主体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探索一条将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新路径,努力将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

(二)发展目标

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升持续创新能力,通过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通过建设特色产业园突破中关村科学城产业布局空间瓶颈,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科技与文化相融合,实现“三个提升、四个一流”。力争用5-10年时间,把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为世界高端科技人才集聚、企业研发总部云集、高技术服务业发达、科技创新创业和国际科技交流活跃的现代科学新城,巩固提升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龙头地位。到2015年,中关村科学城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0%。

——原创能力显著提升。在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形成若干全球原创的科技成果,创制一批国际技术标准。到2015年,应用技术开发成果显著,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长,专利授权量达1万件以上。

——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技术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技术交易额占到全国的25%左右,科技资源配置和转化能力显著增强。

——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汇聚大量科技金融资源,成为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与创新资本高效对接的重要枢纽,由中关村科学城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全国投资设立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首都经济圈和全国其他地区辐射带动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发展。

——聚集全球一流的高端人才。加快落实中央“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中关村“高聚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到2015年,聚集3万名左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涌现一批高端领军人才。

——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建成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学研共建的实验室、研发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组织,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培育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中关村“十百千工程”和“瞪羚计划”,培育形成4-6家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大企业,孵化壮大上万家“专、精、特、新”中小型科技企业。

——打造行业一流的特色产业园。存量空间资源实现有效盘活,建成一批专业集聚、开放共享的特色产业园和一批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聚集一批企业总部及研发机构。

三、主要任务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首都经济转型发展,按照“长远部署与近期实施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相结合、策源辐射与自我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多方面提升持续创新基础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高技术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北京建设国家创新中心提供强大动力。

(一)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依托北大、清华、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承接落实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承接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为抓手,前瞻部署一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一批世界级的原始创新成果,自主研发一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科学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科研高地,提升我国在世界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1. 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已批复六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筹规划,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努力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北科大承担的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设施项目、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为主承担的子午工程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的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项目、中国地震局牵头建设的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中科院电子所牵头的航空遥感系统项目、清华参与共建的以蛋白质组学研究能力为主的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项目。

——积极争取新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30年)》,在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天文、同步辐射、遥感、地质、海洋、生态、生物资源、能源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积极争取和承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形成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国家级综合研究基地。 2.承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着眼完善中关村科学城地区的学科布局,进一步对接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着力解决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力争在纳米技术、超导技术、干细胞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结合中关村科学城内高校资源多、学科分布广的特点,总结推广北大交叉学科研究院、清华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中科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等建设经验,支持高校院所重点培育综合自动化技术、生物信息学、信息艺术设计、纳米科学与技术、生态学等各类综合交叉学科。支持区域内综合性高校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创新科学发展前沿领域。 ——承接973计划,实施一批国家基础研究项目。以973计划为导向,加强在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重点部署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研究、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信息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地球和环境系统关键过程和规律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基础研究、基础材料改性优化和新材料设计探索及服役失效机理研究、制造与工程的科学基础研究等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

在农业科学领域,依托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科院和北京林业大学等机构,加强在动植物资源与育种、农业生物技术、有害生物控制和生物安全等方向的研究。

在能源科学领域,以清华、北理工、中科院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为依托,以清洁绿色发展为主题,着力开展节能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智能电网、核能利用、低品位能源高效热功转化和生物质能的开发等基础研究。

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以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人民大学、中国环科院为依托,加强资源开发与集约化技术、环境污染的机理与控制技术、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在人口与健康科学领域,依托北大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等机构,加强疾病致病机理、基因组学、新一代测序技术、血液制品与组织工程技术等方向的基础研究。

在材料科学领域,依托清华、北科大材料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等机构,加强材料优化设计与生物医用材料、环境材料、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等方向的基础研究。

在信息科学领域,依托清华信息学院、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北邮、北师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机构,加强新一代数字电视传输和信源技术、信息安全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向的基础研究。

在制造与工程学科领域,依托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北交大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等机构,加强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基于精密感知和海量信息处理的智能控制、高速铁路安全监控与保障、光机电系统测控及智能仪器等领域的基础研究。

——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施一批重大研究计划。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重点领域,积极承接其在“十二五”时期重点推进的高性能科学计算的基础算法与可计算建模、微进化过程中的多基因作用机制、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基础等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承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点对接实施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干细胞研究等六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取得重大突破。

在蛋白质研究领域,依托清华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北大蛋白质科学中心和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等资源,重点开展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结构动力学和基于蛋白质的应用等基础研究。

在纳米领域,依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等资源,加强纳米材料表征技术与方法、纳米光学、纳米表征技术的生物医学和环境检测应用学、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及其可能应用等方面研究。

在发育与生殖研究领域,依托北大医学院和中科院遗传所等资源,重点在胚胎与器官发育的机理、生殖细胞的发生成熟、精卵识别、受精以及着床等生殖发育与生殖调控机制、重要妊娠疾病等方面加强研究。

在量子调控研究领域,依托中科院物理所、北师大物理学系等资源,重点突破固态系统量子信息处理、半导体量子结构和新颖关联量子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

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依托清华、北大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北师大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等资源,重点开展地球系统模式研制及全球变化的模拟与预测、地球系统变化的阈值、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策略等科学基础研究。

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依托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和北大干细胞研究中心等资源,重点开展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及其调控机制、干细胞临床应用、细胞重编程及其调控机制等基础性研究。

——承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解决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重点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突破提高人民群

众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以及生态和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在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物质科学与新材料等优先发展领域,部署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力争在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和“超级纤维”碳纳米管等研究项目上再创新突破。 3.加强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

