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三

更新时间:2024-06-22 10: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教学设计: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第一,语文教师是设计者;第二、语文教学设计,说到底就是学程设计。一定要坚持以学习者及其活动为中心;第三、语文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要了解本学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走向。目前教学设计有多种模型及其变式,例如过程展开型、问题解决型等。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标是国家或地区颁布的指导和规范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献,它具有法规性和强制性,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与规定。语文课标集中体现和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语文观是当下国人语文生活对语文教学要求的学科自觉。具体而言,语文课标对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它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文献和重要依据。语文课标的研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2、建构新的语文观3、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目标。)二、充分了解学生(要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就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建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都具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和潜能的观点,并以此指导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关键。第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第二、最近发展区;第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团队——学习者共同体的构成与智能状况。) 三、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 (对学科内容的透彻理解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它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解读和加工上。首先,能够确认并解释本学科的关键概念和基本技能。其次,了角本学科的全部知识和细节。最后,是对当前学科内容的课程方法的熟悉程度。)四、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第一、教学效能感,只有中等强度的教学效能才是最有利于教学实施的。第二、教师作为学习者,对语文学科及其相关内容的感悟、体验与沉醉。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资源,在教学设计时,应有资源意识,将自身作为开发课程与教

1

学资源的内容之一。)五、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依据不同的知识类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是进行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对策略教学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论是过程展开型还是问题解决型,都要强化师生的策略意识。第二,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联系教学情境,把策略运用的内部思维过程,借助相关的媒介外化出来,以便于学习者对其作进一步的了解、内化、为后续的自觉应用提供支持。第三、注意总结、归纳有价值的教学策略,善于发现,收集教学策略,尽可能地丰富策略包的内存。)

第二节、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阶段——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效果预测、) 第十二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一、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 狭义的理解有三种:其一,信息技术就是信息处理技术,因而将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其二、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其三、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技术的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技术,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为核心,包括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含义的界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整合为一体,使之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目前整合的重点是在课程实施层面,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语文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种整合不仅包括学科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还包括构建新型的语文教与学的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立足点是语文)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关注的焦点是语文课程而非计算机。 有研究者根据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第二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第三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整

2

合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原因“(一)、信息技术飞速以展推动了语文课程的改革;(二)、培养现代人必备的“读、写、口语交际和信息”能力;(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潮流; ”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是随着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课程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石”,传播理论为课程整合提供了信息论基础,思维科学理论为课程整合搭建了“桥梁”。这些理论从不同层面共同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二节 语言课程的质变及教学的转型 一、现代信息技术引发语文课程五大质变:(一)、教学环境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而且还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等”要素。)(二)、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教为中心转为学为中心。单一的班级制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假设”、“主动探究”“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三)、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过程,将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从而,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动态的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四)教学媒体的转变(传统的教科书、黑板、视听媒体向现代教学媒体即:教科书、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转变)(五)、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老师、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 二、语文“听、说、读、写”教学亟待转变

3

(1、阅读由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文字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数据库对话中高效率检索式阅读。2、写作工具由纸笔到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写作方式由单一的文字手稿转向图文并茂、声形并蝐的多媒体写作;写作过程由传统的构思、成稿、修改的线性的静态结构转向超文本,任意流动的网状动态结构。3、交际方式已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走向远程交流,虚拟空间对话,网上各式各样的交谈、讨论区,可以随时自由平等地即兴交谈。)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何克强教授主持的语文“四结合”和“跨越式”教学改革试验等,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一)、多媒体、网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各地探索出了许多阅读整合模式如“主题探索式阅读模式”、“支架法教学模式”、“互动拓展阅读模式,这些模式依托多媒体、网络为教学提供的丰富资源环境,通过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从而提高信息加工和应用能力以及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基本都包括这四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建构应用;效果测评”)。(二)多媒体、网络与写作教学整合(强调思维加工的“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式”;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作文教学模式”;以及“看图作文三维教学模式”、“命题作文三维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多由“创设情境、搜集素材、表达修改、评议发表”环节组成。)(三)多媒体、网络与口语交际教学整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来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说话情境) 总之,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于语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及时、迅速地开拓了信息通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 了学生感知、选择和快速浏览能力、感悟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表达、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强化了自我效能感,增强了自信心,通过协作学习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当然,实践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重形式、忽视过程和结果;教学模式的结构大同小异、表述基本雷同;教学模式的研究还过于笼统,没有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相应调整;教学模式适用条件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有些教学模式中,多媒体网络更多的是

