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江苏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经济管理

更新时间:2023-04-21 02:1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严格依据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说明编写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经济管理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编写组 编写

中公教育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研究院 审定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经济管理∕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编写组编写.—北京 : 中国财富出版社, 2012.10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ISBN 978-7-5047-4400-5

Ⅰ. ①经 Ⅱ. ①江 Ⅲ. ①经济学-农村-信用合作社-招聘-考试-中国-教材 Ⅳ. ①F0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169212号

策划编辑 李瑞清 龚亚芳 责任印制 何崇杭 夏文娟 王 洁

责任编辑 王淑珍 康 慧 责任校对 孙会香 赵 翠

出版发行 中国财富出版社

社 址 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5区20楼 邮政编码 100070

电 话 010-52227568(发行部) 010-52227588转307(总编室)

010-68589540(读者服务部) 010-52227588转305(质检部) 网 址 http: //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中国农业出版社印刷厂

书 号 ISBN 978-7-5047-4400-5/F·1769

开 本 850mm×1168mm 1/16 版 次 2012年10月 第1版

印 张 22.5 印 次 2012年10月 第1次印刷

字 数 666千字 定 价 32.0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印装差错·负责调换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解读

一、江苏省农村信用社简介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是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单位,是在全省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基础上,由1家市联社和82家县(市)联社共同入股,经江苏省政府同意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而设立的省级地方性金融机构,于2001年9月19日正式开业。 在新的发展时期,省联社的行业管理与服务工作将继续以服务农户为基础,以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以支持县乡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标,立足“三农”,服务县乡,把农村信用社建设成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为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服务。

二、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招考概况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是指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组织、江苏省各县市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统一招聘的考试,即为江苏农村信用社考试,也有人称为江苏农村商业银行招聘考试。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近5年招聘大学生员工8 000多名。2011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 164名大学毕业生员工,2012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 434名大学毕业生员工,2013年江苏继续面向社会招聘大学毕业生员工。

三、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内容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由省联社统一组织考试,面试由各招聘单位自行组织。

四、报名网址及时间

报名网址为江苏人事考试网。2012年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公告发布时间为2011年11月;报名时间为2011年12月5日至11日;考试时间为2011年12月24日。

五、招聘报考条件

1.专业条件符合

符合招聘的六大类专业条件。

· 经济类:经济类相关专业,一般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

· 金融类:金融类相关专业,一般包括:金融学、金融工程、国际金融、金融投资。 · 财务会计类:财务会计及相关专业,一般包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

· 法律类:法学、法律事务等相关专业。

· 计算机科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

· 行政文秘类: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文秘与办公自动化等相关专业。

2.年龄条件符合

2012年招聘年龄要求为:不超过26周岁(198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硕士研究生不超过28周岁(1984年1月1日后出生);博士研究生年龄可放宽。2013年招聘年龄应该在2012

年基础上推迟一年。

3.学历要求

每个招聘单位要求不一样,有的单位不同专业类别学历要求也不同,具体的以各招聘单位招聘简章为准。(2012年部分单位专科还可以报考,大部分要求本科及以上)

4.其他要求

一般为性别要求及户籍要求,还有部分单位有其他特殊要求,比如:身高要求;CET-4在425分或450分以上;211重点院校;法律类要求通过司法考试等。具体的要以招聘单位招聘简章为准。

六、报名审核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一般报名审核都是由招聘单位来负责的,省联社有时会复审。

七、笔试

1.时间

一般为下午13∶30—15∶30(2012年为12月24日)。

2.试卷形式

笔试考试内容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部分合并为一套卷子,总分150分。即一张试卷,前面部分是公共基础知识,后面部分是专业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在所有专业类别试卷中,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内容相同。

专业知识:根据专业分类不同而分别考不同的专业知识,分为六大类:经济管理、金融、财务会计、法律、行政文秘、计算机科学。

3.“经济管理”部分考试特征分析

(1)考查内容。经济管理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管理相关基础知识,重点考查应试者在这些方面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和运用经济管理学相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2)主要题型简介。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经济管理部分笔试基本上有五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

例题 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果生产该种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那么( )。

A.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上升 B.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下降