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对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面向人类基因测序工程、载人航天工程、节能减排、食品安全等重大工程(计划)实施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需求,集中力量攻克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关键科学仪器核心技术和设备关键部件。重点推动光谱、色谱、质谱等通用仪器的小型化、便携化和专用化;推进先进环境监测仪器、大气监测先进仪器等的研发;支持开展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测试仪器及基础件和高精度检测仪器等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动建设中关村科学仪器创新园,推进电子光学与离子光学、真空技术及新兴技术等领域国产科学仪器研发和示范应用,实现国产优质科学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把中关村打造成为全国科学仪器产业创新中心。 (二)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重点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863计划任务,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环节,带动国家和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对接“核高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围绕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数字电视、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三网融合等9个重点领域,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高地。

——物联网。依托中科院、北邮、北科大等科技资源和同方、大唐电信、握奇数据等龙头企业,重点在智能和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网络通信、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网核心芯片、无线传输组网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制定物联网相关的服务规范和行业标准。

——云计算。依托中科院网络中心、清华、北科大等科研资源和百度、赛尔、金山等重点企业,突破海量数据智能化搜索、超大规模并行计算、虚拟化、服务计算和安全云计算等关键技术。

——高端软件。依托中科院、电信研究院、北大、清华、北航等基础技术资源和北大方正、用友、同方等企业资源,围绕重点行业解决方案、生物特征信息处理、高端工业软件、核心基础软件、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信息安全软件等若干软件产品开展研发。

——新一代移动通信。依托清华、北邮、北航、中科院计算所等科研资源和大唐电信、中国普天等企业资源,重点突破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期演进技术(TD-LTE)、LTE-演进(LTE-Advanced)、第四代移动通信(4G)、移动终端操作系统、超大容量超高速光纤传输网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牵头制订LTE/4G标准。

——高性能集成电路。依托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微电子所、北大微电子所、国家光电子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资源和中星微、大唐微电子等龙头企业,重点突破45-22纳米关键制造装备攻关,开展45-32纳米刻蚀、物理气相沉积(PVD)、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清洗设备、测试设备研制,突破高端通用芯片、专用芯片(ASIC)和长期演进(LTE)项目核心芯片技术。 ——新型显示。依托中科院、清华等科研资源和牡丹视源、利亚德、中视中科等企业资源,突破激光显示高可靠、低成本、长寿命等技术问题,发展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LED)、3D显示、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新型玻璃基板等前沿显示技术。

——数字电视。依托清华、北大、北航、北理工等科研资源和中国普天、海尔集成电路、中科大洋、牡丹电子等企业资源,重点突破数字电视智能化、新一代数字电视传输和信源等核心技术,着力开展DTMB标准、AVS标准、CMMB标准、直播卫星标准等技术标准的研制和产业化。

——下一代互联网。依托清华下一代互联网工程中心、北邮、北交大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网络中心、赛尔网络、天地互联、天元网络、华为、神州数码等科研和企业资源,重点围绕IPv6的相关标准开展研究,突破运行支撑系统、网络管理和测试系统等关键环节技术研发,开展下一代互联网路由交换、接入设备、工业设备和安全设备的关键技术研发。 ——三网融合。依托清华、同方、中国普天、青牛软件等科研和企业资源,力争在数字媒体内容分发网络(CDN)关键技术、互联网高清网络电视广播服务系统、三网融合传输技术、三网融合接收终端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2. 推动生物产业实现跨越提升

围绕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工业、医疗器械等4个领域,推进生物产业相关企业集聚。

——生物制药。依托清华、北大、中科院等科技资源与百泰生物、义翘神州、旷博生物等重点企业,突破蛋白质大规模纯化技术,研制肿瘤、艾滋病、血友病及其他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工程药物、基因治疗药物、靶向药物和重组人血白蛋白制品、抗体药物,以及用于流感、禽流感、肝炎、艾滋病、肿瘤、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等重大疾病的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等产品。

——生物农业。依托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资源与大北农集团、伟嘉集团等重点企业,突破发酵工程、纳米农业生物药物、农业高效用水过程精量控制和林木育种等关键技术。

——生物工业。依托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和微生物所等科研资源,突破酶工程、代谢工程、纤维素乙醇、微藻生物柴油等工业生物领域关键技术。 ——医疗器械。依托中科院高能所、理化所、清华、北大、北航等科研资源,突破医学影像中高端设备、体外诊断技术产品、医用内植入物等关键产品开发。 3.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发展

围绕“绿色北京”建设,对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发展节能技术装备与产品、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和资源综合利用等3个领域,引导节能环保产业通过共建实验室的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满足更高节能环保要求的新产品、新技术,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在昌平、怀柔、密云等地区集聚,支撑中关村科学城环保企业总部基地建设。

——节能技术装备与产品。依托清华、北师大等科研资源与神雾热能、利德华福等重点企业,突破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效节能电机系统、高效空气燃烧技术、热泵技术、大功率芯片和器件、驱动电路及标准化模组、系统集成与应用等关键技术。

——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依托清华、北大、中国环科院等科研资源与碧水源、嘉博文等重点企业,突破脱硫脱硝、脱氮除磷、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与气化焚烧、等离子体焚烧、气化熔融焚烧等关键技术。

——资源综合利用。依托人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泰宁科创、华星等产学研单位的科研优势,突破雨水收集、污水资源化系统、同层排水系统及废旧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轮胎、废纸、废塑料等物资的规模化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

4.推动航空航天产业辐射发展

着眼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实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对接国家大型飞机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专项、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

落实国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综合部署,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大飞机、航天器和卫星应用等相关领域,打造中关村航空航天技术国际港。

