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学习法

更新时间:2024-05-21 09: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生“学习十法”

前言

学生在学校的任务是什么?是?学习?。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是什么?是?教学生学习?。

有人说: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事,大学的任务不是管理和督促学生学习。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不错,学习是学生个体的、个性化的认知过程,他们应当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但这不能排除学校和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方面应负的责任。如果学生不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指引和启发就能自行完成学业,那干脆可以解散大学,直接让学生们观看或下载哈佛、耶鲁的教学视频即可。

事实上,学习是一种有规律的认知活动。孔夫子说要?因材施教?,此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承认个体差异;二是要有针对性地教。教什么?除了教知识外,就是把那些规律性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其更科学、更高效的学习,这是学校和教师应有之责。

众所周知,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怎样培养?首要的措施就是教学。而什么是教学?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就是先生教学生用好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知识,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所以,教师有责任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学校有责任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

1

法来学习;学生有责任知道应当怎样学,明白如何学,掌握用什么方法学。

现在,有的学生学习不好,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要么是?不爱学?,要么是?不会学?。?不爱学?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过程不努力,学习精神不刻苦。上课不认真听讲,听耳机、玩手机、交头接耳;下课不看书复习,上网聊天、看电影、打网游;考前临时?抱佛脚?,东抄西借、拷贝课件、死记硬背;考试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大脑空白,无可奈何……?不爱学?的学生没有人生规划,没有远大目标,没有搞清楚自己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还有一类学生是?不会学?,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加德纳在《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全攻略》一书中说:?对任何一门课程,如果你要取得好成绩的话,就必须掌握三种技巧:听讲、做笔记和主动参与。?那些?不会学?的学生常常表现为:课前不预习,课中不思考,课后不复习;听讲不记笔记,研究不求甚解,思考不联系实际,读书不查找资料,学习不参与实践……?不会学?的学生往往浪费时间,虚度光阴,没用对方法,成效很差。

因此,学校和教师有责任促使学生从?不爱学?到?我爱学?转变,从?不会学?到?我会学?转变。学生学会?怎样学?是必要的,学校指导学生?怎样学?是有责任的。

长期以来,人们诟病我们的教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对?教?和?学?两大方面的研究,对?教?和?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所知甚浅,极少创新,更谈不上有所突破。

2

我院自肇建以来,广泛考察,研究世界各国先进教学之经验,钻研、探索科学教学之理论,结合我国几千年教育之优良传统,于去年在全院范围内推行?六大教学法?,本学期又向学生推介?十种学习方法?。即:预习设问法、系统认知法、参与互动法、温故知新法、循序渐进法、学思结合法、学用结合法、举一反三法、专注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我们希望,通过推介?十种学习方法?,使广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总结学习活动规律,以促进其更科学地、更有效率地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我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鸣的教学改革新局面,达成培养创新的应用型人才之目的。

3

一、预习设问法

预习设问学习法是学生课前要预习,通过预习把不清楚的问 题提出来,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强调把提出 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学习目的与学习过程相结合。

【要义解析】

《礼记〃中庸》中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首先应当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学会带着问题预习。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对所学材料的初步感知识记阶段。课前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避免上课?听天书?,使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比较课堂教学中老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和水平;同时,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往往课前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听课效果更好,自主学习能力更强。在美国,学生不预习就没有发言权。

问题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可以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什么叫?仰望天空??仰望天空就是想象出问题。通过时刻带着问题学习,能够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式学习的动机。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美国高等教育改革运动中,?基于问题的

4

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广泛采用的一种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的模式,又称为?问题式学习?、?问题本位的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中国开国元帅之一林彪也曾提出学习毛主席著作应该?带着问题学?。

因此,课前预习并带着问题开展学习,应当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前提。

【名师典范】

季羡林——2009年7月12日,北京大学师生在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季羡林老先生举行追悼会时,曾随季老学习古梵文多年、现为国内著名古梵文专家的张保胜先生介绍说,季羡林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预习,到了课堂上有不对的地方再纠正,遗漏的地方再补充。

鲁 迅——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读书爱向自己提出问题。他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给自己提出一大堆问题。书上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自己对这个题目又该怎样写?等等。鲁迅认为,带着问题去全面细读全书,边读边问,边问边读,逐渐深入,就能更有效。

【践行要求】

? 带着任务进行预习。通过预习,分析本段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把自己不理解、不清楚的问题提出来,对难点、重点反复思考,必要的时候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开展延伸性阅读。

5

? 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抓住问题发展的规律和拓展空间,穷追到底,让问题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知识前要提出问题,学习过程中要分析并解决问题,学习完成后要总结和提高。

