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更新时间:2024-07-04 12: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教学内容: 27 古诗三首 本学期第( )课时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3、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学情分析: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学情分析: 2课时 排: 教具准 授课时 课型 备: 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前置性作业: 1.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 示两首诗。) 2.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 步理解古诗大意。 3.交流自己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 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 来。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一、导语,引童趣 (音乐)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 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 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 年”。 二、听写:生字、生词 三、小组交流:1.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及遇到的问题。 2、组内分工,等带展示 四、小组展示: 。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 。(老师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读诗)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写。)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2.交流自己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 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 来。 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 间也相互说一说。 五、品读,想童趣 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 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六七里”和“三四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 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 时而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 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在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2.《稚子弄冰》的童趣形象。 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寒冬之际,清晨之时,走到农家,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板书——嬉乐、失望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铮、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你们就是那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杨万里不止是以旁观的态度描写儿童,他甚至和儿童一块儿玩耍、做游戏。他看到小孩子们在园子里学着栽花种草,就想参加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发现了他们修筑的一条小路,大概只有蚂蚁才能通得过。诗人真的参加到孩子们的行列中去,跟他们一起捉迷藏:“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有的小孩子藏到他的青布衫底下被捉了出来。 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六、质疑答疑 七、拓展,延童趣。 四季童趣皆成诗,瞧: 春天,可去放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即风筝)。”(高鼎《村居》) 夏天,还可以去田野放牧。“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秋天,可去捉蟋蟀。“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冬天,可以玩冰雪。“稚子金盘脱晓水,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罄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杨万里《稚子弄冰》) 童年趣事是我们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出示学生童年照片) 所以我们都不想长大,所以又一位老人发出“不羡神仙羡少年”的慨叹,他是谁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与他相会。 课后反思:
教学内古诗三首 本学期第( )课时 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有感教学目标 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2课时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排: 教具准 授课时 课型 备: 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前置性作业: 1、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2、扩写,展童趣: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一、导语,引童趣 (音乐)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 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 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二、 小组交流:1.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及遇到的问题。 2、组内分工,等带展示 三、小组展示: 预设: 1、辐射,理童趣 请同学们自学并赏析《湖上杂诗》 作者闲来无事,在湖滨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来往不绝, 都说想做神仙,只有自己心境不同,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 羡慕那些年轻的少年。青春是最令人如痴如醉的,但是年华 如水,青春易逝,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逝去的脚步呀!“不羡神 仙羡少年”这句诗,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 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 请同学们把这种渴盼、惆怅的心情读出来吧。 四、扩写,展童趣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激发写的兴趣。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 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 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 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 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 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 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3.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 练习: 一、 填空。 稚子金盆( ),( )当银铮。 ( )六七里,( )三四声。 二 《湖上杂诗》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吕岩 [唐](约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一名岩客。字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才子传作京兆人。