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部分译文

更新时间:2024-06-20 13: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礼记·郊特牲》

天子南郊祭天,只用一牛,而社稷之祭则用牛、羊、豕三牲的太牢。天子到诸侯之国,诸侯向天子进膳只用一只牛犊;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宴的礼是牛、羊、豕三牲的太牢。都是以诚敬为贵之意。所以天子不食怀孕的牛,祭天也不用怀孕的牛。天子祭祀用的大车,其马缨只有一圈,而平常用的先路则有三圈,次路则有五圈。祭天用血,祭祖庙用生肉,社稷之祭用半熟的肉,小规模的一献之祭用熟肉。最高的敬献不享用品味,而只以气味为贵。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互朝时,敬酒只敬献郁鬯之酒,是享用它的气味的。天子宴飨诸侯,以干肉为上而已。

诸侯相朝,主君宴飨宾客,国君之间都是坐在三重的席位上互相敬酒。如果诸侯派卿来聘问,向作卿副手的大夫敬酒,国君就只坐一重席,使宾主地位相当。这就是“降尊以就卑”。 祹祭饮酒且有音乐,但尝祭没有音乐,这里有阴阳不同的意义。凡是饮酒,都是为了保养阳气;凡是吃饭,都是为了滋养阴气。所以春天举行祹祭,秋天举行尝祭。春祭用酒食招待为国捐躯的烈士遗族,秋祭用饭食款待老人,其意义是一样的在乎阴阳,只是食尝没有音乐。饮酒时为了壮健阳气,所以没有音乐;吃饭是为了滋养阴气,所以没有乐声。凡是乐声,都属于阳。酒筵上的鼎和俎都是奇数,而笾豆是偶数,这亦是表示阴阳不同的意义。笾豆里面所盛的,都是水生和土生的植物,不敢用人常吃的食味,只以品类多为贵。因为这是用来供鬼神享用的。

宴飨之时,宾客进入大门就开始奏“肆夏”之乐,用和悦表示敬意。宾受献爵,拜,而乐止。孔子多次赞叹这种礼仪。到了主人奠酒即将酬宾时,歌者登堂唱歌,是颂扬功德的。歌唱的人在堂上,竹笙等乐器在堂下,这是以人的声乐为贵。音乐是由阳气而来的,礼仪是由阴气而来的,阴阳和合而生万物。诸侯所进贡的物品,没有一定,因为土地的出产,各有所宜,各国远近不同,进贡地日期也有先后之别。龟摆在最前边,因为龟能预知祸福,其次是金属矿产,可以铸钟以配合行礼,故以其调和的作用而放在贡物中间。虎皮、豹皮,表示天子之德可以以降服威猛之人。又献束帛,上加璧玉,那是以玉比方德行,亦即表示归往天子之德。

诸侯庭中列烛,多至一百,是从齐桓公开始的。大夫入门而奏肆夏之乐,是从晋大夫赵武开始的。朝觐时,大夫同主国国家私下相见,是不合乎礼的。大夫执圭玉出使他国,才可以行私下相见之礼,以申明自己的身份和使命。随国君出使,不得私见,是为了敬重自己的国君。随国君出使,却另带进贡地礼物私下相见,怎么能在诸侯的庭中做这种事情呢?做人臣的,不能有私人的外交,因为人臣不能对国君有贰心,同时侍奉两个国君。大夫宴飨国君,是不合礼的。大夫强于国君,国君可以杀掉他,这就是义。这是从鲁国的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开始的。天子没有客礼,因为没人敢做天子的主人。国君到臣下的家中去,臣子让他走主人的台阶,因为臣下不能以主人的身份待君为客。诸侯觐见天子之礼,天子不下堂会见诸侯。走下堂会见诸侯,是天子失礼。这种失礼之事是从周夷王开始,以后时有发生。

诸侯宫中四面悬乐,用白色雄牛祭祀,敲击玉磬,使用背后有金饰的朱红盾牌,戴冕而舞“大武”之舞,乘大陆之车,都是诸侯僭用天子之礼。大门外设台门,过道两边设屏障,堂上设反坫,穿丹朱色绣有斧文的中衣,这都是大夫僭用诸侯之礼。所以,天子衰微,诸侯越权之事;大夫强大,诸侯就感受到了威胁。在这种时候,诸侯以同等身份互相拥戴,用财货互相进贡,拿利益互相赠送,这样天下的礼就混乱不堪了。

诸侯不敢有天子的祖庙,大夫不敢有诸侯的祖庙。把诸侯的祖庙设在大夫的家里,是不合乎礼的。这是从鲁国的三桓开始的。天子保存前代天子的祖庙而使其后代能祭祀祖先,表示天子尊重前代贤人。但不超过两个朝代。诸侯不以寓公为臣。所以,古时的

寓公只限于本人,不能世袭。国君面向南而坐,表示他面向上天。臣下面向北朝见国君,表示他面向国君。大夫的家臣不向大夫叩头,并非尊重家臣,而是为了回避国君。大夫有礼物献给国君,不亲自面献;国君有赏赐也不当面拜谢。为的是不让国君答拜自己。

乡里人举行驱除疫鬼之祭,孔子穿朝服站在宗庙的主阶上。为的是让神依附于自己而得到安定。孔子说:“行射礼要与音乐的节拍相合。因此听到怎样的音乐,就知道怎样射。”孔子说:“做为一个士人,倘若主人使之射,不可说是不会射,应该说是有负薪之疾。这才符合‘悬弧’的意义。”孔子说:“斋戒三天,然后用一天来祭祀,害怕不够恭敬,现在却还要连日敲钟伐鼓,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绎祭在库门内举行,祊祭在庙门外的东边举行,朝市设在市门内的西边,都是错的。”

秋祭是祭祀土地之神而以阴气为主。行礼时国君面向南而立于社坛之北墙下,其意是要对着阴面。社祭的日子用甲日,甲是天干祀日,每十日中之第一日。天子的大社必须承受霜露风雨,为的是让天地的阴阳二气通达。因此,亡国的社,要建屋以覆盖,使它不能接受天上的阳气。殷代的薄社在北边开小窗只让它通阴气。祭社神是把地之道作为神灵。大地承载孕育万物,天上有日月星辰。人们从地上获取各种生活必需品,从天上获取自然的法则。因此,人们尊敬上天而亲近大地。所以,祭社神是教育百姓给大地以完美的报答。在个人家中则以霤为主体,因为有中霤才有家;一国则以社为主体,因为有土地才有国。祭中霤,祭社,这都是教人不忘本。唯有社祭,凡出生于里中的里民都得参加。唯有为社祭而举行田猎,凡出生于国中的国民都得出来参加。祭社时,各个丘乘区域的人都得要拿出粮食来供应祭祀,以报答大地,不忘根本。季秋九月,农事已毕,便拿出火种来焚烧田野上的杂草,之后,登记各地应献出兵车的数量,并检阅各地的国民兵,于是国君亲自参加秋天的大田猎,与大众约束之后,便开始军事操练。命令队伍或做或右,或坐或起,以观察队伍是否熟悉战阵的变化。并驱赶田野上的禽兽,指示以目标,但要堵塞其贪利之心,以观察他们是否都服从命令。力求士卒服从自己的意志,不贪求擒获猎物。所以用之于战争,则战无不胜;用之于祭社,则又实得其福。

