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单元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0-12 07: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博苑

2011-09-19 1009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单元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 一、整体把握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同学们认为,此诗应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案 第一种此诗应分为三个部分。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恨,讴歌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概而言之,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第二种从整体上看,全诗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主要是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蒲上不胜愁”至最后,诗人驰骋想像,将人们引入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诗境,感受游子、思妇的两地想念、相思之情。 二、细部探微

1.诗中“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承上启下,紧承上句“望相似”而来,由上半篇的自然景色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2.翻译下列诗句。

(1)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汀上白沙看不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照花林皆似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照在她的捣衣砧上,卷不走,拂不掉。(2)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3)月光照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

一、中心主旨

这篇作品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合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二、写作特色

1.景、情、理完美结合。

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春、江、花、月、夜五种美景,以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抒情和议论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从人之初与自然之初的关系加以探讨,堪称是宏大的议论,但不空洞生硬,而是由江月生发。同时,抒发的是人间最常见的离人思妇的相思之情,亦是人间最普遍、最永恒的感情,且能把这种感情完全置于月夜之下来发挥。 2.本诗具有韵律美。

本诗韵律饶有特色,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以平声起首,全诗随着韵脚的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三、文白对照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霰(xiàn) 发酵(xiào) 参与(yù) 同仇敌忾(kài) B.滟滟(yàn) 内讧(ɡōnɡ) 恪守(ka) 垂涎三尺(xián) C.碣石(ji?) 谄媚(chǎn) 懦弱(nu?) 莘莘学子(shēn) D.扁舟(piān) 创伤(chuànɡ) 联袂(mai) 戛然而止(ɡá) 答案 C

解析 A.“酵”读jiào;B.“讧”读h?nɡ;D.“创”读chuānɡ,“戛”读jiá。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答案 D

解析 A.升—生;B.婉—宛;C.装—妆。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C.青枫蒲上不胜愁 胜承受

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答案 A

解析 逐追随。

4.下列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因一双臭袜子发生口角,武汉工程大学一男生龚某用水果刀于5月8日将同宿舍室友刺死,再次上演了“马加爵”的悲剧。

B.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山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温家宝总理亲认总指挥,乘专机赴灾区指挥部署防震救灾工作。

C.象征着“和平、友谊和进步”的奥运火炬,于2008年5月8日17时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

D.胡锦涛于2008年5月8日访间,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日不构成威胁,中日领导人原则上隔年互访。 答案 B

解析 “指挥”和“部署”语意重复。 二、文本阅读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5~6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5.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答案 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7~8题。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注 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②云鬟妇女的鬟发。③清辉指月光。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7.赏析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 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唐代诗人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脍炙人口。杜诗《月夜》描绘的是一幅月圆人不圆的画面,借“月亮”意象至少有三个作用①勾起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情;②颈联对月下妻子的描写,渲染了妻子思念丈夫的凄楚的氛围,增强了感染力;③表达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主题,给读者创出了很大的想像空间,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

答案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主客移位的表现手法。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杜甫为安史叛军所捉,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望月思家,写下这首名篇。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二联用小儿女“未

解”“忆”,反衬妻子“独看”的“忆”;三联设想妻子独自看月而孤独地久立的形象,进一步映衬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从对面透过一层的写法,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因两地看月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结束这种相思之苦的强烈愿望,于是结句反问“什么时候,我和你能倚着帏幕看月,那时你我都不用因分居两地看月相思而泪流不止了。”这就是巧用主客移位的写法,使全诗之情缠绵悱恻而不衰飒颓唐。 四、语言运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rl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