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最后一讲

更新时间:2024-03-16 16: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最 后 一 讲

请坚信:我难、人难,我不畏难;我易、人易,我不大意! 一、如何进行考前准备

㈠考前的知识准备:结合考试说明(考纲),将知识点(知识清单)逐一再过一遍。(对于各个考点的易错点参看附录)。 1.常考的知识点:

(主干知识、命题点)细胞结构、细胞分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酶与ATP、植物的个体........发育、生长素发现作用及实验设计、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过程、神经调节、激素失调症、自由组合中的有关比例、育种原理、遗传系谱图解、基因突变、种群特征、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质壁分离的实验及其应用、叶绿体中的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显微镜的使用、组织中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微生物的营养、生长与代谢、调节。 2.生物学热点知识:

转基因技术、动物克隆、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微生物的营养、生长与代谢、调节、太空育种、基因工程产业、转基因药物的生产、生态农业、艾滋病的研究和防治、朊病毒发现的意义、人类后基因组计划、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等等。

3.试题中容易设置的陷阱:(知识点盲区)

(1)细胞器与细胞结构: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与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器与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结构;细胞中能够进行DNA复制的结构与能够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结构;洋葱叶肉细胞与根尖细胞中含有DNA的细胞器; (2)氨基酸的个数与种类:

(3)细胞膜的层数与磷脂分子的层数:

(4)质壁分离:蔗糖处理与KNO3、尿素等处理的比较; (5)矿质元素吸收的形式与方式;

(6)光合作用的氧气释放量:总释放量与净释放量; (7)葡萄糖、丙酮酸的分解与线粒体的关系;

(8)线粒体、叶绿体中DNA的遗传方式与遗传特点:

(9)一个精(卵)原细胞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的实际类型与可能的类型; (10)侏儒症与呆小症;

(11)生长素:用琼脂隔开与用云母片隔开; (12)碱基个数与碱基对数;碱基数目与嘧啶碱基数目;胰岛素基因中碱基的个数,碱基对序列;信使RNA上的密码子个数与碱基个数;

(13)同位素示踪法(将一个DNA分子进行标记如15N,放入14N原料中复制):经过n次复制后,

15151514

含有N标记的分子与不含有N标记的DNA分子的比例;含有N元素标记的分子与含有N元素的分子的比例;

(14)DNA复制的次数:经过n次复制与经过第n次复制产生的DNA分子个数,以及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某种碱基的个数;

(15)胚与种皮的遗传物质与性状表现:是否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 (16)杂合体的比例:杂合体自交后代中杂合体在全部子代个体中所占的比例与在子代显性个体中所占的比例:

(17)DNA的双链结构:单链与双链中碱基比例的计算。 (18)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面积与边长;

1

(19)生物进化: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与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定向选择) (20)生物适应性性状的出现与控制的原因;如白化病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21)遗传信息与遗传密码(密码子)、启动子与启始密码、终止子与终止密码。 (22)微生物生长曲线:对数期的数量变化和增长率的变化;

(23)微生物的营养:蛋白胨牛肉膏等营养物质既含有碳源、氮源,又含有生长因子; (24)克隆与单性生殖的区别:重组细胞与卵细胞、受精卵的比较;

(25)逆向思维: F1(AaBb)自交,子二代中与亲代表现型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3/8与5/8; 4、处理好知识、能力和题型之间的关系:

科学素养的考查包括知识、能力和方法三个方面。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超强的能力;但是,仅仅有扎实的知识也还是不够的,还要能够运用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所以说能力是主导;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好坏标志着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因此,又可以说,方法是能力的体现。而知识和能力都是通过题型来进行考查的。

因此,最后一个阶段的考前复习主要应该在知识、能力(解题方法、技巧)和题型等三个方面进行适当的准备。

㈡考前的心理、生理准备:

1.正确认识和看待高考,调节好心态,努力保持平常心。 2.保持正常生活节奏,注意锻炼身体和休息。 3.要有信心、细心和恒心。 ㈢考前的考试方法和技巧准备:

①克服粗心大意的习惯,认真对待容易试题题,容易试题题往往是1—3个知识点综合,但是会设置1—2陷阱,高考试题的难度系数为100%的几乎没有。中档试题往往设置2—3个障碍。

②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抗干扰、抗迷惑的思维习惯。 ③熟悉高考试题的命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二、高考应考的心理及方法技巧:

⑴考试的心理要求:信心、细心、耐心。

⑵考试总体原则:基础题不失分,中档题得高分,难题得点分。

⑶考试技巧口诀:慢做会,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舍弃全不会。不求多得,只求少失,不求草草答完全卷,只求做了都对。 ⑷考试的方法和要求:

审题:认真读题审题,找出关键字词;(题眼——审题的最关键之处) 破题:仔细分析题意,弄清命题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答题:全面组织知识,完整规范作答。(清楚、准确、完整、规范。) 三、建议:

1.注意运用对比分析和推理方法;

2.注意运用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方法; 3.注意打破思维定势,小心落入陷阱; 4.运用知识迁移方法;

5.注意使用化难为易的方法,分解试题,将复杂问题简单处理;. 6.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但不要异想天开,要符合科学原理。 四、希望:

容易试题要小心,中档试题要细心,生繁难题有信心,始终保持平常心。

2

附录:各考点需要注意的知识点 1、生命的物质基础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磷在细胞内一般以磷酸根的形态存在;钙在细胞质原生质中一般以磷酸盐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维持原生质胶体的稳定性和调节膜的通透性,哺乳动物的血钙含量过低,出现抽搐现象,过高出现肌无力症状;钾元素对于维持动物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有作用,血钾含量过高,会出现心力过缓症状,对植物光合作用中糖类的运输有关,还可以使植物抗倒伏;植物缺少铁元素,叶绿素形成受阻,引起白化苗;锌元素有助于人体细胞分裂,促进生长、发育、大脑发育和性成熟;基本元素和主要元素是从其对生物体的作用而言。 (2)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二糖包括植物中的麦芽糖、蔗糖和动物中的乳糖,多糖包括植物的淀粉、纤维素及动物中的糖元;蛋白质的功能:组成蛋白、催、运、免、调、识别(如细胞膜上的糖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失去自由水,细胞仍然保持活性,干种子代谢强度低,不能萌发;高能化合物释放的能量:20.92KJ/mol;储能物质:脂肪、糖元及淀粉;三大能源物质供能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蛋白质一般不供能,否则说明生物体生病或生命接近终结);蛋白质水解的终产物:氨基酸,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和尿素,淀粉水解的终产物是葡萄糖,代谢的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2、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运动的),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大分子、颗粒物质:以内吞和外排出入细胞,这两个过程都需要能量;细胞核内外大分子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而不通过膜结构),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只有在流动性的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时方能体现出来。物质跨膜运输时的浓度指的是被运输的离子或小分子本身的浓度,而不是它们所在溶液的浓度。只有主动运输才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细胞质基质(教材上册26页)