天子往四方巡守,先要举行燔柴告天之礼。郊之祭,正迎着白昼最长的日子。因为天体至大,要报答天赐人们许多恩惠,不得不借这最长之日作为崇拜的主体。祭天在南郊划定区域,为的是处于阳位。扫地而祭,为的是取其质朴。祭祀用粗陶和匏瓜,以象征天地质朴的本性。因为祭天在郊外,所以把它叫做“郊”。祭牲用黄赤色的牛,是因为周代崇尚红色。用牛犊,是表示以诚信为贵。祭天用辛日,是因为周代开始祭天的冬至日恰好是辛日。祭天要用龟卜决定日期,先告于祖庙,再在考庙中占卜,为的是尊敬祖、父。在卜郊之日,天子站在泽宫,亲自听取卜人命龟之辞,以示接受教导和规谏。然后奉卜辞之命,献于公卿停车的库门内,这是用以促使百姓戒备。要用太庙之命者,是使百姓皆有戒备。到了郊祭之日,天子戴着皮弁听取百官报告各项事务的进行情形,以指示人民要尊敬上头的命令。是日,居丧者不哭泣,披麻戴孝的人不敢进入国门。各处皆扫除清洁,人行道上也翻铺新土,各乡在田里都燃着火炬。因为人民听从,所以不必布告亦做得很好了。祭天之日,天子披上龙袍,上绣日月星辰以象征天的样子。戴冕冠,垂着十二旒的玉璪,象征十二月之数,乘没有金玉装饰的大车,取其质朴。招展着十二旒的龙旂,上画日月,亦是仿效天文。天将日月星辰的运行显示给人,圣人就用它作为法则。郊之祭,就是用以发明天道的。如经占卜,祭天用的帝牛不吉,或有死伤,就用同时喂养祭后稷的稷牛代替。祭天用的帝牛必须在畜养祭牲的“涤”牢中喂养三个月,而稷牛只要体型毛色即可。这就是用以区别祭天神和祭人鬼的地方。万物的本原是天,人的本原是祖先。这就是人的祖先能够和上天相配接受祭祀的原因。郊之祭,就是最大规模的“报本返始”的祭祀。

天子举行大蜡,祭祀八神。蜡祭起源于伊耆氏的时代。蜡的定义是寻找。周历每年

十二月,合聚万物的神灵,让他们尽量享受一下。蜡祭的主要对象是崇拜创始农业生活得先啬,祭祀主管农业的司啬。祭祀谷神,是报答先啬司啬之所赐。还要祭祀农官以及田舍之神,禽兽等幽灵,可以说是仁至义尽的举动。古时候的君子,对于使用过的东西,都要报答它的功劳。迎猫的幽灵,因为它会替农人吃掉伤害庄稼的田鼠;迎虎的幽灵,因为它会替农人吃掉伤害庄稼的野猪;所以都要迎而祭之。祭堤防和沟渠,是因为它们有功于农事。祭祀时的祝辞说:“土壤返回自己的所在,水流到自己的壑中,大小虫儿不要兴灾作害,使草木都得到它们的滋养。”蜡祭之时,天子戴皮弁,穿素服。穿素服者,因为这是送遣农事之终。同时,腰系葛带,手执棒杖者,比丧服要差一点。蜡祭是尽了人们的仁义之义。身披黄衣头顶黄冠而来参加祭典的,都是休假的农夫们。乡下人戴的黄冠,那冠儿是草制的笠儿。大罗氏,天子本是替天子管理禽兽的官,而诸侯进贡地土物也都属于他掌管。这时,他亦戴着草笠参加,因为这一天特别尊重乡下人的打扮。大罗氏来时,还携带着鹿儿和姑娘们,由她们表演给来宾们观看,要它们回国转告。告诫诸侯说:“如果沉湎于田猎和美人的生活,结果将至于亡国,如同所表演的故事一样。天子种植瓜匏,都不是可以收敛久藏的种,不与农夫争利,诸侯也不可与农夫争利。”八蜡之祭,要看各地的报告。如果各地年成不好,则不通行这祭典,使人民不至耗费财物。至于年成好的地方,则举行蜡祭,以松弛人民终年劳苦的生活。举行蜡祭之后,就要把农作物收敛积藏起来;于是,农民可以休息了。所以既行蜡祭之后,君子再不兴起劳役。

平常设豆,所盛的腌菜,都是水里随着节气生长的菜蔬;而肉酱,则是陆地上的兽肉。至于加设之豆,腌菜用陆产的菜蔬,而肉酱用水产的动物。笾豆中盛放的祭品,是水中和土中出产之物。不敢用人们平常吃的口味,只以品味多为贵。因为那是供进于神,不是讲究口味的事情。所以先王所定的祭品,虽是可以吃的,但都不是人们所爱吃的。穿戴的衮冕,乘坐的路车,亦只是陈列而不是好穿好坐的。又如大武之舞虽则雄壮,但是并不好玩。宗庙的建筑虽则巍峨,但是并不好住。宗庙所用的器皿,虽可以行礼,但实用起来不便利。因为那些都是献于神的,和人们所觉得便利安乐的意义完全不同。礼酒香甜可口,而祭祀却以玄酒明水居上,这是以五味的本原为贵。黼黻文绣华美,祭祀却以粗布为上,这是要回溯到女工最初织布之始。细蒲席、细竹席光滑安适,祭祀时却以粗蒲席、秸秆席为上,祭祀以质朴为上,是很明了的了。太羹不加任何调料,这是以质朴为贵。圭玉不加雕饰,这是以质地为美。祭车不用丹漆、雕饰,只乘素车,这是以简朴为尊。都是以质朴为贵而已。这些是用来进献神明的,不能与人们为了安逸舒适而使用的器物等同起来。祭祀要这样才适宜。鼎俎是奇数而笾豆是偶数,这是因为阴、阳的义理不同。黄目是贮存郁鬯最上等的酒器。黄色居于五行之中,目是眼睛,象征清明。是说斟酒于其中,其外清明。祭天时扫地而祭,取其质朴而已。醯醢的美味,以盐为上,贵在天然所产。割刀用起来方便,却以鸾刀为贵,是以它的义理为贵。祭祀用鸾刀,取其鸾铃之声协和,然后才能切割牲肉。

冠礼的含义:开始戴的冠是黑布做的。太古时人们用白布做冠,祭祀时就染成黑色。至于冠上的帽带,孔子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冠礼结束后,扔掉就行了。”嫡子加冠,要在主人阶上举行,以显示他是继承人。又要请他在客位上,敬之以酒,这是说他已到了成人的时候了。先加黑布冠,再加皮弁,最后加爵弁。一次比一次隆重,这是勉励他成人之后当力求上进,显亲扬名。加冠之后要取字,以后就用字称呼他,表示尊重他成人的大名。日常戴的冠,周代称为“委貌”,殷代称“章甫”,夏后氏的时代称“毋追”。祭祀用的礼冠,周代称“弁”,殷代称“冔”,夏代称“收”。夏商周三代都以皮弁、素裳为再加的冠服。没有大夫的冠礼,只有大夫的婚礼。古时候五十岁才授给爵位,怎么会有大夫的冠礼呢?诸侯有冠礼是夏代末世开始的。天子的长子,才不过是士。天下没

有一出生就尊贵的人。诸侯的继承人仍立为诸侯,是因为他们的后人能效法祖先的德行。把官爵授给人,要看其人德性的厚薄。人死了就有谥号,是现在的事情。古时候活着的人无功便不受爵,死了无爵便不得有谥号。

礼之所以尊贵,贵在它的内容。如果失去内容,只陈列出礼数,是祝史所指掌的事。所以,礼的形式容易照样摆出来,但它的内容却是难以了解的。了解礼的意义而且恭敬维护它,这就是天子用以治天下的良方。

