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高考考点整理
更新时间:2023-05-07 16:0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电子书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网络】
奴隶社会: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朝三公九卿制
中央官制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政治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汉初郡国并行制
元朝实行行省制
汉代察举制
选官制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九品中制
隋唐以后推行科举制
第1课.早期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012年考试说明】
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详解】
一、西周的建立与灭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诸侯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
3.影响: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4.瓦解:①表现: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②原因:周王室的衰落;生产力的发展(最主要原因)。
三、西周的宗法制(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周王为天下之大宗)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力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2.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错误!未指定书签。(嫡长子:正妻所生的大儿子)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
四、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五、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位世袭,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第2、3、4课.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012年考试说明】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秦朝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臵;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影响。
【考点详解】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1.条件
①社会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
②秦国实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③人民需要: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
④个人因素:秦始皇锐意进取,励精图治。
2.过程: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
3.结果:公元前221年,定都洛阳,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4.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陇西,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5.统一意义:
(1)政治: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新纪元。
(2)经济:促进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3)民族:有利于民族融合;
总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建立
(1)建立:秦王嬴政首创
(2)来历: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
字,从“五帝”中取一个“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以显
示其权势和地位。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历代沿
2
用。
(3)皇帝的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
官
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由皇帝控制。
(4)皇帝制度的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也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特征)
2.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构成: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事务。
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虚设,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2)作用:a.中央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b.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秦朝的地方官制——郡县制的推广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秦统一后,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职责: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3)产生: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
地方的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
治体制之中。
4.评价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1)对秦朝:
利: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弊:专制权威导致暴政与权臣乱政,人民处境恶劣,阶级矛盾激化,使秦迅速灭亡;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后世: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郡县制,郡县制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二、从秦朝至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
(一)秦朝:三公九卿制(见上)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
2.特点: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
3.影响:(1)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也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2)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四)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1)原因: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表现: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不复存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内阁
(1)发展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增加内阁大学士的票拟权。
(2)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五)清朝:设军机处
1.直接目的:为办理西北军务。
2.设立:雍正时,在宫内设立军机处。
3.军机处特点: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由皇帝钦定;行事快捷;保密性强;
4.军机大臣的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实质是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
5.影响:军机处的设立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立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一)秦朝: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见上)
(二)汉初:郡国并行制
1.形成: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削弱了中央集权。引发王国问题。2.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1)背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2)内容: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
4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三)元朝:行省制度
1.内容:(1)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2)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3)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4)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影响: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汉至唐选官制度的演变
1.汉朝:察举制
(1)目的:汉武帝为了搜罗、管理人才
(2)标准:孝廉
(3)方式: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方式
(4)影响:孝廉成为当时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概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标准:门第
(3)影响: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选官权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威胁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3.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形成
(1)形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标准:考试成绩
(3)积极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社会重学风气形成;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隋朝
发展:明朝的科举制开始采用八股取士的方式,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废除:清初,1905年;
▲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对今天干部选拔的启示
趋势:封闭——开放、公开、透明;
特权、垄断——公平、公正;
推荐——考试;
5
门第——才能;
贵族——百姓;
启示: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选拔过程要公开、公正、公平【知识拓展】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直至废除;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4.分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影响: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
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
提高。
消极作用:
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总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说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
6
7 【知识网络】
条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 奠基:梭伦改革
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民主政治 顶峰:伯里克里改革 意义 (对当时、对后世) 评价 局限 形成与完善:习惯法 成文法、公民法 万民法 古罗马的法律 积极(对当时、对后世) 评价 局限
第5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
1.地理环境:海洋文明
①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②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③处于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有利于吸收先进文明。
概括为:多山少地,临海多岛。
注意:地理环境与以下4点的关系;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2.政治:城邦制度
①出现:公元前8~6世纪,古希腊形成了众多的“城邦”或“城市国家”。
▲“城邦”或“城市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 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城邦的实质‘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②突出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③影响: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3.经济:奴隶制经济发达,工商业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4.思想:自由平等观念;冒险、探索精神;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5.阶级: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他们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二、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及发展的过程
1.奠基——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1)背景:在雅典城邦中,旧氏族贵族实行专制统治,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及普通民众的矛盾日益激化。
(2)措施
①实行财产等级制。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力越大;
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⑤废除债务奴隶制
(3)意义:对旧贵族: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
