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专题复习二

更新时间:2024-01-23 06:19: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六年级数学专题复习二:应用能力训练

一、总体概述:

知识要点

1、 一般应用题常见的解题方法

(1)综合法:从条件出发,运用学过的基本数量关系推出其中两个数量关系可以解决的问题,然后把所推的数量作为新的已知条件,与其他的已知条件搭配,再得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求出问题中所需要求的结果。

(2)分析法:从问题入手,逐步分析其所含的每一个相关的数量,使之分解成可依次解答的几个简单应用题。

(3)综合分析法:将分析法、综合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当已知条件中有明显计算过程时就用综合法顺推,遇到困难时再转向原题所提出的问题用分析法帮忙,逆推几步,顺推和逆推联系上了,问题便解决了。 2、典型应用题常见的解题方法

(1)对应法: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要通过观察、比较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研究对应数量的变化,找准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寻找答案。

(2)还原法:就是从结果把变化的情况一步一步倒着推,通过一次次计算和推理,把结果还原到开始状态,用还原法解答的题往往借助于图示法或列表法。

(3)假设法:就是先假设某事件的一种或几种情况,然后找出假设与实际的差距,再根据数量间的关系进行调整,是假设与实际相符。 (4)转换法:是一种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变形(如利用不变量转化单位“1”;利用代数法转化分率句;将分率句转化成比;利用设数法转化单位“1”等),使之简单化、熟悉化、具体化,从而转变成已解决或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5)列方程:部分应用题传统的算术方法思考、解答比较困难,而列方程解应用题,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将未知数直接参与计算,思考时就比较方便。

(6)代换法:有些题目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量,并且这些未知量之间具有相等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用一个未知量代替其他的未知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7)图表法:有些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可以画图把数量之间的关系变得简洁明了,借助直观的图或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用图形或表格来表示复杂的数量关系,从而很快的找出解题的方法。

二、分类解析:

1、行程问题

知识要点

路程、时间、速度是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在具体的相遇与追及问题中,关系式可描述为: 相遇的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追及的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相遇路程就是在相同的时间(相遇时间)内两者走过的总路程;追及路程就是在相同的时间(追及时间)内一方比另一方多走的路程。

1

在流水问题中,顺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 逆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 典例解析及同步练习

典例1 从A到B是1千米的下坡路,从B到C是3千米的平路,从C到D是2.5千米的上坡路,小张和小王步行,下坡路速度都是每小时6千米,平路速度都是每小时4千米,上坡路速度都是每小时2千米。小张和小王分别从A、D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相遇?

解析:小张从A到B需要1÷6×60=10(分钟);小王从D到C也是下坡,需要2.5÷6×60=25(分钟);当小王到达C点时,小张已在平路上走了25-10=15(分钟),走了4×15÷60=1(千米),因此在B与C之间平路上剩下3-1=2(千米),由小张和小王共同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所需时间是2÷(4+4)×60=15(分钟)。从出发到相遇时间是25+15=40(分钟)。

解:1÷6×60=10(分钟)

2.5÷6×60-10=15(分钟) 3-4×15÷60=2(千米)

2÷(4+4)×60+25=40(分钟) 答:经过40分钟两人相遇。

典例二 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客车由甲地开到乙地需要15小时,一辆货车由乙地开到甲地需10小时,这两辆车由甲、乙两地分别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根据相向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式为: 300÷(300÷15+300÷10)

根据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式为:

1÷(

11?) 15101小时,两人共行全程的30%,2典例三 两人同时分别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

再经过多少小时两人就能相遇?

此题从叙述方式看,是一道比较典型的相向行程问题,但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就可以清楚地分析出这是一道归一问题。

1

1小时——行了全程的30% 2

?小时——行完全程的(1-30%)

(1-30%)÷(30%÷1 或1 1

1) 21×[(1-30%)÷30%] 21÷[30%÷(1-30%)] 2

举一反三训练1

2

1、炼钢厂六月份前10天平均每天炼钢378吨,后20天平均每天炼钢360吨,这个月平均每天炼钢多少吨?

2、修一条长450米的路,已经修了3天,修了15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还需要多少天修完?

3、小明和小华在一个圆形跑道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反的方向走,跑道全长400米,小华每分钟走60米,小明每分钟走40米,经过多少分钟两人第二次相遇?

4、新华机械厂,去年第一、二季度的平均产量是843台,第三季度生产了981台,全年每个季度的平均产量是978台,第四季度生产机器多少台?

