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30 17: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过程中,首先使用“统计学”这一术语的是()。 A.政治算术学派B.国势学派C.数理统计学派D.社会经济统计学派

2.在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首先将古典概率论引入社会经济现象研究的学者是()。 A.阿道夫·凯特勒B.威廉·配第C.约翰·格朗特D.海尔曼·康令 3.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

A.自然科学B.新兴科学C.方法论科学D.实质性科学 4.在确定统计总体时必须注意()。

A. 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同质的B.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不同的 C.构成总体的单位,不能有差异D.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不相干的单位 5.标志是指()。

A.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和数量特征的名称B.总体单位数量特征 C.标志名称之后所表现的属性或数值D.总体单位所具有的特征 6.一个统计总体()。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只能有一个指标 C.可以有多个标志D.可以有多个指标 7.在某地区2003年GDP和人均GDP资料中,属于下面哪一种类统计指标()。

A.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B.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C.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D.实体指标和行为指标 8.对某市高等学校科研所进行调查,统计总体是()。

A.某市所有的高等学校B.某一高等学校科研所C.某一高等学校D. 某市所有高等学校科研所 9.要了解某市国有工业企业设备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A.该市全部国有工业企业B.该市每一个国有工业企业

C.该市国有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D.该市国有工业企业的每一台设备

10.有200个公司全部职工每个人的工资资料,如要调查这200个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情况,则统计总体为()。 A.200个公司的全部职工B.200个公司 C.200个公司职工的全部工资D.200个公司每个职工的工资 11.下列标志中属品质标志的是()

A.性别B.年龄C.商品价格D.工业企业的总产值

12.某企业职工人数为1200人,这里的“职工人数1200人”是()。 A.标志B.变量C.指标D.标志值

13.某班四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70分、80分、86分和95分,这四个数字是()。 A.标志B.标志值C.指标D.变量

14.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职工工资是()。

A.连续型变量B.离散型变量C.前者是连续型变量,后者是离散型变量 D.前者是离散型变量,后者是连续型变量

15.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

A.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B. 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D. 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16.下面属于总量指标的有()。

A. 出勤率B. 及格率C. 达标率D. 学生人数 17.具有广泛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指标是()。

A.标准实物量指标B. 实物量指标C. 价值指标D. 劳动量指标 18.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共同点是()。

A. 都是总量指标B. 其数值都是连续计数 C. 其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关D. 各时期数值可直接相加

19.某县有100个副食品零售店,商业职工2500人,商业零售总额5000万元,在研究商业职工分布和劳动效率的情况时()。 A. 100个商店既是标志总量又是总体单位数B. 2500人既是标志总量又是总体单位数

C. 5000万元既是标志总量又是总体单位数D. 每个商店的零售额既是标志总量又是总体单位数 20.某工业企业产品年产量为10万件,其年末库存量为3万件,它们是()。

A. 时期指标B. 时点指标C. 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D. 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1

21.某市对所有医院进行调查,其中该市妇幼保健医院医生护士共有460人,其中中医100人,护士250人,该院化验室有医生12人,护士5人,上述资料中总体指标有()。 A. 1个B. 3个C. 0个D. 6个

22.当考察某地区工业企业整个工人状况时,总体单位总量是()。 A. 工人的劳动定额B. 全体工人总数C. 全部工资总额D. 工人的日产量 23. 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是()。

A. 结构相对指标B. 比较相对指标C. 比例相对指标D. 强度相对指标 24.甲企业人数为乙企业人数的倍数是()。

A. 结构相对指标B. 比较相对指标C. 比例相对指标D. 强度相对指标 25. 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产量是()。

A. 结构相对指标B. 比较相对指标C. 比例相对指标D. 强度相对指标 26.计划规定成本降低5%,实际上提高了2%,则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为()。 A. 107%B. 107.4%C. 93.1%D. 110%

27.计划规定成本降低3%,实际上降低了5%,则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为()。 A. 98.1%B. 102.1%C. 101.9%D. 97.9%

28.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常用百分数来表示,其评价标准是()。

A. 以超过100%表示超额完成计划,数值越大越好B. 以不足100%表示超额完成计划,数值越小越好 C. 以100%为最好标准,超过或不足都是未完成计划D. 评价标准应根据计划指标本身的性质和具体要求确定

29. 某车间7月份生产老产品的同时,新产品首次小批投产,出现了4件废品,全车间的废品率为1.3%;8月份老产品下马,新产品大批量生产,全部制品10,000件,其中废品12件,则8月份的产品质量()。 A. 提高B. 下降C. 不变D. 无法确定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

A.大量观察法B.综合分析法C.统计分组法D.归纳推断法E.指标体系法 2.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表现在()。

A.客观性B.数量性C.大量性D.同质性E.差异性

3.对某市工业生产进行调查,得到以下资料,其中的统计指标是()。

A . 某企业为亏损企业B.实际产值为1.1亿元C.职工人数为10万人D.某企业资金利税率为30%E.机器台数为750台 4.设某地区五家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5万元、22万元、40万元、33万元和65万元,则()。 A.“全民所有制”是企业的品质标志B.“工业总产值”是企业的数量标志 C.“工业总产值”是个变量 D.“工业总产值”是企业的统计指标E.25、22、40、33和65这几个数字是变量值 5.某商场800名职工的每个人的工资资料中()。

A.职工工资总额是统计指标B.800名职工是总体单位C.有800个标志值D.职工工资是统计标志 E.该商场工资总额等于800人乘以其平均工资 6.在全国人口普查当中()。

A.每个人是总体单位B.男性是品质标志C.年龄是数量标志 D.人口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E.全国人口数是数量总体 7.产品产量指标属于()。

