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中容易作假的科目

更新时间:2023-11-12 23: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资产负债表中,容易作假的科目很多,基本上每个科目都会有做假的方法。但是一般来讲有些科目的作假是很容易识破的。比如说货币资金这一块,因为我国要求企业留存的现金很少,,除了那些交通不方便地区的企业以外,其他企业一般都只能保留3天的现金,这个数量是相当少的。那么银行存款这块,如果企业不是提供的虚假对账单,那么基本上做不了什么假,如果是假的对账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企业一起去银行打流水就行了。

我个人认为在资产一边容易作假的科目在应收和预收项目里较多。企业用这些科目作假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调节产品成本和当期损益。常见的方法有这么一些:

一、 将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故意做大资产或者隐藏亏损。应收账款

是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通常都会有一定的结算周期,在这个结算周期内会变为货币资金的形式。有的企业为了虚增自己的资产让自己的报表变得好看,故意与关联企业形成非真实贸易背景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以达到做大资产的目的。还有更过分的企业明明这笔款项已经无法收回了,为了调节利润做大资产对无法收回的账款不进行处理一直挂在应收账款里。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银行、担保公司等在对这块的调查时往往会把账龄长的应收账款予以剔除,所以一般来讲企业都会注意这块。因此我们要学会看应收账款时要把账龄作为重点来看。账龄期长的应收账款应在进行报表调整时予以剔除。

二、利用应收账款的计提上调节利润。应收账款因为存在回收风险,

1

因此按照规定都应该计提坏账准备金。有些企业会在计提上做文章。不外乎就是不提、多提或者少提,这就要看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了。不提或者少提其实很好理解,这不过就是少计费用,多计利润,而多提则是想多计费用,少计利润,偷逃税款的目的。如果想查实这一作假方式,那么就要了解企业的计提方式是怎么样的,是否和国家的规定想吻合。但是我们国家的计提方式的规定有冲突的地方,税法和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为企业作假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大家可以简单了解下两者的差异:按照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 企业应当定期或是每一年度终了,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帐,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 而对于以下四种情况会计制度规定一般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1)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2)计划对应收款项进行重组;(3)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 (4)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对企业持有的应收票据不得计提坏账准备,待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后,再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

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范围及比例等,按管理权限和相关规定程序确定。 计提公式如下:

当年应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当期按应收账款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本科目贷方余额

按国税发200084号文的规定:

2

对经批准可提取坏账准备金的纳税人,除另有规定的外,其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年末应收账款包括应收票据的金额。 差异分析:

1、提取的基数不同,税法规定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包括应收票据的金额,且税法对以上会计规定的不得全额提取坏账准备的四种情况也未做明确说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除以下第3条所指的关联企业外,凡按财务制度规定计入应收账款科目的,都可以计提坏账准备;

2、会计上对其他应收款(除与职工往来款外)也可以计提坏账准备,而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非购销活动的应收债权不得提取坏账准备;

3、税法规定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任何往来账款均不得提取坏账准备,也不得确认为坏账损失

为了简便起见,建议大家在对企业的报表进行会计调整的时候还是采用税法的规定来进行调整。如果有审计报告的企业大家一定要留意其计提方式的有无变化和计提比例是如何执行的。 三、 利用坏账损失转移资金,挤列费用。

如某企业收到河南实业公司归还以前年度的欠款50000元,企业收款后直接开出一张50000元的现金支票,提出现金后转入企业\小金库\,用于吃喝业务招待以及购买一些福利用品,之后再将此笔应收账款作坏账处理,直接转销,计入管理费用,并保持账面的平衡关系。

3

这样的方式是很隐秘的,虽然大家觉得可以从银行存款的变动情况以及管理费用的增加等等上入手,但是这未必是能真的可以看出来的。 四、 利用应收账款放贷,利息转入\小金库\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企业间可以互相拆借资金,但有些企业却利用应收账款放贷,将利息收入转入\小金库\,并称为企业间拆借资金。如企业将收回的还款,直接转借给其他单位,并将取得的利息收入转入\小金库\。当企业收到外单位还欠款时,不汇银行日记账,同时签发相同金额的转账支票,有偿转借给另一个单位,对付出银行存款也不计银行日记账,将两笔业务合并记作:借:应收账款--乙,贷:应收账款--甲的账务处理。收取利息后不记收入,转入\小金库\。 五、 虚列应收账款,虚增销售收入。这是最常见的作假方法。在年底结账前虚列一笔销售收入,挂在应收账款上,达到了虚增利润的目的,在下一年初就采用退货的方式将该笔应收账款冲销了。对于这个方法的考察,就需要对真实贸易背景和一线销售单据进行查证了。比如说是否有购销合同,是否在成本费用中有体现,是否有出货单,提货单等等。

六、 利用预付账款业务来藏匿借款。有的企业为了隐匿企业间的一些非法借款就会在这个科目上做文章。比如A企业向B企业借款500万元。双方就签订一个虚假的交易合同,在合同中A就成为B的上游供货商,B就预付A货款500万元,交货期限就设置为借款期限或者以后。然后又将利息约定为赔偿金。那么一笔借款就被掩饰成了预付账款了。借款到期的时候,B就可以以未收到货或者延期交货、货品

4

质量不好等等原因要求A退还500万并把利息也收走了。

七、预付账款成为\回收站\。最典型的就是企业销售商品,不确认收入,而是暂时存放在\预付账款\账户中,作为预付款,日后,再作相反会计分录,视同退款。这样的后果就是企业可以偷逃收入、偷逃税金、隐匿收入。

八、列作应收票据的经济事项不真实、不合法

在实际中,有的企业将不属于应收票据的经济事项列作应收票据处理。或虚减应收票据业务,利用\应收票据\帐户从事舞弊行为。 九、其他应收款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非法拆借、给个人的销售回扣、抽逃注册资金、套取现金 。

(一)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其他应收款都不应该过大的,因为这一块的费用主要是记录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各种应收、暂付的款项。而很多企业就利用这个科目来进行一些违规操作。因此在对这个科目要特别留意。如果发现该科目金额较大,那么就要留意具体内容。比如股东借款、与关联企业的其他应收款,甚至还有账龄长的职工赔款等等。

\其他应收款\账户反映的业务较零星、复杂,也就容易为某些企业所利用,主要形式有:

1. 为谋取暴利、逃避税务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将超出企业经营范围的业务反映在\其他应收款\账户;

2. 利用\其他应收款\账户私自存放大量现金现象,违反库存现金限额管理的规定;

5

3. 利用\其他应收款\账户为其他单位或个人套取现金其实际就是抽逃资金或者向外借款。

(二)其他应收款占压期过长要特别留意

任何企业的其他应收款时间都不应当太长,太长的其他应收款项我个人认为都是有问题的。甚至就和应收账款中账龄较长的情况是一样的,往往是为了隐藏潜亏。

如审计人员在查阅某企业\其他应收款\明细账时,发现摘要中注明应收王×赔款的业务,借方发生时间为4年以前,但至今仍挂账未解决,经询问知情人,才知王××为该企业前任出纳员,因责任事故给企业造成损失,由于各种原因,本应由王×赔偿的款项一直没有收回,现王×已调离单位去向不明,因此,这部分赔款已成为事实上的坏账。但却仍旧挂在企业账上,充作资产,不作坏账损失处理。

