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预警实证研究

更新时间:2024-06-17 14: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预警实证研究

摘要

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是一个逐步恶化的过程,适时、准确的对企业财务进行预警分析是市场竞争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保障。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出发研究财务危机预警问题,旨在挖掘现金流量指标在我国财务危机预警领域的研究价值,并构建适合中国市场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现状,在指出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主要创新点。对财务危机预警理论和现金流量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主要包括:对财务危机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财务危机的形成原因,阐述了财务危机预警的概念、理论基础和主要功能,对财务危机预警的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了概括介绍,以及对现金流量的概念、特征和重要性的介绍。

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以2009年和2010年首次被“特别处理”的50家财务危机企业和配对的50家非财务危机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根据设计的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以财务危机企业被“特别处理”前第三年的财务数据进行预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估计样本构建了主成分预测模型;再选取2008年首次被“特别处理”的企业作为检验样本,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下构建的主成分预测模型达到81.67%的预测准确率,证明了该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财务危机 财务预警 现金流量 主成分分析

i

Real Example Method Analysis on Financial

Early-Warning of Cash Flow

Abstract

It is a course worsened progressively that enterprises get into a financial diffieult position. In right time,accurate carrying on early-warning to enterprise’s financial affairs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the market competition system, Financial early-warning system play a role in escorting for enterprise’s victory. This thesis researched the financial crisis predic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ash flow, regarding the Chinese listed company as the research object,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esearchful value of cash flow indices in the field of financial crisis prediction,and build useful financial crisis prediction models suitable for Chinese market.

Firstly, by way of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study situation about financial crisis prediction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current study,the thesis introduced its research intention, content and innovations. After that I gave an all-sided expatiation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prediction theory and cash flow theory, including the criterions,characters

and

causes

of

financial

crisis;

summarized

the

conception,theoretic basic and functions of financial crisis prediction, and gave an introduction o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financial crisis prediction,and summarized the conception, characters,important of cash flow.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apital market in our country, this thesis chose 50 financial crisis companies that is with special treatment(ST)for the first time in 2009 and 2010, and 50 paired non-financial crisis companies as estimate sample. According to the designed system, based on the financial data in 2006 and 2007 of enterprises in crisis, the paper establishes a Principle Components Prediction Model by adopting 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then verify the model with the testing sample that is with ST in 2008. The outcome indicates that 81.67 percent of the sample can be predicted effectively. Thus the indexes system is validly.

ii

Keywords: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Early-Warning, Cash Flow, 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iii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目的............................................... 2 1.1.3 研究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1.2.1 国外关于企业财务预警的研究现状......................... 3 1.2.2 国内关于企业财务预警的研究现状......................... 6 1.2.3 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预警的研究现状....................... 9 1.3 研究方法 ................................................... 11 1.4 研究内容 ................................................... 11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12

2.1 企业财务预警理论 ........................................... 12

2.1.1 透析财务危机.......................................... 12 2.1.2 财务预警基础理论...................................... 16 2.1.3 企业财务预警研究方法.................................. 19 2.2 现金流量理论 ............................................... 22

2.2.1 现金及现金流量的概念、性质及特征...................... 22 2.2.2 现金流量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24 2.2.3 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研究的理论依据.................... 26

第三章 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的样本与指标设计....................... 29

3.1 样本与数据的选取 ........................................... 29

3.1.1 ST样本公司的选取 ..................................... 29 3.1.2 非ST样本公司的选取................................... 30 3.1.3 样本数据的选取........................................ 30 3.2 传统资产利润类与现金流量类财务预警指标的比较分析 ........... 31

3.2.1 传统资产利润类财务预警指标的局限性.................... 31 3.2.2 现金流量类财务预餐指标的优越性........................ 32 3.3 本论文有关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指标的设计 ....................... 33

3.3.1 偿债能力指标.......................................... 34 3.3.2 获现能力指标.......................................... 34 3.3.3 现金流量结构指标...................................... 35 3.3.4 发展成长能力指标...................................... 36 3.3.5 现金流量新兴指标...................................... 36

第四章 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39

4.1 预警模型的构建思路 ......................................... 39

4.1.1 主成分分析原理........................................ 39 4.1.2 实证研究步骤.......................................... 41 4.2 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 ....................... 42

4.2.1 研究样本的选取........................................ 42 4.2.2 财务指标的显著性分析.................................. 42 4.2.3 主成分分析............................................ 43

iv

4.2.4 模型的检验............................................ 49 4.3 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模型效果分析 ............................... 51 第五章 结论........................................................ 53

5.1 结论与建议 ................................................. 53

5.1.1 研究结论.............................................. 53 5.1.2 对策建议.............................................. 54 5.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54 参考文献........................................................... 56 附录............................................................... 59 致谢............................................................... 66

v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预警”一词起源于军事领域,预警可以划分为经济预警与非经济预警(社会预警、军事预警等)。经济预警又可以划分为宏观经济预警与微观经济预警。宏观经济预警系统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研究过程,而微观经济预警,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都是一个正在探索的课题。财务预警系统属于微观经济预警的范畴,具有重要的经济研究价值,但目前尚处于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研究阶段[1]。

1997年,亚洲爆发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从宏观角度分析,这场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货币危机;从微观角度分析,这场危机产生的基础是企业过度负债,财务结构极不稳定,抗风险的现金支付能力极差,即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现金支付能力的危机。严酷的现实警示我们,财务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企业财务的监测与预警,非常必要且十分迫切。同时,外部金融环境需要监测与预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同样需要进行监控与预警。经济周期波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怎样适应由于经济周期波动而引起的理财策略所呈现的周期特征呢?怎样进行财务管理的制度创新呢?这些都离不开对财务环境的监测,对财务风险的预警。因此,建立财务监测与预警系统,是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净利润会受到经营者的控制,经营者可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控制研究费用来调节净利润的高低,这种盈利操作行为,被称为“会计戏法”。[2]“会计戏法”将导致财务信息失真,造成决策信息的混乱。而经营者操控盈利所钻的会计政策的空子,正是会计原则之一——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了克服权责发生制所带来的人为操控盈利的弊端,人们在现金收付制的基础上,发展出“现今流量基础”的概念。

财务预警系统的研究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而不是盈利。这是因为,企业是否有警情、是否能维持下去,并不取决于盈利,而是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现金和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现金支付能力。[3]财务预警系统应建立在对现金及其流动的监测和控制上,应该在现金流量基础上构建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

1

1.1.2 研究目的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在分析和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现金流量指标体系引入财务预警模型,对传统财务预警模型进行拓展研究,分析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预警模型,以期为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为:

(1)在对国内外经典文献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理论研究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传统财务预警模型进行总结分析。

(2)对传统财务预警模型进行拓展性研究。目前,财务预警模型研究所使用的指标大多局限于净利润,考虑到净利润本身具有缺陷,故本文使用现金流量指标代替传统收益指标,以期对传统财务预警模型拓展研究有所裨益。

(3)通过对基于现金流量指标体系的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以期为企业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帮助企业完善财务预警内部体系,加强财务监控、财务管理,规避财务风险,减少损失。 1.1.3 研究意义

财务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延伸,通过提供可行的预警分析方法,在企业现有职能的基础上,增设对未来财务状况的监测、诊断、控制、矫正等预警职能,使企业的财务结构更完善、更合理,能够为企业的壮大发展保驾护航。财务危机预警旨在企业危机发生之前,作出提示,尽可能地避免财务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损失。因而,对一个企业而言,选择一种恰当的财务预警方法是降低其风险的有效途径。 1.理论意义

论文在传统财务预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传统财务预警研究的先进方法与成功经验,从现金流量的视角来探索企业财务预警问题,构建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模型和建立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为理论与实务者提供另一种研究思路与方法,同时也能更好地丰富和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的理论和方法。 2.现实意义

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通常从财务正常渐渐发展到财务危机,最终导致财务困境或破产的。[4]因此,企业的财务困境不但具有先兆,而且是可预测的。正确地预测企业财务困境,对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对于

