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复习思考题(1)
更新时间:2024-03-27 14: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心理学基础》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题(10 分)
1、根据心理学各分支学科承担的任务不同,心理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基础研究和__。 2、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电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_传导。
3、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突触囊泡内的神经递质来完成的。
4、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__。
5、在自然情景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做系统的观察、测量和纪录,以了解其心理的研究方法是__。 6、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情绪、人格特质、价值观、心理健康以及其它心理品质的方法是__。
7、__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状态。
8、一般把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叫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活动。如果人的意识不是指向外在信息,而是指向自己内部的大脑加工过程,这就是__ 。
9、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叫__。
10、从分析处理的角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__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
1.在研究身心发展时,通常把个体的心理划分为生理的发展、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人格的发展、依恋和社会性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发展。其中,( )的发展,影响人的人际关系、恋爱及婚姻状况。
A 认知和语言B 人格C 依恋和社会性D 道德品质 2、下列哪个心理现象不具有引发行为动机的作用。 A 思维B 动机C 情绪D 意志
3、重视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理论派别是( ) A 行为主义B 认知派C 精神分析D 人本主义 4、在心理理论派别中,( )主张用客观实证的方法去考查个体的外显行为,反对用内省法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活动,试图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
A 行为主义B 认知派C 精神分析D 人本主义
5、目前盛兴的强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尊重学生、重视对学生潜能开发的教育主张,与下列哪种心理学理论派别有关( )。
A 行为主义B 机能主义C 精神分析D 人本主义
6.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操纵的籍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叫( )。 A 自变量B 因变量C 控制变量D 无关变量
7、在实验研究中,实验者预定要测量记录的、随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被试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叫( )。
A 自变量B 因变量C 控制变量D 无关变量 8、( )就是在控制的情景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访谈法
9、在自然情景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做系统的观察、测量和纪录,以了解其心理的研究方法是( )。 A 个案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访谈法
10、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情绪、人格特质、价值观、心理健康以及其它心理品质的方法是( )
A 测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访谈法 三、判断题(10 分)
1. 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化学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电传导。 2.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3.注意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状态。
4.意志和情绪一样,都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
5.科学心理学研究有严密、科学的方法和一套尽可能减少误差的收集和解释数据的程序,所以科学心理学与常识不同,与心理玄学也不一样。
四、名词解释(12 分)
1.反射弧2、观察法 3、测验法 4、实验法 五、简答题(28 分)
1.从事基础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2.心理学家进行的研究有哪两大领域,其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3.学习心理学对你和你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4.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答出四种以上)? 六、论述题(30 分)
1
1.联系实际论述学习心理学对你和你未来工作的意义。
2.心理学理论很多,请你选其中一种理论说明理论名称、某代表人物,并论述其主要观点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参考答案1 一、填空题
1、应用研究,2、化学,3、突触,4、反射弧,5、观察法,6、测验法,7、注意,8、元认知,9、神经回路,10、实验研究。
二、单项选择题
1. C ,2.A ,3. C ,4. A, 5. D,、6. A ,7. B,8. A ,9. C,10. A 三、判断题
1.错,2.对,3.对,4.对,5.对 四、名词解释
1.反射弧、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反射方式实现的。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在实际活动中,执行反射的结构装置是环状的,所以也叫反射环。
2、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做系统的观察、测量和纪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这是收集资料的初步方法,使用方便。
3、测验法、测验法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情绪、人格特质、价值观、心理健康以及其它心理品质的方法。
4、实验法、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景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其中,研究者操纵的籍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叫自变量,实验者预定要测量记录的、随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被试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叫控制变量。
五、简答题
1.从事基础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从事基础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希望达到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描述行为(描述一种行为的本质)解释行为(说明这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
预测行为(预测这种行为将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发生)控制行为(改变影响这种行为的条件) 2.心理学家进行的研究有哪两大领域,其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领域。其研究的目的是、基础心理学家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应用心理学家研究的目的还包括改善人的行为,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描述行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对行为进行观察,描述行为就是指在对典型行为的精确观察和详细记录的基础上,对行为进行命名和分类。
解释行为、说明行为产生的原因。预测行为、预测行为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要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控制行为、行为控制指根据预期结果改变影响行为的条件。改善行为、心理学知识可以用来控制人的行为,但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行为,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
3.学习心理学对你和你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对自己的意义从以下几点分析、学习、人际交往、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的帮助。
对未来工作从以下几点分析、教学方面(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等等)、育人方面(课堂管理、个别心理辅导、师生沟通等)。
4.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请简要说明。(要求答出三种)?
