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萨冈小说 “忧愁”背后的现代性因素(部分)

更新时间:2023-07-24 11: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萨冈小说 “忧愁”背后的现代性因素

作 者: 雷林萍

导 师: 高建为 教授

系别、年级: 文学院 2008级

学科、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完成日期: 2011年5月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试论萨冈小说 “忧愁”背后的现代性因素

摘 要

萨冈所具备的特立独行的女性作家气质使得她的小说中形成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物世界, 那里面弥漫着“忧愁”以及“忧愁”背后的现代性精神流浪——致命细密的无所事事与百无聊赖的情绪几乎渗透进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这种情绪比死亡更痛苦。

从金斯伯格的《嚎叫》,到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到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再到萨冈的《你好,忧愁》,我们看到,经历过二战之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只剩下了失落、茫然、空洞的期待以及放荡不羁的生活,之前存在的所有价值体系和社会秩序,对于当时青年人来说,已经轰然倒塌了。萨冈式的叛逆、忧愁作为青春的标志,影响着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叛逆青年,充盈在他们的青春时代与青春世界里,一面表现给世人,另一面在这个过程中追寻真正的自我。

当时十分流行的存在主义思潮中存在着一种很强烈的危机意识,对于世界的意义充满了不信任,再也不执着于世界的确定性,在危机的阴影下,个体的脆弱愈发暴露无遗。萨冈对此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忧愁”也是个体面对不同的人生道路时选择上的犹豫和踌躇所造成的结果。萨冈假借“忧愁”之手大胆而自由地言说着自我的生命历史。萨冈的忧愁不仅仅是浪漫主义的感伤,也不仅仅是古典主义的忧郁。她的“忧愁”是青春期的“不成熟”向成年人的“成熟”过度所必然产生的一中具有巨大张力的情绪。这一情绪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更是一个哲学符号。萨冈用言情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孤独、冷漠、焦虑、绝望等存在主义情感;她的小说语言将艰深的存在主义等现代性精神作了最通俗的表达。萨冈塑造的人物在欲望与虚无之间沉浮,波尔·旺德洛姆称她的创作“没有自然主义的残渣,也没有海德格尔的臭味,她普及了存在主义式的浪漫主义。”

萨冈的作品中既有激情也有冷静,我们不应只见其忧郁,得其情绪的片断而失其情感的更深内涵。“忧郁” 是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感官刺激,本雅明又称之为 “震撼经验” (shock experience) 。萨冈用大家都熟悉的 “忧郁” 形式表述她的 “忧郁的理想“。

关键词:萨冈,忧愁,现代性精神,轻盈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Discussion on Francoise Sagan’s works’ modernism behind “tristesse”

ABSTRACT

Francoise sagan’s special women writer temperament had created a world of its own nique chracters and charmings ,where”tristesse” was all around.behind ”tristesse” revealed a road of the spiritual seeking,of the wandering,of the lost ,of the unhoused and of modernnity. Hanging around in pensive mood permiated every corner of life,and they sufferd a lot from that,which was more painful than death.

From “howl and other poems ” by Allen Ginsberg, “on the road” by Jack Kerouac , “the catcher in the rye” by james david salinger, to “bonjour,tristesse” by Francoise Sagan,we can clearly see that at that time there only existed being lost,blanked,hopeless expectation and dissolute lifestyle after being survived from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the captital world. To the youngsters,both the pre-existing value systems and social orders had collapsed at the same time.Francoise Sagans’ rebelling and sorrow becomed symbols of youthfulness,impressing and effecting behaviors of the rebellious youths---the later generation,those who were finding themselves for a life-long time,they filled up their life with rebelingings and sorrows while expressing themselves.

At that time,the most popular philosophy is existentialism,which had a very strong crisis consciousness,there was no more belief and certainty in the whole world.In crisis shadow,the vulnerable individual’s weak existence had utterly revealed.Francoise Sagan had an acurate insight into the weak existence,her “tristesse” was accordingly just the hesitation of those who had a range of choices due to their development.Francoise Sagan’s “tristesse” expressed not only the romanticism in a sadness mood,yet not the sentiment of classics.it was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which would inevitably generated when youths growing to adults.it was more like a symbol in philosophy.sagan expressed her existential sadness mood in the shape of describing popular novel.she popularized the romanticism of exsitence.

Sagan’s works had both passion and calmness,we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her “tristesse” to a surface,but missed the inner meaning.“tristesse” is ubiquitous sensory stimulation,of which benjam called “shock experience”.Sagan represented her ideality in the shape of well-informed “tristesse”.