成分:水、无机盐离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许多酶,功能: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提供物质和环境条件。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和中心体和液泡)

核糖体组成:蛋白质和rRNA,功能: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中心体有有丝分裂有关;光合作用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基粒囊状结构的薄膜上,叶绿体分布在植物见光部位;内质网与蛋白质、糖类、脂质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液泡:泡状结构,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对细胞内的环境起调节作用,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性,保持膨胀状态;线粒体、核糖体的数量和细胞质流动速度可反映细胞代谢快慢。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区别:相同点:均有能量转换功能、双层膜、含少量的DNA、RNA、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不同点:增大膜面积方式:线粒体由内膜向内腔折叠,叶绿体由囊状结构堆叠形成基粒,ATP去路不同:线粒体产生的能量用于除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各项生命活动,叶绿体产生的能量只用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能进行关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有线粒体(特例:蓝藻无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蛔虫的体细胞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但硝化细菌与蓝藻无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有大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植物的未成熟细胞也没有大液泡,如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心体不能作为鉴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依据,但可以作为鉴别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的依据。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由核膜、核仁、染色质(体)组成,非封闭性双层膜(与线粒体、叶绿体不同,上有核孔是

3

大分子的通道,

小分子、离子是跨膜运输);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的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研究生物膜的重要意义)

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等内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有助于阐明细胞的生命活动规律,实践意义:工业上:污水处理、海水淡化,农业上:研究农作物抗旱、抗寒、耐盐的机理,寻找改善农作物品质的新途径,医学上:透析型人工肾的研制。内质网是细胞内的管道运输系统,是真核生物膜间相互转化的中心/枢纽。 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仅有核糖体,无其它复杂的细胞器,细胞壁无纤维素,由糖类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2)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人为划分;分裂间期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进行减数分裂的精(卵)原细胞无细胞周期。

有丝分裂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相同点: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相同;不同点: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植物: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动物:由细胞两极的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子细胞形成方式不同。

细胞分裂后,根据细胞种类和分工不同,子细胞前景有三种情况:①继续增殖:始终处于细胞周期中,如动物红骨髓细胞、皮肤生发层细胞、植物形成层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芽的顶端分生组织②暂不增殖的细胞:暂时脱离细胞周期,但始终保持分裂能力,在适当刺激下可从新进入细胞周期,如动物肝脏细胞、肾细胞及记忆B细胞、记忆T细胞;③永不增殖:不可逆的脱离细胞周期,高度分化,丧失分裂能力,但保持生理机能活动,如动物神经细胞、肌纤维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细胞。参与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高等植物细胞:高尔基体、核糖体、线粒体;动物细胞:中心体、核糖体、线粒体;低等植物细胞:中心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线粒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一定是大小、形态、颜色完全相同,各个时期都应有同源染色体(含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除外) 无丝分裂

过程:核先延长,中部凹进,溢裂为二,接着整个细胞溢裂为二。特点:不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

(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

细胞分化特点:持久性、稳定性、不可逆性,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和细胞;每一个活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须的全部基因。致癌因子:化学(砷、苯、煤焦油)、物理、病毒(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癌细胞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细胞表面也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间黏着性减小,导致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大多数细胞需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阶段;衰老细胞特征:水分减少,新陈代谢减慢、酶活性降低、色素积累阻碍物质交流和信息的传递、呼吸速度减慢、核体积增大、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个体发育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是个体发育中的主要过程;个体发育不同阶段细胞分化程度不同,胚胎时期达到最大程度,而且是一种稳定性变化,遗传物质没有改变,细胞分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原核细胞可通过二分裂方式分裂;癌变细胞遗传物质改变;老年人头发变白与白化病的区别:前者是由于人的头发基部的黑色素细胞衰老时,细胞中的来“酉各”氨酸酶活性降低,后者的病因是由于体内控制“酉各”氨酸酶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不能合成酉各氨酸酶,导致体内不能合成黑色素。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的关系:都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两者不等同,如幼年个体每天都有细胞衰老和死亡,老年个体中每天也有新细胞产生,但个

4

体的衰老是由细胞衰老决定的,细胞衰老是个体衰老的内因,衰老的个体内衰老的细胞较多。 (4)植物细胞工程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基础(原因):生物体的每一个体细胞都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表达条件:处于离体状态,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PH等;生物体未表现全能性原因:是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全能性高低:受精卵>配子>体细胞;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分化程度高的细胞(囊胚期细胞>原肠胚期细胞,越靠近受精卵时期的细胞全能性越高);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植物组织培养

理论基础:细胞的全能性;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营养物质、激素;应用:繁殖无病毒植株、培养生产药物、食品添加剂及香料、色素、杀虫剂、形成具有生根、发芽能力的胚状体,包裹上人造种皮制成人工种子、转基因植物的培育。过程: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已分化的细胞在激素作用下,恢复细胞分裂的能力,接着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细胞团,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因为无光条件下愈伤组织长的更快——>愈伤组织培养到试管幼苗或胚状体结构的再分化过程:愈伤组织经过有丝分裂和分化发育成具有根、芽组成的试管苗或用于制成人工种子的胚状体,需要在有光条件下进行,否则试管苗的叶不能合成叶绿素。试管苗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的过程需要栽培在土壤中或者无土栽培;注意获得细胞产品时:培养过程只到愈伤组织,因为细胞产品如药物、食品添加剂及香料、色素、杀虫剂等是从愈伤组织细胞中提取出来的。人工种子:人工种子是用植物组织培养形成的胚状体(由胚根、胚芽、胚轴构成,无子叶)外加人造胚乳,再包裹上人工种皮制成的,但不能说人工种子是人工制成的,因为人工种子主要部分胚状体不是人工制成,与自然种子相比,人工种子是通过无性生殖形成的,能保留一个亲本的性状,自然种子是有性生殖形成,具有变异性;生殖类型:所用材料是体细胞则属于无性生殖(营养生殖),如果是花粉离体培养,则属于有性生殖。培养无病毒植株时培养材料一定要用根尖或茎尖(不携带病毒)。

植物体细胞杂交

理论基础:细胞的全能性、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先酶解法去细胞壁制成原生质体,再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聚乙二醇即PEG)融合得到杂种细胞,再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方法进行培训得到杂种植株。杂种细胞形成的标志是形成新的细胞壁,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结果不是获得杂种细胞,而是获得杂种植株。 (5)动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的培养

培养基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属于液体培养基;取材: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过程:先用胰蛋白酶剪碎动物胚胎、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得到单个细胞,加入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浮液——10代细胞——40—50代细胞;单个细胞到10代细胞是原代培养,10代细胞以后的培养叫传代培养,10代细胞到40—50代的细胞叫细胞株,40—50代以后的细胞叫细胞系,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带有癌变的特点;动物细胞在液体培养液中分裂生长时,是贴瓶壁分裂生长的,当瓶壁的一层细胞贴满后,细胞就停止分裂,这种现象叫接触抑制现象。结果:培育成细胞株或细胞系;应用:生产蛋白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培养皮肤细胞及检测有毒物质等。注意:在培养过程中一般传到10代左右就会出现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 动物细胞融合(教材全一册71页)