6

二、系统认知法

系统认知学习法是基于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主义学习理 论?,强调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系统认知结构,是在学习中将?听、 看、读、写、背、练?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多听、多看、 多读、多写、多背、多练,更容易学得进、记得住,再加以练习 和应用,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要义解析】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其《训学斋规》一文中指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意思是:读书讲究?三到?,要用心想,要用眼看,要用口读。心思不在书本上,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若不专心一意,只是随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增加了?手到?,成为?四到法?,即?读书有‘四到’:心到、眼到、口到和手到。??心到?即思想要集中;?眼到?即凝神细看;?口到?即要有?念功?,只有多读,才能把书装到心里;?手到?即勤于动笔,多写多练,才能加深印象,即所谓?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

我院院长邹广严教授在此基础上,针对个别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又加上了?耳到?,强调学生要认真听课;针对个别学生课

7

后不练习应用知识,加上了?身到?,强调学习知识要加强练习。

1.听——“耳到” 【要义解析】

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中心环节,是通过教师帮助而理解知识的一个过程。

把课听好,则教师或严谨逻辑、或新颖独特、或开放创造的讲授思路,及其严密有序、生动活泼、明白流畅的讲述方式,对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认真听课,则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即使课后花很多时间,仍不得其解,则事倍功半,不如课上掌握要领。

【名师典范】

蔡元培——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先生曾告诉自己的学生认真听课十分重要。学生学习要经过老师的点拨,就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要点,掌握学习技巧,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说过:?弟子之于师,其受益也如此,苟无师,则虽经验百年,读书万卷,或未必果有成效。从师者,事半而功倍者也。?(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蔡元培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践行要求】

? 上课认真听讲。认真仔细地听,全神贯注地听;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心猿意马。

? 向课堂要效率。要学会听课,重点听老师讲什么内容,用什么语言表达,传何种思路;把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互相

8

对照、比较、印证、补充。

? 开展积极思维。听课时,不能机械被动地听,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地听。要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异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概念。

2.看——“眼到” 【要义解析】

盛唐大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说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苦读诗书不下万卷,则笔端文章泉涌、神采飞扬。北宋文学家苏轼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元代程端礼所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是此意。看,即阅读:阅读是?求知?和?闻道?的主要手段。学生对于课本或课外资料,首先要阅读。看得多了,自然会明白几分。所以,要多看,重点看,反复看,达到?手不释卷?的境界。

?多看?就是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重点看?就是要有的放矢,去粗取精;?反复看?就是要多次翻阅,常读常新。唯有多看、重点看、反复看,才能从书中饮其甘霖琼浆、尝其佳肴鲜羹,使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到增补。

【名师典范】

惠 施——《庄子〃杂篇〃天下》篇记录了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惠施所看之书极其丰富:?惠施有方,其书五车。?意思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看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才能拉完。在春秋战国时代,?竹简?是各家著书说的主要形式,竹简之多,则用车载。

9

后来人们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车?等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王安石《赠外孙》中有云:?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就是用?学五车?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众所周知的成语?学富五车?,其典故即出于此。

俞敏洪和王强——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全国青联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的俞敏洪就读北大时,是全班唯一从农村来的学生。俞敏洪在进北大以前连《红楼梦》都没有读过,所以看到同学们一本一本书在读,他拼命地追赶。他说过,自己用五年时间在大学差不多读了800多本书。当时他的班长王强更是一个?书癖?,后来在新东方教育研究院任院长。读书期间,北大给每个学生每个月发20多元钱生活费,王强把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买饭菜票,买书的钱绝不动用来买饭票。

【践行要求】

? 学会看教材。对教材要不止一次地读,反反复复地读,不能只看一次,就束之高阁;对专业教材还要有重点地读,有要领地读,归纳出知识结构、难点要点,不能一知半解,胡子眉毛一把抓。

? 学会查资料。在学会看教科书的基础上,还要学会阅读相关书籍、博览群书。学会利用图书馆查阅图书、文献资料,学会利用电子书库检索延伸学习的文献材料。

? 细看与粗看结合。细看就是对书中的知识点全部掌握,甚至字斟句酌,对每一个难点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

10

照;粗看就是对书籍的大体内容有所了解,主要目的是增加阅读面,了解相关知识即可。

3.读——“口到” 【要义解析】

学习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光看不行,一目十行,要记住记牢是困难的。所以,古人读书学习,强调吟咏诵读。不仅童蒙教育以诵读为主,而且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日诵万言?被当作一种读书美德。古代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诵读上下过苦功。《汉书》中记录了西汉学者倪宽自幼?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丞相长史朱买臣青年时穷困,经常砍柴卖来维持生计,担着柴,边走边读书,即:?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勤于诵读,以致?口舌生疮?;明清之际学者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

关于?诵读?的作用和方法,古人也有论述:荀子在《劝学》中有言:?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中说到:?人有从学者,遇(董遇自谓)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训学斋规》中也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曾国藩在其《谕纪泽》中有言:?凡作诗最宜讲究音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

11

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曾说:?古代经典经得起揣摩,经得起消化,不是念一遍就完了……第二遍读过来和第一遍的感受不一样,第三遍过去和第二遍又不一样,可以长期起作用。?