十、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库存、在途和委托加工中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外购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和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存货属于流动资产的范畴,在企业活动资金中占有很大比重,流动性弱,种类杂、数量多、收发频繁,在企业中滞留时间长,变现能力慢,在管理和核算上存在一定难度,容易产生薄弱环节。企业也往往把存货作为调节成本和利润的蓄水池。比如报表中显示存货不实,计价有问题等,因此在这个科目中进核实中要留意存货数量是否与企业的销售情况、应收账款的情况、货币资金变化等情况是否匹配。假如一个生产制造型企业的销售收入增加了而它的存货在减少说实话

6

打死我我都不会相信,为什么?因为它不增加存货它怎么去保证订单的完成,毕竟生产制造企业不是商贸企业可以左手进右手出,它必须有个生产加工过程,要完成这个过程必须要有存货才行,销售端变大,那么前端数量必然也是要增加的。因此在对这个科目进行核查的时候要留意这个环节中的每个端的情况。对这个环节实地考察时必须做到了解生产流程,清点库存,检查进出库凭单,检查库存质量和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之间的比例等等。

在存货管理和核算中常见的虚假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 违规分摊,成本不实

一些企业在核算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时,将能够直接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不直接计入,或将应按一定比例分摊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不按规定进行合理的分摊,如在\材料采购\帐户中,只核算购入材料的买价,将应计入购入材料的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等采购费用全部计入\管理费用\帐户;购入材料发生的运杂费,不按材料的重量或买价等比例分摊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而全部计入某主要材料的采购成本,以加大主要材料的采购成本,减少其他材料的采购成本。(这种情况主要的目的减少表象里看到得成本费用,人为的调高的成本—主营业务利润)

某企业从木材厂拉入圆木50吨,购入价共为50000吨,运杂费共计30000元,而在会计入账时该企业将运杂费全做入了管理费用中。那么这次采购的成本费用就明显减低了。 (二) 随意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

7

根据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用制度所规定的存货计价方法,但选用的方法一经确定,年度内不能随意变更,如确实需要变更,必须在会计报表中说明变更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都存在随意变更计价方法的问题,造成会计指标前后各期口径不一致,人为调节生产或销售成本,调节当期利润。如M企业某年选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商品购进价格上扬时,改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发出成本,购进价格下降时再用先进先出法,使该商品在周一会计年度内先进称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交替使用,人为地调节利润。

又如,某企业多年来一直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确定发出木材的实际成本,由于木材涨价过猛等原因,致使木器产品成本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企业为遏制经济效益下降的局面,在采取积极措施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变更发出原材料实际成本的计算方法,其具体手法为:将后进先出法变换为先进先出法。该企业原先一直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发出木材的实际成本,截止6月底木材的帐面结存100立方米,单位成本为180元/立方米,余额为180000元。下半年购进木材3000立方米,金额为1575000元(其中7月份购进木材1700立方米,单位成本400元/立方米,余额为680000元;10月份购进木材1750立方米,单位成本460元/立方米,余额为80500元。从7月份开始,未经审批使改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木材的实际成本。这样就会人为地调节了发出存货成本,销售成本和利润。 (三) 材料盘盈盘亏,不作转帐处理

8

企业由于材料品种多,规格型号复杂,收发次数频繁,在计量和计算上难免发生差错,在仓储保管中可能发生自然损耗,损毁和被盗等问题。因此,企业应在年终时对各种材料进行实地盘点,并将实存数量与帐面数量核对,对于材料盘盈、盘亏应查明原因,按照规定进行转帐处理。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却利用不正确处理盘盈或盘亏的手法,以调节利润。如有的企业经济效益较好,但企业领导人担心\枪打出头鸟\,为了压低利润,采取了只列报和处理材料盘亏,而对材料盘盈隐匿不报和不作转帐处理,相反,效益不好的企业,为了争取多实现一部分利润,就采取了只对材料盘盈作转帐处理,而对材料盘亏留待下年度处理的做法,还有的企业随意转帐,将盘盈材料计入\营业外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或将盘盈盘亏与物资储备中发生的非常损失或溢出金额相互冲销,不转出其相应的\进项税额\,以增加增值税的抵扣数。

(四) 不报毁损,虚盈实亏

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发现毁损材料,,应按照规定程序报批转销其毁损价值,但企业为了掩盖其不景气的经营状况,搞虚盈实亏,对年终财产清查中已经查明的毁损材料,不列表呈报,使其损失价值仍潜藏在材料成本中。如某家专门生产毛线的企业,在年终进行财产清查时,发现库房由于质量原因,使许多库存毛线发生霉烂、虫蛀,损失价值达60万元。企业在预计全年收支情况后,发现如要列报毁损,企业就会由盈利转为亏损。该企业职工工资实行\工效挂钩\方式,如果企业亏损,职工就不能晋升工资,并影响到年终奖金的发放。权衡

9

之后,企业领导授意财会部门,将应报损的材料全部从财产清查表中去掉,实物仍留存在仓库不作处理,年终将帐面数额结转下年度。这样的结果倒致企业一方面当年形成虚盈实亏,另一方面为以后年度埋藏了潜亏因素。

(五) 帐外物资\小金库\

企业为了给职工搞额外收入,或进行一些非法支出,设帐外物资\小金库\。将帐内的一定比例的物资材料移到帐外,置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体外,作为随时可供自己调用的物资\蓄水池\。主要手法有: 1、 购进存货时即作生产费用或作为待摊费用,未使用便计入成本费用。

2、 领用的材料不用或少用,却计入成本费用,采用不作退料或假退料,退库不记帐等方式,积少成多,形成大量帐外物资,将其报出,存入\小金库\。

3、 回收的边、角、废料不入帐。 4、 盘盈、接受捐赠的物资不作帐。 5、 自制材料不入帐。

6、 外发加工退回材料的余料不入帐。

例如,某企业车间和管理部门领料,实物以领代耗,将领取的材料物资不用或少用,但在帐务处理却依据领料单将领取的材料物资数额,全部作为耗用计入了成本费用帐户。由此而形成的大量帐外材料物资,即不作退库处理,也不作盘盈入帐,而是将其卖出,获取的价款存入\小金库\,以便给职工购买生活用品或者以发放奖金的名义直接

10

发放现金。 (六) 以物易物

根据国家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之间以生产资料串换生活资料,以生产资料对换其它生产资料等,都应视同销售,作购进和销售帐务处理,并计算相关税金,但有些企业在这种非货币性交易中,不结算,不走帐,摆脱银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监督,为偷逃流转税、虚减销售收入,隐瞒利润大开方便之门。例如,某企业为一汽车生产厂家,将自己生产的汽车与一机床厂生产的机床进行易货贸易,该企业财务人员不作帐务处理,两种商品之间通过协商不存在差价问题。

