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村站~南部卧城站区间联络通道说明

更新时间:2024-05-14 03: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联络通道及泵站(含防水)变更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含规范、标准)及范围 1.1设计依据

(1)《杭州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2006年12月) (2)《朝阳村站~南部卧城站区间初步设计》 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3)《杭州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技术要求》(送审稿)(2008年5月) (4)《杭州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组成与内容》(修订版)(2011年3月) (5)杭州市地铁公司提供的管线资料(电子文件)

(6)《杭州地铁2号线一期沿线桥梁及部分联络线区段建(构)筑物调查报告》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7)《朝阳村站~南部卧城站区间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008年8月 (8)《杭州地铁2号线 一期(东南段)地形图修测成果》(2007年4月) (9)业主及总包总体组下发的会议纪要、工作联系单等。 1.2采用的设计规范及标准

(1)《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版)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5)《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 (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8)《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05)

(9)《轨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设计规范》(RFJ 02-2009) (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12)杭州地铁2号线《特殊衬砌环结构图》 1.3设计范围

区间联络通道(兼泵站)一座,区间联络通道(兼泵站)里程为SDK0+870.210(XDK0+869.983)。本册设计范围为联络通道(兼泵站)结构设计、防水设计。 2.变更依据及变更内容 2.1变更依据

地铁公司下发的《地铁一期工程“决战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作例会纪要》(杭地铁纪要[2012]70号)。相关主要内容如下:

综合考虑节约施工工期和投资等因素,会议明确朝阳村站~南部卧城站区间联络通道的加固形式由招标时的冻结法调整为地面搅拌桩加固。 2.2变更内容

1、根据会议精神,朝阳村站~南部卧城站区间联络通道及泵站加固形式改为地面搅拌桩加固,故增加了“联络通道(泵站)地层加固图”、“联络通道(泵站)钢架图”和“联络通道隧道预应力支撑结构图”等。

2、原《朝阳村站~南部卧城站区间联络通道及泵站(含防水)施工图》HD2/1E/S/SDY/05/Q01/02/A(2008年8月版)作废。

3. 地质概况及周边环境

详见第一分册——《隧道平面、纵断面、洞门及其它构造图》。 4.设计原则及设计标准 4.1设计原则

1)区间联络通道设计应能满足城市规划、运营等要求;其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以满足使用期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合理的需要。

2)区间联络通道采用暗挖法施工,其内净尺寸应满足地铁建筑限界、设备布置、施工工艺等要求,并应考虑施工误差、结构变形、位移、测量误差等影响。

3)区间联络通道的设计应满足线路设计的要求,考虑施工时对现有环境引起的改变及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并考虑城市规划引起的周边环境的改变对结构的影响。

4)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和隆起均控制在环境条件允许的范围以内,依据周围环境、建筑物基础和地下管线对变形的敏感程度,采取相应稳妥可靠的措施。

5)结构设计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的前提下,应同时满足防水、防腐蚀、防杂散电流等要求,以及各种设备的埋件设置要求。

6)根据工程范围内不同覆土的深度变化、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差异,分别设计计算,使设计系列化,规范化,以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7)结构防水应满足国家有关地下工程防水规范的规定,并充分考虑杭州地区地下水位埋深浅、渗透性强的特点,采取综合防水措施。 4.2技术标准

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2)结构的安全等级按一级考虑; 3)结构按7度抗震设防; 4)结构设计按6级人防验算;

5)混凝土结构允许裂缝开展,但裂缝宽度≤0.2mm; 6)结构抗浮安全系数施工阶段>1.05,正常运营阶段>1.1; 7)衬砌结构变形验算:计算直径变形≤2‰D(D为隧道外径); 8)结构防水等级为二级;

9)联络通道施工中区间隧道结构变形的控制标准:径向变形≯15mm;水平、垂直位移≯10mm。 5.工程材料

联络通道初期支护为C20喷射混凝土,二次衬砌为模筑C30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8,水灰比限制在0.45,单位水泥用量一般不大于320kg/m3,不小于280 kg/m3。 6.联络通道结构设计 6.1定位

联络通道的定位应根据管片拼装的实际情况及钢管片开口的实际位置确定,其偏差应小于600mm。 6.2净空尺寸

联络通道的净空尺寸,除满足建筑限界要求、联络通道及泵站的使用功能及施工工艺要求外,还应考虑施工误差(含测量误差在内)、结构变形及沉降等因素给予必要的富裕量。富裕量应根据隧道所处的地层条件、施工方法