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之间或动物与人的细胞之间进行融合,形成杂种细胞的过程;原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诱导方法:物理或化学方法(聚乙二醇即PEG)和灭活的病毒如仙台病毒作为诱导剂,用途:制备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

用单个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进行无性繁殖得到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

5

体。特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制备过程: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融合并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再培养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细胞群继续培养(包括体外培养和体内培养,前者从培养液中提取抗体,后者从腹水中提取抗体)

3、生物的新陈代谢 (1)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类型 新陈代谢的概念

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和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酶和ATP

酶的发现过程顺序: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扎尼(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1836年。德国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消化蛋白质的物质,后来证明是胃蛋白酶),1926年,美国萨姆纳(从刀豆种子提取出尿酶结晶,并通过化学实验证实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30年代,提出酶是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PH)。酶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底物浓度、酶浓度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凡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不考虑成熟的红细胞,酶可以在细胞内外、体外发挥作用,只起催化作用,不具有调节功能。ATP水解释放能量高达30.54KJ/MOL,含两个高能磷酸键,远离A的易断裂和形成,在生物体内含量少但转化速度快;再生途径及场所: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动物来自呼吸作用。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分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根据能否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分为自养型(光能和化能自养)和异养型;自养型的生物全是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含叶绿体;异化作用:根据是否需要氧气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通常分布在含糖量高和偏酸性环境中。硝化细菌有两种: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注意题中要求回答某种生物的代谢类型,一定同时回答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题干中出现密闭、密封、真空、水体变黑变臭、伤口较深、体内组织细胞、包装、罐头等信息,可确定生物代谢类型为厌氧型,若环境中有有机物可判断为异养型,若出现变绿、无有机物可判定为自养型。 (2)植物的水分代谢 渗透作用的原理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必须具备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半透膜可以是活体膜如细胞膜,也可以是死体膜,如玻璃纸,区别在于前者有选择性,后者无选择性,浓度差的实质是物质的量浓度之差而不是质量百分比浓度之差,鲜白菜放到盐水中则发生渗透现象,而放在空气中水分的丢失或将煮熟的白菜放在盐水中白菜变软则不属于渗透现象;原生质、原生质层、原生质体的区别:原生质是细胞内生命物质的总称,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核酸、脂质,分化产生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团原生质;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膜之间的细胞质所组成,不包括细胞核和液泡内的细胞液两部分,且仅存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体是去除了植物细胞壁以后所剩下的植物细胞结构,可以认为包括原生质层、细胞液和细胞核三部分。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包括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吸胀吸水:部位: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如干种子细胞、根尖成熟区细胞,原理是靠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吸收。 植物体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运输:途径:根毛细胞到茎到叶,动力:根压和蒸腾拉力;利用和散失:1—5%参与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散失方式:吐水(通过水孔)及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蒸腾作用的意义:是植物体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促进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降低叶面温度。 合理灌溉

6

根据植物需水规律适时适地、适量灌溉;依据:不同植物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不同。方式:喷灌、滴灌。 (3)植物的矿质代谢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矿质元素的研究方法:溶液培养法,即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特点:不可缺少性、不可替代、效果直接;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部位:根尖成熟区,以离子状态吸收,为主动运输,影响因素:内因: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外因为氧气浓度、温度、水;特点:具有选择性吸收;与吸水的关系: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分析呼吸状况对离子的吸收的坐标图时,应特别注意横坐标是“呼吸强度”还是“氧气供应量”,前者为零时吸收量也应该为零,但后者要考虑无氧呼吸供能;根吸收阴离子以后往往引起营养液的PH值生高,对于多数植物来说,PH为5—7是适宜的。水分的吸收与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吸收水分不一定吸收矿质元素,但吸收矿质元素一定吸收水分,蒸腾作用是水分吸收及水分、矿质元素运输的动力,呼吸作用是矿质元素吸收的动力。 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部位:导管,随水分的运输而运输;动力:蒸腾作用;利用:分三种形式,以离子形式和不稳定化合物存在的大多数分布在生长点和嫩叶等代谢旺盛的部位、以稳定化合物形式的分布器官越老含量越大,缺乏时嫩叶受损。 合理施肥

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以达到少肥高效的结果; (4)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 实施者 实验结论 1771年英国普里斯特利 植物更新空气 1864年德国萨克斯 绿色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 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0世纪30年代美国鲁宾和卡门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萨克斯实验中黑暗处理的目的:消耗叶片中的淀粉,检验用的试剂碘蒸气,检验前用酒精浴加热处理,目的是溶解色素,水绵的叶绿体呈带状,便于观察,所用细菌异化作用为好氧型。 叶绿体中的色素

色素带上从上到小为胡叶AB,颜色依次为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作用为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含量最多的是叶绿色a,最少的为胡萝卜素,光合作用中最有效的光为白光,最无效的为绿光,叶片为绿色的原因是叶绿素是类胡萝卜素的3倍,秋天叶片变黄表现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色素提取液对着光源看呈绿色,背者光源看呈红色.

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影响光合作用的矿质元素主要有:N、P、K、Mg,N是与光合作用有关酶、ATP、NADP+的组成成分;P在维持叶绿体膜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K与光合作用中糖类的合成及运输有关,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暗反应每进行一次固定,只能固定一个C,要经过6次暗反应过程才能形成葡萄糖,既葡萄糖中的C全部来自二氧化碳。色素吸收、传递、转化过程中不需要酶的催化,而ATP的合成、二氧化碳的固定、还原离不开酶的催化,叶绿体离开细胞,保证适宜条件仍可进行光合作用,低于0度有些植物仍可进行光合作用,如两极地区的地衣植物;温度主要影响暗反应,因为暗反应酶的种类和数量多;光合作用暗反应中有水的生成。 C3和C4植物的概念及叶片结构的特点(C4途径不做要求)

7

C3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只有C3途径,,在暗反应中1个二氧化碳首先被一个C5 固定成两个C3,C4植物: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C首先被转移到C4中,然后才转移到C3中 。 植物类型 C3植物 C4植物 举例 小麦、大麦、烟草、马铃薯、大豆、高粱、玉米、甘蔗 水稻、 叶片结构 维管束鞘细胞及周围无花环型 维管束鞘细胞及周围有花环型 二氧化碳的最初一种五碳糖 一种三碳化合物(PEP) 受体 叶绿体类型 仅叶肉细胞中有,也有基粒 叶肉细胞的有基粒,维管束鞘细胞的无基粒 C3植物的C3途径发生在叶肉细胞中,C4植物的C4途径发生在叶肉细胞,C3途径发生在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NADPH既可作暗反应的还原剂,又能提供能量;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和增大光合作用面积可提高光能利用律,但不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C4植物二氧化碳的固定需要消耗能量,C3植物二氧化碳的固定不需要能量,对C4植物而言,叶肉细胞是光反应和二氧化碳第一次固定的场所,二氧化碳的第二次固定和C3的还原在维管束鞘细胞进行,C3植物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全部在叶肉细胞中进行。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制造巨多的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具体措施有: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如一年只种植和收获一次小麦改为收获小麦后再种植收获一次玉米)、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提高农作物的光合效率(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矿质元素供应、水分供应) (5)生物固氮