信息加工以及思维、个体心理包括感知、记忆等对信息进行输入、编码、保存、检索和提取的一系列加工过程,也包括对概念的理解、思维、问题解决和迁移等复杂的信息整合过程。一般把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叫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等心理活动。
心理动力与情绪、心理学探讨个体心理和行为发生与改变的内在动力,这些被称为心理动力,也探讨需要和动机是否满足带来的行为反应即情绪。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的选择与偏向。它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和意志等。
心理差异、心理学研究的个体差异主要集中在能力差异与人格差异两方面。能力就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人格是构成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研究差异心理一方面是揭示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建立差异的系统理论,另一方面是陈述差异的事实,为教育上的因材施教和社会上的职业分工提供依据。
六、论述题(30 分)
1.联系实际论述学习心理学对你和你未来工作的意义。
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对自己、学习、交往、心理健康等的帮助。 对未来工作、教学方面(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等等)、育人方面(课堂管理、个别心理辅导、师生沟通等)。
2.心理学理论很多,请你选其中一种理论说出名称、某代表人物,并论述其主要观点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2
人本主义、主张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潜能开发,认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代表人物、马斯洛主要观点、人有多种需要,按低到高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较高一极的需要才出现,自我实现是最高需要。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教师要关心学生,了解和培养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帮助学生满足他的需要,以激发行为动力。教师也要相信学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给以尊重、共情等学习环境,学生就能自我成长。
第二章 需要与动机 一、填空题(10 分)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__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按起源分,可分为自然需要和__。
3、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__,而非指活动本身。 4、精神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一定的__。
5、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__。 6、自然需要也称__,包括饮食、休息、运动、空气等多种需要。
7、社会需要是__特有的需要,如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劳动的需要等。 8、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__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
9、需要转为动机,除了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还需要适当的客观条件,即__ 。 10、研究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__ 的不同而不同。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 1、属于人类需要的有( )。
A 自然需要B 社会需要C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D 以上都是 2、下列哪项不属于人的自然需要( )。 A 饮食B 运动C 劳动D 睡眠
3、哪个心理学家提出需要层次论( )。 A 杜威B 西蒙C 马斯洛D 巴蒲洛夫 4、在心理理论派别中,( )主张用客观实证的方法去考查个体的外显行为,试图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
A 行为主义B 认知派C 精神分析D 人本主义 5、动机有哪些功能( )。
A 激活的功能B 指向的功能C 维持和调整的功能D 以上都是 6、下列不属于奥苏伯尔提出的动机类型是( )。
A 社会性动机B 认知内驱力C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 附属内驱力 7、研究发现,( )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A 低等B 中等C 高等D 不确定
8、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强化程式及行为塑造技术( )。 A 桑代克B 斯金纳C 杜威D 西蒙
9、按照S—R 心理学家的观点,人们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 和刺激因( )而建立的牢固联系。 A 需要B 动机C 强化D 以上都不是
10、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成就动机论( )。 A 威纳B 阿特金森C 皮亚杰D 詹姆斯 三、判断题(10 分)
1.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 需要是个体活动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3.需要转为动机不需要条件。
4.按照动机的动力来源分,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一级的需要才会产生。 四、名词解释(12分)
1.需要,2、动机,3、控制源,4、驱力说。 五、简答题(28 分) 1.需要的种类有哪些?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3.动机的功能? 4.动机的种类?
六、论述题(30 分)
1.联系实际论述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并对教育的启示。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3
1、不平衡,2、社会需要,3、心理过程,4、物质产品,5、直接原因,6、生物需 要,7、人类,8、动机,9、诱因,10、活动性质。 二、单项选择题
1. D ,2.C,3.C ,4.A, 5.D,6.A ,7、B,8、B ,9. C,10. B 三、判断题
1.错,2.对,3.错,4.错,5.对 四、名词解释
1.需要、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 欲求。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2、动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 部动力,而非指活动本身。
3、控制源、控制源指人知觉到谁或什么事应对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或行为的结果负责。
4、驱力说、驱力说认为,有机体为了降低某种内驱力状态,即降低一种不愉快的激起或唤起感,就会以某种方式作出特定的反应。
五、简答题
1.需要的种类有哪些?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分,可以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分,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动机的功能?
动机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4.动机的种类?
动机的种类有不同分法,根据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奥苏伯尔提出,学校情景中的动机包括认知内驱、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六、论述题(30 分)
1.联系实际论述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并对教育的启示。
动机对于人类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学习中,掌握学科的知识,需要动机的激活、维持和调整。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教师要关心学生,了解和培养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帮助学生满足他的需要,以激发行为动力。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之前,教学的最好方法应当是,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状态如何,都要集中注意,尽可能有效去教他们。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1)设置合理的课程目标;(2)提供适当的奖励;(3)让学生在迁移中学习。
第三章 意识与注意 一、判断题。(10 分)
1.任何一个个体都能被深度催眠。( ) 2.内容丰富的对象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 )
3.随着年龄的增长,REM 在睡眠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变少。( ) 4.飞行时差可以说明日周期对人的影响。( ) 5.人在睡眠时,意识状态是停止的。( ) 二、填空。(10 分)
1、有四种时间循环与人的行为相联系,即 、 、 和90 分钟。 2、通常人们做梦会在睡眠的 阶段。
3、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 、 、 和嗜睡。 4、催眠效果取决于受试者的 高低。
5、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是 和 。 三、单项选择题。(10 分)
1.正常清醒时,能思考,能灵敏地解决问题,这种状态下的脑电波是( )。 A.β波B.δ波 C.θ波D.α波
2.我们有时候说有些人能一目十行,有些人不能,这主要指个人的( )的差异。 A.注意转移B.注意广度 C.注意分配D.注意稳定性
3.下面哪一种不是心理促动药物?( ) A.兴奋剂B.镇静剂
4
C.迷幻剂D.葡萄糖
4.在( )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B.白日梦 C.自动化的D.睡眠
5.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 )。 A.假性失眠B.情境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D.药物性失眠
6.学生上课时“走神”现象属于( )。 A.意识失控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 C.白日梦状态D.半睡眠状态
7.明天要考试,今晚难以入睡,属于( )失眠。 A.情境性B.假性C.失律性D.兴奋性
8.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D.潜意识注意
9. 在旅行时,由于倒时差所出现的暂时性失眠属于( )失眠。 A.假性B.失律性C.情境性D.功能性
10.我们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处于( )意识状态。 A.可控制的B.自动化的C.白日梦状态D.不自觉的 四、名词解释。(12 分) 1、意识 2、日节律 3、注意 4、注意广度 五、简答题。(28 分) 1、意识的状态有哪些? 2、睡眠障碍有哪些? 3、注意的种类有哪些?
