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两学知识点给力总结(下载到、赚到了、

更新时间:2024-03-10 14: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学理论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学校教育的出现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般来说,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业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2.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2)问题领域的恒定性喝解答的不确定性。 (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 (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学科路径的多样化。 (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3.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4.教育学的价值表现:P14

(1)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

(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5.教师应该如何学习教育学: 教师学习教育学因该注意以下几点:

(1)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

(2)继续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3)把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讨论结合起来。 (4)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 6.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7.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出现的新特征: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呈现出新的特征;

(1)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

(3)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除了教育的产生性以外,教育的政治性和文化性将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在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4)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段性教育向终身化教育转变。

二、小知识点

1.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

响(教育中介)。

2.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

3.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

说。(前两个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

现代教育。

1.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3)决定和制约教育的目的。

(4)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

1

5.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非独立性、原始性、平等性、

普及性。

6.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7. 通常认为《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

开端。

第二 章教育与社会

(5)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在接受经济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教育学理论

2.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一)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体系。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从历史发展来看,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教育在稳定社会秩序中的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通过传播思想意识和培养人才来实现的。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业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3.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内容完全来源于社会文化。

(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文化选着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创新功能。

4.教育与社会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2)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二)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要手段之一。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所谓教育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等具有能动作用: (1)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

性。

6.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内在的、特有的规律去考察,更不能简单地照搬解决政治、经济等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因此: (1)教育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2)教育对社会要有所批判。

(3)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二、小知识点

1. 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全面的资本概念应该包括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劳动者身上的以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体现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 2.人力资本投入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信息收集。

3.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财富方面,即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有关的方面。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

1.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2.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源于学校教育的

特殊性。 (1)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较高的

组织性。 (3) 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负担的

培养人的工作。 (4) 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

制和利用,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5) 同时,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二、小知识点

1.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

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向着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3.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

4.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内发论,外铄论,实践主

2

体论。

5.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高尔登、董仲舒、霍尔(一两遗传>一顿教育)。

6. 环境决定论代表:洛克(教育万能论)、华生(环境决定论)。

7.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

教育学理论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

(1)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 (2)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

2.在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

(2)个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

(3)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即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表现: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它们之间的更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育的目的的迥然相异。

(1)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

(2)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

二、小知识点

1.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 ①政治教育,②思想素质教育,③道德教育,④科学文化教育,⑤身体素质教育,⑥心理素质教育。

2.教育目的的层次:①教育方针②教育目的③培养目标④个育目标⑤单元教学目标⑥每节课的目标。 3.教育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5.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6.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7.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

1.教师职业的发展阶段:

(1)非职业化阶段,在人类社会的初期,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融合在一起,教师不是独立的职业。

(2)职业化阶段,出现了独立的教师职业,但是教师专业的职业化程度很低,从业人员数量也十分有限。 (3)专门化阶段,出现了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 (4)专业化阶段。教师工作被视为一种职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掀起“教师专业化”的改革浪潮。

2.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1)教师一种专门职业或专业。

(2)教师应该具备的特定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 ①专业知识素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②专业才能素养:教学技巧、教学能力、教研能力。 ③专业精神素养:专业道德、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人格和专业自我。

3:教师制定自己发展计划的环节:(论述)

(1)自我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优势及缺陷;

(2)环境分析: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使自己的发

展与学校、社会、学生的需求结合在一起

(3)确定目标,形成专业发展愿景,列出优先发展领域,长期与短期目标等;

(4)拟定发展路径,设计发展方案。 4.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生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5、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 (2)良好师生关系也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 (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

二、小知识点

1.学生具有的权利:生存权利、受教育权利、受尊重权利、安全的权利。

2. 教师角色的更新转换: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交流者和合作者、终身学习者、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3

3.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劳动对象的能动性、②劳动方式的示范性、 ③劳动手段的创造性、④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⑤教师劳动时间的广延性、⑥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

教育学理论

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5.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6.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个人环境、组织环境、 7. 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①日常教学反思、②个人行为研究、③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④同伴交流与合作、⑤跳出教育谋发展。

8.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包括:文化科学知识、科学

1.教学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

(1)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2)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经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识是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3)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

