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名师押题

更新时间:2023-03-16 09:27: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创新大课堂】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名师押题

押题一 科举制

1.科举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缓行而出,喜谓侍臣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掂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够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东成《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元代科举的规模与地位不能同两宋相比,总的说来,科举制度在元代是一个中落期。这虽然是元代蒙古统治者文化低落的反映,但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况又促成了元代文学艺术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甚至是优点。

材料三 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2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三)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盒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摘自互联网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学者认为元代科举制的状况与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何关系?元代文学艺术

1

的突出特点或优点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型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科举制时须注意哪些原则?(3分) 解析 第(1)问,影响需依据材料归纳得出。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平民的进身之阶”、 “朝中名士……,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实际上考查政治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文学艺术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的衰落,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元代文学艺术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甚至是优点。第二小问实际上问元朝文学艺术的突出成就,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晚晴科举试题归纳特点即可,着力从师夷长技的角度思考;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回答即可,但是角度要丰富,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对外关系等角度思考回答。第(4)问谈评价要根据材料。关键句在“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尊重和敬畏);材料对本国历史不能抱“偏激的虚无主义”,不能认为“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说明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评价。

答案 (1)影响:选拔了很多人才(开元后,朝中名士由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或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巩固了统治(或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或加强中央集权);促进诗歌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的发展)。(8分)

(2)关系:元代科举制衰落客观上促进了当时文学艺术的繁荣。(3分)特点:散曲和元杂剧(元曲)繁盛;文人画(写意画)成就突出。(3分)

(3)人才:了解西方文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2分)

背景: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实用人才;戊戌变法的推动;清末新政的促进;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传统科举制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任答三点得6分)

(4)原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对科举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3分) 押题二 唐宋中央集权

2.唐代的中央官制成熟完善,宋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图2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

2

材料二 “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1)根据材料一、二,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4分) (2)根据图2和材料二,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代中央集权制如何导致“君主独裁体制”形成?(3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来看,宋代宰相与其他官员地位平等,材料二对行政体制进行了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即可。第(2)问回答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第(3)问提取材料的信息“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然后找出皇帝如何处理军国大事即可。

答案 (1)特点:宋代宰相只是众多高级官员中的一位,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处处受其他部门制肘。(4分)

(2)影响:扩大了决策部门及决策者的数目,达到互相制衡,加强了皇权;导致君主专制独裁体制形成;既能集思广益,却又降低行政效率;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目大增,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宰相处理的民政经常涉及军事和财政问题,如果宰相与枢密使和三司使未能有效地沟通和合作,政策便难以施行。(6分。答出三层意思即可)

(3)形成原因:中央常设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由于掌管各种政务的官员职级相同,部门之间如有冲突或合作,需要君主介入和仲裁,这就抬高了君主在日常决策上的地位。(3分)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w3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