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些反思

更新时间:2023-12-16 15: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些反思

语文老师出了一道题:雪化了是( )。正确答案是:(水)。有的学生答成是:(春天)。多么富有诗意的想象,但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不给分。)'y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教师的教育方式过于死板?还是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更新?在过去的语文教育中,孩子们创造性没有得到保护,个性被课堂压抑,脱离了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反思我们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育,很多方向上存在着偏差。9 一、语文需要根植中华文化{?]

我们的语文课过去老在阅读和作文上兜圈子,这不能说“错”,但不全面。语文还担负着传播和传承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不是靠血缘、宗教聚集的,它主要是靠文化凝聚的民族。不懂得古圣先贤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就不可能对中华民族产生深挚的情感。可是翻翻我们50年来的课本,只有一个很短暂的时期注意到这一点。那是1955年至1957年间中小学教改,学习苏联(俄罗斯文学史只有300年,但当时苏联政府很重视),把语文分为“文学”和“汉语”两门。初中文学课本选录古今文学名篇,高中则按照文学史的顺序选讲中国历代名著,按这种教材施教,从高中毕业后基本上对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有了初步、但较为完整的认识。可是从19-57年夏秋,受政-治 运 动的影响,废掉了这一套课本,改回称“语文”,语文课中选了大量的当时的报刊社论和政-治 文 献;1960年稍有调整,十 年 浩 劫中又跌入深渊。后来语文多次调整,但19-57年落下的病根并未根除。

看看我们的教材,基本上以语言学的路数和体系编写;听听我们的课,基本上以语言学的“招数”分析文学作品;翻翻我们试卷,基本上以大学语言学系的标准和方法来编拟试题。自建国以来,语言学界和语言学家对语文教育的干预远远超过文学界和文学家的干预。近百年来,中国总体的社会思潮就是“一切要致用”、“一切要实用”。建国前是民族救亡图存之“用”、军事政 治 斗 争之“用”,建国后,是经济建设、富民强国、阶-级-政-治-斗争之“用”。一切能立竿见影用于上述目标的部门、学科才能得到大发展,而远离上述致用目标的部门和学科,则不能得到发展,或抑制其发展,或令其“异变”成纯粹致用的部门、学科。这就使得中华文化相对于语言科学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

其实,一切语言(言语)教学,离了“文学化”的教学方法,简直寸步难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最能体现语言价值和语言真谛的,是文学;最能负载语言价值与语言真谛的,还是文学。即使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来讲,枯燥的说教是令人生厌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方能震撼人心。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缺憾在于,不是以审美的眼光选那种真正能够陶冶人的精神和性情的以艺术取胜的篇章,而更多的是用“致用化”(尤其致现实政治之用)的眼光筛选过的、剪裁过的文学作品。要让这些作品承载了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有点勉为其难。 二、我们的德育教育;f

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德育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语文作为小学课时最多的课程,德育教育分

担的比重最大,多数语文老师还兼任班主任的工作。语文课是小学德育的重要阵地,作用毋庸质疑。

德育教育是直接受大环境影响的。鉴于前苏联在80年代削弱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的后果,我们要把包括思想 政 治教育在内的德育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长期搞下去,同时也要推进德育教育的改革。.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层面的冲击特别猛烈,用老版本的道德教育素材就给人一种尊孔读经的感觉。当然不是这些内容不好,而是缺乏现实说服力。特别是哪些推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的事例,在今天失去了普遍感染力。一方面,此类事迹在今天的社会中不典型,我们不能时时看到;即使看到了,这些道德“高人”在现实中往往被冠以“傻冒”、“虚伪”之类的帽子,和商业包装出来的明星、偶像的效应没法比。学生在学校学的是一套,在家里父母教的是另一套,社会现象也和学校里的不同,自己又没有坚定的道德理念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就只能倒过头来怀疑学校教育。如果强行造成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格局,学生需要说一套做一套来适应此种环境,会使虚伪在他们中间弥漫开来。

遇到钱财、美色的诱惑,主人公几度心动,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最后选择了品德高尚的结果——再经典不过的思想教育案例,过去几十年的小说、电影、电视中本案例重复了无数次。但是今天我们需要对本案例进行更深入的思索:如果某些事情总是逼迫人进行思想斗争,我们是不是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思想斗争的结果总是使高

尚者吃亏,势利者得实惠,这样的-制-度合理吗?

