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技巧

更新时间:2023-08-30 23: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天津市 塘沽区 紫云中学 赵志萍

摘要:近几年,高考作文题逐渐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材料作文重新获得了在高考试题中的地位。然而,许多考生表现不尽人意,有一些基本规范方面的失误,如:通篇不引用材料,戴帽穿靴,套用材料中的几个字眼等。本文针对考生应试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一下给材料作文应该遵守的写作规范、写作技巧。主要是分清材料类型,确定思维走向;求同寻异,抓住材料的“关联点”; 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材料,确定立意;注意点题,偏离题目及时补救。

2009年高考有不少省市作文都是材料作文,如上海卷、浙江卷、安徽卷、辽宁卷等。由于前些年复习训练的大多是话题作文,很多考生对材料作文感到有审题和立意方面的困难。其实,材料作文并不新鲜,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就有过,只不过新世纪以来,话题作文一统天下,材料作文就退出了高考试题的舞台。近几年,高考作文题逐渐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材料作文才重新获得了在高考试题中的地位。

高考材料作文怎么写?我们在审题上首先要对所给材料的文字“分而析之”,从中寻觅可供发挥的立意点。如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从题型上看,是给材料作文。作文原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要求:①自选角度,

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下面,我们对这则材料文字作审题分析。总体上看,材料有三句话,分别谈了“板桥体”是怎样创作出来的,特点是什么以及价值如何。第一句话的是说他的书法能够熔铸古今,参用多体,自成一家。这就很明显可以看出出题者的意图,要考生写出对前人成就应取的态度,并寻找成就自我的途径。第二句是对“板桥体”的描述。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个体、个性),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整体)。注意,这里的“歪歪斜斜”不是缺陷,而是一种风格特点。一个“但”字强调的是“板桥体”的整体美。最后一句强调了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所以不可跟风、模仿。审题可见,这道作文题很有文化含量,内容也有思辩性,所给材料本身写作难度并不大,可供发挥的角度有很多。但从高考作文际情况来看,却发现很多考生作文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究其失误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不懂得“材料作文”的写作基本规范,影响了作文效果,使阅卷者“想说爱你不容易”。

考生在“给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基本规范方面的失误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篇不引用材料。

给材料作文比之于命题作文,除了审题难度更大,不直接告

诉你应该“写什么”之外,还隐含着一个潜台词:所给的材料是引发你写作的缘由。因此,如果写议论性的文章,这就叫“缘事而发”,当然应该引用它,只是在什么位臵引用,引用的技巧、水平因人而异,有所差别。但有的学生既不明引,也无暗合,不符合材料作文的要求。

2.戴帽穿靴式。有的考生虽然在文章头尾处引用了材料,但对材料不做分析;还有的考生展开论述的正文,与开头引用的所给材料之间毫无关联。

例如,有个考生先引用板桥事例,之后议论:“这是板桥的特点,而我呢?什么都没有。我从小也有个梦想,……”然后大段写自己的梦想。正文与板桥的材料毫无关系。

3.只抓只言片语,套用材料中的几个字眼,没有理解内涵,导致偏离题意。

例如,病文《爱财而不过》中,开篇先议论:爱财”这个词人们多少总有些鄙夷,我看不然。虽然“爱财”在有些人眼中是“歪歪斜斜”,但适当的爱财,能催人上进,受人尊敬,只要不过分。第二、三段举比尔盖茨追求财富也办慈善事为正例,举葛朗台敛财吝啬为反例展开论证。文章只是与所给材料中“歪歪斜斜”这几个字面有关,而全文内容与板桥书法之事毫无关联。 那么“给材料作文”应该遵守哪些写作规范,有那些写作技巧呢?

1.分清材料类型,确定思维走向。

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

(1)寓言性材料,“抓手”即是揭示寓意的语句

针对寓言性材料,除了要抓住主体形象的特征分析其寓意外,还要找准隐藏寓意的句子。如下面的作文材料: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叫着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在这则寓言材料中,隐藏寓意的句子是牧羊人的话:“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寓意。它旨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盲目模仿别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寓言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不应就故事论故事。

(2)评述性材料,“抓手”即是议论抒情的语句

评述性材料中,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常常在叙述性文字之前,构成总分式;或在叙述性文字之后,构成分总式,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这类材料的审题关键。如下面的材料: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在一次实验中碰落了一个烧瓶,结果发现烧瓶并没有碎,他发现这只烧瓶里放着一种叫硝酸纤维素的

溶液,这种溶液会在玻璃表面形成一种薄膜,使玻璃不会破碎。由此,他发明了不会碎的玻璃,应用非常广泛,如汽车挡风玻璃等。可见,创新不是很神秘的东西,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关键是你要用心发现。

