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重要馆藏解说词

更新时间:2023-11-27 12: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博物馆重要馆藏解说词

第一节 历史文物

一、青铜器 1.夏 细腰爵

高11.7厘米,流至尾长14.1厘米,重200克。铸造于公元前16世纪以前。 爵是古代饮酒器。此爵狭流、束腰、扁体、平底,颈腹间有一阔鋬把手,流和口沿

内有陶范残留,表明它是用陶质块范法铸造的。

此爵造型原始,尚带有陶爵的特征,与1973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出土的一些青铜爵相同,属夏代晚期的器物,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饮酒器之一。

现藏上海博物馆。 [夏细腰爵]

2.商 兽面纹斝

高31.1厘米,口径18.4厘米,重1850克。铸造于公元前16~前14世纪。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裸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

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后在颈、腹间有鋬,腹似鬲,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斝还有温酒的作用。斝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颈部兽面纹上下各有连珠纹一道,腹部兽面纹。双目特大,带有神秘感。此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代早期青铜器铸造特色。

现藏上海博物馆。 [商兽面纹斝] 3.商 兽面纹扁足鼎

高31.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4850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

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足有龙形和鸟形两种,而以龙形为多;器形大小各异,而以小型居多。此鼎为较大者,立耳、方唇、浅腹、圜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的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除了重点显示龙的头部特点以外,在体躯中有鳞纹,象征着龙鳞,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兽目处于图案的中间,省略了头部的其它特征,前面有一个长卷鼻,后部的尾和长鼻一样,相应地向下卷曲。这种卷鼻和卷尾的对称形式,在兽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从图案的结构来看,却又相当调和,反映了设计者对图案规律的熟谙。

此鼎立耳,耳框很细而中间孔隙较大,口沿外折而较薄。腹部的长鼻兽纹,主纹和地纹的分界不甚明确,这一些都是殷墟中期青铜器的特点。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

现藏上海博物馆。 [商兽面纹扁足鼎] 4.商

父乙觥

高29.5厘米,长31.5厘米,重1840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古代盛酒器,主要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一件形态别致的青铜艺术品。

觥盖的前端为幻想中动物的头部,两角后各有一小蛇,中脊浮雕一条长体卷尾的小龙,两侧是凤纹。盖的后端作牛头,觥体均饰凤鸟纹,腹部为大凤纹,凤爪置于圈足,更显得凤之高大,圈足饰长尾纹。器的前端为流,后部有鋬。器及盖内各有铭文“ 父乙”三字,是为父乙所作的祭器。

现藏上海博物馆。 [商父乙觥] 5.商 戊箙卣

高33.3厘米,口纵13.7厘米,口横15厘米,底纵13.6厘米,底横16.7厘米,重6625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

此卣直颈、鼓腹、圈足,盖套于器口外,提梁是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的装法不同。盖的两侧挑出器外,器的四面皆出棱脊,增加了器的高大和稳重感。盖面饰兽面纹,提梁、盖沿及圈足各饰龙纹,颈部饰鸟纹,腹部是内卷角的大兽面,提梁两端为龙头。形

制庄丽雄奇,纹饰深峻华美,是商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此器盖内有氏族徽记“戊箙”二字,器内壁有图形文字“辰吴辰”。商代有箙氏三个氏名铸于一器之例则未见。戊箙之器传世尚有戊箙父癸甗及戊箙父辛卣,唯无“辰吴辰”字。此器无被祭人名。

现藏上海博物馆。 [商戊箙卣] 6.西周 小臣单觯

高13.8厘米,口纵9.3厘米,口横11.6厘米,底纵8.1厘米,底横10.3厘米,重750克。西周成王时代(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古代饮酒器,相当于现在的酒杯。此觯为椭圆形,侈口、束颈、鼓腹、圈足。颈部饰一周鸟纹。鸟纹在商代早、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尚占次要地位,自西周中期起,大量出现。西周时代的青铜器往往不以造型或纹饰取胜,而是以它所铸铭文内容的重要性而引起注意。此器内底铸铭四行22字,记周成王平灭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事。

铭文中有“王后 克商才(在)成,周公易(锡)小臣單贝十朋,用乍(作)宝(尊)彝。“周公在成”,也就是成周驻扎兵旅之所,这一地方,在克商之前还没有营建成周,也没有这个名称,因此这里的“后克商”不会指武王灭商。武王灭纣后,为了表示他的仁政,封了纣的儿子武庚在殷,以便使商族不至于绝祀,还可统治殷的遗民。但是,当武王一死,成王即位后,武庚与本来监视他的管叔和蔡叔联合发动叛乱,而且选择了周初还来不及巩固政权的时候,企图把执政的周公旦打下去,从而取代成王的统治。结果,成王和周公以极大的力量平灭了武庚,铭文中“后克商”应是指这次成王消灭武庚的叛乱。这次战役必有许多武将参加,但史载主将是周公,这一点在铭文中也有所反映,在平灭武庚之乱后,周公把军旅驻在成,器主显然是参与平叛将领之一,因其军功而受到周公的赐金。全篇铭文仅是短短的22个字,把周初这一至关重要的史实点染出来,成了一篇周初立国的历史文献。这是一件众所周知的历史文物,根据史实,如果它是平叛后当年所铸,则可断定是成王二年(公元前11世纪),最迟当不会晚于平叛的次年。

