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师教育心理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4-06-19 09: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术语解释:

教育心理学 观察法 调查法 测量法 自然实验法 二、单项选择

1、下面哪种情况属于正相关?( )

A消耗的食物数量与体重的关系;B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数量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C人们所穿衣服的数量与气温的关系D学生体育锻炼的次数与衣服号码的关系 2、下面对相关的叙述哪种正确?( )

A相关表示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B相关程度大于1.00表示高相关

C负相关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微弱或只存在随机关系D相关程度越高,变量之间的预测力越强 3、下面哪种情形采用的是实验法?( )

A人们对男生和女生在班级中的参与程度进行观测以确定有无性别差别 B学生被分成讲授组和讨论组以确定哪种教学方法能产生更高的学习成绩 C人们将学生课堂讨论时的发言情况进行录象以分析他们的发言质量 D教师记录下课间休息时训斥学生上课乱讲话的的时间 4、教育心理学不同于其它心理学分支之处在于( ) A它的结论都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B它的基本目标理解和促进教育

C它以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为研究对象D它是一门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5、有位老师想了解所教几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可使用的研究方法是 (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6、首次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是( ) A乌申斯基 B夸美纽斯 C斐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7、在研究中要求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这种研究原则在教育心理学中被称为( ) A系统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三、简答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

2、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应包括哪些步骤? 3、简述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4、未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四、论述

有人认为教育心理学只不过是一门充满教学常识的学科。你同意吗?请结合本章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1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单项选择

1.狭义的学习指( )。

A.学生的学习 B.人类的学习 C.动物的学习 D.人和动物的学习 2.贾德根据水下击靶实验,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概括说 C.相同要素说 D.关系转换说 3. 关于学习迁移现象最早的系统理论解释是( )。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D.关系转换说

4.羽毛球打得好的人,其网球也打得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的成分,该观点属于(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说 C.三维迁移理论 D.关系转换说 5.广义的学习指( )。

A.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学习 B.人类的学习 C.动物的学习 D.人和动物的学习 6.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的类型分为( )。 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B.认知学习、技能学习和情感学习 C.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 D.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7.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将学习的类型分为( )。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B.认知学习、技能学习和情感学习 C.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 D.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二、多项选择

1.根据心理学关于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符合学习定义要求的有( )。 A.每天坚持练太极拳 B.对黑暗的适应 C.蜜蜂能跳8字摆尾舞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E.狗经过训练,可协助缉毒 2.人类学习的特点包括( )。

A.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B.以语言为中介 C.依靠思维活动 D.产生于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 E.以间接经验的获得为主 3.在加涅的学习分类中,属于认知领域的学习有( )。

A.智力技能 B.刺激—反应学习 C.认知策略学习 D.辨别学习 E.言语信息学习4.学习哺乳动物概念后,将其运用于对鲸鱼的认识,这属( ) 。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 纵向迁移 D.顺向迁移 E.特殊迁移 5.数学中学到的逻辑推理规则,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这属于( )。 A.正迁移 B.近迁移 C.远迁移 D.逆向迁移 E. 纵向迁移 6.下列属于传统迁移理论的是( )。

2

)。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D.三维迁移模式说 E.学习定势说 7.布卢姆将学习分为( )。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心因动作技能领域 D.智力技能领域 E.态度领域 三、填空

1.加涅的五大学习分类是以 为依据的。

2.在加涅的学习分类中,属于情感领域的学习是 。

3.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 ,包括符号学习、概念学习、 。 4.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 。

5.在练习时既考虑课题的同一,又考虑课题的变化,是充分发挥了 的作用。 6.将已习得的知识技能在新的不相似的情境中的运用,称为 。 四、判断(在正确的题后打“√”,在错误的题后打“×”) 1.学习的结果必定反映在外在行为中。( )

2.婴儿在出生后一岁多才会走路,这完全是学习的结果。( )

3.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同属于广义的学习,因此二者在本质上是共同的。( ) 4.人类的学习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而学生的学习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 )。 5.加涅早期学习的分类又称为累积学习模式。( )

6.加涅的五类学习分类中,五类学习之间不存在等级关系。( ) 7.儿童在学习圆概念时,学会用圆规画圆,这属于智力技能。( ) 8.“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是指迁移现象。( ) 9.记忆中的系列位臵效应不属于学习迁移。( )

10.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运用与学习的迁移是同质的现象。( ) 11.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 12.知识的遗忘不能否认曾有过的学习。( ) 13.鹦鹉会说话,这只是本能。( )

五、解释名词1.广义的学习 2.迁移 3.形式训练说 4.关系转换说 六、简答

1.如何理解人类学习的定义?2.学生的学习有哪些特点?3.简述学习定势说的内容。 七、论述与分析

1.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先学习加减法的规则,后学习乘除法的规则,实际上两种规则有某些共同之处,如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但这些规则又有不同之处。假设你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结合你学过的学习迁移理论,谈一谈如何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加减法规则来促进其对乘除法规则的学习。

第三章 传统的学习理论

一、单项选择

3

1.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是( )。

A.桑代克的联结说 B.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C.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D.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2.在桑代克的饿猫逃出笼子的实验中,饿猫一次成功逃出获得食物的动作就会保留下来,而多次出现的无效动作却最终都被淘汰。这符合了他的( )学习定律。