C.均衡数量减少,均衡价格上升 D.均衡数量减少,均衡价格下降

【答案】C。

例题 如果在北京,芒果的价格比苹果的价格贵5倍,而在海南,芒果的价格只是苹果价格的1/2,那么两地的消费者都达到效用最大化时,则( )。

A.消费者的芒果对苹果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

B.北京的消费者多买苹果,而海南的消费者多买芒果

C.芒果对苹果的边际替代率,北京的消费者要大于海南的消费者

D.苹果对芒果的边际替代率,北京的消费者要大于海南的消费者

【答案】BC。

例题 简述“经济人”假设。

【答案】“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

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③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④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制”,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或者是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 ■

例题 试论述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及其调节的主要措施。

【答案】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一定时期的国际收支通常要用国际收支平衡表表示。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只是形式上的平衡,实际上各国的国际收支常常处于失衡状态。失衡要么表现为顺差,要么表现为逆差。

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经济结构性原因。(3)货币价值的变动。(4)国民收入的变动等。

国际收支失衡时,可采取如下调节方法:(1)外汇缓冲政策。(2)金融政策。(3)财政政策。

(4)利用国际贷款。(5)直接管制等。

例题 某人于2008年1月1日以102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张面值为100元、利率为10%(单利)、每年1月1日支付一次利息的2004年发行5年期国库券,并持有到2009年1月1日到期。问债券购买者和出售者的收益率分别是多少?

【答案】这是一张有息且按年支付利息的债券,交易发生时出售者已持有四年,购买者将持有余下的一年,他们也分别获得四年和一年的利息。交易价格102元既是购买者的成本,又是出售者的到期所得(一部分)。

债券购买者的收益率=(110-102)÷(102×1)×100%=7.8%

债券出售者的收益率=(102-100+40)÷(100×4)×100%=10.5%

八、面试

绝大部分单位面试是结构化面试,部分农商行或信用社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

更多资讯信息请登录:

目录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5)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5)

第二节 商品经济基本原理(6)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13)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3)

第二节 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23)

第三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28)

第四章 资本的运行(30)

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30)

第二节 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35)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37)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3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3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43)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4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4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51)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53)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55)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57)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57)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58)

模拟预测试题(61)

参考答案及解析(65)

第二篇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70)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概论(70)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72)

第三节 GDP核算方法(75)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78)

第一节 均衡产出及消费、储蓄函数(78)

第二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变动及乘数论(81)

第三节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84)

第三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91)

第一节 IS曲线及LM曲线的推导(91)

第二节 IS-LM分析(99)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02)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影响和效果(102)

第二节 货币政策效果以及两种政策混合使用(103)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06)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106)

第二节 财政政策(107)

第三节 货币政策及我国宏观政策搭配(112)

第六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18)

第七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123)

第一节 失业(123)

第二节 通货膨胀(124)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127)

第八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130)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130)

第二节 国际贸易组织(131)

第三节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133)

第四节 有关倾销的基本知识(134)

第五节 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135)

第九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137)

第一节 汇率(137)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平衡(139)

第十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41)

第一节 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141)

第二节 哈罗德-多马模型(142)

第三节 新古典增长理论(145)

第四节 新经济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147)

第五节 经济周期理论概述(148)

第六节 乘数-加速数模型(150)

模拟预测试题(152)

参考答案及解析(155)

第三篇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160)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简介及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160)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研究方法(161)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市场均衡(163)

第一节 需求函数、需求曲线和需求弹性(163)

第二节 供给函数、供给曲线和供给弹性(168)

第三节 市场均衡和均衡价格(170)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172)

第一节 消费者偏好与无差异曲线(172)

第二节 预算线(175)

第三节 消费者均衡和消费者剩余(176)

第四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178)

第五节 不确定性和风险(180)

第四章 生产行为理论(183)

第一节 生产技术与生产函数(183)

第二节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185)

第三节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188)

第四节 等成本线(190)

第五节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191)

第六节 规模报酬(192)

第五章 成本论(194)

第一节 成本的分类和短期总成本曲线(194)

第二节 短期成本曲线(196)

第三节 长期成本曲线(199)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202)

第一节 厂商和市场的类型(202)