对公民: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对雅典: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1)内容:①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④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⑤实行“陶片放逐法”
(2)意义:对旧贵族: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对公民: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
对雅典: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
内容: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②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③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④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他们可以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
⑤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⑥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三、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
1.特点;
人民主权(公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等
2.意义:
(1)对雅典:
8
①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促进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对后世: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如:公职人员产生有一定的限制、轮番而治、差额选举、抽签制、比例代表制、任期制等为后世所借鉴。
2.局限:
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隐含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社会动乱的隐患。
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少数人的民主。
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民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2012年考试说明】
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考点详解】
一、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
1.公元前509年(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建立起来;
2.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扩张。
3.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4.至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已经建立30多个海外行省,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概念: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6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它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演变,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
1.起源:罗马共和国早期的习惯法。
特点:(1)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大权;(2)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影响:多由贵族担任的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的利益。
2.发展与完善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产生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有法可依;
影响: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受到保护;但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认识:一方面它是平民的一次胜利;另一方面它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
9
(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概念解释:
公民法: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被称为公民法,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万民法: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①万民法产生的原因:
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对罗马统治不满;
随着版图的扩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公民法已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
②产生发展概况
罗马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把法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
法学家也积极编纂法律,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
3世纪,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3.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从形式上分习惯法和成文法;从结构上分公民法和万民法。核心内容:保护私有财产
成文法包括:《十二铜表法》;皇帝的法令;法学家编纂法律、法律解释;《民法大全》(其中,后三个又属于万民法)
公民法包括:习惯法和《十二铜表法》
4.评价罗马法
(1)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2)作用
进步性:对统治阶级: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
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对罗马对公民: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
于
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
对帝国: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10
局限性: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①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
基础。
对后世②近代欧洲资产阶级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
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③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④罗马法中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
族的永恒价值。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
受罗马法影响的近现代法律文件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和1804年拿破仑《民法典》
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的
确立与发展
【知识网络】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建立(17世纪)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美国——联邦制民主共和制建立(18世纪)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建立(19世纪)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3)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
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及其历史影响。
【考点详解】
※资产阶级代议制
1.含义:资产阶级选举议员组成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2.影响:
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施;
11
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在代议制下下资产阶级可以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避免专制独裁;
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可以在议会中以和平方式实现,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建立条件: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1688年光荣革命(实质:资产阶级封建势力妥协;影响:标志着英国资产阶
级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历史传统:13世纪的《大宪章》为限制王权提供了的范例与传统
民主渊源: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罗马的法律对英国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也有
借鉴作用。
2.建立标志——1689年的《权利法案》
①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②主要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
权力
③评价:
对国王: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法律严格制约。
对议会: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对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3.发展——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行政权由国王向内阁转移
(1)形成标志: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
内阁开始逐渐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2)责任内阁制的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
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
(3)内阁成员的关系: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
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4)内阁、国王、议会的关系: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如果议会通过
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首相的职权:政府首脑;首相决定国家的重要决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通
过议会掌握立法权,首相实际掌握了国家大权;提名内阁成员;当议会不信任内阁时,
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会。
4.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1)背景: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概况:议会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再议会中
的作用。
12
(3)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5.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2)议会权力至上,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3)国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统而不治”(虚君制);
(4)首相是政府首脑,掌握国家大权,对议会负责;
(5)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
6.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作用: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结束了英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能有效防止独裁。
(3)各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斗争维持在和平状态,稳定了社会秩序。
(4)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很多国家开创了国家制度的新模式。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政治形势:美国独立后成立了松散的邦联,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地方权力很大。社会动荡加剧,经济发展也深受影响。
(2)思想认识: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华盛顿等人迫切想通过制定一部新宪法以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2.1787年宪法的制定
(1)主要内容:
①国家结构——联邦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在全国内行使政治、经济、
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
自治权。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作用: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又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权组织形式——按三权分立原则,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立法权: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行政权: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
官员对外缔结条约但须经过国会批准才生效;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司法权:最高法院(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
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13
(2)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性质: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进步性:
①联邦制原则,加强了国家权力,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体现了三权分立和分权制衡的原则,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