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锺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28 风 筝 本学期第( )课时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教学目标: 2、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熟读课文,把握感情线索,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理解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和反省自己的勇气 2课时 排: 教具准 授课时 课型 备: 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前置性作业: 1、走近鲁迅:作家作品简介 2、学生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 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感情也 发生了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 篇幅叙写关于风筝往事的回忆,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二听写:生字生词 二、 小组交流:1.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及遇到的问题。 2、组内分工,等带展示 三、小组展示: 预设:1、走近鲁迅 作家作品简介。(出示多媒体课件)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出示多媒体课件) (1)字音 (2)词义 3、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叙写关于风筝往事的回忆,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中年读书后很懊悔想补过而不得。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 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 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 和的热烈憧憬。) 4、梳理结构 本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过渡也很自然,文章由景入 题。作者是怎样引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的? 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事件?通过风筝事件又抒发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呢?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几件事。学生先在小组之间相互复述故事的内容,小组再派代表在班上复述故事的内容。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1)“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2)“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弟弟的虐杀,想补过而又不得的经过。
复述故事的内容时,老师要提示: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交代清楚。) 2、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年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试从文中找出有关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或词语,并简要地概括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说说使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弟弟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为“胜利”,当年对此事,我是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此后每当回忆这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后来的看法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产生变化的原因:偶尔看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中年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设计目的:通过复述课文内容,锻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把握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内小结 文章关于风筝往事的联想,其感情线索,有两条:一是“我”的,一是小兄弟的,而又以“我”的情绪发展为主线。兄弟俩围绕着对风筝的好和恶,而产生出两种尖锐对立的情绪,以致发生了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这一幕”。“我”在“这一幕”以胜利者自傲的心境一直延续到中年。二十余年后,一旦认识到“胜利”的空中楼阁是用对儿童“精神虐杀”的悲哀的砖块砌成的,沉痛、悔恨、自责、内疚组成的悲哀的网便蒙罩着心头。 五、质疑 六、拓展 了解风筝发展史。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风 筝 本学期第( )课时 1、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问题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掌握教学目生字词,品味文章语言,揣摩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勇于解剖自己。 标: 3、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2)理解在误解和冲突中所透出的亲情 理解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和反省自己的勇气 2课时 排: 教具准 授课时 课型 备: 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前置性作业: 一、解文中的难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 组同学共同研讨归纳。 二、 小组交流:1.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及遇到的问题。 2、组内分工,等带展示 三、小组展示: 预设1、温故知新 风筝——故乡春天的象征,给“我”的只是“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和“无可把握的悲哀”。这种回忆的悲哀更加 重了现实的严冬的肃杀。在沉重的悲哀之中,“我”面临着“非 常的寒威和冷气”,“我”没有畏缩地“躲”到肃杀的严冬中 去,而是积悲成愤,愤然前行。文章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叙写 关于风筝往事的回忆,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设计目的:唤起学生的记忆,把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中来。 2、(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 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 和悲哀。”“我”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 (2)“我”对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 怨恨”之意,竟然“惊异地笑着,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 样”。你怎样看待小兄弟的这种态度?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 “我”的心沉重着,怎样看待“我”的自责、补过? (4)如何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 话。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体验先在小组内谈谈你 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小组之间如有不同的观点,小组再派 代表在全班举行一个小辩论赛。 (此题系拓展性学习,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看 法,学生只要说得有理就应给予鼓励。) 3、引导学生品味文学语言的魅力。 学生活动:文中第3段写出了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文段在对小兄弟年龄体貌特征的介绍时,虽然简洁但很形象;文段又通过细致的观察,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程度,试从文段中找出这些准确、形象的词语,并在小组内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瘦得不堪”,以自描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多病小兄弟的身材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边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 也如痴如醉观。 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这“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拓展练习: 1、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讲述你与祖辈、父辈、同辈的兄弟姐妹之间感人的一幕,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2、亲情是人间最温暖、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在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语句,你能写出一、二句吗? 练习 一、填空。 ( )的风轮声 ( )的模样 ( )的悲哀 ( )的回忆 ( )的秃树枝 ( )的温和 板书 : 风筝历史 风筝起源于中国,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
