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题

更新时间:2024-05-02 00: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开放教育汉语语言本科专业《美学专题》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五分,共二十分) 1、

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

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

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二、 简答(每题十分,共四十分)

1、美感的心理要素有哪些?

心理要素有(1)感觉和知觉(2)联想和想象(3)情绪和心境(4)理解(5)还包括其他成分,如期待、意象、记忆、通感等。

2、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

3、 艺术的六对基本风格是什么?

(1)主观表现风格与客观再现风格(2)阴柔优美风格与阳刚崇高风格(3)含蓄朦胧风格与明晰晓畅风格(4)抒展沉静风格与奔放流动风格(5)简约自然风格与繁富创意风格(6)规范谨严风格与自由疏放风格

4、崇高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1)崇高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崇高以巨大的矛盾冲突获得审美价值 (3)自然界以不平凡的形态使审美主体获得崇高感

一、名词解释(每个五分,共二十分)

1、

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2、 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内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

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4、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四、 简答(每题十分,共四十分)

1、审美关系与功利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审美关系中的对应双方是对象的美与主体的情,而功利关系中的对应双方是对象的善与主体的意志。功利活动的目的是占有、支配对象甚至消灭对象,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观照对象,以求得精神的享受与充实。功利活动具有排它性而审美活动则具有分享性等。联系:(1)从发生学角度看,人类的实用功利活动是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与他的世界建立起审美活动的基础。(2)功利关系本身的内涵也是历史地丰富着的。

2、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

3、艺术的逻辑分类有哪几种?

(1)本体论分类模式(2)心理学分类模式(3)符号学分类模式(4)功能论分类模式

4、 美育的功能有哪些?

(1)陶冶情性(2)开启智力(3)以美储善(4)以美塑形

二、

一、名词解释(每个五分,共二十分)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想象一般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六、 简答(每题十分,共四十分)

1、审美活动的方式有哪些?

(1)日常式审美(2)鉴赏式审美(3)研究式审美

2、艺术的六对基本风格是什么?

(1)主观表现风格与客观再现风格(2)阴柔优美风格与阳刚崇高风格(3)含蓄朦胧风格与明晰晓畅风格(4)抒展沉静风格与奔放流动风格(5)简约自然风格与繁富创意风格(6)规范谨严风格与自由疏放风格

3、优美与崇高的异同是什么?

区别:在主体的审美感觉中,优美和崇高能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优美一起的是单纯的快感,可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心境是单纯而宁静的;而崇高所引起的是奋发激荡、昂扬向上的情绪。共同点:优美与崇高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满足感官的要求,不涉及明确的目的,都表现出主观的合目的性。

5、 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直觉性(2)愉悦性(3)超越性

1.美学的研究对象:

自从鲍姆嘉通建立美学以来,对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四种意见:

(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科学。

(2)康德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

(3)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4)近代心理学派的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心理。

教材认为:应当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和审美教育。

2.学习美学的现实意义:

(1)时代的需要。

(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

学。

(3)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美学。

3.学习美学的方法:

(1)方法论原则:以马列主义理

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具体方法:艺术学的方法;

心理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发生学的方法;科学实证的方法。

第一章 美论

一、重点名词:

审美直觉

二、一般了解:

1.古希腊和罗马早期对美的探索。

2.柏拉图的关于美的本质探讨的主要代表著作。

3.普洛丁的主要美学观点。

4.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对美的探索。

5.英国经验派美学的两个流派。

6.康德的美学思想。

7.审美与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8.审美关系和功利关系的联系。三、重点问题: 1.黑格尔的美学观:

(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 (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

(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

(1)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了现实美本身,认为生活本身就是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突出了美与人类生活的本质联系; (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本主义”出发,模糊地感到了美的现实基础。 3.美学史关于三个论美的模式:

(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代表人物有毕达哥拉斯、达。芬奇; (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如柏拉图;

(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如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 4.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关于美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说: (1)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首先,劳动使主体和客体开始了分化;

其次,伴随着萌芽状态的劳动,人的身体器官的质量、形态和功能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再次,劳动在使主客体分化的同时,也使人的意向有了所指,并且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世界。

(2)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

首先,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其次,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扩大的。 (3)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 首先,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其次,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 人。

所以: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5.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

(1)审美关系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6.审美关系中的多重属性:

(1)个体性和集体性。

(2)民族性。

(3)阶级性。

第二章 美感论

一、重点名词:

1.美感

2.审美个性

3.美感活动

4.审美愉悦

5.相似联想

6.接近联想

7.对比联想

8.再造想象

9.创造想象

二、一般了解:

1.中外美学史上人们对美感的根

源与本质的种种观点。

2.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

3.康德的“审美四契机”。

4.智力机制与认识活动。

5.意志机制和行为活动。

6.情感机制和美感活动。

7.审美理解的三个层次。

三、重点问题:

1. 美感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

物:

对象的意义要靠人的感觉来发

现,包括美感在内的人的感觉的产生,是人类长期劳动、使自然界得以人化的结果。自然界人化的过程是全部世界史的过程,因此,美感也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

2.审美意识共同性的原因:

(1)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

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

(2)从历时性的角度看,人类在

社会实践中,不断地积淀着历史的文明,建构了人类社会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

(3)形式美感的共同性最具有代

表性,这是从社会实践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较少受到时代、民族和地域的影响,因此往往是人们共同的审美趣味范畴。

3.美感的心理机制:

(1)智力机制与认识活动;

(2)意志机制和行为活动;

(3)情感机制和美感活动。

4.美感的心理结构:

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首先是一个

双重的动态结构。同时,审美心理结构不仅是共时的,而且是历时的。

5.美感的特征:

(1)直觉性;