A.练习律 B.准备律 C.效果律 D.选择反应律

3.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是以目的和认知为中介变量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信号学习理论 B.古典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说 C.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D.信息加工认知学习理论 4.古典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是通过( )实现的。 A.试误 B.形成认知地图 C.顿悟 D.观察 5.托尔曼被认为是( )学习理论的开山始祖。

A.刺激反应学习 B.社会学习 C. 操作条件反应学习 D. 认知学习 6.英国人尼尔首创的一种最富有人本主义色彩的教育模型是( )。

A.自由学习环境的模型 B.开放课堂模型 C.课堂讨论模型 D.生成学习模型 7.罗伯首先提出了( )概念。

A.生成学习 B.内隐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发现学习 二、多项选择

1.下列行为属于应答性行为的有( )。

A.光引起瞳孔收缩 B.鸽子啄地 C.人们散步 D.柠檬汁入口引起唾液分泌 E.回答问题 2.古典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A.威特海墨 B.考夫卡 C.托尔曼 D.赫尔 E.柯勒 3.加涅所区分出的学习活动的四个构成要素为( )。

A.学习者的素质 B.学习者 C.知识的结构 D.刺激情境 E.反应 F.已有的学习结果 4.下列教学模式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有( )。

A.随机通达教学 B.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 C.开放课堂模型 D.自由学习环境模型 E.情景性教学。 5.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所要经历的阶段为( )。 A.识记 B.保持 C.注意 D.复制 E.动机

6.布鲁纳认为学习所包括的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为( )。 A.习得新信息 B.组织 C.整理 D.转换 E. 评价 三、填空

1.斯金纳把____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

2.桑代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行为和活动的基本单位均是____。 3.斯金纳认为操作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是____。

4

4.除了直接强化,班杜拉还提出了____强化和自我强化,并认为后两者起着更大的作用。 5.受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影响,托尔曼强调行为的____,注重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行为。

6.在走迷津实验中,白鼠在最后选取通常最少选择、而当时又是唯一的途径三,托尔曼认为这是因为白鼠在头脑中形成了有关迷津的____。

7.托尔曼认为学习是有目的的,而____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径。 8.布鲁纳认为儿童所使用的三种表征系统为动作表征、表象表征和____。 9.布鲁纳在学习论与教学论结合上的一大贡献是他所提出的____。 10.奥苏伯尔认为____是学习的心理机制。

11.对于如何协调和整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奥苏伯尔提出了____和整合协调的原则。 12.古典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____。 13.研究内隐学习的方法主要有____和概率学习两种。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____。 四、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1.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共同点是强调研究学习的外部条件,而忽视学习的内在过程和内部条件。( ) 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强化是引起学习的主要因素。( )

3.斯金纳认为只要安排好了强化程式,就可以随意塑造有机体的行为。( ) 4.在布鲁纳的观点中,发现即为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 )

5.托尔曼的潜伏学习实验证实了“学习可以在无外在强化的情况下发生”的结论。( ) 6.认知学习观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或内部机制。( ) 7.发现学习必定是有意义的学习。( )

五、解释名词1.观察学习2.试误说3.强化4.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 5.顿悟说6.发现学习7.潜伏学习 六、简答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2.简述学习理论的新进展。 3.加涅认为学习活动包括哪些加工阶段? 七、论述与分析

1.试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2.幼儿园开学了,小(三)班的一名小朋友由于祖父母的娇惯,总是和别的小朋友抢玩具,抢不到就哭;上课时不是坐不住,就是随便说话,乱动别的小朋友;午休时,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就他自己怎么也不去睡,非要去玩玩具,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想去玩玩具。根据所学的有关理论,假如你是这个班的幼儿教师,你该怎样使这个幼儿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一、单项选择

1.A; 2.C; 3.A; 4.C; 5.D; 6.A; 7.B;

5

(6)进行策略监控训练;(7)引导学生生成新的策略。 七、论述与分析 答案要点:

1.(1)策略性知识是对内调控的技能,难以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教给学生。

(2)策略性知识涉及的概念和规则一般都带有很高的概括性,在应用时有很大的灵活性,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反复练习与应用的过程。

(3)儿童的策略学习与应用受其整个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 (4)策略性知识的习得和应用离不开元认知监控。

2.(1)合理选择教学模式。(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3)具体的训练策略。

3.李老师能够认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很可贵的,但是李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很大问题。 (1)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的范畴。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一种学习者用于调节和控制学习过程的特殊的程序性知识。

(2)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虽然以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为基础,但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又有很大不同,经历陈述性阶段、练习转化阶段和元认知阶段。

(3)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应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各种具体的训练策略,不能照搬照抄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模式。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单项选择

1.凭借经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 )。 A.爬山法 B.算法式 C.逆推法 D.启发式 2.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 )策略。 A.手段—目的分析法 B.逆推法 C.计划法 D.联想法

3.儿童在用积木搭建房屋的游戏中所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 A.计划法 B.逆推法 C.尝试错误法 D.手段—目的分析法 4.问题解决中最困难且最富挑战性的一个阶段是( )阶段。 A.表征问题 B.选择策略 C.执行策略 D.识别问题 5.专家相对于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势在于( )。

