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史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3-07-31 14: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我所党委组织开展了学习党史活动。近段时间,我怀着求知、求学的态度认真细致地读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共计两卷),书中讲述了从 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到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 57 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平凡历程以及党和人民所经历的曲折磨难,正确总结了党在这57年中的历史经验。通过学习回顾这段历史,我不禁为中国共产党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心潮澎湃。通过党史第一卷和第二卷的详尽叙述,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在这 90 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非凡的成就。

首先是 1917 年,十月革命的曙光照亮了世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当中,逐步传播开来。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呼声,划破长空,震撼中国大地,中国历史又翻开了新在一页。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18 年 4 月,毛泽东同蔡和森、何叔衡在湖南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1919年 7 月,李大钊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不久,周恩来和郭隆真等人组织了“觉悟社”。当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最突出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他们编辑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在他们的推动下,许多先进青年和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逐步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0 年 4 月,共产国际派代表维金斯基等来华,先后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酝酿成立共产党。1921 年 7 月下旬,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制订了我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达到共产主义”。大会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由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 1927 年和 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年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 1949 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党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和发展经济,年轻的共和国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的封锁和颠覆活动。在国内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变化。

1976 年 10 月,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样一场错误发动,全局性、长时间的内乱之后,党中央终于代表人民的意志,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1978 年 12 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真正开始了全面的、坚决的、依靠群众和深思熟虑的拨乱反正,开始了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使全党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

从十一届三中会全召开,至今 30 多年时间里,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开放,并紧紧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家的面貌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经济建设、科学发展等不少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看到了党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1921 年全国党员从 53 人到现在的 8000 万,90 年的历史见证了党的成长与壮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势单力薄到众志成城,党领导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和历史性的飞跃,使祖国经济政治日新月异,已经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为你骄傲和自豪我认为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继往开来的重任,被时代赋予了的历史使命,因而,我们就必须认清当前的形势,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做好本职工作,为农药管理事业添砖加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zx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