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风情散文中的饮食文化内蕴

更新时间:2023-07-29 03:0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贾平凹风情散文中的饮食文化内蕴

李益长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宁德352100)

【摘要】以往很少有论者专门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去把握贾平凹风情散文丰富的意蕴。其实,贾平凹风情散文文本中弥漫着商洛等地多样的饮食文化色调,尤其在日常食俗、家园想象、食中谋道三个维度蕴涵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品格。也就是说,贾平凹是在借助饮食文化的描写,表达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进而完成其艺术世界的独特构建。

【关键词】风情散文饮食文化

内蕴食中谋道

文世界,即融饮食风味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祭父》一文这样写道:“他的酒量很大,原因一是‘文革’中心情不好借酒浇愁。二是后来为我的创作以酒得意,喝酒喝上了瘾,在很长的日子里天天都要喝的。但从不一人独喝,总是吆喝许多人举家痛饮,又一定要母亲尽一切力量弄些好的饭菜招待。”陆而《酒》一文,贾平凹仅凭借一瓶充满父爱的醇酒,就将农民式的父亲最自然的品德与情怀展露无余。当身为作家的儿子因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时,敏感的父亲忧心忡忡、寝食不安、特意买酒为儿子分解忧愁。这些文字读起来亲切温婉,充满尤限的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情亲情的的温馨与怀旧的特质。

而《走i边》一文,贾平ful更是通过饮食层面表达了人们融融泄泄的亲切关系,他这样写道:“在酒店黾,几句攀谈,我们便成了极熟的人,兴致高涨,开怀大饮,他们竞有几个当下醉了”,第二天,几个蒙民拦住我,“竟从怀中掏出一瓶‘西风”’,不服气地“特赶来要我喝”阿……这种温馨的气氛时常又“勾起了我思亲的幽情”,盼望着什么时候“和我的亲人。更多的朋友能一块再走走三边”【毋..… 。

“乡村情结”是贾平凹的艺术创作灵泉,他通过饮食层面抒写着自己对“乡村”的留恋,这其实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怀想,一种对乡音乡情缱绻而高远的瞻仰。

二、和谐之美。家园想象的生成

贾平ful深爱着那片生活了十九年之余的故土,这位“农民的儿子”之所以于1980年7月搬到西安市郊方新村居住,原闪是“这里有和他的故乡棣花镇极多相似的地方”Ill;之所以写《商州初录》,是因为“外面的世界愈是城市兴起”“商州便愈是显得古老、落后,撵不卜时代的步伐”,他要让外界了解“这块地方”。“特有的神秘”【41,“多多少少为生我养我的商州尽些力量”;之所以于“闲暇之余,施雕虫小技”,录《陕西小吃小识录》,意在“替陕西小吃做不付广告费的广告,以白天下”嘲,使“天下人都能吃在陕西,写在陕西,艺术享受在陕西。爱在陕西”旧……。

也许是因为“我深深地怀念着那真山真水的故乡”旧。也许又是因为“我一写山,似乎路也开了,文笔也活了”,贾平凹总是在其风情散文中极力抒写着自身深沉的乡村情怀,这种家同情结在其对饮食文化的描写中可见一斑。所以贾平凹说:“依我小子之见,吃也是一种艺术”,可依笔者之见,贾平凹亦是通过“吃的艺术”来构建其家乡“丰富奇特的习尚风俗”旧,进而完成其家园和谐之美的想象。

他在《商州初录 引言》中说:“外来的游客。国内的游客

“贾平凹的散文大厦,一开始就筑基于民族的岩石”I]1,这一点在他风情类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贾平凹风情类散文是对其捕摹民俗风情、感悟山水人生的散文的归类,这类散文主要反映在80年代商州题材上,还包括陕北、关中以及陕西以外地方风情的作品。无论是陕北风情类(如《走三边》《黄土高原》)、关中风情类(如《五昧巷》《关中论》),还是陕南风情类(如“商州三录”等),笔箍所至,皆着眼于民俗,着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相“弥漫于世态”、“隐匿于风情”、“具相于衣食住行”,因为在他看来,“风情是文化的积淀,是一方地域从地理环境到历史人文的综合体现,捉住了风情,等于捉住了此地文化的骨骼,也就捉住了一个群落人的特质。”【11然而,在贾平凹风情散文的民俗画卷中,始终弥漫着商洛等地饮食文化的多样色调。透过那五彩斑斓的饮食天地,我们发现:贾平凹其实是在借助饮食文化的描写,表达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是在吃喝这一“大的境界”中袒露一种“心灵的迹化”。阐述他别样的“人生体悟”埘。总体而言,其笔下的饮食描写折射着以下几种内在的文化灵光。