4、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题。(30 分)
1、注意的特征有哪些?请谈一谈如何根据学生的注意特征来组织教学。
2、影响注意特征的因素有哪些?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如何提高自己的注意力。 参考答案3 一、判断题。
1、× 2、√ 3、√ 4、√ 5、× 二、填空。
1、一年、28 天、24 小时。 2、快速眼动睡眠。
3、梦魇、夜惊、睡眠窒息。 4、受暗示性。
5、指向性、集中性。 三、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A 5、D 6、C 7、A 8、C 9、B 10、B 四、名词解释。
1、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考、记忆等一般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环境中人、事、物变化的综合
觉察与认识。
2、生物节律、指机体在维持内环境稳态和对外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各种功能活动常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而复始
的节律性变化。
3、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4、注意广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五、简答题。 1、意识的状态有、(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2)自动化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 2、睡眠障碍有、(1)失眠,包括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和药物性失眠。(2)梦魇。(3)夜惊。(4)睡眠窒息。(5)嗜睡。
3、注意的种类有、(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4、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 1)注意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六、论述题。
5
1、答案要点、(1)注意广度、①概念。②影响因素。(2)注意稳定性、①概念。②影响因素。(3)注意分配、①概念。②影响因素。(4)注意转移、①概念。②影响因素。
2、答案要点、(1)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活动任务与个人的知识经验。(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①无关刺激的干扰。②个体的情绪。(3)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①活动的熟悉和难易程度。②活动之间是否能建立起某种反应系统。(4)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①个体的神经系统。②前一活动的性质和人们对它的关系,以及它与后一活动的关系程度。
第四章 感知觉
一、填空题(10 分)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_。 2、个体把感觉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叫__。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_关系。
4、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__。
5、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应能力就是感受性,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就是__。 6、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除了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做出反应外,也会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产生认知,并与此伴随会有对自己的认知,这些是__。
7、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下降,这个过程是__。 8、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__。 9、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_。
10、在自下而上的加工中,我们对信息的分析从基本的感觉单元(细小的特征)开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觉;在__加工中,我们利用已有的知识,迅速地把各种感觉特征组织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
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 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蔽
3.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 )在起作用。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 )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 )。 A 整合B 对比C 适应D 联觉
6、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应能力就是感受性,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就是( )。 A.差别感受性B.感受性C.绝对感受性D.感觉阈限 7、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应能力就是( ),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就是感觉阈限。 A.差别感受性B.感受性C.绝对感受性D.感觉阈限
8、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相应的刺激量是( )。 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C.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
9、当人从亮处走入黑暗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 )。 A.适应B.对比C.明适应D.暗适应
10、当人从暗处到明处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下降,这个过程是( )。 A.适应B.对比C.明适应D.暗适应 三、判断题(10 分)
1.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2.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觉或限。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正比关系。 4.适应是指感受性总是不断提高的过程。
5.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恒常性。 四.名词解释(12 分)
1、知觉2、社会知觉3、绝对感觉阈限4、绝对感受性 五、简答题(28 分)
1.什么是知觉的选择性?那些刺激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2. 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3. 知觉的理解性及其作用是什么? 4.. 如何才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六、论述题(30 分)
1. 知觉的特性有哪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论述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6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0 分)
1、感觉,2、知觉,3、反比,4、暗适应,5、感觉阈限,6、社会知觉,7、明适应,8、 恒常性,9、韦伯定律,10、自上而下。 二、单项选择题
1.C,2.A,3.D,4.C,5.C,6.D,7. B,8. D, 9.D,10. C 三、判断题
1.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错) 2.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觉或限。(错)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正比关系。(错) 4.适应是指感受性总是不断提高的过程。(错)
5.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恒常性。(对) 四.名词解释
1、知觉、个体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
2、社会知觉、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除了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做出反应外,也会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产生认知,并与此伴随会有对自己的认知,这些是社会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是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和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是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
3、、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的感觉阈限。
4、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的感觉阈限,相应的感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知觉的选择性?那些刺激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知觉时,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以便于更清晰的感知的知觉特性也叫知觉的选择性,这种“对象——背景”的组织能力可能是先天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刺激物的变化、对比、不一致等更能引起人的注意,成为知觉的对象。
2. 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以便于更清晰的感知的知觉特性也叫知觉的选择性。这种“对象——背景”的组织能力可能是先天的。
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有不同的部分与属性,但人们在知觉时,并不把它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们组织为有一定意义结构的整体,这种知觉的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在起作用。
恒常性、尽管刺激的性质随眼睛和头部的运动而变化,但知觉的远距离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不变的,知觉的这种特性叫恒常性。
3. 知觉的理解性及其作用是什么?