1979年,李荫轩、邱辉捐赠上海博物馆。 [西周小臣单觯] 7.西周 师遽方彝

高16.4厘米,口纵7.6厘米,口横9.8厘米,底纵7.5厘米,底横9.6厘米,重1620克。西周恭王时代(公元前10世纪)的青铜器。

方彝是盛酒器。在商周时代青铜礼器都称彝器,彝器是青铜器的通名。很多古代青铜器都有自铭,如鼎、鬲、簋、盨、簠、豆、壶等,这种方形的酒器却从未有过自铭。其它各类器都有圆形或方形的,而这类器都呈方形,宋人名之为“方彝”,这一专名沿用至今。青铜方彝出现在殷墟中期,在这以前曾见过陶质的方形器物。考古发现的方彝都是成对出土的,传世尚有很多单件的方彝,是流传过程中散失所致。

方彝的盖如屋顶,整体作长方形,横长于纵,口沿下及圈足都略有收缩,腹部略鼓,两侧有耳,作高举的象鼻形,造型极为奇特。器内有中壁,分隔或为两室,可置两种不同的酒,盖的一侧沿有两个方形缺口,与器的两室相应,本当有斗可挹酒,今已遗失。陕西郿县李村出土的盠方彝,其中一件与此器形式相同,器内也有中壁。方彝的盖面及器腹部饰变形兽面纹,是此类纹饰的最后蜕变形式。兽面纹除了尚可辨认的双目外,其余部分已变形,成为非常简单而草率的线条。器和盖内都铸有相同的铭文,器6行,盖8行各铸67字。

铭文大意为:正月丁酉这一天,恭王在康宫中的寝宫举行酒宴,师遽受到王的称美,被命令在宴会中助欢,王命令宰利赏赐给师遽圭、

璋等玉器,师遽因以作器。这类

铭文属于作器记事,王举行酒宴,师遽能够参加已感到非常荣幸,在宴会上受到王的称赞又赏赐了玉器,师遽受宠若惊,将这一光荣史迹铭刻在青铜器上,他的后代子孙要永远宝用。师遽所作之器传世共二件。

1961年,丁燮柔捐赠,现藏上海博物馆。 [西周师遽方彝] 8.西周 大克鼎

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西周孝王时铸造,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村窖藏出土。

此鼎口部微敛,方唇宽沿,大立耳,腹略鼓,腹壁厚实。蹄足,形制宏伟。口沿下饰有3组变形兽面纹,间隔以6道棱脊,腹部饰有粗宽条环带纹,口部和足上部饰兽面纹,出色地综合了当时图案与雕塑艺术的成就。

大克鼎是膳夫(官名)克用来祭祀他的祖父师华父的重器,腹内壁铸有长篇铭文,共28行,计290字。铭文字体特大,字迹端庄质朴,笔划均匀遒劲。由于铭文前半部划有整齐的长方形格子,每格一字,所以全文布局十分规整。铭文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韵文,膳夫克歌颂他的祖父师华父帮助周王室的功迹,又说靠了师华父的余荫,周孝王委派他出任膳夫这个出入王廷的重职。第二段是赐命辞,说他做官以后,孝王又赏赐他服饰、很多地区的田亩和奴隶,是研究西周奴隶制的极其重要史料。

大克鼎出土不久,即为工部尚书潘祖荫用重金购得。潘氏得此鼎后,曾镌“宝藏第一”之印。潘祖荫病逝后,其弟潘祖年将鼎由京运回故乡苏州,供放在厅堂,视为传家

之宝。抗日战争爆发,其孙媳潘达于果断地将此鼎再次入土,深埋在后厅青石板之下,不露丝毫痕迹。苏州沦陷,日军曾多次至潘家搜索,遍寻无着。1951年7月,潘达于向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表示“愿将两大鼎呈献上海博物馆。”同年10月9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举行潘氏捐献孟、克二大鼎的授奖仪式。

现藏上海博物馆。 [西周大克鼎] 9.春秋 牺尊

高33.7厘米,长58.7厘米,重10760克。春秋晚期(前6世纪~前476年)。民国12年(1923年)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出土。春秋时期牺尊出土甚少,浑源牺尊是迄今仅见的一件。