用道德的补丁来补制度的漏洞,永远也补不完。我们亟待从过分强调-道-德-教-育的小路上走出来,扩大-法-治-教育的影响力,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地去推动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中国没有民-主的传统,立法、选举、监察等等方面大众的参与都远远不够,如果下一代不能补上推动法治这一课,我们的法制建设将无止境地依赖政府部门的决策。

包括法制建设在内的制度建设是道德教育强大的社会保障,二者不可偏废。正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也是相互依存的,脱离了对方就丧失了战斗力。 三、精读与泛读u

在阅读上,语文教材着重点在“精读”上,一篇内容很简单的文章要讲好几课,一两个字词会分析一大段,到头来学生分析文章还是靠背诵课本上已有的结论,拿一篇陌生的文章就“分析”得一塌糊涂;学校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到处找材料让学生“泛读”,又一度造成补课、推销盗版教辅资料泛滥、学生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 阅读教学的总体思路,就是“举一反三”。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对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来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语言的目的。师生对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就是“举一”,之后学生“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言语就是“反三”。“举一”,讲究求甚解、深解,不厌其

深、不厌其细、不厌其透,一篇文章讲它三四课时不在话下。“举一”的目的在于“反三”,让学生通过这个“例子”,看看怎么运用语言。“举一”是数量少,“反三”是数量多。每学期25~30篇文章,小学6年最多也就300~360篇。试图通过360个例子的学习,让学生“繁衍”远远超出360篇的言语。

这种“举一反三”的阅读教学思路,实际就是一种完全科学化、理科化的路子,学习数学、物理学、化学的路子。教材或教师讲深讲透一个例题,后面就附着相当数量的习题;学生学会一个例题,就会做数量相当多类似的习题。其实,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的“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再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婴儿呱呱坠地时,只会哭闹,不到1周岁说出简单的“妈妈、爸爸”,2周岁左右就能自如使用语言,说出完整的句子。为什么口语学得这么快,效率如此高?因为他接触了数量巨大的语句!以每天听大人100句话计算,每句话10个字,每天1000字,一年365000字,两年就是730000字!也就是说,孩子学会口语,等于两年“听”了五六部长篇小说!我们读书本上的文章,小学六年语文教材才多少字!=

配合教科书编选的语文自读课本是专门供学生课外阅读用的,它上面一般有30篇左右的泛读文章,但是对于学生们巨大的阅读需求来说就偏少了。语文教师大多有这样的体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往往容易培养出语文成绩好的学生。这样的家庭更重

使用古诗词的优秀歌曲。港台优秀歌词作者的涌现,和他们重视国学教育密不可分。蕴涵传统文化的流行歌曲又反过来激发了年轻人对古诗词的兴趣。但是,爱情歌曲在歌坛泛滥成灾,根本没有爱情体验的孩子也扯着嗓子嗓子唱爱情歌曲,让人觉得滑稽又无奈。+h

爱情是古今中外所有艺术门类热情赞美和讴歌的亘古不变的主题。以琼瑶作品为代表的爱情电视剧对生活和心理细节把握之细腻,连一些经典爱情文学作品都为之逊色。让未成年的孩子感悟爱情似乎为时尚早,可就是这些电视吸引了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心。可以对比一下语文教材,是不是我们的课文太高亢、太凝重呢? B\ 随着《天龙八部》片段入选高中语文教材,金庸在当代文学界一代宗师的地位得到了全面的认同。金庸用文字创造了一个崇尚侠义精神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

个普通人可以拥有不可思议的体能和奇遇。金庸进入高中语文教材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弥补了文学教育想象力先天不足的毛病。武侠小说与传统文学之间并不排斥,我们要做的是适度引导。&Ei 必须看到,把学校教育和流行文化摆在平等的位置竞争是不现

实、不合理的。流行文化本身就是追逐时尚,倡导享受的产物,并通过商业运作而成功的,对于孩子有天然的磁力;学校教育则致力于被教育者的长远发展,不仅仅传授知识,还滋润着人的内在涵养。学校教育是一日三餐,不管好不好吃,都在提供关键性的营养;流行文化是零食,虽然好吃,但是营养不全面。零食吃得再多,不吃正餐也会坏身体。对于语文课程和流行文化的交锋,强制或放任的态度都不足取,我们需要一定限度的宽容,一定程度的干预,让学生吸收两者中的精华成分,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zd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