③民主性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④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大小州与南北方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⑤共和政体的确立:独立战争后制定的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
⑥为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
①没有规定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1791年以宪法修正案形式规定)
②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③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三、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背景: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2.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
(二)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1.主要内容
(1)国家结构——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2)政体——君主立宪政体:
①皇帝是国家的元首和军队统帅,掌握国家大权,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
帝负责;
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德德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2.评价:
(1)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立宪是虚,专制是实。
(2)进步性:国家统一和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的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3)局限性:
①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14
②保留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是虚;军国主义传统的延续,造成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重点点拨】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012年测试说明】
(1)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
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4)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5
(6)国共政权的对峙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7)抗日战争
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8)解放战争
内战的爆发;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考点详解】
一、两次鸦片战争(工业革命背景下列强的侵略)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2.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开展后英国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要;资本主义的扩展性本质
(2)直接原因:英国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
3.战争经过: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
(2)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道光帝对英宣战。
(3)英军进攻镇江时,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用大刀长矛同敌人战斗。“将士们血积刀柄,滑不可握,犹大呼杀贼”,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4)1842年8月,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清政府屈服求和,鸦片战争结束。4.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最能反映英国侵略意图)5.影响:
(1)经济:经济结构变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对华商
16
品输出、掠夺原料,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政治: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性质);革命任务——由反封建变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由旧式农民革命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3)思想: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技术层面)的新思想
(4)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西餐、西式糕点、西式建筑)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列强修约要求遭拒
2.过程:
1856~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注意:英国首先挑起战争,法国随后加入),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1858~1860年:英法两国不满清指定的进京换约路线,冲突再起,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逃往热河。1860年,清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条约,失去中国北方大片领土4.影响:
(1)经济:中国经济结构继续变动(洋务企业出现,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2)政治: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3)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知识拓展】
1、鸦片走私
(1)原因:18世纪中期起,在中英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对华走私鸦片。
(2)对中国的影响:
A.危害:白银外流,政府财政困难,百姓负担加重,影响经济运行;政治腐
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B.应对: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林则徐虎门硝烟
17
注意:
1、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要放在国际大背景中考虑,简言之,它是工业革命开展后列强扩大商品市场、获取原料产地的必然产物,其战争结果即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必然体现工业革命的要求。
2、对中国战败的理解,既要看列强的实力,更要看中国在近代前夜已开始走向衰败。
3、对两次鸦片战争影响的分析既要看到它们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也要看它客观上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加剧下农民阶级的反应
1.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影响: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A.内容:
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B.评价:
①性质: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18
②革命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
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③落后性:实行小农经济。
④空想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3.《资政新篇》:
A.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B.时间、提出者:1859年冬、洪仁玕
C.性质:是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D.内容:
①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③文教上:设立新式学堂。
E.评价:
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
案;
②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③迫于形势,《资政新篇》并未实行。
4.天京变乱:
(1)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进取心衰退,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越来
越尖锐。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为争夺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激烈斗争。
(2)经过:1856年秋,韦昌辉杀掉杨秀清,继而韦昌辉又被处死,接着石达开负气出
走。
(3)影响: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5.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标志:1864年,太平军将士与围攻天京的湘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天京陷落
(2)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
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②它提出了近代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③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
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列强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1)国际: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帝国主
19
义阶段过渡。
(2)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色彩,对外扩张野心膨胀;为解决国内资源不足和市场狭小问题,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3)朝鲜:1894年,农民(东学党)起义,给日本出兵提供可乘之机。
(4)中国:清政府正在进行洋务运动,但由于只局限于经济领域而不涉及落后的封建制度,富强程度有限;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小农经济尽管逐渐解体但仍占主导;整个统治阶层腐败无能以及外国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等,使得中国国力极为衰弱。
2. 经过:
(1)爆发:1894年8月丰岛海战。
(2)主要战役:
①平壤战役,在朝清军撤回国内。
②黄海战役,北洋舰队主力尚存,中方丧失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注意:致远舰和邓世昌)
③辽东战役,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
④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清政府战败,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
20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清军将领:刘永福。民间:姜绍祖、徐骧。
(2)到1945年,台湾回归,在此期间,台湾人民的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没有停止过。大陆沿海人民给台湾人民的斗争以有力支持。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1.背景:
(1)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
(2)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目的: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维护侵华权益。
3.过程: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成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义和团的作战:廊坊阻击,天津攻击。)
4.结果:1901年9月签订了《辛丑条约》。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1
正在阅读: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高考考点整理05-07
浅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与效率提高09-05
2019-农民负担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版本(2页)12-29
实施绩效考核提高行政效能的思考11-09
ccb插件07-07
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 转化》教案分析06-28
LED球泡灯方案热仿真04-22
7 遥感应用08-19
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古诗文默写练习112-13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考点
- 人教
- 必修
- 整理
- 高考
- 历史
- 万科房地产建筑工程管理大全
- 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组织人事.doc
- 《商务礼仪》期末试题及答案86393
- 杭州三里亭单元R—地块拆迁安置房项目现场文明施工专项方案
- 宝宝过敏无小事低敏奶粉免除爸爸妈妈后顾之虑
- 男人这样称呼你,说明离不开你了
-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
- 2015高考一模数学(理)试卷分析_精华学校
- 重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知识点
- 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应聘笔试题
-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验指导
- 20XX年最新巾帼文明岗汇报材料精华篇
- 音乐有四种基本要素
- 建筑安装工程施工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书
- 千红制药: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年报工作制度(2011年4月) 2011-04-29
- 狼人杀法官台词及统计表格
- 2019-2025年中国酒类电商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目录)
- Recent progress in relaxor ferroelectrics withperovskite structure
-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岳麓版
- 挖掘机租赁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