天上的阳气下降,地上的阴气上升,阴阳二气合,而后产生万物。婚礼,是传宗接代的事。娶于不同的姓者,既可使疏远的人结成亲家,又可以严别同血统的配合。订婚送聘必出于诚意,但也无须客气说什么不够优厚。是为了告诫女方要正直诚信。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妇人的美德。只要一次和男人喝过了交杯酒,就一辈子不变心。因此有夫死不嫁的风俗。结婚的时候,是男的迎娶女的,男先去,女后来,这是刚和柔的义理。天先于地,君先于臣,它们的义理是一致的。男方拿着鸿雁到女方家去,揖让登堂,再拜而置雁,然后相见。这时,男的女的分的很清楚。男女有了区别,父子才有亲恩可言。父子有了亲恩,然后人伦义理才产生。人伦义理产生之后才会有礼。有了礼,然后社会上的万事万物才得以安定。男女无别,没有伦理关系,是禽兽之道,男方迎亲时要亲自驾车,亲手把升车的绳索交给女方,拉女方上车。男方这样做是尊重女方。尊重、亲近女方,女方也尊重、亲近男方。对妻子敬而且爱,先王就是由此而得天下的。出了女家大门,男方领先,女方随后,夫唱妇随之义,由此开始。妇人,就是附从于人的人。幼年附从于父兄;出嫁时附从于丈夫;丈夫死了则附从于儿子。夫,就是丈夫。丈夫,就是以才智引领指导别人的人。行婚礼时要穿祭祀时礼服,且要斋戒沐浴,这是很严肃的,如同奉事鬼神阴阳。因为结婚之后,将为一家之主,为祖先接续后代,责任重大,难道可以不郑重其事么?新郎新娘合吃着一碗菜,共喝着一杯酒,这是说夫妇平等。所以妇人没有封爵,以丈夫的爵位为爵位,亦以丈夫的辈分为辈分。婚礼饮食用器亦用陶器,为着尊重其自然的本质。在夏商周三代,男女结婚时有同牢合卺之礼,而且用的是陶器。婚礼举行后的第二天,新妇早晨起来梳洗,然后向公公婆婆奉上亲手烹调的膳食。公公婆婆吃过之后,让新妇吃公婆尝过的,表示特别宠爱媳妇。下堂时,公婆从西边的宾阶走下,媳妇从西边的东边的主阶走下,表示公婆已经把家中的事交给她了。婚礼不用音乐,这是幽阴的义理决定的,因为音乐属阳。婚礼不庆贺,因为这是人生相承代的正常秩序。

有虞氏时代的祭祀,崇尚“生气”。祭祀用鲜血、生肉、半生的肉,都是用生气。殷代的人崇尚声乐。在其尚未造成香气和口味之前,便一直用那高低不平的声音来代替。奏过三个乐章之后,再走出庙门迎接祭牛。他们大声呼喊,用声音在天地间昭告鬼神。周人崇尚气味,灌地降神用郁鬯的香气。那是一种郁金香草和着鬯酒,其香味可以直达地下。灌地时用有柄的玉勺,也是用玉的气味。灌地以后,才迎祭牲。这是借助阴气求神。用点燃的香蒿和着黍稷,让阳气充满墙屋。向尸献酒以后,用祭牲的肠脂合着原先点燃的香蒿产生气味,这是借助阳气求神。凡是祭祀。都要求求神降临,都要按这些仪式慎重行事。

因为人死之后,魂气上升于天,形魄埋藏于地。所以,祭祀的意义在于求神于阴阳。殷人先求魂于阳,周人先求魂于阴。祭祀时,在室中告神,在堂上献尸,在庭中杀牲,然后在室内献上牲首。正祭直接祭告神主,索祭在庙门边祭告。这样,仍然不知神所在的地方,在这边呢,还是在那边呢?还是在远离人们的地方呢?在大门旁祊祭,几乎可以说是求神于远古了。所谓“祊”,也就是“倞”,在亮处求神。所谓“肵”,也就是“敬”。所谓“富”,就是“福”。所谓“首”,就是“直”。所谓“相”,是向尸劝食劝饮之人,也就是“飨神”。所谓“嘏,是长大的意思。所谓“尸”,是代表神主。

祭祀用毛、血,是将内外均完好的牲祭告于神。告神祭牲内外均完好,是重视纯粹的意思。用血祭神,以示生气旺盛。用祭牲的肺、肝、心,是重视其为生产所凭借的主要器官。用黍稷加肺祭祀,用浊酒加清水祭祀,这都是报阴。用祭牲的肠脂合香蒿点燃,并供奉牲首,这都是报阳。用清水使浊酒变清,这是以明洁为贵。凡是用清水掺入,都是为了使他们变得明洁。所用的清水之所以称为“明水”,是因为主人的明洁之心可从这水里显示出来。

国君祭祀时要再拜两次,叩头至地。主人亲自割宰牲体,恭敬到极点。恭敬到极点就是服从。跪拜也是服从,叩头至地,是非常服从。肉袒表示服从到极点。祭祀时,称“孝孙”、“孝子”,是根据伦理的名义来称呼的;称“曾孙某”,是代表国家的称呼。祭祀时的“相”,是告诉尸要怎么做并劝尸饮食的,但因祭祀是主人通过尸向神表示所有的诚敬的,所以相不让尸谦让。祭祀时献上生肉,牲体,半熟的肉和熟肉,怎么知道神享受了呢?也只是主人尽自己的诚敬之意罢了。尸刚即席端起玉杯时,祝告诉主人要请尸安坐。古时候,尸在没有饮食之事时是站着的,有饮食之事时才坐下。尸是神的象征。祝是在人神之间传话的人。

过滤礼酒,使用茅束,为的是使酒澄清透明。禢酒用清水冲和,郁鬯酒用禢酒中和,如同清酒与禢酒调和在陈年醇酒中一样。祭祀,有的是为了祈福,有的是为了获福以后的报答,有的是为了消灾弭祸。斋服用黑色,是为了达到阴幽之思。所以君子斋戒三日,清整身心后,祭祀时一定能看到所祭的人。

包含的民俗事象:

1、祭祀风俗 :祭祀有社祭、郊祭、蜡祭

如关于蜡祭: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基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葛带榛杖,丧杀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尊野服也。”

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知蜡祭始于伊耆氏。伊耆氏“古天子号也”。汉郑玄《注》以帝尧为伊耆氏,唐贾公彦《疏》以神农为伊耆氏。不管为帝尧还是为神农,蜡祭始于原始社会,反映了在原始农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植物和农业神的崇拜。蜡祭的对象是:先啬、司音、啬、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八种,故称之为“蜡八”。先啬是农业的首创者;司啬是前代主管农业的;农,郑玄《注》云:“农,田畯也。”田畯,即古之先教田者或始耕田者,就是农神或田祖;邮表畷,就是井田的疆界;猫、虎,因其食田鼠和田豕,保护农作物而受祭;坊,就是堤坝,用以蓄水、障水而受祭;水庸,就是沟洫,用以受水、泄水而受祭。总之,“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蜡祭之八神,不是对发明和管理农业有功,就是对保护和发展农业有恩,所以“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蜡祭的时间是“岁十二月”,即岁终农闲之时。蜡祭的祝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其意就是希望堤坝不崩溃,洪水不泛滥,昆虫不为灾,草木不生于良田。蜡祭的参加者主要是“田夫”或“野夫”,即西周时代的农民。

蜡祭要身着“黄衣黄冠”的“草服”,或称“野服”。何以用黄色?郑玄《注》云:“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故息田夫而服之也。”

由此可见,蜡祭是西周时代农民的年终祭祀,是一年中关于农事最大的祭典和节

日。([徐杰舜]《春节风俗溯源》蜡祭与春节风俗)

由蜡祭而涉及到腊八节的由来。 2、 对土地神的崇拜:

“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君南乡于北墉下,荅阴之义也。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薄社北牖,使阴明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 3、 婚俗:“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妇德也,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执挚以相见,敬章别也。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婿亲御授绥,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敬而亲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 4、 人生礼俗:生男悬弧 孔子曰:“士使之射,不能,则辞以疾,县弧之义也。”