2

经营者防范财务危机、对于政府管理部门监控上市公司质量和证券市场风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对于企业的管理层来说,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能够起到警示的作用。[5]如果企业的管理层能够依据企业的历史财务数据资料正确地预测企业是否将陷入财务危机,将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层提前采取措施,提高警惕,以有效地避免企业发生财务危机。

(2)对于投资者和其它财务信息使用者来说,首先,投资者可以在证券价格大跌之前就获得财务风险的警报,及时撤走资金或审慎投资,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其次,包括银行在内的债权人可以利用这种预测考察贷款风险,防止坏账发生,作出信贷决策;再次,供货单位和客户可以在财务预警信号的帮助下制定商业信用政策,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企业财务预警的研究在海外历史悠久,在国内则刚刚起步,总体而言,运用于财务危机预测的方法可分为统计类和非统计类两类。统计类的方法主要包括一元判别法、多元线性判别法、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和多元概率比回归法等,非统计类方法主要有模拟类预测方法(如神经网络模型)、行为反映类分析法(如股价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

1.2.1 国外关于企业财务预警的研究现状

1.统计类财务预警模型 (1)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

最早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就是Fitzpatrick(1932)[7]所做的单变量破产预测模型,他以19家公司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研究结果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而且在经营失败前三年这些比率就呈现出显著差异。

Beaver(1966)[8]对单变量判定模型进行系统的分析,他对1954-1964年期间的79家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和相同数量、同等资产规模的成功公司的30个财务比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即通过个别财务比率走势恶化来预测财务危机状况)。在排除行业因素和公司资产规模因素的前提下,Beaver[9]的研究表明:可以有效预测财务危机的比率有债务保障率、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和资产安全率。同时,

3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债务保障比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预测财务危机的效果最好,资产负债率次之,债务保障比率在失败前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用于预测的准确率分别为87%、79%、77%、76%和78%,表明离失败日越近,预见性越强。

(2)多元线性判别模型

1968年,美国学者Altman[10]在《金融杂志》上发表《财务比率、判别分析和公司破产的预测》提出了多元判别模型,首次将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引入到财务危机预测领域,奠定了多变量模型财务预警系统的理论基础。他研究了1946-1965年提出破产申请的33家公司和同样数量的非破产公司,选取五个主要的财务指标。Altman的多元判别模型为: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其中X1为营运资金/总资产、X2为留存收益/总资产、X3为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为股票市价/总负债面值、X5为销售总额/总资产,通过多元判别模型产生了一个总判别分,称为Z值,并依据Z值进行判断。测算后,Altman评出了破产下限值为1.81,即如果Z小于1.81,则可以认为该公司破产的可能性很大;非破产上限值为2.99,即如果Z大于2.99,则可以认为该公司处于财务健康状态;若Z落在1.81到2.99之间,则认为该公司处于灰色区域,不能直接进行判定。

1977年,Altman,Haldeman和Narayanan[11]建立了第二代Z-score模型,其目的是创建一种能够明确反映公司破产问题的最新进展的度量指标。他们选取了1969-1975年间的53家破产企业和58家非破产企业。在分析变量方面,先选出了27个变量,最终筛选出7个变量构建模型,包括资产报酬率、盈利的稳定性、债务偿付能力、累积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化程度、资产规模。研究结果表明:ZETA模型用于预测五年和一年的财务危机企业精度分别为70%和91%,而且对相同样本的比较分析表明,ZETA模型明显优于1968年Altman发明的Z模型。

(3)多元逻辑回归模型

Ohlson(1980)[12]第一次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进行破产预测。他选择了1970-1976年间破产的105家公司和2058家非破产公司组成的配对样本,分析了样本公司在破产概率区间上的分布以及两类错误和分割点之间的关系。他发现至少存在四类影响公司破产概率的变量:公司规模、资本结构、业绩和当前的融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用这四类变量进行财务危机预测的准确率达到96.12%。

4

Bartczak和Norman(1985)[13]运用多元判别分析和逻辑回归分析两种方法对1971-1982年申请破产的60家公司和同时期的230家非破产公司进行研究,试图验证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当期经营现金流量的详细信息披露是否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评估将来现金流的数额、时间以及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财务比率是以应计制为基础,经营现金流的数据提供并不能增加预测能力。

Tirapat和Nittayagasetwat(1999)[14]运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研究了1997年泰国公司的破产情况,认为宏观经济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潜在的公司财务危机,而且如果一家公司对通货膨胀的敏感度越高,其陷入财务危机的风险就越大。

(4)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

最先采用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进行财务预警研究的是Ohlson(1980)[12],他选择了1970-1976年间破产的105家公司和2058家非破产公司组成的配对样本,采用极大似然法,通过使每个样本个体的破产与非破产的联合概率最大来构造模型,并分析了样本公司在破产概率区间上的分布以及两类错误和判别阀值点之间的关系。

2.非统计类财务危机预警方法

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尝试采用各种非统计方法将财务危机预测工作推向深入。例如:Wilkins(1997)[15]的研究发现对于技术上违约的企业而言,审计师的意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将来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Elloumi和Guyed(2001)[16]研究了1994年到1998年间92家加拿大公司,他们发现,除财务指标以外,企业董事会的构成与结构可以解释企业的财务危机。其他的非统计类方法主要有:

(1)递归划分算法

Frydman,Altman和Kao(1985)[17]用递归划分算法进行财务分析,并在公司财务危机的背景下与判别分析作了比较。发现递归划分算法在许多原始样本和对比样本上比判别分析更好。

(2)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Odom和Sharda(1990)[18]是最早把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的。他们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了财务危机。他们以1975-1982年间的64家失败企业与64家正常企业配对,并将样本区分为训练样本与保留样本,以Altman

5

(1968)[19]Z计分模型所使用的5个财务比率为研究变量,使用神经网络构建模型。结果表明他们的模型要优于当时的判别分析模型,能更好的解决分类问题。

Coats和Fant(1993)[20]在1993年利用Altman研究中的5个财务比率建立模型,以1970-1989年间94家失败公司与188家正常公司为样本。研究结果发现,从危机发生的前三年起,失败公司的财务比率逐年恶化,且与正常公司的财务比率有明显差距,对财务危机公司的预测准确率达到了91%,高于多元判别法的准确率。

Lee等(1997)[21]就韩国的财务数据比较了神经网络方法和多元线性判别法,发现在预测破产问题上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和适应性均优于多元线性判别法。

1.2.2 国内关于企业财务预警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6年,吴世农、黄世忠曾撰文介绍公司破产的财务分析指标及其预测模型[22]。虽然公司财务危机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但是国内学者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1.统计类财务预警模型 (1)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

由于国内财务预警研究起步较晚,可以借鉴国外的成果较多,再加上单变量判别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国内采用单变量模型进行财务预警研究的不多。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陈静(1999)[23]的研究,她使用了1998年我国证券市场中的27家ST上市公司作为危机公司样本,同时按同行业、同规模选取了27家非ST的上市公司作为配对样本,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四个财务比率的预测能力较强。其中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的误判率最低。

(2)多元线性判别模型

周首华、杨济华和王平(1996)[24]注意到Z分数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到现金流量变动的局限性,对Z分数模型加以改造,建立了财务危机预测的新模型——F分数模型如下:

F=-0.1774+1.1091X1+0.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 其中:X1、X2及X4与Z分数模型中的X1、X2及X4相同。

6

X3=(税后纯收益+折旧)/平均总负债 X5=(税后纯收益+利息+折旧)/平均总资产

F分数模型与Z分数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X3、X5的变化。一般来讲,企业提取的折旧费,可以看成是公司创造的现金流入,必要时可将这部分资金用来偿还债务,因此,X3是衡量公司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可用于偿还公司债务能力的重要指标,X5则衡量公司总资产在创造现金流量方面的能力。相对于Z模型,它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出公司是否存在潜在的财务危机。F分数模型中的五个自变量的选择都基于财务理论,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其临界点为0.0274,若某一公司的F值低于0.0274,则被预测为破产公司;反之,则被预测为可继续生存公司。