5、张师傅原定10天生产4000个零件,由于改进技术,到预定日期的前一天,已经比预定的完成的数量多生产了50个,他实际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

6、一艘轮船用同样的速度航行,第一天行了384海里,第二天行了304海里,共用了21.5小时。两天各行了多少小时?

7、一本书原计划印270页,每页排24行每行排30个字,为了节约用纸,改为每页排30行,每行排36个字,这本书实际印了多少页?

8、师徒2人要生产840个机器零件,开始4小时共生产了280个,照这样计算要完成剩下的零件还需要多少小时?(用四种不同的方法解答)

3

典例四 甲、乙、丙三辆车先后从A地开往B地,乙比丙晚出发5分钟,出发后45分钟追上丙;甲比乙晚出发15分钟,出发后1小时追上丙。甲出发后几小时追上乙?

解析:本题只给出时间,而行程问题需知道路程、速度与时间三个量中的两个量。这里可设丙的速度为“1”。则乙追丙的追及路程为1×5=5,甲追丙的追及路程为1×(5+15)=20.

111,甲与丙的速度差为20÷60=,于是甲的速度为1+,9331150乙的速度为1+,甲追乙的追及路程为(1+)×15=,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9935011解:设丙的速度为“1”,有解析可以得到:÷[(1+)-(1+)]=75(分钟)

3391=1(小时) 41答:甲出发后1小时追上乙。

4从而乙与丙的速度差为5÷45=

举一反三训练2

1、甲、乙两人由A地到B地,甲的速度是50米/分,乙的速度是45米/分,乙比甲早走4分钟,两人同时到达B地,A地到B地的距离是多少米?

2、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出发向同一目的地,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5千米,途中甲车停车3小时,结果甲车比乙车迟1小时到达目的地,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3、猎狗发现在距它35米处有一只奔跑的兔子,立刻追上去,兔子7步的路程猎狗只需4步,猎狗跑3步的时间兔子却跑4步,猎狗至少跑多远才能追上兔子?

4、由甲、乙、丙三人,从王庄到李庄去,距离是3千米,步行速度每小时3千米,有两辆自行车,每辆自行车只能一人骑,速度为每小时15千米,三人同时出发同时到达,最短需要多少小时?

典例五 一艘轮船顺流航行105千米,在逆流航行60千米,共用12小时;若顺流航

4

行60千米,在逆流航行132千米,共用15小时。如果先顺流航行120千米,在逆流航行120千米回到始点,共需多长时间?

解析:这是流水问题,关键是求出船速与水速,或求出顺水速度与逆水速度。这里采用比较的方法,题设可化成等价的两个条件:顺流航行35千米,逆流航行20千米用4小时;顺流航行20千米,逆流航行44千米用5小时。比较可得,顺流航行35×5-20×4=95(千米)所用的时间等于逆流航行44×4-20×5=76(千米)所用的时间。于是,顺水速度:逆水速度=95:76=5:4,由此可得,顺水速度=(35+20÷4×5)÷4=15(千米/时),逆水速度=(35÷5×4+20)÷4=12(千米/时)。

解:由解析所得出的条件可知往返120千米所需时间为:120÷15+120÷12=18(小时) 答:共需18小时。 举一反三练习3

1、一艘轮船在一条河里顺流而下200千米要用10小时,逆流而上行120千米也要用10小时,这艘轮船在静水中航行280千米要用多长时间?

2、一只小船顺流每小时行7.8千米,逆流每小时行4.2千米,现在甲、乙两只同样的小船,同时同地反向而行,经过1小时同时返回出发点,那么,在1小时内,甲、乙两船同方向行驶多长时间?

3、甲河是乙河的支流,甲河水流速度为3千米/时,乙河水流速度为2千米/时,一艘船沿乙河逆流行驶6小时,行驶84千米到达甲河,在甲河还要顺流航行133千米,这艘船一共航行多少小时?

4、甲、乙两个码头相距130千米,汽船从乙码头逆流行驶6.5小时到达甲码头,又知汽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驶23千米。汽船从甲码头顺流开回乙码头需要几小时?