A.实体指标B.客观指标C.时期指标D.实物指标E.数量指标 8.某地区一定时期的商品零售额属于()。

A. 数量指标B. 质量指标C. 综合指标D. 时期指标E. 时点指标 9.时点指标的特征是()。

A. 数值可以连续计量B. 数值只能间断计量C. 数值可以连续相加 D. 数值不能直接相加E. 数值与时期长短无关 10.实物计量单位包括()。

A. 货币单位B. 劳动单位C. 自然单位D. 度量衡单位E. 标准实物单位

11.某地区2003年GDP5.3亿元,比上年增长6.7%,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4.75%,金融业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0.35,人口密度为75人/km2,这些指标使用了相对指标哪些形式()。 A. 无名数B. 有名数C. 结构数D. 比例数E. 抽样数 12.在相对指标中,分子与分母可以互换的指标有()。

2

A. 结构相对指标B. 比较相对指标C. 比例相对指标D. 强度相对指标E. 动态相对指标 13.计算扣运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是()。

A. 正确选择对比的基期B. 保持对比指标的可比性C. 把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结合起来运用 D. 把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结合起来运用 E. 把多种相对指标结合起来运用 三、判断题

1.男性是品质标志。()

2.标志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也不能用数值表示的。() 3.数量标志值是由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汇总而来的。()

4.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变异是统计的前提条件,没有变异就不用统计了。() 5.变量不能相加平均,而变量值可以相加平均。()

6.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来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来的。() 7.品质标志和质量指标一般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8.在一个统计总体中,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都可以有多个。()

9.时期指标的大小与其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而时点指标的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也有直接关系。() 10.相对指标是两个具体指标数值抽象化的结果。() 11.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互换便产生了正指标和逆指标。()

12.平均股票价格从100美元上升到110美元,则股票价格上升10个百分点。()13.某地区某年人均粮食产量750公斤,这是个平均指标。()

14.1999年某大学招收的新生中,男生为650人,女生为500人,新生的性别比为1.3:1,这个指标是比较相对指标。() 15.在劳动竞赛中,第一班生产的产量超过第二班的1倍,但第一班的废品占废品总数的60%,所以,第一班产品的质量不如第二班。()

16.在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时,不能只凭相对数的大小来判断,只有将相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对问题的实质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计算题

1.某企业计划产值为420万元,实际完成441万元,该企业计划要求单位产品成本下降4%,实际下降2%。试分析计算该企业产值和单位产品成本的计划完成程度。

2.某百货公司下属三个商店,某年末商品销售计划完成情况资料如下:

商店 甲 乙 丙 合计

计划数 3340 4200

实际数 4410 7942

计划完成百分比(%)

105 95

(1)计算并填写上表空格的数字。

(2)如果未完成计划的商店能完成计划,则该公司将增加多少销售额,超额完成计划的程度是多少? (3)若丙商店也能达到甲商店的完成程度,该公司将增加多少销售额?超额完成计划的程度多少?

3.某企业2002年某产品单位成本420元,计划规定2003年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6%,试确定2003年单位成本的计划数和实际数,并计算降低成本计划完成程度。

4.某企业计划通过单位产品成本降低10%,劳动生产率提高10%,使利润总额在原来的10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50%。实际执行结果,单位产品成本降低8%,劳动生产率却提高了20%,利润计划完成105%。 求:(1)该企业成本计划完成指标 (2)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指标 (3)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5.某企业计划产值完成105%,比上年增长7%,计算计划规定比上年增长多少? 一、单项选择题

1.B2.A3.C4.A5. A6. D7.B8.D9.C10.A11.A12.C13.B14.D15. A16.D17.C18.A19.B20.D21.C22.B23.A24.B25.D26.B27.D28.D29.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CDE3.BCE4.BCE5.ACDE 6.AC7.ABCDE8.ACD9.BDE10.BCDE11.AB12.BCD 13.ABCD 三、判断题

3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四、计算题

1.产值计划完成程度:105% 成本计划完成程度:102.08% 2.(1)

商店 甲 乙 丙 合计 计划数 8360 16000 实际数 3612 15964 计划完成百分比(%) 105 99.78 (2)销售额完成418万元,增加382万元,超额2.39%完成任务 (3)销售额完成836万元,增加800万元,超额5.23%完成任务 3.计划数:399实际数:394.8完成程度:98.95% 4.(1)102.2%(2)109.09%(3)157.5万元 5. 1.9%

第二章 统计资料搜集、整理和显示

一、单项选择题

1. 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 A. 定期调查和不定期调查B. 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C. 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D.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2. 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的划分()。

A.是以调查组织规模大小来划分的 B.是以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C. 是以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划分的 D. 是以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3. 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

A. 确定调查组织工作B. 调查任务和目的的确定C. 调查时间和地点的确定D. 调查经费的确定 4. 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 A. 调查对象B. 调查单位C. 填报单位D. 一般单位 5. 在统计调查中,填报单位是()。

A. 调查单位的承担者B. 构成调查单位的每一个单位 C. 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D. 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一个单位 6. 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之间()。

A. 无区别B. 是毫无关系的两个概念C. 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D. 不可能一致 7. 对国营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时,每个国营工业企业是()。

A. 调查单位B. 填报单位C. 既是调查单位又是填报单位D. 既不是调查单位又不是填报单位

8.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是为了了解在1990年7月1日零时人口的状况,某地区要求将调查单位资料于7月20日前登记完毕,普查的标准时间是()。

A. 1990年7月20日零时B. 1990年7月19日24时C. 1990年7月1日24时D. 1990年6月30日24时 9. 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指()。

A. 标志值很大的单位B. 这些单位的单位总量占总体全部单位总量的绝大比重 C. 这些单位的标志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绝大比重 D. 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部门

10. 为了了解全国钢铁企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可对首钢、宝钢、武钢、鞍钢等几个大型钢铁企业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