古今之学者之所以文思泉涌,妙语连珠,正是通过诵读,使文章烂熟于心。多读、多说、多诵,有助于对训练语感和掌握要义。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名师典范】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德谟克利特幼年口吃,这使得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笨的人,因此在别人面前也非常害羞胆怯。他父亲拥有一大片的土地,但是当时希腊的法律规定,他必须在声明土地所有权之前,先在公开的辩论中战胜其他人才行,但口吃加上害羞胆怯使他第一次发表演说时,被听众的哄笑声轰下了台。丧失土地,不仅对于自己,对于整个家庭都是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他发奋努力,每天含石苦练,到各种公共场合大声诵读,锻炼自己的口才和演讲时所需的勇气。经过持续不断地练习诵读,德谟克利特创造了人类空前未有的演讲高潮。

李 阳——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多次补考英语。为了彻底改变英语学习失败的窘况,李阳从口语突破,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努力,他在1988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一举获得全校第二

12

名的优异成绩。李阳在读书期间还与同学合作,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同声翻译训练,达到了在别人讲话的同时,可以在只落后一、两句的情况下立刻翻译成英语的程度。他从大学四年级开始便广泛地参与了大量的国内和国际场合的口译。李阳练就了一口连美国人都难以分辨的地道美语,他是广州著名的独立口译员、双语主持人和美国总领事馆文化处、农业处和商务处的特邀翻译,被人誉为?万能翻译机?。李阳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最重要的就是,从多说多读多练英语口语开始。他告诉学生学习英语的好习惯就有: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喊英语?;入睡前一定要大喊英语十分钟;?一日三餐前后?狂读五分钟英语;跑步也要喊英语;看到公园,就跑进去大声喊英语;等等。

【践行要求】

? 看十遍不如读一遍。特别是语言的学习首先要多说、多读、多练,语感来自多次诵读和表达。

? 晨读必不可少。早晨提前半小时至一小时起床,在校园里进行晨读;尤其是英语学习,要坚持晨读习惯。

4.写——“手到” 【要义解析】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我国古人读书重视?抄读?,就是通过抄录书籍来达到对书籍的理解。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与黄宗羲、

13

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谈到过抄读产生的?一变为三?的效应。他从11岁开始抄读约900万字的《资治通鉴》,经三年熟读抄写之后,就有了三本《资治通鉴》,即原本、抄本和心中的一本;也正是这种抄书之功夫,使其成就了《日知录》一编。清代史学家、文学家章学诚的《章氏遗书》中记录了他的读书观:?读书如不及时做笔记,犹如雨落大海没有踪迹。?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提出:?勤,除了要多看,还要多抄。?英国著名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培根在《论求知》中指出:?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由美国教育学者编写的《大学生学习方法十二讲》和《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全攻略》中,都十分强调上课做笔记,认为这是促使学生专心听讲、主动学习的好办法,也是师生配合、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措施。

因此,学生上课应背上书包,带齐三样必备品——书、笔、笔记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美国校园,到处都能看到背着书包穿梭于图书馆和教室之间的大学生,他们的书包里缺少不了书、笔、笔记本或电脑。

做笔记是强化记忆,是勤奋好学;是苦读书之功夫,是做学问之助力;是记录自己学习的历史,亦是收藏自己读书的文化。

【名师典范】

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马克思,为了完

14

成其经济学研究,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都呆在大英博物馆里。1851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的笔记本上就写满了从80位作者的著作中摘录的大段大段的文字,可见他进行了极为广泛的阅读。据统计,在他动手写《资本论》之前,做过摘要的成册书籍就有1500种以上,经系统整理后的笔记就有250多本。

毛泽东——《毛泽东传》中记录了年轻时的毛泽东,读书时手抄成的《读书录》、《选抄本》、《摘录本》曾装满一箩筐。现仅存的一本《讲堂录》中不仅有其抄写的曾国藩日记,还有屈原的《离骚》、《九歌》等。毛主席在读书的时候,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把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在他所藏的书中,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同时,还要及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这样也是很有效的读书方法,它容易使自己的认识深化、系统化,同时为自己以后的写作积累材料。

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谪居黄州时,将抄写《汉书》作为?日课?,每日必抄。最初将一段事抄录下来,以三字为题,后来以两字为题,最后以一字为题。《耆旧续闻》中提到,若举出题目一字,苏东坡即可?应声辄诵数百字,无一字差缺?。苏东坡这种抄录笔记的?日课?精神,足以让后世之人效仿学习并自省自问:?吾日课乎??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0f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