张玲(2000)[25]选取了深、沪两市1998-1999年涉及14个行业共计120家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将样本公司分为两组:第一组样本作为推导判别函数的开发样本,由60家公司组成,其中有30家1998年或1999年被ST的公司,配对的30家为1998年排名前50名的绩优公司;第二组也由60家公司组成,其中有21家ST公司和随机选择的39家非ST公司。设定ST公司为处于财务危机状态的公司,非ST公司为处于财务正常状态的公司,利用判别分析的方法,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结构状况和营运状况等四个方面共计15个相关财务比率筛选出4个构建判别模型。如下所示:Z=0.517-0.46X1-0.388X2+9.32X3+1.158X4,式中,X1、X2、X3、X4分别代表资产负债率、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总资产利润率、留存收益与资产总额比率,并给出判别法则:当Z<0.5时判定为财务危机公司;当0.50.9时判定为财务安全公司。研究结果显示,模型对原始样本ST公司(30家)前1-5年的预测正确率分别为100%、87%、70%、60%和22%。作者据此认为,本模型具有超前4年的预测结果,即模型可在ST公司戴帽前4年或ST公司开始亏损的前2年预知公司的未来前景。

杨淑娥、徐伟刚(2003)[26]选取了67家非ST上市公司(1999年被ST类公司41家,2000年被ST公司26家),同时选取了67家配对公司,用建立的Z分数模型对样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非ST类公司的预测准确率为88%;ST类公司的预测准确率为85%,效果较为理想。

(3)多元逻辑回归模型

7

陈晓、陈治鸿(2000)[27]以截至1999年7月1日38家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T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负债权益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利润率/总资产和预留收益/总资产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有着显著的预示效应。研究表明,总体判别正确率为78.24%。

吴世农、卢贤义(2001)[28]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1998-2000年我国A股市场中选取了70家处于财务危机的公司和70家财务正常的公司为样本,来研究财务困境出现前五年内两类公司21个财务指标的差异。最后选定六个为预测指标(分别为盈利增长指数、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长期负债/股东权益比率、营运资本/总资产、资产周转率),应用了Fisher线性判定分析、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和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三种方法,分别建立三种财务危机预警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包含着预测财务困境的信息含量,因此其财务困境具有可预测性;②三种模型均能在财务危机发生前作出相对准确的预测,在财务危机发生前4年的误判率在28%以内;③相对同一信息集而言,逻辑预测模型的误判率最低,财务危机发生前1年的误判率仅为6.47%。

李华中(2001)[29]选取1997年被ST的公司和一小部分1999年被ST公司作为财务困境组,按照配对原则从同行业、相近资产规模的公司中选出同样数量的非ST公司作为财务正常组。他运用了多元判别和逻辑回归模型两种方法。从实证结果看,两种模型判别的平均误判率为5.66%,表明这两种模型是有很强的判别分类能力,是有效的判别工具。

姜秀华与孙铮(2001)[30]以2000年11月20日为基准点,选取了在沪深证券交易所被实施ST的42家上市公司,同时从两市所有非ST公司中随机选出42家配对公司。在13个原始财务比率的基础上,筛选出毛利率、其它应收款/总资产、短期借款/总资产和股权集中系数四个指标建立逻辑回归模型。与其他相关文献不同的是,作者进一步讨论了最佳分割点,选取概率0.1为最佳分割点,如果逻辑回归模型估计的概率P>0.10,则判定为ST公司;如果估计概率P<0.10,则判定为非ST公司。该模型在财务危机发生前1年对ST公司与非ST公司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8.1%和80.95%。

长城证券课题组(2001)[31]选取了37个财务指标,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

8

设计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和财务危机恶化预警系统,发现净利润/总资产、投资收益/利润总额、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长期负债/总资产、净利润增长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具有显著的判别作用。

程涛(2005)[32]运用逻辑回归方法,引入现金管理特征变量和现金管理结果变量,从财务指标和现金流量角度共同构建综合预警模型,结果表明:在ST前一年的预警中,财务指标模型预警效果比较好,而在ST前两年、前三年,综合预警模型的效果比较好。

2.非统计类财务预警模型

杨保安等(2002)[33]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财务危机研究,通过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的人工神经网络的模拟,构建财务预警模型。研究结论表明:样本的实际输出和期望输出较为接近,显示出神经网络是进行财务评估的一种很好的应用工具,能够为用户贷款授信、财务预警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此外,黄小原、肖四汉(1995)[34]提出了神经网络预警系统的构建;柳炳祥、盛昭翰(2002)[35]分析了评价财务危机的指标体系、财务危机等级的划分和基于粗神经网络的财务预警方法,并用一个预警实例进行了验证。之后相继出现了粗糙集神经网络(柳炳祥,2002)[36]、基于模糊优选的神经网络(周敏,2002)[37]和人工神经网络(刘洪,2004)[38]财务预警模型;2003年柳炳祥、盛昭翰又提出了基于案例推理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初步构想[39]。 1.2.3 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预警的研究现状

国外非常重视企业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研究,研究多以传统财务指标为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对现金流量信息重要性认识的加强,国外许多学者尝试运用现金流量信息预测企业财务困境。

早在1968年,Beaver[40]就利用单变量判定模型对企业财务困境进行预测,研究发现现金流量与负债比率能够最好地判定企业的财务状况(误判率最低)。

James Agentry、Newbold和Whitford(1987)[41]认为,以现金为基础的财务比率提供了用于区分财务失败与非财务失败公司的显著的信息。

在借鉴Agentry、Newbold和Whitford的基础上,Aziz、Emanuel和Lawson(1988)[42]设计了运用现金流量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1989年,他们又对Z模型和现金流量模型预测企业财务困境的准确率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现金流量模

9

型的预测效果较好。

Ward(1994)[43]在对非金融业的研究中,发现经折旧和摊销调整后的净利润在预测财务危机方面效果较好。Ward选择了1988年到1989年385个企业的数据,他发现现金流量指标尤其是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在预测采掘、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作用明显,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在预测非资源性行业中较为重要。

Hossman,Bell,Swartz和Turtle(1998)[44]运用了1980年到1991年的数据,比较了基于财务比率、现金流、股价收益率以及收益率标准差的四种预测破产模型。结果发现,就单个模型而言,现金流模型能在破产前的第2年和第3年预测多数破产案例,预测精度较高。

在国内,由于证券市场起步较晚,能够满足统计分析要求的数据较少,而我国的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1998年才公布,再加上国内实证会计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会计盈余数据有用性的实证分析上,因此,国内对现金流量信息的研究和构建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模型及实证分析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

阎达五、张友棠(2004)[45]在《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中构建了基于现金流量指标——现金盈利值CEV和现金增加值CAV的财务预警指数测度系统和分析系统。现金盈利值是指在现金制条件下根据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财务信息所计算出来的企业现金净收益;现金增加值是指在现金制条件下的企业实际的“现金盈利值”的基础上,扣除分配股利付现后的余额,是企业支付了各项现金分配后的留存现金收益。CEV和CAV是现金制下的财务指标,换句话说,现金盈利值是用现金制表示的企业净利润,现金增加值是用现金制表示的企业留存收益。这对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研究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晏静(2004)[46]在其《现金流量信息功能研究》中创造性地设计了ST公司平均样本,并考察发现公司被ST前虽然净利润仍维持在原水平上,但亏损出现前3年现金流量就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说明现金流量具有较好的预警功能。

章之旺(2004)[47]在《现金流量信息含量与财务困境预测》中研究发现,经营性现金流量在财务困境出现前一至两年,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投资性现金流量在财务困境出现前两年,也具有预测作用。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现金流量建立模型,则预测结果准确率会提高。这为今后财务困境预测研究充分挖掘现金流量的预测价值提供了实证依据。

10

1.3 研究方法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管理、会计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大量收集、阅读、整理、分析和研究相关资料,在理论上对财务预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概括,并阐述现金流量优于传统财务指标,应将其运用于财务预警模型中;从实证研究上,建立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然后构建基于此指标体系的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模型,并验证其判定准确率。