一、日常食俗,乡情亲情温馨的表达

“贾平凹是自然之子,平民之子”,“他生于汉江之侧,长于商洛大野,饱啜传统文化之雨露。博采现代文明之精英……。”13J为了“状绘从传统向现代转化中民族灵魂的痛楚和蜕变”。贾平凹追求着“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来抒写中国现代人的感受和生存”阎,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深层内涵、饮食品质、审美体验等自然成为了他散文审美的观照对象。他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况味与意义,注重从饮食的角度状写乡音乡情的亲和美,往往几道素菜就能传达出人们的道德操守与时代印痕。且看:

“这条沟里,随便到哪家去,包你饿不了肚子……”,你大可“七碟子八碗地吃,色是色,形是形,味是味”[41,没了,你还可以饱啜红薯面、蒸馍、柿子酒、“咕嘟嘟煮着的熏肉”、“热灰里冒着白气的洋芋”……甚至尝遍“厨下的瘦小妇人”端来的“豆干炒腊肉、干椒炒腊肉、柿饼炒腊肉……”阎。更绝的是“家家门前,石条上放着黑瓷罐子,自瓷粗碗,那罐子里的竹叶茶,尽喝包饱,分文不收”嘲,有时主人“又搬来瓷坛,盖子打开,满屋飘香”,于是倒满酒,先摆出“今日可要喝饱”的架势阁,而后猜拳行令,从“黄昏一直喝到第二天清早,比谁家酒桌下醉倒的人多为荣耀”141……如若悠闲,还可“得意洋洋地下酒馆”,要一个“沙锅豆腐”,切一盘“猪耳朵酱油”,买“三个蒸

馍,一碗蛋汤”,吃得“满嘴流油”毗你充分体验“洋芋糊烫疙

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境界……。

贾平凹就是这样善于将日常食俗有机地穿插于他的散为什么不到商州去啊”,那里“山有灵光.水有秀气”.包符糊;;;==;;;=二;;;;;;;;;;【黑龙江史志2009.18(总第211)】

万方数据 

汤“久吃不厌,愈吃愈香”,而且“以南瓜和绿豆做成的‘揽饭’,吃后便三天不知肉味。”141贾平凹还说:山里人十分好客,“常在稀饭里煮有一肉块,竞使外地人来吃面条吃过半碗,才发觉碗底尽是大肉片子而感慨万千。”17J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似乎清晰地窥见了此间山民淳正的乡风、朴野的俗尚,也认识了商州这块土地的神奇与独特的魅力。

在《白浪街》一文中,即便是商州边缘的荆紫关.这种家园的和谐之美亦跃动在饮食文化的氛围之中。如:“任何一家盖房子.所有人都来‘送菜’,送菜者,并不仅仅送菜,有肉的拿肉,有洒的提酒……一家姑娘H{嫁。三省人来送‘汤’……。”[71

一旦这种和谐遭到挑战或破坏,贾平凹就会在吃惊中静心思索,企盼着“商州人在极力战胜地理环境、社会形态”之余,“战胜商州人的自身”。希望“喝西风,吃泡馍”这一八百里秦川形成的吃俗风尚“世代影响着这块土地上生养将息的人

民”闭。

三、食中谋道。儒释道文化交织的境界

贾平凹在《(吃喝玩乐)丛书总序》中说:“‘小人谋食’。‘君子谋道”,“如果为吃喝游玩而吃喝游玩,那真是小人,但在吃喝游玩中体会到道,那就是君子了。一样是茶,我们喝茶是喝,和尚喝茶是禅”。四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吃喝优劣如命运一样难以改变,对于和尚来说。如果吃粗饭时觉得香,粗饭也是山珍海味,所以他也常常借助饮食文化符号表达自身“道”的境界,并在吃喝中阐述人生体悟和生活态度。

首先。贾平凹在饮食文化描写中将儒家文化的色彩涂染得最为浓重。儒家文化精神包括人性本善的道德动源,孝悌仁爱的伦理思想,修齐治平、以民为本的政治哲学以及“中庸”、“以和为贵”的民间精神等,这些思想影响着陕西人自然任性、知足安乐的生活态度,养成了他们重实际、少玄想的人生观。那么贾平凹又是如何围绕饮食文化的维度对民众本真的精神风范予以关照,以便“多层面地理解自己所热爱的家乡和家乡的人民”呢…?如在《商州三录 刘家三兄弟本事》一肉;嫂子的捞面中却挑出了料豆和禾杆节嘲。刘老三借在饭食中埋马料的“创举”骂人“畜生”。可窥视出他对儒家人性伦常的态度,而那种绵中藏针的策略更体现了刘老三对儒家那种同刘老三一样,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濡染,贾平凹执著贾平l川风情散文有“儒的忧患”,也有道的解脱与无为;万 