4

发挥演示功能。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未来发展空间。(一)个别化语文教学——智能辅助教学系统(二)电子化语文教材(三)虚拟化教室 我们需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在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它有自身优势,如提供可快速提取的大量教学信息,并实现教学信息的优化组合;提供互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发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载体。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避免走入误区,不要让机器主宰课堂,甚至走向唯技术主义,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它教学资源。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网络平台建构 网络写作教学,为师生建立起一个交互性网络平台,为写作教学插上了翅膀。在网络环境下,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们可以通过写作张扬个性、发表见解、互通信息、互相学习等。一旦写作有了读者,具备了交际的实际意义,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教学系统的建构,《这样作文》系统按写作学习的一般过程设计,分为感受积累、思索求新、表情达意三大块。其间贯穿了观察、联想、想象等能力点的教学板块,并打破了年极界限,按学习者个体发展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分为基础和提高两级。每个教学板块又细分为“引你入门”、“指点迷津”、“实践提高”、“习作借鉴”、“名篇欣赏”。 二、资料库系统建构:资料库按景、物、人、事、理、情、技、体八部分展开。三、网络互动系统的建构(实现功能:学生分组、我的文稿、学生授权、查看作文、双人交流、多人交流、信息发送、查看信息、查看计算机名、资源管理、远程控制。)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

第一节 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一、语文教学范式的界定 (范式这一概念最早是

5

由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 我们可以把语言教学范式界定为: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 二、接受教学范式的弊病:传统语文即接受范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独白式教学,它承认并维护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力中心地位,学生则以知识“容器”的身份存在。这就造成了“满堂灌”、“满堂讲”的封闭、孤立、静止的教学方式,实质上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一种知识的复制或再现,注重的结果即知识的掌握,至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被忽略。 三、对话范式出现的必然(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话是教育的基本精神,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对话教学的理念成为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 第二节 对话的概念、类型和前提

一、对话的概念: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到了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那里认为对话是一种方法论,对话是达成现代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一条途径。对话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对话具有隐喻意义和实际意义。对话不能单纯以形式来判断,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对话的品质。对话的品质就是交流,就是相互的理解。对话不一定通过言语来进行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举手投足之间可能都在进行着对话。隐喻意义上的对话强调的是对话的精神与品质,实际意义上的对话强调的是对话的行为方式与效果等。隐喻意义上的对话促进实际意义上的对话实际意义上的对话以隐喻意义上的对话为指引。 二、对话的类型:(1、从对话主体间平等的程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独白式对话、主客式对话和平等式对话2、从对话的效用性可以把对话分为有效对话和无效对话3、从对话的真假程度来分,可分为真对话和假对话4、从对话的言语活动方式来分,可分为显性对话和隐性对话5、从对话的适用场合来分,何分为日常对话、教学对话6、从对话程度的深浅来分:深度对话、浅层对话7、对话声音不同的质:单调对话、复调对话8、是否具有反思性:反思性对话、非反思性对话9、对话的表现形成:作为隐

6

喻的对话、作为实然的对话10、从对话者的态度与情绪方面来分:对抗性对话、合作性对话11、从哲学方面分:作为本体论的对话、作为认识论的对话、作为方法论的对话12、从对话的规模来分:微型对话、中型对话、大型对话。) 三、对话的前提 (一)巴赫金的对话前提(1、对差异性存在的确认。2、对存在未完成性片面性的确认。3、对人的社会性的确认 就对话的具体情境而言,对话需要一种共同统觉背景。对话的进行需要说者和听者有共同的统觉背景。)(二)弗莱雷的对话前提:(爱与谦虚的态度。 所以在教学对话中师生每个人都应该以爱、平等、谦逊、信任的态度投入其中,而不能采取相反或破坏性的态度。)(三)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理解前结构指的是,人们进行理解活动的背景知识的总和。此“理解前结构”由三前构成,即前有、前见、前设。) 巴赫金的对话前提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对话存在的必要。教育的前提是差异,如果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差异也就不需要教育。有差异就需要有对话。所以对话是教育的内在需要并且是本质需要。弗莱雷的对话前提对我们创设对话环境是有积极意义的。而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对人与文本的阅读对话和师生对话以及自我对话都有借鉴意义。