知觉的理解性、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在起作用。知觉的理解有助于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理解也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它能帮人把缺少的部分补起来。
4.如何才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1)、修饰外表。( 2)、适度自我表露。( 3)、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 六、论述题、
1. 知觉的特性有哪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
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以便于更清晰的感知的知觉特性也叫知觉的选择性。这种“对象——背景”的组织能力可能是先天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刺激物的变化、对比、不一致等更能引起人的注意。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有不同的部分与属性,但人们在知觉时,并不把它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们组织为有一定意义结构的整体,这种知觉的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在起作用。
恒常性、尽管刺激的性质随眼睛和头部的运动而变化,但知觉的远距离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不变的,知觉的这种特性叫恒常性。在教学中,教师语调柔和亲切,高度适中,身体语言的使用,色彩对比鲜明的教学挂图,大小或字体不同的板书,对重点内容的重复,教学幻灯片中设计的运动部分等等这些刺激特性的使用,遵循知觉组织原则的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能产生对知识的更清晰的感知;避免在一个班频繁地更换教师或教师发型服饰的过多变化也是为了同样的作用。结合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等因素的教学也会影响知觉的理解。
2.联系实际论述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影响个体社会知觉的因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认知者个人的原有经验(现代社会心理学称之为图式)、兴趣和价值观念、个人好恶感(情绪状态)以及一般的认知偏见。一般的认知偏见包括上面提到的光环作用,也包括刻板印象(由经验形成的对某类人的看法)、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
7
(离回忆最近的分手时的印象)等等,这些认知倾向往往会影响认知的准确性,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人有意识地克服。
第二,认知对象的魅力、知名度、自我表露等特征。 第三,认知场合的背景和空间距离等情景因素。
第五章记忆
一、填空题(10 分)
1、根据记忆的时间,按先后阶段顺序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 和长时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 。 3、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包括编码、储存和 。 4、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
5、短时记忆的信息主要以 的形式储存。 6、复述有两种:保持性复述和 。 7、长时记忆的编码以 为主。
8、在概念的上,人们可以最好地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思考。 9、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 。
10、长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信息的 造成的。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
1、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
2、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 A.感觉登记B.注意C.组块D.复述
3、平常测验中使用的题目,如名词解释就属于( )题目。 A.识记B.回忆性C.保持D.再认
4、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 )。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平行干扰D.互面干扰 5、哪一种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 A.感觉记忆B.工作记忆C.长时记忆D.语义记忆 6. 将电话号码8585582 编成“拨我拨我我帮尔”,以帮助记忆,这种复述称为( )A.语义复述B.精细复述C.保持性复述D.情景性复述 7、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有效条件是( )。 A.精细复述B.分散复述C.集中复述D.保持性复述
8、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暂时寄存器作用的记忆是( )。 A.感觉记忆B.有意记忆C.语义记忆D.短时记忆
9、从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看,处在( )部位的内容遗忘最多。 A.开头B.中间C.结尾D.两端
10、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个组块。 A.7±2 B.5±2 C.8±2 D.9±2 三、判断题(10 分)
1、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字词、人名、原理、观念、怎样骑车等 2、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的储存形式有视象和声象。 3、提取的表现方式有再认、识记和回忆。
4、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形式有视觉代码、听觉代码、语义代码和情绪代码。 5、长时记忆的结构有归类、图式等类型。 四、名词解释(12分)
1.陈述性记忆2、精细复述3、基础水平4、图式 五、简答题(28 分) 1、记忆包括哪些基本过程
2、简述记忆系统的信息加工观点 3、长时记忆是如何储存和建构的? 4、遗忘曲线说明了什么规律? 六、论述题(30 分)
1、联系实际论述长时记忆的结构。 2、如何增进记忆?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短时记忆2、程序性记忆3、提取4、7 加减2 5、声音代码6、精细复述 7、语义代码8、基础水平9、先快后慢10、干扰 二、单项选择题
8
1、B 2、C 3、B 4、A 5、B 6、B 7、A 8、D 9、B 10、A 三、判断题
1、错;2、对;3、错;4、错;5、对 四、名词解释
1、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对事实的记忆。
2、精细复述、精细复述是指将识忆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3、基础水平、概念等级中存在着一个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人们可以最好地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思考,这被称为基础水平。
4、图式、图式是关于物体、人和情境的概念框架或知识群 五、简答题
1、记忆包括哪些基本过程
答、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储存和检索 (一)编码
编码指个体在加工信息时,将外在刺激的物理性特征(如声音、形状、颜色等等),转换成另一种抽象的形式,以便在记忆中贮存并供以后使用的心理表征。
(二)储存
储存,也称保持,指将已经编码的信息留存在记忆中,以备后用。储存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储存的信息其内容和数量都会发生变化。
(三)提取
提取,也称检索,指在必要时将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取出应用的心理过程。提取主要有两种形式,回忆和再认
2、简述记忆系统的信息加工观点
答、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些子系统虽然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因此相互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到短时记忆中。
3、长时记忆是如何储存和建构的? 答、记忆结构类型有、
(一)归类和概念(二)原型(三)等级和基础水平(四)图式 4、遗忘曲线说明了什么规律?