(七) 材料假出库,虚列成本费用

企业了了逃避所得税,虚减利润,就采用办理假出库手续,虚列材料费用,人为提高产品成本。如某企业在年终车间办理领料手续,填制领料单,而实际未领料,车间成本核算员根据领料单填写的用途,以产品生产用料和车间维修用料为名,分别作增加产品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帐务处理,年终,再以少保留在产品成本、多分配完工产品成本的舞弊方式,将虚增的产品成本,人为地转入销售成本,相应地虚减利润总额。

(八) 货到票未到,不暂估入库

根据财会制度的规定,对于月末已收到的购入材料(但发票帐单未到),要暂估入库进行帐务处理,待下月初再用红字冲回。但有些企业对于收到的这部分材料,月末不作帐务处理,造成帐实不符。

11

如审计人员在对某企业存货进行审计时,盘点库存实物与帐面金额不符,经详查,得知该企业购入的一批电机,已入库,但发票一直未到,企业财务人员没有进行帐务处理。 (九)人为提高成本差异率

有些企业,为了控制超额利润,大都从隐匿收入和虚增成本两个方面进行作弊,人为提高材料成本差异率,多分摊材料成本差异,是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企业的常用作弊手段。如某企业为了逃避所得税,采用提高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手段,该企业全年产品生产领用原材料的计划成本平均每月3000万元,每月应计原材料成本差异率在95-12.8%之间,经过调整,每月的人为差异率都比应计差异率提高1.5%,全年即可多分摊材料成本差异500多万元。 (十) 人为压低差异率

与提高成本差异率相反,有些企业为了完成承包任务,而人为地压低材料成本差异率,用来降低成本,虚增销售利润,实现承包任务。 (十一) 计划成本过度偏离实际成本

根据财会制度规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计划价格通常以不高于或不低于实际价格的10%为宜,有的企业为了调节产品成本利润,有意过高或过低地确定材料的计划价格,甚至对已制订的接近实际价格的计划价格,有意大幅度地上调或下压。从而人为地调整\材料成本差异\帐户余额,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十二) 虚计在产品完工程度,调整完工产品成本

产品总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是否正确,将决定着完工

12

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真实性。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常常在分配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上做文章。即有意多折合或少折合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或多计或少计在产品的加工程度等,以调节生产费用在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的分配。

如某企业本月生产费用共计4500万元,本月生产产品2000台,月末完工1400台,在产品600台,完工程度为80%,企业为了提高产品销售成本,将在产品的完工程度确为60%,从而使完工产品成本分配数额比应分配数额多分配,造成少计利润。 (十三) 偷梁换柱

有的企业采取\调包计\的方法,将采购或库存商品进行调换,以次等品换优等品,以廉价物品换贵重物品,以劣质商品换优质商品,以旧商品换新商品,以坏商品换好商品;有计划、有预谋地对不同商品产品串档串规,混淆不同批次、不同型号、不同产地、不同价格的物资,偷梁换柱,瞒天过海,以达到其违法乱纪的目的。如某食品公司仓库保管员,其兄开了一个小店,经营日杂食品,长期以来凡小店因进货不当,无法出售的物品全部由该保管员\调剂\回厂,从厂里换回新的物品;如将过期食品送回厂,然后将新出厂的食品调换回店,之后该保管员又以假换真,用假食品换本厂生产的真食品,使厂里经济大受损失。

(十四) 改变低档值易耗品核算方法,调节产品成本

企业对低值易耗品可采用一次摊销法、分次摊法、五五摊销法进行核算。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核算,一经采用即不得自行变更。但是有的企

13

业为了调节产品成本,往往随意更换既定摊销法,违规核算低值易耗品的实际成本。如企业为了调高或调低利润,就会改用分次或一次摊销方法,人为地操纵费用,从而达到预定利润的目标。

(十五) 改变包装物核算方法,调节产品成本(参照上一节内容) (十六) 分期收款发出商品,不按实际比率结转销售成本 企业为了近期利益,通过多结转或少结转分期收款发出商品销售成本的方式,使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人为转移。如某企业根据销售合同于12月份发出价款为100万元的商品,合同约定该批商品采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分三期收款,发出商品时收取货款的20%,以后两期各收取40%,该批商品的实际成本为80万元。按规定第一期应结转的销售成本为40万×20%=8万元,但企业却人为结转5万元。由于故意少结转当期销售成本3万元,从而使该期虚增产品销售利润3万元。

十一、投资容易作假的方式有很多。但从银行和担保公司的角度要留意的问题就是投资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影响,最致命的就是虚假投资实际是向外抽逃资金和借款,或者是虚增利润比如说向外投资收入溢价其实是操作了评估等等。对这一块的审查需要留意对象和计价方式等等。 投资做假的主要方式:

投资主要包括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通常易于变现,且持有时间较短,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等为目的。长期股权投资通常为长期持有,不准备随时出售,投资企业作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按所持股

14

份比例享有收益并承担责任。我们下面先从短期投资入手来谈谈其常见的虚假形式。

1. 某些购买成本,列入当期费用

有些企业在进行短期投资时,将应记入投资成本的部分支出如手续费、经纪人佣金等,列入当期费用,减少了利润。企业购买股票、债券时,将发生的经纪人佣金、手续费等有关费用列入管理费用或财务费用,相对减少了投资额,减少了当期利润。如一化工企业1997年购买某一食品公司的股票,不准备长期持有,股票金额100000元,另付手续费1000元。企业账务处理为:\借:短期投资--股票投资100000,借:管理费用1000,贷:银行存款101000\,造成多列费用1000元。

2. 短期投资不入账

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购入的各种短期有价证券,包括各种股票和债券,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并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入账核算。但有些企业却经常不将企业购入的短期有价证券入账,从而形成企业的账外资产,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出现纰漏,弄虚作假。 例如某企业负责人得到股市内幕消息,在大盘指数即将上涨时买入一制造业的股票,准备在一个月后卖出;该领导授意财务人员不作账务处理,待一个月后,卖出该股票将原银行存款补上,买卖差额存入\小金库\,逃避税务机关的检查。 3. 将已宣告股利,列入股票成本

根据财务制度的规定,企业购买股票或债券时,如在实际支付的款项

15

中包括已宣告发放但未支付的股利和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时,作为其他应收款处理;而有些企业违反上述原则,在购买股票时将已宣告发放但未支付的股利也作为短期投资入账,按支付额借记\短期投资--股票(债券)投资\,贷记\银行存款\。如某企业1999年7月10日按20元/股购入股票10000股,计200000元,另付手续费20000元,该股份公司已于7月1日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每股5元,7月20日起开始支付。企业作\借:短期投资--股票投资220000,贷:银行存款220000\的会计处理。7月20日收到分派的现金股利时,作了\借:现金50000,贷:投资收益50000\的账务处理,造成虚增利润50000元。