共生物固氮微生物和自生固氮微生物

固氮微生物在固氮酶的作用下,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气的过程;共生固氮微生物—根瘤菌:固氮条件为必须侵入到豆科植物的根内,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特点有专一性(有的根瘤菌能侵入多种豆科植物如蚕豆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固氮产物为氮,而且量大:根瘤菌侵入相应的豆科植物的根内,并在根内不断繁殖,刺激根内的一些薄壁细胞分裂,进而使该处的组织膨大,形成根瘤,注意根瘤破溃后根瘤菌进入土壤,并未死亡,而是进入休眠状态,此时失去固氮功能。自身固氮微生物—圆褐固氮菌:特点为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和能分泌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和果实发育,应用在将其制成菌剂施用到土壤中(自身固氮微生物无专一性、代谢类型有自养需氧型也有异养需氧型,而且固氮量小,如自身固氮微生物大多为异养型,如巴氏索菌、圆褐固氮菌,共生固氮微生物也有自养的,如与满江红共生的某种蓝藻(鱼腥藻)既为自养型。固氮微生物能够固氮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具有固氮酶,根本原因是具有固氮基因且固氮基因均位于质粒上。氮循环中的特殊情况:代谢类型为厌氧型的是反硝化细菌,其余都为需氧型,硝化细菌和蓝藻为自养型,其余为异养型,硝化细菌和蓝藻是生产者,根瘤菌为消费者,其余为分解者。 生物固氮的意义

对于氮循环有重要意义,大气中的氨必须经过以生物固氮为主的固氮作用,才能被植物利用,氨必须经过微生物分解形成氨,再经过土壤中的硝化细菌的作用最终转化为硝酸盐可被植物利用,在氧气不足情况下,土壤中的一些细菌将硝酸盐逐步转化为氮气返回到大气中。换句话说,植物只能从土壤中吸收铵态氮和硝态氮,但细胞可直接利用氨态氮。 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固氮的途径不做要求)

氮素是农作物从土壤吸收的一种大量元素,土壤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氮素:一是含氮肥料的施用,二是生物固氮(主要);应用:播种前将豆科植物的种子沾上与该豆科植物相适应的根

8

瘤菌、用豆科植物做绿肥、圆褐固氮菌菌剂的应用。 (6)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 糖类代谢

肾糖阈:160—180,尿液中有葡萄糖的现象不一定是糖尿病,肾功能障碍时也会因肾小管不能正常完成将原尿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收回血液,而导致尿中含糖,此种情况也可称之为糖尿病,且此种情况下血糖含量未必高。低血糖治疗措施:吃含糖较多的食物、喝浓糖水、静脉注射葡萄糖。

脂质代谢

肥胖原因:供能物质摄入量大于供能物质摄入量、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治疗措施: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及诊断治疗;脂肪肝:脂肪在血液中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输,治疗:合理膳食、适当休息和活动及吃一些磷脂含量多的食物。 蛋白质代谢

人体必须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的原因:不能在人体内储存、人体内氨基酸不能全部由其他物质转化而来、青少年和久病初愈的人需要更多的蛋白质。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可以转化但有条件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且相互制约;三大营养物质代谢都必须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完成,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除二氧化碳和水外,还有尿素等含氮废物。 初步水解产物 彻底水解产物 代谢终产物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二氧化碳、水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二氧化碳、水、尿素 脂肪 甘油、脂肪酸 二氧化碳、水 水解需要水,场所为消化道,需消化酶参与,代谢既氧化分解产生水,进行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需有氧呼吸有关酶催化进行。自身蛋白质分解的场所为细胞内,血液中不能分解,人体内二氧化碳的来源只能是有氧呼吸在线粒体中,人体内代谢的主要场所为组织细胞,而非内环境、消化道,因为代谢需要的酶主要存在于细胞内,肌糖元不能转化为血糖,大分子物质合成如蛋白质、糖元、脂肪需要消耗ATP供能,而分解的过程释放能量产生ATP。 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正常血糖含量80——120mg/dL,早期低血糖:50——60,晚期低血糖<45,症状出现惊厥和昏迷;肥胖:供能物质摄入量大于供能物质摄入量;脂肪肝:脂蛋白合成受阻,脂肪不能从肝排除,造成脂肪堆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死亡,结缔组织增生);动物性食物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植物性食物的蛋白质往往缺少某些必须氨基酸。 (7)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的场所:真核生物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原核生物一直在细胞质基质中。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内部因素:不同种类植物不同(旱生小于水生、阴生小于阳生)、同一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同(幼苗、开花期速率高)、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外部因素:温度、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呼吸原理的应用:创可贴透气避免厌氧病原体的繁殖、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生产酒、作物栽培松土透气利于根的有氧呼吸促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储存干种子与储存新鲜水果、蔬菜的相同点均为低温、低氧;不同点是前者还必须保持干燥,后者必须保鲜,既应有适宜的湿度。乳酸菌、动物细胞、马铃薯块茎、玉米胚、甜菜块根等无氧呼吸时军不产生二氧化碳,既二氧化碳只产生线粒体的有氧呼吸过程;所有生物细胞呼吸过程中若有水生成,表明水一定来自有氧呼吸过程。 细胞呼吸的意义

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及为提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4、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1)生物的生殖

9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新个体含有与母体相同的遗传物质,基本保持母体的一切性状,并非只保持优良性状;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花粉粒里含有两个精子、胚囊为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场所,有性生殖后代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无性生殖的生殖细胞无性别之分,有性生殖的生殖细胞有性别之分如雌配子、雄配子;长期进行无性生殖子代生活能力弱;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经过细胞分裂产生新个体,若为草履虫、变形虫等真核神往古则为有丝分裂,若为细菌等原核生物则只能进行无丝分裂;嫁接属于营养生殖,分砧木和接穗两部分,接穗出现的性状为接穗本身的,与砧木关系不大;酵母菌既可进行无性生殖中的出芽生殖,也可以进行有性生殖,环境条件好时进行无性生殖,不好时进行有性生殖;芽体与芽的区别:芽体是水螅、酵母菌等低等生物的母体上生出的新一代个体,与母体相比,形态相似,大小不同,脱离母体后可直接长成新个体,芽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一般情况下脱离母体后不能长成新个体;特殊的有性生殖:孤雌生殖: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如雄峰,孤雄生殖如花药离体培养; 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发生在被子植物尚未发育成熟的雌蕊的胚囊和雄蕊的花药及动物体睾丸和卵巢中;精原细胞归根结底来源于体细胞的有丝分裂,精(卵)原细胞是特殊的体细胞,其特殊性在于它将来的去路向是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同源染色体存在于有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形成的所有体细胞中,但联会是减数分裂特有的现象,联会是每条染色体已经复制但处于仍然处于染色质状态(螺旋程度不高);减数第一次分开的是同源染色体,第二次分开的是姐妹染色单体;精(卵)原细胞产生方式为有丝分裂,精(卵)原细胞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为减数分裂,所以同时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材料可用精巢、卵巢或植物的花药、雌蕊;减数分裂中若出现不均等分裂则一定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而出现均等分裂则既可能是精子的形成过程,也可能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第一极体的分裂;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受精作用