年了。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鲁迅简介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2课时 29 冬至的梦 本学期第( )课时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窖”,掌握四个要求的生字“窖、蚯、蚓、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冬至后万物萌动的生气勃勃的状态 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排: 教具准 授课时 课型 备: 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前置性作业 一、1、查阅资料:《二十四节气歌》 2、自学生字生词。 3、再读课文,归纳段意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 小组交流:1.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及遇到的问题。 2、组内分工,等带展示 三、小组展示: 预设: 1、交流信息,自然引入。 1.背诵《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师: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而且包含了劳 动人民的智慧。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学生交流关于节气的信息。 预设: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 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 四、汇报预习,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指名读课文。 2.汇报生字词: 地窖 蚯蚓 呓语 藤条 预设:“窖“字容易写成宝盖头;注意“藤”字的正确笔画。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 呓语:梦话。 严严实实:严密,没有缝隙。 3、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交流: 第一自然段:冬至是怎么回事。 第二自然段:冬至过后,春天悄悄地走来。 第三自然段:冬至的等待。 第四自然段:冬至的梦。 第五自然段:冬至的记忆。 4.再读课文,归纳段意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侯的“我”,从冬至开始就做着春天的梦:冬至过后,万物萌动,大地复苏,一切生命都焕发出生 机。人们盼望着春天,迎接着春天。 (感受:冬天就要过去,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作者特别向往春天,对生活无限热爱。) …… 五、质疑答疑(词语、内容两方面)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29 冬至的梦 本学期第( )课时 教学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2课时 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的美好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冬至后万物萌动的生气勃勃的状态 排: 教具准 授课时 课型 备: 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前置性作业: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冬至的资料,了解什么是冬至以及 它的特点。搜集和冬至有关的谚语。 2、什么说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你是从文中 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细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并 作出批注 一、 小组交流:1.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及遇到的问题。 2、组内分工,等带展示 二、小组展示: 预设:交流时从以下语言文字中感受: (1)“但是那谁也看不见的春天,也就在这一天随着飘 落的白雪向我们走来。只不过,她不愿意那么快地与人们见 面,但她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开始做着自己温暖的梦、希 望的梦。……” 引导解读: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赋予春天人的性格。她 如此含蓄温婉,如此诗意浪漫。就像我们平时描述的那样— —春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悄悄地唤醒一切生命,让他们 迎接新的一年。从苹果树、葡萄枝、小麦,到冬眠的青蛙、 蚯蚓,都在做着春天的梦,这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2) 不信,你拨开积雪或扒开泥土仔细地看看吧。黑色 的藤条变青了,干硬的树枝变软了,冻土地开始松动了,冰 河下面有了“哗哗”的声音。细小的草根儿,有的已经绽出 苍白的芽苞……” 引导解读:作者心中因为有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 热爱,所以他用心倾听了生命的声音,用心观察了生命的变 化。只有心怀热爱,才能欣喜地发现春天的脚步近了。 (说得多好!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意,你的心中也一定涌动 着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带着体会读一读吧!) (3)“等不及也要再等等啊。我们那糊得严严实实的小窗 现在还不能打开,我们插在草垛上和挂在屋檐下的风车还不 能摘下来。我们冬至的梦,还要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才可以 真正地在春天里醒来呢!这是多么难熬的八十一天!” 引导解读:等待总是显得那么漫长。从“再等等”、“还 不能”、“还要”、“多么难熬”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我们是怀着梦想、怀着希望来等待的。 一、 总结 练习: 一、听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填空。 这篇课文是一篇( )文,它表达了( )和( )向往( )的思想感情。 板书: 冬至简介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课后反思:
教学内30* 我的第一个笔记本 本学期第( )课时 容: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奢侈品、孤芳自赏、蠢蠢欲动、物我两忘、拘谨、不苟言笑、歪打正着、敝帚自珍”教学目等词语的意思。 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我的第一个笔记本”写了哪几件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在读中了解并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和朗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课时 排: 教具准 授课时 课型 备: 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前置性作业:前播放歌颂老师的歌曲:《老师我总是想起你》。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内阅读课文,交流生字的字音和词语的理解。 3.班内交流字音和词语的理解。 4.各小组委派一名组员开火车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 5.感知提问:这篇课文围绕着“我的第一个笔记本” 重点写了哪几件事? 一、听写: 生字生词 二、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谈谈你们最喜欢的一件东西或自己最喜 欢做什么? 2.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事儿,有一位作 家,他小时候也喜欢一样东西──硬皮笔记本。而且,他的 笔记本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吧! 三、 小组交流:1.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及遇到的问题。 2、组内分工,等带展示 四、小组展示: 预设: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 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内阅读课文,交流生字的字音和词语的理解。 3.班内交流字音和词语的理解。 4.各小组委派一名组员开火车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 5.感知提问:这篇课文围绕着“我的第一个笔记本” 重点写了哪几件事? (四件事:一是“我”得到笔记本后勤奋写作;二是“我” 在英文课上写作,笔记本被没收;三是班主任不但没有批评 “我”,还把我的笔记本送去展览;四是“我”的笔记本被偷 后,老师激励我不要灰心,要坚持写作。) 课后反思:
教学内30* 我的第一个笔记本 本学期第( )课时 容: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以阅读为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和朗读,从而达到理解课文教学目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升华感悟。 标: 2.通过对描写作者自己拥有的第一个笔记本的遭遇,体会作者对班主任的感激之情,以及好的教育方式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在读中了解并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和朗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排: 教具准 授课时 课型 备: 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前置性作业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以阅读为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和朗读,从而达 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升华感悟 2、这篇课文的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谈 谈自己的理解 二、 小组交流:1.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及遇到的问题。 2、组内分工,等带展示 三、小组展示: 预设: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提出中心问题:这篇课文的哪些地方最能打动 你?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自学后,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最后在全班交流。 在这个环节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 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 的情感,从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文学 创作的热爱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阅读感悟: (1)“我想,如果我能将这个笔记本写满的话,这就是我 自己的一本书了!我为这个愿望而隐隐激动,自然写得就越 发勤奋。” “笔记本已经将我的心弄得像一只破壳的小鸟一样蠢蠢 欲动扑棱棱要飞了。” 这两句话表现了“我“强烈的写作欲望,急于想完成自己“创 举”的迫切心情。这个地方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激动, 他在激动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英文老师对待笔记本的态度:“拿走我的笔记本迅速 地翻了翻”、“高声地质问”、“把笔记本‘啪’的一声扔在讲 台桌上”、“头也不回地离开”,与班主任老师对待笔记本的态 度:“批评了我一句便让我坐下”、“鼓励了我一番,说我写得 不错”、“我想把它送到校史展览室展览一下”,让学生细读并 体会两位老师的言行,结合自身体验,评价两位老师的做法, 及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3)“看有老师和同学翻看它,心里漾出一种异样的感觉,是以后我的第一本书出版时都无法相比的感觉:一种小小成功的感觉,一种自信心像船帆被风鼓满,轻轻地荡漾在水中向前漂流的感觉。” 这是作者笔记本展出后的一段心理描写,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这时的成就感:“你有过这种感觉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4)“我至今清晰地记得那天老师告诉我笔记本被偷走的消息之后安慰我的话。……” “至今清晰地记得”说明这件事对作者一生的影响,老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一生都获益匪浅,终生难忘。 (5) “好的老师是好的舵手,总能把你人生的小船恰到好处地引向宽阔的水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结尾一段点明了主旨,耐人寻味,意蕴悠长,情感上得到升华。“好的老师是好的舵手,总能把你人生的小船恰到好处地引向宽阔的水域”,告诉人们,好老师给予学生的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可以帮助学生驶过生活的烦恼和障碍,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诗句的引用,既表现了老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任用,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正是由于老师的鼓励,作者才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大作家。 (6)作者肖复兴文笔清雅,语言质朴,文中有几个比喻句可谓神来之笔,在理解课文遇到时让学生体会体会。 四、情感升华,感情朗读。 1.文章都是有感而发,你们觉得作者的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那么,你们就带着作者的这种情感,把这篇课文再读读吧! 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 2.正是由于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作家肖复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因此,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小时候这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的观感,写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课前,同学们也谈了自己喜爱的东西和事情,我们也学着作者把它写下来,好吗? 3.课下自主赏析。 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荔枝》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 练习:抄写带拼音的词语。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 肖复兴(即萧复兴),当代著名作家,祖籍河北沧县,1947年生于河南信阳,在北京长大,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居北京。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过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肖复兴,曾经当过十年的记者。 课后反思: 教学内31 成长靠你们自己 本学期第( )课时 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一课时 理解“成长靠自己”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 了解作者提出的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提出的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3、理解“成长靠自己”的含义,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 排: 教具准 授课时 课型 备: 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前置性作业 1、自读课文,要求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再读课文,思考:校长的演讲提出了几个观点? 3、针对凯斯特校长这番演讲中提出的观点,你是怎样认为的 呢?结合课文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自谈成长,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转眼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这样从我们指缝 间悄然溜走了,在即将结束的小学生涯中,我想送你们 这样一篇文章《成长靠你们自己》。齐读课题。