以及隧道的使用性质来确定。杭州地区地层软硬均匀、但承载性较差、结构差异沉降较大,可考虑采用较大富裕量,富裕量对于浅埋暗挖法结构取100mm。该富裕量由施工单位根据经验适量外放,保证设计净空及结构厚度。

联络通道宽2.5m,两端设两扇门宽1m的反向开启的甲级防火门,泵站有效容积由各相邻车站给排水提供。 6.3衬砌形式

联络通道及泵房采用暗挖法施工,复合式衬砌结构,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设置防水层;联络通道及泵房的设计参数如下:

初期支护:格栅拱+钢筋网+C20喷射混凝土; 二次衬砌:C30、P8模筑防水混凝土。 6.4土体加固

为保证施工期间土体的稳定,需要事先对通道周围土体进行加固,加固区方法、加固的范围、有关加固参数技术见“联络通道(泵站)地层加固图”。 7.特殊环设计

除正常段线路采用钢筋混凝土普通环衬砌外,在区间正线隧道与联络通道交界处设四环开口衬砌环特殊管片。通道洞门采用复合管片,即混凝土管片和钢管片相结合的衬砌环结构。钢管片制作及拼装要求详见杭州地铁2号线《特殊衬砌环结构图》。 8.构造措施

8.1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联络通道初期支护:外侧40mm,内侧:40mm;二次衬砌:35mm。 8.2钢筋的锚固与搭接

除图中注明者外,钢筋的锚固长度为35d。

联络通道的受力钢筋的连接可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两种形式。钢格栅之间的连接采用角钢定位后等强帮焊等直径钢筋,双面焊5d,单面焊10d。内衬钢筋尽量采用机械连接,以保护衬砌防水。 9结构自防水技术要求 9.1 材料

1)防水混凝土使用的水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2)在受侵蚀性介质作用时,应按介质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水泥品种;

(3)水泥的比表面积宜小于350m2/kg,水泥的碱(Na[2]O当量)含量应小于0.6%;水泥的进场温度不宜大于60℃;

(4)混凝土拌和时,严禁使用温度大于60℃的水泥;

(5)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并不得将不同品种或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 2)防水混凝土使用的骨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粗、细骨料应采用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2006)中各项技术指标要求的石子和砂;

(2)粗骨料粒径不宜大于30mm,含泥量应小于1%,宜采用粒径为5~25mm连续级配的粗骨料;

(3)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工程部位选择粗骨料的种类;

(4)骨料的碱活性指标除符合国家标准外,还应满足现行地方标准《预防混凝土结构工程碱集料反应规程》(DBJ01-95)的要求,采用低碱活性的骨料;

(5)细骨料的含泥量应小于3%,并采用中、粗砂,不得采用细砂,可掺加水洗的人工砂调整砂的细度模数; (6)骨料中严禁混入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有害物质。不得含有冰、雪、泥块和烧结物等,也不得混入粉煤灰、水泥和外加剂等粉状材料;

(7)严禁使用海砂;

(8)骨料不宜直接露天堆放、曝晒,堆场上方宜设棚罩。高温季节,骨料温度不宜大于28℃。 3)防水混凝土使用的外加剂,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剂》(JC473-2001)中一等品技术要求的泵送剂或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9)中一等品技术要求的缓凝高效减水剂。冬季施工时,应采用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防冻剂》(JC475-2004)中一等品技术要求的防冻剂;

(2)采用的外加剂(泵送或缓凝高效减水剂、防冻剂)的28d收缩率比应小于120%; (3)外加剂使用时,应作适应性试验,不得有假凝、速凝、分层或离析现象; (4)外加剂释放氨含量不得大于0.1%;

(5)外加剂中的氯离子含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的规定; 4)防水混凝土使用的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2006)的规定。 (2)高温季节施工时,水温不宜大于20℃。 5)防水混凝土使用的矿物掺合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2005)表1的Ⅰ级粉煤灰。 (2)掺合料在运输与储存中,应有明显标志。严禁与水泥等其他粉状材料混淆。

(3)粒化高炉矿渣粉的品质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18046-2008)的规定。

(4)使用其他品种或复合式掺合料时,其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6)防水混凝土使用的辅助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抗裂防水剂,其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474-2008)表3中的受检混凝土泌水率比、凝结时间差、渗透高度比、48h吸水量比、细度性能指标合格品要求。