(2)愉悦性;

(3)超越性。

6.美感的生理基础:

(1)美感的生理表现;

(2)美感的生理发生:人的感觉系统和大脑。

7.美感的心理要素:

(1)感觉和知觉;

(2)联想和想象;

(3)情绪和心境;

(4)理解。

8.审美感知的特征:

(1)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

(2)审美感知具有完整性;

(3)审美感知注重形式的表情性。

9.联想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

(1)相似联想;

(2)接近联想;

(3)对比联想。

10.理解的特殊性:

(1)是非概念性和非逻辑性;

(2)是模糊多义,意味无穷。

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

一、重点名词:

1.社会美

2.内在美

3.艺术美

4.科学美

5.崇高

6.悲剧性

7.喜剧性

8.讽刺

二、一般了解:

1.关于自然美产生根源的几种观点。

2.技术美的特征。

3.技术美的要求。

4.美的基本表现形态:崇高和优

美。

5.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观

点。

6.艺术中的崇高。

7.优美与崇高本质上具有共同

点。

8.艺术中的丑。

9.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性美

感的产生的几种观点。

10.正常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

11.美学史上关于丑与美之间关系的论述。

三、重点问题:

1.美的形态:

按照美在不同存在领域性质的不同,美的存在形态有:

(1)自然美;

(2)社会美;

(3)艺术美;

(4)科学美;

(5)技术美。

2.自然美的形态:

(1)奇险美;

(2)壮丽美;

(3)幽静美;

(4)秀丽美。

3.自然美的特性:

(1)客观性。我们用“自然”这个总括的专门名词来表明自发性、直接的生活、感性、可感觉的对象:风景、植物、动物。

(2)形式感。所谓形式感,即大自然之基本外形惟一作用于人的精神、感觉的能力。

4.社会美的形态:

(1)人的形象美;

(2)内在美;

(3)生产劳动美;

(4)社会变革美。

5.内在美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

(1)善是首要的条件;

(2)知识也是形成内在美的重要条件;

(3)内在美的形成还与人的能力、性格、气质等有密切的关系。

6.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没

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创造技巧

的发展。

7.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

第一性的美;而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

8.科学美的特性:

(1)主客观的统一性:一方面,

科学美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科学美又具有主观性。

(2)科学美与科学真之间具有辨证统一性。

9.科学美的原则;

(1)简洁性;

(2)新奇性;

(3)对称性;

(4)统一性。

10.崇高的审美特征:

(1)崇高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

物;

(2)崇高以巨大的矛盾冲突获得

审美价值;

(3)自然界以不平凡的形态使审

美主体获得崇高感。

11.优美的特点:

(1)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

衡状态。

(2)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

神怡的审美感受。

(3)其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

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

12.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在主体的审美感觉中,优美与崇

高能够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优美引起的是单纯的快感,可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心境是单纯而宁静的;而崇高所引起的是奋发激荡、昂扬向上的情绪。

13.关于审丑的问题:

(1)现实生活中的丑,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是作为美的异化、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着。

(2)审美范畴的丑不同于伦理范

畴的恶。

(3)应该将有条件产生审美价值

的丑和无条件产生审美价值的丑严格区分开。

(4)丑依附于美而获得自己相对

独立的价值,因此,所谓“审丑”实质上还是一个审美问题;

(5)承认丑在艺术中的审美价值

并不意味着对现实中的丑进行肯定。

14.悲剧性美感的类型:

(1)源于代表社会先进思想的正

面人物因时代因素、对手条件或自身局限而导致的失败和毁灭。

(2)源于“小人物”的命运悲剧。

(3)源于落后人物的英雄行为的

悲剧。

15.悲剧性美感的实质:

(1)悲剧性的崇高感是矛盾冲突

中的美;

(2)悲剧性的崇高感是情感升华

的理性美;

(3)悲剧性的崇高感是人类尊严

的体现。

16.喜剧性美感的特征:

(1)喜剧反映的基本内容是现实

生活中的丑;

(2)喜剧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

张;

(3)喜剧性美感的特征在于笑。

17.喜剧性美感的类型:

(1)机智;

(2)讽刺;

(3)幽默。

第四章 艺术美论

一、重点名词:

1.艺术

2.绘画

3.雕塑

4.演出艺术

5.舞蹈

6.音乐

7.小说

二、一般了解:

1.再现说与表现说。

2. 艺术类型——一般与个别的

中介。

3. 种类与风格——艺术类型的

两翼。

4.艺术分类研究中的两种倾向与艺术的逻辑分类体系。

5.艺术的基本种类。

三、重点问题:

1.关于艺术的现代的多元理解:

(1)“有意味的形式”说;

(2)“艺术符号”说;

(3)“生产美的技术”说;

(4)艺术本质否定论。

2.艺术是一种生活的意识形式和审美的精神生产:

(1)就艺术与一般生产的共同

规定而言,实际上揭示了艺术作为人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的实践性;

(2)就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而

言,具有一般精神生产的各种规定性;

(3)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

生产,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定性。

3.艺术的基本风格类型:

(1)主观表现风格与客观再现

风格;

(2)阴柔优美风格与阳刚崇高

风格;

(3)含蓄朦胧风格与明晰晓畅

风格;

(4)抒展沉静风格与奔放流动

风格;

(5)简约自然风格与繁复创意

风格;

(6)规范谨严风格与自然疏放

风格。

4.造型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

(1)书法;

(2)绘画;

(3)雕塑;

(4)建筑;

(5)工艺美术。

5.演出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

(1)舞蹈;

(2)音乐;

(3)戏剧;

(4)曲艺;

(5)杂技。

6.语言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

(1)诗歌;

(2)小说;

(3)散文;

