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去年的树》优秀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8-06 19: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去年的树》说课稿

表达:从表层意义上讲,指教师借助文本特殊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所展现出来的特殊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去欣赏语言,品味语言;

从深层次方面讲,即我们要着眼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一二年级的孩子我们要侧重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到了中高年级,则侧重于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每一篇课文都是最好的习作例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特殊表达方式进行迁移,让它能够指引学生自行去表达,即要能够学以致用,就今天的这节课来讲,我们就是要以本节课为例,借助于本课学习来习得编写童话的一种表达方式。即——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今天,我主要从文本概述,文本细读,目标设定,教学活动过程四个方面来与大家交流。

一、文本概述。这一环节主要从文本特点和单元地位分析两方面来说: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是一篇童话作品。全文仅500字,采用白描的手法,运用反复的方式叙述故事情节。文章大量留白,给读者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反复的表现手法,使故事情节层层递进,一波三折。

《去年的树》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童话单元,单元主题是: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神奇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唱歌。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中丰富有趣的形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共安排了四篇文章:《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单元习作是编写童话故事。

二、教材解读

1,与作者的对话。

新美南吉,日本作家,不满30岁便英年早逝,作品语言质朴,含义深远,被称为“日本的安徒生”,其后期作品,更多的以悲剧结局,本文《去年的树》亦是如此。新美南吉,惜字如金,文风于平淡中见奇,其内容很容易读懂,但其含义却需反复回味、揣摩方能领悟。

悲剧的震撼在于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而新美南吉的这部作品,虽然也是悲剧结局,但读后不难发现,新美南吉的作品中,把美好的东西打碎,却让更美好的东西凝结于心,这是一个升华,也是新美南吉作品的魅力所在。新美南吉惜字如金,多一字不肯、去一字不可,全文500字,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美丽而又哀婉的故事,细读之便会发现,文章好多地方为读者留白,这正是这个故事含义深远之所在。

二,与编者的对话

《去年的树》是原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童话单元的一篇文章,现安排在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童话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深刻解读温儒敏先生关于部编版教材的指导思想,部编版教材呈现两条线,一是指向内容,二是指向核心素养。从内容上讲,《去年的树》通过鸟儿与树的故事向我们展开,用白描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树与鸟儿之间深厚的情义,这个情义从多元化的角度解读,它可以是友情,也可以是爱情或其他;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它可以指向诚信,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对一种信念的执着笃定。

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来看,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也是童话单元,其中20课《蜘蛛开店》课后习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课后练习的设计指向了口语表达的训练。。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我来编故事。同样也指向了表达,这次是书面的表达。由此可见,统编教材在课程

编排上的用心,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把握教材的时候,要遵循新教材的指导思想,着眼于孩子们能力的提高,进行有梯度的阅读教学活动。

二年级下册第19课《大象的耳朵》,课后练习:画出课文中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样改变的?三年级上册第8课《去年的树》,课后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鸟而心情的变化。都体现了新教材在培养学生读懂文章内容方面的能力。

《去年的树》是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三单元单元主题的导引指向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文章的大量留白,可以放手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去想象,这样不但有利于对文章更深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在表达方式上,文章选取了四组对话,运用反复的方式使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于平淡中见奇,这为儿童创编童话故事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像以前学过的《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都同样运用反复的手法安排故事情节,使故事一波三折。

三、与文本主人公对话

文章中,小鸟与大树之间的故事,看似是故事,实际,我们不妨把他们看成是生活中的两个人,一对好朋友,抑或一对情侣,在茫茫森林中,一只鸟对一棵树的眷恋依赖。“鸟,天天给树唱歌……”这何尝不是一种倾诉呢,“树,天天听鸟儿的歌唱……”这又何尝不是一场心灵的交汇,树与鸟儿就是这样日日相守,直至有一天,秋去冬来,鸟要飞去南方了,树有千般万般的不舍,鸟儿有万般千般的无奈,只在离别之际,万语千言,汇成简单,而又质朴的两句话,“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看似简单,我们却能读出他们的依依不舍,读出与未来相约的那份坚定。