A.全面调查 B. 典型调查 C. 重点调查D. 抽样调查

11. 调查几个主要铁路枢纽,就可以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A.典型调查B. 重点调查C. 普查D. 抽样调查

12.某商业企业为了推广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决定进行一次典型调查,所选择的调查单位是()。 A.先进的典型B. 中等的典型C. 落后的典型D. 各类典型

4

13.某工业企业系统内欲进行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状况普查,要求在1月1日至20日全部调查完毕,这一时间规定是()。 A.调查期限B. 调查时间C. 登记时间D. 标准时间 14.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

A. 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B. 准确性、整体性、及时性C. 全面性、及时性、完整性D. 全面性、准确性、完整性 15.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

A. 确定分组标志B. 确定组数C. 确定组距D. 确定分组界限 16.将统计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A. 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B. 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C. 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D. 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17. 次数分配数列是指()。

A. 各组组别依次排成的数列B. 各组次数依次排成的数列 C. 各组组别与次数依次排列而成的数列D. 各组频率依次排成的数 18. 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的总和应该()。 A. 小于1B.等于1C.大于1D.不等于1

19. 以一个企业的工人为总体,研究任务是分析该企业工人的文化素质,则分组标志应选择()。 A. 工人的技术等级 B. 工人的文化程度 C. 工人的日产量D. 工人的出勤天数 20. 在次数分布中,比率是指()。

A. 各组分布次数比率之比B. 各组分布次数与总次数之比C. 各组分布次数相互之比D. 各组比率相互之比 21.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和工业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两个统计分组是()。

A. 按数量标志分组 B. 按品质标志分组C. 前者按数量标志分组,后者按品质标志分组 D. 前者按品质标志分组,后者按数量标志分组 22. 下面属于变量分配数列的资料有()。

A. 大学生按专业分配 B. 电站按发电能力分配 C. 商业企业按类型分配 D. 企业按国民经济类型分配 23.等距数列中,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 A. 正比 B. 等比C. 反比D. 不成比例

24. 要消除异距数列中组距对其分布情况的影响,必须计算()。 A. 次数B. 次数密度C. 频率D. 累计频率

25. 在组距数列中,向下累计到某组的次数是100,这表示总体单位中()。 A. 大于该组下限的累计次数是100B. 小于该组下限的累计次数是100 C. 大于该组上限的累计次数是100D. 小于该组上限的累计次数是100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包括()。

A.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B. 确定调查目的C. 编制调查大纲D. 设计调查表和问卷E. 确定搜集资料的方法 2.统计调查方案的核心是()。

A.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B. 调查期限C. 调查表D. 单一表和一览表E. 搜集资料的方法 3.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

A. 全面调查B. 一次性调查C. 专门调查 D. 非全面调查E. 经常性调查 4.报告单位是()。

A. 向上级提交调查表的单位B. 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

C. 调查项目的承担者D. 所需登记标志的那些单位E. 报告单位有时与调查单位相一致 5.普查属于()。

A. 全面调查 B. 一次性调查C. 经常性调查D. 专门调查 E. 非全面调查 6.全国工业企业普查中()。

A. 全国所有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B. 全国每一个工业企业是调查单位

C. 全国每一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D. 工业企业的总产值是变量E. 全部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指标

7.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经进行过四次人口普查,第一次与第二次间隔11年,第二次与第三次间隔18年,第三次与第四次间隔8年,这种调查是()。

A. 全面调查B. 一次性调查C. 经常性调查D. 专门调查E.定期调查 8. 统计分组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含义()。

5

A. t<1B. 1≤t≤3C. t=2D. t>3 21. 抽样调查中()。

A. 既有登记性误差,也有代表性误差B. 只有登记性误差,没有代表性误差;C. 没有登记性误差,只有代表性误差 D. 上述两种误差都没有。

22. 等距抽样的误差与简单随机抽样相比较()。 A. 前者小B. 前者大C. 两者相等D. 大小不定

23.某地订奶居民户均牛奶消费量为120公斤,抽样平均误差为2公斤。据此可算得户均牛奶消费量在114-126公斤之间的概率为()。

A. 0.9545B. 0.9973C. 0.683D. 0.900

24.根据抽样调查的资料,某企业生产定额平均完成百分比为165%,抽样平均误差为1%。概率0.9545时,可据以确定生产定额平均完成百分比为()。

A. 不大于167%B. 不小于163%和不大于167%C. 不小于167% D. 不大于163%和不小于167%

25.对400名大学生抽取19%进行不重复抽样调查,优等生比重为20%。概率为0.9545,优等生比重的极限抽样误差为()。 A. 4.0%B. 4.13%C. 9.18%D. 8.26%

26.按地理区域划片所进行的区域抽样,其抽样方法属于()。 A. 纯随机抽样B. 等距抽样C. 类型抽样D. 整群抽样 27. 在抽样推断中,样本的容量()。

A. 越多越好B. 越少越好C. 由统一的抽样比例决定D. 取决于抽样推断可靠性的要求 28. 在抽样设计中,最好的方案是()。

A. 抽样误差最小的方案B. 调查单位最少的方案C. 调查费用最省的方案 D. 在一定误差要求下费用最小的方案

29.在重复的简单随机抽样中,当置信度从68.27%提高到95.45%(其它条件不变),必要的样本容量将会()。 A. 增加一倍B. 增加两倍C. 增加三倍D. 减少一半

30. 极限抽样误差△和抽样平均误差的数值之间的关系为()。

A. 极限误差可以大于或小于抽样平均误差B. 极限误差一定大于抽样平均误差 C. 极限误差一定小于抽样平均误差D. 极限误差一定等于抽样平均误差 二、 多项选择题 1. 抽样调查是()。

A. 搜集资料的方法B. 推断方法C. 全面调查方法D. 典型调查方法E. 非全面调查方法 2. 抽样调查的特点是()。

A. 以部分推为全体B. 按随机原则抽取单位C. 抽样调查的目的在于推断有关总体指标 D. 抽样调查的目的在于推断有关总体指标E. 抽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3. 抽样调查可用于()。