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六、论述题(30 分)
1、联系实际论述长时记忆的结构。 答、(一)归类和概念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儿童要获得一个词(例如小狗)的语义所必须的心理过程。为了学习这个词的语义,儿童必须存储小狗这一语词使用时所遇到的每一个实例,以及相关背景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儿童找出小狗这个词所表示的共同的核心体验是什么——四条腿的毛皮生物。儿童还要获得这样的认识、小狗不仅用于指特定动物,而且指整个一类生物。这种将个体经验归类的能力――对它们采取相同的行动或者给它们以相同的标签――是会思维的有机体最基本的能力之一(Mewis&Rosch, 1981) 。
你形成的归类或范畴的心理表征被称做概念。例如,小狗这个概念命名了小孩在记忆中集合起来关于狗的体验的一批心理表征。就是通过这个过程,你获得了大量的概念。你有客体和行动的范畴,例如操场和足球运动。概念也可以代表特征,例如红色或大;代表抽象思想,例如真理或爱;以及代表关系,例如比谁更聪明或是谁的姐姐。每个概念都代表你体验世界的一个概括单元。
(二)原型
既然你已经在生活中见过大量的狗,那么当你读这样一句话的时候, “狗埋了骨头”,你会想到什么?你是否回想起某只特定的狗吗?或者你是想像一只典型的狗——你心中狗的原型?研究表明,人们这时所想起的,往往是一只典型的狗,狗的原型。
我们的记忆中有着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若干原型。这些原型产生于你对范畴成员的所有体验。由于这个原因,每次当你遇到一个范畴的新成员时,你的原型就发生精细变化。因此,研究者相信,对一个特定范畴的原型而言,你并不真正拥有一个特定的心理表征。相反地,原型是作为你的样本库的平均而出现的(Hintzman,1986;Nosofsky etr al.,1992)。例如,至今你遇到的所有狗都有助于你形成你的原型狗的心理表征。而且,如果你今天去散步,看到一两只狗,你的原型就会稍作改变。
(三)等级和基础水平
概念和概念的原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通常按等级排列成有意义的组织。例如像动物这样一个大的范畴包括许多像鸟、鱼等这样的亚范畴,这些亚范畴又包括像金丝雀、鸵鸟、鲨鱼和鲑鱼这样的范例。同时动物这个范畴本身又是生物这个更大范畴的亚范畴。概念还和其他类型的信息有联系,例如你存储着这类知识、一些鸟是可食用的、一些是濒临灭绝、一些是国家的象征等。
在上面所提到的概念等级中存在着一个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人们可以最好地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思考,
9
这被称为基础水平(Rosch,1973,1978)。例如,当你在店买苹果时,你可以把苹果叫做水果,但这显然不够,你也可以把苹果叫做红富士,但这又太具体了。在这个例子中,苹果就是基础水平。
(四)图式
我们已经知道概念是组成记忆等级结构的砖瓦。同样,概念也是构成更复杂的心理结构的砖瓦。图式就是由概念构成的一种更复杂的结构。图式是关于物体、人和情境的概念框架或知识群。图式是对你所体验的环境结构进行综合概括的编码的“知识包”。比如说,你有关于厨房和卧室、赛车运动员和教授、惊喜聚会和毕业典礼的图式。现在,请你想一想,你对上述不同范畴的经验是怎样概括的?你想一想,一个毕业典礼是怎样的?你会体会到,图式并不包括你所有的不同体验的每一个细节。图式是你对环境中某种情景经验的平均。图式和原型一样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生活经验的变化而变化。同样,你的图式只包括了那些你十分注意的世界的细节。例如,当要求大学生画出一元硬币正面的图案时,他们毫无例外地都会忽略某些东西!这个例子说明你的图式只是反映了你所注意到的信息。
2、如何增进记忆?
答、一、感觉记忆阶段重在集中注意 需要记忆的信息必得先经过注意,否则,“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没有信息输入,怎么能够记忆呢?
怎么才能集中注意呢?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在这里再重述两点建议: 1、减少分心刺激
注意具有选择性,环境中刺激愈多,选择就愈难;在“目不暇给”的情境之下,是很难集中注意的。因此,集中注意的办法之一,是排除或减少外在干扰性刺激,以免引起分心。实际进行时,可从以下三方面人手、(1)选择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2)使读书活动简单化,除书本及必要文具之外,不携带足以分心的东西(如小说、化妆品等),(3)如在家中自修读书,务使房间保持单纯安静;桌面上少摆陈设,使自己的心思所及,除书本之外,涉及不到其他东西。
2、使目的单纯化
在读书或做事之前,一定要让自己专注于正在进行中的一件事,即使同时有数件事需要做,要想把事情做好,也只能在一段时间之内做好一件事。人没有三头六臂,同一时间数事并进,难免顾此失彼。
二、改善短期记忆的方法
短时记忆虽然只是20秒钟左右的心理活动,但它在整个信息加工过程非常重要。怎样才能使短期记忆发挥最佳效用呢?