(2)采用的抗裂防水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膨胀剂》(JC476-2001)中表1中的化学成分(氧化镁、含水率、总碱量、氯离子)、限制膨胀率、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指标要求,但在空气中21d的膨胀率不应小于-1.6×10(-4)。增加3d、10d、14d的测试龄期,水中养护期间,限制膨胀率的规律应满足28d>14d>10d>7d>3d;

(3)进场的每个批号抗裂防水剂的泌水率比、渗透高度比、凝结时间差、水中3d、7d、10d、空气中21d限制膨胀率、7d抗压和抗折强度为必检项目;化学成分、48h吸水量比、细度为抽检项目;

(4)抗裂防水剂必须严防受潮,在运输过程中和存储期间已受潮的抗裂防水剂严禁使用。正常存储的抗裂防水剂,出厂超过六个月后,应重新进行物理性能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9.2 施工

1)防水混凝土配合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前,混凝土供应商必须根据工程对象、设计要求及施工季节,进行抗裂混凝土施工用配合比设计和试配工作;

(2)混凝土的性能除满足抗压强度、抗渗指标等常规要求外,还应满足下表关于限制膨胀率与干缩率的要求;

非裂部位抗裂混凝土的技术性能 易裂部位抗裂混凝土的技术性能

项目 龄期 限制膨胀率(×10 ) 限制干缩率(×10 ) 水中14D 水中14D,空气中28D ≤3.0

-4-4项目 龄期 限制膨胀率(×10 ) 限制干缩率(×10 ) 水中14D 水中14D,空气中28D ≤2.0 -4-4技术性能 ≥1.5 技术性能 ≥2.0 注:非易裂部位包括风道、通道的仰拱等。 注:易裂部位包括通道和风道的边墙和拱部二衬混凝土。

(3)试配混凝土时应进行混凝土坍落度及其损失、含气量、泌水和凝结时间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配制的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要小,1h动态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宜小于20mm,气温28℃以上时,1h动态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宜小于30mm;

b.常温下,混凝土初凝时间宜在10h以上;高温季节(气温28℃以上)施工时,宜在15h以上;冬季施工时,不得早于8h,并根据外界气温情况进行调整。混凝土终凝时间不得超过24h;

c.除抗冻混凝土外,混凝土的含气量宜为3.0%左右;

d.混凝土的坍落度及其损失、含气量、凝结时间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50080-2002)进行。

(4)防水混凝土中应添加优质、高效抗裂防水剂,并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工程部位和施工季节等情况选用。暗挖通道混凝土的抗裂防水剂的掺量不宜低于8%~12%;

(5)粉煤灰的掺量宜为15%~30%,在满足强度等级和抗渗等级等耐久性指标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粉煤灰的掺量,但预应力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得超过25%;

(6)在保证混凝土和易性和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应优选具有缓凝功能且减水率高的外加剂,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C30混凝土的水胶比不应大于0.46;C50混凝土的水胶比不应大于0.38;

(7)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和抗渗等级等其它耐久性指标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胶凝材料的总用量和水泥的用量,但胶凝材料最少用量(水泥、抗裂防水剂和掺合料)不应少于320kg/m3;

(8)防水混凝土中的最大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0.06%。 2)防水混凝土配料的计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整个生产期间,每盘混凝土各组成材料计量结果的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防水混凝土配料计量允许偏差 组成材料 水泥、掺合料 粗、细骨料 允许偏差 ±1% ±2% 水、外加剂、抗裂防水剂 ±1% (2)每一工作班正式称量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核;

(3)生产过程中应测定骨料的含水率,每一工作班不应少于一次;当含水率有较大变化以及雨天施工时,应增加测定次数,依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用水量和骨料用量;

(4)计量器具应定期检定,保证计量正确。 3)防水混凝土的拌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掺合料、抗裂防水剂和外加剂应与混凝土其它原材料一起投入搅拌机,搅拌时间不得小于2min; (2)防水混凝土的坍落度应在搅拌站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每一工作班不应少于四次。在搅拌站和浇筑

地点检测坍落度时,还应观察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得存在泌水、离析、分层现象;

(3)高温季节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尽量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并对生产过程中混凝土的出机温度进行检测、记录。拌制混凝土时,应综合控制原材料的温度、搅拌站卸料开始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