A. 有破坏性的调查和推断 B. 较大规模总体或无限总体的调查和推断 C. 调查效果的提高D. 检查和补充全面调查资料E. 产品的质量检验和控制 4. 从总体中可以抽选一系列样本,所以()。

A. 总体指标是随机变量 B. 样本指标是随机变量 C. 抽样指标是样本变量的函数 D. 总体指标是唯一确定的E. 抽样指标是唯一确定的 5. 抽样误差是()。

A. 抽样估计值与未知的总体真值之差B. 抽样过程中的偶然因素引起的

C. 抽样过程中的随机因素引起的D. 指调查中产生的系统性误差E. 偶然的代表性误差 6. 用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所谓优良的估计应具有()。 A. 无偏性B. 一致性C. 有效性D. 准确性E. 客观性 7. 抽样推断中的抽样误差()。

A. 抽样估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差B. 不可避免的 C. 可以事先计算出来 D. 可以加以控制的E. 可以用改进调查方法的办法消除的 8. 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

16

A. 抽样方法B. 样本中各单位标志的差异程度C. 全及总体各单位标志的差异程度D. 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E. 样本容量 9. 抽样平均误差是()。

A. 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平均误差程度B. 样本指标的标准差

C. 样本指标的平均差D. 计算抽样极限误差的衡量尺度E. 样本指标的平均数 1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抽样极限误差的大小和可靠性的关系是()。 A. 允许误差范围愈小,可靠性愈大B. 允许误差范围愈小,可靠性愈小 C. 允许误差范围愈大,可靠性愈大D. 成正比关系E. 成反比关系 11. 在一定的误差范围要求下()。

A. 概率度大,要求可靠性低,抽样数目相应要多B. 概率度大,要求可靠性高,抽样数目相应要多 C. 概率度小,要求可靠性低,抽样数目相应要少D. 概率度小,要求可靠性高,抽样数目相应要少 E. 概率度小,要求可靠性低,抽样数目相应要多 12. 在抽样调查中应用的抽样误差指标有()。

A. 抽样实际误差B. 抽样平均误差 C. 抽样误差算术平均数D. 抽样极限误差E. 抽样误差的概率度 13. 影响样本容量大小的因素是()。

A. 抽样的组织形式B. 样本的抽取方法 C. 总体标准差大小D. 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E. 允许误差的大小 14. 计算抽样平均误差时若缺乏全及总体标准差或全及总体成数,可用下述资料代替()。 A. 过去抽样调查所得的有关资料B. 试验性调查所得的有关资料 C. 重点调查所得的有关资料D. 样本资料E. 过去全面调查所得的有关资料 15. 抽样时要遵守随机原则,是因为()。

A. 这样可以保证样本和总体有相似的结构B. 只有这样才能计算和控制抽样估计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C. 只有这样才能计算登记性误差和抽样平均误差D. 只有这样才能计算出抽样误差E. 这样可以防止一些工作上的失误 16.抽样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A. 纯随机抽样B. 机械抽样C. 分层抽样D. 整群抽样E. 阶段抽样 17.下面哪些项是类型抽样()。

A.为研究城市邮政信件传递速度,从普通信件和快递信件中抽取一定信件组成样本

B. 为研究某工厂工人平均工龄,把工厂工人划分为100个生产班组,从中抽取一 定数量的班组组成样本 C. 某产品质量抽检按加工车床的性能(自动和半自动)分组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车床组成样本 D. 农产量抽样按地理条件分组,从中取样

E. 为调查某市育龄妇女生育人数,把全市按户籍派出所的管辖范围分成许多区域,对抽中的区域全面调查育龄妇女的生育人数

18. 下面哪几项是整群抽样()。

A. 某化肥厂日夜连续生产,每分钟产量为100袋,每次随机抽取1分钟的产量,共抽取10分钟的产量进行检验

B. 假设某市将职工分为产业职工、商业职工、文教科研,行政机关职工干部和其他部门等四组,从各组中抽取共400职工家庭进行调查

C. 某台机床加工一批小零件,按连续生产时间顺序每20个产品抽取1个,一直抽到预定的样本单位数为止 D. 为了解某市居民生产情况,抽选一部分街道或里弄,对抽中的街道或里弄所有住户都进行调查 E. 某台机床加工一批小零件,在某天24小时里每一小时当中等距抽取10分钟的加工零件作检查 三、 判断题

1. 随机抽样就是随意抽样。()

2. 某企业在调查本厂的产品质量时,有意把管理较差的某车间的产品不算在内。这种做法必将导致系统性偏差。() 3. 一个全及总体可能抽取很多个样本总体。()

4. 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是抽样调查时违反了随机原则。( ) 5. 抽样平均误差就是总体指标的标准差。()

6. 极限误差就是最大的抽样误差,因此,总体指标必然落在样本指标和极限误差共同构成的区间之内。() 7. 计算抽样平均误差,当缺少总体方差资料时,可以用样本方差来代替。()

8. 抽样平均误差、总体标准差和样本容量的关系可用公式表达,因此在统计实践中,为了降低抽样平均误差,可缩小总体标准差或增大样本容量来达到。()

9. 重复抽样误差一定大于不重复抽样误差。()

17

10. 整群抽样为了降低抽样平均误差,在总体分群时注意增大群内方差缩小群间方差。() 11. 当全及总体单位数很大时,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计算的抽样平均误差相差无几。()

12. 类型抽样应尽量缩小组间标志值变异,增大组内标志值变异,从而降低影响抽样误差的总方差。() 13. 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大小悬殊的情况下,运用类型抽样比简单随机抽样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

四、 计算题

1.假设某班期末统计学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平均成绩为70分,标准差为12分,要求计算:(1)随机抽取1人,该同学成绩在82分以上的概率;(2)随机抽取9人,其平均成绩在82分以上的概率。

2.某手表厂在某段时间内生产100万个某种零件,用纯随机抽样方式不重复抽取1000个零件进行检验,测得废品为20件。如以99.73%概率保证,试对该厂这种零件的废品率作定值估计和区间估计。

3.电子元件厂日产10000只元件,经多次一般测试得知一等品率为92%,现拟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进行抽检,如果求误差范围在2%之内,可靠程度为95.45%,问需抽取多少电子元件?