(4)网络文学。

7.影象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

(1)摄影艺术;

(2)电影艺术;

(3)电视艺术。

第五章 审美论

一、重点名词:

1.鉴赏式审美

2.研究式审美

3.审美注意

4.审美体验

5.审美品味

6.审美领悟

7.审美净化

8.审美批评

9.审美评判

二、一般了解:

1.审美批评是高级形态的接受活动。

2.日常式审美的特征。

3.鉴赏式审美的特征。

4.研究式审美的特征。

5.解释的分类。

三、重点问题:

1.审美活动的意义:

(1)美作为一个展示的过程,只

有在接受者的具体的接受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

(2)审美活动的意义还在于它为

美创造主体,审美的对象只有对于这个主体来说才是美的;

(3)审美活动也影响着美的创

造;

(4)审美的人道主义特征或审美

的人道主义功能,是审美活动的重要意义维度或价值取向。

2.审美活动的方式:

(1)日常式审美;

(2)鉴赏式审美;

(3)研究式审美。

3.审美过程:

(1)审美注意阶段;

(2)审美体验阶段;

(3)审美品味阶段;

(4)审美领悟阶段;

(5)审美净化阶段。

4.审美欣赏的特点:

(1)审美欣赏是超越性的;

(2)审美欣赏是想象性的;

(3)审美欣赏是情感性的;

(4)审美欣赏是个人性的。

5.审美批评的特征:

审美批评是在审美欣赏的基础上

进行的理性的思考活动。它既是一种审美享受,又是一种审美评判。没有欣赏,审美批评活动会变成纯粹的科学认知;如果没有判断,这一活动又会停留在欣赏阶段。因此,审美批评是欣赏和判断的有机融合,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6.审美批评的种类:

(1)印象式审美批评;

(2)形式主义审美批评;

(3)背景主义审美批评。

7.审美批评的过程:

(1).描述;

(2)解释;

(3)评价。

第六章 美育论

一、重点名词:

1.美育

2.审美能力

二、一般了解:

1.美育的由来。

2.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

三、重点问题:

1.中国近代的美育思想:

(1)“美育是情感教育”的思想,

梁启超为代表。

(2)纯艺术教育的美育思想,王

国维为代表。

(3)“以美育代宗教”的美育思

想,蔡元培为代表。

2.西方古、近代美育思想:

(1)柏拉图的美育思想;

(2)席勒的美育思想。

3.关于美育的四种观点:

(1)美育就是完人教育。

(2)美育就是关于美的价值的和艺术教育。

(3)美育就是美学理论的教育。

(4)美育就是美感教育。

*教材的观点:美育即审美教育。

4.美育的任务:

(1)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2)审美鉴赏力的培养;

(3)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5.美育的功能:

(1)陶冶情性;

(2)开启智力;

(3)以美储善;

(4)以美塑形。

6.美育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使

命:

(1)美育对重建当代人的人生价

值观的启悟。

(2)美育对人格境界的提升。

(3)美育可以推动达致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

7.美育实施的途径:

(1)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

(3)社会教育。

余论:美学的未来

一、一般了解:

1.中国美学的历史。

2.中国美学的发端:

3.老子的美学思想。

4.庄子的美学思想。

5.孔子的美学思想。

6.孟子的美学思想。

7.中国美学的发展与繁荣。

8.汉代的美学思想:以《淮南子

为代表的接近道家思想的美学;

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承袭屈原楚辞传统的美学;以董仲舒、扬雄、王充、《毛诗序》为代表的儒家美学。9.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勃兴。刘勰

的《文心雕龙》博大精深。

10.盛唐气象。

11.宋元美学特点。

12.明清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

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意义。

二、重点问题:

1.现代中国美学的生成:

(1)梁启超、王国维的开创之功;

(2)蔡元培的倡导和推行;

(1) 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的新的

美学思想;

(2)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发

展。

2.新时期以来美学学科建设成

就:

(1) 马克思主义美学走出被政治

桎梏的僵化状态,焕发出勃勃生机。

(2) 新时期以非常迅猛的态势大

量引入西方美学思想,特别是现代美学思想,形成了新的气象。

(3)古典美学研究蓬勃兴起。

(3) 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范围的

“美学热”,使美学从高雅的殿堂进入人民大众之中。

(4) 与美学走向相一致,美学研究

对象日益多元化。

(5)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加

强,中国美学开始了构建“中国”美学的历程。 科学美

答:科学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指科学活动中的美,是科学活动中那种能体现人的探索本性和认识能力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的美”,前一句是对的,但后一句就不对了,因此规范解答应该是“错”,理由是:这种说法只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而否定了自然美的实质也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即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自然美与人紧密相关,无法割裂。

1.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的美。

答:错。这种说法只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而否定了自然美的实质也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即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自然美与人紧密相关,无法割裂。)

(五)简答题。这个题型要求比较简单,答对要点可以了,不必展开论述。比如:

1. 艺术符号具有哪些共同特性?