尊作水牛形,牛颈及脊背上有三穴,中间一穴套有一锅形器,可以取出。前后二穴原有盖,今已不存。牛尾残缺。根据构造,应是温酒器,前后二穴是用以注水,中间一穴用来盛酒。

此尊纹饰华丽,牛首、颈、身、腿、臀等部位都饰有盘绕回旋的龙蛇组成的兽面纹;牛颈及锅形容酒器口沿上饰有虎、犀等小动物的浮雕,形态生动,制作精美。仔细察看,可见面部、腹部、臀部上下的兽面纹,都是用同一模翻印的,只是按地位的不同,有的取纹饰的全部,有的取局部或倒置,证明春秋晚期在青铜器铸造技术上有了用印模法制造纹饰的陶范。

此器造型稳重、生动,牛耳竖起,两角向下弯曲,鼻上置一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用穿鼻的方法驯牛。是浑源出土青铜器群中最精美的一件。

现藏上海博物馆。 [春秋牺尊] 10.春秋 郘钟

清咸丰、同治年间在山西省荣河县后土祠附近出土,传世应有13枚,上海博物馆藏有10枚,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台湾中央博物院各收藏1枚,尚缺1枚不知下落。郘钟最大高44.3厘米,重9000克;最小高24.5厘米,重2590克。

郘钟为编钟,其形式属于甬钟,甬上部饰三角纹及蟠龙纹,旋饰斜角雷纹及涡纹;旋上有干,舞部饰蟠龙纹,篆部饰雷纹,鼓部是倒置的兽面纹。每一钟的正面鼓部两侧都铸铭86字,记载晋大夫郘铸此大钟八肆和相应的磬四堵,并与鼓配合使用。八肆钟就是八组音阶完整编钟。旧说16枚钟为一肆,则郘钟的总数当在曾侯乙墓编钟之上。由此可知晋国音乐的高度发展。据史书记载,用钟数量之多寡与当时主人所处地位和身

而敬书之。”接后又有明项元汴、周诗临题跋。

王安石自题中的“道原”,牟献之跋中以为即刘恕,非是。经考,道原应为沈道原,名季长。

是卷经明项元汴,清安岐、曹溶等收藏,俱钤有收藏印。卷上所钤元赵孟頫之“赵氏子昂”、“大雅”、“松雪斋”诸印俱伪。著录于明汪珂玉《珊瑚网书跋》、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安岐《墨缘汇观》等书。

1985年4月,王南屏、房淑嫣捐赠上海博物馆。 [宋王安石《楞严经旨要卷》(局部)] 6.宋 苏轼《祭黄几道文卷》

纸本,纵31.6厘米,横121.7厘米。为苏轼中年以后书法达到成熟境地的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于景祐三年(1036年),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谥文忠。他的书法初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中年学颜真卿,晚年近李邕,参合各家而自成一格,号称“苏体”。自称用笔如“绵里裹铁”,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被誉为宋代四大书家。黄庭坚评其书曰:“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此卷是苏轼与其弟苏辙联名吊祭姻戚黄好谦(字几道),由苏轼手书。书于元祐二年(1087年),时苏轼52岁。祭文291字,笔力遒劲,结体严谨,风格古雅,真率自然。引首前隔水有清笪重光题签、费念慈光绪十二年(1886年)题签。拖尾有董其昌、陈继儒、周仲简、周秀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同观款(董其昌题)。有清笪重光康熙十九年(1680年)跋,王鸿绪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跋,李鸿裔光绪六年(1880年)跋。字卷上有“黄仁俭图”、“珍秘”、“黄氏家藏”;“何印良俊”、“清森阁书画印”;“笪印重光”、“直指之章”、“润州笪重光鉴定印”、“江上外史笪重光在辛父印”、“江上外史”、“江上笪氏图书印”、松子阁”;“鸿绪之印”、“王俨斋鉴赏法墨名书”、“云间王俨斋收藏记”、“俨斋秘玩”;“明文靖世家图书”、“严泽之印”、“严氏道晋”、“瞿苌生”、“古泉山馆”、“或世守心”、“冥鸿馆”、“王兴谟珍藏”等钤印。

此卷曾经南宋书法家黄仁俭(黄几道曾孙),明华夏、朱大韶、王世贞、曹周翰,清笪重光、王鸿绪、顾文彬收藏。曾见于明王世贞《弇洲山人续稿》、《续书画题跋记》、汪珂玉《珊瑚网法书题跋》、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等书著录。

现藏上海博物馆。

[宋苏轼《祭黄几道文卷》]

7.宋 黄庭坚《华严疏卷》

绫本,行书,纵25.1厘米,横115厘米。为黄庭坚中年所书。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生于宋庆历五年(1045年),卒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擅长诗词,工真、行、草书。早年学周越,后取法于褚遂良、颜真卿,得力于《瘗鹤铭》。草书受张旭、怀素、杨凝式影响,而自成一体。与苏轼齐名,为“宋四家”之一。