4)防水混凝土的运输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运输混凝土的容器和管道在冬季应有保温措施,夏季气温超过35℃时,应有隔热措施;

(2)混凝土从搅拌站到工地的运输计划应考虑到从混凝土搅拌开始到运送到工地的时间,工地的输送设备、气候条件等。车辆调度计划应考虑到浇筑场所运输和停留时间。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下表的规定;

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至浇筑完毕的允许延续时间

气 温 ≤25℃ >25℃ 延续时间(min) ≤C30 ≤180 ≤150 >C30 ≤150 ≤120 (3)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后如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搅拌。当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浆或二次掺加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

5)防水混凝土的浇筑前的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优先采用钢模板,模板的安装应执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以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G01-82)的规定,确保安装牢固;

(2)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支架、模板、钢筋、保护层和预埋件等分别进行检查验收,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模板如有缝隙、应填塞严密,模板内面应涂刷脱模剂。

(3)混凝土浇筑区域及其浇筑顺序等应考虑到工程设计条件、混凝土的供给能力,运输、浇筑机械的能力,气候条件,施工管理水平等。

(4)防水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的各种钢筋或绑扎铁丝,不得接触模板。固定模板用的螺栓必须穿过混凝土结构时,可采用工具式螺栓或螺栓加堵头,螺栓上应加焊方形止水环。拆模后应采取加强防水措施将留下的凹槽封堵密实。

6)防水混凝土的浇筑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入模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超过160mm。顶粱等配筋密集的部位以及隧道的拱部,混凝土的入模坍落度可适当放宽,但不宜超过200mm;

(2)高温季节应尽量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尽量避开高温段浇筑混凝土,宜在气温较低的夜间浇筑混凝土; (3)在计划浇筑区段内应连续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接茬时间不得超过90min。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应采取缓凝措施,最多不得超过前期已浇筑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4)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严禁随意加水;

(5)混凝土浇筑时的自由落距应控制在2m内,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设施下落; (6)防水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振捣,以混凝土表面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应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 (7)暗挖法联络通道的仰拱,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混凝土终凝前应进行二次抹压并进行覆盖,边抹压边覆盖;最后一次抹压时,应采取\边掀开、边抹压、边覆盖\的措施,覆盖材料应与混凝土表面严密粘贴;

(8)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应按施工方案布设测温孔并按规定进行测温,同时采取有效的保温或降温措施; (9)雨天施工时,必须有防雨措施。冬季施工应采取混凝土防冻措施,按《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规程》(JGJ104-97)进行;

(10)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前,不得在其上安装模板及支架,严禁堆放重物;

7)防水混凝土的拆模与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的拆模与养护计划应考虑到气候条件、工程部位和断面、养护龄期等,必须达到有关规范对混凝土拆模时强度的要求;

(2)暗挖法区间通道、风道等,宜采用洒水方式养护,亦可涂刷养护剂养护; (3)防水混凝土养护用水宜用饮用水。

8)混凝土冬施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规定。 10.防水材料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矿山法隧道包括采用矿山法施工的局部区间隧道、盾构区间的联络通道以及采用矿山法施工的车站附属结构(包括出入口通道等),均采用厚度不小于1.5mm的EVA防水板进行全包防水处理,同时应在防水板表面设置注浆系统、变形缝部位的防水板表面设置分区系统。防水层的缓冲层以及底板或仰拱防水层的保护层材料采用单位重量不小于400g/m2 的短纤土工布。

当通道采用冷冻法施工,柔性防水层设置困难时,可采用内防水做法,防水层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和聚合物水泥砂浆防水材料。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的用量不小于1.5kg/m2 ,聚合物水泥砂浆的厚度不小于10mm。其施工应符合《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中水泥砂浆防水层的要求。

10.1塑料防水板施工技术要求(EVA防水板)

塑料防水板采用无钉孔铺设双焊缝施工工艺施工,其中二级设防要求时采用1.5mm厚EVA防水板,缓冲层和底板(仰拱)柔性保护层均采用400g/m2的短纤无纺布。与防水板配套使用的材料包括注浆系统、塑料圆垫片(暗钉圈)、铁垫片、水泥钉等。

1)基层处理

(1)铺设防水板的基面应无明水流,否则应进行初支背后的注浆或表面刚性封堵处理,待基面上无明水流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