1、善用声音代码
短时记忆阶段声音代码最为重要。因此,学习时,遇到生字新词,一定要做到读音正确。正确读音之后,对字形与字义的记忆,就会容易一些。学习英语等拚音文字时,这一点更明显。
2.扩大组块的容量
短期记忆的容量是7加减2,但组块本身并非固定不变;一个组块可以是一位数字,也可以是由数个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由数个单字组成的人名+地名+复字词或成语。扩大组块本身的容量,将多个分离的小单元,组合为一个有连贯意义的大意元,可以增进记忆能力。
3.精细复述和记忆术
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精细复述才能进入长时记忆。有时当你学习来准备考试的时候,你会感觉像在设法获得一些“无组织的信息”,比如要记住一些英语单词,大脑不同部分的功能,等等。这种情况需要自己设法提供结构(主观组织),设法能以创造性的使用概念形成视觉表象或构造句子或故事(心象化)。比如学习“桌子、电灯、烟灰缸、青蛙??”这一词表时,有些被试编成这样的故事、“厨房里有张桌子,桌子上放着电灯,还有烟灰缸,青蛙在电灯和烟灰缸之间跳来跳去,??”这些记忆的成绩就比孤立地识记这些词表好的多。
三、长期记忆宜采用多种策略
增进长时记忆的策略很多,我们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1、多重编码策略
学习时要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多种形式的编码和多通道联系可以增加信息的储存和提取途径,提高记忆效果。
2、轨迹法
对具有空间顺序关系的材料可以使用这种学习与记忆方法。事实上,凡是具有空间顺序的事物,也可以建立时间关系。有人对健忘者建议,对所要记忆的事,可以事情经过从头想起、当时是什么日子,曾到过些什么地方,见过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事??等等,这样可以改善记忆。轨迹法一般用于事后追述记忆,使记忆中贮存的资料,在提取时较易循轨迹找到。
3、编码特定性原则
编码特定性原则表明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记忆效果最好。在一个背景下学习的信息,在另一个不同背景下提取应用就会变得困难。因此,学习时,应该经常变换背景;经常复习,在不同背景下重新整理、组织你的笔记。如果你在参加一次考试遇到障碍的话,试着产生尽可能多的提取线索来帮助恢复最初的背景、“让我们想一想,
我们是在学习短时记忆的那一讲中听到这个内容的??” 4、系列位置
10
信息呈现的位置影响记忆。一般说来,呈现在“中间”的信息记忆最差。因此,学习和复习的时候,你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注意处于中间位置的信息或材料。
5、元记忆
关于元记忆的研究认为人们通常对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有很好的直觉。如果你处在一个时间限制的考试情景下,就应该让直觉来指导你分配时间。如何你正在参加一个考试,在这个考试中你会因给错答案而被扣分,你应该特别注意你的元记忆直觉,避免回答那些你感觉很可能错的问题。
第六章 思维
一、填空题(10 分)
1、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两个,一个是 ,另一个是间接性 2、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 进行的思维活动。
3、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是 。 4、事物不在眼前,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是 。 5、概念可分为 和科学概念。
6、问题空间包含三个方面,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 。 7、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是 。
8、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 。 9、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10、强度的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
1.曹冲称象主要反映出的是( )
A.抽象逻辑思维B.聚合思维C.动作思维D.发散思维 2.思维的主要特征为( )。
A.间接性和概括性B.分析性和概括性 C.间接性和整合性D.分析性和整合性 3.思维的基本过程有分析和( )。 A.抽象B.概括C.比较D.综合
4.解几何题时,需要做辅助线,我们就在头脑中设想出一张图,做了辅助线之后会如何, 这样的思维就是( )。
A.直觉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求异思维
5.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目的分析法D.尝试错误法
6.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这是思维的( )。 A.概括性B.间接性C.合理性D.整体性
7.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寻找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 A.直觉思维B.聚合思维C.抽象思维D.发散思维
8.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这种解决问题的 策略或方法是( )。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目的分析法D.尝试错误法 9.“一题多解”体现的是( )。
A.常规思维B.聚合思维C.直觉思维D.发散思维
10.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 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了。 A.大B.多C.小D.增加 三、判断题(10 分)
1.骑手骑马、研究锻炼的益处、走象棋、回忆办公室门号都属于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主要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
3.有些儿童认为圆就是圆溜溜的东西,包括皮球、弹珠等,这是一种前科学概念。
4. 创造性思维能力(或创造性)的高低通常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新颖性、再定义性和变通性来衡量。
5.问题解决的启发法的主要策略有可获得性启发式、代表性启发式、爬山法、手段目的分析。 四.名词解释(12 分)
1.思维2.创造性思维3.问题空间4.发散思维 五、简答题(28 分)
1.表象在思维中有哪些作用?
2. 问题解决几种重要的启发式策略是什么? 3.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4.如何评价创造性思维水平?
11
六、论述题(30 分)
1. 结合实例,说明几种主要的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 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算法和启发法。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0 分)
1、概括性2、表象3、发散思维4、表象5、生活概念6、认知操作7、经验 法8、功能固着9、中等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B 5、A 6、B 7、B 8、B 9、D 10、C 三、判断题
1、错;2、对;3、对;4、错;5、错 四.名词解释 1.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3.问题空间
问题一般包含三个方面、 (1)初始状态,开始时不完全的信息或令人不满意的状况;(2)目标状态,希望获得的信息或达到的状态;(3)认知操作,为了达到目标状态,你可能采取的步骤。这三部分加在一起定义了问题空间。
4.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这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五、简答题
1.表象在思维中有哪些作用?
答、(1)表象为概念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表象是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具有直观性,又具有概括性,可以为概念形成提供充分的感性基础。这在儿童获得概念的过程中尤其重要。例如,要让儿童掌握“动物”的概念,列举猫、狗、鸡、鸭等多种动物是必要的。
(2)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表象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早为人们所知。例如,小学低年级儿童在解决数学运算问题时,在很大程度上要有表象的参与;中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常常划辅助线,也是依赖表象的例证;设计师在设计图纸时,他们倾向于在头脑中利用建筑物的形象来帮助思维。
在进行推理时,表象也有帮助。休腾洛切尔(huttenlocher et al.,1968)等人给被试两个命题,如“汤姆比迪克高”“ 哈里比汤姆高”,要求被试说出谁最高,谁最矮,这时被试头脑中可能出现不同高度的圆柱体,并用它们代表汤姆、哈里和迪克,根据表象进行比较,直接说出答案。
2. 问题解决几种重要的启发式策略是什么? 答、(1)手段-目的分析法
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或总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即解决问题。
(2)逆向搜索
前面所述的手段-目的分析是从问题的起始状态或当前状态出发,逐步接近并达到目标状态,这可以说是一种正向工作法。
(3)爬山法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顶,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
3.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
(1)策略、知识(2)知识表征的方式(3)定势(4)功能固着(5)动机 4.如何评价创造性思维水平?