——航空领域。依托北航、清华航天中心、航天科技集团、航空工业等产学研单位的科研资源,以大飞机整体系统和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制为核心,突破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系统、航空航天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设计。 ——卫星应用领域。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依托,充分发挥北航、北大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航天科技集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等科研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面向应用需求的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卫星综合应用等领域环节,加大对天基地球观测与探测系统及地球模拟系统的研究力度,突破导航原子钟、无缝导航定位技术、全息导航地图、位置信息挖掘与智能服务等关键技术,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规模化应用,大力推动“天地一体化”实现。 5.研制开发一批特色新型材料

着眼全球稀有材料资源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态势,对接国家先进陶瓷材料(结构)等重点研究计划,围绕产业适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共性基础材料等4个重点领域,推动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材料领域有所突破。

——产业适用材料。依托北科大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心、清华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北理工高能材料合成实验室、中科院理化所、中科院化学所、有研总院、北化集团等科研资源和中科三环、中视中科、中国建材集团、钢研高纳、安泰科技、百慕航材、北大先行、当升科技、中行锂电、首钢等企业资源,积极发展新型半导体材料、高档稀土永磁铁硼磁性材料及器件、电子陶瓷材料和信息传感材料等信息产业适用材料,加强信息功能材料及相关元器件的基础研究;重点开展高性能锂电池、纳米纤维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大型风机叶片复合材料、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大容量储能电池材料等新能源产业适用材料领域的研究,突破高效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技术研发;着力提升新型绿色建材、先进耐火材料和非晶材料等节能环保适用材料发展水平;推动典型人体组织器官替代与修复用关键材料技术等医学材料研发。

——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依托清华纤维陶瓷复合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北科大特种陶瓷粉末冶金与核材料研究室、北京航材院、中航复合材料、中材集团等科研资源,重点突破高性能纤维规模制备稳定化和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开展高强、高强中模、高模和高模高强碳纤维、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研制。

——先进结构材料。依托钢研总院、北大、北科大高效钢铁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航天科技集团等科技资源,重点突破长寿命轴承等应用高强度钢和超高强

度钢技术,低成本清洁钛冶金新技术,航空航天钛合金、铝合金、光学材料等高性能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以及高温合金材料技术。

——共性基础材料。依托清华富士康纳米研究中心、北科大纳米材料与器件研究室、北理工纳米光子学材料与技术实验室、中科纳米、首创纳米等研究资源,面向产业应用需求,重点突破智能材料制备加工技术、高温超导材料及制备技术和基于纳米技术的超亲水板材和纳米复合转印材料等相关纳米材料技术。 6.突破一批新能源利用关键技术

着眼突破资源环境发展的约束,对接国家先进能源技术领域重点研究计划,总体部署发展太阳能光伏、风能、储能、智能电网等相关领域,做强总部和产品研发设计两个环节,并不断推动产业链向服务业延伸,打造中国能源科技产业总部基地。

——太阳能光伏。依托太阳能研究院、中科院电工所、太阳能光伏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北京太阳能电力研究院、捷宸阳光、太阳能电力科技、中科信电子装备等产学研资源,力争在太阳能电池制造核心装备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整线集成技术研发、大型光伏(并网、微网)系统设计集成技术研究示范及装备研制和太阳能与建筑材料一体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风电。发挥中关村风电研发中心、华锐风电、金风科创、天诚同创、中材科技、天源科创等科技资源优势,重点推进风电互补技术、风电海水淡化联合技术、风电整机系列化及综合技术、新型电网友好型及大功率风电整机制造及安装技术、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总体设计等技术研发。

——储能。依托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睿能、普能、京能和锂源动力等科技资源,重点突破储能电池电力调频系统、大容量兆瓦级全钒液流储能系统、10兆瓦级先进空气储能系统、基于超级电容的智能微网储能系统、高比容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材料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电网。依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电工所智能电网研究中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电联合动力、北京京仪、四方继保、博电新能源等科技资源,大力推进多端功率控制技术、智能配网技术、智能电网测试技术、轨道交通电能质量监测与治理技术、大规模间歇式电源有功/无功功率控制技术、柔性交流输电关键控制技术、电能质量监测技术、智能变电站技术、特(超)高压直流输电测试与监测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核能。依托清华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广利核等科技资源,推进测量、仪表、自动化、自动触发器、精准阀门等关键设备的研发,推进仿真模拟技术、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技术、数字化安全级仪控系统技术及安全软件验证与确认技术等技术的研发。促进核电设计实验、工程设计、设备维护、监测认定、安全审查及标准制定等核电高端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核电标准化战略。

7.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

着眼国家城市节能减排的要求,全面落实“使我国跻身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国家行列”的战略部署,推动新能源汽车成为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新能源汽车电池、新能源汽车电机3个领域,支撑从汽车生产大国到汽车技术强国的跨越。

——新能源汽车整车。依托清华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北理工先进技术研究院、北交大现代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北汽新能源、北汽福田和长安汽车等科技资源,重点突破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掌握电控系统核心技术,发展整车设计等相关服务。 ——新能源汽车电池。依托清华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研究中心、北理工先进技术研究院动力电池与绿色能源研发中心、普莱德、中信国安盟固利、北大先行、当升科技、北京东皋膜等科研和企业资源,重点突破高功率型和高能量型动力电池材料关键技术、动力电池组系统集成与应用技术、电池全生命周期电子标签和电能计量关键技术。

——新能源汽车电机。依托中科院电工所、北理工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电工所电动汽车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大洋电机、中纺锐力、精进电动等科研资源,重点开展商用车电驱动系统、混合动力系统、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高压电力系统安全和抗电磁干扰技术等可靠性和成本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8.助推高端装备核心技术进口替代

