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7-02 10: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地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思维过程。初中历史如何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浅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1、处理好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以特定历史条件为基础。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思维方式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已知的知识信息为前提条件的。因此,我把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当作教学第一能力层次来抓。在落实基础知识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培养其获得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等基本技能,以此作为教学的第二能力层次来抓,为创造性思维训练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如教学《中国历史》第四册第7课的“团结抗战”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我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中有关中共抗日通电的黑体字材料: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共提出了哪一主张?这一主张是怎样实现的?当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黑体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互为补充地完成以上问题的解答,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感性认识并具有解答该问题的基本技能后,我把教学引向第三能力层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应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考察,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科学性,还有可操作性。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到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也就是“心理安全”状态下,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问题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教学中,我重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或问题,我都认真地倾听,充分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对敢于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中大胆地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历史,从而得出全新的结论,也就是求异思维。如《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2课有关《马关条约》的教学,课本叙述了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于是同学们头脑中立即浮现出李鸿章是大卖国贼,该条约的签订罪归李鸿章。为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我作了以下引导:《马关条约》的签订,罪归李鸿章,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通过辩论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逻辑性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积极思考与激烈争辩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感受历史的境况和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死记硬背课本内容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老师的调控和鼓励下,遵循历史的科学思维方式,大胆地质疑问难,标新立异,自圆其说,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求异思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vz.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