第二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203)

第三节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206)

第四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206)

第五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209)

第六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210)

第七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211)

第八节 限价限量、保护价格和直接补贴(214)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216)

第一节 垄断市场(216)

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224)

第三节 寡头市场(226)

第四节 寡头厂商之间的博弈:博弈论初步(228)

第五节 不同市场的比较(232)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233)

第一节 分配论概述和引致需求(233)

第二节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234)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236)

第一节 供给方面的概述(236)

第二节 劳动供给曲线(237)

第三节 地租的决定(239)

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240)

第一节 一般均衡(240)

第二节 交换的一般均衡及其帕累托最优境界(241)

第三节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243)

第四节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244)

第五节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245)

第六节 社会福利函数(248)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250)

第一节 垄断(250)

第二节 外部影响(252)

第三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255)

第四节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257)

模拟预测试题(260)

参考答案及解析(263)

第四篇 管理相关基础知识

第一章 管理学导论(270)

第一节 管理概述(270)

第二节 管理学理论(271)

第三节 管理的基本职能(273)

第二章 企业管理(277)

第一节 企业概述(277)

第二节 企业组织结构与设计(280)

第三节 企业战略管理(290)

第四节 企业经营战略决策(297)

第五节 企业质量管理(304)

第三章 市场营销管理(308)

第一节 市场营销学概论(308)

第二节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310)

第三节 产品策略(315)

第四节 定价策略(323)

第五节 分销策略(332)

第六节 促销策略(337)

模拟预测试题(339)

参考答案及解析(343)

2013年江苏农信社笔试、面试面授课程(347)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348)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

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研究政治经济学,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经济运行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没有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轨迹,而是建立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之上。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必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作了原则性的预见。

列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深刻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并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分析,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论断,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实质和经济运行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新的探索。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系列创新和重大发展。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上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轨道。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获得基本生活资料,人类才能生存。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艺术、教育等活动才能得以发展,社会才能发展。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与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紧密联系。实质上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为分配、交换和消费提供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但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表现在: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要影响。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它是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的基本构成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能动的因素。在生产力中,不论是人的因素,还是物的因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相联系、相结合。因此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特别是在现代化的社会化的大生产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它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经常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社会生产的变化,总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要求生产关系相应地发展变化。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而新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才能确立和巩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紧密地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只有联系生产力,才能深刻认识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更替的依据,才能正确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三、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生产关系的内容是复杂的又是分层次的。存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属于社会经济制度层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又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所有制、分配方式的差异体现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为具体的经济体制层面,它与实际的经济运行紧密联系。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如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等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应该包括这两个层次:不仅要研究所有制,也要研究其具体实现形式;不仅要研究经济关系的本质,也要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形态;不仅要研究社会经济基础,也要研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一般规律

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一)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形式,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1)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中社会劳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直接生活需要而生产。

(2)封闭、保守型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无论是氏族部落共同体、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还是农民家庭,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式的经济单位,处于分散、孤立、保守的状态。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与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为条件的。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具有与自然经济不同的特征:

(1)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的全部或大部分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开拓进取型经济。

(3)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是与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形态。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进一步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自然经济无法比拟的作用。

(二)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是在小规模的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值。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第二节 商品经济基本原理

一、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

1.使用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效用,即能

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一种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这种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加以利用的。

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人需要它,不能成为商品。但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价值

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即它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互比较,并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是由于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处在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中。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存于一个统一体(商品)中,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价值的物品可以有使用价值,但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价值,但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使用价值;而且必须把生产出来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卖出去,才能从购买者那里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购买者来说,他所需要的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但要想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买卖双方都不能同时既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获得商品的价值。由于商品内部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所以一切商品都必须参加交换过程,只有通过交换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的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使消费者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解决存在于商品的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在商品的二因素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论什么社会,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反映人们的生产关系,不随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人们按价值相互交换商品,实质上是相互交换自己的劳动,所以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有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等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都与劳动二重性学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指没有任何专长的一般劳动者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复杂劳动指经

