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阶段复习(第一、二章)学案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03-15 18: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二物理阶段复习(第一、二章)学案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阶段复习(第一、二章)

二. 重、难点

1. 刻度尺的使用

2. 长度的测定、测量结果的估读及有效数字 3. 运动和静止的判定 4. 求解运动学问题

三. 知识点分析

1. 测量的初步知识 (1)测量及单位

① 测量:测量的过程,实际上是将被测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② 单位:要进行测量,首先要确定一标准,被测量与这一标准进行比较,就可确定被测量的测量数据,这一标准就是单位。

为了便于国际间交流,规定了一套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国际单位制(SI制)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 为使用方便,还规定了其它一些常用单位:

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m?10?6m;1nm?10?9m

(2)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正确使用

① 测量工具的选择: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在具体测量中应根据准确程度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

②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A. 放:a. 刻度尺紧贴被测物体

b. 零刻线(或某一整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c. 刻度尺要放正 B. 读: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

C. 记:要记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3)测量的几种方法

① 积累法:把长度较小的单位累积在一起,用测得的长度除以累积的个数,得到单位物体的长度。

② 以直代曲:用软线和被测物体重合,来代替曲线,从而测出曲线的长度。 ③ 滚轮法:用轮的周长乘以圈数,得到长曲线的长度。 ④ 辅助工具法:测直径时,可用三角板辅助测量。 (4)测量结果的正确表示

记录测量结果时,如用分度值作记录单位,小数点后有且只有一位有效数字。 (5)误差

①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② 减小误差??A: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B:改进测量方法

③ 误差与错误:误差不可避免,但可尽量减小,而错误是可以而且应该避免的。 2. 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

①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

B.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一样。

② 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 3. 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其特点是: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总是相等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来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速度?路程时间,v?S。 t(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其特点是: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可用平均速度来大致的反映。v?注明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内才有意义。

S

,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t

【典型例题】 [例1] 现欲测量跳远的成绩,在下列测量工具中,比较适用的是( D ) A. 学生用尺 B. 米尺 C. 钢尺 D. 皮卷尺 分析:测量工具的选择,应按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测量范围和分度值的工具。跳远成绩一般为几米,要求误差不超过1cm,应选择皮卷尺。 [例2] 读出图中A、B两尺的读数 2cm345AB0cm123 A. 2.30cm B. 2.3cm 分析:测量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所以,A尺应估读到0.01cm,B尺应估读到0.1cm。 [例3] 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三次结果是12.29cm,12.30cm,12.30cm,这个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12.30 cm。 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应与测量值的有效数字的位数相同,所以,这个物体的长度应记作12.30cm.

[例4] 在南北方向平直公路上,有a、b、c三辆车,a车上的人看到b车匀速向南,c车上的人看到a车匀速向北,b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这三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C )

A. 只有a车 B. 只有b车 C. 只有c车 D. a车和c车

分析:从b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可判断b车匀速向北,而a车上的人

看到b车匀速向南,判断a也匀速向北,速度比b大,所以相对地面静止的只能是c车。 [例5] A车长200m,速度30m/s,B车长300m,速度20m/s,求两车超车和错车的时间。

分析:两车超车,实际从A车头追上B车尾到A车尾离开B车头整个过程,若以B为参照物,由此可算出超车的时间。两车错车,若以B车为参照物,A车通过的路程为

S??lA?lB?200m?300m?500m,相对速度v?vA?vB?30m/s?20m/s

?50m/s,由此求出错车时间。

解答:已知:lA?200m,vA?30m/s,lB?300m,vB?20m/s 求:t、t? 解:t?l?lS200m?300m?AB??50s vvA?vB30m/s?20m/sS?lA?lB200m?300m???10s vvA?vB30m/s?20m/s t??答:两车超车时间为50s,错车时间为10s。

[例6] 一百米运动员前50m的速度是8m/s,后50m的速度为6m/s,求这名运动员百米的平均速度。

分析:有些同学误把平均速度理解为速度的平均,求得v??v1?v28m/s?6m/s? 22?7m/s,而平均速度应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解答:已知:v1?8m/s,S1?50m,v2?6m/s,S2?50m,S?100m 求:v? 解:v??2v1v22?8m/s?6m/sSSS?????6.86m/s

SSSSv?v8m/s?6m/st112??22v12v2v1v2答:百米的平均速度为6.86m/s。

【模拟试题】

一. 填空题

1. 某同学用分度值是mm的刻度尺测一本书的厚度为1.5cm,书共有330页,则这本书一张纸的厚度约为 ?m。 2.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25m? dm? mm? (2)2 , 700 , 000nm?

?m

?m? cm? m

3. 测得某物体长度为19.38cm,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记录中有 位有效数字,其中准确值为 ,估计值为 。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第一句以 为参照物、第二句以 为参

照物。

5. 某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4s内通过的路程是12m,则前5s的平均速度是 ,最后4s的平均速度是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6. 一列客车以72km/h的速度行驶时,与它平行的另一轨道上迎面驶来一列长度为

300m的货车。坐在客车上的一个人看到货车从他眼前经过共用了10s,由此可知货车匀速行驶的速度大小为 。

7. 列车长300m,通过900m长的隧道用了2min,列车速度是 m/s,以同样的速度通过185m的铁桥要用 s。

二. 选择题

8. 测量某物体长度时,5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20.11cm,20.12cm,20.12cm,20.13cm和20.11cm,则物体长度的测量值应为( )

A. 20.11cm B. 20.12cm C. 20.13cm D. 20.118cm

9. 用分度值为cm的刻度尺,测得一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测量结果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 2.136m B. 21.36dm C. 213.6cm D. 2136.0mm

10. 甲、乙、丙三人各驾驶一架直升飞机,从他们自己乘座的飞机里往外看,甲看见丙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的飞机都匀速上升,则这三架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 甲、乙匀速上升,丙匀速下降 B. 甲、乙、丙匀速下降 C. 甲、乙、丙匀速上升 D. 甲、丙匀速下降、乙静止 11. 由匀速运动的速度公式可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某一个物体( ) A.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 在路程一定时,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D. 运动路程越大,时间越大

12. 甲看到路旁的树木向东移动,乙看到甲静止不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 ) A. 甲向西、乙向东运动 B. 甲、乙都向西运动 C. 甲向东、乙向西运动 D. 甲、乙都向东运动 13. A、B两人各自沿直线从某地去工地,A所用的时间为tA,B所用的时间为tB,已知A在前一半时间内的速度为v1,在后一半时间内速度为v2,而B在前一半路程上的速度为v1在后一半路上的速度为v2,若v1?v2,则( )

A. tA?tB B. tA?tB C. tA?tB D. 无法判断

14. 铁路钢轨每根长12.5m,匀速行驶的火车内有一乘客在0.5min内听见车厢前轮与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为30次,从第一次撞击开始计时,则火车行驶速度为( )

A. 340m/s B. 45km/h C. 54km/h D. 43.5km/h

三. 简答题

15.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是什么? 16.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 计算题

17. 列车从甲地到乙地,先以54km/h的速度行驶了2.5h,然后停车0.5h,再以72km/h的速度行驶1h,到达终点,求列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18. 某旅客以1.5m/s的速度在火车车厢内行走,当车厢静止时,他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需20s;当火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则他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所需时间和地面上的人看见他通过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16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