4. 短期投资挂账,截留投资收益

企业在购买股票、债券等进行短期投资时,采用虚列债权的手段加以隐瞒,其目的通常是想截留投资收益。如某企业1999年6月1日以银行存款15000元按面值购入某制药企业的债券,债券年利率为8%,另付手续费150元。企业作\借:应收账款--制药公司15150,贷:银行存款15150\的账务处理。 5. 违法违规,对外投资

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企业不得以专项储备物资、许可证等对外投资;在没有保证能及时足额地向国家缴纳各种税费和国家专项资金专项运用的前提下,对外投资等。但有些企业擅自以国家专储物资进行投资,造成账实不符,并极可能对国家的财产造成损失。 例如某企业是国家指定粮食储备基地,该企业领导人为了与一食品加

16

工厂搞联营,遂以其专储粮食作为投资,获利后按协议再作分配。粮食投资后,该企业未做任何账务处理,待国家发生特大水灾急需调粮时,才发现该企业粮食已空。企业此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而且在会计上也没有进行真实的核算,使财务信息失真。 6. 隐瞒收益、用于福利

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分得的收益(或联营利润)应作为投资收益入账。但企业为了搞职工福利,便将收得的投资收益作增加其他应付款的账务处理,年终时全部用于职工福利开支。如果企业经营效益一直不错,为了充分利用闲散资金,决定与一电子产品生产厂进行联营,用货币资金对外投资,投资核算采用成本法。按照联营协议的规定,年终分得联营投资利润20万元,企业为了将这笔投资利润用于职工福利,便转移该项收入。其将收到的联营利润记入\其他应付款\账户,然后再通过该账户核算职工福利支出。年终分得联营利润存入银行,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

次年以慰问职工的名义,将联营利润全部私分,会计分录为: ①借:现金②借:其他应付款 贷:银行存款贷:现金 7. 投资计价不真实

1. 企业以现金、存款等货币资金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在计价时,不遵守规定,不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计价。

17

2. 企业以实物、无形资产向其他单位投资时,不按投出双方签订的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或评估机构确认的价值计价;有的不经过评估任意确定金额。对于资产评估机构确认的价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也不按照规定计入资本公积金及递延税款。

由于企业不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来实务操作,极易造成某些科目的核算出现错误,由此而人为地调节资产和利润,逃避来自各方面的检查。

8. 截留利息收入

企业在以面值购入的债券,应按规定利率按期计算应计利息,并将应计利息收入作投资收益处理。具体会计分录为:\借: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贷:投资收益\,但有些企业为了截留利息收入和偷漏所得税,而采取了计入\其他应付款\账户挂账的舞弊手法。如某企业于1999年1月1日按面值购入某公司当年发行的5年期债券50万元,利率为8%,债券到期一次还本付息。1999年上半年按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购入的有价证券1-6月份的利息收入应作账务处理,即\借: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贷:投资收益\,但该企业却将投资收益计入\其他应付款\,致使企业当年少实现利润4万元(50×8%=4万元),同时偷漏了应上交的所得税。 9. 隐藏联营投资利润

根据现行财会制度规定,联营投资利润实行\先税后分\的原则,在核算对外投资企业在分得联营利润时,应作为投资收益入账,并根据税率的差额,计算补交所得税。在这里我们暂且不提外商投资企业的一

18

些优惠政策,我们只谈一些普遍性的企业,由于其所得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所以其从被投资(联营)企业分得的收益应补交所得税,但有的企业为了逃交所得税,将应收的投资收益,不作投资收益入账,而直接作增加投资处理。

例如,A公司所在地区所得税率为33%,而被投资B企业所得税率为24%,A企业为了逃避补税,将分得的利润,隐藏于B企业,并直接作为追加投资。经与B企业协商,将应分得的利润不划转A企业,而由B企业从其\应付利润\账记户直接转作A企业的投资,会计分录为:借记\应付利润\科目,贷记\实收资本--A公司\科目。 10. 截留收益,发放奖金

有的企业为了捞取好处,与被投资单位协商后,将应分得的投资收益隐藏在被投资单位,并授意被投资单位将该收益由\应付利润\账户收入\其他应付款\账户。此后,该投资单位根据需要,从被投资单位提取现金私分。也有的企业将应分得的投资收益从被投资单位直接提取现金后,纳入\小金库\,用于给本企业职工发放实物和奖金。 11. 低价转让债券,损害企业利益

企业将购入的债券低价出售给职工,其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损失。当作价发放债券时,按购入债券的成本贷记\短期投资--债券投资\,按收取职工的价款,借记\现金\,按现金与债券成本的差额,借记\投资收益\,转嫁债券损失。

如某企业共有职工200人,1999年1月按面值购入某公司债券4000张,每张面值100元,债券年利率10%,企业于7月30日,按每张

19

80元的价格售给每个职工10张,共出售2000张,面额200000元,收到现金160000元,企业作了\借:现金160000,借:投资收益--债券投资损失40000,贷:短期投资200000\的账务处理。此后果使企业少计利润,少缴企业所得税,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受到损失。 12. 控股企业不计投资收益,调节利润

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当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的权益比例在20%以上时,就应采用权益法来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即当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时,投资企业要同时增加\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科目金额,反之亦然;待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应作\借: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贷:长期股权投资\。但有些企业故意少体现利润而违反上述原则,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加时不调整企业的长期投资和投资收益额。如某企业对一化工企业投资占被投资单位权益的30%,当年底该化工企业获得税后利润100万元,所有者权益相应增加100万元,投资企业由于该年效益不错,对投资收益没有进行任何账务处理。 13. 成本法、权益法混淆使用,虚增利润

有些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拥有控股权,但其收到被投资单位分来的现金股利时,却以成本法核算,转入了投资收益,造成虚增利润。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外投资比例达到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20%以上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当收到应分得的股利时,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一些企业为了完成利润计划,将收到的股利直接增加投资收益。如某企业购入股票5000股,占该公司收益的30%,

20

年都应通过计提的方式将应付债券利息计入财务费用,支付利息时应冲减应付债券。在计提利息时作借记\财务费用--利息支出\,贷记\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的账务处理。但有的企业为了隐瞒利润,一方面在计提债券利息时列入财务费用,另一方面在支付本企业职工购买的债券利息时,通过\应付工资\重列费用,使已经支付给职工的利息,在\应付债券\贷方挂账。如A企业发行5年期公司债券100万元,利率为8%,本公司职工购买50万元,当年企业共提利息8万元,列入财务费用。次年2月先支付外单位利息时企业作:\借:应付债券4万元,贷:现金4万元\;将应付本单位职工的债券利息4万元并入当月工资一起作\借:应付工资,贷:现金\的账务处理,然后挤入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减少利润4万元。