《华严疏卷》,大字行书19行,凡113字。应巽上人为华严佛事化缘而作。疏文为:“□门抽顾颂,衲僧眼皮重,眼皮七八量,雷车打不动,打不动,抽顾颂,时念弥陀三五声,追东村李胡子生天,西山襄孟八郎强健,福田院里贫儿叫唤,乞我一文大光钱。”卷后有黄庭坚自跋云:“巽上人为华严作佛事,又持此轴来乞作小疏,予以为鹭鸶股上不胜下刀,可持此字去,有能以百千助缘事者,与之。鲁直题。”疏文蕴藉而有理趣,寥寥数语,把衲僧边念经,边瞌睡,念念有词,有口无心,刻划得栩栩如生。

此卷笔划遒劲娟秀,结体疏朗萧逸,深得晋人韵趣,堪称黄氏书法的杰构名作。曾经明韩世能藏,钤有“世能”朱文印;清初韩逢祐藏,钤有“逢祐”白文印;汪日丞藏,钤有“钱塘汪日丞迟云氏图书记”、“迟云珍赏”朱文印;益阳周氏藏。嘉庆七年李廷敬刻入《平远山房法帖》。见于明张丑《南阳法书表》、张丑《真迹日录》、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等著录。

1962年,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拨交上海博物馆。 [宋黄庭坚《华严疏卷》] 8.宋 米芾《多景楼诗册》

行书,纸本,共15开,纵31.2厘米,横53.1厘米。为米芾书法中之精品。 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湖北襄阳人,世称米襄阳、米南宫。生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崇宁三年(1104年)擢任书画学博士。擅行书,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并擅画,以水墨作云山,世称“米家山”。精鉴别,著有《书史》、《画史》等。

多景楼位于镇江甘露寺内。米芾题诗“华骨兜率梦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楼,冉冉明廷万灵人,迢迢溟海六愁,指分坱扎方舆露,顶矗昭回列纬浮,纳子来时多泛钵,汉星归未觉经牛,云移怒翼搏千里,气需刚风御九秋,康乐平生追壮观,未知席上极沧洲。”诗后,米芾书:“多景楼禅师有建楼之意,故书。”

《多景楼诗册》,笔势纵横,墨采飞舞。其字粗壮处不觉痴肥,燥笔处却秀润妍媚。整体结构,疏密得宜。

卷后有宋何执中崇宁元年(1102年)题跋:“昨日元度(蔡卞字元度,系蔡京之弟)座上见襄阳米元章所题多景楼诗,不独仰其翰墨,尤服造语之工,真可目之三绝,崇宁(宋徽宗年号)元禩(同年),清明前一日,剑川何执中,谨跋。”

此册初为蔡京的兄弟蔡卞所有,继为秦桧家藏,钤有“桧”、“秦熺之印”(秦桧之子),“秦埙”(秦熺之子)朱文古篆印;明初流到黔宁王沐英家,钤有“黔宁王子子孙孙永保之”白文印,“征南将军图书”(沐英之子,名晟)、“沐璘廷章”(沐璘字廷章,沐英之孙);清代曾为安歧所藏,钤有“安歧之印”、“仪周鉴赏”、“安仪周家珍藏”;后落入皇宫,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后由高宗赠给成亲王永瑆,钤有“永瑆之印”、“诏晋斋”、“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皇十一子”;晚清流出宫外,为成克巩所藏,钤有“成克巩”、“大名成氏象贤堂珍藏图书印”。现代为吴湖帆珍藏,钤有“吴湖帆印”、“梅景书屋”、“吴氏梅景书屋图书印”、“吴潘静淑”等。

现藏上海博物馆。 [宋米芾《多景楼诗册》] 9.元 赵孟頫《十扎卷》

纸本,共十笺,行草书,纵24.8—27.6厘米,横37.5—74.4厘米,是赵孟頫书写最为纯熟的作品。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生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卒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元著名书画家。书法宗“二王”,温润闲雅,世称“赵体”,对后世影响很大。绘画山水、人物、花竹木石都很精到。

《十扎卷》笔意宛转,骨肉停匀,可谓“粗审流丽,度越魏晋。”尺牍是随兴所作,正、草间出,映带匀美,无丝毫窘束之态。最能流露作者性情意趣和功力素养。

十通尺牍,九通是给石民瞻的,一通是给仁卿的。石民瞻名岩,字民瞻,与赵孟頫是姻亲。仁卿姓高,是民瞻的亲戚,均与赵氏夫妇有数十年交往,情谊颇深。十通信的内容,都属于约会、馈赠、需求等家常琐事。从书体、款式、内容等方面看,当是50岁前后的作品。