这是一则典型的评述性材料,其议论性句子是材料的最后一句:“创新不是很神秘的东西,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关键是你要用心发现。”抓住这一句即可提炼出观点:创新在于发现。

(3)事件性材料,“抓手”即是揭示因果的语句

有些叙述事件的材料往往没有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审题时我们应该重点抓住揭示事件结果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前提的语句进行分析。如下面的材料:

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为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这则材料中,揭示结果的语句是:鳄鱼“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揭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语句是:第一次进攻“它失败了”,第二次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多

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通过分析这“因”“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不难把握材料的主旨:在多次挫折与失败面前,我们不能停止努力,而应该冷静分析,寻找新的出口。

(4)文学性材料,“抓手”即是体现哲理的语句

能够成为作文材料的文学性材料,一般都是十分简短而又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与人生哲理的诗歌或散文片段。这些材料或者通过意象(形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及意象(形象)之间的关系来体现哲理,或者在材料中直接揭示哲理,因此审题时必须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如下面的材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的一首十分精巧的哲理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直接揭示了诗歌的哲理。

材料作文的立意往往有多个角度,但是真正切合材料主旨的角度也许只有“独特的这一个”。所以,材料作文的审题,我们应在吃透材料、找准“抓手”、切“正”切“准”题意上下工夫。

2. 求同寻异,抓住材料的“关联点”。

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面对多个材料,如果只抓住其中一个去立意,那就违背了此类作文的做法。那么,怎样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

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

如下面一组材料:

材料一一—鲁迅说:“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累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材料二——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很多银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就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变成纯金。”

材料三——一位历史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第一则材料谈的是积累要长期坚持;第二则材料讲的是积累不会徒耗时光和精力;第三则材料讲的是多积累广积累必然出成就。三则材料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共性却是积累。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立意:治学要注意积累。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如下面这则材料:

有一个木匠到山里选木材,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觉得没用就走了。后有一位根雕艺术家发现这些树根后,如获至宝,将这些树根雕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请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看似对立,但又是统一的。木匠从实用观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观出发,以树根为“至宝”。理解这层意义,对于作文“立意”十分要紧。

讨论的重点可以突出实用性,可以突出审美性,也可以两者兼容。

3.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材料,确定立意。

众所周知,哲学是分析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有效工具,是研究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力武器。在给材料议论文的审题、立意中,正确运用哲学的观点,是准确立意,避免偏题、离题的好办法。因此,我们应该掌握以下哲学观点:辨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度”的观点,内因和外因的观点、理论和实践的观点等。例如下面这则材料:

在西伯利亚有一种动物叫白貂,它十分爱惜自己洁白、漂亮的羽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玷污。于是猎人利用它的这个弱点,在它的巢穴周围撒满煤粉,这样白貂就束手就擒了。白貂并没有因此改变习性,依然年复一年的守护着自己洁白的羽毛。

从辨证的角度分析这则材料,白貂爱干净、漂亮的天性没有错,但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却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度”。我们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这则材料,生物已经进化了几百万年,从体形、外观到思想、习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白貂身陷绝境却依然固我,前途堪忧。由此可见,这则材料的正确立意是——变通。

4.注意点题,偏离题目及时补救。

考场作文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试题有限制条件,阅卷有时间要求。这就要求考生,严格依题为文的同时,掌握一些点题的方法,要利用标题、导语、开头、结尾、段首等这些关键处把体现题意的文句“亮出来”,让阅卷者能清楚看到。

考场作文由于紧张等原因造成“离题”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而聪明的考生却能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发现离题,及时纠正,从而得到高分。例如一次我校月考作文题是“我的母亲”。有位考生一看题目欣喜若狂,因为他初中时写过这样的题目,而且他的那篇作文写得特别好,至今他还能记清文章的内容。于是他把那篇得意之作默写了下来,反复润饰后,抄写在试卷上。最后他才发现,试卷上的题目是“我的母亲”,而自己的得意之作却是“我的母校”。一字之差,内容要求却相去甚远。此时,离考试结束只有两分钟,重写或做大的修改都不可能。怎么办呢,考生急中生智,刷刷刷——在原文后加了一段文字:

“我是一个孤儿,一直在校园中成长,我的母校就是我的母亲!”

阅卷老师认为,文章通篇用了拟人手法,又有真情实感,这位考生因恰当的收拢了走偏的题旨,意外的得了42分。当然,这种补救很难使作文得高分,所以希望考生落笔之前要仔细审题、认真构思。

综上所述,能够认识到材料作文写作中的常犯弊病,注意避免,并且掌握一些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的技巧,将有助于考生作文应试能力的提高。

参考书目:

(1)《语文教学通讯》 2009年增刊

(2)《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B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y5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