(2)铺设防水板的基面应平整,铺设防水板前应对基面进行找平处理,处理方法可采用喷射混凝土或1:2.5水泥砂浆抹面的方法,一般宜采用水泥砂浆抹面的处理方法。处理后的基面应满足如下条件:D/L≤1/10,其中 D:相临两凸面间凹进去的最大深度;L:相临两凸面间的最短距离;

(3)基面上不得有尖锐的毛刺部位,特别是喷射混凝土表面经常出现较大的尖锐的石子等硬物,应凿除干净或用1:2.5的水泥砂浆覆盖处理,避免浇筑混土时刺破防水板。

(4)基面上不得有铁管、钢筋、铁丝等凸出物存在,否则应从根部割除,并在割除部位用水泥砂浆覆盖处理。 (5)变形缝两侧各50cm范围内的基面应全部采用1:2.5防水水泥砂浆找平。 2)铺设缓冲层

(1)铺设防水板前应先铺设缓冲层,用水泥钉(或膨胀螺栓)、铁垫片和与防水板相配套的塑料圆垫片将缓冲层固定在基面上,固定时钉头不得凸出垫片平面。固定点之间呈正梅花形布设,侧墙上的固定间距为80~100cm;顶拱上的固定间距为50cm;仰拱上的防水板固定间距为1~1.5m;仰拱与侧墙连接部位的固定间距应适当加密至50cm左右。所有塑料垫片均应选择基层凹坑部位固定,避免固定防水板时局部过紧。

(2)缓冲层采用搭接法连接,搭接宽度5cm,搭接缝可采用点粘法进行焊接或用塑料垫片固定。缓冲层铺设时应与基面密贴,不得拉得过紧或出现过大的皱褶,以免影响防水板的铺设。

3)铺设塑料防水板

(1)铺设防水板时,防水板的铺设方向以尽可能少地出现手工焊缝为主,并不得出现十字焊缝(即不得出现四层材料搭接部位),仰拱防水板、底板防水板宜采用沿隧道纵向铺设的方法,具体铺设方向应根据结构形式确定

(2)防水板采用热风焊枪手工焊接在塑料圆垫片上,焊接应牢固可靠,避免浇筑和振捣混凝土时防水板脱落。焊接时严禁焊穿防水板。

(3)防水板固定时应注意不得拉得过紧或出现大的鼓包,铺设好的防水板应与基面凹凸起伏一致,保持自然、平整、伏帖,以免影响二衬灌注混凝土的尺寸或使防水板脱离圆垫片。

(4)防水板之间接缝采用双焊缝进行热熔焊接,搭接宽度10cm。焊接完毕后采用检漏器进行充气检测,充气压力为0.25Mpa,保持该压力不少于15分钟,允许压力下降10%。如压力持续下降,应查出漏气部位并对漏气部位进行全面的手工补焊。

(5)防水板铺设完毕后应对其表面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破损部位及时进行补焊,补丁应剪成圆角,不得有三角形或四边形等尖角存在,补丁边缘距破损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7cm。补丁应满焊,不得有翘边空鼓部位。

(6)对防水层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7)所有防水板甩槎均应超过预留搭接钢筋最少40cm,也可将甩槎卷起后固定,并注意后期的保护。甩槎过短会导致后期接槎无法操作。

4)注浆系统的施工技术要求

所有矿山法结构全包防水层表面均设置注浆系统。注浆系统的设置间距为4~5m。注浆系统包括注浆底座和注浆导管,注浆底座应与防水层热熔焊接。注浆导管应采用塑料螺纹管,并应具有足够的抗压强度,确保埋入筑混凝土内的部分不被压扁。

(1)注浆底座边缘采用四点焊接在防水板表面,四点应对称设置,每个焊接点宜为10×10mm。焊接应牢固,避免浇捣混凝土时底座脱离防水板。但不得将底座边缘全部热熔满焊在防水板表面,以免后期浆液无法注入。

(2)注浆系统应尽量靠近施工缝和穿墙管等易出现渗漏水的位置设置,一般距这些特殊部位的间距50cm左右设置为宜。

(3)注浆导管与注浆底座连接应牢固、密闭,必要时应采用铁丝将导管与底座间连接部位绑扎牢固,避免底座与导管脱离。

(4)导管可以在结构内穿行一段距离后集中在两侧墙引出,引出部位可以预埋木盒,将集中引出的导管设置在木盒内(每个木盒设置6个导管)。此时埋入混凝土内的部分应设置在内、外排钢筋之间,并且每隔40~50cm固定在钢筋上。开孔端应牢固地固定在钢筋上,避免浇捣混凝土时注浆管被拉入混凝土内。