卷后题跋甚多,年代较早的有明成化二年(1466年)张黻题跋,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张跋记。从张 跋文看,张黻即张 五世祖“西庄”。

此卷原为石民瞻珍藏,临殁时赠给朋友戴氏。成化二年张黻从戴昕处购得,到张题跋为止,在张家传递了五代。入清后为王鸿绪所得,钤有“王鸿绪印”朱文印。其子将它献给乾隆帝,因“内府贮藏赵迹甚夥”,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退还王家。嘉庆、道光以后,又经潘延龄(钤有“潘印延龄”白文印、“延龄心赏”朱文印、“臣潘延龄”白文印、“潘氏松石斋藏”白文印)、罗天池(钤有“罗氏天池”白文印、“罗天湖家珍藏”白文印、

“罗氏天湖”朱文印)、斐景福(钤有“斐伯谦审定书画印”朱文印)、伍元蕙(钤有“南海伍元蕙宝玩”朱文印、“伍元蕙俪荃氏”朱文印)等人收藏。最后一位收藏者是刘靖基,钤有“刘靖基、吴舜琴同鉴赏”朱文印、“刘靖基伯寅氏鉴赏之印”朱文印。

1980年6月,刘靖基捐赠上海博物馆。 [元赵孟頫《十扎卷》] 10.明 祝允明《前后赤壁赋卷》

纸本,纵31.3厘米,横1001.7厘米。以狂草书体,写苏轼名篇“前、后赤壁赋”,为祝允明气势磅礴绝精之作。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卒于嘉靖五年(1526年)。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等相交往,时称“吴门四才子”,擅长书法,以草书最为著名,草书学唐代怀素和宋代黄庭坚,笔法纵逸,挥洒自如,长卷巨幛,往往一气呵成,有“奔蛇走虺,骤雨旋风”的评语。曾被称为明代“草书第一人”。

《前后赤壁赋》用笔犹如脱缰之骏马,纵横驰骋,或中锋聚攒,力能透纸;或笔端轻带,细若游丝;或侧锋取势,劲如折戟,结体奇幻多变。整个字卷一气呵成,得心应手,越写越畅。到最后一段,则心力激荡,变化层出不穷,千姿百态,更为奇绝的是用点表字达意,成为对它所代表的汉字的抽象,在全卷中起到点睛的作用。

卷前有近人李端清戊午(1918年)题签。卷后有明黄省曾嘉靖壬辰(1532年)跋。文徵明甲午(1534年,嘉靖十三年)真书跋。文嘉嘉靖甲午跋。文从简天启癸亥(1623年)跋。文震享跋。近人罗振玉乙丑(1925年)观题。日本长尾甲丙寅(1920年)跋。

此卷曾为明汪西山藏,虞卿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明祝允明《前后赤壁赋卷》] 11.清 朱耷《刘伶酒德颂卷》

纸本,纵25.7厘米。横531.1厘米,为朱耷传世行书大字长卷绝品。

朱耷本名统,明宁王朱权后裔,因封藩南昌,遂为江西南昌人。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其祖多炡,父谋皆为书画家。与朱道明(即书画家牛石慧)为从兄弟。明亡,清军入南昌,因深受刺激,遂剃发为僧,皈依佛门,历时长达33年(1648~1680年)。还俗后,以卖画维持生计,直至终老。别号先后有传綮、刃庵、法崛、净土人、雪个、个山、驴、驴屋等。59岁后则多署八大山人,笔形似“哭之”或“笑之”。擅画花鸟、山水,自标高风。其书法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献之父子及颜鲁公,同时受董其昌影响。楷书旷畅遒逸,行草书喜用软毫秃锋,虽多圆润,然不失奇

伟之气。所作脱尽明人习气,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与当时的原济(石涛)、弘仁(渐江)、髠残(石谿)并称为“四高僧”,享誉极隆。

此卷行书录西晋刘伶所作《酒德颂》,仿北宋黄庭坚书体。行次参伍错综,行多则五字,少则二字,通篇洒脱自如而极富变化,总体上显现了黄山谷书法“侧笔取势、拗崛纵横”的性格特征。卷末虽自题谓“仿山谷老人书”,然细察之,字里行间却不时透出“风樯陈马、沉着痛快”的米芾书法之风神,其落款署名为“驴”,当为54至58岁的作品。

此卷经近人霍山裴景福收藏,曾刊入《壮陶阁帖》。 1979年12月,严庆祥捐赠上海博物馆。 [清朱耷《刘伶酒德颂卷》] 四、绘画

1.唐 孙位《高逸图卷》

绢本,设色,纵45.2厘米,横168.7厘米,无作者款印。现存卷首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墨题“孙位高逸图”。