A.记忆容量大 B.归类和存储信息的组块大 C. 知识容量大 D.动机强烈 6.创造性的核心成分是( )。

A.创造性想象 B.智力技能 C.创造性思维 D.智慧水平

7.已知X=L+6,M=3L+7,P=5M+3,求X与P的函数关系。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先由X—L,M—L,P—M,X—L—M—P来解决,这是启发式策略中( )方法的体现。

16

A.手段—目的分析法 B.逆推法 C. 联想法 D.简化计划法

8.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一篇论说文,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要找出所要支持的观点,第二步是设计引言、比较论据及得出结论,第三步调整整篇文章,完成文章的写作。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采用的方法是( )。

A.逆推法 B.联想法 C.计划法 D.手段—目的分析法

9.由杰克逊和梅西克提出的作为衡量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的一个标准是( )。 A.新奇性 B.独特性 C.具有社会价值 D.改造性

10.“数字系列任务”(如“72 43 90 71 47 85 70 51 80( )”)的思维训练主要是为了增进学生思维的(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辨证性 D.独特性

11.人们一提起天安门就会想到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种联想主要属于( )。 A.接近联想 B.类似联想 C.对比联想 D.因果联想

12.提问者要求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可能的答案是:作建筑材料,当打人的武器,代替直尺划线,可以垫高等。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二、多项选择

1.从逻辑分析来看,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阶段有( )。 A.识别问题 B.表征问题 C.选择策略 D.执行策略 E.评价解法 2.问题解决主要特征有( )。

A.目的性 B.独特性 C.运算序列 D.认知成分的参与 E.新奇性 3.下列属于思维策略训练方案的有( )。

A.工具化教程 B.IDEAL问题解决者 C. 随机通达教学 D.开放式教学 E.思维教学进程 4.经常采用的启发式策略主要有( )。

A.手段—目的分析法 B.逆推法 C.联想法 D. 算法法 E.简化计划法

5.人们借助于飞鸟和鱼的原形发明飞机、轮船的创造性活动的思维方式是( )。 A.定势 B.联想 C.类比 D.直觉 E.灵感 6.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策略有( )。 A.类比推理 B.对立思考 C.联想 D.多路思维 E.不同思维机制的综合运用 7.创造性人才常具备的人格特征有( )。

A.无偏见性 B.独立性 C.独特的价值观念系统 D.可驾御的焦虑水平 E.容忍错误 三、填空

1.杜威认为问题的解决是由五个循序渐进的环节组成的,它们分别是呈现问题、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和____。

17

2.问题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条件(也叫起始状态),一部分是____。 3.创造性的过程在思维的形式上表现为创造者的发散思维和____完美而有机的结合。

4.问题解决的策略大致可以分为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两大类,其中逆推法、计划法等属于____策略。

5.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使用手段—目的分析法的关键是____。

6.小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口诀之后,习惯于“四八三十二”这一记忆顺序,如果问他们“几乘以四等于三十二?”很多人都反应不出来。这种现象是一种____现象的消极作用的表现。

7.砖一般用于建筑中,但人们有时想不到它在黑夜中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这说明____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8.科学家调查研究发现,____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也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 9.美国等国家所设臵的创造性课程主要有____、自我设计课和创造发明课。 10.研究者对创造性进行研究的三个方面为创造性作品、____和创造的过程。 11.托兰斯创造性测验包括____、视觉、听觉三套分测验。 12.关于定势影响问题解决的实验,最著名的是陆钦斯的____实验。

13.适合于测查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测验为____。 四、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1.问题情境只是问题的一种模糊状态,所以问题情境与问题本身不可等同。( ) 2.广义地说,桑代克的迷箱实验中的猫学会了逃出迷箱,则猫解决了问题。( ) 3.试误式解决问题是动物解决问题的特征;顿误式解决问题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特征。( ) 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水平的智商,反之亦然。( ) 5.学业成绩越高,创造性测验成绩越高。( )

6.在对如何解决问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人们常采用尝试错误法。( ) 7.动机强度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 )

8.评价解法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 ) 五、解释名词

1.问题解决2.定势3.创造性 六、简答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有哪些?2.促进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七、论述分析

1.有人以低智商的人绝对不会有创造性为由,认为高创造性的人必然会有高智商,从而以智力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创造性的高低。这种做法对不对?根据所学有关内容试加以分析。

2.(1)设有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同在河的左岸,他们都要到对岸去;河里只有一条船,他们都会划船,

18

但每次渡船至多只能乘两人;如果在任何一边河岸上,野人的数量超过传教士,野人就要吃掉传教士,问怎样才能用船将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从左岸都渡到右岸,又不会发生传教士被吃的事件呢?根据所学的问题解决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这个著名的“传教士和野人过河”的问题。

(2)有一几何题如下:已知矩形ABCD,求证两对角线相等,即AD=CB。假如你是数学老师,请用两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给学生讲解。

一、 单项选择

1.D 2.B 3.C 4.D 5.B 6.C 7.D 8.D 9.D 10.C 11.A 12.D 二、多项选择

1.ABCDE 2.ACD 3.ABE 4.ABCE 5.CD 6.ABDE 7.ABCDE 三、填空

1.选择正确假设 2.目标(目标状态) 3. 辐合思维(聚合思维) 4.启发式 5.把大目标分成子目标 6.定势 7.功能固着 8.好奇心 9.发散思维训练课 10.有创造性的人 11.言语 12.“水罐” 13.托兰斯创造性测验