(5)注浆导管也可以与底座连接点垂直穿过内、外排钢筋引出,此时需要将注浆导管牢固地固定在内、外排钢筋上。

(6)导管开孔端可直接引出结构表面,也可根据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将开孔端用封口盖堵住并用封口胶带严密封口后埋入混凝土内(或单独用封口塑料胶带封口),模板拆除后将开孔端表面封口胶带盒混凝土破除即可露出注浆导管。此时应采取措施避免导管开孔段移位。

(7)二衬顶拱设置的背后回填注浆系统不能代替防水板注浆系统。

(8)二衬结构完工后,如果出现渗漏水,应利用注浆系统对防水板和二衬之间进行注浆。注浆液应采用水灰比为1:2~3左右的水泥浆,同时应填加8~10%的膨胀剂。注浆压力根据渗漏水情况、结构厚度、埋深等因素确定,一般可控制在0.3~0.5MPa。

5)保护层的施工

底板或仰拱防水板铺设完毕后应及时施做保护层,在防水板上表面铺设单位重量不小于400g/m2无纺布,然后浇筑7cm厚的C20细石混凝土。

6)注意事项

(1)喷射混凝土基面有明水流时严禁铺设防水板。 (2)手工焊接应由熟练工人操作,也可采用塑料焊条焊接。

(3)钢筋的两端应设置塑料套,避免钢筋就位时刺破防水板。绑扎和焊接钢筋时应注意对防水层进行有效的保护。特别是焊接钢筋时,应在防水层和钢筋之间设置石棉橡胶遮挡板,避免火花烧穿防水层。结构钢筋安装过程

中,现场应由专人看守,发现破损部位应及时作好记号,待钢筋安装完毕后,再进行全面的补焊及验收。

(4)仰拱防水层铺设完毕后,应注意作好保护工作,避免人为破坏防水层。 (5)振捣时的振捣棒严禁触及防水层。

(6)当破除预留防水层部位的导洞时,应采用人工凿除,尽量避免采用风镐等机械破洞。预留防水层一旦被破坏,会直接影响防水层的后续搭接,无法保证防水板的连续性。

(7)需要破除导洞临时喷射混凝土支撑的部位,必须在预留防水板两侧设置厚度不小于10mm的木板临时保护层,避免破洞时对防水板造成机械破坏。 10.2中埋式钢板止水带施工技术要求

中埋式钢板止水带宽度为30cm,厚度3mm,采用镀锌钢板制成。

1)止水带采用铁丝固定在结构钢筋上,固定间距40cm。要求固定牢固可靠,避免浇筑和振捣混凝土时固定点脱落导致止水带倒伏、扭曲影响止水效果。

2)钢板止水带现场采用双面对接焊接,十字交叉时,交叉部位的四面均应进行焊接处理。

3)止水带任意一侧混凝土的厚度均不得小于15cm。止水带的纵向中心线应与接缝对齐,两者距离误差不得大于3cm。止水带与接缝表面应垂直,误差不得大于15°。

4)浇筑和振捣止水带部位的混凝土时,应注意边浇筑和振捣边用手将止水带扶正。避免止水带出现扭曲或倒伏。

5)止水带部位的模板应安装定位准确、牢固,避免跑模、胀模等影响止水带定位的准确性。

6)止水带部位的混凝土必须振捣充分,保证止水带与混凝土咬合密实,这是止水带发挥止水作用的关键,应确实做好。振捣时严禁振捣棒触及止水带。 10.3遇水膨胀止水胶

遇水膨胀止水胶属非定型产品,采用专用注胶枪挤出后粘贴在施工缝表面,固化成型后的断面尺寸为(8~10)×(18~20)mm。

1)施工缝表面必须坚实、相对平整,不得有蜂窝、起砂等部位,否则应予以清除。 2)止水胶任意一侧混凝土的厚度不得小于50mm。 3)止水胶挤出应连续、均匀、饱满、无气泡和孔洞。

4)挤出成形后,固化期内应采取临时保护措施,止水胶固化前不得浇筑混凝土。 5)止水胶与施工缝基面应密贴,中间不得有空鼓、脱离等现象。 6)止水胶接头部位采用对接法连接,对接应密实,不得出现脱开部位。 7)在止水胶附近进行焊接作业时,应对止水胶进行覆盖保护。