答:艺术符号具有的共同特性是:表意性,表情性,蕴藉性,交流性。

(六)论述题。对论述题的要求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述问题,这就是说,只回答理论描述是不完全的,必须联系实际作答。例如下面的例子:

1.“试举例论述多样统一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什么特点。”规范解答应该分三步:

首先答出多样统一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即“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之一,其两种基本形态是调和与对比。调和是各种非对立因素之间相联系的统一,对比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二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差异因素的趋向性的不同上。”

然后应该分别结合实例具体论述“调和”与“对比”的特点:调和的主要特点是在差异中趋“同”,是两种或多种相近或相似因素的相互联系,使之和谐统一,形成差异不大的变化,产生协调的美感。对比的主要特点是在差异中趋“异”,把美的事物中有明显差异的两种或多种因素相互组合,在互相映衬和对照中使各自的特征更加突出。

最后还应该再综合起来谈一谈“调和”与“对比”的关系:“作为多样统一的基本形态,对比和调和,都是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表现出多样统一的和谐美。”这样的论述才可称完整、丰满、具体。

一、填空题

1. 鲍姆加登 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 《美学》 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 ”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 以往全部世界史 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 我思故我在 ”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 康德 、 席勒 、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 李泽厚 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 贝尔 。

8. 王国维 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 ”、“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 叔本华 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 古代社会 》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 蒙昧时代 、

野蛮时代 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 80 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 无功利性、形象性、和 感染性 。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 共同的美 。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 实用化、 通俗化 、和 商业化 ,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 人类的符号实践 。

17.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 自由感 ,在本质上是对 本质力量 的肯定。

18.形式美的产生,离不开人类在符号实践中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对 形式 的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19.审美意味的情感性,是指 声音 作为富有审美意味的符号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 20.审美统觉又称“联觉”或“ 通感 ”,是感官互相挪移、感受互相渗透的心理现象。 21.人的美主要从个体形象、社会关系、 社会文化 的层面上表现出来。 22.社会美直接地现实地表现了人的 本质力量 。 23.审美想象可分为 感知想象 、 再现想象 、创造想象。 24.纯审美是指在审美和艺术活动中体现出的注重 精神生活 纯粹的意向。 25.美的形象性是指美通过 符号形式 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

26.形式美的产生与人类符号实践及在符号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形式感 密切相关。

27.交流性是指艺术符号是传达的 媒介 ,它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思想情感得以交流。

28.造型艺术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以 自然符号 为媒介创造具有空间实体的活的形象的艺术。 29.要完整地界定艺术,必须把作品、读者、作者、 创造 和 文化语境 这几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

30.清代著名学者 姚鼐 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经典论述。 31.所谓含蓄蕴藉性,是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语言符号实践,其语言组织内部包含着丰富的 意义生成 可能性。

32.古典性文化的审美特点:第一, 空灵 ;第二, 流转有韵 ;第三, 蕴藉 。

33.抽象的几何形是 伊斯兰 文化的形式美选择之一。

34.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摄影等属于 造型 艺术。

35. 席勒 在《美育书简》一书中第一次从人性的完善角度论述美育,将其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36.历史上不同的美育观念都是围绕着对人、尤其是对“ 理想人 ”的看法展开的。 37.所谓美育,是利用 审美形象 感染作用来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的主要特点在于 趣味性 、 感染性 、 多样性 。

38.梁启超主张以美育的方式启蒙,从而提出了“ 趣味教育 ”的主张。

39. 席勒 的《 美育书简 》首次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概念,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

40.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发生的有系统的综合变化过程。它包括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 情绪的发展 。

41.以 孔子 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对后来的美学理论影响最大。其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 君子 ”。

42.青少年审美活动的情感性特征表现为情感的 情感性 、复杂性、浪漫性。

43.在艺术教育中,一切具体手段和方法都应该围绕青少年 审美 能力发展这个核心。 44.开展青少年美育的原则是以 活动 为中心、激发与传授相结合、个性化原则、 注重交流 。

45.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的特点是 目标性 、 系统性 、 连续性 、迁移性。

46.教学艺术包括 设计 艺术、教学组织艺术、教学语言艺术、心灵关照艺术。

47.1994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专业人员 ,承担 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 民族素质 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48.教师的教学艺术融汇着自身的 知识修养 、人格特征和 情感经验 。

二、单项选择题

1.著名的“美的理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 A )提出的。 A.柏拉图 B.鲍姆加登 C.黑格尔 D.贺拉斯 2.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美是主观的是( B )。 A.康德 B.狄德罗 C.柏拉图 D.黑格尔

3.美国哲学家布洛克把( D )作为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提出来,并从语言学角度作出论证。 A.直觉 B.通感 c.审美移惰 D.审美态度

4.直观具象性,是指( D )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 A.综合艺术 B.语言艺术 C.表演艺术 D.造型艺术 5.提出“自下而上”美学研究方法的是德国心理学家( C )。 A.席勒 B.叔本华 C.费希纳 D.狄尔泰

6.《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 B )。 A.王国维 B.朱光潜 C.宗白华 D.蔡仪 7.具有“瞬间永恒性”特性的艺术是( D )。 A.综合艺术 B.语言艺术 C.表演艺术 D.造型艺术

8.在中国美学史上,具体地论述“艺术意境” “节奏”等概念的现代美学家是( C )。 A.梁启超 B.王国维 C.宗白华 D.朱光潜

9.在中国( B )时代,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 A.先秦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10.关于悲剧的本质,黑格尔的观点是( B )。

A.悲剧是通过英雄或普通人的悲惨遭遇来显示命运的力量。

B.悲剧是两种对立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永恒理性的胜利”。 C.人生在世就是痛苦,只有泯灭欲望,才能于苦海脱身。 D.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1.中国晋宋时代著名画家( C )提出了“畅神说”。

A.王维 B.刘勰 C.宗炳 D.钟嵘

12.作为形体构成的基本符号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是( B )。 A.点 B.线 C.面 D.体

13.经典性和代表性属于何种审美文化形态的文化产品特性( D )。 A.古典性文化 B.现代性文化 C.外来文化 D.高雅文化 14.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 C )。 A.表现 B.再现 C.写实 D.和谐

15.哥特式教堂所体现的西方文化的形式美选择是( C )。 A.均衡 B.线 C.比例 D.几何形 16.虚拟性表演是下列哪种综合艺术的基本特征( A ) A.戏曲 B.戏剧 C.电视 D.电影