1.4 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对企业财务预警理论进行了全面详尽的阐述,分析了财务危机的界定、特征及形成原因,介绍了财务危机预警的基本理论、功能和现有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再对现金流量理论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现金及现金流量的概念、特征,分析了现金流量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其次,分析了传统资产、利润类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缺陷,结合单变量模型、多变量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几个经典模型对其所采用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将传统的资产、利润类指标体系与现金流量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设计了本文以现金流量为主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最后,用实证分析来证明现金流量指标体系在财务危机预警中的价值,看其是否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预警。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以2009年和2010年首次被中国证监会实施特别处理,即ST(ST公司视为财务危机公司)的50家上市公司和配对的非ST(非ST公司视为财务正常公司)的50家上市公司为估计样本,结合设计的现金流量为主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利用主成份分析法构建了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模型,并利用2008年首次被ST的上市公司和其配对公司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1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企业财务预警理论

2.1.1 透析财务危机 1. 财务危机的概念界定

一般来说,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是指企业偿债能力的丧失,即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无法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48]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最严重的财务危机是破产,国外大多数学者对财务危机的研究都是从企业破产着手的。

(1)国内外对财务危机的界定

财务状况是财务预警的对象,但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我们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进行区分,对此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看法,关于财务危机的定义和财务危机企业的界定,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在Beaver(1966)[49]的研究中,79家“财务危机公司”包括59家破产公司、16家拖欠优先股股利公司和3家拖欠债务的公司,可见Beaver把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拖欠债务界定为财务危机。

Altman(1968)[50]则把“进入法定破产的企业”定义为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 Deakin(1972)[51]则认为财务困境公司“仅包括已经经历破产、无力偿债或为债权人利益而已经进行清算的公司”。

Carmiehael(1972)[52]认为财务困境是企业履行义务时受阻,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及资金不足四种形式。

Foster(1986)[53]对财务危机的认识是:除非对经济实体的经营或结构实行大规模重组否则就无法解决的严重变现问题。

Ross等人(1999-2000)[54]把财务困境定义为“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的到期债务(例如商业信用或利息),而被迫采取改正行动的境况。财务困境可能导致企业对合同的违约,也可能涉及到企业、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财务重组”。并且Ross等人从四个方面定义企业破产的概念,对财务困境的概念做了某种程度的扩展,这四个方面是:第一,企业失败,即企业清算后仍无力支付债权人的债务;第二,法定破产,即企业和债权人向法院申请企业破产;第三,技术破产,即企业无法按期履行债务合约付息还本:第四,会计破产,即企业的账面净资产

12

出现负数,资不抵债。从防范财务困境的角度看,“财务困境是指一个企业处于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即技术破产。

谷祺和刘淑莲(1999)[55]将财务危机定义为“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由于资金管理技术失败而引发的支付能力不足,通常是暂时的和比较次要的困难,一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补救,如通过协商,求得债权人让步,延长偿债期限或通过资产抵押等借新债还旧债”。

赵爱玲(2000)[56]认为,财务危机通常是指公司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根据其失败的程度和处理的程序不同,财务失败可分为技术性清算和破产。

陈文浩与郭丽红(2001)[57]认为,财务危机通常是指公司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困难和危机,其极端情况为破产。

彭韶兵等(2005)[58]认为财务危机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陷入一种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困境,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已呈现长时间的亏损状态且无扭转趋势,出现资不抵债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 (2)本文对财务危机的界定

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财务危机界定为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ST公司,原因如下:

第一、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不宜以破产作为财务危机的标准开展研究。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很多地方任不规范,即使是真正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往往会有新的战略投资者入主,进行资产重组,让公司走出破产的困境,因而实际发生破产清算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所以,以破产作为我国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准是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

第二、从我国的ST制度来看,我国证券市场上被ST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因为连续两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造成的,这个判定标准主要是基于财务指标方面考虑的,描述的是一种濒临破产的状态,可以作为界定财务危机企业的标准。特别是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ST的企业,更适合从财务的角度进行预警研究。另外,上市公司被ST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依据其划分财务危机企业

13

与正常企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所以,选择ST企业作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的标准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2. 财务危机的成因

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分为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参考国内外学术界的观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将财务危机的成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财务因素

企业财务行为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各个方面,财务危机是由于财务行为中各种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而财务因素往往是导致财务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59]

第一、丧失偿债能力。一般而言,负债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并没有必然联系。公司的适度负债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盲目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和财务杠杆利益而过度负债,就会增加企业偿还债务本金和支付利息的负担,为发生财务危机埋下伏笔,如果这时企业支付信用链条上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影响了到期债务的偿还,就会必然导致财务危机。

第二、资金运营管理弱。一是很多上市公司以短期资金用于长期计划,对资金管理缺少控制,如将短期举债用于一些大型项目投资,这些大型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往往是短期债务期限的若干倍,陡增财务风险。二是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一些公司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然而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导致公司应收账款大比例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帐,严重影响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导致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很差,由此产生财务危机。

第三、丧失盈利能力。丧失盈利能力即收入不足以抵偿成本,产生亏损,这可能是在提供产品与服务过程中的经营亏损,也可能是来自交易业务中的损失。一般来说,亏损不直接导致财务危机,如果亏损事件未能危及公司的偿付能力,说明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可以克服的困难;如果亏损事件导致财务危机,危及公司的生存,必定也就丧失了偿付能力。

第四、成长能力欠佳。有些企业为了防范经营风险,往往开展多元化经营,以期能够不断的开拓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一味地进行外延性扩张不但不会形成多元化优势,反而会导致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下降,降低企业支付能力,

14

经营力不从心,从而埋下财务危机的隐患。

第五、现金流短缺。引发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量低于现金流出量,导致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创造会计收益固然有助于公司现金流入,但是只有直接转化为现金的收益才是货真价实的,企业财务危机的爆发诱因往往都是企业资金链的断裂。 (2)非财务因素

财务危机是一种“综合症”,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既有来自企业内部的管理因素,也有来自外部市场的影响因素。

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财务危机。如经营策略不当、盲目扩张导致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下降;企业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决策依赖于个人行为;企业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当局挪用公司资金、大股东掏空公司资产、管理者随意处置公司资产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等等。[60]

最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对财务危机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地区间的产业转移,现有市场的饱和度,社会需求结构的改变,产品生命周期,换代产品的出现等等,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财务危机。 3. 财务危机的特征 (1)累积性

大多数公司陷入财务危机都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动态累积过程,一般是从财务正常逐步发展成财务危机的,表现为程度上的由轻到重和时间上的渐进性。财务危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和恶化期三个阶段。 (2)威胁性

无论是轻度的财务危机还是较为严重的财务危机,甚至是企业破产,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如因资金管理失败而引发的偿债能力问题,企业一般采取协商、取得债权人让步、延长偿债期限或进行债务重组,或通过财产担保、抵押等形式借新债还旧债,通过这些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破产,但也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或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 (3)机会性

财务危机的潜伏期、爆发期和恶化期三个阶段都存在转机的可能性。如果企

15

业抓住了危机中出现的有利因素和应对措施,不仅能够转危为安,还能借此机会革除企业中存在已久的各种弊端,建立健全的财务运营机制,建立企业新的发展平台。假如企业已经爆发了财务危机,如果处理得当,能够从危机中吸取教训,牢固树立财务危机防范意识,建立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维护企业的财务安全。

(4)可预见性

财务危机的产生既然是一个动态累积,表现为逐步发展或传导的过程就说明财务危机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并且能反映在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与日常财务行为中。如果企业能够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检测系统和预警系统,就能够预见财务危机的发生,这也是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原理所在。 2.1.2 财务预警基础理论

预警原义是指在敌人进攻之前发出警报,以做好防守应战的准备。19世纪末,人们开始把预警思想应用于经济领域,但主要是对宏观经济的预测与警示,以显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过热或过冷的不良状态。直到20世纪6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才开始将预警思想运用于微观经济领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事前监测,以便在企业经营出现危情之前,发出警告,采取措施加以排除。[61]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的理论大厦,必须以经济预警理论、企业预警理论、周期波动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石。 1. 经济预警理论