实质:只有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细胞核结合;受精卵核内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2)生物的个体发育

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个体发育可以理解为在细胞分裂基础上通过细胞分化实现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各时期的营养供应:种子形成时受精卵分裂产生的基细胞发育来的胚柄的末端有一个大型泡状细胞,这个细胞从胚囊原生质中吸收营养,最终由顶细胞发育成胚,这个过程中有机物的含量由小到大,种类由多到少,水含量由大到小;种子萌发时有胚乳种子(玉米、水稻)所需营养来自胚乳,无胚乳种子(荠菜、花生等)营养来自子叶,种子吸水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所消耗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所以种子内有机物的含量下降,种类增加,鲜重增加;幼苗形成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矿质营养;珠孔是植物精子进入胚珠的通道,胚孔是动物原肠胚与外界相通的孔;种子的颜色,若为种皮的颜色,注意当代植株上所结种子只取决于母本,与父本无关,若将两亲本性状表现出来必须将种子种下去,在下一代植株上所结的种子体现,若为胚中子叶(双子叶植物)或胚乳(单子叶植物)颜色,当代植株上所结的种子即可表现出两个亲本的性状。苹果、西瓜等水果的可实用部分为果皮,由母本发育而来; 高等动物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动物胚胎发育过程是从原肠胚时期开始才进行细胞的分化与器官的形成,所以动物胚胎移植时一般选取囊胚期以前的胚胎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在减少;个体发育各个时期营养供应:卵生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仅仅来自受精卵的卵黄,表现为有机物总量减少,总体积略减小,细胞数目急剧增多(每个细胞体积减小)、核物质(质量)与质物质比值增大;胎生动物由受精卵(在输卵管中受精)发育到囊胚(早期胚胎)时,营养供

10

应同卵生动物,但早期胚胎种植到子宫壁上以后由母体(胎盘)供应;动物半球细胞形成外胚层、植物半球细胞形成内胚层、中胚层主要由动物极细胞内卷细胞形成;注意极核和极体的区别:极核存在于高等植物的胚囊中,极体是动物细胞的一贯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的产物;胚囊是被子植物胚珠的重要部分,囊胚是动物个体发育中,受精卵经6次分裂后开始形成; 5、遗传、变异和进化 (1)遗传的物质基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两个实验的基本思路相同,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的、直接的去观察DNA的作用,噬菌体浸染实验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间接分开;注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没有变性,蛋白质变性,加热引起蛋白质变性是导致S型细菌死亡的原因;噬菌体的增殖方式为复制式繁殖,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只含有RNA的生物(属于非细胞生物):爱滋病病毒、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登革热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及类病毒;只含有DNA的生物(也属于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噬菌体、乙肝病毒、天花病毒; 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通常规则的双螺旋结构(极少数病毒是单链结构),结构特点: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精确复制的原因: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DNA分子的多样性即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若某一个DNA片段有N个碱基,则排列顺序应

N/2

有2即2的指数必须是碱基的对数,而非碱基个数;DNA复制既可在体内完成,也可以在体外进行,但除了满足体内的条件模板、酶、ATP、原料外,还应注意适宜PH、温度等条件; 基因的概念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有多个基因;基因的位置:核基因(主要)、质基因(线粒体、叶绿体内);与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为基因的主要载体,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DNA分子有若干基因,相邻基因之间有一段不能控制生物性状且无遗传效应的基因区间,起到“连接”或“隔开”作用;DNA只有一条链含有遗传信息,称为信息链或有意义链,另外一条叫无义链;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分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前者能转录相应的信使RNA,进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后者有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核苷酸序列,在该序列中,最重要的是位于编码区上游的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真核细胞的基因也分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前者分外显子(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和内含子(不能编码蛋白质);6:3:1中6指该基因片段中外显子所含有碱基数目;遗传时,基因是性状的基本单位,所以具有相对独立性;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复制完成的,既可在亲子代之间,也可在同一生物个体中的细胞内发生;DNA的功能:储存遗传信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特定排列顺序代表特定的遗传信息)、传递遗传信息(分裂间期DNA分子的复制实现)、表达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实现);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基因突变发生,遗传信息一定改变,转录密码子一定改变,但决定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告诉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一定是信使RNA上的序列;转运RNA有61种,为单链结构,起重要作用的为一端三个碱基构成的反密码子,但RNA不止有三个碱基;密码子一共64种,决定氨基酸61种,但氨基酸只有20种,所以同一种氨基酸也可由一种或几种转运RNA搬运,而一种密码子、转运RNA只对应一种氨基酸; 人类基因组研究

人类基因组指人体DNA所携带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单倍体基因组:由24条双链DNA分子组成(包括1—22号常染色体的DNA与X、Y两条性染色体的DNA,所以测试对象应该是健康男性,注意人类染色体组为23条),人类基因组计划: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而非基因)并绘制人类基因组的四张图,即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

11

(2)基因工程简介 基因操作的工具

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大约200多种,作用与特征是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切割DNA;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把两条DNA末端之间的缝隙(扶手:磷酸二酯键)“缝合”起来;基因的运输工具—运载体:具备的条件有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的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便于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筛选,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使用运载体的目的一是作为运载工具,二是利用它在宿主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抗虫棉只能抗虫,不能抗病毒,工具酶不包括运载体;基因治疗是治疗有基因缺陷的细胞,目前仅处于实验阶段,还没有应用于临床;DNA探针必须进行同位素或荧光标记,若应用于人体可用于疾病的诊断,若检测水中或空气中某种微生物则用于环境检测;限制性内切酶具有专一性,识别的序列的顺序应从切点一侧开始算起;质粒进入宿主细胞能友好寄居,对宿主细胞没有决定性作用,但其复制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完成。

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提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直接分离法(鸟枪法又叫散弹射击法)和人工合成法(反转录法、化学合成法);用DNA连接酶连接运载体的质粒黏性末端和目的基因的黏性末端形成重组DNA(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时主要借鉴细菌或病毒浸染细胞的方法,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脓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提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比较:

直接分离法优点操作简便、缺点是工作量大有盲目性且含有不表达的内含子;反转录法的优点专一性强且不含内含子、缺点是操作过程麻烦、信使RNA生存时间短、技术要求高;化学合成法的优点专一性强且不含内含子和合成自然界不存在的基因、缺点是目前还不能合成一些不知道核苷酸序列的基因;注意目的基因必须与运载体结合后进入宿主细胞方能发挥作用,单独的目的基因不能发挥作用,受体细胞若为高等生物细胞最好选用受精卵,若为体细胞最好通过组织培养方式形成的新个体,重组质粒包括质粒本身和目的基因两部分,其中重组质莉的本质为DNA,故基本单位为四种脱氧核苷酸; 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医药方面:生产基因工程药品如胰岛素、干扰素,基因诊断表现在DNA探针,基因治疗表现在将正常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农牧业:培育优质动植物新品种;食品工业:开辟人类新的食物来源;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和污染的净化; (3)遗传的基本规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

注意自由交配和自交的区别:自由交配是各个体之间都有交配的机会,既各种基因型之间均可交配,自交仅限于同种基因型互交;若测交结果出现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则能够推断亲本只能产生两种比例相当的配子,不能说明只有一对等位基因;遗传图解与遗传图谱并不会司一回事,注意遗传图解的书写要求和规范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研究对象至少两对等位基因,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但控制的性状可以为两对四种,也可以是一对两种,或控制三个性状;重组类型指表现型而非基因型,若亲本为双显和双隐,则重组类型为6/16,若亲本为一显和一隐,则重组类型为10/16; (4)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性别的决定

只有雌雄异体或雌雄异株的生物才有性别决定,小麦、南瓜、玉米、豌豆、黄鳝、蛔虫等无性别之分;决定性别的为性染色体,不是某个基因;性染色体除了在性腺细胞中存在之外,在其他体细胞中也存在,所有体细胞所含染色体数是相同的,因为都是由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

12

伴性遗传

若研究两对基因控制的性状,且都为伴性遗传,则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是连锁互换定律;

(5)细胞质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雄性不育在育种中的应用不做要求。2006年为: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不做要求)

一是母系遗传:子一代总是表现母本性状的遗传现象,原因是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来自卵细胞,实例:紫茉莉质体的遗传,藏报春、玉米等叶绿体的遗传,以及高粱、水稻等雄性不育的遗传,链孢霉线粒体的遗传;二是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原因是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不均等的分配到子细胞中;不管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叶绿体和白色体的分离都是随机、不均等的分配;注意:花斑枝条经过有丝分裂随机分配产生三种枝条,而花斑枝条经减数分裂随机分配产生三种卵细胞再经过受精作用,最终发育成三种植株;细胞质遗传表现母本性状,但子一代会出现一定的性状分离;细胞质基因可能存在于叶绿体及线粒体中,若研究性状为叶片或茎的颜色,则考虑位于叶绿体中,若研究根、茎内部不见光部位某一性状或动物、人体某一性状,则只能考虑位于线粒体中的基因,若无具体性状、具体部位、具体生物一般两个场所同时考虑;植物果皮、种皮同样表现母本性状,但应属于细胞核基因控制的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

细胞质中具有控制某些性状的遗传物质是DNA,质基因的载体是叶绿体和线粒体,质基因的功能是能够自我复制,并能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6)生物的变异 基因突变

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者改变;影响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结果是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基因结构变化;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类型有自然突变和诱变突变;特点表现在普遍性、时间和部位的随机性、低频性、多数有害性及不定向性;诱变育种:诱变因素有物理和化学方法、优点有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缺点是诱发产生的突变,有利个体往往不多,意义为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和微生物新类型;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在传递中更容易发生突变;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中变异的个体少,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如开红花植株中出现一株开白花,开红花植株中出现比较大的比例开白花就应考虑是基因重组了;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种类: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生物中,含有一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非同源染色体(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二倍体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几乎全部动物、过半数的高等植物;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如1/3的被子植物、65%的帕米尔高原的高山植物;成因是外界条件剧变,细胞分裂过程受阻,染色体复制但未能分向两极,细胞也没有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多倍体植物特点: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多倍体育种: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成因是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成因是由配子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孤雌生殖、孤雄生殖),例如蜜蜂中的雄峰(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玉米、高粱、水稻等高等植物,偶尔出现由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特点表现在植株弱小、高度不育,单倍体育种: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再选择,优点表现在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都是纯合体;

无子西瓜——培育原理:染色体变异(需要二年形成三倍体无子西瓜)

13

用二倍体植株刺激三倍体植株时联会紊乱不会产生雌配子; 第一年所结果实 第二所结果实 果实位置 四倍体植株上 三倍体植株上 果皮染色体组数 4 3 种皮染色体组数 4 3 胚中染色体组数 3 无 胚乳中染色体组数 5 无 注意:必须以四倍体西瓜为母本,才可得到无子西瓜,反之珠被形成的种皮厚硬;西瓜属无胚乳种子,在种子的发育过程中,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将源源不断地转移至胚中;无子番茄是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是单性结实,而且得到的无子性状因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不能传给后代;

(7)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人类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指由多对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高的特点,如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和青少年糖尿病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由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引起,表现出遗传物质较大的改变,往往造成较严重的后果; 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危害身体健康、贻害子孙后代、给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还增加社会负担; 优生的概念和措施

优生学指应用遗传学的原理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科学,预防性和进取性优生学;措施:禁止近亲结婚(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遗传咨询(主要手段)、提倡适龄生育(女子最适合生育年龄为24—29岁)、产前诊断(重要措施,胎儿出生前专门检测手段有羊水检查和B超检查);近亲结婚因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提高; (8)进化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但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必然有一部分个体被淘汰,这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取胜,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局限性:对于遗传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如何对遗传变异起作用不能科学地解释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基因库指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基因频率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其调查方法是抽样调查(植物样方法、动物标志重捕法),特点是不断变化;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绝大多数的物种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也有一些物种往往只需要几代甚至一代就完成,而且不需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植物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注意两个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发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并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不要夸大其作用,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产生的不定向变异中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变异则遭到淘汰,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饿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人工选择的性状有利于人类,否则应看作是自然选择;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关系: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进化,只要生物进化,基因频率一定变,基因频率是否改变是判断生物是否进化的有效依据;突变性状是有利还是有害是相对的;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一些集体名称如蛇、鱼、树、鸟等不能叫种群;因地理隔离造成的两个亚种,应为同一个物种,仍能进行交配繁殖产生后代;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不是一回事:任何基因

14

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而作为物种的形成,则必须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放可以成立,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6、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的向性运动

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原因:体内激素分布不均匀影响植物生长不均匀形成的;向光性产生的内部因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外部因素是单侧光照射;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生理作用

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及对光敏感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促进生长的部位及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即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运输部位:在胚芽鞘中通过薄壁组织运输、在茎中是通过韧皮部运输的;注意把植物水平放置时运输方向及方式的判断(两边往中间运输是极性运输,上向下运输是横向运输了) 生长素在农业中的应用