四、判断

1.√ 2.√ 3.╳ 4. ╳ 5. ╳ 6.√ 7.╳ 8.╳ 五、解释名词

1.问题解决 有认知成分参与的有目的的一系列运算。包括三个特征:具有目的性;包含一系列运算;具有认知性。

2.定势 指的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或指先前完成类似任务所形成的固定化的认知操作模式,它使人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进行认知反应。

3.创造性 个体产生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对问题作出独特解答的能力。 六、简答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有:

(1)动机水平 (2)对问题的分析表征 (3)心理定势 (4)知识容量及其加工方式 (5)思维策略

2.促进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有:

(1)全面促进学生专门知识的掌握。(2)养成运用通用思维策略的知识。 (3)运用充足的时间来发现和识别问题。(4)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 3.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1)保护好奇心。(2)解除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

(3)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4)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七、论述与分析

19

答案要点:

1.这种做法不对。因为:

(1)创造性与智力的因素构成并不完全一致;二者的发展也不完全同步。

(2)高水平的创造性需要以一定的智力为基础。所以才认为低于一定限度的智力水平不会有高水平的创造性。

(3)二者决不能混为一谈,也决不能等同起来。

2.(1)利用手段—目的分析法。分为6步:①两个野人先划船过河;②一个野人划船返回左岸;③再有两个野人划船到右岸;④一个野人又划船返回左岸;⑤两个传教士划船到左岸;⑥一个传教士和一个野人划船返回左岸。(2)第一种方法:逆推法;第二种方法:手段—目的分析法

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单项选择

1.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2.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3.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

A.道德情感 B.道德信念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4.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动机 D.道德知识

5.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6.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7.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二、多项选择

1.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 )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动机 D.道德情感 E.道德价值观念 2.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中的前习俗水平包含(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好孩子”取向阶段 C.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阶段 D.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E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20

3.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中的习俗水平包含(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好孩子”取向阶段 C.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阶段 D.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E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4.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规律有:( )

A.从片面到全面 B.从他律到自律 C.从效果到动机 D.从评人到评己 E.从道德情境到道德原则 三、填空

1.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力量和人们内心信念支持的________和准则的总和 2.道德认识是对________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3.道德情感是伴随着________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4._________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情感并经道德实践的反复验证而形成。 5._________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6._________和道德意志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分别用“催化剂”、“凝固剂”来生动比喻。 7.章志光的品德形成心理结构是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_________三个纬度来探讨品德结构。 8.皮亚杰认为5岁以前是“无律期”,儿童是以“________”方式来考虑问题。

9.皮亚杰将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和_________ 四个阶段。 10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服从外部规则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的儿童属于_________阶段。 四、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1.道德作为一种辨别是非、善恶的尺度,它是固定不变的。( ) 2.在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应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 3.处在相同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下的人们可以形成不同的品德。( ) 4.仅仅对别人有利的行为还不属于道德行为。( )

5.根据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判断力都会经历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种发展水平。( )

6.学生中出现的恶作剧、无礼貌、考试作弊等行为都属于品德不良行为。( ) 五、解释名词

1.道德动机 2.品德 3.道德意志4.道德评价 六、简答

1.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哪些?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品德不良行为与过错行为的关系如何?4.运用强化暂停法矫正学生不良品德应注意哪些方面? 七、论述与分析

1.请你结合教育实际谈谈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转化过程。2.结合实际试述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 一、单项选择

21

1.C 2.B 3.C. 4.C. 5.D. 6.C 7.D 8.C 二、多项选择

1.BD 2.AC 3.AB 4.ABCDE 三、填空

1.行为规范 2.道德行为准则 3.道德观念 4.道德信念 5.道德行为 6.道德情感 7.自我中心 8.公正阶段 9.权威 四、判断

1.× 2。× 3√ 4。√ 5× 6× 五、解释名词

1.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善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

2.品德:品德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4.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指运用已有的或正在掌握的道德准则或道德概念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判断的过程。

六、简答

1.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哪些?

第一,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第二,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

第三,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第四,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

第五,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要使学生通过有意练习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

(2) 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律行动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并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3) 依靠集体舆论或其他教育措施,防止练习中出现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

(4) 克服不良习惯。在根除学生的不良习惯时要使他们知道坏习惯的害处,加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还可以用一些巧妙而机智的方法,如活动替代、合理奖惩、矛盾反应法(在出现引起不合需要的反映的刺激的同时,出现合需要的与前者矛盾的刺激,使之转移到引起合需要的反应),等等。

3.品德不良行为与过错行为的关系如何?