四、与经验中的学生

童话,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大多数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所以童话题材就是要借助这样有趣的故事,向儿童传递真善美,假恶丑,让他们乐于接受,同时也易于儿童接受,他们没有太多的束缚,儿童可以天马行空的肆意去想象,所以孩子越小,他的想象力创造力越丰富,同时也是开发他们想象力创造力的大好时机,《去年的树》就是这样一个读来既浅显易懂,但又能传递给我们一定道理的童话故事,但这篇文章在表达上却又不同于以往的童话故事,故事的结尾含蓄而有深意,读来让人,似乎有挥之不去的惆怅,但却又能在心中找到一份温暖,让人不失去希望。学生们在以往,有过阅读大量童话作品的经历,对童话作品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对于作品的深层解读,还是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去领悟。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在表达能力的培养上,要从口语表达,过渡到书面表达。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揣摩探究文章的,表达方式。

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着眼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第二课时对学生进行写法的迁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解读。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三、第一课时目标:

1. 会认“伐,斧”等七个生字,会写“等,胜”等13个生字。

2.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 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鸟心情的变化。

4. 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重难点: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小鸟和大树内心的不同情感。

课前准备:(在学习本课的前一天,发放预习单,预习单,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会认的字语会写的字部分。包括字的读音,字义,组词。第二部分是关于文章内容,文章中共有几个角色,按出场顺序进行排列。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话,根据角色出场顺序讲述这个故事。第四部分预习时,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情境导入。

童话是一座五彩缤纷的大花园,

在童话的世界里,植物动物不但和人一样会说话,而且也有喜怒哀乐

在童话的世界里,蟋蟀可以在牛肚子里旅行

在童话的世界里,一棵树也可以有自己的愿望

在童话的世界里,我们能交到很多奇特的朋友,经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还能获得很多启示。

同学们是不是很早就不知不觉的喜欢上了童话这种文学题材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将自己化身为一只小小鸟,去经历一场奇特的心历旅程。

板书课题:——去年的树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根据预习单第一部分,小组内自主交流识字方法,并优化识字方法。

2.反馈交流预习单第二部分:故事中一共有几个角色,按出场顺序排列出来。

3.按出场顺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在课堂上检查预习单。教师的设计意图在于学生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目的在于既能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无效教学。其中优化识字方法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的能力。第2,3环节的设计在于锻炼学生复述的能力。)

三,走进文本,深层感悟角色的内心世界

1.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唱。(指名有感情朗读)

a.思考:展开你丰富的想象,鸟儿可能在什么时候,给树唱什么样的歌呢?(大屏幕上出现早晨,中午,晚上以及春天,夏天,秋天的不同画面,引导学生通过画面展开想象,进而领悟“天天唱,日日听”的美好,温馨的画面。)

教师小结:鸟儿就是这样从早唱到晚,而树呢,也就是这样从春听到秋啊,多么美好的日子啊!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再来一起美美的读。指名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文中大量的留白,可供读者,任意去想象。教师可抓住“天天唱,日日听”,引导学生去想象故事当中美好温馨的画面,体会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情。)

b.表达方法点拨:刚才,我们分明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面,这些美丽的画面,你是通过哪些词语想象出来的呢?(引导学生读中体会,是“天天唱”,“日日听”这样的字眼引发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表达效果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带着感情,再读第一自然段,谈谈你体会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教师小结:森林中有万千棵数,我们的鸟,唯独只为这一棵树唱歌。森林中有千万只鸟,而我们的树唯独只喜欢听这只鸟唱歌!这是何等的缘分啊

2. 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文章中一共安排了五个角色?他们分别是。(大树,小鸟,树根,大门,小姑娘。)童话故事就是神奇,这五个角色都会说话,下面我们一起找一找,一共出现了几组对话。

(大屏幕分别出示四组对话:

a.“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b.“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c.“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d.“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师:孩子们,你们看,五个角色四次对话,构成了我们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读一读这四次对话。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教师引导:让我们再重新走进这个故事,在故事当中,我们来好好揣摩、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为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鸟儿必须离开这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过冬,眼看着这么一对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手了,这个时候,树的心情是什么?鸟儿的心情又是什么?

师: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即将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你体会到了鸟儿此时什么样的心情?(恋恋不舍。)

师:把自己想象成那棵大树,自己的好朋友即将跋山涉水,去远行,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你体会到了,此时大树什么样的心情?(难过。)

深层次朗读,小鸟与大树的对话,你读出了什么?(他们之间的约定)

(想象依依惜别的画面,声情并茂的读出约定。)

教师小结:

带着这个约定,树开始了这个冬天最漫长的等待,寒风起了,大雪落了,但是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因为他的心里坚信着那份约定!