Key word:Francoise Sagan, “tristesse”, modernism, light and grace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目 录

试论萨冈小说 “忧愁”背后的现代性因素 ............................. II

摘 要 ............................................................ II

前 言 ............................................................. 5

第一章 萨冈的孤独言说 ............................................. 8

第一节 颓废的情调 ............................................. 8

一、浪子的情怀 ............................................. 8

二、自由的姿态 ............................................ 10

第二节 孤独的写作 ............................................ 13

一、“忧愁”面容下的反叛小说 .............................. 13

二、“零意义”的自由写作 .................................. 15

第二章 萨冈小说的节奏 ............................................. 17

第一节 音乐节奏 .............................................. 17

一、舒缓的节奏 ............................................ 17

二、意象的乐感 ............................................ 19

第二节 时间节奏 ............................................... 21

一、存在的瞬间性 .......................................... 21

二、时间的永恒性 .......................................... 23

第三章 “萨冈式”的独特美学风格 ................................... 27

第一节 空灵雅致的文风 ........................................ 27

一、“忧愁”的面纱 ........................................ 27

二、迷人的“微笑” ........................................ 29

第二节 存在的轻与重 ........................................... 30

一、生存的重量 ............................................ 30

二、萨冈式的轻盈 .......................................... 32

结 语 .......................................................... 36

参考文献 .......................................................... 37

致 谢 .......................................................... 43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前 言

当代的法国著名女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因创作小说《你好,忧愁》而享誉世界,并获得1954年度文学批评奖。她既是一位小说家,也是一位剧作家和电影制作者。萨冈专注于爱情题材的创作,几乎每年都有一两部作品问世。这位性格独特、笔耕勤奋的女作家一生写了50多部作品,于2004年9月24日清晨在巴黎与世长辞。她不仅是萨特等巴黎左岸知识圈子的核心成员,而且还是一位迷恋麻醉剂、赌博和飚车的作家,有评论家称她为“法国最后一位存在主义者”。她对迷茫、叛逆的“爱情、孤独与激情”的独特体验、感受与刻画,使她跻身于知名的法国作家行列。弗朗索瓦丝-萨冈的主要作品问世已经超过六十年了,然而一个花甲虽然过去了,她的作品依然令人惊奇,因为它们并没有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萨冈的逝去而布满苍凉衰老的褶皱,反倒是青春常驻,并且还愈加鲜活;也有人曾说“她的一生是一本小说,她用生命创作了这部小说”,萨冈传奇的一生也许就是她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不论是萨冈作品中形形色色人物所演绎着的悲欢离合故事还是她本人的传奇般的人生与经历,都散发出了强烈的摄人心魄的巨大魅力。亨利·詹姆斯说过:“当精力充沛的作家到达成熟阶段时,我们就可以自由地从他们的作品中寻找对他们积极观察的这个世界的整个看法的表达。这是他们作品给予我们的最有趣的东西。”1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弗朗索瓦丝-萨冈的作品以及联系萨冈的传奇人生,微微探索萨冈作品的独特魅力,即“忧愁”背后的现代性精神。

对于萨冈的同时代人来说,萨冈的忧愁与塞林格的守望,都是他们永远难以忘怀的青春,萨冈与塞林格一起用自己的文字向成人世界发起了强烈的反抗。萨冈的小说不仅仅是青春文学和畅销文学,更是经历了大半个世纪沉淀后的经典传奇作家和传奇文字。萨冈小说的创作基调基本上就定位于当时人的空虚和虚无,不仅如此,空虚和无聊也是萨冈小说的创作背景;换句话来讲,“空虚无聊”与“虚无忧愁”是萨冈创作的中心词语,弗朗索瓦丝-萨冈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展露出一个巨大的、虚无的、“忧愁”的“黑洞”,这个无底的“黑洞”使她的每部小说几乎都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感觉”,这种奇异直面人生茫然无边的虚无和无聊。萨冈本人也被虚无所裹挟缠绕,她在虚无的忧愁中感受着虚无并在感官的“享受”中排异和逃避着虚无的无情与残忍,读者通过萨冈所拥有的那种“独有的想像力”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来感受生活,感受到为某种特别感知过滤过的生活,这正显示出了一个生活在没有光的世界中的敏感精灵的机智与无奈。 12《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下)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p262

袁筱一 著《文字-传奇 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p126

2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当时的法国社会正经历了世界大战的蹂躏和摧残,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枯拉朽般地推翻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承认的人生信仰和道德,萨冈的小说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青春的反叛为特征登上历史舞台。与其说她的小说影响了社会,倒不如说是小说顺应了时代的体验。萨冈写作的原生态创作方式,让她在第一部小说《你好,忧愁》以及后面的几部诸如《某种微笑》、《一月后,一年后》、《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中,呈现了她的天才,她丰沛的元气,她独特的讥讽口吻和轻盈美妙的小说节奏。萨冈写道,“一个独断专行、天生完美的成功者的叫喊是无法模仿的,因为在她身上没有任何烦琐和看上去复杂的东西。”3

“要理解一个作家只有去读他的作品,而且是不要带着僵化的概念去读。”一个作家只能在他(她)所熟悉的生活领域中获得写作的灵感和题材,萨冈所写生活范围虽然非常狭小,可读者却能透过这种狭小的生活看到一种对有限社会生活范围的全景式纵览,也看到

4了人物和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展现人物命运场景的连续性。萨冈是法国历史上文学受到最多

赞誉也得到最多诋毁的作家。她初期的作品展现出了无法复制的天才,并且获得“批评奖”和摩纳哥文学奖等奖项。 她出版了众多小说,并且本本畅销。她的小说表现和触动了当时人们二战后的某种敏感的神经,使人爱不释手,超越当时的通俗小说群而经久不衰。天才写作,畅销写作,青春写作,女性写作……萨冈的头上顶着无数的传奇光环,她的作品是那样受欢迎,即使在过了大半个世纪之后,她的书依然畅销,她的写作依然天才。