果实发育主要是生长素的作用,果实成熟主要市乙烯的作用;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即体积增大,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即细胞数目增多,二者共同促进植株生长;茎受单侧光照射向光弯曲生长,根受单侧光照射,则背光弯曲生长;无子番茄、黄瓜一般考虑生长素作用的结果,染色体数不变,而无子西瓜则是秋水仙素作用下多倍体育种,染色体改变;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含量很少的有机物,而激素类似物则是人工合成的,合成量大,二者效果相同但化学成分不一定相同;生长素分布: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衰老组织<生长旺盛部位、老根<生长点 激素名称 合成的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生 理 功 能 幼芽、幼根1、促进细胞纵向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赤 霉 和未成熟的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长和植株增高;2、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素 种子 眠并促进萌发 细胞分 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1、促进细胞分裂;2、诱导芽的分化,裂 根尖、茎尖 部位 延缓叶片的衰老 素 1、最重要的生长抑制剂,能抑制植物细脱 落 根冠和萎焉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2、促进叶和果酸 的叶片 期的器官和组织 实的衰老和脱落 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乙 植物体的各1、促进果实成熟; 内,成熟的果实含量烯 个部位 2、促进器官脱落 最多 叶原基、嫩生 长 生长旺盛的部位例如叶、发育的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素 茎尖、伸长区 种子 (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分泌不足时幼年患呆小症;胰岛素分泌过多患低血糖症,不足患糖尿病;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是幼年患巨人症、成年患肢端肥大症,不足患侏儒症,性激素分泌不足引起不孕、不育; 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枢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其他内分泌腺;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影响下,下丘脑可通过垂体来调控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而激

15

素进入血液后,又可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是主要的调节方式,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为主要内容;动物激素种类要比植物激素种类多,每种动物激素一般只作用于一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且动物激素的分泌器官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内分泌腺无导管,外分泌腺有导管如消化腺、皮脂腺、汗腺等,有些激素(蛋白质类)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如胰岛素、生长激素、有些既可注射也可口服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起增强作用;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

其他化学物质:二氧化碳、氢离子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包括树突(短的)和轴突(长的,末端膨大成杯状或球状结构叫突触小体);神经元功能: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基本形式:神经冲动);突触后膜指与前膜相对应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前膜释放,再作用于后膜; 兴奋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在静息状态时:膜上钾离子通道开放,因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高而移向细胞外;受刺激时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受刺激时钠离子内流;递质:兴奋类如乙先胆碱、抑制单胺类如r—氨基丁酸;手碰到针尖后,缩手在前,感觉疼痛在后(因为缩手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反射路径短,用时少,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传导路径长切突触多用时多);整个反射弧,若传入神经受损伤,既无感觉又无反应,若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则有感觉无反应;高位截瘫,受伤部位以下躯体有运动功能、无感觉,受伤部位以上既有运动功能又有感觉功能; 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语言区是人类特有的,包括S区和H区,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底部之前,损伤表现能看懂、听懂、会写,但不会讲话,H区(听觉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颞上回后部,损伤表现会讲、会写、能看懂,但听不懂别人讲什么;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不同点:神经调节的反应迅速、准确,作用范围比较局限,而且时间短暂;联系: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 激素调节与行为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作用下使运动器官产生运动行为;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相应的腺体,腺体分泌相应的激素; 神经调节与行为

包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趋性是最简单的定向反应,非条件反射一般为局部反应,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系统参与下由反射弧完成;本能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顺序连锁发生,大多数比反射复杂如育雏、蜜蜂采蜜、鸟类迁徙;后天性行为是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体验和学习逐步建立起来的新行为,包括印随(刚孵化的或刚出生的动物)、模仿(幼年动物)、条件反射; (3)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

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16

(4)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水和无机盐的调节不做要求)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5)血糖的调节 血糖平衡及其意义

血糖平衡的调节

糖尿病及其防治

(6)体温的调节

人的体温及其相对恒定的意义

体温调节

17

(7)免疫

特异性免疫(包括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抗原和抗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非特异性免疫(2007年新增内容)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免疫学的应用不做要求)

7、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1)微生物的类群 细菌

结构: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细胞质只含核糖体细胞器、质粒是小型环状DNA分子控制着细菌的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状而拟核有一个大型环状DNA,控制着细菌的主要遗传性状,以二分裂的方式繁殖;菌落是子细胞群体,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病毒(放线菌不做要求)

结构:核衣壳包括核酸(DNA或者RNA)、蛋白质衣壳(由许多衣壳粒构成,具有保护病毒核酸,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等功能),有的具有囊膜,如流感病毒。增殖:场所:在宿主活细胞中进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微生物包括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及病毒。微生物并不都是形体微小的生物,如大型真菌木耳、蘑菇都是微生物。原核生物的细胞壁为肽聚糖,青霉素可破坏这种细胞壁,因此青霉素可杀死各种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原生生物属于真核生物,主要指一些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疾 原虫)及一些真核单细胞植物如裸藻、小球藻、衣藻等;有些原生生物处于植物与动物的过度类型,如小球藻既可自养也可异养;真菌类包括酵母菌、霉菌及蘑菇、木耳等都是真核生物且有细胞壁,但其成分不同于植物细胞壁也不同于原核生物的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对青霉素有抗性,可使用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将其选出,霉菌又包括根霉、青霉、曲霉及毛霉;病毒专在活细胞内寄生,形体微小,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无西欧报结构,又称分子生物,按浸染对象把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既噬菌体),病毒的核酸不是DNA就是RNA,病毒不存在个体的生长和二分裂等细胞繁殖方式,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分子状态存在,并保持浸染力,病毒为专性寄生生物,因而在普通培养基上无法培养,只能利用活组织培养如活鸡胚。 (2)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功能

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无机盐。碳源的来源包括自养型类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及异养型的糖类、脂肪酸等含碳有机物、花生饼、石油等成分复杂的天然物质。含C、H、N、O的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还可作能源。生长因子只的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维生素、氨基酸、碱基,一般用于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提供生长因子的原因是由

18

于缺乏合成这些物质所需的酶或者合成能力有限。营养物质指维持肌体生命活动、保证发育、生殖所需的外源物质。对于人和动物,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肢质、蛋白质、维生素六类;对植物营养物质包括矿质元素、水、二氧化碳等三类。同一物质可作为一种或几种营养成分:碳酸氢钠既作无机盐又作碳源、氨根或硝酸根既是氮源又作无机盐、含C、H、O、N的物质如蛋白胨、酵母膏既可作碳源、氮源,还可作生长因子。硝化细菌的碳源、氮源、能源分别为二氧化碳、氨根离子、氧化氨所释放的化学能,所以无机氮源可以提供能量。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原则:目的明确、营养协调(必须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PH要适宜(细菌适宜值为:6.5—7.5、放线菌7.5—8.5、真菌5.0—6.0) 培养基的种类