8)止水胶一旦出现破损部位或提前膨胀的部位,应割除,并在割除部位重新粘贴止水胶。 10.4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涂刷在施工缝和桩头混凝土表面,用量1.5kg/m2。采用双层涂刷,两层之间的时间间隔根据选用材料的养护要求确定,一般宜为24~48h。

1)基层处理

(1)基层表面应坚实、干净,无浮灰、浮浆、油污、反碱、起皮、疏松部位。施工缝表面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凿毛并清理干净。混凝土表面的脱模剂应清理干净。

(2)基层过于光滑时,应打磨毛糙。 (3)基层表面应无积水, 2)施工工艺

(1)按照选用的材料配合比要求进行混料和拌料。

(2)涂刷时,如基层干燥则应进行充分润湿;如环境温度过高,涂层干燥过快时,应适当喷雾以降低成膜速度。

(3)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可根据不同部位的施工缝(水平或垂直)可采用干撒法、涂刷法或喷涂法施工。 (4)采用涂刷法或喷涂法施工时,应分两道均匀涂刷,两道之间涂刷方向宜垂直。每道涂刷后,应根据选用材料的要求进行养护。

3)注意事项

(1)涂层应均匀,不得漏涂。 (2)雨前2h不得涂刷作业。

(3)应尽量避免高温(宜为5~25℃环境温度)施工。 (4)涂层未实干前不得触碰或上人。 11.施工缝防水

1)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拱(板)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板)墙接缝线以下150~300mm处。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

2)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

3)环、纵向施工缝均采用表面2kg/m2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300×3钢板止水带+ 20x10止水胶。 12.联络通道洞口防水做法

1)喷射混凝土初衬施做完毕后,先将靠近洞口钢管片50cm范围的喷射混凝土初衬表面清理干净,然后用1:2.5的聚合物防水砂浆找平处理,使基面基本平整、干净、无毛刺、无明水。将钢管片外露部分的表面用钢刷处理干净,无灰尘、铁锈、油污等。钢管片外侧凹槽需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嵌缝。

2)如果钢管片与初衬连接的角部无明显的渗漏水时,直接用防水砂浆按图中要求进行倒角处理;如果渗漏水严重且通过注浆或表面封堵无法将水堵住时,则在角部先固定临时导水管,导水管的直径视渗漏水量的大小确定,但不宜大于50mm。然后在排水管的外面用防水砂浆覆盖压实,以不再渗漏水为主。

3)在清理干净的基面上铺设土工布缓冲层和EVA防水板,要求防水板的端部紧靠在倒角边缘(见图),并且要求进行找平处理过的初衬表面的防水板尽量平整。

4)裁剪双面丁基橡胶冷自粘防水卷材,先将自粘式卷材粘贴在处理好的钢管片表面,然后再粘贴在防水板表面。要求粘贴密实、牢固,不得出现空鼓脱落部位。

5)最后在自粘式卷材与防水板粘贴部位再粘贴同宽度的单面自粘式防水卷材,要求上下两层搭接缝应错开不小于30cm。

6)临时导水管的出水孔可设置在底板的任何部位,以不影响施工操作为主,出水管采用不透水软管,穿过防水砂浆的部位需采用密封胶或防水砂浆进行封口处理,结构浇筑完毕后从跟部割除并用防水砂浆进行封堵处理。 13.联络通道施工工序及施工注意事项 13.1施工工序

1)盾构推进至拟建联络通道、泵站处应一一对应拼装特殊衬砌环衬砌;

2)联络通道将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先在特殊衬砌环中不开口部位安装临时支撑,支撑板等,以控制施工时衬砌环变形;

3)拆除特殊衬砌环开口部分钢管片;

4)分段施工临时支撑层(由钢拱架和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或插入的背板构成),并及早施工该分段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内衬。分段、分区完成初衬与内衬的复合结构,不得全部施工完临时支护后再施工内衬结构;

5)采用分段向下挖土,先架设临时支护层,然后现浇内衬结构的方法施工排水泵站。 13.2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中应坚持\加固超前、短开挖、严注浆、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及时反馈信息\,并应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开挖、支护参数,修改施工工序,确保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安全,应坚持以量测信息知道施工。

