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把握思想感情(教师版)

更新时间:2024-05-20 07: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歌鉴赏学案——读懂诗歌,把握思想感情

孙晓红

【学习目标】

1.梳理、归纳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2.读懂诗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目标说明】

做好诗歌鉴赏,要把握住两个大的方面:第一,读懂诗歌;第二,回答准确。而无论哪类诗歌,其鉴赏都是建立在读懂文本和明确题干的基础之上,故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和对题目的准确理解尤为重要。(读懂诗歌可借助翻译诗歌的方式,通其大意即可。) 【方法提示】

读懂诗歌要关注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意象、典故、关键词、题材等。 【导学过程】

一、看题目,揣摩内涵信息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 题目信息:除夜、宿、驿馆

思想感情判断:感慨自身遭际,孤苦凄凉之情。 问题: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2分)运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分) 方法总结:

诗歌的题目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作用,有时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情感、主旨、写作目的、写作背景等,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所以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二、看注释,提取暗示信息 例: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 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青藤居士、青藤老人。他性情狂放,对权势不妩媚,二十岁考上秀才后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

1

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注释信息:终身不得志于功名 思想感情判断:抒发了自己无人赏识,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和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

问题: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 “明珠”就是指葡萄,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实际上是指诗人自己的才华。作者借葡萄画无处卖,抒发了自己无人赏识,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和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得到别人赏识的心情!) 方法总结:

注释往往是对诗歌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关键字词的介绍,它的存在就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可以说,注释就是出题人给考生的暗示。

介绍写作背景,往往是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 解释相关诗句,往往是暗示本诗的用典、寓意或意境;

介绍作者,往往是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特点,或主旨; 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往往是降低阅读的难度。

三、看作者,做到知人论世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陆游被罢斥归故乡。

作者信息:陆游,南宋诗人。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思想感情判断: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启用良将,尽快收复中原,恢复统一的精神。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和平相处的思想感情。

问题: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方法总结:

知人论世,就是通过把握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许多诗歌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学习过程中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等。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就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 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在外,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

2

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末期、朝代已亡),则要考虑悲愤(悲叹)国势之情,或收复失地之心。等等。

四、明意象,把握特定含义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宣城见杜鹃花

李 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意象:子规、杜鹃花 思想感情判断:思乡之情

问题:“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方法总结: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明确了意象的特定含义,也就容易明白作者在诗中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知典故,恰当取其意义 例: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注] 吴激(1090~1142)金代作家、书画家。字彦高,自号东山散人,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奉命使金,次年金人攻破东京,金人慕其名,强留不遣,命为翰林待制。善诗文书画,所作词风格清婉,多家园故国之思。

典故:全篇引用三个典故:其一是“犹唱后庭花”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二是“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堂百姓家。”其三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思想感情判断:抒发了亡国隐痛。

问题:请简要赏析这篇作品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作品主要使用的是典故。一、二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南朝灭亡指代北宋亡国;三、四、五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感叹北宋王朝的倾覆;后三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表达了诗人羁身北国、沦落天涯的悲苦。这首词剪裁连缀唐人诗句,抒发了亡国隐痛,温婉悲凉。 方法总结: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一般来说,作者使用典故,常常是

3

借典故的特定意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反用就是反用原典的意义。

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抓关键词,准确把握情感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关键词:折柳

思想感情判断:思乡

问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曲的寓意”、“本诗的思乡之情”、“折柳的关键作用”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方法总结: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因此,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一般指的是诗眼,体现诗人情感的词,动词、形容词等。

七,看题材分类,体悟思想感情 例子略

方法总结:

写景诗:高洁志向、淡泊心情;挣脱羁绊、心灵自由;日月常存、韶光易逝;无比热爱、田园风光;喜爱农村、淳朴民风

咏物诗:高洁志向、淡泊心情、恬淡闲适;失意潦倒、壮志难酬 思乡诗:思念亲人、思乡怀远、怅惘失落;独在异乡、羁旅情愁

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时伤乱;借古赞今、国运昌盛;凭吊古人、感慨自身 战争诗:保家卫国、豪情满怀 ;厌恶战争、表达苦难

边塞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征战沙场、赤胆忠心

送别诗:送别友人、难舍难分或别后思念;赞誉友人、志向高洁;向往友人、恬淡隐居 抒怀诗:闺中怨妇、思念丈夫;人生境遇、凄凉失意;曲高和寡、不趋流俗;高洁志向、淡泊心情;与民同乐、快意欢欣;厌弃官场、向往隐居

爱国诗:忧国忧民、感怀担心;建功立业、报效祖国;英雄末路、国运危亡

4

等等。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问题: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彷徨)的情绪。(2分)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1.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2.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1.(5分)【参考答案】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答出一点给2分,语意完整给1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2.(6分)【参考答案】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答出“虚”和“实”各给2分,答出“拓展意境”和“深化感情”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wi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