4.从麦当劳餐厅连续三个星期抽查49位顾客,以调查顾客的平均消费额,得样本平均消费额为25.5元。要求: (1)假如总体的标准差为10.5元,那么抽样平均误差是多少?

(2)在0.95的概率保证下,抽样极限误差是多少?极限误差说明什么问题? (3)总体平均消费额95%的信赖区间是多少?

5.随机抽取某市400家庭作为样本,调查结果80户家庭有1台以上的摄像机试确定一个以99.73%的概率保证估计的该市有一台以上摄像机家庭的比率区间(F(t)=99.73% t=3)。

6.从仓库中随机取100盒火柴,检验结果,平均每盒火柴99支,样本标准差为3支。 (1)计算可靠程度为99.73%时,该仓库平均每盒火柴支数的区间。

(2)如果极限误差减少到原来的1/2,对可靠程度的要求不变,问需要抽查多少盒火柴。 7.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2000件产品中抽查200件,其中合格品190件,要求:

(1) (2) (3)

计算合格品率及其抽样平均误差。

以95.45%概率保证程度,对合格品率和合格品数量进行区间估计。 如果合格品率的极限误差为2.31%,则其概率保证程度是多少?

8.某进出口公司出口一种名茶,为检查其每包规格的质量,抽取样本100包,检验结果如下:

每包重量(克) 148-149 149-150 150-151 151-152 合计 按规定这种茶叶每包规格重量应不低于150克。 试以99.73%的概率保证程度(t=3): (1) 确定每包平均重量的极限误差;

(2) 估计这批茶叶每包重量的范围,确定是否达到规格要求。

9.某电子产品使用寿命在3000小时以下为次品,现在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5000个产品中抽取100个对其使用寿命进行测试。其结果如下:

电子产品使用寿命表

使用寿命(小时) 3000以下 3000—4000 4000—5000 5000以上 合计 根据以上资料,要求:

产品个数 2 30 50 18 100 包数(包) 10 20 50 20 100 (1)

按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计算该产品平均寿命的抽样平均误差。

18

(2) (3)

按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计算该产品次吕率的抽样平均误差。

以68.27%的概率保证程度,对该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和次品率进行区间估计。

10.对一批成品按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抽选200件,其中废品8件。又知道抽样是成品总量的4%。当概率为95.45%时,可否认为这一批产品的废品率不超过5%。

11.从5000名学生中抽查200名测得平均身高为1.65m抽样平均误差为0.05m,试以95%的把握程度推算全部学生平均身高的可能范围。若200名学生中女生数为50名,试以95%的概率,抽样成数平均误差为0.03,估计全部学生数中女生的比重的区间。

12.某公司欲将某种产品推向某国市场,为此先进行抽样调查,了解该产品在该国家的家庭拥有情况,问应抽多少家庭调查才能以98%的概率保证估计误差不超过5% (t=2.33)

13.某市有职工100000人,其中职员40000人,工人60000人,现在进行职工收入抽样调查,事先按不同类型抽查40名职员和60名工人,结果如下:

职工月收入表

职员 月收入(元) 600 800 1000 根据以上资料,要求:

在概率保证程度95.45%下,对该市职工的平均收入进行区间估计。 14.某地有储户4万户,采用不重复随机抽样从中抽出9%户调查资料如表。

存款(千元) 400 500 600 试在95.45%的概率保证条件下,估计: (1)4万户储户平均存款的可能范围

(2)4万户储户中工人户比重的可能范围(结果留两位小数)

抽样推断

一、单项选择

1-C,2-D,3-C,4-B,5-D,6-A,7-A,8-B,9-C,10-C,11-D,12-C,13-B,14-A,15-B,16-B,17-D,18-B,19-B,20-D,21-D,22-C,23-A. 二、多项选择

1-ABE,2-ABC,3-ABCDE,4-BCD,5-ABCE,6-ABC,7-ABCD,8-ACDE,9-ABD,10-BCD,11-BC,12-BD,13-ABCDE,14-ABDE,15-ABD,16-ABCDE,17-ACD,18-ADE 三、判断题

正确的有:2,3,7,9,10,11,13 五、计算题

1、(1)15.86%,(2)0.135% 2、 2%,(0.68%,3.32%) 3、至少抽取686件

4、(1)抽样平均误差为1.5元,(2)极限误差为2.94元;(3)估计区间 (22.56,28.44) 5、(14%,26%) 6、(98,100)

7、(1)合格品率为95%,抽样平均误差为1.54%;

(2)合格率估计:(91.92%,98.08%)合格品数估计:(1838,1962) (3)概率保证程度为86.64%

8、极限误差为0.26,重量估计区间:(150.04,150.56),达到要求

19

户数 900 1800 900 其中工人户 360 720 180 人数 10 20 10 月收入(元) 400 600 700 工人 人数 20 30 10 9、(1)重复抽样73.1,不重复抽样72.4 (2) 重复抽样1.4%,不重复抽样1.39%