品德不良行为是指经常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学生中出现的偷窃、流氓习性、打架斗殴、惹

22

事生非等属于品德不良行为。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行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其联系是: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行为的开端和基础,是品德不良的前奏,而品德不良行为是过错行为的继续和发展。其区别是:第一,过错行为的目的性、有意性差;而品德不良行为受不良道德认识和错误思想支配,动机是有意的,目的是明确的。第二,过错行为具有情绪和不经常性的特点,而品德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三,过错行为的后果具有扰乱性,它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和集体活动,而品德不良行为的后果直接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而且有较严重的扰乱性和破坏性。

4.运用强化暂停法矫正学生不良品德应注意哪些方面? 要使强化暂停法收到较好效果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执行强化暂停这一方法前,应向对象明确指出:如果你有X(不良行为),Y(强化刺激)将绝对不会发生。

(2) 强化暂停持续时间切忌过长,否则会造成问题行为者失去应有的受教育的机会。一般说来,应按预先约定的时间,时间一到,暂停即告终止,或者按个人良好行为是否已明显得到抑制或有所好转来控制强化暂停时间。

(3) 强化暂停的场所应该没有任何吸引人的或造成分心的事物。通常应选择狭小、通风良好的地点。 (4) 在执行强化暂停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某种言语的或非言语的信号,即及时暗示行为者中止不良行为,那种仅仅让个体去体验暂停的“滋味”,并不是使用强化暂停的真正目的。

(5) 如果发现问题行为者宁愿呆在暂停情境里,那就不能简单地使用这种方法。例如,某个问题行为者见考试就头疼,不愿参加测验,他就可能故意表现出不良行为来求得暂停的处分,从而逃避面临的考试。

七、论述与分析

1.请你结合教育实际谈谈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转化过程。

调查研究表明,具有品德不良行为的学生转化过程大体上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 (一)醒悟阶段

醒悟是指品德不良的学生在教育或良好环境的影响下,意识到继续坚持道德过错的危害性,开始产生改正过错的愿望或念头。醒悟阶段是不良品德转变的前提和基础,要引起学生认识和情感上的醒悟,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消除疑惧,也就是说使学生信任教师,相信教师;二是引发学生爱和归属的需要 。

(二)转变阶段

转变是指品德不良的学生在醒悟的前提下,行动上开始有了改邪归正的表现。在这个阶段有时也可能旧病复发,出现倒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出现了反复。

避免反复的方法有:

第一,暂时避开原有的刺激,以免近墨则黑。

第二,避免旧有刺激不是积极的方法,这些个体最终仍会遇到这类刺激。 (三)自新阶段

品德不良青少年经过较长时间的转变后,如果当学生的行动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时,就逐步进入自新时期了。在教育中,教育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3

1)避免歧视和翻旧帐,加倍关心他们的成长。 2)使他们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 2.结合实际试述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

(一) 消除心理障碍: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需要首先消除动机障碍、认知意义障碍、情绪障碍、习惯惰性障碍等几种心理障碍;:

(二) 抓住时机,引起内心震动;(三) 提供典型事例,明确是非观念; (四)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五) 增强抗诱感的能力,培养良好习惯; (六) 针对个别差异,选择矫正措施;

(七) 利用不良品德矫正方法,如订立契约、代币法(表征性奖励)、强化暂停、过矫正等。

第十章 心理健康教育

一、填空

1.按咨询的对象,心理咨询分为个别咨询和________。

2.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_________,使他们敢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3.个别咨询的程序一般包括鉴别、诊断和________三个环节。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是________。

5.人们在遇到挫折后是否产生挫折感,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 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1.人们在遇到困难和障碍后都会形成心理挫折。( )

2.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

3.我国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心理教育为主,以心理咨询为辅来实施。( )

4.学校心理咨询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考试焦虑、厌学等一般的心理状态失调或行为问题。(三、解释名词

1.挫折 2.挫折耐力 3.挫折疏导 4.代偿迁移法 四、简答

1.如何增强学生的挫折耐力?2.青少年学生中常易发生的心理冲突主要有哪几种? 五、论述与分析

结合当前教育实际谈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填空

1.团体咨询 2.挫折耐力 3.干预 4.心理辅导课程 5.主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感受 二、判断

1.×; 2.×; 3.√; 4.√; 三、解释名词

24

)1.挫折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遭遇障碍或干扰,致使预期的动机不能实现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或沮丧、失意的情绪状态。

2.挫折耐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够适应、抗御和对付挫折的一种能力。

3.所谓挫折疏导,就是运用一定的心理诱导策略和方法,引导受挫者改变其不适应的认识,排除内部无效动机的影响,建立新的动机模式和行为方式,发挥内在的潜力,排除心理障碍的过程。

4.代偿迁移法是指个体在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受挫后,用另一目标来代替或通过另一活动来弥补的方法。 四、简答

1.(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2)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3)进行“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教育”(4)教给学生调适心态的方法和技术 2.(1)期望与现实的冲突(2)社会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 (3)独立与依赖的冲突(4)自尊与自卑的冲突 五、论述与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这是由心理在人的整个素质结构中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德、智、体的教育中有着非常的重要作用。结合目前学校教育的实际和人才的素质要求,对上述观点展开论述(略)。

第十一章 心理差异

一、单项选择

1.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能够掌握“守恒”概念其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哪个阶段(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2. 对一个5岁的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在他完全做对5岁儿童的测验题后,又在6岁儿童的智力测验中完成了6个月的测试题,测试完毕,他的智商是( )

A. 75.8 B. 80 C. 130 D. 132 3.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 ) A. 同化 B. 顺应 C. 图式 D. 运算

4. 智力是一种偏重于认知方面的潜在能力,它的核心是( ) A. 观察能力 B. 记忆能力 C. 语言能力 D. 抽象思维能力

5.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 ) A. 学习方法 B. 学习能力 C. 学习速度 D. 学习态度 二、多项选择

1. 奥苏贝尔划分的认知发展阶段包括(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E. 抽象逻辑阶段