六、 应付福利费中常见的作假手法

有些企业由于职工福利费开支数额较大,为了多提职工福利费,人为地加大工资总额,在此基础上按固定比例(14%)计提,则职工福利费数额相应地会人为加大。

例如,某企业\应付福利费\账户年年出现红字,支出的要比提取的金额大,一直处于超支的状态,后经一特聘的财务顾问\指点\,该企业采取人为扩大工资总额这个基数,在提取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应福利费的提取数的方法,很快红字不见了。由此而造成虚增成本费用,虚减利润的不实结果。

46

七、 其他应付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

根据有关规定,企业收取的包装物押金在\其他应付款\账户中核算。收到时作:\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付款\;待归还时,企业再作\借:其他应付款,贷:银行存款\或逾期未还时,可以转为收入。但有些企业将\其他应付款\长期挂账,不转入收入处理,偷逃收入,偷逃税款。如某粮食企业销售粮食时,收取麻袋押金,待归还时退还押金,对于逾期未退的,转入收入。但该企业却不结转其他应付款,使其长期挂账,造成收入不实,负债不实的后果。

八、 应交税金中常见的作假手法

应交税金业务包括计交各种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 (参考其他章节内容)

九、 应交利润中常见的作假手法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在未弥补亏损之前,未提取盈余公积和公益金之前不得分配利润。有些企业却不遵守规定,在未补亏之前即分配利润,或者分配的利润大于可供分配的利润。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账实不符,违法违规的后果。

长期负债中常见的作假手法

47

在这一章中,我们主要从长期借款、长期债券和长期应付款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其常见虚假形式。

一、 长期借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 1. 利息不入费用,长期挂账

按照国家有关制度规定,长期借款利息要预提。作\借:财务费用,贷:长期借款\的帐务处理。有些企业为了完成计划利润,长期借款利息不预提,长期挂账,隐瞒亏损。待支付利息时,作\借:待摊费用,贷:银行存款\的帐务处理,如某制药厂1999年1月向银行贷款150万元,年利率8%,期限3年,每季度提取利息1万元。公司为了实现计划利润,自4月份起不再预提利息,而支付利息时作\借:特摊费用,贷:银行存款\的帐务处理。 2. 混淆资本化利息

根据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长期借款在固定资产建造期间的利息费用应予以资本化,不能计入期间损益;在固定资产支付使用后发生的利息支出,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体现利润,在固定资产支付使用后作\借:固定资产,贷:长期借款\的账务处理,不将利息计入期间费用。如审计人员在对某动物研究中心进行审计时发现,该中心1999年1月1日向银行借入款项100万元,年利率10%,期限5年,用于建造试验室。该试验室于1999年3月1日动工,2000年3月1日完工。2000年4月1日的会计分录中,该中心作\借:固定资产,贷:长期借款\的帐务处理,没有将利息收入列为期间费用,

48

由此造成虚增利润的后果。

二、 应付债券中常见的作假手法 1. 未经批准,擅自发行

有些企业发行债券没有合法的程序,通过伪造一些资料(或数据)来骗取审批手续。如某企业为了获准发行债券,遂将上报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人为地调至限额,骗取发行资格。 2. 变相提高债券利率

根据有关规定,发行债券的票面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居民储蓄定期存款的利率的1.4倍。有些企业为了给内部职工以优惠或为了尽快发行债券,就采用折价发行债券的方式发售,从而变相提高债券利率。 例如,某制药厂年初以90万元的价格发行面值为100万元的两年期债券,票面利率为13%,同期银行存款储蓄利率为10%,由于该厂折价发行债券,无形中使利率提高。 3. 溢(折)价不摊销

有些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就会采用不摊溢(折)价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如某一企业1998年1月1日发行5年期面值为500万元的债券,票面利率为10%,企业按510万元的价格发行,1998年12月1日企业计提利息时作会计分录:\借:财务费用50,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0\,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发行债券应在到期日内分摊溢折价。该企业多计费用2万元,从而造成少计利润2万元,少缴企业所得税0.66万元。正确的会计分录应为:借:财务费用48,借:应付债券

49

--债券溢价2,贷:应付债券--应付利息50\。 4. 混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限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如果是用于购建固定资产,则应付债券上的应计利息以及溢价和折价的摊销,以及支付债券代理发行手续费及印刷费,在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计入在建工程的成本;在资产交付使用后计入财务费用。有些企业为了完成目标利润,在资产交付使用后依然将债券计入财务费用。有些企业为了完成目标利润,在资产交付使用后依然将债券利息及折价摊销额计入\在建工程\,从而达到少计费用,多计利润的目的,如某石化企业1998年1月1日发行面值为1000万元的债券用于新建车间,企业按900万元发行,票面利率为10%,2000年1月1日该车间交付使用。但审计人员在审查过程中发现,该企业在2000年4月1日计提利息时,作\借:在建工程,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贷:应付债券--债券折价\的账务处理。

5. 债券使用超出章程范围

企业发行债券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有的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后,擅自改变用途,使债权人无形中承受极大的风险。如某企业以购建几条大型生产线为借口发行债券筹集资金10000万元,由于当时股票市场十分看好,便将10000万元全部投于股市。由于股市风云变幻,该企业在1个月之内便损失500万元。

三、 长期应付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

50

当年被投资企业盈利100万元时,该企业作了\借:长期股权投资30,贷:投资收益30\的会计分录,但当收到被投资企业的现金股利3万元时,又作了\借:银行存款3,贷:投资收益3\的会计分录,造成虚增利润3万元。

14. 长期债券投资,不摊销溢(折)价:

根据规定,企业溢价或折价购入债券,溢价或折价金额要在该债券的到期时间内等额摊销,计入投资收益。有的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对债券溢折价不进行摊销,造成投资与损益不实。

例如,某企业1999年1月购入(溢价)面值为10000元的5年期债券,实付金额为12000元,利率为10%,企业账务处理为\借:长期投资10000元,借:投资收益2000元,贷:银行存款12000元\,造成长期投资和当期利润虚减2000元,正确的账务处理应为: ①借:长期债权投资②借:长期债权投资 --面值10000--应计利息1000 --溢价2000贷:长期债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12000--溢价400 投资收益600

15. 不计提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

我国投资准则规定,股份制企业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长期投资应计提减值准备。但有些企业为了调节利润,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十二、固定资产科目主要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要留意其折旧和构成以

21

及他的变化原因是否合理等,在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会计做账中容易做假的方法。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常见的作假手法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中单位价值较高、使用期限较长,能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其价值通过使用的磨损逐渐转移到产成品价值中去,并通过销售收入收回。固定资产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必不可少的,是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实力的反映,企业常通过固定资产信息的操纵或粉饰来达到其目的。固定资产信息反映的作假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人对企业预测和决策的判断。 (一)固定资产构成上作假方式主要有: 1. 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划分不符合规定标准

根据财务制度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构成是: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也构成固定资产,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应列作低值易耗品。

在工作中存在着未按上述原则和标准划分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问题。

有的企业将属于低值易耗品的物品列作固定资产,有的企业将属于固定资产的物品列作低值易耗品。造成核算上的混淆不清。也造成了二者的价值在向生产经营成本、费用转移形成和水平上的不合规、不合理。

