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更新时间:2024-05-24 22: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上蔡一中:别慧纳

〖教学目标〗

◆1、经历利用轴对称变换推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加深对轴对称变换的认识.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下列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在解题思路上需要作一些转换,例如例2,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可采用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一些等腰三角形,预习本节内容

教师:教学活动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1.温故检测: 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特殊情况是正三角形。对称轴是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2.悬念、引子、思考

将一把三角尺和一个重锤如图放置,就能检查一根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

说明:首先这个三角形必须是等腰三角形,要不然 三角形就放不平.对于“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 “不知道”,那就进入下一环节“合作学习,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有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 形三线合一”,因为不能排除有部分学生“预习过” 什么的.那就可以追问“等腰三角形三线为什么会 合一”,学生会说,就让他说,但不管会说,还是不会说,都要进入下一环节“合作学习,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是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二.交流互动,探求新知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合作学习:分三组教学活动材料

教学活动材料1: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 (1)把这个等腰三角形剪下来,然后沿着顶角平分线对折,仔细观察重合的部分,并写出A所发现的结论。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CB

D 图2-5教学活动材料2: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 (1)根据我们已经获得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图2-5中等腰三角形ABC的对称轴是

什么?△ABD各个顶点的对称点分别是什么?由此可见,将△ABD作关于直线AD的轴对称变换,所得的像是什么? (2)根据轴对称变换的性质: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以及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3)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教学活动材料3: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 (1)根据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出所有相等的线段和角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发给学生活动材料,四人一组先合作学习,再交流讨论,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过程,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来清晰地、充分地讲出自己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论: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或“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多媒体演示:教师借助媒体的动态效果,介绍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和三角形一边上中线、高线及角平分线的相对位置,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解决节前图中的悬念,如果重锤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那么可以判定梁是水平的.你能说明理由吗?

(当重锤线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时,重锤线与斜边上的高线叠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即斜边与重锤线垂直,所以斜边与梁是水平的.及时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懂得学习的价值.) 4.应用定理时的推理格式:

A用几何语言表述为:

12在△ABC中,如图,∵AB=AC ∴∠B=∠C(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在△ABC中,如图

(1)∵AB=AC ,∠1=∠2

∴AD⊥BC,BD=DC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AB=AC,BD=DC BCD∴AD⊥BC,∠1=∠2

(3)∵AB=AC,AD⊥BC

A ∴BD=DC,∠1=∠2 5.例题学习

例1 如图2-6,在△ABC中,AB=AC, ∠A=50°,求∠B,∠C的度数. 解:在△ABC中, ∵AB=AC ,

BC∴∠B=∠C(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图2-6∵∠A+∠B+∠C=180°,∠A=50°,

180°-∠A180°-50°

∴∠B=∠C= = =65°.

22

练习1P36课内练习2

(例1和练习1是巩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条性质而配置的,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完成解题过程,然后师生突出评述推理过程.)

例2 已知线段a,h(如图2-7)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BC边上的

高线为h.

h

a

图2-7

教学中可作如下启发:

(1)假设图形已经作出,如课本图2-8,BC长已知,可以先作出BC边,要作等腰三角形ABC,关键是要作出哪一个点?

(2)已知BC边上的高线的长度为h,你能作出BC边上的高线吗?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与中线有什么关系?由此能确定顶点A的位置吗?

(例2是运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作法思路需要作一些分析转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练习2填空:

(1)在△ABC中,AB=AC,若∠A=40°则∠C= ;若∠B=72°,则∠A= . (2)在△ABC中,AB=AC,∠BAC=40°,M是BC的中点,那么∠AMC= ,∠BAM= . (3)如图,在△ABC中,AB=AC,∠DAC是△ABC的外角。 D1

∠BAC=180°- ∠B,∠B= ( )

2

AA∠DAC= ∠C

CB

B(4)如图,在△ABC中,AB=AC,外角∠DCA=100°,则∠B= 度. DC(以此来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强化能力.

探究1:已知在△ABC中,AB=AC,直线AE交BC于点D,O是AE上一动点但不与A重合,且OB=OC,试猜想AE与BC的关系,并说明你的猜想的理由. 猜想:AE⊥BC,BD=CD A∵AB=AC(已知) OB=OC(已知) AO=AO(公共边)

BCD∴△ABO≌△ACO(SSS) ∴∠BAO=∠CAO OE∴AE⊥BC,BD=C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中线,底边上高线与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探究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大小关系。 A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分别是两底角的平分线。 猜想:BD=CE.

ED解:∵AB=AC(已知),

∴∠ABC=∠ACB (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BD、CE分别是两底角的平分线(已知) B11

∴∠DBC= ∠ABC,∠DCB= ∠ACB (角平分线的定义)

22∴∠DBC=∠DCB,

C在△DBC和△ECB中∠DBC=∠DCB,BC=CB(公共边),∠ABC=∠ACB , ∴△DBC≌△ECB(ASA)

∴BD=C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探究1需要学生根据数学语言画出几何图形,然后进行归纳、猜想、推理;探究2需要学生把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和几何图形,再进行归纳、猜想、推理,要求更高些;初衷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归纳、猜想、推理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上两例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用) 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和我们共享.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老师或同学帮助.

(采用谈话式小结,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给学生一个梳理知识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 1.作业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yb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