围绕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和北京城市发展的需求,对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进口替代为目标,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轨道交通装备两大领域,把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为高端装备核心技术的策源地。 ——高档数控机床。依托北航机械学院、机械研究总院、国机集团、北一数控、发那科等科技资源,开展大型、高精度数控母机技术研制,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能源设备等行业需要的关键高精密数控机床、高精度伺服控制系统和基础装备研制上取得关键突破。

——轨道交通装备。依托北交大、铁科院、和利时和北控磁浮等科技资源,突破中低速磁悬浮示范运营线列车的研制,发展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安全防范与安全系统、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CBTC系统)等重大关键技术,作为实现大运量高速载运、新能源载运、一体化交通系统安全载运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强大技术支撑。 (三)加大力度培育高技术服务业

以中关村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和北京开展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建设为契机,把创新和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作为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和辐射水平的关键,着眼

于把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竞争力,从科技成果的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全过程,创新高技术服务业态,培育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引进世界先进的服务资源和模式,力争率先形成带动北京、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高技术服务产业体系。

1.研发设计服务

基于现阶段企业对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流程、方案设计的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外包(CRO)、集成电路设计以及工业产品研发和设计等研发设计服务业。

——生物医药研发外包(CRO)。立足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依托中关村生物医药研发外包(CRO)联盟组织优势,发挥现代中药、基因技术等研发优势,开展生物医药、化学药品、新型植物药等新药研发各环节的外包服务。鼓励生物CRO企业向药物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高端方向发展,挖掘药物研发新的增长点,开拓全球外包服务市场,把生物CRO打造成为在全球具有产业主导权的新兴研发服务业态。

——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依托海尔集成电路设计、晶宝利(北京)微电子和大唐微电子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高端通用芯片设计、存储芯片设计、高清数字电视集成电路设计、SoC芯片设计、面向物品追溯与防伪需求的RFID芯片设计等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并为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业提供EDA技术服务、专业技术培训、多项目晶圆(MPW)、IP评估、专业测试和金融支持等服务,壮大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业的发展。

——工业产品开发与设计。依托北汽新能源、北京恒润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整车控制器设计。依托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优势科研资源,重点发展高端数字电视的研发设计。依托宇朔工业设计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移动储存类产品设计、数码产品类设计、网络和通讯类产品设计等消费电子设计,以及相关产品的外观设计。 2.工程技术服务业

——工程设计与总承包服务。依托钢铁研究总院、矿冶总院、中钢集团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面向钢铁等流程工业和石油、电力等能源领域的工程设计服务,面向机械、道路桥梁、轨道交通、水利设施、大型民用建筑等建筑工程设计。通过提高整体研发、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总承包能力,拓展工程设计与总承包服务业务范围。

——节能工程服务。依托硕人时代、诚信能环和中竞同创等企业资源,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EMC)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依托中国建材集团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等各类平台,完善节能标准和测试认证服务;开展节能诊断、节能改造、能源监测及管理、专业能源审计、节能项目设计、节能量检测、管理

节能等多样化的节能工程服务。重点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机构示范实施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并逐步扩大在工业、民用建筑和商业等领域的应用。 ——环境工程服务。以城镇污水升级改造、城市垃圾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工业炉窑升级改造、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工业园区、重点企业水资源综合利用提升改造为重点,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业。同时探索新兴环境服务模式,发展清洁生产审核、认证评估、环境保险、环境法律诉讼、技术咨询和教育培训等类型的服务。 3.技术创新服务

为进一步激活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内丰富的研发成果,调动区域创新主体研发积极性,推动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重点围绕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技术交易与经营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创业孵化服务。

——技术咨询服务。依托北航、北京海亦通等资源,发展以提升环保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领域运营效率的技术咨询服务业。着力推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新兴技术融合开发新产品的技术咨询服务。重点发展城市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城市污水处理解决方案等的咨询服务。

——技术交易与经营服务。充分发挥中国技术交易所的平台作用,在技术产权交易、科研成果转让和技术交易撮合等方面提供创新服务,强化技术进出口贸易服务,形成完整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支持成立技术产权交易联盟,统一交易标准和交易机制。鼓励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清华技术转移中心、北邮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转移中心和机构,为高校科研成果技术转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与推广。依托人民大学,建立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形成国内领先的版权交易平台,提供版权交易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依托专业知识产权机构大力发展技术专利、技术标准、出版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出售、转让、租赁、授权等服务。鼓励北京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等机构进行企业化转制,活跃知识产权市场。完善为知识产权配套的知识产权软件服务、专业知识产权数据库服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其他投融资服务等增值服务。

——创业孵化服务。依托清华科技园、北航科技园、北理工科技园等产业孵化主体,为产业发展提供项目孵化-创业孵化-成长催化-产业培育的全过程服务。大力推广清华科技园的“创业投资+专业孵化”、联想之星、钻石计划、李开复的创新工场等各类新型创业孵化模式。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推动创业产业链资源整合和提升,演化出更多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新业态。 4.科技中介服务

围绕企业对产业发展趋势、行业竞争动态、企业发展战略及法律、会计等其他行业共性服务的需求,重点发展产业研究与竞争情报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和法律顾问等科技中介服务。

——产业研究与竞争情报服务。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的需求,提供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编制服务,把握产业主导权。依托国家情报信息中心等专业机构,开展竞争情报搜集、行业需求调研、市场情况分析等多样化的服务,为企业开展商业决策提供支撑。

——管理咨询服务。以服务企业成长为目标,开展针对企业的管理和战略咨询服务,积极帮助企业按照全球化的规则来重新规划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和品牌管理等,解决企业成长壮大过程中的发展使命、业务选择、组织变革、技术路线图和品牌设计等关键难题。