第三节 语言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 一、指向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观(对话式教学由于其反思性,摆脱了教育仅仅向外的指向,而指向人的内心世界与内部需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旨归。 对话式教学并不排斥追求外在的知识与能力,但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话维护学生自身的价值和利益。总之,对话式教学最终是要落实到自我对话上的。老师 和学生通过自我对话最终实现自我确认、自我认同、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和自我解放、自我实现。) 二、教学合作观(在对话式教学里面,教学是师生合作共同进行的主题探究式和问题解决式学。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结成“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老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组织中的平等成员。他们在本质上一体两面的。教师是一位富有经验的伙伴,学生是一位正在成长中的新手。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发展问题的活动。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内在追求,也是教师的任务与职责所在,这样教师与学生

7

就内在地联结在一起。这就是他们合作的基础所在。学生的发展是师生的共同目标。) 三、交往生成方法论(对话式教学所用的教学方式是交往生成的方法,交往生成最大的特点是打破教师权威所制订的既定教学设计或教学程序,给予新生思想以充分生成的机会与空间。交往生成所指向的最终目标是“悬置”的,而不是“实现”的。交往生成的方法具有两端性。一端是教师的指导,一端是学生的学习。在交往中生成学习认知的结果,也在交往中生成师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生成师生互尊互爱的品质,生成对话的精神、态度、能力、品质等。) 四、深度师生关系的建构(教育成功的表现不仅在学生习得了知识与能力,也表现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本身就表现出教育性,富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是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流、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过程,是真正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所以师生关系的建构并不是教育 的附属而是教育的本体追求之一。 深度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之间在知识、能力、性格、态度等多方面的相互深入了解与认识,也表现为师生之间情感的逐渐加深。深度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之间生命的相遇,而不仅仅是教学任务的相遇。对话教学所追求的平等、民主、真诚、合作、理解、宽容、关心等品质,为建构深度师生关系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 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模式 阅读教学对话则是指师生之间展开的课堂教学对话。语文教学对话可以从阅读对话、教学对话和自我对话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一)阅读对话: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读者与文本本身的对话;另一方面是读者与文本相关的对话。1、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何以可能(1)、言语的模糊性和意会性(2)、文本空间(3)、意义空间(文本空间是可以确定的,但意义空间却是无限敞开的。换言之,文本空间是由作者有意无意留出的,意义空间却由作者呈现出来,甚至由读者创造出来的。)(4)、读者空间(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充电的过程,是读者获得知识与意义的过程,也是读者知识结构、内心深处不断提高、调整、调适的过程。)2、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第一、进行相关知识的针对性指导,第二、随课文举

8

例,教会学生提问。第三、帮助学生清除阅读对话障碍。)3、读者与文本相关者的对话(首先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元的,即理解作者意图的对话。其次,是读者通过文本与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对话。 还有一层对话是读者通过文本与课文编辑者的对话。)(二)课堂教学对话 这五种课堂教学互动分别是:(1)、教师和学生个体间的互动(2)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3)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4)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5)、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 我们以对话的内在空间存在形式把对话教学的结构理解为以下几种:1、上下互动式2、对等互动式3、交错互动式(上下式和对等式结构交错出现)4、视域融合式(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对话都理解为视域融合式。对话者之间所具有的是差异,是各不相同的视域。对话以一种视域融合的结构方式存在。你不断进入我的视域,我不断进入你的视域,对话者之间不断进入对方的视野,互相弥补,最后达到共同视域。) (三)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在通常意义上是指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的对话;也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自我对话同时也是完全开放的,它也应该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自我的对话不仅包括自我对过去之我的反思性理

解,在与他人对话中进行反思性理解,还包括在这两种反思的相互作用中反思理解自我。) 二、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 (一)语文教学中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A在教师权威压力下,学生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真实意图,这就很容易说言不由衷的话。B在老师方面,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而掩盖真实意图,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真正的教学对话的 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疑问与见解。对话的一个追求是真诚、真实。)2、游离主题的对话(有主观游离和客观游离两种情况)3、不具实质的对话(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假对话(无效对话)主要是教师不能提出具有深度的引导性问题所致,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所致。)4、独白式对话(教师用自己的标准答案否定了全体学生的答案,并要求或强制学生接受他的答案。)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两条逻辑线上展开,根本没

9

有思想与观点的碰撞,根本没有理解的试图。而对话的本质就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对话。) (二)避免教学假对话的措施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三、语文教学对话思考(对话教学在不同教学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层次,它并不是一直在同一个对话层次上进行的,但无论在何种层次上的教学都具有对话性。对话应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理念,每个教师与学生都应学会并具有对话品质。对话讲求平等、民主、开放等,但并不是说只有对话才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追求对话教学同时也要允许其他教学的存在。) 第十四章 语文考试与评价