过一定时期专门的训练和教育,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人的质量较高的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劳动作为社会平均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量的计量单位,它的标准取决于一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但在一定时期里是一定的。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按照其复杂程度决定的倍数,大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在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中,复杂劳动总是要化为简单劳动。这个换算由各种劳动的产品都确立为价值来完成,至于换算的倍数,在私有制下,则是商品在交换中通过商品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地形成的。

复杂劳动被当作简单劳动的倍加,是因为( )。(单选题)

A.从事简单劳动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

B.从事复杂劳动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

C.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差别

【答案】C。解析: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正因为复杂劳动耗费的时间是简单劳动耗费时间的倍加,所以复杂劳动被当作简单劳动的倍加。

(四)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即价值量的大小如何决定的问题。既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长短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它是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五)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是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应该懂得,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不变。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该部门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他的劳动就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获得更多的效益。所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都要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的有: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生产管理的效能,生产的适度规模,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度等。

(六)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各个生产者(个人或生产单位)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他们自己的需要则靠别的生产者提供商品来满足。社会分工以及由分工决定的商品生产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各个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是,各个生产者的劳动又是单个的或个别的劳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由各个生产者自己决定的,产品首先控制在他们自己手中。既是个别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是私人劳动)又是

社会劳动,两者构成一对矛盾。如果个别劳动(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不适合社会需要,这种个别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使用价值是否适合社会需要,只能由商品是否交换出去来证明,而不能由任何其他方式(如商品广告、专家鉴定等)来证明。只要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始终存在。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它表现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它贯穿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直接关系着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所以,它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二、货币

(一)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自身,而商品的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是在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从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商品交换的种类不断增加,越来越要求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揭示了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这一本质说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普通商品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还具有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所产生的特殊的使用价值。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货币表现出来;而货币自身则作为直接的价值体现物而存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由货币的本质所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自身也具有价值,因而能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货币充当商品的价值尺度只是外在的,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并不需要现实货币,而只需观念上的货币。比如写个价格标签,表明商品价值的多少。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即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决定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在货币价值一定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变化成正比;在商品价值量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在现实生活中,商品价格与价值常常发生背离,比如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会高于或低于价值。有的甚至严重背离,价格不是作为价值的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比如未开垦的土地可以出卖,有价格。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自身的量需要计量。为此在技术上就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对每个计量单位,还要分成若干等份。这种计量单位及其等份,叫做价格标准。如我国人民币价格标准中,基本单位是元,1元等分为10角,1角等

分为10分。

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不同。首先,价值尺度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而是由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其次,作为价值尺度,它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而价格标准是货币的计量单位,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再次,作为价值尺度,它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最后,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适应交换的需要自发地产生的;而作为价格标准,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换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即商品——货币——商品。物物直接交换时,卖和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一致的,卖同时就是买。货币产生以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商品交换过程分裂为卖和买两个阶段。一方面打破了物物直接交换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局限性,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分开,如果有人卖而不买,就会使有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从而导致商品相对过剩,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虽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非要足值的货币不可。因为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每次都是作为一种交换媒介起作用,人们并不关心它的实足价值是多少,只要社会公认它代表一定数目的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就行了。这就产生货币在充当流通手段时,可以用贵金属以外的别的材料制定的价值记号乃至象征性的价值符号来代替金属货币的可能性。纸币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当然,要人们接受和使用价值记号或符号,必须对它们确能代表一定数目的货币或一定量的价值给以强有力的保证。

(3)贮藏手段。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加以贮藏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由于货币存在形式的发展,如今更普遍的货币贮藏方式是银行储蓄存款。但纸币充当贮藏手段是有条件的,因为现代纸币不能兑换成金属货币,纸币发行也已与黄金储备没有法定关系,纸币币值存在着贬值的可能。所以,只有当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存纸币。当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物价急剧上涨时,人们就不会储存纸币,而去抢购能保值的物品了。

纸币储蓄与金属货币贮藏的作用存在着区别:第一,金属货币贮藏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而银行储蓄则不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因为银行储蓄实际是储户的延期消费,储蓄存款通过银行转化为货款,再投入流通。第二,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贮藏好比一个蓄水池,会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当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减少时,部分金属货币就退出流通,变成贮藏货币;当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货币会重新投入流通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与货币需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储蓄不能发挥这种自动调节作用,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是由政府货币管理部门加以控制的。