——法律顾问等行业中介服务。以首都科技中介大厦、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服务园等为载体,聚集一批优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商标事务所、行业协会等专业科技服务中介,为中关村科学城内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商标代理、行业信息等专业化的服务。通过项目带动、政策支持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批信誉度高、专业服务能力强的知名中介公司,推动形成会计、法律等专业行业服务联盟,建立健全专业服务标准和规范体系,形成健全的行业中介服务链条和行业中介网络。

5.信息服务

依托高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运行保障能力以及缓解资源环境制约等社会和城市管理的重点需求,加强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重点发展导航与位置服务、云计算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移动互联网服务和互联网新型增值服务等基于信息技术的增值服务和新兴服务。

——导航与位置服务。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依托合众思壮、四维图新、超图、北斗星通和中交通信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时间同步服务、频率校准服务、移动位置服务、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北斗定位通信服务、重点运输过程监管服务、林业监测服务、应急减灾服务、城市应急管理服务、遇险搜救综合服务和车载导航系统等导航位置技术应用服务。

——云计算服务。依托中金数据、百度、用友、世纪互联等企业,围绕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等三大类云计算服务类型,重点发展云存储、数据内容平台、数据传输服务、数据增值服务、数据库服务、数据集成服务、云外包等多样化的云计算服务;优化发展政务云、数据保护云、中小企业云、金融云、媒体云、交通云、学习云、超算云、工业云和工商云等应用型解决方案服务,加快推进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方案实施。

——数字内容服务。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新闻资讯、各类图书资源、数字内容信息电子传播与互联网数字出版等资源,以“内容+平台+终端”业务模式,大力推广数字媒体服务平台、数字资源管理系统、信息数据分析等数字内容服务。发展基于三网融合的政务服务、社区资讯、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数字电视宽带上网、数字娱乐、影视数字制作等信息增值服务。

——互联网服务。依托优势科技、百度、新浪、易路联动和小米科技等企业,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应用程序下载服务、信息内容浏览服务、网络信息搜索服务、社交网络(SNS)信息分享服务和移动安全服务等多样化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依托中科院网络中心、万网、新网和中网等互联网基础资源服务企业,拓展互联网域名资源及云解析服务、互联网信息资源服务、互联网调查及咨询服务等互联网基础资源增值服务。 6.其它新兴服务

围绕城市节能减排要求,着眼于居民对购物便捷程度和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提升,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健康管理等新兴服务业。

——电子商务。依托重点电子商务企业,大力推动网上购物、网上交易等传统电子商务服务。推动基于Web2.0盈利模式的电子商务服务、即时通信类型电子商务服务、游戏网站类电子商务服务、音乐网站类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型电子商务服务。

——健康管理服务。以物联网推动医疗服务网络化运营,构建电子医疗体系,探索健康管理服务业的新兴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重点发展疾病管理、健康评估、亚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管理、营养管理、健康环境管理、个人健康信息管理、个人健康维护等健康管理服务业,推进健康管理服务业快速发展。

四、发展路径

按照“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的战略思想,围绕体制机制创新,依托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中关村创新平台),构建人才集聚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特色产业园、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型大企业、创业孵化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等七大类平台,形成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的综合促进平台体系,把相对稀缺的空间资源盘活利用起来,把相对封闭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起来,把密集的创新要素与产业发展对接起来,实现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辐射发展等创新环节有机衔接互动,政府、企业和高校院所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新局面。

(一)围绕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汇聚人才智力资源

全面落实《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和《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对接中央“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和中关村“高聚工程”,把中关村科学城作为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核心平台,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采取项目合作、机构聘任、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企业家等人才,参与中关村科学城的科学技术研究、重大技术攻关和产业创新等任务。

1.以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为载体,集聚世界一流创新人才

依托中关村科学城承接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以项目聚人才,缓解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人才制约。围绕纳米研究、干细胞研究、清洁能源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等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引进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世界杰出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攻克一批有利于产业跨越发展的前沿技术;围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重大专项,引进高层次人才参与技术研发,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围绕新型服务业态,以导航与位置服务、云计算服务、生物医药研发外包(CRO)、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的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大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引进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领域的高端专业人才。 依托中关村科学城的新型独立科研机构、大学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平台,大力吸引世界一流的领军人才,整体引入创新团队,推动重点学科建设,提升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总结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建设经验,吸引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重点建设一批独立的科学家工作室等新型科研活动组织平台;支持在京中央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组织加大产业领军人才公开招聘力度,重点引进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试点实行新的科研机制,扩大科研机构用人自主权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

2.以孵化平台为支撑,加快汇聚创业人才

依托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大厦、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孵化平台,聚集一批具有广泛国际联系的创业团队,以及一批由高端人才领衔的创业投资、科技中介等创业服务团队。发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学科技园等产业技术转移平台的支撑作用,鼓励高校院所的科研团队带项目整体转化,探索多种形式的科研成果孵化模式,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活跃人才特区的创新创业氛围,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以政府直接投资、出资入股、人才奖励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协调推动中央有关部委审批中关村科学城内单位股权激励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二)围绕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优化配置金融资本

依托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部署,发挥各类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市场、机构的平台作用,为中关村科学城导入金融资本要素,进一步通过金融手段高效配置创新资源,支持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 1.利用信用服务平台,完善中关村科学城信用体系

充分发挥中关村企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支持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及其他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以信用促融资、以融资促发展。