传世唐代绘画极少,孙位作品更少。据《宣和画谱》记载,宋时内府藏有26件,而流传至今,仅此1件。

孙位,一名遇,浙江绍兴人,自号会稽山人。以善画龙水、释道人物和松石墨竹著称。

“高逸”系指魏晋之际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有竹林七贤之称。此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图中七人,北宋时已经残缺,仅存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整个画面,以四个士大夫为主体,列坐于华美的花毯上,在他们旁边或身后,各有侍者一人。

图右第一人为山涛,体态丰腴,袒身披襟,倚着绮丽的花垫,抱膝凝视,一副放诞傲慢的样子。在他的身旁,摆着精美的酒具,侍者手把一琴,略带倦容。

第二人王戎,踝足趺坐,右手执如意,左腕懒洋洋地搁在右手上。凝神静观,若有所思。前置卷帙掩而未展,侍者捧卷帙立于其旁。

第三人刘伶在“七贤”中以饮酒出名,满颐髭鬚,双手捧杯,回头作欲吐之状,侍者捧唾壶,跪而相接。

第四人阮籍,手执尘尾,面带笑容,一副自得其乐、优哉悠哉的神态。侍者手托酒

现藏上海博物馆。

12.明 沈周《西山纪游图卷》

纸本,纵28.6厘米,横867.5厘米。沈周传世作品不少,但画品如此件之精之巨,当推第一,为画苑珍品。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生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卒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不应科举,诗、文俱佳。其书法遒劲奇崛,学黄庭坚;画承家法,建立浑厚苍劲的画风,为吴门画派创始人。上溯董源、巨然、李成,中年以黄公望为宗,晚年则醉心吴镇,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西山纪游图卷》系作者追写西山之景。以平视、俯视为主,或棹酒船,仰视林峦坞谷更及山石之湿润雄秀,瀑布之淙淙,九孔桥之奇伟,突出了“水村山郭酒旗风”及竹亦得风的意境,天然而笑,太湖三万六千顷浩渺之势。其构图朴实中见宏大,秀色中见广袤,一派江南景色。技法方面山石师法黄公望,灵动、雄浑;点苔师吴镇,深沉、厚实;屋舍则自成家法,线条凝炼、稳重。整个画面疏密有致,多变善化,毫无做作地表现出洞庭西山与太湖的民俗风貌。图后有作者另纸题跋一段。

卷尾还有明王鏊诗跋,现代吴湖帆己卯(1939年)、壬午(1942年)、甲申(1944年)三跋,潘静淑题,刘海粟乙未(1955年)题记。

现藏上海博物馆。

[明沈周《西山纪游图卷》] 13.明 林良《山茶白羽图轴》

绢本,设色,纵152.3厘米,横77.2厘米。林良画墨笔为多,此图设色妍丽,是罕见之精品。

林良,字以善,南海(今广州)人,生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卒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为明代院体花鸟画代表作家,也是明代水墨写意画派的开创者,惜其生平活动史籍记载不多,仅《广东通志》、《湖海诗传》、《明画录》有简传。

图写山野一隅,岩上伫立着一只神态俊逸的雄白雉,雌白雉在岩下迈步。石后山茶树枝叶疏落有致,绽开粉红色花朵。一对喜鹊在树干上跳跃喳叫,洋溢着欢腾的气氛。林良长于水墨写意禽鸟,而此图用精细的工笔勾勒,敷色鲜艳雅丽,发扬了宋代院体画周密不苟的写生传统,岩石和树干则以劲健放纵的笔墨皴染,形成工笔写意结合,刚柔相济的艺术神采,是其较工整的代表作。图上署款“林良”,下钤一印,印文模糊不可辨。

现藏上海博物馆。

[明林良《山茶白羽图轴》] 14.明 文徵明《真赏斋图卷》

纸本、设色,纵35.9厘米,横106.8厘米,精新完好,为文氏著名作品。 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号衡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擅长诗文书画,绘画以沈周为师,为“明四家”之一。书法兼善隶、楷、行各体。

此卷系文徵明为好友华夏而作。华夏,字中甫,无锡人,精鉴别。收藏书画40余年,为当时著名鉴赏家,时称“江东巨眼”。“真赏斋”为其收藏书画图书之室。文徵明为华夏画过两幅《真赏斋图》,此幅作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时年80岁。另一幅作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时年88岁,现藏北京市文管会。

此卷画的是一幅园林小景。草堂书屋中,二人对坐,旁立侍童。草堂周围,古桧高梧掩映,假山怪石剔透,异常幽雅。图署款“嘉靖乙酉秋徵明为华君中甫写真赏斋图,时年八十”,钤 “文印徵明”白文印。卷前押角钤“徵仲父印”、“停云馆”白文印。图后有作者书真赏斋铭隶书、真书各一通,内容均同。隶书铭署款:“嘉靖三十六年岁在丁巳四月既望长洲文徵明著并书,时年八十有八”,钤“文印徵明”白文印,“衡山”朱文印。真书铭署款:“长洲文徵明著并书嘉靖丁己三月既望时年八十有八”,钤“文徵明印”、“悟言室印”白文印。卷后有明丰道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题真赏斋赋。