萨冈的《你好,忧愁》为国内许多读者所熟悉,但是研究她的专题论文并不是很多,比较而言,国内对他的研究一直缺乏专门著述,最为常见的是文学史类书籍对其概略性的介绍,如《法国文学史》、《现代法国小说史》、《法国文学大花园》、《20世纪法国文学史》等,只要介绍到20世纪的法国作家,萨冈及其为代表的畅销小说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著作由于目的是普及法国文学知识,重点往往在介绍萨冈的生平、创作道路、主要作品。这些介绍能够让读者对于萨冈产生一个较为完整的轮廓印象,而无法获得更为深入的知识。吴岳添先生在他的《法国文学史》中将萨冈归到通俗小说家的行列,袁筱一在她的《文字·传奇: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复旦大学出版社)则花费了大篇幅将萨冈归到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之列,柳鸣九在他的《法国二十世纪文学概述》中将萨冈与杜拉斯等作家归到了第十部分的难以归入门类的作家之列。而这些都显现出萨冈创作个性的独特和张扬,她将自我个性、自我精神、自我状态毫无顾虑地升华为文学,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极为张扬的大写的“我”字。

2004年阿兰·维尔龚德莱写了《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索菲·德拉珊写了《您喜欢萨冈……》;2005年热内维耶芙·莫尔写了《萨冈夫人》;2007年阿尼科·吉尔写了《萨冈之恋》;2008年《解放报》女记者玛丽-多米尼克·勒列弗尔经过多方采访写出《全3

4萨冈与我们〔法国〕亨利·哈热著 段慧敏 译 译 林 2007年第2期 专题 柳鸣九《从选择到反抗——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观》2005年第一版 文汇出版社 p245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速萨冈》,同年狄安娜·库里(Diane Kurys)导演电影《萨冈》。

最近两年,在出版界,开始出现了“萨冈”热潮,先后有人民文学出版社《萨冈小说选》、漓江出版社《萨冈小丛书》、上海译文出版社《你好,忧愁》、江苏人民出版社《你好,忧愁》、《肩后》、《我心犹同》、《你喜欢勃拉姆斯吗……》,法国传记作家阿兰·维尔龚德莱所著的《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狂乱》等萨冈的系列作品,还有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萨冈的回忆录,散文集《我最美好的回忆》等等;2010年10月新星出版社又出版了一本新书《迷恋萨冈》。成功的宣传使得萨冈的书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几乎出现脱销的现象。至此,萨冈的绝大部分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了中国。一个当代外国作家是否值得如此介绍?随着“萨冈出版热”的出现,一些书界人士颇有微词。而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萨冈作品的文章一篇是柳鸣九先生的《忧愁的情调和浪子的灵魂》,另一篇是余中先先生的《喜欢萨冈的“忧愁”》,本文在作者收集了大量资料,将其作品系统阅读后,试图对萨冈作品独特的风格做一剖析。在中国,弗朗索瓦丝撒萨冈颇具名气,然而针对她的专题研究却不多见,绝大多数是介绍文字, 就我所掌握的资料来看,除了这些研究之外,国内对萨冈的研究大都属于一般介绍性的综述或局限于对《你好,忧愁》的研究,还属于一种研究的开端,当然这也跟国内很少的译作有很大关系。在此,笔者仍想做点基础工作, 因此此时系统的研究萨冈的作品还是很有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

继波伏娃、尤瑟纳尔与杜拉斯之后,萨冈的离去表明老一辈著名女作家已经从文坛上消失,更标志着一个以萨冈的风格为标志的小说时代的结束。5“萨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当然,留下了她无可比拟的书,但更重要的,是她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世人皆知的形象。因为在法国,萨冈代表了战后的自由精神。”6

本文重在通过分析她的小说来看看萨冈小说到底又怎样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传奇。本文的写作并不奢望能填补任何研究空白,只是想从自己关注的角度来解读萨冈的作品,为人们在思考这位作家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我深知自己学浅力薄,论文的缺陷肯定在所难免,如能抛砖引玉,引出共同探讨的真知,那就是我的希望。

5

6吴岳添 著《法国小说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 p391 萨冈:流动的人生盛宴 段慧敏 译林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第一章 萨冈的孤独言说

第一节 颓废的情调

萨冈小说作品中的“忧愁”、“忧伤”、“忧郁”、 “痛苦”、“哀婉”,等词汇出现的频率极高,这种现象与萨冈童年时的生活以及青春期时的经历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到20世纪,忧愁的种种情状也并没有因为着时序的演进而黯然失色,充分浸淫和渗透着现代主义精神的大诗人艾吕雅曾经在自己的诗里就指出,“忧愁有美的面容”。如果单单地只说对忧愁种种的喜爱是只法国文学中或者是仅在欧洲文学中存在的超时代的现象,那还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全人类的文学似乎都对这种情调有所追求。