2.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 ) A. 感知 B. 记忆 C. 注意 D. 思维 E. 问题解决

25

3. 目前对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研究较多的是( )

A. 场依存与场独立B. 冲动型与深思型C. 内控性与外控性D. 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E. 整体型与系列型 4. 具有场依存性认知风格的人在学习上的表现是( ) A. 擅长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 B. 偏爱自然科学和数学

C. 学习受内在动机支配 D. 学习受外在动机支配 E. 适合结构严密的教学 5. 智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 )

A. 发展速度的差异 B. 发展水平的差异 C. 表现早晚的差异 D. 智力结构的差异 E. 发展方向的差异 6. 缩小班内学生能力差距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 ) A. 同质分组 B. 分校 C. 留级 D. 跳级 E. 同质分班

7. 与学习一般学生相比,学习困难学生总体上的情意特点是( )

A. 抱负志向水平低 B. 求知欲水平低 C. 好胜心水平低 D. 焦虑水平低 E. 学习策略水平低 三、填空

1.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具有适应和建构两种机能,其中适应机能包括 和 两个方面。 2.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 ,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3. 在智力测验中,根据个体在该群体中所处的位臵来判断其智力的高低的是 智商。 4. 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的核心是 。

5. 针对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策略很多,其中主要有个别指示教学、个人化教学系统、合作学习、 、 等。

6. 皮亚杰认知阶段理论中的运算是指通过 将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 7. 儿童的 和智龄是学习准备的重要标志。

四、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在括号里打“×”) 1. 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发生的一种变化。( )

2. 图式是皮亚杰用于解释认知结构的术语,他认为人类所有的图式都是后天形成的。( ) 3.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并非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 )

4. 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可以获得和使用二级概念,但要凭借有关概念的例子。( ) 5. 认知冲动型的人能够简洁而迅速的对问题作出反应,因此反应速度快的学生都属于认知冲动型。( ) 6. IQ与学习成绩程高度相关,即IQ分数越高的儿童,一般学习成绩也较好。( ) 7. 学生的学习风格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而且也影响他们的学习数量。( ) 8. 智力测验只能比较同年龄儿童之间的差异,对年龄不同的儿童则难以准确比较。( ) 9. 适应智力差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适合学生学习速度上的差别。( ) 五、解释名词

1. 学习准备2. 学习风格3. 学习困难儿童4. 智商 六、简答

26

1.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什么?2. 简述认知风格与认知策略的区别? 3. 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 七、论述分析

1. 如果要对中学生讲解比较抽象的新概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以学习的准备性为原则,教学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2. 研究表明,智力水平高的学生一般形成学习定势的速度快,容易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他们的学习方法更有效,学习较能持久,因此可以说,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也就是说,IQ分数越高的儿童,学习成绩也就越好,而且将来能接受的教育水平也越高。这个说法科学吗?请用智商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加以说明。

一、单项选择

1. C 2. D 3. D 4. D 5. C 二、多项选择

1. BCE 2. ABCDE 3. ABE 4. ADE 5.ABCD 6. ABCDE 7. ABCE 三、填空

1. 同化;顺应 2. 学习方式 3. 离差 4. 自我调控 5. 同质分组;掌握学习 6. 逻辑推理 7. 认知发展水平

四、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五、解释名词

1. 学习准备又可称为“准备状态”或“准备性”,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2. 学习风格又称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简单地讲就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

3. 学习困难儿童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这一概念有两个显著特点:学习成绩长期而稳定地达不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水平;学习困难儿童身心的生长发育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4. 智商是被测验者所获得的智龄分数与他的实际年龄之比,用公式表示: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六、简答

1.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在原有的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新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2. 认知风格是个体内部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认知策略则指向当前情景和任务,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是可以学习和发展的。

27

3. 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

⑴认知发展的群体差异。一般认为学习困难学生的智力属于正常范围。

⑵认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学习困难学生与其他同龄学生一样都是尚未成熟.有待发展的人。 七、论述分析 答案要点:

1.⑴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教学必须以认知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科学的教学又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⑵按照皮亚杰划分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占优势,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⑶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运用准备性原则,首先要确定学生的准备状态,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准备,还要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进行教学。

⑷中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新的抽象概念及其关系时,可以省去具体的实际经验而直接理解语言或其他符号陈述的原先学过的抽象概念之间的新关系。教师为了使他们的学习有意义,就要使新的概念必须能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当然,学习者必须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这个说法不科学。

⑴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水平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数量,而且也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智力水平高的学生一般形成学习定势的速度快,容易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般学习成绩也越好。这已经得到证明。

⑵但许多心理学家发现,IQ与学业成绩只有中等相关。也就是说,智力只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影响学习的唯一因素。学习动机、人格特征乃至集体和教师等社会因素,对学习成绩都有影响。

⑶同等智力水平的人,学习成绩不完全相同。那些成绩显著较低者,在西方教育心理学中被称为“学习成绩不良者”;那些成绩显著较高者,则被称为“学习成绩优良者”。这两种人的学习成绩都与他们的智商水平不相称。

第十二章 学习动机

一、单项选择

1.在韦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常成为人们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基础的是( ) A原因性维度 B稳定性维度 C可控性维度 D两极性维度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的是个体那种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赢得( )的需要。 A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B同伴们的赞许或认可 C相应地位 D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3.在韦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4.一种认识或积极趋近某事物的倾向,是成就动机的重要部分的是( )。 A、兴趣 B、意志 C、信念 D、理想