5一支运货小船队,第一次顺流航行48千米,逆流航行8千米,共用10小时;第二次用同样的时间,顺流航行了24千米,逆流航行了14千米。求这支小船队在静水中速度和水流速度。

典例六 一列火车车身长200米,用15秒开过每小时行4千米的同方向行走的步行人甲,而用12秒开过骑自行车的人乙,那么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注:开过是指火车头从甲

5

(或乙)的身旁开过到火车尾离开甲(乙)]

解析:由于火车用15秒时间开过同向行走的步行人甲,用12秒时间开过骑自行车的人乙,所以乙的骑行方向与火车的前进方向相反,因为由常识知道,骑车的速度比步行的速度快。因此,本题中给出火车尾与甲的追及问题以及火车尾与乙的相遇问题。再利用追及与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式不难解决。

解:火车追甲的路程=火车车身长+甲在追击时间内走的路程,即200+4000×

15650650130=(米),那么火车的速度为:÷15=(米/秒)。火车尾与乙的相遇路程3600339505013020为200米,从而火车与乙的速度和为:200÷12=(米/秒),那么乙的速度为-=

339920(米/秒),而米/秒=8千米/时

9答:乙每小时行8千米。 举一反三训练4:

1、一列长150米的火车以18米/秒的速度穿越一条300米的隧道。火车穿越隧道(进入隧道直至完全离开)要多长时间?

2、快慢两列火车的车身长分别是150米和200米,它们相向行驶在两条平行的轨道上。若坐在慢车上的人看见快车驶过窗口的时间是6秒,则坐在快车上的人看见慢车驶过窗口的时间是多少秒?

3、某列火车通过360米的第一个隧道,用了24秒,接着通过长216米的第二个隧道,用了16秒。这列火车与另一列长75米时速为86.4千米的火车相向而行,错车而过交叉的时间是多少?

2、和差、和倍、差倍问题

知识要点

1、已知两数和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应用题,简称和差问题。

和差问题的解题规律是:小数加上两数差就是大数,两数和加上两数差便是大数的2倍;大数减去两数差是小数,两数和减去两数差是小数的2倍。因此,用两数和加上两数差,再除以2,就可求出其中的大数;用两数和减去两数差,再除以2,就可以求出其中的小数。最终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两数和+两数差)÷2=大数;(两数和—两数差)÷2=小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和倍问题。它是一类典型的应用题。向解答和差应用题一样,要想顺利的解答和倍问题,

6

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是数量关系一目了然,从而找出解题规律,正确迅速的列式解答。和倍问题中的关系如下:两数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两数和—小数=大数。

3、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差,还知道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差倍问题。差倍问题也是一种典型的应用题。那么,如何解决差倍问题呢?和解答和倍问题类似的,我们仍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分析、思考,它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发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解题规律,正确列式解答。常用的数量关系式有:两数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小数+差=大数。

典例解析及同步训练

典例1 有1元和5元人民币共17张,合计49元,两种面值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 解析: 该题求两种面值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已知总张数17张,但两种人民币张数相差多少难以确定,怎么办?再分析题意,有知两种面值的人民币的总钱数及各自的票面值,但两种人民币相差的钱数也难以确定,这又怎么办?

我们可假设17张人民币全是5元的,总钱数则为5×17=85(元),比实际的49元多85—49=36(元),多大原因是把1元的人民币假设为5元的人民币,用数量关系式表示为:

每张5元币比1元币多的钱×1元币的张数=比实际多的钱。 根据这一关系式可以先求1元人民币的张数。

解:(5×17-49)÷(5-1)=9(张) 17-9=8(张) 答:1元的人民币有9张,5元的有8张。 举一反三练习1 1、小张和小赵共有400元,如果小赵借给小张20元,两人的钱相等。两人各有多少元?

2、甲、乙两车间共有工人450人。甲车间为了支援乙车间,抽出124人加入乙车间,这时乙车间还比甲车间少26人。甲、乙两车间原来各有多少工人?

3、实验农场为了种植试验的需要,把一块20公顷的坡地分成两小块,使它们的和恰是差的5倍。这两块地各是几公顷?

4、小明用21.4元去买两种贺卡,甲卡每张1.5元,乙卡每张0.7元,钱恰好用完。可是售货员把甲卡张数算作乙卡张数,把乙卡张数算作甲卡张数,要找给小明3.2元,小明买甲、乙卡各几张?

7

典例2 某印刷厂第一季度印书690000册,二月份印的册数是一月份的2倍,三月份印的册数是一月份的3倍,一、二、三月份分别印书多少册?