答、创造性思维能力(或创造性)的高低通常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来衡量。让我们用例子来解释这些术语。假定你在特定时间内提出了对每年报废的汽车轮胎进行再利用的方法,我们可用以下标准来评价你的建议的创造性、流畅性是你能想出的办法的总数; 变通性是从一种功用转换至另一种功用的次数;独特性是指你的建议的超乎寻常或独特新颖的程度。我们再把你在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上所得的分数加起来,就得出了对你在这一问题上的创造性的评价。
六、论述题、
1. 结合实例,说明几种主要的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的核心是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这
12
样做还要先满足某些条件,即消除应用算子的条件与当前状态的差别,如此进行下去,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或总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即解决问题。
2、逆向搜索
前面所述的手段-目的分析是从问题的起始状态或当前状态出发,逐步接近并达到目标状态,这可以说是一种正向工作法。但是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也可以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倒退到起始状态,而且显得很有效。这就是逆向搜索。
例如,“已知长方形ABCD,求证对角线AC=BD。运用逆向搜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要证明AC=BD,必须首先证明△ACD≌△了BDC;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证明∠ADC=∠BCD,AD=BC,CD=CD。由于ABCD 是长方形,这些条件都满足,所以AC=BD。
3、爬山法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顶,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
爬山法与手段-目的法的不同在于后者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便最终达到目标。
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算法和启发法。
首先让我们考虑明确的问题。根据你自己的经验,你知道,甚至当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明确时,为了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找到正确的认知操作,也仍然存在困难。如果回想一下你在数学课上的经历,你就会知道真的是这样。你的老师给你一个像X2+X-12=0 这样的方程式,要求你算出x 可能的值。你会做什么?为了解决这个代数问题,你可以使用一种算法、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这样你总能为特定类型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如果你正确地应用代数规则,那么,你肯定能够得到x 的正确的值(即3 和-4)。如果你忘记了密码锁的号码组合,你由算法来指导,尝试一切可能的组合,你肯定能找到正确的号码组合――尽管你可能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同不清楚的问题相比,明确的问题有着清楚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因此,算法对它们可能更有用。
当算法不可用时,问题解决者通常依靠启发法(heuristics),所谓的启发法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法则”。与算法策略不同,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却常常有效地解决问题。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人们通常使用启发法策略。
第七章情绪
一、填空(10 分)
1.近代研究中,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 、恐惧和 。 2.我们将人在情绪发生时表现出来的反应划为面部表情和 。 3.我们把情绪的状态分为心境、 和 。 4.我们把情感的状态分为道德感、 和 。
5.我们将压力源归为、躯体性压力源、 、社会性压力源和 。 二、单选题(10 分)
1.人们倾向于接近会给自己带来愉快和高兴的事,逃避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和痛苦的事。这是情绪的。 A、动机功能;B、适应功能;C、健康功能;D、信号功能。 2.人的表情应与他所处的环境相符,这是情绪的。
A、动机功能;B、适应功能;C、健康功能;D、信号功能。
3.意愿不能达到,特别是在外界一再阻碍的情况下产生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B、愤怒;C、悲哀;D、恐惧。
4.由于缺乏处理和摆脱某种情景或事物的能力而引起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B、愤怒;C、悲哀;D、恐惧。
5.足球运动员在进球后表现出来的狂喜属于。 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感。
6.当人面临突然降临的灾难和事故时,他就会动员全身的资源去应付当前的困境,此时他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是。
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感。
7.成绩一般的学生想考重点大学,这样的压力属。
A、躯体性压力源;B、心理性压力源;C、社会性压力源;D、文化性压力源。 8.在个人生活中,由于搬家、转学、亲人过世、贫穷等而引起的压力属。 A、躯体性压力源;B、心理性压力源;C、社会性压力源;D、文化性压力源。
9.任何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构成不同的压力。如第一次登台讲课的学生会比老师紧张得多,这是因为的作用。
A、经验;B、准备状态;C、心理素质;D、环境。
10.任何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构成不同的压力。如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是责骂而是安慰和鼓励,那么孩子的心情就会开朗很多。这是因为的作用。
A、经验;B、准备状态;C、心理素质;D、环境。
13
三、判断题(10 分) 1.儿童对父母的爱是情绪
2.情绪和情感是同一个概念,只是用在比同的场合。
3.一个外商在和中国的生意伙伴一起吃饭时,因受不了国人的劝酒方式而逃跑,这是因为他的心理素质太差了。
4.一个人去参加乒乓球比赛一心想赢结果却输了,他很难过。这是因为他缺少比赛经验。 5.“儿女不嫌母丑”这表现的是情感。 四、名词解释(12 分)
1.情绪 2.心境 3.压力 4.姿态表情 五、简述题(28 分) 1.情绪的功能 2.压力源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4.情绪的维度
六、论述题(30 分)
1.为什么面队同样的压力事件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表现? 2.怎样做才能提高我们应对压力的能力?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愤怒、悲哀
2、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3、激情、应激 4、理智感、美感
5、心理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 二、单选题
1、A 2、B 3、B 4、D 5、B 6、C 7、B 8、C 9、A 10、D 三、判断题
1、错2、错3、错4、错5、对 四、名词解释
1、对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态与其主观状态是否一致而引起的体验与反应。 2、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3、压力是一种反应方式,当刺激事件超过个体的应付能力并打破机体的平衡时,就表现为压力。 4、是由人的身体状态和肢体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五、简述题
1、情绪的功能有、
动机功能;适应功能;健康功能;信号功能; 2、压力源包括、
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3、区别表现在发生的顺序不同,引起的需要不同和特点不同;联系表现在情绪是情感的表达,情感是情绪的积累。
4、情绪的维度有,激动性、敏感性、平衡性、满意性、意识性和多样性等。 六、论述题
1.为什么面队同样的压力事件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表现?