荦藏,钤有“宋荦审定”、“纬萧草堂画记”;清内府藏,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养心殿鉴藏宝”、“石渠宝芨”,“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

此卷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溥仪赏溥杰书画目》。 现藏上海博物馆。

[明文徵明《真赏斋图卷》] 15.明 唐寅《秋风纨扇图轴》

纸本,墨笔,纵77.1厘米,横33.9厘米,为唐寅晚年仕女画代表作。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别号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29岁考中应天府解元,次年在京会试,因科场舞弊案牵连入狱,被罢黜后,一心从事诗、文、书、画创作,时与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

《秋风纨扇图》,画面展现庭园一角,一女子手执纨扇,在坡前沉思徘徊。构思镇密,景少意赅,左上角自题七绝诗一首:“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款署“晋昌唐寅”。款下钤“唐寅私印”白文印,“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朱文印。作者借题寓意,抒发自己创作思想和创作意图,感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含意深刻。

仕女形象颀长娟秀,双手护扇、凝目前视,表现出佳人感伤惆怅的心理情态。仕女飘拂的披巾和裙缘,透示出秋风萧飒的季节特征。衣纹线描流畅挺劲,衣裙圆笔钩描精细柔和。仕女、竹篠用白描和双钩法,湖石以水墨渍染,形成刚柔相济、工写结合的艺术特色。

画幅右侧裱绫有项元汴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和二十一年两次题跋:“唐子畏先生风流才子而遭谗被摈,抑郁不得志。虽复佯狂玩世以自宽,而受不知己者之揶揄亦已多矣,未免有情谁能遣此,故翰墨吟咏间时或及之,此图此诗盖自伤兼自解也,噫予肮脏负气者,览此不胜嚄唶,岂但赏其画品之超逸已哉。时,嘉靖庚子九月望日项元汴跋”。“子畏平生所画美人,纤妍艳冶几夺周昉之席,而此图独飘然翛然,怳如李夫人夜半絺帷姗姗来迟时也,笔墨至此间出神入化矣。壬寅春仲上瀚墨林山人再跋”。画幅左侧裱绫有林佶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题诗:“六如跌荡失意人,写此风流得意笔,当时纨扇弃秋风,谁知尺幅垂今日;人生何必叹飘蓬,落花恩怨诉东风,我爱丝禅榻畔,美人环佩伴诗翁。丁亥二月八日鹿原林佶题于偕山堂。”

此画曾经明代项元汴,清代林佶 、张大镛,近代庞元济收藏。钤有“项子京家珍藏”朱文印,“项叔子”白文印,“天籁阁”朱文印,“墨林子”白文印,“项氏子京”白文印,“元汴之印”白文印,“林佶之印”白文印,“吉人之辞”朱文印;“张鹿樵鉴藏”白文印,“自怡悦斋书画录”朱文印,“莱臣心赏”朱文印,“虚斋审定名迹”朱文印。见于张大镛《自怡悦斋书画录》和庞元济《虚斋名画录》等书著录。

1952年12月,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拨交上海博物馆。 16.明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

纸本,设色,纵53.8厘米,横31.7厘米,为董其昌作品中少见的极精之品。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卒于崇祯九年(1636年)。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故亦称董文敏。富收藏,精鉴赏。书法秀逸,自谓于率真中得秀色。山水画学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之长,为明代画坛“华亭派”(即松江派)的代表人物。其书画艺术及绘画理论,对清代影响极大。

《秋兴八景图》画八开,分别作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朔前一日、中秋、八月廿五日、九月朔、九月五日、九月七日、重九前五日,是年66岁。皆设色山水,或仿古,或写景,其中山峦明秀,树石幽奇,芦荻苍黄,秋林丹翠,以及陂陀沙碛,村屋扁舟,无不精妙。

第一开,崇山峻岭,古松挺拔,气势雄伟;第二开,疏朗开阔,笔墨细腻,意境恬静;第三开,沙碛、山石、树木,均极精妙;第四开,设色明亮,芦苇时隐时现,意境秀逸,是全册中最别致的一开;第五开,秋山沉郁,树木兴茂,表现出笔墨功力;第六开,松树苍劲,显出深秋萧凉之意;第七开,仿米山水,左上自题:“吴门友人以米海岳楚山清晓图见视,因临此幅。”第八开,楼阁数幢,波上小舟,古雅秀润。上方题词后记:“是月写设色小景八幅,可当秋兴八首。”