解析:我们可以从一月份印书册数为标准(1倍),则690000册是一月份的(1+2+3)倍。

解:一月份印书:690000÷(1+2+3)=115000(册) 二月份印书:115000×2=230000(册) 三月份印书:115000×3=345000(册)

答:一、二、三月份分别印书115000册、230000册、345000册。 举一反三练习2

1、师徒两人共同工作3小时,一共生产了450个零件,已知师傅的工作效率是徒弟的2倍,师徒每小时各生产多少个零件?

2、糖果盒里一共有奶糖、水果糖和咖啡糖150颗,已知奶糖颗数是水果糖的2倍,而水果糖的颗数又是咖啡糖的3倍,奶糖、水果糖和咖啡糖各有多少颗?

3、学校科技小组共有组员3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2倍少3人,科技小组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4、甲、乙、丙三人共有306元钱,甲的钱比乙的2倍多8元,乙的钱比丙的3倍多6元,甲、乙、丙三人各有多少元钱?

典例3 一个体育队,男队员人数的

11与女队员人数的相等,男队员比女队员多4532人,男、女队员各多少人?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可以看出:把女队员人数看作1份(标准数),那么女队员人数就是2份,男队员人数就是3份,进而可知,男队员人数比女队员多(3-2)份。用

8

图表示为:

解:女队员:45×2=90(人) 男队员:45×3=135(人) 答:男、女队员分别有135人、90人。 举一反三练习3

1、暑假里,兄弟两人去钓鱼,哥哥比弟弟多钓了20条,哥哥钓的条数又正好是弟弟的3倍。兄弟俩各钓了多少条鱼?

2、仓库有面粉和大米,已知大米比面粉多4500千克,大米比面粉的3倍还多700千克,大米和面粉各有多少千克?

3四年级图书角有大小两个书架,大书架上的书是小书架上的4倍。如果从大书架上取出150本放到小书架上,这时,两个书架上书的本数相等。大小书架原来各有多少本书?

4、甲、乙两堆鸭梨的质量相等,如果从甲堆拿走6千克,往乙堆放进14千克后,乙堆梨的质量是甲堆的3倍。甲、乙两堆原来各有多少千克?

9

3、平均数问题

知识要点

平均数的意义:把几个不相等的数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而这几个数的总和完全不变,求出的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分数 平均数×总分数=总数量 在实际问题中,要抓住“总数量”以及与之对应的“总分数”来解决问题。 典例解析及同步练习

典例1 某零件厂有3个生产车间。第一车间有8人,二月份共生产零件640个;第二车间有6人,二月份共生产零件500个;第三车间有8人,二月份共生产零件620个。二月份平均每人生产零件多少个?

解析:因为零件厂有3个车间,可知问题中的“平均”是指“三个车间”,是按三个车间的总人数来计算的,因此所需条件便是三个车间的生产总量和人数总和。二者的商便是所要求的答案了。

解:(640+500+620)÷(8+6+8)=80(个) 答:二月份平均每人生产零件80个。 举一反三练习1

1、用五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5厘米、9厘米、8厘米和7厘米,这五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2、某电视机厂六月份前10天共生产电视机3300台,后20天共生产电视机6300台,这个月平均每天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3、水果店在一星期前4天共卖出230千克水果,后三天平均每天卖出320千克,这个水果店这一星期平均每天卖出多少千克?

4、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在体侧时测得该组6个男生的平均体重为40千克,4个女生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该组这10个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10

剩下的一半少3个,第四次搬走剩下的一半多3个,第五次搬走剩下的一半,最后剩3个。这堆西瓜有多少个?

解析:由倒推法可得到下表: 第五次后 第四次后 第三次后 第二次后 第一次后 原 有 3个 3×2=6(个) (6+3)×2=18(个) (18-3)×2=30(个) (30+3)×2=66(个) 66×2=132(个) 答:这堆西瓜有132个。 举一反三练习3

1、有一堆棋子(棋子数大于1),把它四等分后剩一枚,拿去三份另一枚,将剩下的棋子在四等分后还是剩一枚,再拿走份另一枚,将剩下的棋子四等分还是剩一枚。原来至少有多少枚棋子?

2、操场上原来有一些学生,第一次走了全部人数的一半多8人,第二次走了余下的一半少4人,剩下的同学如果站成2排,每排刚好6人,操场上原来有多少个同学?

3、一个箱子里放着一些茶杯,有一个小朋友从箱子里往外拿茶杯,拿的规则是,每次都要拿出箱子里茶杯总数的一半,然后再放回一个,就这样,这个小朋友一共拿了597次之后,这时箱子里还有2个茶杯。那么刚开始时箱子里有多少个茶杯?