按物理性质分类:固体(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坚定)、半固体(用于观察微生物运动、保藏菌种)、液体(工业生产);按用途分: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从而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如青霉素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抑制多种细菌生长,但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指示剂或化学药品用以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加入伊红和美蓝鉴别饮水和乳制品中是否有大肠杆菌;按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前者化学成分已知用于分类鉴定,后者化学成分不明确用于工业生产; (3)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代谢旺盛的原因:微生物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很大,利于交换。根据代谢产物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关系,代谢产物分为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 产物名种的特异产生时间 作用 分布 举例 称 性 氨基酸、核苷酸、初级产生长过程 生长繁殖所必须 细胞内 无 多糖、脂类、维生物 素 次级产生长一段时间对自身无明显生理细胞内、激素、色素、毒素、有 物 后 作用 外 抗生素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酶的种类:组成酶(细胞内一直存在,合成仅受遗传物质控制)和诱导酶(环境中有某中物质下才能合成);调节种类:酶合成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酶合成调节的调节对象诱导酶的合成,调节方式为在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合成时,其意义是:避免物质和能量的浪费保证了代谢需要,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酶活性的调节的调节对象是酶的活性,其调节者:该酶催化反应的直接产物或间接产物,调节方式为:酶的催化产物改变酶的活性,即产物积累时产物与酶结合,是酶的结构发生变化,酶的活性降低,产物消耗而使浓度下降时,代谢产物与酶脱离,酶结构恢复,从而使酶的活性恢复(变化是可逆的),当两种产物共同调节时,必须两种产物同时积累过度才能使酶的活性下降。 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

控制对象:微生物的遗传特性(诱变处理,选择符合生产要求的菌种)、溶氧、PH、温度(冷却水降温)

(4)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

将少量的某种细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然后,定期取样测定培养基里的细菌群体的生长情况。测定群体生长的方法:一是测细菌的细胞数目二是测重量(干重和湿重) 生长时各期特点 形成原因 菌体特征 生产应用与控制

19

期 不立即繁代谢活跃、体积增大通过菌种、接种量、对新环境的适应 殖 快 培养基等缩短调整期 繁殖速度个体形态和生理特征对数期 生存条件适宜 获取菌种、科研材料 快 稳定 活菌数量生存条件恶化,如PH变经常添加培养基放出多,代谢代稳定期 化,代谢产物积累、营开始出现芽孢 原培养基和控制其他谢产物积养消耗 条件,延长稳定期 累多 死亡率大衰亡期 生存条件极度恶化 出现畸形 大增加 从生存斗争角度考虑,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稳定期,形成的主要生态因素是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改变等,生产上要想扩大培养需选用对数期的菌种,获得较多的产物则应延长稳定期,延长的方法是进行连续培养,措施是以一定的速度添加新培养基、以同样的速度释放出老的培养基。 影响调整期时间长短的因素:①繁殖速度快的菌种一般短②取对数期的菌种时间短甚至无调整期③接种到同样组成的培养基时间短④接种量增大可缩短甚至消除调整期;分批培养相对于连续培养设备利用律低、培养周期长,连续培养使菌体快速增长,及时排除部分有害代谢产物,但不是将代谢产物释放到培养基中;生长曲线纵坐标代表细菌数目的对数。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影响因素有温度、PH值、氧气。温度:最适温度为25—37度;PH影响酶的活性及膜的稳定性,最适合的PH值,细菌6.5—7.5,真菌5.0—6.0,氧气:严格厌氧型生物短时间有氧也会造成生长停滞或死亡; (5)发酵工程简介

应用发酵工程的生产的实例(以谷氨酸的发酵为例)

发酵是微生物活动的结果;谷氨酸的发酵常用菌种:黄色短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代谢类型是异氧需氧型,培养基成分:豆饼(或马铃薯等的)水解液、玉米浆、尿素、无机盐、生物素、属于液体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培养基的生长因子是生物素。搅拌的目的:增加溶氧和使菌种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温度升高的原因:搅拌和菌体代谢;降低温度的方式:冷却水处理、罐壁散热; 谷氨酸棒状杆菌C:N=4:1,扩大培养(生产菌体),C:N=3:1用于生产谷氨酸,PH值<7时,生成乙酰谷氨酰胺,若溶氧不足,形成琥珀酸或乳酸;酵母菌有氧气时繁殖,无氧气时生产酒精。菌种选育的方法中诱变育种的优点是可提高变异频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盲目性大;基因工程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针对性强;灭菌对象:杀死所有微生物菌体、芽孢、孢子;灭菌方法:高压蒸气、火焰灼烧、酒精灭菌;灭菌原因:防止杂菌与发酵菌种形成竞争关系;通风和搅拌不会影响对氮源和碳源的利用率,磷酸盐是谷氨酸发酵过程必需的,但浓度不能过高,否则会转向缬氨酸发酵。

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

发酵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解提纯;菌种选育的方法有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依据微生物自身营养要求、物质种类、比例、PH值;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要严格的灭菌;分离的方法有两种,若产物是菌种用过滤、沉淀等方法、若产物是代谢产物用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方法。 发酵工程的应用(酶工程简介不做要求)

医药上:生产自身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维生素)和其他代谢产物(如生长激素、胰岛素);食品工业:主要生产传统发酵产品、食品添加剂、单细胞蛋白(指菌体本身,而非某种蛋白质,用做饲料或食品添加剂); 8、生物与环境 调整期

20

(1)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光包括光强(阳生和阴生植物)、光质、光照周期(日照时间长短);温度影响动植物的形态和分布;水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并决定陆生植物的分布;阳生植物比阴生植物的光饱和点大,但在光照强度弱的条件下,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高于阳生植物;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水中植物的垂直分布的决定因素为阳光,山上植物垂直分布、南北植被分布的决定因素为温度,沙漠、热带雨林地区、东西植被分布的决定因素主要为水分;生态因素不包括海拔高度、水的深度等一些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

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类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类斗争(均有利于种族的生存和繁衍),种间关系包括种间互助(互利共生)和种间斗争(竞争、捕食、寄生);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研究某种生物某一个体的生态因素时,除了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外,不要忘了同种生物其他个体的影响;大鱼吃小鱼体现生物间关系:若为同种则是种内斗争,若为不同种则是捕食关系;种内斗争、捕食对有害,但对物种的进化都是有利的,包括被捕食者;种间斗争最激烈的关系应为竞争关系;共生和寄生的判断依据是对双方有利还是对一方有利; (2)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的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既成事实已经过去的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数量的变化

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最重要)、迁入率和钳出率;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受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t

合理利用、保护野生生物资源,防治虫害;Nt=N0*λ中, λ代表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S”型曲线中K/2是增长速率最大,是最佳捕捞、砍伐时间,超过K/2,增长率下降,但个体数仍然增多;

生物群落的概念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物群落的结构(2007年新增内容)

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类型: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种群往往有差别; (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类型有森林、草原、海洋、湿地、农田、城市生态系统;农田、城市生态系统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但生态系统中汉族要成为生产者;自然界中存在一些特殊的生态系统—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生产者为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不是固定下来的光能;生态农业和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是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21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人与生物圈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新增内容)

全球性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2

9、实验、实习与研究性学习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3)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三价铁离子的催化效率 (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还原 (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4)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

(15)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6)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7)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2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0i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