一、浪子的情怀

萨冈及其萨冈笔下的主人公身上有存在着明显的吊儿郎当的情调,他们既没有任何可表的进取心与干劲,甚至连一点点严肃正经的态度也十分匮乏,因为在萨冈以及萨冈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捆住他”,总是寻找着想干点什么,但往往又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于是,这群人一旦陷入到爱情之中,就沉溺日深,以至不能自拔,成日地无所事事,他们带上几分颓废不堪的情调。这种茫然自若并且在生活中既看不见目标同时也找不到方位的精神状态,可以说既是浪子性格的一个方面,又是现代和当代很多年轻的一代的生存状态。单就这种性格本质而言,其实并不属于人性恶的典型范畴,而是一种同时被磨损与被腐蚀的集消极、沉沦、颓废于一体的人性反应,这种性格,不论外在地表现为是肆无忌惮也好,还是外化为放浪形骸也好;又或是找不到方位和成天无所事事的也好,实质上都反映了人在现实生活本身存在的问题。萨冈笔下的他们的成长其实代表着的是人的自然属性。这里的“自然”不仅仅是指那些未受人类文明浸染过被“污染”的大自然,还更指未受人类文明教化的腐蚀的独于人的“自然天性”。浪子们认为自己已经成长,长大成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并且同时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生活在20世纪的萨冈比这群“浪子”更加地不安分,弗朗索瓦丝-萨冈出身于当地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的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教育,但是她小小年纪便已经开始模仿成人的生活方式,去约会、上舞厅、找男朋友、自甘堕落、自我放逐等等。萨冈的这种反社会的行为是处于对现代社会权威的消解意味,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讽刺。后工业时代的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虽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物质文明的现代化高速发展却并没有相应地给现代人带来更加高度的精神文明财富。相反地是,整个的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事实上都在迫使人或者人类失去自己的本性,从而使得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严重的扭曲与异化,人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强烈的孤独、迷惘和恐惧感。

在萨冈的《你好,忧愁》这部小说中,塞西尔就曾把她以及自己的父亲比喻为nomade,意即浪子。而至于我们把这种人称为“浪子”或浪荡者,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比较离经叛道,常常在个人的生活方式上不愿意过循规蹈矩的、正规的家庭生活,从而像普通人一样在情感上“定居”,而是要过单身男人或者单身女人的那种放荡不羁自由没拘束的享乐生活,游戏享乐人间。他们这群人在人生中和在情场上都像流浪者一样流浪无羁、行踪不定,而导致他们行为差别的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没有规范,没有严肃神圣的东西,没有令他们执著的东西,甚至没有使自己内心激动不已的东西,他们以游戏的态度对待人生,以不在乎的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一切,这就是资产阶级社会中“浪子”精神、“浪子”性格的内核。”7塞西尔以及塞西尔们可并没有像传统文学当中的忧愁主人公一样被来袭的忧愁所压倒,或者完全为忧愁缠绕得痛苦不堪,你看,在塞西尔那里,她压根就不在乎,那是多么地无所谓,又是多么地超脱,她微笑着朝向忧愁迎了上去,向它轻轻地点头问候:你好,忧愁。本来,对她这样Nomande的一个人来说,能感到丝毫的一点点的痛苦与忧愁倒是件好事,那表示着在她那里,流浪者冷漠的灵魂里或许还有着些许人生温情的余烬,可惜这星点余烬并没有再燃起来而走向了另一份完全相反的方向——几乎是马上又使得她陷入到她那冷漠的灵魂的满不在乎的大海之中,对于这样一个“浪子”而言,又有谁还能期待在她身上会产生“浪子悔悟”或者“浪子回头”的奇迹呢?那么,她的忧愁从何而来呢?仅仅从他们那股对一切都满不在意、毫无所谓,或者对一切都呈现冷漠、但偏偏又对中产阶级那种富裕且平庸的生活显得颇为厌倦的劲头来推断,我们是否可以推想出这样的结论:或许在他们看来,“人世间的一切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并且还十分地无聊”呢?在nomande的身上,流浪者的情调远远地盖过了他们身上那种隐隐约约的“忧郁王子”的色彩与情调。萨冈说过这样一句话,写作并不是去揭示什么,而是将自我投射到某个形象中去,这个形象可能很难被他者所苟同,但是它本身最重要的意义是有待每个人去发现的。8

弗朗索瓦丝的童年是在法国西南部洛特省的卡雅尔克市和巴黎之间度过的。她对存在主义作家的作品情有独钟,尤其喜欢萨特,并由此形成了人生无常、世界荒诞等世界虚无的观念。她从小就离经叛道、玩世不恭,从15岁起经常去娱乐场所,并几乎将自己的老师赶下讲台,她的老师几乎无法容忍这个桀骜不驯的姑娘,而她最终被学校开除。但是她的敏感和写作天才以及优裕的家庭环境使得她很早就开始阅读小说和诗歌,司汤达、兰波、艾吕雅、普鲁斯特等等,尤其是存在主义作家萨特更是令萨冈倾倒万分。卡雅尔克是带着忧伤和慵懒气息的小城,这里的一切重复着相同的主题:乡村生活的无拘无束和孤独。“这7

8柳鸣九主编:《“存在”文学与文学中的“存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p69 阿兰·维尔龚德莱在.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p221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个地方,有永恒的孤独者超乎寻常的平静和快乐。”也许从那个时候起,孤独与忧愁便渗入了小弗朗索瓦丝的灵魂。她在这里学步、游戏、聆听感受充满野性的自然。她喜欢大笑,喜欢激烈狂野的游戏,“她什么都不怕,早已做好了过放荡生活的准备。”9萨冈的小说与她自己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孤独和忧伤不仅是主人公们共有的特色,同时也是她自身的写照。她的第一部小说名为《你好,忧愁》并非偶然:孤独与忧伤是她一生的伴侣。