——建设中关村科学城信用信息数据库。依托中关村科技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关村科学城科研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高新技术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和应用。依法披露企业信息,推动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健全企业信用评级服务。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建立覆盖中关村科学城科技企业全业务领域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大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提升企业诚信水平,改善区域信用环境。 2.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中关村科学城科技资源与资本市场的高效对接,保持创业投资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支持在中关村科学城设立和发展由社保基金、银行资金、信托资金、大型企业及其他投资机构出资的股权投资基金。为股权投资基金提供从注册登记、办公场所、人才激励到项目对接的一条龙服务,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完善非上市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交易市场。依托北京产权交易所等各类产权交易机构和中关村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丰富非上市科技公司股份转让途径。研究完善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集中托管制度、股权交易机制、市场监管等配套制度。

——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建立由政府金融工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和中介服务机构联合参与的科技企业上市联动机制,引导企业与创投资金、股权投资基金、券商加强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3.利用科技信贷服务平台,提升融资服务水平

鼓励银行、担保机构、中关村发展集团等在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发挥其信贷平台作用,不断提升对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

——拓宽科技企业的债券融资渠道。依托北京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等担保机构,推进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集合的方式发行信托计划、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依托银行间债券市场,联合人民银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构,设立绿色通道,适当简化审批手续,为中小科技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

——大力推进信用贷款。创新政金企合作机制,依托中关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银行、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机构加强合作,创新和丰富信用贷款产品,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融资。依托中国技术交易所等技术经营中介机构,提升知识产权登记、交易、变现流动的效率,塑造知识产权的市场化价值发现机制,支持中关村科学城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工具进行融资。 ——完善中关村科学城融资担保体系。依托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及各类民营担保机构的平台作用,深化开展融资担保业务,推动各类科技信贷机构与科技型企业高效对接。

——推动融资租赁发展。鼓励中关村科学城有条件的大型科技企业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和联合租赁平台,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使用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服务的仪器、设备和器材。

(三)建设高端特色产业园,拓展创新功能空间

按照统筹规划、功能融合、专业集聚、空间联动的布局原则,统一规划中关村科学城各产业园建设,通过特色产业园的品牌引导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支撑,引导同类产业资源集聚,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专业集聚的功能分布格局。

1.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搭建产业集聚平台

以全产业链发展为指导,以平台服务为支撑,以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为抓手,促进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特色产业园,引导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和研发基地在中关村科学城内布局,引导中试转化和生产基地主要在首都经济圈及全国其他区域合理布局,形成梯度分布、协同协作的发展格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充分挖掘区域创新资源,推动建设8个特色产业园,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术发源地和产业辐射源。依托中科院微电子所,建设集成电路创新园;依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5所,建设信息服务创新园;依托普天集团,建设普天“三网融合”创新园与普天宽带集群创新园;依托大唐电信,建设信息通信创新园;依托彩虹集团,建设彩虹光电创新园;依托牡丹集团,建设中关村数字电视创新产业园;依托中国交通通信信

息中心,建设国家交通物联信息产业创新园;依托清华和赛尔网络,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及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园。

——航空航天和军民融合产业领域。着眼于航空航天和军民融合,推动建设6个特色产业园,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航空航天产业的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依托北航,建设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依托航天科技集团,建设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依托中航工业集团,建设中关村航空科技园;依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建设测绘科技创新园;依托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建设国家移动卫星产业创新园;依托北理工,建设中关村国防科技园。

——新材料产业领域。着眼于新材料研发创新,推动建设3个特色产业园,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新材料产业高端要素的集聚区。依托钢研总院,建设中国钢研金属新材料创新园;依托中材集团,建设中材非金属材料创新园;依托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建设中国建材科技创新园。

——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建设国际能源产业创新园;依托中国机械科学院研究总院,建设中国机械科技创新园;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地区成为新能源与高端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集聚区,带动发展一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

——服务业领域。着眼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推动建设4个特色产业园。依托中国气象局,建设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依托中央财经大学,建设科技金融产业园;依托北师大,建设教育科技产业园;依托大华无线电仪器厂,建设中关村768创意产业园。

2.建设三类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特色产业园集聚能力

依托特色产业园的空间资源,建设产业共性技术服务、测试认证、成果展示体验等三类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特色产业园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集聚功能。

——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建设物联网高端传感器共性技术平台、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平台、卫星导航位置服务公共研发平台、水资源综合利用共性技术平台、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一批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提升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

——测试验证平台。依托中关村科学城的特色产业园建设,建设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测试平台、光伏技术检测中心、卫星导航应用设备与系统质量检测平台等一批测试验证平台,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成果展示体验中心。支持企业建设云计算演示体验中心、高性能集成电路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体验中心、数字电视产品展示平台、智能电网技术成果展

示中心等一批专业的成果展示中心,搭建公众了解新产品与新技术的桥梁,推动新产品与新技术的转化与产业化。

(四)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产学研用合作

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与环境优势,发挥大学的学科、技术、信息、人才和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以服务产业需求为目的,通过高校院所体制机制创新,盘活现有科研资源,通过与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合作建设面向产业应用需求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成集技术研发、中试开发、技术转移和成果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1.支持大学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支持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等继续探索组织体系创新,与大学科技园形成紧密合作机制,建立面向产业应用需求的新型产业组织。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建设,加快推进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联合共建一批研发中心和实验室。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支持北邮信息网络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北京梅泰诺通信、诺基亚北京研究院、美国高通等共建联合实验室,重点开展物联网和信息网络相关技术研究。支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高端软件、传感技术与仪器、先进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联合相关企业和组织建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支持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与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等机构共同组建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新能源领域。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新能源应用为重点,在高碳能源洁净利用、安全生产保障技术、新能源开发推广等方面开展研究,推进其与碧水源、神雾热能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力争成为引领能源安全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

