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马克思考试题库(老师给的)
更新时间:2023-12-24 13: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2012年马克西姆广州推荐度:
- 相关推荐
2012年马克思考试题库(老师给的)
1.哲学是??。 (A)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D.关于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的关系。 (B)
A.整体和部分 B.普遍和特殊 C.对立和统一 D.互不相关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C) A.深刻的批判性 B.彻底的革命性 C.实事求是 D.鲜明的阶级性
5.从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上看,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的关系。(B) A.抽象和具体 B.一般和个别 C.本质和现象 D.内容和形式 6.第一次明确指出哲学基本问题的是??。(C)
A.黑格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列宁
7.哲学基本问题是??的关系问题。 (D)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主体与客体 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D.思维和存在
8.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就在于是否承认??。 (D) A.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B.世界的可知性
C.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9.唯物主义一元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
A.精神 B.自在之物 C.上帝的创造物 D.物质 10.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D)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11.世界是统一的,所以一元论是正确的。这种看法是??的。 (C)
A.正确 B.唯心主义 C.不确切 D.唯物主义 12.在哲学上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这是??的观点。 (D)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论 13.“心外无物”,这是??的观点。 (D)
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14.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的观点。 (D)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机械唯物论 D.朴素唯物论
15.《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运动观。 (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庸俗唯物主义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的??。 (B) A.辩证性 B.直观性 C.形而上学性 D.机械性 17.古代唯物主义最高的代表者是??。(D)
A.泰勒斯 B.赫拉克利特 C.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里特 18.古代原子论是??提出来的。 (D)
A.泰勒斯 B.赫拉克利特 C.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里特
19.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得到的实物,这是??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
A.近代形而上学 B.辩证 C.庸俗 D.古代朴素
20.把个人的感觉、观念当作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这是??的哲学观点。(C) A.不可知主义 B.形而上学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21.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是一种??的观点。 (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 D.唯心主义 22.??把“原子”看作是万物的本原。 (D)
A.泰勒斯 B.赫拉克利特 C.苏格拉底 D.德谟克里特 23.“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体现了 ??的观点。 (D)
A.怀疑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朴素辩证法 24.“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体现了??的观点。 (C)
A.绝对主义 B.机械主义 C.相对主义 D.唯心主义
25.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的。(D)
A.正确 B.极端错误 C.唯心 D.以偏概全 26.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这是指其??。 (C) A.片面地看问题 B.机械地看问题
C.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D.自然观是唯心主义的 27.作为一种哲学学说,所谓“客观唯心主义”,就是它??。 (A) A.认为心灵或精神的原则是第一性的 B.认为个人的精神是第一性的
C.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
D.既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又用唯心主义观点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28.下列四条哲学命题均为唯心主义观点,但其中??的说法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A.“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语) 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 语) C.“理在先、气在后。” (朱熹 语) D.“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语) 29.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是属于??的观点。 (C) A.形而上学 B.经验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30.将外部世界看作是“绝对理念”的产物,这是一种 ??的哲学观点。 (B)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朴素唯物论 31.哲学上关于“理”的观念最早是由??提出来的。 (C) A.孔子 B.王充 C.朱熹 D.王阳明
32.哲学上关于“理念”的范畴最早是由??提出来的。 (B)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康德 D.黑格尔 33.“理在事先”的说法,是一种??的观点。 (D)
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34.“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是??的. (B)
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 D.唯心主义 3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3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B) A.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B.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D.人类各门科学知识的总的前提和根据
3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 (A)
A.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以及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科学理论体系 3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 B.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唯物主义 3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C)
A.深刻的批判性 B.彻底的革命性 C.实事求是 D.鲜明的阶级性 4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的关系。 (D)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B.绝对和相对 C.整体与部分 D.一般和特殊 4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它的??。 (D)
A.历史性 B.真理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42.从根本上说,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的需求。 (A)
A.适应时代 B.满足统治阶级 C.反映劳苦大众 D.适应思想创新 43.判断一种哲学是不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D) A.是否坚持唯物论 B.是否坚持唯心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4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这是??观点。 (D)
A.肯定意识能动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 B.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 C.夸大“神灵”作用的客观唯心主义 D.夸大人的精神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
4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和灵魂 4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同物理学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A)
A.前者具有普遍性,后者具有特殊性 B.前者是必然的,后者是偶然的
C.前者代表事物的本质,后者代表事物的现象 D.前者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后者则是客观存在 4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像的特性”,这是??的观点。 (C)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 D.相对主义诡辩论
48.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这是?? 的观点。 (A)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49.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关于??的原理。 (C) A.世界联系和发展 B.世界统一于存在 C.世界统一于物质 D.世界统一于精神
50.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句话是指??。 (D) A.世界上的事物并不具有无限的多样性 B.物质世界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C.原子是构成整个宇宙大厦的基石
D.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即在于其客观实在性
51.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这是??的观点。 (D)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诡辩论 5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5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体现了??的辩证关系。 (D)
A.人和自然界 B.动物和自然界 C.有声与无声 D.运动和静止 54.“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说法体现了??的观点。 (C) A.绝对主义 B.机械主义 C.相对主义 D.唯心主义
55.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特性”这一哲学结论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C)
A.宇宙演化学 B.经典物理学 C.狭义相对论 D.量子力学 56.所谓时间具有一维性的特征,就是指时间??。 (D)
A.像射线的定点一样有一个开端 B.像锥面的顶点一样有一个终结 C.是均匀流逝的 D.具有不可逆性 57.时间和空间是??。 (B)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58.时间和空间相对于物质而言,??。(C)
A.后者存在于前者之中 B.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 C.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内容 D.前者是静止的,后者是运动的 59.物质运动的规律具有??的特点。(D)
A.外在性、局部性和暂时性 B.盲目性、自发性和易变性 C.偶然性、不规则性和不可知性 D.稳定性、可重复性和普遍性 60.所谓静止,就是指它是??。 (A)