(4)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2.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计划性

(2)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3)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专业知识。

9.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0.师生关系的模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11.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1897,盛宣杯上海开办“南洋公学”

12.学生的本质属性:①一个完整的人。②发展潜能的人。③发展需要的人。④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第六章 教育途径和课外教育活动

(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5)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工作。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及特点:

(1)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3)是新时期对课外活动、活动课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其性质为: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②一种实践性课程,③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④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三级管理的课程。 (5)其特点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二、小知识点

1.教育途径 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

2.教育途径的主要形式:教学、思想教育、课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社会实践。

3.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实施

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4.课外活动的特点: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形式上的灵活性、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过程上的实践性、。 5.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突出学生主体性、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 6.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大类。

2.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

3.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和教育技术。

4.教育技术AECT’2004定义是: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5.在我国教育技术的起源是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的。

6.教学媒体:是指一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载体,是教学系统的四要素之一。

7.媒体的分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

4

交互媒体。

8.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奇偶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9演示型对媒体课件:PPT、Flash、Authorware。

10.交互型对媒体课件:PPT、Flash、Authorware、网络三剑客、Asp.net。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限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育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根本性改变,从而使对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2.一个标准形式的WebQuest教学设计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描述、评价和总结。

教育学理论

第七章 学校教育制度

1.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①教育过程上、②教育目的上、③教育功能上、 ④教育机构上、⑤教育人员上、⑥施教人员上、 ⑦教育内容上、⑧教育方法上。

2.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何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

从纵向来说: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是涵盖人的一生在内的:

从横向来说,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式

教育。

2.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异同: (一)趋同方面来说:

(1)教学过程的延续性和终身性。 (2)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 (3)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和社会性。 (4)教学目的的双重性。 (二)趋异方面来说:(1)目标上的不同。 (2)战略选择上的不同。(3)实践重点上的不同针。

6.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7.中国最早出现“义务教育”一词是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8.我国正式试办义务教育是在1911年,4年义务教育期。

9.终身教育的特性:民主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

二、小知识点

2.影响学制的因素:

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④民主文化传统。

3.欧美现代学制主要类型:双轨制、单轨制、“Y”型学制。

4.解放区的新型学制的特点:①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②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③依靠群众办学

5.我国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方

第八章 德育和师德教育

1.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传、身教等方式,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政治、法律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

2.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要把道德规范内化到学生的内心,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3.小学德育因该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品格为主要目标。小学德育要以德育教育为主,兼顾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4.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 (2)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基础。 (3)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5.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6.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条件,是德育的总方针。

7.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

①道德教育目标、②思想教育目标、③政治教育目标 ④法制教育目标、⑤心理教育目标。

8.指导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小学德育大纲》《中学德育大纲》。

9.对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解读: (1)强调基础性、(2)具有全面性、 (3)注意了道德层次性、(4)注意稳定性与变个性。 (5)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5

10.德育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1)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 (2)要把名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3)发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4)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

(1)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2)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3)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

(三)道德品格教育:

(1)要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赋予道德不同的内涵。

(2)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动机和意图。 (四)民主与法制教育:

(1)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2)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 (五)理想教育

(1)要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模式。(生活、职业、社会)

(2)理想教育要注意理想的层次性。 (六)心理品质教育:

1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教育学理论

12.德育过程的规律,及注意的问题: 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②发扬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 过程,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①要注重品德发展的全面性、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②要注重品德的针对性, ①要尊重学生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②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的过程, (5)因材施教原则: ①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①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 ②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②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③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 矢地加以教育、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理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③要针对不同地区的时机情况施教。 ①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因该要考虑到(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①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②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③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响和转变集体。 (4)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程, ①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贯、 他们的品德、 ②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②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③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13、德育的原则:及个原则的要求: 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状态。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14德育途径: ①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学习,切实(1)各科教学、(2)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3)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②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4)少先队教育、 (5)心理咨询。 (2)疏导性原则: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15.德育方法:(1)说服法(2)陶冶法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 (3)榜样法(4)锻炼法(5)奖惩法 (3)长善救失原则:

1.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二)职后教育中师德教育: 师表。 ①实践、②拜师、 2.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③自我修养(反省,慎独) (1)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 6.教师怎样做到爱岗敬业: (2)过于抽象空乏、 教师要真正践行爱岗敬业,就因该要遵循以下要(3)存在着“不当”的现象、 求: (4)师德规范的罗列上存在着重叠现象。 (1)忠于职守,尽心尽力。(2)现身教育,甘为人梯。 3.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教师要能够做到以上两点,还需正确认识和处理以(1)教师职业的必要性、(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下是三个关系: (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1)正确对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 4.教师劳动的特点: (2)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1)首先,从劳动目的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他(3)真确认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自己的目的、而是反映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7.师德规范: (2)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集体性和综合性特点、

(1)爱岗敬业: (3)最后,教师劳动成果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①忠于职守,尽心尽力; 5.师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②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一)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2)教书育人: (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程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①专研业,务勇于创新;②严谨治学,一丝不苟; (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③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功能。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

(3)为人师表:①要具有全面性, (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

②要具有内在性,③要具有‘度’。

6

教育学理论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1.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2.1862年京师同文馆中采用班级授课制。 3.班主任工作任务具体表现: (1)思想品德教育、(2)学习指导、 (3)心理健康教育、(4)生活指导。(5)人生规划 4.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了解学生。(个人和群体) 5.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

观察法、谈话法、分析书面教材、 调查研究、心理测验 6.班主任的教育性福:

(1)源于对生命独特性的尊重、 (2)源于对生命互动性的关怀、 (3)源于人的生命意义的实现。 7.班主任的角色期待: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3)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4)是个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5)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8.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2)因材施教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4)民主教育原则、 (5)严慈相济原则、(6)以身作则原则。 9.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 (3)对孩子炽热的爱心、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 (6)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7)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10.班主任的工作方法: (1)说理教育法、(2)角色模拟法、(3)榜样示范法、(4)激励法、(5)暗示法、(6)契约法、(7)惩戒法 11.班主任工作的内涵:

班主任工作艺术是班主任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素养、教育风格、教育机智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与体现。

12.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本质是班主任老师对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的理解和对班主任工作独特的艺术性的领悟结合统一。有以下三个特点: (1)表现的独特性。(2)表达的情感性。 (3)运用的创造性。 13.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生活准则、

7

(4)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4.班集体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15.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6.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和。 17.班级日常管理: (1)班级财物管理、(2)班级信息管理、 (3)班级评价管理:操行评定、 (4)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18.操行评定的步骤:

(1)学生自评、 (2)小组评议、 (3)班主任评价、(4)信息反馈。 19.班主任工作计划: 学期计划、月计划(周)、 具体的活动计划

20.班级文化建设:物质、精神、制度。 21.班级危机管理的阶段: (1)危机预设、(2)危机防范、(3)危机确认、 (4)危机控制、(5)危机善后。 22.班级活动的特征:

自主性、灵活性、参与性、差异性。 23.班级活动的类型: (1)思想道德引领类、(2)学习提高类、 (3)个性发展类、(4)社会适应类。

24.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生命性原则、

个性化原则、开放性原则、生成性原则。 25.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

(1)有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2)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激发求知欲、主动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个性特长、 (4)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5)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26. 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班主任”,取代班级导师。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心理的研究任务主要可分为关于“学”与“教”两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关于“学”方面的研究 (1)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2)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 (3)阐明学习的过程。 (4)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 (二)关于“教”方面的研究 3.新教师的特点:(三种误区) (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2)主修某一科学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累积过程。

4.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

5.专家教师的特点:与新手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

6.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

1.发生认知论研究人的认知发展,主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样从低级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

2.皮亚杰关于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点观念,通常称为: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

3.认识的本质就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内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4.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②结构性、 ③次序不变性、④交叉性。

5.维果茨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6.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和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

7.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

8

(1)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2)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家与新手相比,在其专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3)关于洞察力,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7.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教学专长。

8.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

9.教师发展中刻意训练的方式:

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是刻意训练。 (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 (4)反思训练。(5)发展行动研究

10.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学习者的心理,学习心理及其应用,教学和课堂管理心理。 11.柏林纳提出,一个教师专长、教学能力和教学结果的作用模式中,专长层次的内容是指教师的教学法知识,具体包括:知识专长、管理专长、教授专长、诊断专长。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8.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内化、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