(1)经济预警理论的内容

经济预警从逻辑上讲应包括这样几个阶段:明确警义、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并预报警度。明确警义是前提,是预警研究的基础,寻找警源、分析警兆是对警情的因素分析和定量分析,预报警度则是预警的目的所在。[62]

明确警义即明确预警的对象。警义可从警素和警度两个方面考虑。警素是指构成警情的指标,警度是指警情的程度。

警源是警情产生的根源,从警源的生成机制看,警源可分为三种:一是自然警源,来自自然因素的警源;二是外生警源,由外部输入的警源;三是内生警源,是来自经济运行机制内部的警源。

分析警兆是预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警兆也叫先导指标。不同警素对应着不

16

同的警兆,当警素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警情爆发之前总有一定的先兆,这种先兆即警兆。警兆与警源可以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警兆的分析可以从警源入手,也可依经验分析。

预报警度即在确定警兆之后,对警兆与警素的数量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然后对警情程度的预报。警度预报是预警目的。 (2)经济预警的基本方法

经济预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立关于警素的普通模型,先做出预测,然后根据警限(指预测的警报的范围)转化为警度。二是建立关于警素的警度模型,直接由警兆的警级预测警素的警度。

把经济预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企业财务预警上,则企业财务状况是预警的对象,即警义。而利润、现金流量等财务状况的评价指标即警素。 2. 企业预警理论

企业预警理论是一门专门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逆境现象:企业逆境、管理波动、管理失误、管理失误行为等的本质特征、成因机理和发生规律,研究如何构建企业管理系统的防错、纠错机制及建立避防失误、扭转逆境的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企业预警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企业诊断理论。[63]

(1)危机管理理论

所谓危机管理,是指随着经营环境的动荡,各种预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经常对企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应付各种危机事件,保证企业的经营安全,必须通过计划和控制等手段对危害企业经营的突发事件进行管理。企业危机管理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跨国公司提出,它的产生与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有密切联系。 (2)企业逆境管理理论

企业逆境,是指由于环境的突变或内部管理不良,使企业经营陷入极端窘困的一种状态。它的现实特征有三:一是企业经济活动遭受严重的、连续的挫折与损失;二是出现经营亏损或亏损趋势(如企业的市场份额大幅减少,产品质量急剧下降,即使暂时没有亏损,但其非常状态表明企业正在遭受并将继续遭受挫折,使亏损的发生不可避免);三是出现资不抵债的危机现象。这三种现象中的任何

17

一种,都足以说明企业陷入逆境。三种现象互相联系,呈现直接的因果关系。它们都有一个重要的识别特征:一旦逆境发生便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扭转。企业逆境现象是客观的,也是普遍的,但也是可以认识、预防和避免的。企业逆境管理理论,就是要研究企业经营失利、管理失误的成因机理和运动规律,研究防止和摆脱企业逆境、保持顺境的管理方法理论。 (3)企业诊断理论

企业诊断,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参谋、顾问性质的服务活动,是智力专业化的工作。企业诊断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至今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企业诊断仍以一般意义的企业管理原理、原则为理论依据,但它采用的却是有利于诊断功能的独特分析模式和技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经营诊断(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活动分析)、生产诊断(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组织诊断(组织结构、组织冲突、信息沟通等)和技术诊断(纯粹的工程或技术问题)。企业预警系统包括许多子系统,如营销子系统、生产子系统和财务子系统等。如果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那么,财务预警子系统是企业预警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 3. 周期波动理论

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现象。经济周期性波动必将导致各种经济组织出现周期性的财务风险,对周期性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即财务预警)显得越来越重要。财务风险包括经营风险、投资风险与筹资风险,这三种风险产生的原因与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一致的。人们解释经济出现周期波动原因的理论很多,主要的有消费不足理论、投资周期理论和货币因素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财务预警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财务预警理论的基石。[64] 4. 内部控制理论

财务出现风险的原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失控引起管理波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二是外部环境剧烈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其中,内部控制失灵是产生管理波动,从而导致财务风险和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内部控制,是实施财务防警和排警的根本性措施。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业务管理控制、资产管理控制、会计和财务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控制环

18

境、会计体系和控制程序。[65] 5.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

以米勒定理为代表的传统财务理论,把公司理财描绘成一幅和谐的蓝图,在那里负债不会带来财务风险,负债越大,杠杆利益越好;投资越大,规模效益越高。既然不存在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那么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测及预警就没有必要了。事实上,财务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是摆在财务理论研究者面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为弥补传统财务理论的不足,现代财务理论已发生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西方财务理论完成了从旧理财模式到新理财理念的转变,其标志为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包括信号模型和代理成本在内的新资本结构理论开始取代传统的米勒定理。现代财务理论有权衡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运用现代财务理论,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测与预警,是我国财务管理研究的创新项目。[66] 2.1.3 企业财务预警研究方法 1. 定性分析方法 (1)标准化调查法

标准化调查法又称风险分析调查法,即通过专业人员、咨询公司、协会等,对企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详细调查与分析,形成报告文件以供企业决策者参考。这些报告之所以被称为标准化调查,是因为其提出的问题对所有企业都具有指导意义。

(2)“四阶段症状”分析法

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具有特定的症状,而且是一个逐渐加剧的过程,“阶段症状”分析法将财务运营症状与危机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财务危机的潜伏期、发作期、恶化期和实现期。企业管理当局要针对各阶段的发病症状,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摆脱财务困境,恢复财务正常运作。 (3)流程图分析法

企业流程图分析是一种动态分析,这种流程图对识别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的关键点特别有用。运用流程图分析可以暴露企业潜在的风险,在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流中,即使一两处发生意外,都有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如果在关键点上出现堵塞和发生损失,将会导致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终止或资金运转终止。一般而

19

言,企业只有在关键点采取措施,才能防范和降低风险。 (4)管理评分法

美国的任翰·阿吉蒂在调查了企业的管理特征以及可能导致破产的公司管理缺陷后,提出采用管理评分法,按照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几种缺陷、错误和征兆进行对比打分,并根据这些项目对破产产生影响的大小程度所打的分数加权处理。如果评价的分数总计超过25分,就表明企业正面临失败的危险;如果评价的分数总计超过35分,企业就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企业的安全得分一般小于18分。因此,在18分至35分之间构成企业管理的一个“黑色区域”。如果企业所得评价总分位于“黑色区域”之内,就必须要提高警惕,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将总分降低到18分以下的安全区域之内。[67] (5)事故树分析法

事故树分析法又称“FTA”法,1961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在民兵式导弹发射控制系统的设计中,首先使用事故树分析法对导弹的随机失效问题成功地进行了预测。该方法把最不希望发生的状态作为故障分析的目标,然后寻找导致这一故障发生的全部直接因素,再分析造成下一级事件发生的全部因素,一直追查到原始的故障机理为止。该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领域。[68] 2. 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侧重于考察财务危机公司的财务特征,利用第一手数据和各种统计手段预测公司的财务危机。由于它们能够通过具体的量化标准提供良好的预测能力并帮助管理者决策,实际上已经构成了财务危机研究的主体。 (1)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

单变量判定模型是指将某一项财务指标作为判别标准来判断公司是否处于破产状态的一种预测模型(张鸣等,2004)[69]。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又称为一元判别模型,其主要思想是通过比较财务困境公司和非财务困境公司之间某个财务指标的显著差异,从而对财务困境公司提出预警。

单变量模型是最早应用于财务预警的实证模型,它开创了财务预警实证研究的先河,其优点是简单,但是其具有以下的局限性:①不同财务比率的预测方向与能力经常有相当大的差距,根据不同的财务指标进行判断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

20

论,造成结论冲突。如盈利能力差的公司有可能因为流动性稍好而被判为非财务困境公司,但是如果根据盈利能力指标则很可能被判为财务困境公司。②某些财务比率可能已被公司管理当局粉饰过,因此作出的预测不一定可靠。③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单个比率所反映的内容有限,无法全面揭示公司财务状况。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单变量模型的适用性。