——航空航天领域。支持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以航空航天技术研发和服务为重点,推进与合众思壮、中国商飞、霍尼韦尔等企业继续合作开发北斗导航应用技术、民机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和空管技术等,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航空航天技术研究高地。

——生物领域。支持北京林业大学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开展林业生物技术、花卉与林木育种、风景园林规划等领域的技术研究,推动建设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和国家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集生态产业链相关企业,形成国家级生态产业示范区和聚集区。支持北京农学院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研究机构共建农产品安全工程技术中心和研究中心,加快推进北京农产品安全检测检疫中心和全国绿色有机安全食品成果展示平台建设。

——高端装备领域。支持北交大现代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以轨道交通研究技术为核心,加快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推进其与北京市共建一批轨道交通运营领域重点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支持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推进与中科纳新、北人印刷机械、福建赛特新材、杭州万德激光等企业合作的产业化项目,建成绿色印刷包装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基地。

——新能源汽车领域。围绕国家节能、新能源汽车战略发展要求,支持北京理工先进技术研究院在节能、新能源汽车系统集成、汽车驱动理论与排放控制共性技术和基础理论、高效车辆传动/动力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新能源汽车成果-产品转化链,建设汽车自主开发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内外汽车技术学术交流的基地。

——新材料领域。支持北科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新材料产业中试为重点,加快表面工程技术中试平台、现代交通材料中试平台、电子信息材料平台、稀土应用材料中试平台、新型环保材料提取中试平台等平台建设。

——其它领域。支持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国家版权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一批科技生活领域的创意技术及产品,建设尖端技术生活应用试验基地与创意生活体验基地。支持北师大教育服务产业研究院推进教育服务业及关联产业联盟建设,协助其培育动漫、出版、教育应用等方面的品牌企业,形成教育服务及关联产业发展旗舰,打造国际一流的教育服务产业聚集区。 2.支持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中关村科学城内的大型总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自建或合作等方式,建设新型研发组织。一是支持国机集团等总部型企业加强内部创新资源整合,通过建设中央研究院,增强基础创新能力、系统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企业之间通过产业联盟、联合投资等合作方式,共同建设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机构,优化行业技术资源配置,促进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五)壮大发展龙头型企业,促进产业资源整合

顺应全球高技术产业竞争的产业组织特征,以“十百千工程”为依托,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具备前瞻性技术创新能力、行业标准塑造能力、国际化经营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经营能力的龙头型企业,提高中关村科学城企业整合全球产业和创新资源的能力。

1.聚集企业总部,整合创新资源

结合中关村科学城技术发展趋势,支持现有企业总部改造升级完善总部功能,建立企业总部入驻机制。依托中关村科研资源集聚国际研发总部和国内外高技术企业总部,打造企业总部基地。

——支持现有企业完善总部功能。通过对现有企业总部功能改造升级,充分发挥企业总部的资源整合、研究集成和决策功能。支持中国电子科技、中国钢研科技、同方和大唐电信等企业总部加强对行业信息研究,提升整合行业资源功能。支持中国南车、华锐风电等企业与各类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聚集科研成果,提升研发集成功能。支持中国建材、中电广通、中材科技、安泰科技和金风科创等企业总部发展壮大,提高企业总部的决策功能。

——吸引国内外高技术企业设立企业总部。围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需求,吸引一批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任务的高技术企业设立总部,提高北京市承接国家战略科研任务的能力。根据资源环境保护要求,吸引一批从事新能源开发、节能环保技术研究等高技术企业设立企业总部,突破北京市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顺应城市智能管理领域需求,吸引一批提供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智能解决方案的高技术企业设立总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

——吸引国际研发总部。抓住全球创新资源向新兴经济体转移机遇,依托良好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和科研院所人力资源,大力吸引微软、黑莓、超微(AMD)等一批跨国公司在中关村科学城设立研发总部,促进中关村科学城高端研发资源的进一步集聚。依托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大力吸引德州仪器、英特尔等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总部基地。

2.培育三类平台型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

充分利用中关村科学城优越的创新环境,鼓励三类平台型企业发展,发挥其在技术与产品研发、产业交叉融合与经营模式创新的功能,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国际竞争力。

——发展一批处于产业链高端、带动上下游合作的制造型龙头企业。支持京东方等主导行业关键产品制造的企业壮大发展,支持运用并购贷款、并购基金等多种并购融资工具,进行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借鉴苹果、思科等企业的发展经验,按照行业整合和垂直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支持爱国者等高技术大公司提升技术集成和整合能力。支持龙头企业与境内外制造企业加强研发合作、市场开拓合作,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发展一批网络运营服务商。支持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移动通信运营商和歌华有线等有线电视运营商,以及网易、搜狐等网络运营商进一步加强网络运营服务资源的整合协作,在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领域壮大发展。引导市场化

股权投资机构参与各类网络运营商的资本运作,整合行业内创新资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硬件和软件产品。

——发展一批拥有先进技术、组织行业内企业制定技术标准的技术型大公司。借鉴TD-SCDMA发展经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支持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行业标准制定能力的企业壮大发展。重点支持大唐电信、联想等企业,通过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共同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应用。支持闪联信息产业联盟不断加强全网设备协同互联技术标准等国家标准的研制和推广应用。支持长风联盟参与以服务为导向的体系框架(SOA)技术规范、软件即服务(SaaS)标准规范等国际标准的创制和推广应用。