17.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是( C )的基本特征之一。 A.戏剧 B.戏曲 C.电影 D.电视 18.诗歌的基本特征是( A )。

A.凝练性 跳跃性 音乐性 B. 凝练性 节奏性 音乐性 C.抒情性 节奏性 音乐性 D. 抒情性 凝练性 节奏性 19.提出“自我认同”说的是( B )。P383 A.卢格 B.埃里克森 C.怀特 D.皮亚杰 20.提出“趣味教育”的是( B )。P149

A.王国维 B.梁启超 C.鲁迅 D.蔡元培 21.二十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A )方面 A.人的启蒙和解放 B.建立美育学科 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 D.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23.在中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是( B )。 A.胡适 B.蔡元培 C.梁启超 D.鲁迅

24.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B )。 A.直观性 抽象性 纯真性 B. 直观性 创造性 纯真性

C.创造性 直观性 抽象性 D. 直观性 抽象性 情感性 14、如何理解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176)

答案参考:

对这个问题思考的层次是:什么是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它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对这种特性应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来完整地认识它?所以要有一个清晰的、完整地思路,并且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

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自由特性。它可以从两个方向上理解: 一是形式美得以构成的自然物质材料及其结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素。

二是形式美是人类的长期的符号实践中从各个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自由美。

15.艺术的“化丑为美”(p70)

答案参考:

什么是“化丑为美”?即艺术运用符号把丑变为审美对象,赋予它美的价值。如何“化丑为美”呢?其基本策略有三种:批判,对照,形式创造。 16.简述青少年美育的意义。(389-390)

答案参考:

青少年美育的意义在于:它是促进青少年审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17.简要回答如何理解美的符号性特征。P43-44

答案参考:

美的符号性是指美所具有的物质化形态的特性。这里有三层意思:美以符号形式向人类传达其内在意义;人类通过符号表达人生的美;人类还通过符号构建相互沟通的美的世界。春江花月、冬日初雪、万里长城、蒙娜丽莎、??一切美的现象,都是通过符号形式展现出自身的内在意义。这些符号形式唤醒人类心灵深处的宇宙意识和表达美的体验的冲动,而这种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也正是通过一定的符号形式得以表达,再进一步说,这种表达出来的符号及其意蕴,就成为了人类相互交流、分享、共鸣、同情的媒介,从而促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的沟通,达成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五、论述题

1.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写道:“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试论这段以诗品诗的话语的美学含义。 P85

2.论述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P113-114 3.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p148-149

4.请结合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谈谈你怎样评价大众文化。 P369-370

5.何谓审美能力?举例说明美育是如何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163-164) 答案参考:

关于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在传统美育理论中二者常常不分,而现在时代的\泛审美\特点使审美教育范畴大大扩展,艺术教育不再等同于审美教育,而是属于美育范畴内的一种类型。

审美能力,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个体的审美能力是有差异的,但美育可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美育对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即能提高人敏锐地发现、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和能增强人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力。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人积极想象和思考,进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和认识世界,形成对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例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是平凡的事物,而诗人丰富的感情作用于它,使它们成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当我们欣赏诗句,吟哦诵读,情感的波涛激荡,想象的闸门开启,也在这平凡的事物上面感知到动人的美,这就是美育的作用。

同时,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通过美育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从美的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美育培养的理解力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李商隐诗中的春蚕、蜡烛,凝聚着诗人深厚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思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情感的执着和奉献。这是艺术的形象,有意味的形象,是诗人审美地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创造性的结晶。读者在这个鲜活而意味深长的形象里感悟到诗人对世界的审美理解和表达,感悟到诗人的创造力。这个感悟的过程也正是提高审美理解力、创造力的过程。

美学专题复习题

一. 填空题

1.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鲍姆加登)

2.《诗学》一书的作者是 ,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名为 。(亚里士多德 文心雕龙) 3.提出了“美与善相统一”论断的人是 。(苏格拉底)

4.提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的人是 。4.伍举 5.艺术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是 。 (5.丹纳)

6.“美本身”这一概念是柏拉图在 中提出来的。(6.《大希庇阿斯篇》) 7.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的人是 。7.威廉?荷加斯 8.德国古典美学最著名的两个代表人物是 、8.康德 黑格尔。

9..心理学美学发展起来以后,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学说,如立普斯(Lipps)的 ,克罗齐(B?Croce)的 ,谷鲁斯(K.Groos)的 等等。(9.移情说 直觉说 距离说)

10.自然美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 、 、 、 等形态。(10.奇险美 壮丽美 幽静美 秀丽美) 11.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家是 ,他的代表作是 。(11.克来夫?贝尔 《艺术》) 12.“艺术符号”说的代表理论家是 。(12.恩斯特?卡西尔 苏珊?朗格)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有(1、ABCDE )。 A.美的本质的理论 B.艺术本质理论 C.美的规律理论 D.美和美感起源的理论 E.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2.“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一观念,包括(2、ABCDE ) A美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 B.美在主客体交互作用中 C.美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中 D.美是诸多规定的综合

E.美是多样性的统一

3.在审美关系中,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他有(3、ABE)。 A.社会性 B.精神性 C.自然性 D.物质性 E.历史性 4.美感的深层心理特征包括(4、ABCD )。 A. 生理与心理的矛盾统一 B. 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 C. 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 D. 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 E. 想象与情感的矛盾统一

5.人生天地之间的美的形态主要有(5、BCD ) A.科学美 B.艺术美 C.自然美 D.社会美 E.技术美 三、名词解释

1.心理距离说: 1、 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上世纪提出的,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

2.丑2、 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3.崇高 3、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四、简答题