企业为了增加成本、费用,将符合固定资产的物品划入低值易耗品,

22

一次摊销或分次摊销,为了减少当期成本、费用将符合低值易耗品标准的物品划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延缓其摊销速度。这种混淆划分标准,还会导致资产结构的变化,使固定资产与存货之间发生此长彼消的关系,使会计信息产生错报,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2. 固定资产分类不正确 固定资产可以分成七大类。 ②?? 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② 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是指不参加或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各种办公用资产(电脑、复印机等)、生活用资产(饮水机、空调、员工食堂的设备设施等)、家俱类资产及非生产用建筑物。) ③ 租出固定资产;

④ 不需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是指本企业多余或不适用,需要调配处理的固定资产。)

⑤ 未使用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 指尚未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调入尚待安装的固定资产、交给基建部门进 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以及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停用的固定资产。由于季节性施工生产、大修理等 原因而停用的固定资产和在施工现场或车间替换使用的机械设备,都应作为在用固定资产。) ⑥ 土地;

⑦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企业对固定资产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一般企业多采用按经济用

23

途和使用情况分类。对固定资产的分类正确与否主要涉及到企业对哪些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以及折旧费用的列支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企业费用与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确定与计算所得税的依据。

a.将未使用固定资产划入生产经营使用的固定资产之中,会增加当期的折旧费用,使生产费用上升,还会导致固定资产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虚增固定资产使用率,给信息使用者以假象,使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b. 企业将采用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与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混为一谈,以达到降低或提高折旧费用,从而人为调整财务成果的目的。对企业采用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有关规定,租入企业是不计提折旧的,由租出企业计提折旧;而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租入企业是要按规定计提折旧的。如果对有用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其结果只能是人为提高折旧费用,增加当期的生产成本或期间费用。如果对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不计折旧,其结果就是虚假地降低生产成本或期间费用。这两种结果都是对企业财务成果与纳税的人为干扰。 c.对土地的分类出现错误。与房屋、建筑物价值有关的因征地支付的补偿费,应计而不计入房屋、建筑物的价值。而将其单独作为\土地\入帐,便降低了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造成了固定资产的分类混乱。 3. 固定资产的计价不准。

资产根据其来源,有七种计价方式:

24

① 购入固定资产的计价; ②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计价;

③ 其他单位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的计价; ④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计价;

⑥ 接受⑤ 改建、扩建固定资产的计价; 捐赠固定资产的计价; ⑦ 盘盈固定资产的计价。

企业在计价方法和价值构成以及任意变动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方面出现问题。

a. 计价方法。企业财务制度规定,新增加的固定资产有原始价值的就应按原始价值入帐;无法确定原始价值的,按重置完全价值入帐;而帐面价值则主要用于计算盘盈、盘亏、毁损固定资产的溢余或损失。有些企业却不按上述规定采用正确的计价方法。从而影响了当期其他的成本费用,使固定资产的有效期内的折旧产生差错,使会计信息反映失实,最终误导人们的决策行为。 b. 价值构成

企业在固定资产价值构成方面发生的问题主要是任意变动固定资产价值所包括的范围。有些企业不按规定,在购入固定资产时,将与购入该固定资产无关的费用支出或虽有某些联系但不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支出,统统作为固定资产的价值组成部分。造成固定资产价值虚增虚减。

c. 任意变动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

25

的利润随意变更固定资产折旧率,多计或少提折旧。

如:企业为了贷款需要有所盈余,企业便未经主管财政部门批准擅自降低折旧率,由原来折旧率8%改为5%,少提折旧120000元,虚增利润使得企业有些微利。 15、增加固定资产,不提折旧

财务制度规定:当年增加的固定资产在下月初开始计提折旧。有的企业为了调增利润,将应计提的折旧有意漏提。

如:某在建工程完工后,已交付使用,应及时办理竣工决算,从交付使用的下月初起计提折旧,但企业为了调增利润,有意漏提折旧,在职工宿舍5月份交付使用,但在年底办理竣工决算,少计了6个月的折旧。

16、未用固定资产(除房屋、建筑物外)提取折旧

按财务制度规定,对除房屋、建筑物外的专用固定资产不计提取折旧,但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对未使用的除房屋、建筑物外的固定资产也计提折旧。

如:某企业购机器设备原值为400,000元,年折旧率5%。当年购入价值50,000元的设备虽未使用,为了调增费用,即按该折旧率多计提折旧2500元。

17、停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

企业为了虚增盈利,压缩成本费用的支出,对当月停用或减少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如:企业为了报表上稍有盈余,对当月内停用的机器不计提折旧,从

31

而盈利50,000元。

18、当月不应计提的,当月计提折旧

企业为了调节成本、利润,常常违规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如:月份新增折固定资产本应下月初计提折旧,而当月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报废后不再计提折旧,而仍在计提,逾龄固定资产有效期满不再计提折旧,仍在计提。

如:企业为了降低利润,当3月份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当月计提折旧13万元。

19、变卖固定资产,仍旧提取折旧

企业5月份将不需用设备卖掉,卖掉后又提了12个月的折旧35000元,虚增成本,虚减利润。 20、在建工程提前报决算,多提折旧

企业为了控制当年利润实现数额,采用在建工程提前报决算,提前转入固定资产,提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以虚增费用减少利润。 如:某房地产公司下属企业,在建工程尚未完工,利用提前报决算的方法,多提折旧50,000元,提高成本,降低了利润,在上交利润时截留了50,000元利润。

十三、无形资产是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或自创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不具有物质实体的资产。

递延资产主要是指递延费用,是指企业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种费用。

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从事生产经

32

营,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意义。因此,要注意它们形成和取得的正确性和合规性,转让、投资的真实、合法性,价值摊销的正确性,以及期末资产负债表中反映金额的真实性,防止虚报财产价值,虚列企业盈利。

(一) 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具有五个特征:

① 不存在实物形态,但并不是所有无实物形态的资产都是无形资产。如应收帐款,长期投资等;

② 能在较长的时期内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

③ 持有目的是使用而不是出售,它所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它会随着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而立即失去或部分失去其价值;

④ 是企业有偿取得的,只有花费了支出的无形资产,才能作为无形资产,。否则,不能作为无形资产入帐; ⑤ 无形资产不能离开有形资产而独立存在。

无形资产是资产类帐户,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无形资产作假的常见手法

1、 无形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处理不当做假的。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是企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对无形资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力。无形资产的使用权是按照企业无形资产的用途和性能加以利

33

用,以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将只有使用权的无形资产作为有所有权的无形资产下帐,从而增大无形资产摊销,减少利润,进而减少所得税的上缴。

2、 无形资产增加不真实,不合规

企业增加的无形资产有的没有合法的文件证明,有的已超出了法定有效期。

3、 无形资产计价不正确。 无形资产计价原则:

(1) 购入的无形资产,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

(2) 企业自行开发并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实际净支出计价。

(3) 投资者作为资本金或合作条件投入的无形资产,按评估或合同协议及企业申请书的金额计价。

(4) 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根据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确认的价值和接受捐赠时发生的各项费用确定。 企业明知计价不合法、不合理,故意将无形资产计价过高或过低;未经法定手续进行评估或确认,随便计价,没有企业合并或接受其他单位商誉投资时,就对商誉作价入帐。 4、对无形资产摊销期限不符合规定

无形资产是一项特殊资产,它可使企业长期受益,因而企业从开始使用之日起,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协议或企业申请书的规定期限及有效使用期平均摊入管理费用。无形资产的有效期限按下列原则确定:

34

(1) 法律法规、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分别规定有法定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的,按照法定的有效期限与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规定的受益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

(2) 法律、法规未规定有效期限,企业合同或企业申请书中规定了受誉年限的,按照合同或企业申请书规定的受誉年限确定。 (3) 法律法规、合同或企业申请书均未规定法定有效期和受益年限的,按照不少于10年的期限确定。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否则须经有关部门批准。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存在对无形资产摊销的作假方式,如摊销期限随意变动来调节管理费用,多摊或少摊无形资产,人为调节财务成果的高低。

5、 无形资产摊销金额不正确

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是随法定的摊销期限来确定的,无形资产有的价值和特权,虽然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会终结和灭失的。工作中,为了随时调节利润,企业通过随时调整无形资产使用年限来调整金额,是否达到合情合理来虚调费用。 6、 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方法不正确

无形资产有购入、自创和其他单位投资转入三大途径。取得时通过\银行存款\,\实收资本\核算,若是接受其他单位或个人捐赠的无形资产可按所附单据或参照同类无形资产市价确定价值,通过\资本公积\核算,企业作假通常是将不同途径取得的无形资产,为了作帐方便,故意张冠李戴,如企业不择手段资金未到位便开始了正常的\营

35

业\,后发现企业验资报告中所谓的\实收资本\是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

7、违造无形资产增加的虚假证明

如:违造专利权证书,商标注册书,无形资产办理必要的产权转让手续的虚假证明。

8、企业将转让收入记入\营业外收入\偷逃\营业税\

如:企业将转让的无形资产收入10万元,本应记入\其他业务收入\,而企业故将\其他业务收入\记入\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应交营业税为10×5%=5000元,故企业逃避营业税5000元。 9、虚增商誉,增大费用

商誉的作价入帐只是在企业合并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期内,擅自将商誉作价入帐,多摊费用、降低利润。 10、出售无形资产,不作帐

出售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所有权应随着无形资产的出售而消失,帐面应转销\无形资产\的成本价值。但企业为了增加本公司的费用,以达到降低利润的目的。隐匿出售证据,对出售的\无形资产\不进行帐务处理。

(二) 递延资产

递延资产本质上是一种递延费用,它与待摊费用不同,它属于长资产,受益年限一般超过一年,而待摊费用属于流动资产,受益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36

递延资产主要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以及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其他支出。 1、 开办费:

它是指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费用,包括筹建期间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建成本的汇兑损失利息等支出。开办费摊销期限为5年之内,主要作假方式有:

(1) 开办费各项费用支出的内容不正确,表现在开办费列支的费用和列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价值的有关费用之间界线不清,相互混淆,相互挤占。

企业在投入生产后,有无将生产经营期内发生的费用列入开办费的。 (2) 开办费开支的标准不正确

企业筹建期内的各项费用开支没有合法的原始凭证,各项费用标准超过了国家的有关规定。

(3) 开办费的摊销期限及摊销帐务处理不合理,不合规。国家规定开办费的摊销不超过5年,但企业任意延长或缩短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使企业因延长摊销期限而使资产负债表上虚列资产,因缩短摊销期限而虚增摊销期的损益。企业不按规定将开办费汇入管理费用,而任意计入其它成本费用项目,将造成会计信息反映的不真实 2、 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性支出。

租入固定资产包括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和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主要作假方式有:

37

1、 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核算不真实。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将无形资产的支出及在建工程项目核算挤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减少当期费用,虚增本期利润。或将固定资产改良支出记入期间损益,虚减利润,而偷漏税款。

2、 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摊销不合理。企业故意延长或缩短改良支出的期限,而不是按租赁的有效期平均分摊。目的是为了随意调整成本利润。

3、 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

它指固定资产局部更新,其主要特点是:每次支出数额大,受益期较长,发生次数少。一般而言,每次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应在下次大修理之前摊销完毕计入成本和费用。 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作假的主要方式是: (1) 大修理支出不真实

工作中,企业为了调增利润,减少费用,将中小修理列入大修理项中,为了调减利润,增加费用,将大修理列入小修理项目中。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2) 大修理支出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划分不准。

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是通过\递延资产\科目核算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是通过\固定资产\科目核算的,有的企业为了使固定资产在帐外核算,故意将\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记入\递延资产\科目进行核算。 (3) 企业大修理支出实行预提,待摊并用。

企业一方面预提大修理费用,一方面在大修理发生时,又计一次成本

38

费用或记入\递延资产\,而造成重复列支,导致虚减利润逃漏了税款。 (4) 随意摊销大修理费用

企业大修理费用不按规定的受定期平均摊,而违反规定随意摊销,以达到人为调节利润的目的。 (5) 大修理支出摊销帐户乱用

企业为了扰乱视线,把\制造费用\帐户核算的经营用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和由\管理费用\帐户列支的大修理支出相互混淆,划分不清,造成当期成本、费用无法核实。

流动负债中常见的作假手法

流动负债主要指企业将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交利润、其它应付款、预提费用以及视同流动负债的职工福利费等内容,它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将分别阐述其常见的一些虚假账务处理手法。

一、 短期借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

短期借款指企业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各种借款,包括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款项。 1、 虚计费用,调节利润

39

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短期借款利息采用预提的方式,每月计入财务费用。有的企业为了调节当年损益,就采用虚提银行借款利息,通过期间费用账户转入当年损益。如:某企业12月份借入一笔为期八个月的银行借款,利息总额为8万元,规定在借款到期时连同本金一同归还。按照规定,利息应采用预提的方法,每月计入财务费用账户1万元,但该企业为了在年末光交所得税,就采用在当年多预提短期借款利息的舞弊手段,于年末将8万元利息全部计入当年损益,使当年利润少实现7万元,漏交所得税2.31万元。

2、 将短期借款(特别是展期的短期借款)记录,反映为长期借款,导致短期借款信息失真。

3、 通过连续展期将应由长期借款解决的资金变通为短期借款,如通过连续展期形式将获取的流动资金借款用于购建固定资产,付短期借款信息失真。

二、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 1、 应付账款长期挂账

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若干\应付账款\明细款项长期未付而挂账,有的属于合同纠纷或无力偿还,有的属于销货单位消亡而无从支付的情况,这样易导致虚列债务。例如审计人员在对某出版社进行审计时,发现其应付账明细账中有数十家单位挂账已逾五年之久,经审计函证,这些单位大都已撤消或注销,或者合并改组,该单位早应将这些无法偿付的应付账款转为营业外收入,但其却一直列为负债,结果必是虚列

