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2

更新时间:2023-06-07 04: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老年病教研室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临床表现及特点、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熟悉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发病机制、 促使病情恶化的因素、替代治疗疗法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内流行病学概况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 防治措施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定义: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 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它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病的基 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衰竭。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1997年底统计,美国约有30万名尿毒症病人,其中65 岁以上的10万人,占全部尿毒症病人总数的1/3。 北京协和医院1993年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占 总数27.5%;到1999年底,已经增加至40.9%。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内流行病学概况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 防治措施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老年人CRF的病因:继发性肾脏疾病引起的 比例有所增加,达50%~60%。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老年CRF病因特点: 1. 肾小球肾炎所致慢性肾衰较中青年人明显减少, 而继发性肾脏病导致的慢性肾衰显著增多。 2.缺血性肾病所致慢性肾衰较中青年人明显增多 2. (4.4%对0.8%)。缺血性肾病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或胆固 醇栓塞引起。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西方国家,导致老年人CRF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糖尿 西方 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肾血管疾病、梗阻性肾病, 而其他病因比较少见。 我国老年人CRF的病因分布情况尚缺乏确切的统计。 我国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内流行病学概况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 防治措施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1960年 1960年Bricker提出健存肾单位学说 1972年Bricker又提出矫枉失衡学说 1972年 1982年Brenner等提出肾小球高滤过学说 1982年Brenner等提出肾小球高滤过学说 1988年Schrier等提出肾小管高代谢学说 1988年Schrier等提出肾小管高代谢学说 近年又发现脂质代谢和蛋白尿与肾小球硬化 最近又提出了慢性缺氧、 最近又提出了慢性缺氧、局部缺血的新学说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发病机制1.健存肾单位日益减少

病因

肾单位不断破坏

健存肾单位日益减少

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失代偿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发病机制2. 矫枉失衡(矫枉 矫枉) 矫枉 浓度正常

GFR↓

血中某物质(P)↑ 血中某物质

(促进排泄)

某因子(PTH) ↑ 某因子

机体损害 (失衡 失衡) 失衡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发病机制3.健存肾小球高滤过病因 高压力 高灌注 高滤过

肾单位不断被破坏

健存肾单位日益减少,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发生代偿性变化 ①微血栓形成; ②微血管瘤形成; ③系膜基质增加; ④内皮下透明样物质沉积 肾小球硬化↑ ↑ 肾功能失代偿 肾功能衰竭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发病机制4.肾小管高代谢氧耗增加 残余肾单位肾小管代谢亢进 氧自由基生成增多 ﹢自由基清除剂(如谷胱甘肽)生成减少 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 肾小管

萎缩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间质纤维化 肾单位进行性损害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发病机制5.脂质代谢与蛋白尿学说高脂血症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 质,导致肾脏损害大量蛋白在系膜区积聚

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毒性作用 导致系膜细胞过度负荷促进系膜细胞增生

蛋白尿大量蛋白尿增加肾小管重吸收负担

对肾小管-间质的损害 过多的蛋白使小管液产生有害物质刺激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发病机制6. 慢性缺氧、局部缺血假说慢性肾脏病进行性发展的新学说

肾血管的损伤可先于血压升高 微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局部缺血、缺氧(贯穿肾纤维化的始终)

间质纤维化

肾功能衰竭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内流行病学概况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 防治措施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临 床 表 现一、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1、钠、水平衡失调 2、钾的平衡失调 3、酸中毒 4、钙和磷的平衡失调 5、高镁血症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二、心血管和肺症状

(1)高血压 (2)心力衰竭 (3)心包炎 可分为尿毒症性或透析相关性 (4)动脉粥样硬化 (5)呼吸系统症状

老年常见内科病进展

三、血液系统表现

1. 贫血:正常色素性正细胞性贫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yi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