二、自由的姿态

在萨冈的主要作品中,“成长”这个主题主要赖以展开的心灵对话关系并不是所谓的二元的青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冲突,而是童年世界和青春世界以及成人世界三者之间的三元结构的组合意象。这也就表明了一种情况,围绕着人的主体性的成长这一尤为核心话题,书中的“年轻人”不仅在张望、探寻或者审视着“成人世界”,更是在不停地去反顾和回忆那些作为历史的“童年的世界”,一至于从而使“成长”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而且有机的人生镜像。在萨冈的笔下,她的众多描绘的景物的色彩是绚烂亮丽的,不是金色就是蓝色,作品中的人物面貌总具有着少女的特征。我们知道,在作家的创作中,他的生命体验往往与创作有着直接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而文学世界中的丰富多姿多元多彩恰恰也就在于那些作者独特的个体生命的特别与丰富。萨冈的写作从这个层面来讲,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独特意识的书写活动,另一面同时也包含着作家对生存问题的某种思考。记忆中的那个痛苦而又充满乐趣的难忘的童年,那段让她无法忘却的初恋,那些美妙的爱情,种种强烈的欲望……对于萨冈而言,“我知道不是一切都属于写作的范围,知道不管你是否愿意,写作都会在一些关上的门前停止,但我的看法却相反,知道它会渗透一切。”10

萨冈的童年经验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毋庸置疑地对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循序渐进地潜移默化的形式,往往是借助于这种无意识的、不自觉的艺术熏陶,将这种深刻影响渗透到了人的内心结构当中去。这种深刻的童年的体验往往一方面直接地指向个体生命,十分隐秘地处于心灵深处的状态,并且还往往以生命为其根基,带有着强烈浓厚的情感色彩。弗朗索瓦丝-萨冈坚持在自己成长或生活过的地方发掘那种审美体验。这样,在萨冈的小说当中,几乎都是以卡雅尔克市的田庄以及巴黎市的林林总总为故事背景的。而在萨冈后期的作品当中,人物呈现出来的大多是没有个性特征的要么脱离了具体的社会要么脱离了历史环境的抽象的人。这些人往往自己没有身份,没有职业,没有过去等等,都是一些萨冈从具体的生活之中剥离出来的抽象的人。

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往往独特的艺术表达有着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萨冈因为学业上的失意,转而通过写作来摆脱一些虚无的诱惑,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她19岁时,一部《你9弗朗索瓦丝·萨冈.带着我最美的回忆[M].合森文化事业公司,1989. p28

林红轮.永远的青春记忆——弗朗索瓦兹·萨冈[J].世界博览,2005(1).

10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好,忧愁》横空出世,并且获得当年的“批评奖”。她的小说的成功与她自己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她21岁时就因飙车而身负重伤,1978年,医生宣布她患了胰腺癌,后来虽经确诊否定了这一结论,但死亡的阴影却萦绕在她的心头,使她在1984年不到50岁时就出版了自传《我的美好回忆》。在1994年发表的小说《转瞬即逝的悲哀》中,主人公马蒂厄是一个癌症患者。当医生告诉他就要死去的时候,他恨不得靠在母亲的肩膀上哭一场。萨冈以此来表明人并非如通常所说的那样勇敢坚强,其实有时是非常脆弱的。从她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开始,厄运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她。

在当今这个“金钱至上、使人疯狂”的时代里,萨冈的写作是一种激情,她要用写作来表现人生的孤独,揭示“对金钱的永不满足而又使人烦恼的欲望”。 事实上,情感与肉体的放纵所带来的只是更深层的迷惘与忧愁,而这恰恰正是当代的法国年轻人以及现代的社会的绝大部分年轻人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法国的另一位著名女作家杜拉斯的小说由于其涉及到了作家的隐私而使得她的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萨冈的小说却更加难能可贵地保持着一份酷似少女的清纯之态,她的作品仅限于用她的那种天才的写作来描述人物心里感受与意识流方面的一些内容,因而在她去世多年之后依然或者是更加地收到了人们的尊重与怀念。

“我们的时代是这样一个时代:只有对金钱存有永不满足而又使人无比烦恼的强烈欲望”,道德标准变得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精神价值在这儿已经丧失殆尽,没有丝毫半点了。萨冈深深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种种无聊、孤独与绝望,她更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在各自与相互的情感生活的种种的热闹与荒凉,萨冈以她的精灵般得智慧熟谙只有反常的逻辑才是生活的真实。在萨冈的小说《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中,勃拉姆斯柏拉图式的感情生活在萨冈看来太虚幻了,是壁上光影,是太虚幻境,而真实的只有赤裸的残忍无情以及每个个体人的孤独与残缺。情感再纯真在强大,都难以撼动现实的西西弗斯式石块。勃拉姆斯如此,作品中的主人公西蒙也是如此。