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语文课程评价改革

一、传统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考试的形式主要是回忆式的纸笔测验。这种考试丢失了学习过程中的许多重要内涵,如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以及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等)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一)、评价目的片面(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二)、评价范围狭窄(把评价范围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强调知识和技能取向。而现在拳课标是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构的,因此评价也必须紧紧抓住三个维度进行。)(三)、评价手段单一(过多地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在,而忽视定性的研究。)(四)评价主体局限(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是评价主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这种状况严重违背了以主体培养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 二、课程标准中的几个重要评价思想(第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在课程评价的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的全貌。第三,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第四,在课程评价主体上,注意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

10

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此外,“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的原则、方法,与重视定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的改革趋势相适应。)

第二节 关于完美语文考试的若干思考 (教育评价就其目的不同,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类型。)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语文考试,从命题的指导思想看,它至少应体现下列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水平。二是有利于突破旧有的评价模式,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估体系,为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依据。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平日的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目前条件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考试改革至少可以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要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从一分语文试卷来说,它离不开局部测试与整体测试,但应加强整体测试。)二、 语文考试要加强综合性(语文考试有单项性测试与综合性测试,应进一步加强综合性测试。就阅读测试而言,所谓综合性,一般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语言材料应该具有综合性,即通常意义上的篇章或语段;二是测试的内容应该具有综合性,即使是测试知识和能力也不应是单一的。)三、注重语感,知识的查考要尽可能地结合语境。(语境既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焦点,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最终获得解决的前提条件。结合语境考语文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 四、主观式试题与客观式试题相结合,应更重视主观式试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在一份试卷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客观式试题和主观式试题的不同编制上。主观式试题的本质特点就是注重过程,注重语言应用,因此校之客观式试题,它更容易检

11

测学生的语文的实际水平。)五、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也不可能创新。考核语言文化的积累要体现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同,方法不同,考试评价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

第三节 国外语文考试举隅 一、英国:对高中生的考查主要侧重于能力,而非需要大量记忆的知识,内容也要宽泛很多。语言占60%文学占20%口头表达占20%,英国的语文考试,着眼于语文教学全过程,它避免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病,有三大显著变化:一是从内容上看,基本上取消了语法知识方面的考试,从形式上看,既有笔试,还有口试,而且是被作为正式考试内容确定下来的。二是把考试与平时大量的练习结合起来。三是教师可以参与对本校学生的考评。英国最新的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把听说读写的要求具体化为十级,作为衡量学生达到某种水平的标志。 二、法国:法国的语文考试非常重视毕业阶段的考试,如高中分会考前考试 和会考两种。会考前考试,笔试4小时,试题3个供考生任选:分析辩论性文章;文学评论;写一篇以文学为主题的论文。会考前考试还有口试,时间20分钟。毕业会考也分为口语考试与书面考试两种形式。总之不管是采用侧重于平时作业与考试结合的模式,还是采用侧重于毕业阶段考试的模式,语文考试突出了考查语文实践能力,反映了听、说、读、写都重要的教育思想。 三、美国:ACT是由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公司主持的大学入学考试。ACT组试由四个分测验组成,其中“语言分测验”和“阅读分测验”的内容及一些方法与我国语文考试有相似之处。(一、)ACT语言阅读分测验的组成1、分测验的组成及其考查范围(新版本的测验分为语言、数学、阅读、科学推理四个分测验。这些分测验各自由“测量方面”、“试题项目”“试题”三个测量层次构成,测量结果除了报告测验的总分之外,还要报告“测量方面”层次的子分数。ACT语言分测验分成两个测量方面:a、应用方法,指对标准书面英语惯例的理解b、修辞技能。ACT阅读分测验是以测验所用文字材料的学科范畴来划分“测量方面”的,分成a\\社会研究b\\自然科学c\\艺术d文学四个方面。)2、试题编制与考查水平:(ACT语言分测验所有的试题分别来自于五篇短文,它们对语言表达的整体性和上下文语境关