(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职能是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发生赊购赊销,即用延期支付的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而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被运用于缴纳租金、税金和发放工资等方面,越出了商品流通领域。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解除了现金交易对交易规模的限制和买者暂时不能支付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又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一旦有些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5)世界货币。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种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代表发挥作用。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是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以及其他贸易

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实际上是货币职能越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应用。从历史上看,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长期限于贵金属(黄金)。如今,一些币值比较坚挺的经济发达国家的纸币,像美元和欧元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

在货币的五种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这两种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派生出来的。

(三)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定时期内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前两项的乘积就是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它们相互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之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会发生变化。因为本期发生的赊卖商品的价格总额无需货币支付,应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中扣除;本期以前发生而本期到期的债务,需要货币支付,这部分应列入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另外,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有部分债权债务可以相互抵消,这部分无需现实的货币支付,也应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中扣除。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赊卖商品延期支付价格总额+到期支付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四)纸币和信用货币

自货币产生以后,货币的具体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先后经历非金属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这样几个阶段。非金属实物货币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货币存在形式,贝壳、牲畜、布帛等都曾充当过货币。由于金属材料的自然属性,使其比一般实物商品更适宜充当货币材料,金属条块、国家铸造的铸币都曾作为金属货币发挥作用。继而出现的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自身没有价值,它在市场经济中是主要的货币存在形式。在银行信用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在纸币广泛而大量流通的同时又出现了存款货币。存款货币是指可用于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银行为工商业者开立活期存款账户,存户可依据存款向银行签发支付命令书——支票,或通过其他方式将存款转到收款人账户上,这些方式代替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被称为存款货币或信用货币。各种信用货币(如银行券、支票、汇票、期票等)的流通加速了资金周转,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也加深了商品经济运行中的矛盾。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业中的广泛运用,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存在形式——电子货币,它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而进行的电子自动转账系统。电子货币的出现,使人们使用货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通过电子通讯网络与银行进行存、提款等业务活动,便捷高效,有力地推动了商务、金融事业的发展。

(五)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纸币流通规律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一致,纸币就同金属货币具有同等的购买力;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会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这种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叫做通货膨胀。相反,如果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升值,引起物价下跌,这就是通货紧缩。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流通手段的是不能兑换成贵金属的纸币和各种信用货币,它们统称为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超过或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

紧缩。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因素(如成本、需求、产业和产品结构、体制等),但最基本的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对比关系。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可利用资源闲置浪费,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这说明,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含生产该商品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量和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量。价值规律要求进入交换领域的商品交换价值与价值一致。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经常是不一致的。这是由于,供求关系与价格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波动和价格波动反作用于供求关系的联系。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当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由于商品买卖者之间的竞争,商品的价格可以降到价值以下;当商品供给小于需求时,由于商品购买者之间的竞争,价格可以涨到商品价值以上。价格又反作用于供求关系,当某种商品价格高于其价值时,生产者获利增加,必然扩大生产增加了供给;当某种商品价格低于其价值时,生产者获利减少甚至亏损,于是减少生产减少了供给。价格波动对于需求也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价格下跌会引起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会引起需求下降。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以及供求与价格的相互作用表明,一方面是供求关系变动,使价格背离价值;另一方面则是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起反作用,使价格对价值不会偏离太远,并使偏离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因此,从较长的时间来看,价格始终围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这种状态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形式。

3.市场机制

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

价格的涨落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利益,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生产者由此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会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竞相投入到这种生产部门中去,这种部门的生产就会扩大;相反,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会低于价值,生产者由此获利减少甚至亏本,于是有一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竞相从这一部门转移到有利可图的部门中去,这一部门的生产就会缩小。

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异,必然会产生商品生产者之间收入上的差别,引发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竞争的压力下,商品生产者力求通过研究和开发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生产的组织管理,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较多的收入。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促进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价格、竞争、供求这些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机制,或者说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调节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正是价格、竞争、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价值规律才得以贯彻和体现。

4.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

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具有灵敏、有效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自觉地尊重和利用好价值规律。按照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应该注重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企业盈利;坚持等价交换原则,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平竞争;坚持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体系,把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ui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