古代生男则悬弧于门外。故凡男子必须习射,除非害病,无不能射。 5、 服饰民俗:“素服,以送终也。” 6、 饮食民俗:“恒豆之菹,水草之和气也,其醢,陆产之物也。加豆,陆产也,其醢,水物也。”

《礼记·祭义》

祭祀不能太频繁,频繁就会疲劳,疲劳了就会失去恭敬的心情。祭祀也不能太稀疏,稀疏了使人懈怠,懈怠就使人淡忘了。因此,君子使它与自然运行的法则相配合:春天禘祭,秋天尝祭。秋天,霜露降临大地,君子走在上面一定会产生凄凉的感觉,这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思念故去的亲人。春天,雨露湿润了大地,君子走在上面一定会产生惊醒的感觉,好像就要见到重返人间的亲人。人们用欢乐的心情迎接亲人到来,用悲哀的心情送别亲人离去。所以,春天禘祭有乐舞,秋天尝祭就没有乐舞。

祭祀之前,要在寝处清洁调整身心。致斋三天,散斋七天。致斋时要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笑语、志趣、愿望和嗜好。致斋的三天要在脑中显现出所要祭祀的亲人的形貌。 祭祀之日,进到安置灵位的庙室中,仿佛在神位看到了亲人的面容。祭毕转身出门,心情肃然地好象在听亲人说话的声音。出门之后,耳边好象还能听到亲人叹息的声音。所以,先王孝敬亲人,亲人的面容永不离开他的眼睛,亲人的声音永不离开他的耳朵,亲人的心意爱好永远停留在他的心里。对亲人爱到极点就会把它们留存在心里,对亲人诚信到极点就能在脑里显现亲人都饿形象。在心里保存着亲人的形象,怎么还会不恭敬呢?

君子在父母在世时恭敬赡养,去世后虔诚祭享,考虑的是终身不辱没父母的名声。君子有一辈子的丧事,说的是每年父母的忌日。忌日不做别的事,并非不吉利,而是说那天非常思念父母,不愿尽力去做自己的事。

只有圣人能祭祀上天,孝子能祭祀父母。飨,就是“向”的意思。诚心相向,然后神灵才能享受。因此,孝子站在尸的面前,不会感到惭怍。国君牵着祭牲,夫人进献盎齐。国君献尸,夫人献豆。卿大夫辅助国君,命妇辅助夫人。严整的动作表达了敬意,和顺的表情表达了虔诚。殷切的期望神灵得以歆享。

文王举行祭祀,敬事死者和侍奉生者一样,思念死者时痛不欲生。忌日那天必定哀痛至极,提到父母的名讳就象见到父母一样。奉献祭品时的诚恳,就好象看到了父母生前喜爱、嗜好的神情一样。这样做的恐怕只有文王吧?《诗经· 小雅·小宛 》云:“直到黎明不能入睡,怀念二老面貌。”这是文王思念父母之情。祭祀的第二天,一夜不睡,备办祭品让亲人的神灵享用,接着又思念他们。祭祀那天,欢喜与悲哀参半。亲人的神灵来享固然高兴,享毕又要离去,必然感到悲哀。

孔子举行秋尝之祭,捧着祭品献上亲人的灵位时,走路轻快而步伐急促。祭毕,子贡问道:“您说祭祀的时候,要有庄重的仪容,恭敬的样子。现在您祭祀,不是这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仪容庄重是疏远的表情,恭敬是自身的修正。仪容庄重又修正自身,怎么能和神明相互沟通呢?怎么能有庄严肃穆的样子呢?天子诸侯的祭祀,行礼以后返回室内行馈食之礼,乐到合舞而成,进献馈食之豆,与牲体之俎,按次序举行礼乐,酬酢百官,助祭的君子各以威仪相尚,怎能有思念恍惚交神之心呢?祭礼怎么能只说一方面呢?主人和助祭的宾容各有自己应当有的仪容。”

孝子将要举行祭祀,一切事情都不能不预先考虑,祭时所需要的器具物品,不能不预先齐备。要排除心中的杂念,专心致志地处理这些事情。庙宇修缮好,各房间设置好,执事人员齐备之后,夫妇斋戒沐浴,衣冠整齐,捧着祭品而前,公公恭敬好象端不住,要失手,孝敬之心达到极点。这时献上笾豆之者,牲体之俎,按次序举行礼乐,助祭的百官各司其职,这时祝以孝子的孝心告于神明,在这种迷离恍惚的气氛中,仿佛与神明相互沟通,仿佛神明在享用祭品。希望神明享用祭品,就是孝子的心愿。

孝子的祭祀,是竭尽诚心而表现出虔诚;竭尽诚信而相信有神灵;竭尽敬意而敬事鬼神;竭尽礼义而不出差错。进退时恭恭敬敬,仿佛在倾听双亲的吩咐,或有什么要使

唤。观看孝子祭祀可以知道他的孝敬:孝子站立的时候,用身体前屈表示孝敬;捧着祭品进献时,面色愉悦表示孝敬;奉献祭品时,用想让神灵歆享的欲念表示恭敬。献完退后站立时,好象在听从父母的吩咐。撤去祭品退下时,恭敬庄重的神色一直留在脸上。孝子祭祀,站立时身体不前屈显得粗野;进献时面色不愉悦显得疏远;奉献时不想让神灵歆享是没有爱亲之心;退后站立不象听吩咐的样子,是傲慢;撤去祭品退下时脸上没有恭敬庄重的神色,是忘本。这样的祭祀就失去了意义。

孝子对亲人有深爱之心,必然会和气;有和气;自然会有愉快的神色;有了愉快的神色,自然会表现出婉顺的样子。孝子祭祀进献时,象拿着贵重的玉器,端着满杯的水一样,恭恭敬敬,似乎拿不动,怕失手打碎。做出威严、矜持的样子,不是侍奉父母的态度,而是成人的仪容。

先王能够治理天下的原因有五个:一是尊重有德的人,而是尊重有地位的人,三是尊重老人,四是尊重长辈,五是爱护晚辈。这五条就是先王能使天下安定的原因。尊重有德的人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切近于天理人情。尊重有地位的人,是因为他近于国君。尊敬老人,是因为他近于父母。尊敬长辈,是因为他近于长兄。爱护晚辈,因为他近于子女。因此,至孝的人能感动人心近于天下人归顺的“王”。至悌的人能抑强扶弱而近于众人畏服的“霸”。至孝的人近于王,即使是天子也一定要孝敬父母。至悌的近于霸,即使是诸侯也一定要尊敬长兄。就因为这个原因,先王的教化不会改变,并且用它来统治天下国家。

孔子说:“树立仁爱之心从孝敬父母开始,这是教育百姓亲睦;树立恭敬之心从尊敬长辈做起,这是教育百姓和顺。教育百姓亲睦,百姓就会知道亲情的可贵;教育百姓尊敬长辈,百姓就会知道遵从长者的命令。用孝心来侍奉双亲,用尊从来接受命令,用这样的措置教化天下,就没有行不通的事了。”

祭天的时候,有丧事的人家不得号哭,穿丧服的人不得进入国门,这是恭敬至极的事。宗庙祭祀之日,国君牵着牲祭,子姓协助国君,卿大夫按次序跟随在后。进入庙门,把祭牲绑在宗庙中庭的石碑上,卿大夫袒开衣服宰牛,取牛毛,以耳毛为上。再用鸾刀剖开牛腹,取血和肠间的脂肪献祭,然后退下。等到用毛血和半熟的肉祭祀完毕,就退去。这也是恭敬至极的事。