(3)按重复抽样计算,平均使用寿命估计区间:(4266.9,4413.1) 次品率估计区间:(0.6%,3.4%)

10、估计区间为:(1.28%,6.72)不能认为不超过5%。

11、平均身高估计区间为:(1.55,1.75),女生比重估计区间:(19.12%,30.88%) 12、应抽取543个家庭。 13、(625.1,674.9)

14、(1) (497.8,502.2)(2)(33.4%,36.6%)

第五章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 单项选择题

1. 进行相关分析,要求相关的两个变量()。

A. 都是随机的B. 都不是随机的C. 一个是随机的,一个不是随机的D. 随机或不随机都可以。 2. 相关关系的主要特征是()。

A. 某一现象的标志与另一标志之间存在着确定的依存关系

B. 某一现象的标志与另一标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它们不是确定的关系

C. 某一现象的标志与另一标志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依存关系D. 某一现象的标志与另一标志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 3. 相关分析是研究()。

A. 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B. 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C.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D. 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 相关关系的取值范围是()。

A. r=0B. -1≤r≤0C. 0≤r≤1D. -1≤r≤1

5. 现象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程度越低,则相关系数()。 A. 越接近于0B. 越接近于-1C. 越接近于1D. 越接近于0.5 6. 当所有观察值都落在回归直线上,则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 A. r=0B. -1

7. 在回归直线中,若b<0,则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 A. r=0B. r=1C. 0

A. 当x增加一个单位,y增加a的数量B. 当y增加一个单位时,x增加b的数量 C. 当x增加一个单位时,y的平均增加量D. 当y增加一个单位时,x的平均增加量 9. 当相关系数r=0时,表明()。

A. 现象之间完全无关B. 相关程度较小C. 现象之间完全相关D. 无直线相关关系 10. r值越接近于-1,表明两变量间()。

A. 没有相关关系B. 线性相关关系越弱C. 负相关关系越强D. 负相关关系越弱 11. 下列直线回归方程中,肯定错误的是()。

A. yc=2+3x,r=0.88B. yc=4+5x,r=0.55C. yc=-10+5X,R=-0.90D. yc=-100-0.9x,r=-0.83 12. 正相关的特点是()。

A. 当自变量的值变动时,因变量的值也随之变动B. 当自变量的值增加时,因变量的值随之而有增加的趋势

C. 当自变量的值增加时,因变量的值随之而有减少的趋势D. 当自变量的值增加时,因变量的值随之发生大致均等的变动 13. 下列现象的相关密切程度高的是()。

A. 某商店的职工人数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B. 流通费用率与商业利润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 C. 商品销售额与商业利润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D. 商品销售额与流通费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 14. 计算估计标准误差的依据是()。

A. 因变量的数列B. 因变量的总变差C. 因变量的回归变差D. 因变量的剩余变差 15. 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称为()。

20

A. 单相关B. 复相关C. 无相关D. 负相关 16. 从变量之间相关的方向看,可分为()。

A. 正相关与负相关B. 直线相关和无相关C. 单相关与复相关D. 完全相关和无相关 17. 从变量之间相关的表现形式看,可分为()。

A. 正相关与负相关B. 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C. 单相关与复相关D. 完全相关和无相关 18. 物价上涨,销售量下降,则物价与销售量之间属()。 A. 无相关B. 负相关C. 正相关 D. 无法判断 19. 相关系数是()。

A. 适用于线性相关B. 适用于复相关C. 既适用于单相关也适用于复相关D. 上述两者都不适用 20. 估计标准误差是反映()。

A. 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B. 相关关系的指标C. 回归直线的代表性指标D. 序时平均数代表性指标 21. 在回归分析中,要求对应的两个变量()。

A. 都是随机变量B. 是对等关系C. 不是对等关系D. 都不是随机变量 22.回归直线斜率和相关系数的符号是一致的,其符号均可用来判断现象是()。

A. 正相关还是负相关B. 线性相关还是非线性相关C. 单相关还是复相关D. 完全相关还是不完全相关

23.某校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时间(x)与考试成绩(y)之间建立回归方程yC=a+bx。经计算,方程为yC=20-0.8x,该方程参数的计算()。

A. a值是明显不对的B. b值是明显不对的C. a值和b值都是不对的D. a值和b值都是正确的 24. 在相关分析中,要求相关的两个变量()。

A. 都是随机变量B. 都不是随机变量C. 其中因变量是随机变量D. 其中自变量是随机变量 25. 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类型有()。

A. 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B. 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C. 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D. 回归关系和因果关系 26. 在计算相关系数之前,必须对两个变量做()。 A. 定性分析B. 定量分析C. 回归分析D. 可比分析 27. 相关系数r=-1,说明两个变量之间()。

A. 完全负相关B. 相关程度很高C. 完全正相关D. 相关程度很低

28.在因变量的总变差中,若回归变差所占比重大,而相应剩余变差所占比重小,则自变量与因变量()。 A. 零相关B. 相关程度低 C. 完全相关D. 相关程度高 29. 计算估计标准误差的依据是()。

A. 因变量数列与自变量数列B. 因变量的总变差C. 因变量的回归变差D. 因变量的剩余变量 30.当两个相关变量之间只能配合一条回归直线时,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A. 存在明显因果关系B. 不存在明显因果关系而存在相互联系 C. 存在自身相关关系  D. 存在完全相关关系 二、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现象属于相关关系的是()。

A. 家庭收入越多,则消费也增长B. 圆的半径越长,则圆面积也越大

C. 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文化素质提高,则人口的平均寿命也越长D. 一般地说,施肥量增加,农作物收获率也增加 E. 体积随温度升高而膨胀,随压力加大而收缩 2. 直线相关分析的特点有()。

