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更新时间:2023-05-16 03: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简 介端午,另有端阳、端节、端五、重五、五月节、 女儿节、浴兰节等说中称呼,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 传统节日之一。据学者研究证明,端午节俗最迟在春 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存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久远的历史,醇厚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民族意蕴, 使得端午节的文化影响跨越了地域条件和民族文化的 种种差异,被东亚许多国家地区广为接受。例如,韩 国的“江陵端午祭”便是来源于中国的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四种是: 一是认为端午节源自夏商周

起 源

时期的夏至习俗;二是认为 其源于古时候吴越民族对龙 图腾的崇拜;三是将端午节 与古代“恶月”、“恶日”

说联系在一起;最后一种说法,也是最为接受的看法, 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 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 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 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 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 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 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 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 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 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 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 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 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 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死后,其子夫差 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 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 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 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在死前对邻 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 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 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 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 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 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 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 神话。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 娥碑为

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 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 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驱逐恶日 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 是个恶日。且传说此日邪佞当道, 五毒并出。所以有了插菖蒲、艾叶、 佩戴香包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 喝雄黄酒以避疫等风俗。

吃粽子:粽子,又称 “角黍”、“筒粽”。这个习俗来

源于纪念屈原,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流传到日本、朝 鲜及东南亚诸国。

食五黄:在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的是黄瓜、黄鱼、黄鳝、咸鸭蛋黄、雄黄酒。 赛龙舟:这项为了纪念屈原而进行的一项活动已经逐渐 从民间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了 有章法、有规范的体育文化,并蔓延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和 地区。

全国有着不同的粽子,端午节粽叶飘 香,粽子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感情。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 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多以红枣、 豆沙为馅。 广东粽子个头不大,外形别致,除鲜 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 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 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 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 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江西粽子多以尖三角形,有腊肉、蜜枣、绿豆等风 味。 福建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 内外。 世界各地还有许多种粽子。(拉美 缅甸 越南)

踏百草、斗百草:“青枝满地花 狼藉,只是子孙斗草来”。这句南 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的诗句充分展现

了斗百草的特征。踏百草是指野外踏青,这个习俗在北方更为常见。

回娘家:也叫“躲端午”。 节日期间,已嫁之女必须回家 群 吃粽子,而未嫁的少女则要打 婴 扮的漂漂亮亮,还要带上石榴 花。暗含对她们能够传宗接代, 斗 多子多福的美好祝福。

草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zc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