1.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人的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美离不开活的形象,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对象化;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2.审美人生观有何基本内容?为什么说在美的问题上要以人生为本? 2、(1)审美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A. 人生的意识。人的生存和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类的生活。

B. 人生的反思和反悔。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

C. 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应当是最美的人生。 (2)在美的问题上以人生为本,这是因为: A. 美学研究的根本使命在于提高整个人生的境界;

B. 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

C. 以人生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有其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3.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

3、(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 (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五、论述题

1.试举例说明一般理解与审美活动中的理解的区别。 、(1)审美中的理解,有助于领悟作品中的深层文化意蕴;

(2)审美中的理解,与情感交融在一起;

(3)审美中的理解,对对象进行抽象地处理,又作具体地呈现,是抽象与具象的统一(每点4分)。

2.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月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1)虚拟性:艺术意象的虚拟性即非现实性,指采取非现实形态表现现实事物,可以虚构、编造,甚至违背常情常理;

(2)感性:指意象可为感官直接感知,体验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无需借助自觉理性的反思; (3)想象性:指借助想象把一般表象拓展、上升为审美意象的特征,这是艺术意象最重要的特征;

(4)情感性:指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情感因素而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美学专题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1:简要叙述一下书中介绍的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

答:在西方,公元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探求宇宙本原时最早谈到美的问题,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苏格拉底论述美和善的关系,为了解美的本质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其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但是,在科学没有充分发展和严格分科的情况下,许多对于美的真知灼见往往同哲学,宗教,政治,伦理和文艺混杂在一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美学专著,也没有明确划分美学研究的特殊对象。

直到18世纪以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步形成并全面发展起来。在哲学领域,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和英国经验哲学,对美学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此后,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使这门学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美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诞生,是人类美学思想一次伟大的变革,一次壮丽的日出。到了20世纪下半叶,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部门美学得到空前发展,这些研究顺应了人类审美要求的需要,拓宽了美学的研究领域,为美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2:简述三种论美的模式?

答: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和根源的情况相当复杂,思路和着眼点几乎各不相同。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其中每一观点,流派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分别归属于我们美的模式中。美的理论观念的全部多样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模式:

(1) 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毕达哥拉斯,达.芬奇等人的美学观点就属于这个模式。一个方向

就是偏重于“美在客观形式”,因而形成一种“技术美学”。另一个方向则偏重于“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形成了心理学派的美学,比如精神分析美学。

(2) 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从柏拉图那里延伸出来的这条对美的本质的探问

之途,悠长而深邃。

(3) 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这种模式是对前两种模式的综合。

从以上三种模式看来,在美学史上呈现的不同观点纷繁驳杂,虽然主要的美学家和美学学派在这几个关于美的模式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毕竟没有给出一个无懈可击的答案。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

以发现他们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理。真正能够将探索美的路途照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那是一次伟大而壮丽的日出。 3:谈谈你对美的含义?

答:美,是美学的根本范畴,也可以叫做“元范畴”。它涵盖了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丑,崇高,戏剧性及其他的美的特征的共同点。所以说,美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据,是美的事物和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本质规定性和一般原理。说到一般原理,那自然应该深入到现象背后去进行一番反社会探究,而不是仅仅就个别的“美”的现象生发一些感想。 4:美感的含义是什么?

答: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了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等。狭义的美感,则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5:美感的特征是什么?有什么特殊性?

答:美感的特征是:第一,“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第二,“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第三,“关系”的特征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四,“模态”特征没有概念而又有必然性。特殊性是:其一,是非概念性和非逻辑性。其二,是模糊多义,意味无穷。 6:美感的心理结构是什么?

答: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首先是一个双重的动态结构,从表层上看,审美器官直觉把握审美意象:从深层上看,以情感为中介,审美意识系统对审美意象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即将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等,注入到意象之中,也正是因为审美意识系统的作用,人的感觉器官才成为审美器官。审美心理结构的动态过程,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功能在精神活动领域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整个身心都被情感激活,形成了外在器官与内在心灵,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和谐,呼应,因此,得到了对精神需要的满足和情感的愉快。

第二次作业

1:美的形态的含义是什么?

答:美的形态是美的本质的具体表现。因为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之中,它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多种多样。正因如此,人们在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才产生不同的美感类型,这就是美的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自然美主要表现为哪些形态?

答:a,奇险美,悬崖峭壁,古树参天,惊涛骇浪,雷鸣电闪,瀑布高悬等自然景象,令人产生惊心动魂的感觉,这就是奇特美。

B,壮丽美,辽阔的大海,浩瀚的沙漠,旭日东升,夕阳晚照,辽阔的天空,无边的草原,起伏的林海等,常常给人以胸怀开阔的感觉,从而产生壮丽美。

C,幽静美,幽谷溪流,清潭印月,空山鸟鸣,月明显稀,浓荫翠盖等景色,再配以幽雅的人文景观,令人觉得似在“世外桃源”之中,此即“幽静美”。

D,秀丽美,花红柳绿,彩蝶翩翩,小溪叮咚,山清水秀,雨后彩虹等,给人的是一种秀丽美。 3:人的形象美与内在美有什么关系?

答:人的形象美是人类本身最直接的审美对象,内在美是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的美,美即善,善即美,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内在美的形成要靠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但更要靠自我约束和自我塑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的人。 4:艺术美是什么?和现实美有什么关系?

答: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艺术世界是美的世界,艺术创造是美的创造。艺术美作为人类美的世界,艺术作为人类美感物态化的集中表现,确证着人类内在心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最典型的美的存在形态。

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第一性的美;而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 5:优美和嵩高的关系是什么?