(六)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强化大学科技园创新孵化功能

继续支持清华科技园、北航科技园等26家大学科技园创新运营机制,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支持大学科技园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积极吸引专业管理机构或企业等市场力量参与大学科技园管理和运作。支持大学科技园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发挥大学科技园在促进技术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和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桥梁作用,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支持大学科技园与创业企业、金融资本良性互动,探索新的运营服务模式,推广“孵化加创投”的新模式,形成企业孵化、企业培育和资本运作“三位一体”的服务格局。 2.鼓励社会投资建设专业孵化器

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资源分布,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利用现有的闲置楼宇和工业厂房,建设一批小企业创业基地,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测试验证服务、中试服务、技术培训、金融支持、创投服务等专业服务,打造专业孵化器,培育发展中小企业。探索建立孵化机构与在孵企业的利益共享机制,提升盈利能力和孵化绩效。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探索和改进运营模式,进一步推动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在继续完善基础服务的同时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整合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加大专业孵化器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合作,为高成长企业提供企业管理、公司治理、技术交易和投融资等深层次服务,满足高成长企业做强做大的发展需求。支持小企业创新和社会创新,建立和完善支持发明创造和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与政策支持体系。

(七)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服务国家深化对外开放发展的战略目标,借助北京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和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机遇,搭建一批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全球创新资源向中关村科学城集聚,促进中关村科学城学术机构、专业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1.以高校院所为依托,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

引导高校院所结合自身重点研究方向和优势领域,以开展人才交流、联合设立实验室和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际科研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中关村科学城高校院所举办多种类型的专业学术会议、人才交流活动。依托中科院、清华、北航等机构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中关村论坛等,开展各类人才交流计划,举办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空间信息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等专业学术会议,推动国内外前沿技术合作和交流。

——发挥国际组织的桥梁作用,提升中关村科学城机构和组织在国际科研领域的地位。依托国家资源,吸引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国际电联、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ANN)、亚太互联网络地址资源管理机构(APNIC)等国际标准组织、国际学术组织、产业组织和公益组织等进驻中关村科学城,发挥其桥梁作用,搭建有利于中关村科学城内高校院所参与国际科研活动的创新合作平台,不断探索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2.以企业为支撑,搭建国际创新资源运用平台

支持科技型企业积极参与或在中关村科学城主办各类国际性产业技术交流会、国际标准会和展览会等,推动中关村科学城企业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提升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能力。

——支持企业通过参与或组织各类国际论坛,提升在全球产业技术、产业标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鼓励中关村科学城企业、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和主办“中关村物联网与ZigBee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论坛。支持企业参与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年会”等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标准化会议。

——支持主办国际专业展览会,推动创新技术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利用中关村展示中心等资源,支持中关村科学城大型科技企业、技术联盟及行业组织参与中国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国际消费电子展、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和中国国际技术服务贸易洽谈会等,推进企业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宣传,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开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支持清华与富士康集团共建纳米中心、北航与霍尼韦尔共建现代空管研究与航电产业化研发中心、北邮与诺基亚共建联合实验室,支持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外设立各类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探索多样化的国际产业技术研发合作模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组织领导

进一步突出中关村科学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的框架下,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领导下,依托中关村创新平台,发挥部市会商机制、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进部市联动、部门联动和市区联动,整合多方资源,支持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进一步健全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工作机制,调动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高端人才和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加强对中关村科学城特色产业园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建设的联合调度,形成各方力量协同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良好局面。 (二)用好先行先试政策

加快推动国务院支持中关村的“1+6”等政策在中关村科学城的先行先试。执行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署,进一步制订和落实中关村科学城细分产业促进实施方案。支持高技术产业新兴业态发展,探索建立和完善反映中关村科学城创新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体系。推进中关村各类产业联盟、协会、商会、非公募基金会以及自然科学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开展民政部门直接登记试点。支持创新型社会组织在科技政策研究、产业分析、公共事务管理、反映企业诉求、规范行业行为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发挥中关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资金统筹机制作用,通过股权投资、知识产权共享等多种支持方式,加强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等项目落地的支持,加大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财政支持,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发挥中关村发展集团等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有效参与中关村科学城的各类平台建设和各类科技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项目实施。支持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企业债券、无担保债券等各种金融工具支持科技企业发展。 (四)盘活土地空间资源

鼓励中关村科学城各土地所有权主体,按照合规合法性原则,利用现有闲置建设用地、商务楼宇和工业厂房等改造建设特色产业园,对特色产业园建设给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的政策支持,增强土地作为要素资源的流动性,提升土地使用效率。鼓励区域内各单位对外开放自有建筑空间资源。研究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产业用地出让机制和楼宇产权分割、转让退出机制,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保障。按照集约用地原则,严格项目准入与监管,实行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

(五)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坚持节能、节水、节地理念,加强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改造升级建成区,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绿色北京”的典范。建设区域能源供给与利用系统,推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加强污染物排放、资源利用与再利用的全流程管理,统筹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垃圾处理等相关配套设施。加强区域空间资源改造利用,优化交通网络,重点完善微循环交通系统,加快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推进交通拥堵地段改造,优化中关村地下交通环廊。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打造宽带化、融合化、泛在化和安全可信的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和接入能力,重点推进交通物联网、城市应急处理及决策支持系统、公众健康管理平台、移动电子政务系统等在中关村科学城先行应用。 (六)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不断丰富中关村科学城区域的创新创业文化内涵,培育一批“锐意创新、勇于探索、开放合作、敬业敬职、执著不挠、回报社会”的领军企业家,大力倡导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营造“繁荣学术、平等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讲究合作”的文化氛围。大力弘扬“自主创新、民族品牌、产业报国”的中关村精神,塑造“北京创造”、“中国创造”的品牌文化,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持续强劲的内在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1f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