28

二、多项选择

1.在韦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能力属于( )

A、内部的 B、外部的 C、可控的 D、不可控的 E、稳定的 2.成就动机培养与激发的一般原则是( )

A给学生成功满足和失败挑战 B保持学生合理的期待 C以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 D合理运用外部强化 E教学与教育相结合

3.成就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的关系是( )

A二者有明显不同,所以没有联系 B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C激发是培养的前提 D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E培养的结果又强化了原有需要 4.影响学生的抱负水平的因素有( )

A一定的环境和教育 B过去失败的经验C学习成绩 D在集体中的地位 E对自己能力的了解 5.要使竞赛对绝大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应该注意( )

A鼓励学生在同学之间展开横向比较 B加强对竞赛的宣传教育工作 C增加获胜机会 D鼓励学生自我竞赛 E不宜过多地进行竞赛

6.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 )

A问题小而具体 B问题要深而有趣 C符合教学大纲要求D要有适当的难度 E要富有启发性 三、填空

1.成就动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默里,但是对成就动机的开拓性研究是 。

2.奥苏伯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 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3.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二是 。 4.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主观因素有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抱负水平和 。 5. 是产生兴趣的基础。

6.在运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时,要避免两种倾向:避免兴趣主义和 。

四、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1.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没有动机,学习便不能发生。( )

2.认知内驱力具有先天的成分,因此学生时期的认知内驱力是不可以塑造的。( )

3.凭认知内驱力和适当的奖励就能克服学生的懒惰与拖沓倾向,并能克服学生对持久的、有纪律的学习活动的厌倦,不需要惩罚和责备。( )

29

4.在学习中,惩罚和责备只会使学生丧失自尊心、产生焦虑,因此,惩罚和责备没有积极作用,必须坚决屏弃。( )

5.一般来说,学生的成就动机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其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是固定的。( )

6.随着年龄的增长,附属内驱力在强度方面更加增强。( ) 五、解释名词

1.成就动机2.附属内驱力3.动机的迁移4.认知内驱力 六、简答

1.简评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期望×价值理论。2.简评麦克里兰德的成就动机理论。 3.简评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4.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注意哪些? 七、论述与分析

1.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江林是一个十分淘气、无心学习的学生,他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非常贪玩,因而学习成绩很差。但他对制氧小组的活动很感兴趣。教师就引导他认识到各门功课、特别是化学课对实现自己理想的直接关系,把他对制氧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对化学课和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

请谈一下这部电影里的教师是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动机的,并结合实际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

八、教学设计

选取一堂中、小学课,根据TARGET模式设计一个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方案。

一、单项选择

1、C; 2、C; 3、B; 4、A; 二、多项选择

1、ADE; 2、ABCDE; 3、BD; 4、ABCDE; 5、BCDE; 6、ABDE; 三、填空

1、麦克里兰德 2、认知内驱力 3、害怕或避免失败的动机 4、学生的个性特点 5、需要 6、避免形式主义

四、判断

1、×; 2、×; 3、×; 4、×; 5、√; 6、×; 五、解释名词

1、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2、附属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为了保持长者们(教师、家长等)和同伴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搞好学习、做好工作的需要。

30

3、动机的迁移是指学生在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从事其他活动的动机转到学习活动上。 4、认知内驱力是要求了解与理解知识、阐述与解决问题的需要。以求知作为目标的内在驱动力量就是认知内驱力。

六、简答

1、(1)他的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成就动机是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 机构成的。这成为后继研究的理论基础。

(2)他的理论不仅强调了成就动机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而且也考虑了客观因素(任务难度等)对人的行

为的影响

(3)他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和数学推理而导出的期望×价值模式,为成就动机理论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

贡献。

(4)他的期望×价值模式,竭力引用数学的概念建立人的成就动机模式,不可避免地抹杀了成就动机的

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以具有相对正确性的假设为依据所导出的模式的正确性也只能是相对的。

2、(1)麦克里兰德首先开创了对成就动机问题的研究,确立了成就动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2)他改编了TAT法并发展了一套精确的计分标准,推动了成就动机理论的研究发展

(3)他试图将成就动机与广泛的社会过程联系起来,试图寻找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心理原因,给人们

有益的启示。他所发现的儿童成就动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人操作、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他的理论也有不足之处:TAT法有许多缺点,而且他过分强调了成就动机的作用,把社会成就动机

水平的变化看作是社会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显然是错误的。

3、(1)他的理论与认知理论相一致,研究的范围发展到实际应用,对于理解和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提供了理论和证据。

(2)韦纳提出的原因的三个维度为成就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系统的与综合的研究方法。

(3)他的理论也受到一些质疑:归因的维度能否多于三个,认知和动机在归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没有很

好的说明。

4、(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 (2)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3)是学生获得某一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七、论述与分析

1、(1)电影里的教师是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来使江林产生学习需要的。 (2)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 ①进行人生观教育,增强学习责任感;

②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31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5)教师的评价及适当的表扬 (6)适当的开展竞赛活动

第十三章 学生群体

一、单项选择

1、在人际关系的构成成分中,最主要的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2、在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正式群体就是( )