16

5 鸡兔同笼问题

知识要点

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的趣题。题中给了鸡与兔的总只数、总腿数,还有每只鸡每只兔有

几条腿,求鸡和兔各有多少。我国古代《孙子算经》上,“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基本上是先进行假设,然后用替代的方法求出答案。解答鸡兔同笼的基本关系式有: 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兔数=(总脚数-鸡腿数×总头数)÷(兔脚数-鸡脚数) 典例解析及同步训练

典例1 鸡兔同笼,头有46个,足有128只,鸡兔各几只?

解析:如果46只全都是兔,一共就是4×46=184(只)脚,这和已知的128只脚相比多了184-128=56(只)脚。如果用一只鸡换一只兔,就要减少4-2=2(只)脚。那么46只兔里应该还进几只鸡才能使56只脚的差数就没有了呢?显然,56÷2=28(只),也就是要用28只鸡去置换48只兔就行了。所以鸡的只数就是28只,兔的只数是46-28=18(只)。

解:鸡的只数:(4×46-128)÷(4-2)=28(只)兔的只数:46-28=18(只) 答:鸡有28只,兔有18只。 举一反三训练1

1、有鸡兔共20只,脚44只,鸡兔各几只?

2、动物园里有一群鸵鸟和长颈鹿,它们共有30只眼睛和44只脚,鸵鸟和长颈鹿各有多少只?

3、小新有2分、5分的硬币共35枚,一共是1元1角5分,那么,2分的硬币和5分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

4、100名师生参加植树活动,老师每人栽6棵树,学生每4人栽6棵,一共栽了240棵,老师学生各栽多少棵?

典例2 鸡与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鸡与兔各多少只?

17

解析:假设100只全是鸡,那脚的总数是2×100=200(只),此时兔的脚数是0只,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鸡脚比兔脚多80只,因此,鸡脚比兔脚多200-80=120(只),这是因为把其中的兔换成了鸡。每将一只兔换成鸡,鸡的脚数就增加了2只,兔的脚数减少4只,鸡脚与兔脚的差数增加了2+4=6(只), 所以,换成鸡的兔子有120÷6=20(只),鸡有100-20=80(只)。

解:(2×100-80)÷(2+4)=20(只) 100-20=80(只) 答:鸡有80只,兔有20只。 举一反三练习2

1、鸡兔同笼,鸡比兔多26只,足数一共是274只,鸡兔各几只?

2、某小学举行一次数学赛,共15道题,每做对一题得8分,每做错一题倒扣4分,小明共得72分,他做对了多少道题?

3、有蜘蛛、蜻蜓、蝉三种动物共18只,共有腿118条,翅膀20对(蜘蛛8条腿;蜻蜓6条腿,两对翅膀;蝉6条腿,1对翅膀),蜻蜓有多少只?

典例3 某运输队包运2000块玻璃,合同规定每块运费3角,若弄碎一块,还要赔偿4元。结果,这个运输队共得到运输费578元5角。运到的完整玻璃有多少块?

解析:如果2000块玻璃都完整运到,应得运费3×2000=6000(角)。但现在少得运费6000-5785=215(角)这是由于弄碎了部分玻璃的缘故。弄碎一块赔偿40角,还要扣去运费3角,也就是弄碎一块少得运费40+3=43(角).那么要用多少个43角去替代215角呢?用215÷43便可求得,这正是弄碎的玻璃的块数,包运的2000块中减去弄碎的块数便是运到的完整玻璃的块数。

解:2000-(3×2000-5785)÷(40+3)=1995(块) 答:运到的完整玻璃有1995块。 举一反三练习3

1、六年级一班有43名同学向灾区捐款,共计100元,其中11名学生每人捐1元,其他同学捐2元或5元,捐2元和5元的同学各有多少名?

2、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参观的师生共450人,一辆旅游车比一辆中巴车多座20人,3辆旅游车和5辆中巴车的人数相等,如果都做旅游车需要几辆?如果都坐中巴车需要几辆?

18

3、小冬参加学校数学竞赛,试卷共有30道题,按规则,做对一道题得5分,做错一道题扣2分,空题得0分,结果小冬得了112分,他做对了多少道题?

4、甲、乙、丙三种练习簿每本价钱分别为7角、3角、2角,三种练习簿一共买了47本,付了21元2角,买乙种练习簿的本数是丙种练习簿的2倍,三种练习簿各买了多少本?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r7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