40

债务。

2、 虚列应付账款,调节成本费用

有些企业为了调控利润的实现数额,就采用虚列应付账款的方式,虚增制造费用,相应减少利润数额。例如,某企业为了少缴企业所得税,在12月份,以车间修理为名,虚拟一提供劳务的单位,将自己编制的虚假劳务费用8万元,作为应付账款进行账务处理,即\借:制造费用--修理费,贷:应付账款--××\从而使12月份的产品成本虚增。假使该月产品全部销售,就会虚增销售利润8万元,结果会使本期利润虚减8万元,相应在地偷漏企业所得税8×33%=2.64万元。 3、 利用应付账款,隐匿收入

有些企业为了隐藏一些非法收入或不正常收入,以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就会在收到现金(或银行存款)时,同时挂\应付账款\。例如,审计人员在对某企业审查过程中,发现一张凭证为:\借:原材料,贷:应付账款\,后附一份进货清单,一张进账单,经盘问出纳人员,才知为企业一笔非法收入。为了隐瞒这笔收入,该企业领导人授意财务人员挂在往来账上。 4、 故意增大应付账款

如某企业采购人员在采购某物时,会要求对方开票员多列采购金额,套取企业现金。例如某日化工厂采购员张×在采购原料时,要求对方开具5万元的发票金额,而实际合同价为4.2万元,采购员伙同对方开票员将8千元现金套出私分,使企业财产受到损失。 5、 利用应付账款,贪污现金折扣

41

指有些企业在支付货款符合现金折扣的条件下,按总额支付,然后从对方套取现金私分或留存\小金库\。按规定,对付款期内付款享有现金折扣的应付账款,先按总价借记\材料采购\,贷记\应付账款\,在付款期内付款时,对享有的现金折扣应予以扣除,而以折扣后的金额付款。但有些企业付款时,对享有的现金折扣不予扣除,通过以下方式套取现金折扣,即:\借:应付账款--××单位(总价),贷:银行存款\,之后再从销货单位拿取折扣部分。 6、 故意推迟付款,合伙私分罚款

有些企业财务人员伙同对方财务人员,故意推迟付款,致使企业支付罚款,待支付罚款时,双方私分此罚款,使企业财产受到损失而肥了个人的腰包。 7、 隐瞒退货

企业向供货单位购买货物后,取得了蓝字发票,但又因故把货物退回,取得了红字发货票,而作弊人员用蓝字发票计入应付账款,而将红字发票隐瞒,然后寻机转出,贪污\应付账款\。如审计人员在对某家俱厂审计过程中发现,该家俱厂一笔应付账款十分可疑,经函证,发现此购货对方早已退货,而应付账款却被几位财务人员合谋套出私分了。

8、 不合理挤入,假公济私

有些企业对于一些非法开支,或已超标准或规定的费用,人为挤入\应付账款\进行缓冲,如审计人员在对某一热水器生产企业审计中发现,该企业曾购入三辆\新大洲\摩托车,企业财务人员的账务处理为:

42

\借:固定资产, 贷:应付账款\,但审计人员在盘点企业固定资产时,却没有发现这三辆摩托车。后经知情人透露,才知三位企业领导人利用公款买摩托车送给考入大学的子女作为奖励。 9、 用商品抵顶应付账款,隐瞒收入

企业用商品抵顶债务,不通过商品销售核算,隐瞒商品销售收入,偷漏增值税。企业如用商品抵顶债务时,通常作:\借:应付账款,贷:库存商品\的会计分录,故意不作销售,不记增值税(销项税)。 如某化纤厂以其产品抵顶应付账款35100元,该厂作如下账务处理:\借:应付账款--××35100,贷:库存商品--××35100\,结果隐瞒销售收入30000元,销项增值税5100元,虚减利润。

三、 预收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 1、 利用预收账款,虚增商品销售收入

有些企业利用预收账款来调节商品销售收入,将尚未实现的销售收入提前作收入处理,虚增商品销售收入,调节利润;这些企业为平衡利润,在未发出商品时就虚作商品销售收入,虚增当期利润,在下一个会计期间再冲回原账务处理。如某企业商品销售采用预收账款形式,收到货款作:\借:银行存款,贷:预收账款\的会计分录,待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将预收账款转入产品销售收入,作:\借:预收账款,贷:产品销售收入,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账务处理。该企业在1999年12月预计不能完成目标利润,遂于年底将几笔预收账款转为销售收入,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审计人员在审

43

计过程中发现,该企业这几笔销售收入并没有同时结转产品销售成本,纯属人为调节损益。

2、 利用预收账款,偷逃收入、税金

有些企业将预收账款长期挂账,不作销售处理。如某印刷厂,收到客户交来货款时,作\借:银行存款,贷:预收账款\,待客户取走印刷品时,该厂继续将预收账款挂账,不转作收入,也不结转成本,以达到偷逃收入和税金的目的。

四、 预提费用中常见的作假手法 1、虚列预提费用

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减少本期利润,少交所得税的目的,采用虚列预提费用的方式来人为地调节利润。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某企业大修理实行预提费用制度,按常规,费用早应提足,但该企业却在预提费用中一直列支此项,后经查询,才得知该企业为了继续享受国家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而要作成\真盈假亏\的假象。 2、预提费用长期挂账

有些企业对已预提完毕的预提费用支付时不转销,支付时又重新计入成本费用账户,以达到增加当期费用之目的。

如某汽车制造厂,预提大修理费用时,作:\借:制造费用,贷:预提费用\的账务处理,待实际发生时,又作:\借:制造费用,贷:银行存款\的账务处理,并未冲销已提足的预提费用金额,这样的结果使企业虚增了制造费用,虚增了生产成本。

44

3、不预提应预提的费用

有些企业因本期的费用支出较大,为了不影响期末预计利润,则采用\压缩\费用的方法,对按规定应进行预提的费用不预提,以降低过高的成本费用,虚增或虚保当期利润。

五、 应付工资中常见的作假手法 1、 利用工资费用,调节产品成本

企业为了调节产品成本和当年利润,人为地多列或少列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工资费用,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例如,审计人员在审查某企业应付工资时,发现本年度工资费用比上年度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经进一步审查得知,在建工程工资支出60万元计入生产成本。由此而增大了产品成本,随着产品的销售,必然会导致当年的利润减少。 2、 冒领贪污

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利用会计部门内部管理不健全,虚列职工姓名,或者使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不一致,进行贪污。

如审计人员在对一空调生产企业审计时发现,工资表中很多人的签章似乎出自一人之手,经盘问出纳人员得知,其利用本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虚列了职工名单,伪造签名后领出现金据为已有。 3、 支付利息,计入\应付工资\科目

有些企业支付职工购买本单位债券的利息支出计入应付工资,重复列支费用,虚减当期利润。按照规定,企业发行债券应支付的利息,每

4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0q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