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的过程与原因

更新时间:2023-10-11 18: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叙我国古代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的过程与原因

(一)里坊制崩溃萌芽于唐中后期的长安城

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诗·郑风·将仲子》有“将仲子兮,无逾我里”之句,毛传曰“里,居也”。西汉长安城,则划分为160里,且“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此后,里坊制度日益完备,至隋唐长安城达到鼎盛。这时,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洁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诸坊“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在市民生活上,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即“昏而闭,五更而启”。对于“诸犯夜者,笞二十”甚至曾出现“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的现象。这样,唐长安城夜间坊门紧闭,坊外空无人行。朱熹对唐代的里坊制度甚为赞赏,说:“唐宫殿制度正当甚好,居民在墙内,官街皆用墙,民出入处皆有坊门,坊中甚安”。这种严格的里坊制度以强化城市治理、防范盗贼为目的,却给市民生活、生产及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中期以后,长安城内侵街建房、坊内开店、开设夜市等破坏里坊制的行为不断出现。

随着“侵街”现象的增多,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但是,这些均未能阻止“侵街”的浪潮。唐文宗太和五年(831)七月,左街使上奏:“伏见诸街铺近日多被杂人及百姓、诸军诸使官健起造舍屋,侵占禁街”。

与“侵街”行为相伴的,还有对“夜禁”的破坏。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长安坊中有夜拦街铺设祠乐者,迟明未已”。在交易地点上,出现了坊内开店的现象。本来,唐长安城内设有东、西二市,作为交易的集中场所。与坊一样,市亦为市墙围合的封闭场所,且聚散以时,“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中唐以后,工商店铺冲破“市”的樊篱,渗入坊内。

(二 )北宋东京的“侵街”与里坊制崩溃

早在隋唐汴州城(宋东京前身)已见端倪。隋开皇年间,文帝东封泰山后返回长安,路过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乃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可见当时汴州已出现商业繁荣、向街开门的现象。至唐代,随着汴河漕运的发达,汴州商业更为发达,“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四面诸侯瞻节制,八方通货溢河渠”。并且“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竟然出现了通宵夜市。 五代梁、晋、汉、周皆定都开封,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后周时期,“东京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民侵街衢为舍,通大车者盖寡,上命悉直而广之,广者至三十步”,却招致一片“怨谤之语”。于是,官方作出让步,“其京城内街道阔五十步者,许两边人户于五步内取便种树掘井,修盖凉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与三步,其次有差”[。相比之下,在唐长安城大街上,连植树也是禁止的,因为代宗广德元年(763)曾下诏:“城内诸街衢,勿令诸使及百姓辄有种植”。这是官方对突破坊墙,进行营造活动的认可,为以后北宋开封的“侵街”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北宋时期,东京城“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商业繁盛,客观上要求拆除坊墙,建立新的街市制度。但是,宋廷却逆历史潮流而动,力图维护与恢复昔日的里坊制,于是官私双方展开了激烈斗争,这场斗争以“侵街”为标志。北宋伊始,即已出现“侵街”浪潮。面对“侵街”浪潮,真宗时期,宋廷曾动真格予以制止。咸平五年(1002)二月,“京城衢巷狭隘,诏右侍禁閤门祗侯谢德权广之。德权即受诏,则先毁贵要邸舍,群议纷然。有诏

止之,德权面请曰:‘今沮事者,皆权豪辈,吝屋室僦资耳,非有它也,臣死不敢奉诏。’上不得已,从之。德权因条上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之制,皆复长安旧制,乃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得侵占”。但表木的竖立并非意味着“侵街”现象的终结:《宋史·王博文传》也说:“都城豪右邸舍侵通衢,(王)博文制表木按籍,命左右判官分撤之,月余毕。”神宗元丰年间,“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培筑复故,又按民庐侵官道者使撤之”,居然出现了“侵河”现象。

也许,熟悉到“侵街”潮流势不可当,于是在宋徽宗崇宁年间,宋廷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等于承认了其合法性。结果,商业店铺纷纷沿街而建,形成了街市,这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有形象的描绘。

(三) 宋东京街鼓的兴废与里坊制的恢复、崩溃

街鼓,为设置在街道上的警夜鼓,宵禁开始与终止时击鼓通报。唐太宗时,长安城“始置街鼓,俗号冬冬鼓,公私便焉”。宋太宗时期,在制止东京“侵街”的同时,亦效法唐长安城,设置街鼓。许多学者,还往往将街鼓在仁宗年间的废除,视作宋东京里坊崩溃的时间依据。北宋末年,随着侵街建筑的合法化,夜禁与坊墙一样,失去了存在价值,而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东京城内普遍出现了“夜市”与“早市”。如州桥夜市“直至三更”。马行街一带,“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处,通晓不绝”。东京大街上,“至三更还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

四 宋东京里坊崩溃的表现:街市、楼阁及官民混居

坊墙与夜禁的废除,标志了里坊制的崩溃,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除此之外,由于宋东京商品经济的繁盛,人口的猛增,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城市景观。1首先是繁华街市的出现。对此,北宋末南宋初年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详尽记载,如朱雀门外街巷、东角楼街巷、潘楼东街巷、州桥东街巷、相国寺东街巷等。2其次,东京城中,尤其是街市中,楼阁普遍出现,也是里坊崩溃的表现。北宋东京城大建高楼,其中有酒店、邸店、民居等,“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旆相招,掩翳天日”。3宋东京城与隋唐长安还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即“官民混居”的形成。北宋东京城,除了中书省、都堂及枢密院保留在皇城内之外,其他众多的中心机关则安排在皇城前南北御街两侧的街巷中。同时,北宋官员也散居于民间。有住内城者,还有移于外城者。

小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街巷制比里坊制更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需要,“盛极必衰”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政治上建城制度、管理制度、军事对街巷制形成影响巨大:由于漕运的发展以及军事的

需要,城市不再严格遵守周礼的建城规则,不再要求十分方正规则,内部也不再强行要求棋盘式的道路以及里坊布局。管理制度方面统治者允许街道两侧种树、掘井、修盖凉棚:三鼓以来不得禁止行人,对夜禁的放宽;收取侵街房廊钱及废除夜禁,及街鼓的取消,都加速里坊制的瓦解。宋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制的崩溃,瓦肆出现,可以夜市,并到坊外设立不同行业的商店,各种商店遍布大街小巷。街巷制适合居民生活需要。同时庞大的军事消费加速了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的发展。文化上市民阶层抬头、文化活动增多:科举制兴起,文人意识觉醒。市民阶级不断壮大,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活动也逐渐丰富起来,充满时代色彩的市民文艺、市民活动场所开始变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使得街巷制的发展更加必要。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街巷制取代里坊制的最主要原因。

浅叙我国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的过程与原因

景园1102 王美忱

2010305201409

2013.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tn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