12

联的要求比较高,一些试题的答案选项包含了书面表达惯例的多方面要求,另一些试题则是对整个一节文字或一篇文章而论的。ACT阅读分测验的试题自称不考查短文之外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记忆力,不考查词语和逻辑规则。ACT语言、阅读分测验的测量均采用多项选择题题型。)3、测量与时限:ACT语言分测验共有75个试题,时限为45分钟,包含读通、读懂和检查的时间。ACT阅读分测验共有40个试题,时限为35分钟。 (二)ACT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学能测验的启示:第一、ACT语言阅读分测验并不局限于中学课内教学的内容,它凭借各种学科“全域式”的书面语言文字材料设计了新的问题情景,增强了学能测验鉴别和预测的效用。第二、ACT抓住了“语言”、“阅读”能力测量中有效的考查项目。这些项目在学科课程中是具有统摄力量的,又是可以分解的,是简约而丰富的,因此便可以分量表的方式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与组合。第三、ACT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单纯的“短文+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考查“语言”、“阅读”中多种技能和综合程度较高的能力水平。它在短文与问题之间、题干与选择项之间的命题思路对我国语文考试是颇有启发的(首先,ACT挑选的短文往往带有“研究性”的色彩。其次,ACT的短文与问题的有机组合造成了“活”的能力题。)第四、ACT具有充分的题量,这既是能力测验在时间强度上对被试的一种要求,又提高了测验的信度。第五、ACT不考查作文,不直接考查“语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六、ACT没有提供能力因素的定义,以及这些因素的结构描述。 第十五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得出的重要命题,又是语文教师应对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同时也是他们获得专业成长必然的策略选择。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其基本含义为:1、教师专业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

13

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目前我国对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和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主要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1、更新观念,加深教师对专业化意义的认识2、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3、建立建全教师教育制度4、加强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5、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辩证关系:课程与教师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首先、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 语文教师在与新课程同步发展时应做到: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和其它材料。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应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展校本研究,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向 教师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那就是: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别的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自我发展。 教师作为课堂教师、同事和职业团体一员的构想,提供了一种判断教师专业发展性质和结果的标准:首先,教师专业发展要以用教师课堂工作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和判断力的提高来衡量;其次,教师专业发展也可用其专业团体所作的贡献来衡量;再次,教师专业发展还要用教学工作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来评判。 当前世界教育学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归为如下

14

三类取向: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具有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2、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主要目的不在于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的获取,而是在于通过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反思”,促进教师对于自己、自己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物、事有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以促进所谓“反思性实践”为追求。)3、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最理想的方式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即由小组的教师相互合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式。)

第二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以终身学习为发展的坚实基础(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如下新原则:1、连续性原则2、一体化原则3、可发展性原则。终身学习思想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培养三段制: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培训、在职培训三个阶段。教师提高自己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思考,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地成长。)二、以自我反思为发展的重要方式。(反思性教学具体说来,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第二、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第三、反思性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因此,反思性教学是把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的教学。) 教师的反思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努力:第一、教师对自己语文教学的专业行为和活动作反思。它的作用是直接促进教师对专业的改进,提高教学效益。(反思的内容可以包括1、把课前设计的期望目标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反思。2、把学生的需求、收获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反思。3、利用各种资源,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第二、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作反思。 三、以校本教研为发展的主要依托。 (一)、语文校本教研的概念(所谓校本教研,指的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所谓校本教研,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

15

“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二)、语文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第一、语文校本教研的主体是语文教师;第二、语文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第三、研究对象是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则语文教师自己的问题;第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 (三)、语文样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语文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是:学校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语文校本旗帜鲜明地强调以下在三个基本理念:1、学校应该是语文教学研究的基地。2、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体3、师生共同发展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考察语文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连结起来。))

第三节 语文教师的教育创新 (语文教师要进行教育创新离不开三个方面:一、富有创新精神(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其次、必须不断改革,勇于探索。 二、善于利用教育环境 三、善于发掘自身潜能。)) 语文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教学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单一化、程式化、模式化是教学方法的大忌。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积累、总结、提高和创新。教师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和处理上,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再次,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16

“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二)、语文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第一、语文校本教研的主体是语文教师;第二、语文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第三、研究对象是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则语文教师自己的问题;第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 (三)、语文样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语文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是:学校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语文校本旗帜鲜明地强调以下在三个基本理念:1、学校应该是语文教学研究的基地。2、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体3、师生共同发展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考察语文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连结起来。))

第三节 语文教师的教育创新 (语文教师要进行教育创新离不开三个方面:一、富有创新精神(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其次、必须不断改革,勇于探索。 二、善于利用教育环境 三、善于发掘自身潜能。)) 语文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教学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单一化、程式化、模式化是教学方法的大忌。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积累、总结、提高和创新。教师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和处理上,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再次,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1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1d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