祭天,是报答自然的赐予,祭祀的主要对象是太阳,以月亮配祭。夏后氏在日落举行,殷人在天亮后举行,周人在早晨和傍晚举行。在坛上祭太阳,在土坑中祭月亮,用以区别眀和幽,制定上下的分界。在东郊祭太阳,在西郊祭月亮,用以区别外内,端正位置。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在西方出现,日月阳阴,昼夜的长短,结束和起始互相衔接,达到天下的和谐。

天下之礼,意义有五:一是使人报答上天,二是沟通鬼神,三是使百姓和谐、财用丰足,四是建立伦理,五是使百姓谦让。报答上天,为的是反始报本。沟通鬼神,为的是尊上。财用丰足,为的是建立纲纪。建立伦理,为的是使上下不发生悖逆。谦让,为的是使百姓去除争执冲突。能综合这五条,用以治理天下的礼。即使有行为邪僻不服治理的也是极少数。

宰我说:“我听到过鬼神的名称,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孔子说:“气,是神盛极而生的;魄,是鬼盛极而生的。合鬼神而祭祀,是圣人教化的至极。”

凡是有生命的,必然会死亡,死后归于土中,这就叫做鬼。骨肉在地下腐烂,化为土壤。它的气散扬到空中,为神灵光明,呈现不同的气味,使人感伤,这就是百物的精灵,可以显而易见感觉到的神。依照生物的精灵,制定出极尊的称呼,叫鬼神,作为百姓尊崇的对象,使天下的官民都畏惧敬服。

圣人认为这样做还不够,于是建筑宫室,作为宗庙、祧庙,用来区别亲远疏近,教

导百姓追溯,纪念始祖,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大家信服这种教导,很快就听从了。

鬼神的名称确立之后,为了报答鬼神,又制定了两种礼仪。一是设置“朝践”的礼仪,把血腥的祭品放在香蒿上焚烧,气味中夹杂着火光,这是用气味报神,教育人们不忘始祖。二是设置“馈食”的礼仪,进献黍稷和肝肺首心,以及两壶酒和鬯酒,这是用来回报魄的,教育人们相爱,上下都用人情处事。这是礼的至极。

君子回返本原,不忘自己从何而来。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先的敬意,抒发自己的感情,竭尽能力去做事,回报父母生育的恩德,不敢不尽心尽力。因此,从前天子都有藉田千亩,戴着缀有红色帽带的礼帽,亲自执耒耜耕种。诸侯有藉田百亩,戴着缀有青色帽带的礼帽,亲自执耒耜耕种。用谷物来祭祀天地、山川、社稷、祖先,祭祀用的酒浆、熟食,全都是取之于此,这就是恭敬至极。

古时候,天子诸侯都必须有养兽的官吏。每年到一定时间,天子诸侯斋戒、沐浴,亲自去巡视祭牲、祭祀用的牺牛(毛色纯正的祭牛),牷牛(肢体完整的祭牛),必须从这里取出,恭敬至极。国君命人取牛,养兽之官把牛交给国君察看挑选毛色,并占卜决定,如果是吉兆,然后就专门饲养。国君在每年的朔望穿戴礼服去巡视。这样尽心尽力的去做,是孝敬至极。

古时候,天子诸侯还必须有自己的桑园和养蚕的蚕室。在河边建一丈多高的敞屋,四周垒上墙头插荆棘的围墙,锁上大门。三月初一日的早晨,国君穿戴礼服,占卜挑选后宫中得吉兆的夫人、世妇,让她们到蚕室养蚕。她们捧着蚕种先在河里漂洗一下,再到桑园采摘桑叶,晾干桑叶用来喂蚕。三月末,世妇结束养蚕,捧来蚕请国君检视,然后把蚕茧献给国君夫人。夫人问:“这就是为国君做祭服用的吗?”于是,穿戴礼服,戴上首饰接受蚕茧。用羊、豕二牲的少牢祭茧。古代献茧,大概都是用这种礼仪吧。到了选定的吉日,夫人缫丝,在盆里缫三次丝,然后把蚕茧分发给得到吉兆的夫人、世妇,让她们缫丝。接着,把蚕丝染成红、绿、黑、黄等颜色,织成有花纹的锦。祭服做成后,国君穿上祭祀先王、先公。这就是恭敬至极。

君子说:“人不能片刻离开礼乐。研究乐教之理以陶冶身心,于是和易、正直、慈爱、诚信的心理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有了这种心理,就会感到愉快,愉快就会感到安乐,安乐就能持久,持久就能习惯成自然,能成自然就可以不见形迹。”天子不说话,但四时运行从不失信;神不发怒,但人们无不敬畏。这就是研究乐教之心以陶冶身心。

详审礼教之理来调节自身的言行,就可以使举止言谈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会使人感到严肃威重。内心稍有片刻不和不乐,那卑鄙诡诈的想法就会乘机而入。外貌稍有片刻不庄不敬,那轻忽怠慢的念头也会乘机而入。所以,乐是调理内心的,礼是调节外貌的。乐最和畅。礼最恭顺,一个人内心和畅而外貌恭敬,那么人们看到他的来脸色表情,就不敢和他抗争;看见他的仪容外表,就不敢有轻忽怠慢的念头。所以,德性的光辉发动于内心,百姓就不敢不听从;理性表现于外表,百姓也不敢不顺从。所以说,研究礼乐的道理,而使礼乐的气氛充满天下,其所举措,天下,就没有难事了。

乐是调理内心的,礼是调节外貌的。所以,礼以减损为原则,以防倦怠;乐以充盈为原则,促使欢乐。礼主于减损,就要自我勉励,以自我勉励为美德;乐主于充盈,就要自我抑制,以自我抑制为美德。礼减而不能自我勉励,礼道就衰退了;乐盈而不能自我抑制,乐道就松弛了。所以,礼道有勉励而乐道有抑制。行礼得到勉励,就使人乐于从事;举乐得到抑制,就使人心绪安宁。礼道有勉励,乐道有抑制,它们的意义是一致的。

曾子说:“孝敬的表现有三种:最大的孝敬是使父母得到别人的孝敬;其次是不辱没父母的名声;最下等的是能供养父母。”他的弟子公明仪问曾子道:“您可以算是孝子了吧?”曾子说:“这是哪儿的话,这是哪儿的话。君子所谓孝敬,是在父母还没有表

示之前就知道他们的意思,提前就做了。用正道来晓谕父母。我只是能够供养父母的人,怎么能算是孝敬呢?”

曾子说:“身体是父母生下的,用父母生下的身体去做事,怎敢不恭敬呢?日常起居不庄重,是不孝;为国君效力而不忠心,是不孝;为官而不谨慎,是不孝;朋友间缺乏信任,是不孝;作战没有勇气;是不孝。这五条做不到,灾祸还会连累到父母,怎么敢不恭敬呢?把饭菜做熟,尝过之后再端给父母,这不是不孝,是供养。君子的所谓孝敬,是让国人都颂扬称羡说有这样的儿子真是福气啊。象这样,才是所谓的孝敬。教育众人的根本在行孝,表现在行为上叫‘养’。养可能做得到,有敬意的养就难了;有敬意的养也许做得到,但做得自然就难了;做得自然大概能做到,但能够一生都这样就难了。父母去世后,自己能够谨慎行事了,不给父母带来坏名声,这就是能够终生行孝了。所谓仁,就仁在这里;所谓礼,就是履行到这里了;所谓义,就是宜于此;所谓信,就是信实无误了;所谓强,就是强在此处。人间的欢乐是顺应这些而产生,刑罚是为了惩戒背叛这些义理而产生的。”

曾子说:“孝,使之措置于天地之间就会充满天下,使之普及,就会充溢四海,施行于后世也时时刻刻存在,推行到东、西、南、北四海一切地方,都是效法的准则。《经·大雅·文王有声》云:‘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倾心服从的。’说的就是这个。”