答:优美所代表的匀称,和谐,精细等,正是实践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果,它体现的是经过改造的社会现实对人类实践的明确而单纯的肯定。就像一座已峻工的大厦,昔日杂乱,喧嚣,繁复的一切全都被清理完毕,留下的只是一座按照人的意志并服从人的需要的一座建筑它的方位是经过测量的,它的形体是合乎比例的,它的结构不仅适用,而且是经过装点修饰的。它作为实践的结果摆在那里,从而让人感觉到了美。比较起来,崇高所显示的是剧烈的内在冲突,这种冲突的内容是精细和谐的外在形式所无法容纳的,所以,它不能不冲破这一切,以极为反常的粗犷,巨大,不规则等特色,经急剧的场景和氛围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剧烈的矛盾冲突,也才能在其结果中体现出美。 6:喜剧性美感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答:1:喜剧反映的基本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丑。

2:喜剧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张。 3:喜剧性美感的特征在于笑。 7:如何审丑?

答:a自然形态的丑和艺术形态的丑的界限。

B审美范畴的丑和道德范畴的丑(即丑恶)的界限。

C与美相结合相对照相转化的丑和游离于美之外的丑的界限。 D艺术内容的丑与艺术形式的丑的界限。

E以肯定的态度处理丑的题材,因艺术表现的成功而获得的丑的审美价值和以否定的态度处理丑的题材,因艺术表现的成功而获得的丑的审美价值的界限。

第三次作业

1: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答:第一层次是艺术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定;第二个层次是艺术与一般精神生产的共同规定;第三个层次是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的规定;艺术的本质,就存在于这三个层次的种种规定的内在关系之中。 2:艺术的六对基本的风格是什么? (1) 主观表现风格与客观再现风格。 (2) 阴柔优美风格与阳刚崇高风格。 (3) 含蓄朦胧风格与明晰晓畅风格。 (4) 抒展沉静风格与奔放流动风格。 (5) 简约自然风格与繁富创意风格。 (6) 规范谨严风格与自由疏放风格。 3:我们中国特色的对艺术是如何分类的?

答:现代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基本种类,可以概括为这样十七种:即一,书法,二,绘画,三,雕刻,四,建筑,五,实用一装饰工艺术美术,六,音乐,七,舞蹈,八,曲艺,九,戏剧,十,杂技,十一,诗歌,十二,散文,十三,小说,十四,网络文学,十五,摄影,十六,电影,十七,电视艺术,这十七种艺术。 4:什么是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成,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 5:如何看待“网络文学”?

答:网络文学是数字化生存时代随着媒体革命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网络文学以其独有的载体的虚拟性和主体的隐私性,使其审美更具有超幻性,网络文学的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和大众性的特征,对

应着精神“狂欢”的特质,对应着观念“解构”的理论。网络文学“超文本”的不定性与互动性,为读者和作者带 来了双重自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学自由的民间理想。

但是,网络文学的单向感官传播,过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也使其在拓宽个人体验的同时,使读者陷入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文学阅读的意义反而变成了无意义,蒙太奇式的见解也消解了文学的深度,不利于文学品格的提高。网络文学的价值和特征,网络文学能否取代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和美学基本理论有何影响,目前学术界正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

第四次作业

1:审美活动有哪几种方式? 答:(1)日常式审美 (2)鉴赏式审美

(3)研究式审美 2:审美活动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1)审美注意(2)审美体验(3)审美品味(4)审美领悟(5)审美净化 3:审美活动有什么特征? 第一, 审美欣赏是超越性的。 第二, 审美欣赏是想象性的。 第三, 审美欣赏是情感性的。 第四, 审美欣赏是个人性的。 4:什么是审美批评?

答:是艺术和公众之间的桥梁,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基础上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5:什么是美育?它的基本功能和任务是什么?

答: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美育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审美创造的培养。 美育的功能:是陶冶情性,开启智力,以美储善,以美塑形。 6:谈一下你对孔子的美育思想理解?

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人要真备美 德。必须学习,因为知识是美德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引导通过美而走向善,没有知识再好的愿望也会落空,人要有必要的理性,否则就会步入岐途。只有知识追求伴随生命的历程,一个人才能成为内心丰富,修养高深的人。孔子的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一直地传统美育的核心和主导观念。虽然有很多人对其进行了不断的发挥和完善。

美学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三) 一、 填空题

1.美的基本表现形态是___崇高___和__优美___。

2.喜剧性美感的类型主要有___机智、讽刺____和__幽默___。

3.艺术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__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___的实践。 4.艺术类型的两翼是___种类___和___风格__。

5.审美欣赏接受的个人性特点决定了审美欣赏接受的、差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

6.审美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印象式、形式主义、和背景主义审美批评。 7.审美批评的过程包括_描述、解释、和 评价。 二、名词解释

1.讽刺:讽刺是以夸张的手法对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所作的辛辣 的嘲笑和非难。

2.艺术: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和最典型的呈现形态。

3.审美净化:审美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品味

和领悟,从而受到激励与鼓舞,使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的一种接受效果。

4.审美品味:审美品味就是对美的回味,即一种对美的整体意味和内蕴的审视、把玩与反思。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艺术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答:此观点错误。

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而不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审美的精神生产。

2.夸张的力量来自于真实。

答:此观点正确。 夸张的力量来自于真实,离开了真实,所谓的夸张给人带来的只能是低级的笑或庸俗的笑,夸张就变得毫无意义,也就很难产生喜剧的效果。

四、简答题:

1.简述喜剧性美感的特征。

(1)喜剧反映的基本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丑; (2)喜剧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张; (3)喜剧性美感的特征在于笑。 2.试析艺术的本质。

艺术是一种生活的意识形式和审美的精神生产:

(1)就艺术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定而言,实际上揭示了艺术作为人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的实践性;(2)就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而言,具有一般精神生产的各种规定

性;(3)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定性。 3.简述审美的过程。 (1)审美注意阶段; (2)审美体验阶段; (3)审美品味阶段; (4)审美领悟阶段; (5)审美净化阶段。 五、论述题:

1.试析悲剧美感的本质?