(2)多元线性判别模型

多元判别模型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称为Z值)来预测财务危机的模型(王化成,2004)[70]。20世纪60年代,Altman首次将多元线性判别法以“Z计分模型”的形式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领域,从此判别分析正式被引入管理学中作为企业财务危机判别与预测分析。

多元判别分析模型的出现很好地克服了一元判别模型的缺点,能够包容反映企业财务情况的多个指标,也能够包含独立变量,一旦建立模型之后,运用相对容易,且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具有较高的判别精度。因而,一出现即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①多元线性判定模型有一个很严格的假设,假定自变量是呈正态分布的,两组样本要求等协方差,而现实的样本数据往往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这就大大限制了多元线性判定模型的使用范围,当然,也有一些研究在并不满足这一前提的条件下,近似使用多元线性判定模型,这无疑会降低模型的预测精度。②使用多元判别分析技术,财务困境组与控制组之间一般要进行配对,配对标准如何恰当也是一个难题。③多变量模型可从总体角度检查公司财务状况,有利于不同时期财务状况的比较,但不具有横向可比性,即不可用于规模、行业不同的公司之间的比较。 (3)多元逻辑回归模型

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的目标在于寻求观察对象的条件概率,从而据以判断观察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它是建立在累计概率函数的基础上,不需要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假设条件(张鸣等,2004)[69]。

多元逻辑回归模型最大的优点在于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克服了线性方程受统计假设约束的局限性,从而具有广阔的适用范围。目前这种方法的应用也较为普遍。其缺点是由于逻辑回归模型对模型的参数估计只能采用最大似然估计

21

法,在样本点存在完全分离时,模型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可能不存在,故模型的有效性存在问题;逻辑回归模型对中间区域的判别敏感性较强,导致判别结果的稳定性较差。

(4)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将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应用于财务预警的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平行分散处理模式,其构建原理是基于对人类大脑神经运作的模拟。(张鸣等,2004)

神经网络的优点主要在于其通用性,即对数据分布的要求不严格,不依赖于变量之间必须线性相关或是相互独立等假设,模型还可随时依据新数据资料进行自我学习训练,适用于今日复杂多变的企业运作环境,但其也具有局限性:①虽然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研究方法上的重大创新,但实际效果却很不稳定。②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理论基础比较抽象,对人体大脑神经模型的科学性、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所以其适用性不是很强。

2.2 现金流量理论

2.2.1 现金及现金流量的概念、性质及特征 1. 现金及现金流量的概念 (1)现金的概念

现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现金(cash)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cash on hand);广义的现金是指货币资金(moneyfund),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以货币形态存在的一种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 (2)现金流量的概念

所谓现金流量,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现金增加或减少的数量。根据现金流量的概念,现金流量可以划分为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净流量。现金流入即现金收进,增加的数量为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即现金付出,减少的数量为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现金净流量,表现为滞留在企业内部的现金存量。由于现金流呈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不断有现金流入,同时又不断有现金流出,而流入的数量可能大于流出的数量,也有可能小于流出的数量,因此,现金净流量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如果企业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相等,则现金净流量为零,表示一定时期内企业的

22

现金流动相对平衡,实际上这种情况极少出现,现金流动的不平衡性是经常发生的。

2. 现金流量的性质

现金流量的性质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动态性、差量性、时间性。

现金流量的动态性是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决定的。企业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都会对现金流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现金流量随着各项活动的发生呈动态的变化。

无论是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还是现金净流量,都是差量概念。从现金流量的概念定义中可知,现金流量是企业因交易或其他事项而引起的现金增加量或减少量,所以,现金流量不是指企业某时刻现金的总库存量,而只是其现金量的变化量,前后现金循环流动中的差量额。

时间性是指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在许多情况下,现金流量的计算和使用需要考虑时间因素。考虑货币时间价值而使用的现金流量称为贴现现金流量,它被广泛应用于投资决策等方面。 3. 现金流量的特征 (1)共生性

资金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一定数额的资金,企业就不能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来讲,企业资金的最初表现形式为现金。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为使资金实现增殖,为处理和维护各种财务关系,履行必要的社会义务等等,企业要经常进行现金的收入与支出,所以说现金流量与企业相随相伴,共生共存。 (2)非完全相关性

现金流量以现金为核心,遵循现金收付实现制,这决定了企业的现金流量与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的非完全相关性。经济业务事项只有同时符合以下两条标准才会引起现金的流入或流出:①实际发生了现金的收付;②现金的总额发生了增加或减少。经济业务事项中形成现金流量的主要表现为“现金各项目与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不形成现金流量的经济业务事项有两大类,即现金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事项和非现金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事项。 (3)生命周期性

23

企业的产品生产经营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所处的阶段不同,现金流量呈现不同的特点。在成长期,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都很大;而在成熟期,现金流量处于稳定和均衡的状态。 (4)非均衡性

现金流量的非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非对称性和非同步性。非对称性是指企业某一对象在某一时点产生的现金流入量与另一时点发生的现金流出量不对等;或者某一时点发生的现金流出量与其日后产生的相应现金流入量不对等。非同步性是针对企业某一特定时点所需的现金流出量与现金流入量不相等,不能指望以某一时点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来满足该时点的现金流出。 (5)复杂性

企业现金流量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如企业的产业结构、经营规模、发展阶段、信誉等级、组织形式、工艺流程、经营方式、交易方式、结算方式、信用政策等等都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大小产生决定性影响。

研究上述现金流量特征,对人们正确认识现金流量的内在规律,客观地分析、评价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建立科学的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2.2.2 现金流量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1. 现金流量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现金是制约企业经营活动的首要因素,是经营者、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的焦点,很多企业的破产都是由于现金流量不足、不能到期偿还债务而引起的。拥有良好的现金流量对于企业至关重要,现金流量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金流量是进行企业价值判断的重要指标

企业价值是对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利用现金流量折现进行价值评估之所以最佳,在于它是要求完整信息的唯一标准。现金流量作为收付实现制核算得出的结果,不受财务会计政策调整的影响,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如实反映。因此,利用现金流量进行价值评估,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2)现金流量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保障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包括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在内的

24

循环往复的有机系统,在这个过程中,现金流量的循环与生产经营循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旦现金循环受阻,则意味着现金的流出大于流入,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维持生产经营的循环直至现金无法满足维持企业最低的运营条件而倒闭。 (3)现金流量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保障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得生存。企业扩大再生产就要求不断更新设备、技术和工艺,要投入更多更好的物质、人力资源等。在市场经济中,各种资源的取得都需要支付现金,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金流量的支持。

(4)现金流量是影响企业流动性强弱的决定因素

一个企业如果持有充分的现金,或者资产能够在短期内转化为现金来履行它的支付义务,则该企业具有流动性。在企业经营中,流动性可以通过现金流量循环来创造。如果企业缺乏流动性持续很长一个时期,就将造成严重的财务风险,企业会陷入无力偿付的困境,导致最后清算破产。 2. 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现金流量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研究,现金流量指标在企业财务分析评价中的作用研究,现金流量与投融资活动关系、投融资决策及股利支付行为与现金流量关系的研究,基于现金流量的价值评估的研究等。 (1)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资金管理的基础和资金运转核心

资金存在的形势是多样化的,它有货币形态与非货币形态,而现金则指货币形态的资金。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资金管理来源于会计资料,而会计资料中大部分是按外部统一规范加工而成的,这与企业资金管理实际需要存在着一定距离,然而现金流量则不同,它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计量的,更直观、具体、更能贴近企业实际理财活动的需要。

在当今经济生活中,企业外部金融环境愈来愈规范,愈来愈迫切追求经济效益,对企业资金管理提出更高、更严、更加自主性的要求,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成为企业资金管理的立足点,成为企业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能否实现及实现速度、实现规模的重要前提。