曾子说:“树木要在应该砍伐时砍伐,禽兽要在应该宰杀时宰杀。孔夫子说:‘砍伐一棵树,宰杀一只禽兽,在不该做的时候做了,就是不孝。’孝有三种: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劳,大孝能永远维持孝心。思念父母的慈爱,忘记了供养父母的劳累,可以说是用力了。尊崇仁德,习惯于道义的行为,可以说是用牢了。把仁德的教化推行到整个天下,使人们都受到仁德的恩惠,可以说是永远不匮缺孝心了。父母喜爱自己,就高兴而且永远不忘;父母不喜欢自己,应该自我反省而且谨慎行事,没有怨言。父母有了过错,可以劝谏但不能使父母生气。父母去世之后,必须用自己得到的俸禄祭祀他们。这就叫做行礼终生。”

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几个月没有出门,脸色仍是很忧郁。他的门下弟子问:“先生的脚好了吗,几个月不出门,仍然很忧郁,这是为什么呢?”乐正子春说:“

你问得真好啊,你问得真好啊!我听曾子说过,曾子是听孔夫子说的,天生地养的万物中,没有比人更伟大的了。父母齐全的生养我们,子女又齐全的归还给他们,这就是‘孝’。不损毁自己的身体,不辱没自己的名声,这孝就全了。所以,君子每迈出一步都不敢忘记孝道。现在我却忘了孝道,因此才忧郁啊。”

每行一步,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因此,走路要走大路不走小路,有船就不游水,不敢用父母留下的身体去做危险的事。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因此不会说难听的话,也不会招来别人的辱骂。不辱没自身,也不使父母蒙受屈辱,可以称为孝了。

从前,有虞氏时以道德为贵而以年长者为上;夏后氏时以爵位为贵以年长者为上;殷人以财富为贵以年长者为上;周人以孝敬父母为贵以年长者为上。虞夏殷周是天下极兴盛的四个王朝,都没有忽视对年长者的尊崇。年长者被尊崇,是由来已久的,仅次于侍奉双亲。因此,在朝廷上爵位相同就以年高者为上。七十岁仍在朝为官的,可以拄着拐杖上朝,国君有所问就赐给坐席。八十岁不在朝廷侍候,国君若有所问,要到家里去请教。这就是孝悌通行于朝廷了。走路时不能和长者并肩而行,是兄辈就错后一些,是长辈就跟在后面。见到年长的人,不论是乘车还是步行的,都要避让一旁。头发花白的人不挑着担子在路上走,应有人代劳。这是悌道通行于道路了。在乡间居住,也要以长者为先,不遗弃老的,贫困的,强不欺弱,众不欺寡。这是悌道通行于州巷了。 古时候的规矩,五十岁以上的人不服田猎的差役,分发猎物时,年长的人多得。这是悌道通

行于狩猎之中。在军队中,官职相同的,以年长者为上。这是悌道通行于军伍之中了。孝悌的行为从朝廷产生通行于道路上、州巷里、狩猎和军伍中也效法遵循,众人可以为孝悌而死。这样就没有人敢侵犯了。

周人在文王庙举行祭祀,是用来教导诸侯孝敬父母。请年老的人在太学里宴饮,是用来教导诸侯敬事兄长。在小学里祭祀前代贤人,是用来教给诸侯做人的品德。在藉田里耕种,是用来教导诸侯敬养父母之道。举行朝觐的礼仪,是教导诸侯怎样做臣下。这五件事是执掌天下的人施行的最重要的教育。

在太学中宴饮年老的人时,天子袒开衣服,分割牲体,拿着肉酱献食。食毕,用酒漱口。戴着,执着盾,率领臣下献舞。这是教导诸侯孝悌。所以,乡间野尊敬年老的人,老的,穷困不被遗弃,强不欺弱,众不欺寡,这都是从太学里学到的。

天子在京都四郊设立虞夏殷周四代的学校。入学时,太子也和学子们一样按年龄大小排次序,天子巡狩时,诸侯在自己的国境上等待。天子到达后,先看望年满百岁的老人。八十、九十岁的老人东行或西行,迎面走来的人要驻足致敬,不得径直走过去。八、九十岁的人想要谈论政事,国君应该去拜访他。

一命的官,还要和乡里的人按年龄大小排次序;二命的官,要和族人按年龄大小排次序;三命的官虽不再和族人按年龄大小排次序,但仍不得越过七十岁的人。七十岁的老人没有重大事情不入朝;如果有重大事情到朝廷上,国君对他必须客气,与他揖让,然后才与有爵位者见礼。

天子做了善事,要把美德让给上天。诸侯做了善事,要归功于天子。卿大夫做善事,要归功于诸侯。士和百姓做了善事,要归功于父母和长辈。得到爵位、俸禄等赏赐,要到宗庙祭告祖先。这都是表示顺从。从前,圣人立阴阳天地的吉凶变化,并写入专门记载这类现象的卜筮书中。掌管卜筮的官吏抱着宝龟面向南,天子穿戴衮冕却面朝北。尽管天子洞察事理,也必须进前让卜者断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表示不敢擅专,尊崇上天。做了善事,归功于别人。有了过错,自己承担。这是使人不夸耀而尊敬有贤德的人。

孝子将要举行祭祀,必然会以恭敬严肃的心情考虑祭祀的事情。准备祭服祭品,修缮宗庙,处理一切事物。到了祭祀的日子,必须脸色温和,走路急促,好象害怕见不到亲人的样子。祭奠时,态度必须温和,身体前屈,好象在听亲人说话还没有听完的样子。等到助祭的人都退出后,孝子仍然静静地恭敬地站在那里,好象就要见不到亲人了。祭祀完毕,孝子恍恍惚惚,好象亲人还会再次进来。因此,诚恳善良的态度一直留在脸上,所见所闻留在心里,思虑也一直留在亲人的身上。思念在内心,表现在外表,回忆着,反省着。这就是孝子的心志。

建立国家的神位,右边是土谷之神,左边是宗庙。

包含的民俗事象:

郊祭:“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

祭牲的选取:“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养兽之官。及岁时,齐戒沐浴而躬朝之,牺牷祭牲,必于是取之,敬之至也。君召牛,纳而视之,择其毛而卜之,吉,然后养之。君皮弁素积,朔月月半君巡牲,所以致力,孝之至也。”

《礼记·祭统》

在治理百姓的措施中,没有比礼更要紧的。礼共有五种,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祭礼,不是外来之物,而是发自人的内心的产物。内心有思亲的念头产生,表现出来就是祭礼。因此,只有贤德的人才能透彻地了解祭礼的意义。贤德的人举行祭礼,必定会得到福。这不是世俗所谓的福。福,就是“备”。备是百事顺利的总称,无所不顺就叫做备。就是说,于内竭尽孝心,于外顺应天道。忠臣以此效忠国君,孝子以此侍奉父母,忠孝的本源是一致的。对上顺从鬼神,对外顺从君长,对内孝敬父母,这样上、外、内都顺从就叫做备。 只有贤德的人能做到无所不顺,能完全顺从然后才能举行祭礼。所以,贤德的人祭祀是要表达自己的诚信和忠敬,供奉祭品,施行祭礼,安排音乐,合于天时,恭敬地进献,不要求神灵的佑助。这就是孝子的心情。

祭礼,是用以延续供养父母的时间好继续行孝的。孝,就是“蓄”。顺从道义而不悖于伦理,这就叫蓄。因此,孝子侍奉父母有三个原则:父母活着的时候要赡养;去世了要服丧;丧期结束要祭祀。赡养时要看是否顺从,服丧时要看是否悲哀,祭祀时要看是否孝敬是否按时。三条全部做到,才是孝子的行为。