“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认识到那没什么意义。”或者太早、或者太快、或者太容易得到的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地虚幻和可疑。“一月后,一年后”,或许曾经的“某个微笑”就已经变成了镜花水月,渗到灵魂里就是莽撞的青春磕着碰着的一块“淤青”(bleu)。11走进了浪漫主义的死胡同里的缪塞曾经坦言:“我们并非热衷于去作恶,而仅是放弃了行善;我们并非是对世界悲观失望,而只是深深地感到了麻木不仁。”二十世纪的“洛丽塔”们或许会带着厌倦、冷漠而又好奇的神情承认:“我们也是世纪儿,只是我们不要忏悔。”

伴随萨冈一生的情绪不仅仅是忧愁与微笑两种情感,更多的其实还是孤独。弗洛姆认为,人或许能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全然的孤独,更多的人直截了当地宣称一切人间的罪恶都产生于不能忍受孤11 Dans un mois, dans un an 《一月之后,一年之后》(1957) p128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独。”12童庆炳老师则认为孤独的作家一般很少能够受到文化与习俗的塑造,他们孤独,因而既不在乎别人在说什么,也不大在乎别人在问什么,也更不会怕别人在笑什么。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内在的种种冲动、思想和情绪没有任何丝毫的畏惧,他们对内在的自我的接受认可程度,远远高于一般人,这样子的话,这些艺术家便能够更加勇敢无畏地去察觉到世界的真实本质。13而存在主义者萨特曾经如此写道,童年期乃是人在偏见的死巷中摸索的时期,当儿童在黑暗中摸索并试图有所作为时,总要与充满偏见和无知的成人世界中的社会力量发生冲突。而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所持的成见、观点和信仰,乃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因为它早已取决于童年的经验。我们的非理性反映,我们对理性的无理抗拒,很大部分来自于我们童年时的迷惑。

孤独古往今来都是一个人的恒定不变的本质的特性,也是现实生活当中的存在的那个世界对弱小的个体生命所施加的种种压迫的产物。世界上总是找不到什么可靠的东西,人们天生的喜新厌旧的本能心理以及这个社会所强加到每个个体身上的重重约束,还有人对平淡而单调的生活的麻木厌倦之情,人的感情的不稳定和变质等等,这些都使得整个的人类陷入到了一种更深的孤独中而难以自拔和排解。作家选择写作这种方式来表达自我正是出于为了抵挡孤独带给人的恐惧的缘故,这是敏感的心灵在面对生命的恐惧与匮乏时所进行的痛苦的言说,同时更是一条寻找自我救赎的途径或是自我确证的路途。独个个体的生命的独特体验也在这种层面上造就了每个作家文学创作的差异。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讲,萨冈的创作时间理所当然地也应该是置身于她个人所在的历史语境当中的,她凸现出她了的独特的个性选择,并且进而发现了生命之间的种种个性差异,最终形成自己独特不羁的人生体验。

萨冈是独特的,因为她的所有的价值观、她的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她的别具一格的个人生活都是由她自己来选择的。而她的一切所作所为就是对“无所依傍的自由”的最好诠释。“一个在紧身舞服里半身裸露、孤独而英俊的男人,他踮起脚,用怀疑和赞叹的目光凝视他的艺术在一面模糊镜子里的反映。”这是弗朗索瓦兹萨冈对舞者鲁道夫—努雷夫最具象征性姿态的勾勒,这也是萨冈一生的姿态。

12

13弗洛姆.爱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p301 童庆炳《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第二节 孤独的写作

一、“忧愁”面容下的反叛小说

195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拉下帷幕告一段落时,整个欧洲都遭受了战祸的蹂躏,在战争过后依然愤懑躁乱不已,而这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他们感同身受地用心写出了当时的人们对一切旧的价值体系下的价值观所产生的强烈怀疑的境况,他们同时还对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并且一直努力地去试图重新构建另外一个新的世界。而当时的弗朗索瓦丝-萨冈凭借着她那超常的灵敏度以及她的天赋的写作才能对此情形情态做出了最为及时的反应,她用独有的自我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观照当时的那种欧洲氛围以及现代社会的重重的巨大空虚之感。弗朗索瓦丝-萨冈能够及时地抓住当时环境下的人物情绪,她不仅能够深刻细致地把握住现代人的那种微妙的情绪体验,并且她还用自己敏感的心灵以及传神的笔对这种时代的那种人类所共通的情绪做了生动细致的传达表述:懒散,颓废,各种无所事事,回环往复的忧郁,同时,她对光、影、色、声的敏感程度同样地出众。萨冈是战后引领潮流的法国前卫作家,也是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的代言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解读,萨冈作品中的那些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都是群不朽的文学形象。单单从文本的立场与文字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女性也因此而十分明白(或者说更加明白)爱情的虚浮性和男性的不可依靠;从更为广阔的语境上来说,弗朗索瓦丝-萨冈本人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内省特质的女性作家,她很早地就有了女性意识(翻阅萨冈的散文或任何一个版本的传记都会找到相关记载)。萨冈的小说中并没有大奸大恶的人,小说的结局也并没有以“堕落”或者矛盾的一方的胜利又或者是以另一方的失败来化解矛盾,她更没有在这个旧时代结束的时候去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她的小说是一个真正的“成长小说”的解决模式。萨冈的小说中往往不会设置一个双方正面冲突的或者具备外部统摄性的大的故事结构。其小说中所显示出来的冲突贲张的紧张气氛,更多的是对人物的情绪反应与心理感受的描写。而《你好,忧愁》中的塞西尔或者别的任何一部小说中的其他任何的女性在事实上都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对手”。萨冈将写作的重心放在女性经历冲突之后,她们在成长的进程当中进一步的理解到、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生活与人生的原本存在的实际的面目。这些我们从作品中都能找到例子。