方数据平凹文化上是“儒”,审美上是“道”,“道”始终与“儒”互为补充。他说:“我从小生长在…里,山里产生道家.平原产生儒家。”吣品茶》一文,贾平凹依托“品茶”这一饮食文化,将仙家道气之味浓重地释放了出来。他认为,好茶之所以“这么无味”是因为人们“从来不知茶的品法”,其实“无味”才是真正的“至味”。在《美食家》一文,他也认为,好的吃食不一定贵价,廉价的吃食未必不好。这些文字浸透了贾平凹对自然率性、寂然恬淡、“人格独立和精神自南”的人生境界的执意追求,是道家“道法自然”、宁静致远的哲理精髓的诗性表达。

对此,费秉勋在《贾平ful论》中指出。贾平凹“既有儒家的宽和r爱,也有道家的自然无为,甚至有着程朱理学对世界的客观唯心主义认识。在这种融合中,老庄哲学似乎占了较重要的地位,而禅宗的妙悟也使他获益良多。”[zOl也就是说,劳的老脚夫;还有那位在洛南寺耳区讨酒坐喝、宁愿多花~元钱“买得今日之高兴”141的贾平凹……他们有的在寻常饮食中领悟“看景不如听景”的真理。体察艺术的真谛;有的在闲陶然中体验“杯未接唇而醉也”141的超拔情怀……很显然,贾品读贾平凹风情散文,于丰厚隽妙的文字中,那股佛道中国的儒家、道家、佛家的了解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弄懂中同的国民性,了解中国的文学发展史。”121拥有这份融合了J.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287在贾平凹的人生情致、艺术韵致的背后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他对社会人生、宇宙万物也有着独特的感应。感应源除儒道之外,还有佛意易理和禅宗之味。如《品茶》一文飘散的缕缕“无味”之“至味”;《周武寨》酒店前那群以评论酒食消除疲谈中享受“比真吃、真喝、真睡而更觉受活”14.1的境界;有的在平凹对禅宗意识的推崇,是把其作为东方审美传统的精髓来看待的,他迷恋的是清茶淡酒,陶情的是淡山、淡水、淡月,得到的是物我两忘、清静空灵的迷人境界。

玄理、禅宗意味经常会不经意问扑面而来。他在《答(文学家>编辑部问》中就曾直露地媚陈心迹:“不仅是老庄的喜欢,也喜欢佛学方面的东西”,“要了解中国民族传统的东西,对儒释道精髓的情怀,难怪画家李世南送他一幅“达摩棉壁图”时,贾平凹十分高兴,将之端挂在写字台正前方,“日日凝视,时时揣摩。”ISl而将饮食文化大量地糅入散文世界并以此表达丰富的诗情,也正是贾平凹对儒释道文化“日日凝视”的结果。

文中,刘三捉住刘二和嫂子的奸情,“但回家来,对大哥却一字未提,也对嫂子一声未恶”,不过为示惩戒,他故意给刘老大做一罐捞面,面下是熏肉疙瘩;刘老二是一罐捞面,无熏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原则和思维方法的自觉追求。

地追求着“处世没从流俗走,立身敢与古人争”181的人生境界。他在论及“静”与“虚”的内涵时说:他的“静虚”,“不是消极遁世,而是追求一种思想艺术境界更高层次的成熟”。这种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使得他在对饮食文化抒写时,又进一步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他的《陕西小吃小识录》刊出后,许多外地读者食欲大受刺激,纷纷“来信要来陕西,一定要逐个吃吃品品”161,甚至“一些烹饪学会”还邀请他做“顾问”。这不是他的写作用意,其实他为小吃作录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食客动口吃了亦别忘了来录”,“使天下人都能吃在陕西,写在陕西,艺术享受在陕西,爱在陕西。”161这些恳切的词语背后,漾动着儒者智慧的光芒,更体现了贾平凹兼济天下的胸怀。

有儒家的激情与平和,更有道家的宁静与淡泊。准确地说,贾

参考文献:

【11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2】雷达.贾平凹文集 求缺卷I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3】雷达.贾平凹文集 前言[MI.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1.【41雷达.贾平凹文集 寻根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5】孙见喜.贾平凹之谜【M【6】雷达.贾平凹文集 闲澹卷[MI.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7】贾平凹.商州三录I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81予l,JL喜.贾平凹前传:第l卷f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91-7,b贝-,喜.贾平凹前传:第3卷I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256【10】费秉勋.贾平凹论【M1.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223.

作者简介:李益长(1969一),男,福建古田人,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基金项目: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资助项目(编号:2007Y005)。

论贾平凹风情散文中的饮食文化内蕴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李益长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宁德,352100黑龙江史志

HEILONGJIANG SHIZHI2009(18)

参考文献(10条)

1.李星;孙见喜 贾平凹评传 20052.雷达 贾平凹文集@求缺卷 19953.雷达 贾平凹文集@前言 19954.雷达 贾平凹文集@寻根卷 19955.孙见喜 贾平凹之谜 19926.雷达 贾平凹文集@闲澹卷 19957.贾平凹 商州三录 19868.孙见喜 贾平凹前传 20019.孙见喜 贾平凹前传 200110.费秉勋 贾平凹论 199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eiljsz200918057.aspx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vd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