对内已经竭尽孝心,对外还要求助于异性,这就是婚礼。所以,国君娶夫人,纳彩是所致的辞为:“请求君的玉女,和寡人共同拥有敝邑,奉事宗庙社稷。”这就是求助的根本目的。祭礼,必须夫妇两人亲自参与,以使内外的职分完备。职分完备,祭祀用的物品才会齐备。水产的蔬菜,陆产的肉酱,小的物品备齐全了。置放俎上的牛、羊、豕三牲太牢,八簋的黍稷,美味的食物也备齐全了。奇异的昆虫,奇异的山珍,阴阳食物也备齐全了。凡是天生地长的,只要能供奉的都摆出来,表示竭尽外物。从外面要竭尽物品,从内心要竭尽孝心,这才是祭祀的实质。因此,天子亲自在南郊耕种,来供给祭祀用的黍稷;王后在北郊养蚕,来供给祭祀用的礼服。诸侯亲自在东郊耕种,也是用来供给祭祀用的黍稷;夫人在北郊养蚕,来供给祭祀用的祭服。天子诸侯不是没有人代为耕种,王后夫人不是没有人代为养蚕,亲自去做,就是为了表达自己诚信的心情,诚信就叫做尽,尽就是敬,有尽敬然后才可以侍奉神明。这就是祭祀的原则。

凡是临近祭祀的时候,君子要先斋戒。斋就是齐。整齐身心之中不整齐的东西,使之达到整齐。因此,君子除非有祭祀等大事需要恭恭敬敬之外,是不斋戒的。不斋戒就不能排除外物的影响,不能禁绝嗜欲。斋戒之前,要防止邪恶的事情,停止嗜欲,耳不听音乐。所以,旧《记》说:“斋戒的人不举乐。”就是说不敢分散自己的意念。心里没有杂念,就一定会遵循道义;手脚不乱动,就一定会依从礼法。因此,君子的斋戒要专心致力于诚信的德性。用散斋七天,致斋三天来安定心志。安定心志叫做斋。斋是诚信至极的事情,有了诚信然后才能和神灵相互沟通。

因此祭祀前十一天,宫宰就郑重地通告夫人。夫人开始散斋七天,再致斋三天。国君的致斋,在自己的外寝进行。夫人的致斋,在自己的内寝进行。致斋完毕之后,在太庙中会面。国君穿祭服站在阼阶上,夫人穿戴气礼服、首饰站在东房里。国君执圭瓒在尸前行灌地之礼后,太宗执璋瓒接着行灌礼。到迎接祭牲时,国君牵着绳子,卿大夫跟在后面,士拿着草料,宗妇端着盎齐酒跟在后面。夫人把清酒兑入盎齐,然后献上。国君用鸾刀割取祭牲的内脏,献给尸品尝,夫人献上用豆盛着的祭品。这就叫做夫妇亲自参与的祭礼。

到举行乐舞时,国君拿着斧子和盾牌站在舞位上。国君站的位置是东边的上位,戴冕持盾,率领臣下跳舞,使代表祖考的皇尸感到快乐。所以,天子祭祀,是和天下的百姓共同欢乐。诸侯的祭祀是和国内的百姓一起欢乐。戴冕持盾,率领臣下跳舞,使皇尸感到快乐,这就是与境内百姓同乐的意思。

祭礼之中有三件最重要的事情:奉献之类的事情中以灌礼为最重要;在歌唱时,登堂演唱《清庙》诗为最重要;在舞蹈中,以《武宿夜》为最重要。这是周人的习惯。这三件重要的事情,都是借助外在表现来增强君子的心志,所以和心志一起升降。心志轻忽,表现也轻忽;心志庄重,表现也庄重。心志轻忽却要求外表庄重,即使是圣人也做不到。因此,君子在祭祀中必须自己竭尽心意以使外表庄重。用;礼来引导人们奉行灌、歌、舞三项重要的祭礼,并把它们奉献给皇尸。这就是圣人的祭祀之道。

祭礼有“餕”礼。餕,是祭祀的最后一项,不能不知道它的意义。古人曾说过:“完美的结束就和良好的开端一样。”餕就是这样。所以,古代的君子说:“尸也是吃鬼神吃剩的祭品。”这是施恩惠的方法,从餕礼就可以看到为政之道。

因此,尸起身之后,国君和卿四人吃剩下的食物。国君等起身之后,大夫六人吃,这是臣下吃国君剩余的食物。大夫起身后,士八人吃,这是地位低下者吃地位高贵者剩余的食物。士起身,各自拿着自己的食具出来,把它陈列在堂下,执事的众人都进来吃,最后撤去。这是地位在下的人吃地位在上的人剩余的食物。按餕礼的规定,每降一次,共餕的人就增多一次,用来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而象征施惠的景象。因此在庙中用四簋食物显示施惠的普遍。庙中的情形又反映出国家的景象。祭礼,是报答神灵恩泽的最重要的形式。因此,上面有大的恩泽就一定会普施于下面,只不过在上者先得到,在下者后得到而已。决不是上面积蓄很多,下面却有冻饿的百姓。因此,上面有了大的恩泽,百姓就在下面等着,知道恩泽必将普施于自己。这从餕食之礼就可以看出来。所以说从餕食可以看到为政之道。

祭祀作为礼法,供奉的祭品是十分完备的,上下和顺,祭品完备,是教化的基础。因此,君子的教化,是教百姓外尊敬君长,内孝敬父母。因此,圣明的国君在上,臣子们都能服从;重视宗庙社稷的祭祀,子孙们都会孝顺。国君尽事上之道,端正君臣上下之义,教化也就产生了。所以,君子侍奉国君,必须亲自去做,对上不合适的,就不要让下面的人去做;下面厌恶做的,就不要用它事上;指责别人做的自己却去做,不合教化的道理。君子的教化,必须发自内心,极力顺行,祭礼大概就是这样。所以说,祭礼是教化的基础。

祭礼具有十种意义:一是可以显示奉事鬼神的道理,二是可以显示君臣的大义,三是可以显示父子的伦理关系,四是可以显示贵贱的等级,五是可以显示亲疏关系的递减,六是可以显示爵赏的施与,七十可以显示夫妇的区别,八是可以显示政事的均等,九是可以显示长幼的次序,十是可以显示上下的分界。这就是祭礼的十种意义。

祭祀时,安排筵席,摆设几案,是供鬼神凭依用的。祝在室内告神,再到门外告神,这是与神灵沟通的方法。国君走出庙门迎接祭牲,但不出去迎尸,这是为了避开嫌疑,因为尸到庙门外仍是国君的臣下,进庙之后才完全代表尊神;国君在庙门外仍是国君,进庙之后才算是尊神的臣下和人子。因此,不出门迎尸是为了表明君臣的不同身份。

按祭祀的规定,孙子可以充当祖父的尸。充当尸的人对于主祭者来说是儿子一辈的人。祭祀时父辈的人朝北礼拜子辈的人,是向子辈的人表明儿子奉事父亲的道理,这就是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

上公九献之礼,尸饮五献之后,国君清洗玉爵献卿;尸饮七献之后,国君清洗瑤爵献大夫;尸饮九献之后,国君用散爵献士和众执事。都按年龄大小为顺序,以表明尊卑的等级。

在祭礼之中,要分昭穆。昭穆是用来区别父辈、子辈、远亲、近亲,年龄大小,不让它们发生混乱的一种秩序。因此,在太庙祭祀,众多昭辈、穆辈的人都在一起,而不会乱了辈份。这就是亲疏递次而降的意思。

