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南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更新时间:2023-04-05 00: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1 页,共 33 页

目录

2018年河南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2)

2018年河南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8)

2018年河南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13)

2018年河南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20)

2018年河南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25)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2 页,共 33 页 2018年河南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特别说明:

1-本资料为2018复试学员内部使用,终极模拟预测押题,实战检测复试复习效果。

2-资料仅供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

一、简答题

1. 分析服从与依从的区别及心理机制的差异。

【答案】依从与服从有着根本的区别:服从的引发,具有某种强制的特征;面对请求者的请求,依从者必须有一定的认同,才会顺应其要求去行为。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存在着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请求者与依从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社会角色关系的束缚。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依从的理由是内在的。

2. 一些夫妻为什么要离婚?离婚后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答案】(1)离婚原因

①引起离婚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外遇”。

②离婚的其他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a.心理因素,包括粗暴、不尊重和性格不合;

b.性的因素,主要指性欲不满或者没有生育;

c.社会与行为因素,包括亲属关系的影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犯罪。

(2)心理感受

①解脱感

相关调查表明,离婚之后,超过一半的人具有轻松感和解脱感。多数离婚者对自己的选择是肯定的,并且将此作为一种解脱。

②孤独与心理震荡

大多数离婚者在离婚后由于缺乏夫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感到孤独,同时,离婚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情震荡。

③处世的尴尬

离婚者还往往感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在李银河等的调查中,76.1%的人认为自己处于猜疑、议论和讥讽之中。同时,由于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使离婚者感到难以忍受。

④对前配偶的态度

尽管离婚之时抱有厌恶和仇恨,但是在离婚之后,一些人会回忆起原来配偶好的地方,产生怀念和思念之情,或者抱有好感,有一些人甚至想到与前配偶复婚。

3. 为什么同辈群体在社会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3 页,共 33 页 方面极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原因如下:

(1)同辈群体使儿童摆脱了“自我中心”化的倾向,发展了良好的社会行为。

有“自我中心”化倾向的儿童,其行为表现是自私、独霸、骄纵、不合作、不友好等。要克服这些障碍,必须依靠同辈群体的影响作用,儿童在同辈群体内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合作、共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良好的社会行为,促进了社会化进程。同时,不良的同辈群体则阻碍个体社会化。

(2)同辈群体还有助于个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

同辈群体中平等、非权威的气氛,加之个体之间经验和能力的相似,兴趣与情感的相通,使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互相模仿、学习对方的行为,又彼此竟争和对抗,并在共同的活动中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

(3)同辈群体能帮助个体形成和确立其社会角色或性别角色。

儿童社会角色的确立和形成是有其过程的,同辈群体在其中则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研究都指出,一个人稳定的个性特征是跟它们本身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性别角色标准有关。儿童通过与异性伙伴的接触,学会了如何确立自己的性别角色。

(4)同辈群体有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个体在群体内会通过各种交往机会和实践去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个体体现自己的力量,于是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同时,在与同伴的交往和相处中,儿童还会养成互相帮助、互让互谅、团结协作、尊重他人权利、遵守行为规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在同辈群体中,个体还会形成友谊感和一定的社会态度。这对个体将来发展与他人间的关系,形成某种社会责任感,都有重大的影响。

(5)同辈群体能促进个体良好情感的发展。

同辈群体满足了个体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内在需要,有助于他们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这些又正是社会对个体情感发展的期待。如果个体在生活中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则会产生消极情绪,长此以往,这种消极情绪会作为一种不良的自我感觉,严重阻碍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因此,同伴交往能丰富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情感调节能力和健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4. 你怎样解释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之间的联系?

【答案】去个性化的概念由费斯廷格提出,是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大量研究表明,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存在密切的联系。

(1)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人们倾向于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目标,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止。球迷闹事,一些“暴民”的打砸抢行为,都是非常典型的由于去个性化而引起侵犯的例子。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4 页,共 33 页 (2)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在去个性化的情境中,人们往往表现得精力充沛,不断重复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而不能停止。人们会表现出平常受抑制的行为,而且对那些在正常情况下会引发自我控制机制的线索也不加反应。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

5. 服从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服从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合法权力

合法权力指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按整体功能要求组织起来的结构化实体。这一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也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占据社会结构特定位置的人,通过规范化的社会角色联系,就获得了指挥、命令某一部分人的合法权力。不仅稳定的社会角色关系使一部分人获得指挥另一部分人的合法权力而被指挥者有服从的义务,如老板与雇员、军官与士兵、上级与下级等。更重要的是,临时性的社会角色关系也使在社会结构上处于有利位置的人获得指挥别人的权力,而被指挥者有义务服从指挥。但是临时性的合法权力,是同特定的情境或领地相联系的,一旦脱离该领域,角色关系无效。

(2)责任转移

相关的研究表明,服从权威和责任转移是人们非常稳固的心理机制。如果人们服从权威的结果是伤害到别人,他仍然倾向于服从权威的命令,是因为被试在行为归因上,将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了权威,认为自己仅仅是权威人士的代理人,不对行为后果负有责任。在这种心态下,人们关心的是如何更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关心行为的后果。实际上,这是一种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降低对自身行为控制的另一种自我意识水平下降的现象,与去个性化状态有共同的特点。在归因上,没有权威在场时人们更容易将行为责任归于本人,开始倾向于用独立的普遍道德原则评价自己,从而拒绝服从的人数显著增加。

6. 用实验法与相关法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各有何种利弊?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先进,应如何去加以改进和运用。

【答案】(1)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

①优点:设计严密,有数量作依据,统计分析严格,结果可以任人重复检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②局限:如有些社会心理现象是不能或难以操纵的,无法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

(2)非实验法(nonexperimental method )

①档案研究(archive studies )

优点: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5 页,共 33 页 a.它是一种不被觉察的非反应性的方法,因此不存在被试意识到自己有被研究而产生的心理干扰。

b.它使一段时期内社会心理趋势的估计、对往事的追溯与探源、对若干课题研究的跨文化比较成为可能。

c.它有助于某些假设的检验,有时也能提供因果关系的线索。

缺点:

a.难以得到充分而足以检验假设的材料,而一些材料也可能包含编者由于偏见所造成的歪曲性内容。

b.工作量大,耗时耗资多。

c.分析有赖于分析者抽样的方法和抽象、概括及发现的能力,否则难以得出一般性结论。

d.由于社会现象的多因性,用相关法得出的结论只能表明两种现象有无关联,却不能说明它们是否为因果联系。

②现场研究(field studies )

优点:

a.现场研究通过观察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现场研究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环境。

缺点:

a.它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③模拟研究(simulation studies )

优点:

模拟研究通过巧妙的模拟对客观环境中难以参与控制或操纵的社会现象,使研究成为可能,并对其中的心理与行为机制获得更多的理解。

缺点:

a.模拟研究是在人为的环境中进行的,被试知道自己是在被人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意识本身将不同程度地影响被试心态与行为的真实表现。

b.模拟研究对变量的控制与操纵不十分严格,所得的结果只能是建议性的(表明几种因素有关),而不可能是结论性的(或说明因果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yh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