画册有清宋荦、罗廷琛、张岳松、郑孝胥等题外签。画前扉页有明曾鲸画董其昌肖像,项圣谟补图。全册本幅均有董其昌行楷题记及署款,未钤印。对幅绢本,均有吴荣光对题或和韵。画后有三人题跋。清谢希曾戊辰(1748年)三跋;守主人一跋;孔广陶二跋。

此册原为董其昌次子董祖源所藏,每开均钤有“男祖源珍藏”朱文印;入清后,康熙间为宋荦所得,钤有“宋荦审定”朱文印;乾隆间,经宋荦之孙转让给谢希曾,钤有鉴定珍藏”;后又伍元蕙所得,钤有“伍氏南雪斋书画之印”朱文印;同治间,为孔广陶所藏,钤有“至圣七十世孙广陶印”、“南海孔氏世家宝玩”、“狱雪楼鉴藏金石书画图籍之章”朱文印;民国以后,为庞元济收藏,钤有“虚斋鉴藏”、“庞莱臣珍赏印”、“虚斋至精之品”、“虚斋审定”朱文印。最后一位为刘靖基。

1980年6月,刘靖基捐赠上海博物馆。 [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 17.明 陈洪绶《雅集图卷》

纸本,纵29.8厘米,横98.4厘米,作者人物画的代表作品。

陈洪绶,字章候,号老莲,晚年号悔迟。浙江诸暨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卒于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绘画早年师承蓝瑛,具有独特风格。擅画山水、花鸟、人物,尤以人物故事著称。

《雅集图卷》,描绘当时社会艺文名流聚首雅集的情景。居中置一石案,案前一高士,面对造像,盘坐于兽皮之上,展卷吟读。从图中署名可知为米万钟仲诏。米万钟右侧为愚庵和尚,在愚庵之后(鞠身而立者)为王静虚,扶杖伏案者为陶幼美,正襟危坐者为黄昭素,安坐于树荫之下者为陶君奭。在米万钟左侧的老树丛中有三位高士:陶周望侧身依树,手指微微拈须,袁伯修双手垂拱,袁中郎则两手支杖。画中人物各具姿态。全图用写实手法,以米万钟为中心,展现了特定环境中各个人物的典型特征,人物用白描勾勒,线条清圆细劲;林木苍郁,湖石奇秀;整个画面,情景交融,达到醇厚拙朴的艺

术效果。

画幅右上署“僧悔为去病道人作”,钤有“悔迟”、“弗迟”白文联珠印。曾为明陶渻所藏。上款有“陶渻之印”白文印、“去病文”朱文印。

卷前有清方濬益同治十年辛未(1871年)隶书引首。 现藏上海博物馆。 [明陈洪绶《雅集图卷》] 18.清 石涛《细雨虬松图轴》

纸本,设色,纵100.8厘米,横41.3厘米。是石涛细笔画的代表作。

石涛,原名朱若极,明靖江王赞仪的十世孙,亨嘉之子。出家为僧后,释名原济,又号石涛、清湘老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等。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生,卒年不详,籍贯广西。才华横溢,山水、花卉、人物无所不精,细笔粗笔、渴笔泼墨无所不能,清初四大家之一的王原祁称:“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

《细雨虬松图》系石涛追忆匡庐、黄澥的细雨烟云、虬松飞瀑的景色。全图山石墨笔勾勒,很少皴点。用轻淡土赭和花青设色,布局别致。水道上有木桥一座,桥上一戴风帽倚杖的老人;而高山碐磳处茅屋数椽,一人临窗而坐。笔法清丽秀劲,柔中含刚,别饶清趣,为原济山水画中的另一风格。

此图右上石涛自题:泼墨数十年,未尝轻为人赠。山水杳深,咫尺阴荫,觉一往兴未易穷,写以赠君。予尝有句云:“细雨霏霏远烟湿,墨痕落纸虬松秃。能入鉴赏否。”画名就取自这段题识中的诗句。题识后署款:“时丁卯夏日,子老道翁出宋罗纹纸命余作画,风雨中并识于华藏下院。清湘石涛济山僧。”钤“苦瓜和尚”朱文椭圆印,“墨池飞出北溟鱼”白文印。起首“法门”白文印,右下押角钤“藏之名山”白文印。“丁卯”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作者时年48岁。

此画曾由近人顾麟士收藏,经《过云楼续书画记》著录。1951年12月,顾麟士后辈沈同樾及其子女顾榴、顾笃塇、顾佛、顾笃璋、顾笃球捐赠上海博物馆。

[清石涛《细雨虬松图轴》] 19.清 朱耷《鱼鸭图卷》

纸本,纵23.2厘米,横572.3厘米。此卷描绘游鱼和鸭群逐水的神情,笔墨生动,为朱耷的精心杰作。

朱耷字个山,号雪个,晚年以八大山人名号为著。江西南昌人。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se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