师:这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你们即将进入中学阶段的 学习。你们可能觉得自己又长大了。谁来说说在你们人生成 长的道路上,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成长中有烦恼、幸福,或感受到酸、甜、苦、辣的百味 人生。) 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主要依靠谁呢? (老师、家长……我们自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课文《成长靠你们自己》。 二、 小组交流:1.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及遇到的问题。 2、组内分工,等带展示 三、小组展示: 预设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看《格林童话》吧?本文的作者就 是能和《格林童话》的作者格林兄弟相提并论、赢得国际声 誉的儿童文学家——凯斯特校长。他是个平易近人,不摆架 子,关爱学生,着眼于学生发展的人,因此他为我们做了《成 长靠你们自己》的演讲。 2.教师范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凯斯特校长的演讲:《成长靠你们自 己》。 2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结合学生即将升入中学,有了一种长大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 结合自己的成长实际,感悟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要靠自己,直接切入文题的要点。 由格林兄弟的盛名引出凯斯特的国际声誉,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兴趣、对演讲稿的重视,激发兴趣。 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讲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演讲的情境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对文章有大概的了解。 继续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认知问题,为分析文章打基础。 四、再读课文,思考:校长的演讲提出了几个观点? 1.教师并非知晓一切。 2.要学会体谅、关照别人。 3.善于学习,劳逸结合。 4.不要欺凌弱小,强中自有强中手。 5.不要迷信教科书。 五、细读全文,领悟内涵 1、针对凯斯特校长这番演讲中提出的观点,你是怎样认为的呢?结合课文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自己默读这篇特殊的演讲稿,结合刚才提出的中心问题在文中勾画,并在有想法的地方进行批注。 ②小组讨论交流 ③全班交流: ☆、教师不可能知道一切。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我们可能遇到各种性格特点的老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我们都要注意态度:宽恕或爱戴。因为成长靠自己。 ☆、学会体谅、关照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学会体谅、关照他人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标志,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生存于世界。可以结合班内及自己童年成长经历中的点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都需要他人的关心。你的关心和理解,会带给别人灿烂的阳光,冷漠和打击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伤害,所以我们更需要学会关心他人。 ☆、善于学习,劳逸结合。 但凡有所成就之人,都不可能是一味地苦干、单调、死板,不知驻足调整,不懂得欣赏生活的人。勤奋学习的人要注意锻炼。因为强健的体魄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础,是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本钱。。我们的生活要丰富多彩。(可以结合阳光体育运动,航天员、科学家……来谈。) ☆、不要欺凌弱小。 做人要善良,要帮扶弱小。恃强凌弱的人不受欢迎,强中自有强中手。(结合班内大个同学欺负小同学谈。) ☆、不要迷信教科书。 时代的久远,生活环境的差异都可能带来理解上的差异,我们结合历史情况或自己的生活环境有自己的理解 (以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路开阔,旁征博引,教师也应适时补充资料,让交流变得更具质量。) 3.再谈“成长”,自我感悟: 此时学生的理解决不会如开头般停留于长大、懂事、学习知识和本领的泛泛而谈,而是能就诸如敢于挑战、不固守观念、善于学习等结合自身情况的表达。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靠自己去经历、去观察、去思考、去辨别……。要多动脑筋独立思考,这也是成长所不可缺少的智慧和理性。因此,你们要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你们的成长主要靠你们自己。 六、质疑答疑 七、拓展课外阅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写下随笔。 练习:说说成长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课后反思:
教学内阅读链接:留影童年 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教具准 1课时 本学期第( )课时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的田园、楹联中的山水、照片中的风景中回归自然、享受自然 让学生留住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留住童年的美好回忆 让学生留住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留住童年的美好回忆 授课时 课型 备: 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部分:诗句中的田园 赏析陶渊明《饮酒》 简介陶渊明 读诗 谈谈自己的感受 读熟,尽量会背。 补充陶渊明的田园诗 用上述方法体会《过故人庄》 第二部分:楹联中的山水 读书中的楹联 谈体会 补充查阅到的楹联 第三部分:照片中的风景 欣赏 照片中的风景,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展示自己的旅游照片,用自己的话介绍。 课后反思:
教学内综合学习六 本学期第( )课时 容: 1从自然的恩赐与给予中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2通过读读背背启发学生想象,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3通过口语交际继续深化回归自然的主题。 4继续写读后感。 继续写读后感 体会从自然的恩赐与给予中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4课时 排: 教具准 授课时 课型 备: 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课时 一读我的采蜜集 谈体会并试着记忆。 背小树林 读读谈体会。 分段记忆。(想象画面) 2课时 口语交际 明确主题。 小组交流:我们居住的城市或乡下环境状况如何? 推荐代表汇报。 3---4课时 我的小笔头: 1回顾课文内容。 2谈自己感受最深的观点。 3联系实际体会。 4复习读后感的写法 5学生自由创作。 6讲评 课后反思:
正在阅读: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07-04
医院领导班子工会主席述职述廉报告01-26
难忘的长隆之旅作文800字06-18
事业单位会计论述题合集05-15
职场生存常识之五离职与跳槽03-20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简析07-25
2013届高考物理冲刺套卷(大纲版,十三) - 图文04-16
校园摄影大赛的策划书02-25
我的照片作文400字07-14
沧源县民族中学县庆先进集体事迹08-1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下册
- 教案
- 单元
- 年级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 TNT当量计算
- 二级建造师 - 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知识点
- 2015-2016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河南日报“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系列述评”
- 语文应不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辩论稿
- 计算机基础选择题(网络、c语言、win7、基本操作)
- 2018年-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岗位胜任力试卷答案(辽宁)
- 护理查房效果评价
- 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桥梁)资料统一用表下册 - secret
- 北大自考心理治疗(一)真题
-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复习资料试题版
- 劲松东三社区停车调研报告 - 图文
- 安阳净浦净水工程
- 高一地理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10套(2018审定教材) - 图文
- python常用模块
- 2018年广东省中考英语试题(word版)
- 盘口语言解密高级版8讲
-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