古时候,圣明的君王把爵位封给有德的人,把俸禄赏给有功的人。封赏爵位和俸禄

一定要在太庙进行,表示不敢擅专。封赏之日,行过一献之礼后,国君下堂站在阼阶的南边,面向南。被封赏的人面向北。主管简策的内史从国君右边走过来,把册书授给他。受封赏的人要再拜两次,并叩首,然后接受册书回去,在家庙中举行释典之礼报告祖宗。这就是施行封赏的过程。

祭祀时,国君穿戴衮冕站立在阼阶上,夫人穿礼服戴首饰站立在东房。夫人进献豆的时候,握住豆的校(豆细而直的部分)。掌管礼物的执醴把豆交给夫人时用手托住豆的镫(校下面圆形的脚)。尸回敬夫人时手拿着爵的柄。夫人接受此爵时,手拿着爵的足。国君夫妇互相接受时,不能手拿统一部位,回敬时必须换爵。这是为了表明夫妇有别。

凡是用作俎肉的,以骨体为主。骨体有贵贱的区别,殷人以髀骨为贵,周人以肩为贵。周人认为,前部骨体比后部为贵。俎肉是用来显示凡参与祭祀的人都能得到恩泽,尊贵的人取用尊贵的骨体,卑下的人取用低贱的骨体,尊贵的人不能得两份,卑下的人也都能分得到,以显示公平。好处均分,就会政事通行;政事通行,做事就有成效;做事有成效,才能建立功绩。功绩得以建立的原因不能不知道。俎肉的分配是为了表明好处必须均等,善于处理政事的人都是这样的。所以说,可以由此看到政事的均等。

祭祀旅酬时赐予酒爵,昭辈为一列,穆辈为一列,昭列和穆列各自按年龄大小排次序。所有的执事也都按年龄大小排次序,这就叫做长幼有序。

祭祀最后剩下的祭品还要分给皮匠、屠夫、舞师、守门人,这是施惠给下人的方式。只有贤德的君王能做到这一步。从这里足以显示君王的清明和仁慈。畀,就是“给予”,能把祭祀剩余的肉给予下人。煇,是制作铠甲的小吏中地位最低的人;胞,是负责屠宰的小吏中地位最低的人;翟,是舞师中地位最低的人;阍,是守门人中地位最低的人。古时候,不用受过刑罚的人守门。这四种人,是小吏中地位最低下的人。尸是最尊的人。从最尊的人餕食,而不忘最贱的人,并把剩下的食物分给他们。因此,圣明的国君在上,国内的百姓就没有挨饿受冻的人乐。这就叫做上下的分界。

祭祀有四季的分别:春祭叫做礿。夏祭叫做禘,秋祭叫做尝,冬祭叫做烝。礿祭、禘祭,是阳道之祭;尝祭、烝祭是阴道之祭。禘祭,是阳气最盛时的祭祀。尝祭,是阴气中最盛时的祭祀。所以说,没有比禘尝二祭更重要的了。古时候,在禘祭时领发爵位,赏赐车服,这是顺应阳气的意思。在尝祭时让人们离开田邑,演习军旅,发布刑杀的政令,这是顺应阴气的意思。所以,旧《记》上说:“禘祭时,打开公室发放赏物,以示奖励。刈草的时候开始施最轻的墨刑。”没有发布秋天的政令之前,百姓不得刈草。

所以说,禘祭、尝祭的意义重大,是治理国家的基础,不能不知道。明了它的意义的,是国君;能做这些事的,是臣下。不明了它的意义,是国君的缺憾;不能做这些事,是臣下的遗憾。所谓义,是用以成就志向,发扬各种德行的。因此,德行高尚的,意志也是坚定;意志坚定的,行为的意义就彰明;意义彰明,祭祀时就非常恭敬;祭祀恭敬,国内的子孙就没有不恭敬的。因此,国君祭祀必须亲自到场。有重大事情不能到场才可以派人代理。尽管派人代理,祭礼没有缺失,仍不失意义,是因为国君明了祭祀意义的缘故。德行浅薄的,意志也不坚定,对祭祀的意义持怀疑态度,要求他在祭祀中必须恭敬,是不可能的。祭祀而不恭敬,怎么能做百姓的父母呢?

祭祀用的鼎,上面铸有铭文。所谓铭,就是自成其名,自成其名即称扬自己先祖的美德,显示给后世的人们。作为先祖的人,没有不具备美德的,也没有毫无错误的。铭文的意义,就是称扬美德,文饰错误。这是孝子孝孙的心愿,只有贤德的人才能做到。

铭文要记述先祖的德行、善事、功业、勋劳,把受到的褒奖和赏赐,荣誉和名声一一列出,使天下人知道。斟酌重要显赫的铸在祭器上,下面再铸上自己的名字,用以祭祀自己的先祖。显扬先祖,是用以崇尚孝道。自己的名字附在上面,是顺礼而行。显示

给后人,是教育子孙以效法祖先。

铭文的唯一目的是称扬先祖,而先祖和后人都得到了好处。因此,君子观看铭文,既赞美称扬的话语,又赞美制作铭文的行为。制作铭文的人,其英明使他显示了先祖的美德;其仁爱使他参与制作铭文,其智慧使铭文得以教化后人。真可以说是贤德了。贤德而又不夸耀,会更可以说是谦恭了。

卫国大夫孔悝家的鼎铭是“六月丁亥,卫庄公来到太庙。庄公说:‘叔舅!你的祖先庄叔辅佐成公。成公曾命庄叔随着避难到汉水之北,后又到京师,奔走劳苦而不厌倦。上天佑助我的祖先献公返国,献公就命你的祖先成叔继承庄叔而服侍他。你的父亲文叔,振作爱君忧国之志,奋起率领卿士们,带头为国家尽力。他日夜为国家效力,毫不懈怠。百姓都说:‘好啊!’庄公又说:‘叔舅!我命你把这个铭文刻在鼎器上,你应当继承你的父亲的事业。’孔悝下拜叩头,说:‘我将完成宣扬君命之事,把它刻在烝祭的彝鼎上。’”这就是卫国大夫孔悝家大鼎上的铭文。

古代的君子,论述自己先祖的美德,使彰明于后世,并附上自己的名字,以威重自己的国家,都是这样做。子孙中有主持宗庙社稷的人,他的先祖如果没有什么美德却加以称扬,这是虚妄不实;有美德却不知道,这是糊涂;知道有美德却不加以传扬,这是没有仁爱之心。这三情况,都是君子引以为耻的。

从前,周公旦对天下有大功。周公去世之后,成王、康王为纪念周公对国家的勋劳,打算尊崇他在鲁国的后裔,所以赐予他们可以使用最隆重祭祀的权力。对外祭祀,可以祭天地;对内祭祀,可以举行大规模的尝祭、祹祭。尝祭和祹祭时都要登堂演唱《清庙》之诗,堂下吹奏管乐,跳象舞;用红色盾牌和玉斧,跳大武舞;用八行舞队,跳大夏舞;这是天子乐舞。因为褒扬周公的伟大,所以赐给鲁国的。子孙继承下来,直到现在没有废除,用以彰明周公的德行,并威重自己的国家。

包含的民俗事象:

祭祀之俗:

祭祀的分类: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

“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

祭祀过程:

“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

从这段话可以把祭祀过程分为五方面论述:祭礼,祭祀准备,代为受祭者,节目仪式和时令。

祭祀前的准备:“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烝.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

“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

重大祭祀前,天子亲自在南郊耕作,诸侯在东郊耕作,供应祭用的饭食;王后亲自在北郊养蚕,供应祭用的礼服。

“及时将祭.君子乃齐.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祭祀前还要先行斋。散斋七天以稳定情绪,致斋三天以齐整身心,稳定就是齐整,齐整就是精明的及至,然后就可以和神明交接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0m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