2)施工时应根据地层加固的优劣情况及时可靠地采取注浆管棚、加强支护等土体加固和止水等补救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3)初支施工时预埋注浆管,每当初期支护闭合成环一定距离后,随即进行初衬的背后注浆。

4)初支喷混凝土应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施工,尽量使初支喷射面平整,二衬钢筋施工时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防水层不被破坏。当二次衬砌时拱部应预埋注浆管,衬砌完成后应通过预埋注浆管对二次衬砌与防水层之间空隙(拱顶、仰拱、侧墙)进行回填注浆。

5)二次衬砌施工缝再续灌混凝土前应清除面层浮碴、表面凿毛、预埋缓膨型遇水膨胀止水条防水(详见防水施工图)。

6)在施工中应做好地下水及地质超前预报,加强洞内防、排水工作及通风工作,确保洞内\三通\正常工作。 7)严格控制开挖循环进尺,一般不宜超过1m,且应严格控制台阶长度。

8)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初期支护或临时支护,工序紧扣、衔接,尽早施作仰拱,尽早封闭成环。掌子面稳定性差时,应随时喷射砼封闭工作面。

9)施工期间加强施工排水,必要时在掌子面下设超前钻孔局部排水,以保证开挖面处于无水状态,提高地层自稳能力。

10)联络通道施工应注意对已建成盾构隧道的保护,作好必要的辅助措施,以保证盾构隧道的安全。拆除钢管片时,应在已建成的盾构隧道内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如架设临时支撑等,盾构环向宜在临时支撑与盾构管片之间加钢板垫环,确保盾构隧道安全。

11)施工前期需探明有害气体的赋存情况,如发现有有害气体赋存应立即向业主、设计、施工报告,共同协商采取可靠的措施后方可施工。 14.地面变形的控制

区间联络通道所处工程地层各有不同,为保证周边环境和施工的安全,应进行必要的施工检测,并定期(每半月)向业主、设计、施工提供检测资料。当检测显示有不正常情况时,应立即向业主、设计、施工报告,地面变形的限值:-30mm~+10mm。

5)采用分段向下挖土,先架设临时支护层,然后现浇内衬结构的方法施工排水泵站。 13.2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中应坚持\加固超前、短开挖、严注浆、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及时反馈信息\,并应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开挖、支护参数,修改施工工序,确保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安全,应坚持以量测信息知道施工。

2)施工时应根据地层加固的优劣情况及时可靠地采取注浆管棚、加强支护等土体加固和止水等补救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3)初支施工时预埋注浆管,每当初期支护闭合成环一定距离后,随即进行初衬的背后注浆。

4)初支喷混凝土应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施工,尽量使初支喷射面平整,二衬钢筋施工时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防水层不被破坏。当二次衬砌时拱部应预埋注浆管,衬砌完成后应通过预埋注浆管对二次衬砌与防水层之间空隙(拱顶、仰拱、侧墙)进行回填注浆。

5)二次衬砌施工缝再续灌混凝土前应清除面层浮碴、表面凿毛、预埋缓膨型遇水膨胀止水条防水(详见防水施工图)。

6)在施工中应做好地下水及地质超前预报,加强洞内防、排水工作及通风工作,确保洞内\三通\正常工作。 7)严格控制开挖循环进尺,一般不宜超过1m,且应严格控制台阶长度。

8)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初期支护或临时支护,工序紧扣、衔接,尽早施作仰拱,尽早封闭成环。掌子面稳定性差时,应随时喷射砼封闭工作面。

9)施工期间加强施工排水,必要时在掌子面下设超前钻孔局部排水,以保证开挖面处于无水状态,提高地层自稳能力。

10)联络通道施工应注意对已建成盾构隧道的保护,作好必要的辅助措施,以保证盾构隧道的安全。拆除钢管片时,应在已建成的盾构隧道内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如架设临时支撑等,盾构环向宜在临时支撑与盾构管片之间加钢板垫环,确保盾构隧道安全。

11)施工前期需探明有害气体的赋存情况,如发现有有害气体赋存应立即向业主、设计、施工报告,共同协商采取可靠的措施后方可施工。 14.地面变形的控制

区间联络通道所处工程地层各有不同,为保证周边环境和施工的安全,应进行必要的施工检测,并定期(每半月)向业主、设计、施工提供检测资料。当检测显示有不正常情况时,应立即向业主、设计、施工报告,地面变形的限值:-30mm~+10m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uc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