带着这个约定。鸟儿开始了跋山涉水,她飞得千辛万苦,然而她的心里却是甜的,却是温暖的,因为她的心里一样坚信着那份约定!

就这样,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鸟儿迫不及待地从远方飞了回来,她飞呀飞呀,她越过千山万水,她终于到达了这片森林,来到了她的好朋友大树的地方。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他惊呆了。孩子们,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

(大屏幕出示:鸟儿与树根的对话。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把自己想象成那只鸟,带着感情朗读鸟语树根的对话,体会此时鸟儿焦急的心情。)带着这种焦急的心情,想象“鸟向山谷里飞去”的情形。(鸟儿飞过一座座山,翻过一道道岭,心中始终坚守着那份约定。感受鸟儿的,执着。)

大屏幕出示第三组对话(鸟儿与大门的对话。)。(继续带着感情朗读,体会,鸟儿此时的心情由焦急到心急如焚,想象鸟儿向村子里飞去的情形。)

大屏幕出示第四组对话(鸟儿与小姑娘的对话。)(朗读体会,鸟儿伤心到了极点。)

师:回味鸟儿心情的变化:

由焦急,到心急如焚,再到伤心欲绝。

师:此时此刻,作为一个读者,读到这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品读感悟鸟对承诺的坚守与执着。体会鸟与大树之间深厚的感情。)

屏幕出示: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把自己想象成那只鸟,解读鸟的两次“看”。)

师:此时的鸟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用大树切成的木条,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面对着即将熄灭的火焰,鸟儿有无数的话要说,请你,把自己想象成那只鸟,把想对用大树切成的木条点燃的火焰想说的话,写下来。

(指名读)

师:鸟儿唱完了去年的歌,飞走了……她真的离开了吗?那最后的一看你读出了什么?(包含着友谊的永恒,开放式回答。)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发现“反复手法”对表现童话主题的作用;

2、探究、归纳用“反复”手法构思童话的方法;

3、结合具体案例,练习用“反复的手法构思童话。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三组对话:

a.“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b.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门回答说:“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c.在一盏煤油洒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说明:鸟儿问、对象回答、鸟儿飞,再问再答再飞等内容的句子,变成红色。)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发现这个片段中,三个情节的表达方式是一样的。告诉学生:这样的方式,叫作反复。

二、、探究:相同表达方式的情节反复用三次的作用。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三次对话中,我们分别体会出了鸟心情有怎样的变化?a.“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此时我们体会出了鸟儿的焦急。)

b.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门回答说:“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此时我们感受到的是鸟人的心情,变得心急如焚。)

c.在一盏煤油洒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此时我们感受到鸟儿伤心到了极点。)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表达方式都是:鸟儿问、对象回答、鸟儿飞,再问再答再飞等内容的句子。表达方式相同,但鸟儿的心情却是在不断的变化,让故事的层次不断的加深。这也正是反复手法的特殊表达效果。

我们再来看:

呈现删改的童话片段,将反复三次的情节,改为两次。内容如下: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然后又在工厂里面被切齿跟了细条,做这个火柴,遇到村子里面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洒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学生阅读后,通过与原文对比,发现:删改后的童话,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情节不合理,树桩并不知道大树拉走后,被做成了火柴;

第二,鸟儿要兑现诺言,不辞辛苦的要搞清楚大树到底去了哪里,一次一次的写

它飞到这里飞到那里,表现了她的执着,而修改后的,就没有了这种执着、不辞辛苦的感觉。

三、反复呈现,强化对“反复手法”及其作用的认识。

再如:出示。《小壁虎借尾巴》片段: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他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他看见老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小壁虎说:“牛伯伯,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老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他看见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小壁虎说:“燕子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燕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转过身子看看。”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得叫了起来:“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

学生观察交流,如果删掉一个爬呀爬就不符合科学规律了,因为,小壁虎的尾巴重新长出来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文章用三个爬呀爬,正好体现了小壁虎尾巴再生的时间的漫长。

四、练习用反复的方式,构思童话情节。

1. 国王,黄昏,厨房

2. 啄木鸟,冬天,森林超市

3. 玫瑰花,星期天,小河边

4. 看到这些,你的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你想到了什么故事?发挥想象,把故事写下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uy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