萨冈的小说大多篇幅不长,内容上描写的也大都是二人或着三人世界里的种种感情波澜。萨冈的特别之处在于,她既不像当时的现代派作家那样积极地置身于作品之外,又不像后来的现实主义作家那样地感情外露,而是用自己优美的文笔随意地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世界。萨冈“把变幻无常的生活咀嚼得有滋有味,她就像她所仰慕的普鲁斯特一样,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好像从我们身边一晃而过都能观察到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时代的各个层面。”14萨冈的小说从头至尾都是围绕着“我”这个中心的,对主人公“我”所经历的各种大事小事与大小场景,所观察到的那些外界人物的活动与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人的自我内心的情感情绪上的起伏波动,乃至最最细微的那些无意识的思想活动全部都由“我”来控制,一一缓缓悠悠地娓娓道来,可以说,滑出第一人称“我”的感知范围的叙事在萨冈的小说作品中几乎从来不曾出现,并且直接地越出第一人称“我”的全能叙述者的评论也难见其踪迹。萨冈通过这种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的内聚焦型叙事,“能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绪”。15

正如拜伦所说:“爱情于男人而言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却是女人生命的整个。”文学是人学,而人又是情感的动物,对女人而言,情感的重要性远远地甚于男人。因此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中,根源于这种两性深处的差别使得至高无上的爱情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女性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对人的情感的关注尤其是对爱情的描写就成了女性文学创作的共同关注的聚焦点,但是与传统的爱情的甜蜜与美好不大相同,萨冈笔下的爱情大都是无望或者令人绝望的爱。

萨冈在其处女作《你好,忧愁》中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有关青春少女的疯狂叛逆以及因此而带来的无法挽回的人生伤痛的简单故事情节:为了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求刺激,小说中的主人公玩起了种种感情游戏。可是时间一长,平淡乏味仍然故我,如苍蝇一般的又飞回到原地。萨冈的作品自身所阐释的正是当时的法国人民在经历了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那种虚无和否定以及反叛与不满的精神状态,故而该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给年轻的弗朗索瓦丝-萨冈带来巨大的声誉。正如刘小枫所言,萨冈用文字的性感抵御了存在的死感。在这部作品中,塞西尔的故事呈单线发展。萨冈将叙述的视点固定在我也就是本作品的女主角塞茜尔的身上,虽然随着情节的发展,故事的气氛开始围绕着塞西尔与安娜的冲突加剧而逐渐地紧张起来,但是叙事的整体呈现出了一种淡化情节的趋势,并且还突出了意识流动的特征,在这里萨冈还很巧妙地以“忧愁”作为开篇和结尾的情绪氛围,达到首尾呼应,相映成彰。在小说的一开始作者就写道:“在这种陌生的感情面前,在这种以其温柔和烦恼搅得我不得安宁的感情面前,我踌躇良久想为它安上一个名字,一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忧愁”;而在小说的末尾则写道“只有在清晨,当我躺卧床上听着从窗外传来的巴黎唯一的车水马龙之声时,我的记忆才偶尔背弃我,我的心中倏然涌上了什么,我闭紧眼睛呼唤着它的名字来迎接它:你好,忧愁”。16主人公塞茜尔在理智判断上虽然认为安娜是对的,并且模模糊糊地知道自己终究会走上循规蹈矩的正常婚姻道路。但是塞西尔以及她的宝贝父亲却常常表现出一种或者无话可说的又或者乃至是话14

15

16袁筱一 著《文字-传奇 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柳鸣九《从选择到反抗——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观》2005年第一版 文汇出版社 p223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好,忧愁》人民文学出版社 p69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语重复的独白,言语空套着一副独白的外壳,往往是以反叛为途径更是以反叛为唯一目的,他们外表强大实质上内心却是价值立场的空心,从而呈现出软弱和不稳定的状态。

“你宁愿得到幸福或遭遇不幸,也不愿一无所有。”17“我从中得到一个美妙单纯的方程式,正如我所希望的那样玩世不恭。此外,我自我感觉好极了。我承受这些忧愁,这些内心冲突以及未来的快乐。我对这一切早有思想准备,并报之以嘲笑的态度。”18“我可以告诉你一切。我喜欢这样。我和她之间一切的基础就是我的疲劳,我的厌倦。然而,这个基础却是牢固的,绝妙的。我们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建立起持久可靠地联盟:那就是孤独,厌倦。至少,这样的基础是不会动摇的。”19在《某种微笑》中的萨冈正处在由少女走向女人的路上,她说, “我感觉良好。但是,在我内心总是有一种厌倦,孤独,有时是激奋的情绪,这种情绪犹如一头活生生,热烘烘的野兽在我体内骚动。我思忖我多半是个肝病患者。”20萨冈总是能确切地表达出,那些艰涩地,其他作家所难以捉摸出的转瞬即逝的情绪与情感。