A. 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 B. 只能算出一个相关系数

C. 相关系数有正负号,表示正相关或负相关 D.相关的两个变量必须都是随机的 E. 回归方程有两个 3. 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看,相关关系可分为()。 A. 正相关B. 负相关C. 直线相关 D. 曲线相关E. 不相关和完全相关 4. 估计标准差是反映()。

A. 自变量数列的离散程度的指标B. 因变量数列的离散程度的指标C. 因变量估计值可靠程度的指标 D. 因变量估计值平均数的代表性的可靠程度的指标E. 回归方程的代表性的指标 5. 直线相关分析与直线回归分析的区别在于()。

A. 相关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而回归分析中自变量是给定的数值,因变量是随机的

21

B. 回归分析中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而相关中的自变量是给定的数值,因变量是随机的 C. 相关系数有正负号,而回归系数只能取正值

D. 相关的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而回归分析中的两个变量不是对等关系

E. 相关分析中根据两个变量只能计算出一个相关系数,而回归分析中根据两个变量可以计算出两个回归系数 6. 如果x和y之间相关系数等于1,那么()。

A. 观察值和理论值的离差不存在B. y的所有理论值同它的平均值一致 C. x与y是函数关系D. x与y是完全正相关E. x与y是不相关 7. 配合直线回归方程是为了()。

A. 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B. 用因变量推算自变量

C. 用自变量推算因变量D. 两个变量相互推算E. 确定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 8.在直线回归方程中()。

A. 在两个变量中须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B. 一个回归方程只能作一种推算C. 回归系数只能取正值  D. 要求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E. 要求因变量是随机的,而自变量是给定的。 9. 在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

A. 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动比例关系B. 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变动的密切程度 C. 既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动比例关系,又表示其变动的密切程度

D. 数值大小取决于变量所用计量单位的大小E. 数值大小与变量所用计量单位无关 10. 确定直线之间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 现象之间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B. 现象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直线相关关系

C. 相关关系必须等于1 D. 两变量必须均属于随机变量E. 相关数列的项数必须足够多 11. 在回归分析中,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的两个变量必须是()。

A. 一个是自变量,一个是因变量B. 均为随机变量C. 对等关系的变量D. 一个是随机变量,一个是确定变量 E. 不对等关系的变量

12. 直线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

A. 能表明两变量间的变动程度B. 不能表明两变量间变动程度

C. 能说明两变量间的变动方向D. 不能说明两变量间的变动方向E. 其数值大小受计量单位的影响 13. 相关关系与回归系数()。

A. 回归系数大于零则相关系数大于零B. 回归系数小于零则相关系数小于零

C. 回归系数大于零则相关系数小于零D. 回归系数小于零则相关系数大于零E. 回归系数等于零则相关系数等于零 14. 下列关系中属于正相关的有()。

A. 物价水平与商品需求量B. 施肥量与亩产量

C. 单位产品成本与原材料消耗量D. 商业的劳动效率和流通费用率E. 产品产量与单位产品成本 15. 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类型有()。

A. 函数关系B. 相关关系C. 回归关系D. 随机关系E. 结构关系 16. 判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的方法有()。

A. 对客观现象作定量分析B. 对客观现象作定性分析C. 编制相关表D. 绘制相关图E. 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17. 相关关系种类()。

A. 按相关方向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B. 按相关形态分为线性相关和曲线相关 C. 按相关程度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零相关

D. 按影响因素多少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E. 按数值形式分为相关系数和相关指数 18. 相关关系按相关程度可分为()。

A. 不相关B. 完全相关C. 正相关D.不完全相关E. 负相关 19. 相关分析中的正相关是指()。

A. 自变量的值增加,因变量值随之相应增加B. 自变量的值减少,因变量值随之相应减少 C. 自变量的值增加,因变量值相应地减少D. 自变量的值减少,因变量值相应地增加 E. 自变量的值变动,因变量值不随之变动 三、 判断题

1. 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这种关系是一种不完全的正相关关系。()

22

2. 正相关指的就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动方向都是上升的。() 3. 负相关指的是两个变量变化趋势相反,一个上升而另一个下降。() 4. 相关系数是测定变量之间相关密切程度的唯一方法。()

5. 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一样,所分析的两个变量都一定是随机变量。() 6. 回归分析中,对于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两个变量可以求得两个回归方程。() 7. 当回归系数大于零时,则正相关,当回归系数小于零时,则负相关。() 8. 相关的两个变量,只能算出一个相关系数。()

9. 计算回归方程时,要求因变量是随机的,而自变量不是随机的,是给定的数值。() 10. 一种回归直线只能作一种推算,不能反过来进行另一种推算。()

11. 估计标准误差是以回归直线为中心反映各观察值与估计值平均数之间离差程度的大小。() 12. 总变差等于回归变差和剩余变差之差。() 13. 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 

四、 计算题

1.某企业某种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资料如下:

月份 1 2 3 4 5 6 产量(千件) 2 3 4 3 4 5 单位成本(元/件) 73 72 71 73 69 68 要求:①计算相关系数,说明相关程度;

②确定单位成本对产量的直线回归方程,指出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平均下降多少元? ③如果单位成本为70元时,产量应为多少? ④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2.设某县历年平均每人每天支出资料如下: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人均收入(千元/人) 4 5 7 9 15 人均支出(千元/人) 3 4 5 6 12 要求:①求人均支出(y)与人均收入(x)的回归方程。 ②根据计算结果,解释回归系数b的经济涵义。 ③内插计算当人均收入为12千元时,人均支出为多少?