A、校领导班子 B、教研组 C、教学班 D、教学督导组 二、多项选择

1、学生群体的特征有( )

A、同一性 B、学习的调节作用 C、受外来影响显著 D、平等的伙伴关系与较少的依赖性 E、教师在教学班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2、学生群体的功能是( )

A、完成社会赋予的任务 B、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C、社会助长作用 D、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机会 E、社会比较作用 3、社会心理学家巴维拉斯提出的交往结构的模式是( )

A、链式交往 B、Y型交往 C、轮式交往 D、专制型交往 E、环式交往 4、班级人际关系的主要功能有( )

A、影响群体规范的执行 B、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C、影响心理健康 D、影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E、影响班级成员凝聚力 5、为了协调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到( )

A、以学生为主导地位B、热爱学生 C、民主平等的教育作风 D、善于进行“心理位移” E、尊重学生 6、群体对工作是否起促进作用,主要取决于( )

A、成就动机的激发B、作业的难度 C、群体的规模 D、个体精神的紧张度E、评价的意识 三、填空

1、非正式群体在学校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 。

2、学校中存在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通常所说的数学兴趣小组属于 群体。

3、多数人在一个群体中共同生活,往往对事物的知觉分析判断、动作反应速度及工作效率方面有渐趋一致的倾向,这种倾向称为 。

4、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关系和 关系。

32

5、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是 。

6、师生的从众行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口服心不服型、心服口不服型和 。 7、当一个群体的目标、规范成为学生的动机时,这个群体便成了学生的 。 8、班级形成的第二个阶段为集体形成的初期,此时,班级成员的关系处于 。 四、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1、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不利于班级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禁止。( )

2、参照群体常被其他群体成员视为榜样,在某些情况下能起到模范作用,但有时也起到带头破坏社会规范的作用。( )

3、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要帮助一个学生进步,与其针对个人做工作,不如从改变群体的规范入手。( ) 4、从众意味着个性的丧失,因而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 ) 五、解释名词

1、班级集体2、班级人际关系3、合作4、竞争 六、简答

1、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特征?2、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3、同龄群体(友伴群体)的基本特征有那些?4、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七、论述与分析

1、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教师没有针对学生个别差异来对待学生,这样部分学生感到很受忽视,于是,师生关系出现了不协调。试分析其中原因并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应如何协调师生关系。

2、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是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就应积极开展一些竞争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要求。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则应放在次要地位。

这种看法对吗?请你结合实际谈一谈,在学校教育中应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八、研究设计

1、做一个研究设计,探讨学生群体影响个体行为的一种方式;

2、通过研究,探讨具有不同合作或竞争气氛的班集体中的班级人际关系状况。

第十四章 教师的领导行为

一、多项选择

1.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将课堂心理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是依据师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以下心理状态:( )( )( )( )( )

A.定势状态 B.意志状态 C.注意状态 D.思维状态 E.情感状态

2.优秀的学者不一定是好的教师,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 )( )( )( )( ) A. 所教学科的知识技能 B.文化素养 C. 教育理论 D. 教育技巧 E.对教材的熟练掌握 3.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就是说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 )( )( )( )( ) A.忘掉自己的教师身份 B.迁就学生 C.与学生平等相待 D.对学生循循善诱 E.热情关心学生

33

4.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承担多种角色,其中包括:( )( )( )( )( ) A. 知识的传递者 B.个性塑造者 C.心理保健医生 D.学习者 E.家长代理人 二、填空

1.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其最突出的角色就是学生学习的_____组织者和评定者。 2.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使教育、教学富有成效,主要依赖于教师的_____。

3. 教师独特的情感,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及教师的道德感。其中_____是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

三、判断

1. 教师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 2. 优秀的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 )

3. 根据教师对其任务与职能的认识和判断,可以把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任务中心型和集体中心型。其中集体中心型是最好的领导方式。( )

4. 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教师上课会产生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 ) 四、解释名词

1. 课堂心理气氛2. 皮格马利翁效应 五、简答

1. 简述教师的主要领导职能。2. 简述在教学中放任型、专断型和民主型三种领导方式各自的优缺点。 3. 教师应具备哪些教育能力?4. 教师自身方面影响其领导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六、论述与分析

1. 试论述教师的不同领导方式对课堂心理气氛的影响。

2. 试论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教师的威信的主要因素。

3.某个初中班的班主任李老师主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不大干涉学生的日常行为,希望留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可是多数任课老师向李老师反映,该班课堂纪律较差,比如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一些学生就乘机说话、打闹;自习的时候,许多学生交头接耳,说说笑笑。这样以来,不但课堂教学计划难以完成,而且有很多学生不完成课外作业。李老师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在管理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全面控制。比如制定详细的行为条例,安排值日生据此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包括课堂、课间及放学后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记录,如果哪个学生有违反条例的行为,就给予严厉批评,并通知家长争取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班里的纪律有了明显好转,课堂上再也没有捣乱的学生了,学生的作业也普遍能按时完成。但是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那就是课堂上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同学们总是保持沉默,不回答问题;而且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试对李老师的领导方式加以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他改进领导行为。

七、研究设计

1. 通过一个研究,测查教师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教师领导方式的功能的内隐观念(方法不限)2. 做一个研究设计,考察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情境因素对教师领导行为的作用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作用。

3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ve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