二、“零意义”的自由写作

萨冈的《你喜欢勃拉姆斯吗……》这部对爱情的永恒性和世俗婚姻的稳定性两个重要人生命题同时提出了深刻的否定和质疑。勃拉姆斯作为德国古典主义音乐家,他的音乐流畅、平静、柔和,略带沉思和忧伤,而不是很华美。他的音乐营造出的是一种能将世人的灵魂安静的理想归宿。其实,《你喜欢勃拉姆斯吗……》故事的结局相对来讲没那么温情,甚至还有一点残酷,可是即使是在这种琐屑无为、平庸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个体也都应当鼓起勇气去追求独属于自己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个时候的萨冈还年轻,并且还真心地热爱着这种年轻给她带来的那些情状种种的某些内心冲突与矛盾,她痛苦而又享受。而此时此刻,与萨冈的音乐口味大相径庭的是,她的小说则完完全全地是法国情调,有点忧愁在其中,这种忧愁好似在心中展开了一匹柔滑无比地绸缎,有什么东西在轻轻地软软地撩拨着读者的神经,使我们遁离他人。“我走的很快,我内心有一种焦虑的压迫感,手腕处感到血液的冲动,我觉得自己风华正茂,极其年轻。在这种幸福若狂的时刻,我感到获得了真理,它比我忧愁时反复絮叨的渺小的道理要明白的多。”21 17

18

19

20

21 《某种微笑》 柳鸣九 海天出版社 1999年 p29 《某种微笑》 柳鸣九 海天出版社 1999年 p35 《某种微笑》 柳鸣九 海天出版社 1999年 p46 《某种微笑》 柳鸣九 海天出版社 1999年 p59 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兹·莎冈访谈录 罗瑜 译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部分摘录

萨冈的创作既不是杜拉斯似的妇女解放的号角,也不是像波伏娃一样的女权运动的鼓手。她只是想描述她当时生活于其中的那种精神道德氛围,叙述当时人生活在当时那样的支离破碎的社会之中的每个独自的个体是如何面对一个如此动荡不安的社会。在萨冈的小说作品中,我们能够很明确地感受到,我们现代人生存于在一个找不到任何存在意义,也找不到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价值观的世界当中,每个独自的个体都处于一种十分危险而孤立状态的社会当中。人们只能感到孤立与恐惧,人人都陷于一种“存在性”的困境之中。萨冈作品中的那些主人公感情可谓既细腻又丰富,一面怀疑爱情,一面同时又十分地渴望爱情。然而事实却很纠结,绝对的对错或者善恶之分都不存在,现实中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绝对不变的存在意义或者终极价值,这是人类的悲哀。他们对自我认同产生危机的同时也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种种茫然和不确定之感。“他泪水盈眶,跑下楼梯,像一个幸福的人似地奔跑。”22《你喜欢勃拉姆斯吗……》里面的三个主角,宝珥、罗捷和西蒙,萨冈只用非常节约的笔墨去写他们的职业、身份、喜好,让他们围绕着爱情的主轴,随各自内心情感的变化而不断更移彼此的位置关系。三个人内心细微的独白,牵引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与生活观。

萨冈绝对不是为了某种定义而写作的作者,也更不会为着某种主义而生活。萨冈曾经在各种场景中多次表示:“我甚至从来都不关心意义与含义的价值。如果真的有什么意义可言的话,那这个含义也是以后才能得出来的。无论怎样,我从来不为此操心。”一言以蔽之,萨冈一直强调地是作家写作的绝对自由。换句话讲,狭小的生活圈子反而得以使得萨冈能够在有限的题材范围内,充分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仔细赏玩她所熟悉的人与事。萨冈小说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在于它适时恰当地提出了一个十分特殊的主体及其主体精神如何“成长”的大问题。所谓的“成长”,从某种程度来讲,并不是 “反成长”、“反神圣”与“反纯粹”, “成长”正因此而经历着类似哈姆莱特的痛苦与矛盾。

萨冈曾经在他的散文集《我最美好的回忆》中特意用一章的篇幅写到汽车和速度:“事实上,汽车,他的汽车,将给予它的驯养者和奴隶一种不合常理的感觉:终于获得自由,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归最初的孤独,远离一切陌生的目光。萨冈渴望超越时间和空间,所以她终生对速度痴迷不已。“23萨冈借文中主人公之口说道:“我虽然提到了上帝,可这却不是偶然的,因为实际上我们却并不相信上帝。在这种情景里,能相信偶然也就非常幸福了。”24在萨冈的作品与她的世界中,“道德的功能在于纠正作品的某种有缺陷的状况,或许恰恰便是一般的作品的骗人的状况,即关于爱情、欲望、世界或者同世界有关的自我的状况”。在这儿的道德便指的就是要保持人的“自然本色”。萨冈从内心方现代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无可置否的便是对人的欲望的充分肯定。而对于本身便具有着浓厚的基督教氛围22

23

24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萨冈 李玉民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p106 吴岳添.萨冈谈人生[M].三联书店,1995(3).p9 杜拉斯和萨冈[J].作家杂志,2008(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0n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