答、我们所产生的情绪往往与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密切相关。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又与对处理引起压力的刺激事件是否得当密切相关。经研究发现,影响我们处理压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
1.经验 2.准备状态 3.心理素质 4.环境等 2.怎样做才能提高我们应对压力的能力?
答、身心健康依赖于对压力的有效缓解。研究表明,以下几种方法能有效缓我们的压力、1.认识和悦纳自己;2.劳逸结合;3.及时排放心理能量;4.建立良好的社交圈子;5.培养幽默感;6.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八章能力
一、填空(10 分)
1.按能力的使用范围不同,可将能力分为和 。
2.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不同,可把能力分为、 和 。 3.按照创造程度不同,可把能力分为 和 。
4.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一般能力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和 。 二、单选题(10 分)
1.我们用以对环境和自己本人状况进行觉知的能力是。
14
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特殊能力。
2.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对词的声音、节律和意义的灵敏性,对词不同语言功能的灵敏性,它属。
A、言语智力;B、逻辑-数学智力;C、自然主义智力;D、空间智力。
3.罗森兹韦格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小鼠生存环境对大脑发育的比较研究,这说明了对能力发展的影响。
A、产前环境;B、早期经验;C、家庭环境;D、主观能动性。
4.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医生西蒙在年编制的。 A、1903;B、1904;C、1905;D、1906。
5.智商的概念是由把它首次引入智力测验的。 A、斯腾;B、比奈;C、推孟;D、韦克斯勒。 6.提出离差智商的概念极其计算方法的是。 A、斯腾;B、比奈;C、推孟;D、韦克斯勒。 7.属于非言语智力测验的是。
A、比奈-西孟量表;B、斯坦福-比奈量表;C、韦克斯勒智力量表;D、瑞文量表。 8.人的能力差异符合正态分布,这说明能力有的差异。 A、发展水平;B、类型;C、发展趋势的;D、性别。 9.智力等级为中上的智商分数是。
A、80-89;B、90-109;C、110-119;D、120-139。
10.我们将参与在不同活动中的能力叫做,抽象概括能力是其核心。 A、操作能力;B、社交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力。 三、判断题(10 分)
1.能力的概念中应该包括完成任务的努力程度等因素。 2.能力与知识、技能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间没有联系。 3.才能就是人们完成某种专业任务的特殊能力。
4.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 5.人的智力水平应该是差不多的。 四、名词解释(12 分) 1.能力 2.智力 3.离差智商 4.特殊能力
五、简述题(28 分) 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2.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3.能力的个别差异
4.家庭环境在儿童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六、论述题(30 分)
1.试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4、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 二、单选题
1、A 2、A 3、B 4、C 5、C 6、D 7、D 8、A 9、C 10、C 三、判断题
1、错2、错3、错4、错5、错 四、词解释
1、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2、智力就是一般能力的综合体。
3、离差智商是同年龄组的标准分,它是根据同年龄组测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计算出来的。 4、我们通常把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称为特殊能力。 五、简述题
1、答: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早年提出智力是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构成,它们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在提出这一观点10年以后,他又提出还有另外两种智力:自然智力和存在智力。
15
正在阅读:
《心理学基础》复习思考题(1)03-27
天然气净化厂工艺03-22
京东供应商协同平台(VC3.0)操作说明04-14
班级家长委员会委员10-06
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成因及对策探析05-01
深化阅读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07-04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单元课堂达标试题及答案 全册10-11
刘祖毅羽毛球兴趣小组活动总结05-01
美国Fisher Labs金属探测器03-13
第五章 资本预算11-1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思考题
- 心理学
- 复习
- 基础
- 2016党员考试题及答案
- 2014-2015第二学期 赵翠霞四年级下语文质量分析 - 图文
- 土力学09试卷及答案 - 图文
- 小学《稻草人》阅读测试题
- Quartus II 15.0中仿真Altera三速以太网IP核 - 图文
- 违反党的组织纪律主要表现及典型案例
- SL635 金结安装-1 - 图文
- 利用微课,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 衡水二中2016年新高一假期作业 - 历史(五)
-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 2016年高考语文科试卷分析(广东高考年报3)
- 超市卖盗版CD 进货渠道虽合法 仍要担责任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9女娲补天(
- 《医用基础化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答案
-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意见
- 黄宗贤编著《中国美术史纲要》练习题
- 详解十五道高中立体几何典型易错题
- 实验8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动力学PB
-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班会
- 西经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