9.内化:是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的知识,从而为个体所利用。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变化逐渐内化成内部的智力动作。

10.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老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11.埃里克森指出,个体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是个体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12.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同辈关系,学校教育。

教育心理学

14.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护忽视型。

1.学生的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认识能力差异、认识结构差异。

2.认识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或认知类型,是指学生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所采用的习惯性方式。

3.认知方式的类型: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整体型与系列型:

(4)聚合型思维和发散型思维: (5)具体型与抽象型:

4.认知能力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 5.智力的个体差异:发展水平、发展类型、发展范围。 6.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知的内容或在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即个体已经知道了什么。他将认知结构中的内容称为认知结构变量(这些变量包括: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变别性、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 7. 奥苏贝尔提出了促进新旧知识联系的两个原则: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原则。 8.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差异对学习的影响不仅在程度上不同,而且起作用的方式也不同。

(一)认知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能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

(1)学生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 (2)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 (3)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 (4)对学科选择的偏好。

(二)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教学方法越是要求学生对信息做复杂的认知加工,则智力与学习的关系程度越高。

(三)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来组织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先传授包摄性广、概括性高、说服性高的知识,还要注意学习的渐进性。

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识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9

15.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心理健康。

第三章 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9.人格的核心是性格,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10.性格的特征差异:①个别和共同特质、②表面和根源特质、③体质和环境特质、④动力、能力和气质特质。 11.性格的类型差异:

(1)按心理机能分: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2)按倾向性分:外倾型与内倾型。

(3)按独立于顺从程度分:独立型和顺从型。 (4)两维分类: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

12.性格差异的鉴定:自陈量表式测验、投射测验、情景测验、自我概念测验。 13.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别社会化。性格是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没有好坏之分,是人个性中的核心成分。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1)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性格。 (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

(3)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

14.特殊儿童是指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教育条件下获得学习效果而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 15.智力超常儿童智商在140,智力落后儿童智商在70。 16.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17.学习困难学生的概念及特征:

(一)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无明显视听、智力、能力缺陷,无经济、文化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在行为与心理方面表现极不平衡,以至无法有效适应环境并且无法依靠学校平常教育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儿童。 (二)学习困难学生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差异性,许多学生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所期望的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差别;

(2)缺陷性,此类学生有特殊的行动障碍,他们在很多学科方面能学得很好,但不能做到一般儿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3)集中性,他们的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语言或算术的基础心理过程中;

(4)排除性,学习困难的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者普通心理发展迟缓问题引起的

教育心理学

第四 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1.我国古代关于学习的研究:(孔子) (1)性习论:“性相近,习相远”

(2)学知论:孔子承认有先天,更强调学而知。 (3)知行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阶段观: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

2.赫尔巴特用统觉说明了学习和记忆的心理学机制。 3.杜威根据其哲学观,对学习的核心成分:反省思维和解决问题过程做了概括。

4.1885年艾宾浩斯出版《论记忆》,书中提出‘遗忘曲线’。

5.20世纪科学心理学的研究重心转移到美国。早期学习心理学研究主要采用三种范性: (1)人类联想学习研究;

(2)一动物为被试的条件反射研究; (3)动物和人的认知研究。 6.改变学习观的五大主题: (1)记忆和知识结构,

(2)问题解决与推理的分析, (3)早期基础,

(4)反省过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5)文化经验和参与社会实践。

7.学习分为三类:知识、技能、行为规范。

8.奥苏泊尔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简繁程度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五类:

(1)符号表征学习, (2)概念学习,

(3)命题学习, (4)概念和命题的运用, (5)问题解决与创造。

9.刺激泛化是趋同,分化是趋异,两者交互作用,才能构成准确精密的学习。 10.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小步子、 (2)、低的错误率 (3)及时反馈、(3)学生自定步调、 (5)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

11.班杜拉根据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把观察学习划分成:直接性的、抽象性的、创造性的观察。 12.观察学习的过程:

①注意过程、 ②保持过程、 ③再现过程、 ④动机过程。

13.反馈—矫正性系统是“掌握学习”的核心。

14.布鲁纳指出“掌握学习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 15.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

(1)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 (3)重视学习过程, (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5)提倡发现学习。

16.同化就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理解新知识。同化的模式有: ①上位学习(类属)、②下位学习(总括)、 ③并列结合学习

17.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1)激进建构主义,(2)社会构建主义 (3)社会文化取向,(4)信息加工建构 18.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的过程, (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19.建构主义学习的教学模式 (1)抛锚式教学模式

(2)认知学徒教学模式:示范、指导、消退、练习 (3)随机进入教学: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散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4)支架式教学: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

(5)自上而下的教学

20.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第三股势力,代表人物有马斯诺、罗杰斯、康布斯。 2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的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做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心理,如动机、情感、价值等。

(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且具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 (3)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4)理论心理与应用心理学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连续的,甚至有部分是重叠的。 (5)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22.条件反应的两大范型: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应。

23.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在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

10

教育心理学

第五章 广义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本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

2.人类的知识在广义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3.根据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指向性,程序性知识又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4.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在人脑中表征。

5.三类陈述性知识:符号表征、概念、命题学习。 6.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

7.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

8.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9.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理论把智慧技能分为五个亚类: 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10.认知策略是指对人的心理加工过程起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执行控制过程。认知策略的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

11.认知策略学习的过程:命题表征、产生式表征、反省认知阶段。

12.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

①内潜性 ②高度概括性、模糊性 ③启发式 13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一)内部条件:(1)原有的知识背景,

(2)反省认知发展水平,(3)学生的动机水平,

(二)外部条件:(1)训练方法,(2)变式与练习, (3)有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14.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智慧技能:

由于智慧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了提高分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智慧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智慧技能本身难以认识的特点,主体难以体验其必要性。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得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智慧技能的培养,开始于主体所建立起来的原型定向映像。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所以,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察言语的动作效应上。

除上述三点基本要求外,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慧技能。

第六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1.动作技能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维度)

(1)根据动作的连贯性:连续性的动作、非连续性的动作,

(2)根据动作的肌肉群:精细的动作、粗大的动作, (3)根据动作的环境性:开放性动作、封闭性动作, (4)根据动作是否工具:工具性动作、非工具性动作 2.熟练操作:心理学家总是将达到较快速度、较高精确性、连贯的操作或动作成为熟练操作。 3.熟练操作的特征:(1)立即反应代替笨拙的尝试, (2)利用微弱的线索,(3)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 (4)局部动作综合成打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 (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4.动作技能学习理论主要有:强调行为(习惯论)、强调认知(认识观)、强调生态(生态观)。

5.一般来说,经过大量学习的任务是不易遗忘的。 6.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①言语指导、②示范、③练习、④反馈。 7.反馈按照信息的来源分类: ①有内在的反馈、②外在的反馈。 8.反馈按照提供信息的时间来分类: ①同时发生的反馈、②延缓的反馈。

9.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能力。动作技能是一种有意识、

11

有目的的活动能力,它包含着精细的肌肉运动。 10.在动作技能的教学中,各阶段的任务

(一)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①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建立动作的正确表象和概念,防止和排除错误与多余动作,要求学生在重复练习过程中粗略地掌握动作。②教学注意事项: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不要太快,尽可能使注意力指向动作的技术结构、要领和完成方法,对技术细节可不提什么要求,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重复次数,使他们逐步粗略地掌握动作。

(二)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①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粗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错误和多余动作,加深理解动作结构之间的饿内在联系马蹄糕动作质量,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②教学注意事项:教师在重复示范,讲解动作时,应着重分析每个动作的特点,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和掌握完成动作的技术关键,并引起学生把个别要素概括为完整的动作系统。

(三)动作的巩固与运用阶段;①主要任务是巩固发展已形成的动作定型,使学生能熟练、省力、轻快地完成动作,并能在各种条件下灵活自如地运用。②教学注意事项: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地进行反复联系,严格要求动作技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并把各种练习法有机地结合运用,使动作更加熟练、准确和完善。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结构:

态度三元论认为态度包含着情感成分(核心),行为倾向成分,认知成分,也称为态度的ABC理论。 (1)从认知成分的角度看,态度就是个体对一定对象的价值判断。

(2)从情感成分的角度看,态度就是个体对一定对象伴随着认知成分产生的情绪反映和所持有的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从行为倾向成分的角度看,态度就是个体对一定对象的认知和情感的外显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对某对象显示的行为准备或行为。

2.双重态度模式理论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评价,态度且形成,便表现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两种形式。

3.态度的学习是一个从服从—同化—内化的过程

4.态度的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 5.学习理论主要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联系)、强化理论(强化)、社会学习理论(模仿)。

6.人的态度主要是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而产生的。是学习的三个主要机制。 7.社会学习理论四过程:

①注意、②保持、③动作复现、④动机过程 8.班杜拉指出操作的三种诱因:

①直接强化、②替代强化、③自我强化。

9.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条件反应法、提供榜样法、说服性沟通法。

10.学校里提供的榜样主要有教材和教师。 11.如何运用说服法改变学生的态度: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言语说服是通常运用的一种改变学生某种态度的方法。有效运用说服大致有以下三种:

(1)首先要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在进行说服工作时说服者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实事求是的,既不夸大也不

缩小。

(2)其次说服要晓以利害。说服必须使人的内心感到某种压力和威胁以促使其听从劝告者而转变态度。 (3)再次要注意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相结合。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对学生态度改变的作用不能绝对化。

最后,还应该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如果原有的态度与教师的期望有着巨大差别,则应避免急于求成产生对立情绪,而应在学生原有态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

12.价值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

13.价值观的特征:主观性、选择性、稳定性、社会历史性。

14.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条件:

(1)首先是家庭环境。它是个体首先接触到的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萌芽和雏形具有决定作用。

(2)其次是学校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影响逐渐减弱,学校影响相对增强。

(3)再次是社会环境。现在许多的心理学家都认为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一个人也正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的价值观才开始成熟和稳定起来。 (4)最后,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理论书籍、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形成和发展个体的价值观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内部条件:

(1)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价值观是反映主体对客体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是建立在主体对于客体的多种属性有一个全面、深刻而又完整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2)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价值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客体必须通过主体的需要才能以价值的形态表现出来并且具有意义。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迁移

1.问题四个成分:目标、已有的知识经验、障碍、方式。

2.斯滕伯格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好。 3.国内学者张大均根据不同标准将问题分类: (1)问题的内容:具体问题、抽象问题。 (2)问题的界定:明确界定、未明确界定。

(3)问题的性质:归纳结构问题、转换结构问题和排列问题。

4.问题解决的特征:

12

①目的性、②认知操作性、③情境性、④经验性 5.问题解决的过程:

(1)明确问题、 (2)形成问题表征、 (3)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4)评价反思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①知识经验、②认知结构、③动机强度、④智力水平、⑤定势、⑥功能固着

(二)客观因素:问题本身特点与外界环境。

教育心理学

7.问题解决的策略:尝试策略、启发策略。

8.创造性主要特征有个三个: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发散性思维是独创性的核心。 9.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关系: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关系是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的。

(1)二者的联系:①创造力的发展要以问题解决为前提。②问解决过程中蕴含有创造力。

(2)二者的区别:①定义不同,②特征不同,③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造力的参与。 10.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 负迁移 (按效果分) (2)顺向迁移、逆向迁移(按方向分) (3)水平迁移、垂直迁移(发生水平) (4)一般迁移、特殊迁移(使用范围) 11.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智是由意志、记忆、思维和推理等官能组成。 12.传统学习迁移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②相同要素说、

③概括化理论、④关系转换说(顿悟)、

13.根据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动机强度为中等水平时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14.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影响学习迁移的变量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15.“为迁移而教”,实际上市要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两个方面确保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 16.在产生式迁移理论中要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需要在教材选编、教法选择、练习设计上考虑。 17.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1)改革和精选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

(2)合理呈现教材内容,教材的呈现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安排内容的呈现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来实现的。

(4)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即基本的概念、原理的教学。

(5)教授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迁移能力与学生所运用的学习方式有很大关系。

第九章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达到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2)定向功能、 (3)强化功能、(4)调节功能。 3.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动力)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3)远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4.学习动机理论:

①强化论、②需要层次说、③自我效能感理论、 ④成就动机理论、 ⑤成败归因理论 4.人的需要分为七种:

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缺失需要) 认识与理解、审美、自我实现(成长需要)

5.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爱护并尊重自己的,自己不会应为出差错而遭到嘲笑和惩罚。

6.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最主要的是成败经验。 7.成就动机是哟中力求成功并朝成功(避免失败)活动的一半倾向。

8.个人成败的因素主要有: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并提出归因三维模式:控制点、稳定度、控制性。 9.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内部条件: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点。

(3)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别差异。 (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5)学生过得焦虑态度。 (二)外部条件:

(1)家庭环境和社会舆论。 (2)教师的榜样作用。

10.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2)设置榜样。 (3)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13

教育心理学

第十章 学习测评

1.测量的基本要素:参照点、单位。

2.教育与心理测量的单位常常不具备恒定的价值和确定的意义,所以教育与心理测量结果也就不可以直接相比。

3.行为样本指的是:从“行为总体”中抽取出来的一个代表性的样本。行为总体指的是所有的能反映我们欲出来的心理品质的行为。

4.测验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体现在:测验内容、施测条件、评分细则、分数解释的表准化。

5.学习测评是指采用测量手段对学生某种属性的定量描述资料,并作出评价的过程。 6.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一)促进教师的教学: (1)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 (2)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 (3)确保教学目标的达到, (4)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促进学生的学习:

(1)诊断学习的作用:①诊断学生的学习,②作为补救教学的依据,③改进命题的技巧。

(2)帮助学习的作用:①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②帮助学生的记忆和醋精迁移、③促进学生自我评价。 (三)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1)对教师的管理。 (2)对管理工作的促进。 7.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1)按时机分:形成性测价(单元)、总结性测价(期末)。

(2)按标准分:常模参照测价(相对)、标准参照测价(绝对)。

(3)按表现分:最佳行为测价、典型行为测价(性格)。 (4)按功能粉:①描述性测价(群体)、诊断性测价(个人),②成就测验(末考)、预测测验(高考)。 (5)按对象分:智力、能力、成就、人格测价。

8.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效度、信度、辨别力(难度、区分度)

9.效度凭证的来源:

(1)来自测验内容的证据、 (2)来自预测行为的证据、 (3)来自内部结构的证据, 10.测验项目的恰当难度,就因该是P值尽量接近0.50. 11.布鲁纳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

12.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13.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接受、反应、评价、重组、内化。

14.动作领域的教学目标:感知、准备、模仿、自动化、复杂反应、创作。

15.双向细目表指的是:以教材内容为纵轴,以教学目标为横轴。

16.选定测验的体型:定向反应型试题、自由反应型试题。

17.试题与测验的审查:逻辑的审查、实证的审查。 18.逻辑的方法审查,主要是审查测验试题是否具有:一致性、适当性。

19.测验的编辑应考虑:测验的长度、试题的排列、编制测验指导语。

20.测验长度的因素:测验的目的、试题类型、信都的高低、学生的年龄、学生的能力、作答的时限

22.评价题目性能的标准: 区分度 评价 0.40以上 优良 0.30~0.39 合格 0.20~0.29 尚可,需修改 0.19以下 淘汰

23.两类题型的功能比较: 分类 自由反应型试题 定向反应型试题 有利于考核较高层适应面较广,单考核功能 次的能力,特别是创难以考到高层次的 造性思维的能力。 能力。 作答过程作答方式较难。除作答方式简单,与方法 思考外,要用大量时所以大部分时间可间来书写。 用于阅读与思考。 题量与知题量小,题目综合题量打,知识覆识覆盖面 性强,可是一份试卷盖面宽,但单个题的知识覆盖面较小。 的深度、容量有限。 评分标准不易制答案唯一,评分评分 订,评分易受到阅卷客观,甚至可以用 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机器评阅。 试题的编编写相对较难,编写相对容易一些 需要比较高的命题写 技术。 选择题随机作答作伪 允许考生与文字风也可以得到一定的 格提高测验分数 分数,是非判断题更是如此。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tc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