(2)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首要屏障

现金流量是企业资产中最具流动性,最活跃的部分,这与企业“生命”维系

25

息息相关。为了生存,企业必须获取现金,支付日常开销,偿还到期债务。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必须适当地将现金用于投资、扩大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这些开支虽然可以通过外部融资(或所有者追加投资)来满足,但那些做法均是有条件的,有局限性的,依靠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大多数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的正常做法,也是企业稳健经营之道。所以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问题。从长远看,全面有效的现金流量管理有利于企业加速整体资金周转,促进资金良性循环,使企业在不需要寻找新的融资渠道,付出更多代价的情况下,随时获得现金,减少财务压力、构筑财务安全,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实质上是对企业现金及其循环的管理,重视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理财工作的另一个核心。保持现金流量循环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确立现金流量管理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2.2.3 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研究的理论依据

1. 国内外关于现金流量信息功能的研究

(1)国外关于现金流量信息功能的研究

[71]

Ball,Brown(1968)提供了盈余比现金流量具有增量信息的证据。Beaver,

Dukes(1972)[72]也认为,非正常报酬与非预期盈余的相关性要比非正常报酬与非预期现金流量的相关性更强。

Robert M.Bowen,David Burgstahler和Lane A.Daley(1986)[73]提供了盈余和各种计量属性的现金流量关系的经验证据,通过证据和事实检验,现金流量或资金流拥有超过盈余的增量信息之间是不一致的。

G.Poter WiISon(1987)[74]研究得出结论:现金流量和证券价格的信息是一致的,并含有超越单一应计项目的增量解释能力。

OhlSon与Shroff(1992)[75]认为:当盈余估价结论被限制在暂时性项目时,经营现金流量的披露就会作为一个额外的估价信号而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Catherine A.Finger(1994)[76]对使用盈余和现金流量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效果进行了检验。研究结论是:在现金流量短期预测方面,现金流量指标的预测能力明显强于会计盈余。

26

C.S.Agnes cheng,chao-shin liut和Thomas F.Schaefer(1996)[77]使用线性模型,得出的结论是:盈余和现金流量变化的系数均很显著,说明两者都有超过对方的增量消息。

Stalwart Mcleay,John Kassab和Mahmoud Helan(1997)[78]认为:非流动性、流动性应计项目含有收益中的增量信息内容,并认为多数公司不应只注重当前值的观察,而应将重点放在对过去现金流量指数的预测上。

综合上述国外文献可知,对于现金流量指标能预测未来这一结论大家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且很多研究者均认为:现金流量指标的预测能力明显强于会计盈余。 (2)国内关于现金流量信息功能的研究

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起步较晚,能够满足统计分析要求的数据较少,而且我国的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1998年才公布,至今只有几年时间,再加上国内实证会计研究刚刚起步,主要集中于对会计盈余数据有用性的实证分析上,因此,国内关于现金流量信息含量的文献较少,对现金流量增量信息的实证研究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

张田余和陈凤(2000)[79]在《财务指标分类的实证研究》中指出:现金流量数据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应当通过检验股票价格或股票交易量对现金流量的反应来证明,但是现金流量要具有足够的信息增量的必要条件是,现金流量指标与原来的财务指标相比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程度不能太高,否则,现金流量的信息就隐含在其他财务指标之中。指标分组结果显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指标与相应的净利润加折旧和经营活动营运资本指标的相关性并不是很高,相关系数分布在0.1到0.3之间,因此现金流量信息可能包含着原财务指标无法涵盖的信息。作者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显示,现金流量表提供的经营现金流量信息具有较强的有用性。

陈建煌(2000)[80]在其博士论文《现金流量的经验性评估——来自沪深股市的实证证据》中提出了3个研究假设,并对1994年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数据和股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3个假设及其研究结果如下:①现金流量对未来会计盈余的预测能力优于应计利润;②现金流量在会计盈余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其未来的超额投资收益率越高;③与未预期应计利润相比,未预期现金流量与未来的超额投资收益率更具相关性。

27

2. 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的理论依据

许多学术研究发现:根据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预测公司财务困境是行得通的。运用现金流量指标进行财务困境预测是基于理财学的基本原理:公司的价值应等于预期的现金流量的净现值;如果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又无其他途径获得资金时,公司最终将破产。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主要是对企业财务困境进行预警研究,现金流量理论能很好地解释企业财务困境形成的原因。James E.Walter(1957)[81]对现金流量理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W.Beaver(1966)[82]、M.Blum(1974)[83]使用该理论来选择财务困境分析预测指标。现金流量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企业可以看成一个流动资产“水库”,流入补充“水库”,流出消耗“水库”,“水库”对流入、流出起缓冲作用,企业清偿可以看成“水库”耗尽,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基于现金流量理论,有如下4个财务困境判断假设:(1)“水库”规模越大,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小;(2)来源于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越大,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小;(3)债务负担越重,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大;(4)用于经营支出的资金越大,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大。

28

第三章 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的样本与指标设计

3.1 样本与数据的选取

3.1.1 ST样本公司的选取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本文将我国上市公司中的ST公司定义为财务危机型企业,相应地,非ST公司定义为正常企业。之所以将研究样本定位在上市公司,将是否被特别处理(ST)作为界定财务危机的标准,是基于以下考虑:

(1)财务预警的定量分析需要大量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由于我国公司财务制度尚不完善,对于非上市公司,几乎没有渠道以低成本的方法来获取众多公司连续几年的会计报表。而上市公司每年需公开披露年度报告及中期报告,数据可以从网上直接获取。此外,上市公司的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程度较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较强;而且,中国证监会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会计报表必须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使得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可信度比较高。

(2)从国外对财务危机的研究来看,一般将企业破产作为量化财务危机的标准。但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目前仍然是一种宝贵的“壳资源”,即使ST公司面临破产的风险,也会有其它公司对其进行并购,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转嫁亏损,并注入优质资产使其恢复正常的经营能力,很多因素使得上市公司不太可能申请破产,因此,无法将破产作为界定我国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标准。

(3)中国证监会于1998年3月16日颁布的《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交易的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要求对“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实行股票交易的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简称ST),这里所指的“状况异常”主要包括“财务状况异常”和“其它状况异常”。“财务状况异常”是指“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均为负值”“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其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即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等,其特征比较接近“财务危机”。

(4)ST公司实际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从其摆脱被特别处理的过程来看,绝大部分ST公司是通过彻底的资产重组才摘掉ST帽子的,这一点符合Foster(1986)关于公司发生财务危机时的特征的论述,即“当企业出现经营失败时,除非对其经营和资产结构进行大规模重组,否则就无法解决其严重的财务问题”。因此,将ST公司作为财务危机公司进行预警研究是可行的。

29

3.1.2 非ST样本公司的选取

论文主要通过比较ST公司与非ST公司的差异来探讨ST公司的财务困境状况,所以,对非ST公司样本的选取采用1:1配对的方法,即按照资产规模相近、行业相同的原则对每一个ST公司选择与之相对应的非ST公司。采用此方法来选择非ST公司,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为了消除行业因素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对每个ST公司选择一个行业相近的非ST公司。通过一些统计资料以及研究结论表明,不同行业的财务指标有很大的不同。

(2)为了增强非资产财务项目在ST公司和非ST公司之间的可比性,本文对每个ST公司选择一个资产规模相近的非ST公司,因为公司财务项目及现金流量项目会因资产规模的变化而有很大不同。

(3)如果对于一个ST公司,找不到同时满足资产规模相近、行业相同的非ST配对公司,则应优先考虑风险相同的其他行业的非ST公司。即优先考虑风险因素,再考虑资产规模因素。 3.1.3 样本数据的选取

假定上市公司首次被ST的年份为第t年,根据中国证监会对ST公司进行特别处理的具体运作过程来看,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是根据上市公司t-1年的财务状况来决定在t年是否对该公司实施特别处理,因此根据上市公司t-1年的财务报告就可以确定该公司是否会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预警就失去了应用价值。所以,不能选取上市公司被ST前一年的财务指标来构造财务预警模型。

从中国证监会对ST公司进行特别处理的判别标准来看,“连续两年亏损”是上市公司被ST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大部分ST公司在被特别处理前第二年已经发生了亏损,因此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前第二年的财务指标也同样不适合用来构建财务预警模型。

ST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在某ST公司被特别处理前的最后一个盈利年度,该上市公司仍然保持着账面上的盈利,但在以后年度却连年发生亏损,因此,该年度应被视为一个转折的年度,ST公司与正常公司在经营能力上的差异应该在该年度的财务指标上显现。此外,上市公司为了在这一年保