(1)悲剧性的崇高感是矛盾冲突中的美; (2)悲剧性的崇高感是情感升华的理性美; (3)悲剧性的崇高感是人类尊严的体现。

2.试析审美活动的意义。(1)美作为一个展示的过程,只有在接受者的具体的接受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2)审美活动的意义还在于它为美创造主体,审美的对象只有对于这个主体来说才是美的;

(3)审美活动也影响着美的创造;

(4)审美的人道主义特征或审美的人道主义功能,是审美活动的重要意义维度或价值取向。 美学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四) 2007-09-23 19:10 一、 填空题

1.蔡元培认为,培养健全的人格要通过__德育__、__智育__、_美育__、__体育__相结合的途径才能实现。

2.一般说来,美育的实施主要有__家庭美育_、学校美育_和_社会美育_等三个。

3.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审美范畴,如__“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__等,影响非常深远。

4.在现代中国美学的生成过程中,成就最高的是__梁启超__、王国维 和 蔡元培_。 5.在现代中国美学的形成过程中,成就最高的是 朱光潜 、宗白华_和 邓以蜇。

6.真正的美只属于_人类_。

二、名词解释1.审美注意: 就是审美主体在初次面对审美对象时,由于对象的美的特质而被吸引,也可以说是对象的可以引发美感发生的特质对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点燃。

2.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就是审美者对美的一次感性的经历。

3.审美评判:是指批评家从一个公认的审美标准对仳评对象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评估,或做出褒贬判定。

4.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审美批评是在审美欣赏的基础上进行的理性的思考活动。 审美批语它既是一种审美享受,又是一种审美评判。没有欣赏,审美批评活动会变成纯粹的科学认知,如果没有判断,这一活动又会停留在欣赏阶段。

2.美育就是美的基本知识、美的理论的教育。 答:此观点错误 我们认为,美充即审美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

四、简答题:1.审美活动的方式有哪几种类型? 1)日常式审美;(2)鉴赏式审美;(3)研究式审美。 2.简述美育的任务。

1)审美感受力的培养;(2)审美鉴赏力的培养;(3)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3.简述美育在当代的功能与使命。

1)美育对重建当代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启悟。(2)美育对人格境界的提升。(3)美育可以推动达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论述题:

全面、正确地答出要点,充分、必要地分析、论述。 1.试析审美欣赏的特点。

(1)审美欣赏是超越性的;(2)审美欣赏是想象性的;(3)审美欣赏是情感性的;4)审美欣赏是个人性的。

2.试析美育的功能。

(1)陶冶情性;(2)开启智力;(3)以美储善;(4)以美塑形

1.请简要回答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

青年时期是人生命变化最快的时期,各种纷至沓来的新的外在刺激对于敏感而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往往引起巨大的、强烈的情感反应,使青少年在审美活动中也表现出异常的情感性特征。

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过渡性、转换性、不稳定性。过渡性是指此阶段中个体生理发育由儿童向成人迅猛过渡。转换性是指个体的情感、智力=道德等各方面从幼稚向成熟转变。不稳定性是指个体的社会归属感尚比较模糊,感情生活也动摇不定。 2.儿童的审美活动具有哪些特征?

儿童的审美活动与儿童的心理特征是紧密不可分的。

儿童的审美活动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好奇心为动力,具有鲜明的游戏精神,主观化色彩较浓,注重直观形式。

3.青少年美育目标包含哪些内容?

青少年美育的目标是根据美育的总目标,结合青少年发展特征和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而提出的在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具体美育目标。教材中主要从青少年个体形象、想象力、理性能力、价值取向和人格培养五个方面提出了美育目标,可以认真温习有关内容。

青少年美育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即青春形象的塑造,想象力的激发,理性能力的培养,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健康人格的生成。 4.简述青少年美育的意义。

对青少年美育原则的理解应该结合对青少年发展的特征和审美活动特征的研究来进行。这部分内容也请学习教材。

青少年美育的意义在于:它是促进青少年审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教师提高审美修养的原则是什么?

教师本身具有美育功能,自身也是学生直接的审美对象,是对教师角色的新的认识,从美育的高度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需要教师自觉地加以体认。

主动性原则,内外兼修的原则,专门性与宽泛性结合的原则,持续性原则。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青少年美育原则的理解。

人的审美需求是一种情感需求,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它由情感所驱动,又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知觉、想象、理解等,所以表现在审美活动中,青少年常常将自身敏感的情绪投射于对象,形成审美活动的复杂多变。

青少年美育的原则有四条:以活动为中心,激发与传授相结合;个性化原则,注重交流的原则。以活动为中心是一个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活力丰沛、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美育的基础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只有在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青少年才能积累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丰富审美趣味,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个体。而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违背美学和美育基本的感性特征的。激发与传授相结合的原则,是基于美育是一种教育方式,它必定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和审美表现热情,同时通过传授一定的技巧、手段、知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实际条件的支撑。个性化的原则符合青少年审美的差异性特征,同时审美本身是创作性的、富于个性色彩的活动,美育的效果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个体接受才能获得,所以美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

教,按需施教。美育过程是以个体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释放、表现、交流、沟通、吸纳过程,交流体现了美育过程的本质。师生之间、群体伙伴之间、欣赏者与审美对象之间、欣赏者通过一忽上作品与艺术创造者之间的交流是美育活动成功的保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y4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