3. 有10个同类企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平均价值和工业总产值资料如下:

企业编号 1 2 3 4 5 6 7

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万元) 318 910 200 409 415 502 314 23

工业总产值(万元) 524 1019 638 815 913 928 605 8 9 10 试根据上述资料: (1) 计算相关系数; (2) 求出直线回归方程;

1210 1022 1225 1516 1219 1624 (3) 估计生产性固定资产为1100万元的企业的总产值。

4. 已知:n=6,ΣX=21,ΣY=426,ΣX2=79,ΣY2=30268,ΣXY=1481。 要求计算:(1)直线回归方程;(2)相关系数。

5. 兹有如下数据:n=7,ΣX=1890,ΣY=31.1,ΣX=535500,ΣY=174.15,ΣXY=9318。要求:确定Y倚X的直线回归方程。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C4.D5.A6.C7.D8.C9.D10.C11.D12.B13.B14.D15.A16.A17.B18.B19.A20.C21.C22.A23.B24.A25.B 26.A27.A28.D29.D3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2.ABCD3.CD 4.CDE 5.ADE6.ACD7.AC 8.ABE9.AE10.ABE11.ADE12.AC13.AB14.BC15.AB16.ABCD 17.ABCD 18.ABD19.AB 三、判断题

1.T2.F3.T4.F5.F6.T7.T8.T9.T10.T11.T12.F13.F 五、计算题

1. (1)r=-0.909 说明产量与单位成本高度负相关 (2)y=77.364-1.818x其中:y——成本x——产量 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平均下降1.818元。

4050件

2. (1)y=-0.421+0.803x其中:y——支出x——收入

(2)b表示人均收入每增加一千元,人均支出就平均增加803元。 (3)y(x=12千元)=9.2105(千元) 3.(1) r=0.948 (2) y=395.567+0.896x

(3) y(x=1100万元)=1380.987(万元) 4.(1)y=77.364-1.818x (2)r=-0.909 5.y=-5.412+0.0365x

第六章时间序列

一、单项选择题

2

2

1. 时间序列是()

A.分配数列B.分布数列C.时间数列D.变量数列

2. 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的统计指标()。

A.都是绝对数B.都是相对数C.既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D.既可以是平均数,也可以是绝对数

3. 时间序列是()。

A.连续序列的一种 B.间断序列的一种C.变量序列的一种D.品质序列的一种

4. 最基本的时间序列是()。

A.时点序列B.绝对数时间序列C.相对数时间序列D.平均数时间序列

5. 为便于比较分析,要求时点序列指标数值的时间间隔()。

A.必须连续B.最好连续C.必须相等D.最好相等

6. 时间序列中的发展水平()。

A.只能是总量指标B.只能是相对指标 C.只能是平均指标D.上述三种指标均可

24

7. 在平均数时间序列中各指标之间具有()。

A.总体性B.完整性C.可加性D.不可加性

8.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静态平均数)相比较()。

A.均抽象了各总体单位的差异 B.均根据同种序列计算

C.序时平均数表明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发展水平,一般平均数表明现象在规定时间内总体的一般水平 D.严格说来,序时平均数不能算作平均数

9.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共同点是()。

A.两者均是反映同一总体的一般水平B.都是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C.两者均可消除现象波动的影响D.都反映同质总体在不同时间的一般水平

10. 时期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

A.加数算术平均法B.简单算术平均法C.简单算术平均法D.加权算术平均数

11. 间隔相等连续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数算术平均法C.简单序时平均法D.加权序时平均法

12. 由间断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其假定条件是研究现象在相邻两个时点之间的变动为()。

A.连续的B.间断的C.稳定的D.均匀的

13. 时间序列最基本速度指标是()。

A.发展速度B.平均发展速度C.增减速度D.平均增减速度

14. 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B.调和平均C.加权算术平均D.几何平均

15. 计算速度指标应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数B.几何平均数C.加权算术平均数D.调和平均数 16.反映现象逐期增减程度的指标是()。

A.逐期增减量B.环比增减速度C.平均增减量D.平均增减速度

17.已知某地区2000年的粮食产量比1990年增长了1倍,比1995年增长了0.5倍,那么1995年粮食产量比1990年增长了()。

A.0.33倍B.0.50倍C.0.75倍D.2倍

18某企业1991年9月—12月月末的职工人数资料如下:9月30日1400人,10月31日1510人,11月30日1460人,12月31日1420人,该企业第四季度的平均人数为()。

A.1448人B.1460人C.1463人D.1500人 19.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的关系是()。

A.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B.定基增长速度等于各环比增长速度之和

C.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加1D.各环比增长速度减1后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减1 20.某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2000年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8%,2001年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12%,则2001年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

A.12%÷18%B.108×112%C.112÷108%-1D.108%÷112%

21.1949年末我国人口为54167万人,1989年末为111191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A.1.81%B.1.86%C.1.77%D.1.89%

22.按水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可以使()。

A.推算的各期水平之和等于各期实际水平之和B.推算的期末水平等于实际期末水平

C.推算的各期定基发展速度等于实际的各期定基发展速度D.推算的各期增长量等于实际的逐期增长量

23.已知时间序列有30年的数据,采用移动平均法测定原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若采 用5年移动平均,修匀后的时间序列有()的数据?

A.30年B.28年C.25年D.26年

24.设对不同年份的产品成本配合的直线方程Y=75-1.85X,b=-1.85表示()。

A.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增加1.85个单位 B.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的增加总额为1.85个单位 C.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85个单位 D.产品成本每变动X个单位,平均需要1.85年时间

25

工人总数变动对工资总额的影响:104.01%1.00(万元)

(2)各组工人工资水平变动对总平均工资的影响:111.678.95元 工人结构变动对总平均工资的影响:100.32%1.05元

(3)各组工人工资水平因素对工资总额的影响额:3.04万元 工人结构因素对工资总额的影响额:0.08万元

(4) 工人总数变动对工资总额的影响:104.01%1.00(万元) 各组工人工资水平因素对工资总额的影响额:111.67%3.04万元 工人结构因素对工资总额的影响额:100.32%0.08万元

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zl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