30

持账面上的盈利往往是力不从心,其利润操纵的现象比较明显,从而造成在某些财务指标上与正常公司之间存在系统性差异。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财务预警分析是根据t-3年的财务数据来预测其在t年是否会被ST。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根据以下标准来选取研究样本:

(1)为尽可能地消除企业间的属性差别所造成的影响,本文所选样本均为沪深两市的A股公司。

(2)所选ST公司都是在t年首次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且至少在t-3年以前已经上市,并且可以获得t-3年度的财务数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被多次ST,只有在t年首次被ST的才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由于因“其它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公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往往是由于非财务因素造成的,难以用财务指标进行预测,因此本文没有将这类ST公司列为研究对象。

(3)与ST公司配对的非ST公司,要求在t-3年以前已经上市,至t年仍未

被特别处理,并且可以获得t-3年的财务数据。根据1:1配对原则,依ST公司的所处行业和公司规模,选取与之配对的样本。

3.2 传统资产利润类与现金流量类财务预警指标的比较分析

3.2.1 传统资产利润类财务预警指标的局限性

由于受财务报表信息固有的局限性影响,传统资产利润类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也具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1)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权责发生制虽然避免了公司收支不相配比,业绩大幅波动的情况,但也为公司操纵利润留下了制度空缺。公司的管理层经常为了达到短期目的,通过增加应收账款等方式来实现利润的增长,而不管资产质量的降低。因此,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资产利润类财务预警指标可能反映的是经过操纵粉饰后的结果。

(2)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某一具体时点的财务状况,而利润表反映的是整个会计期间的时期指标,将一个利润表的数值和一个资产负债表的数值用于计算比率时,如果资产负债表的数值所在时点不具有代表性,那么计算出来的比率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误导。

(3)尽管要求上市公司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保

31

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贯性,但会计准则又允许使用几种不同的规则和程序,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这就造成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之间的可比性较差。

3.2.2 现金流量类财务预餐指标的优越性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能否维持生存发展,不完全取决于盈利水平,而是取决于实际现金流量的大小。将现金流量作为财务预警的变量,来设计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与资产利润类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相比,其具有以下优越性:

(1)现金流量反映的是企业实际资金运动情况,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在国外,破产倒闭的企业中有85%的企业是盈利状况非常好的企业,同样在国内,诸如巨人集团之类的盈利状况仍然很好的企业,却因现金流量不足而一夜倒闭。这些企业虽有大量的流动资产,但其现金支付能力很差,以至于无力偿债,最终导致破产倒闭。这是因为盈利状况的好坏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反映的,而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生成的,在反映企业的现金偿债能力上必然有所扭曲。而现金流量是根据收付实现制生成的,反映的是真实的企业资金周转状况,体现的是企业实际能拿出来进行偿付的资金,是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从偿债能力的角度看,现金流量指标较权责发生制下的资产利润类指标更能说明问题。

(2)现金流量反映的是企业实际的获现能力,能更好地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做出正确决策服务。

根据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分为三个部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其中,依据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了解在不依靠外部融资的情况下,企业仅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足以偿还债务、支付股利和对外投资的能力;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反映的是企业为获得未来收益而导致资源转出的程度,以及以前资源转出带来的现金流入状况;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则体现了企业筹集资金的情况,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预计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要求以及获得前期现金流量需付出的代价。总而言之,对现金流量指标进行分析,能了解企业实际获取现金的能力,从而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32

(3)现金流量比利润更能反映企业的收益能力,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根据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会计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反映的是账面利润和账面成本,而不是企业的现金收支。这就造成了利润和现金流量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存在很大差异,经常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账面利润大而现金流量不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通过销售而形成了账面利润,其中包括大量的“应收账款”。如果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转换成现金,现金流量循环就会受阻,那么即使账面利润再可观,也可能会因为现金流入量不足以抵补生产经营所需要的现金流出量,而发生偿债危机。

第二、账面亏损而现金流量充足。处于衰退期的企业,由于技术设备贬值较快,采用加速折旧及加大摊销费用等会计方法,抵减了利润,甚至发生亏损。但由于以前应收账款的大量回收,使同期现金流量加大,假如企业又无合适的投资项目,于是就出现了利润为负而现金流量充足的情况。

另外,传统的资产利润类指标受会计政策、会计方法选择的影响很大,且目前的管理层业绩考核往往与利润指标挂钩,较易导致人为操纵利润。而按照现金收付制编制的现金流量表被人为粉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这也是现金流量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因而,现金流量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收益能力。

同时,不同企业的资产利润类指标可能因为选择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不同而不具有可比性,而现金流量的计价方法统一以现金制为基础,剔除了不同企业同样交易事项采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设计现金流量类指标为主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来构建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能使财务预警更加科学规范,真正达到预测、控制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

3.3 本论文有关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指标的设计

对于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现金流量指标体系众说纷纭,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而且在目前已有的现金流量指标中到底哪些指标在预测企业财务危机上能起到较好的预警作用,国内目前还没有定论。本文主要从现金流量角度设计出

33

能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状况、进而建立预测准确率较高的预警模型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3.3.1 偿债能力指标

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视资产的流动性,即资产的变现速度和变现能力来评价。在资产中,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变现速度最为快捷,变现能力最强。就债务的偿还来说,最终还要用现金。因此,用现金流量来衡量和评价偿债能力,应当是最稳健和最能说明问题的。从现金流量角度衡量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两个:现金流动负债比和现金负债总额比。

(1)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该指标反映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这个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现金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偿债能力的基础是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现金流量,如果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长期偏低,而偿还债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筹资活动所带来的现金流入或投资收回的现金流入,则这种情况是不会长久的,企业必将面临财务危机。

(2)现金负债总额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

该比率反映了企业用每年的现金流量偿付所有债务的能力,即长期偿债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承担长期债务的能力越强。 3.3.2 获现能力指标

现金流相对于企业来说,好比人体中的血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长期来看,一个企业如果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源源不断地从经营活动中获取现金来满足其正常经营活动的各项开支。通常表现获现能力的指标用现金净流量和投资资源的比值来衡量。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1)总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

该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所得现金占其资产总额的比重,反映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资产报酬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越高。因此,一般而言,该指标越大越好。

(2)股东权益获现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股东权益

该指标揭示企业是否能提供给股东足够的现金收益,该比率越高越好,特别对投资者即股东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投资所能产生的现金收益。

34

(3)主营业务现金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

现金流量对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越高,企业营业收入面临的风险越小,质量越高;而现金流量对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越低,收入越高,则表明企业有可能是以增加应收账款为代价来实现收入的高增长。因而,该指标越大越好。

(4)净利润现金含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若此比率大于或等于1,说明以应计收入和成本为基础的净利润并无高估获现能力;而小于1,甚至小于0.5,表示税后净利润可能受人为操纵或高估资产,有虚盈实亏的可能。所以,该比值越大,反映利润的质量越高,越不容易产生财务危机。

(5)每股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

该指标体现的是企业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该比率越大,说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大,企业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的获现能力。 3.3.3 现金流量结构指标

现金流量结构指标正如资产、利润类指标中反映资本结构的指标体系一样,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

(1)经营流入流出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 该指标反映的是经营活动中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的结构比,当其小于或等于1时,意味着企业收益质量低下,经营现金流入匮乏,作为判断企业财务危机的征兆。类似地,该类指标还包括:投资流入流出比率,筹资流入流出比率。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比率是最需要关注的,因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才是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危机的关键。

(2)经营现金流入结构比=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现金总流入量

该指标反映的是总现金流入量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所占的比例,体现的是现金流入量的结构情况。当然,还包括类似的指标:投资现金流入结构比,筹资现金流入结构比。同理,经营现金流入结构比更值得关注。

(3)经营现金流出结构比=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现金总流出量

该指标反映的是总现金流出量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所占的比例,体现的是现金流出量的结构情况。同样,也包括类似的指标:投资现金流出结构比,筹资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tk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