A.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运动的间歇状态
C.事物的绝对均衡状态 D.事物的无变化状态
61.在漫长的演化和进化过程中,最终使精神意识得以产生出来的一个决定性环节就是??。 (D)
A.大脑的高度发达 B.类人猿有了语言 C.类人猿身上发生了手、脚的分工 D.类人猿学会了劳动 62.大脑是意识的??。 (D) A.原因 B.源泉 C.形式 D.器官 63.意识是人脑的??。 (B) A.产物 B.机能 C.内容 D.结果 64.“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属于??的观点。 (C)
A.机械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辩证法 65.意识的本质就在于它??。 (C)
A.是人所特有的与客观世界相对立的主观世界 B.是人脑内部异常精微物质的特殊运动状态 C.是反映物质世界的人脑的机能
D.能够支配身体行动,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66.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 A.客观 B.主观 C.正确 D.错误 67.“神”、“妖魔鬼怪”等等观念是人脑??。(D) A.主观想象的结果 B.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 C.对客观本质的反映 D.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68.所谓“意识的能动性”或曰“主观能动性”,就是指??。 (D) A.意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成物质
B.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改变客观规律作用的方向 C.意识具有自主性和自由创造性
D.意识对于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指导作用
69.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就是??。 (A)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客观规律的改造 D.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70)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的原理。 (A)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C.认识能动作用 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
70.广大农民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就是??。 (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 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7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是关于??的观点。 (C)
A.整体和部分 B.对立和统一 C.联系和发展 D.共性和个性 7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 (B) A.是否承认宇宙的无限性
B.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
C.人民群众进行革命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D.新阶级的萌芽已经在旧社会的内部形成了
19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看它??。 (C) A.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劳动产品的分配是否公平
19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的角度衡量,属于??。 (D)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 B.本质决定现象 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 D.内容决定形式 195.社会的“经济结构”,在广义上就是指??。 (C) A.生产关系 B.社会的民族构成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
19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 (C)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 197.经济基础就是指??。 (A)
A.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生产力所决定的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B.某种单一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 C.处于社会支配地位的经济关系
D.前一社会残存的经济成分和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萌芽 198.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C)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99.社会基本矛盾指的就是??之间的矛盾。 (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C.公有制和私有制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 200.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C) 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 C.社会基本矛盾 D.人民群众
201.地理环境是??。 (D)
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C.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D.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0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来实现的。 (D) A.人们的思想观念 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 C.民族习惯和民族信仰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03.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C) A.生产关系 B.宪法 C.国家 D.政党
204.组成国家的暴力机构中,主要成分是??。 (B) A.警察 B.军队 C.法庭 D.监狱
205.国家的本质就在于,它是??。 (B)
A.管理全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机关 B.实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C.防备、抵御外来侵略的政治共同体
D.推动社会进步、凝聚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
206.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主要根据,就是??。 (B)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B.国体 C.政体
D.领土面积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少以及综合国力的强弱 207.直接决定上层建筑性质的是??。(A) A.经济基础 B.阶级斗争的状况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208.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是??。 (A)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
209.在社会的“上层建筑”系统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社会的??。 (B) A.政党与军队 B.政治法律制度
C.文化观念与意识形态 D.宗教观念和道德规范
210.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结构的划分中,国家应属于??的范畴。 (D) A.意识形态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211.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因素是该社会的??。 (A) A.生产方式 B.政治制度 C.上层建筑 D.精神文明状况
212.在理论上确定一种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它的??。 (B) A.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和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情况 D.上层建筑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 213.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的力量,乃是??。 (A) A.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科学文化的发展
C.生产方式的进步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21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特定的顺序性
D.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215.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意识形态
216.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 结柢是由??的原因引起的。 (B)
A.政治 B.经济 C.精神文化 D.科学技术 217.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 (A)
A.经济基础 B.阶级斗争状况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218.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进步是以??为动力的。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D.社会物质文明形态的进化 219.“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贝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220.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的矛盾。 (D) A.人口过多和资源匮乏 B.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 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21.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A) A.生产力的发达 B.经济制度的公平 C.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D.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 222.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C) A.上层建筑 B.阶级和国家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
223.社会分裂为不同的、相互对立的阶级,主要是由于??。 (C)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
B.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工 C.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制 D.不同的民族部落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习惯 224.对阶级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人们??。(C) A.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的分工角色 B.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不同的政治态度
C.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的经济地位 D.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素养上的差异
225.在阶级社会里,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往往就是??的思想。A.统治阶级 B.被统治阶级
C.反映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D.超越阶级局限性 226.阶级斗争是??动力。 (D)
A.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 B.阶级社会发展的唯一 C.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 D.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
227.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就表现在它是推动??向前发展的??动力。A.一切社会形态??根本 B.一切社会形态??直接 C.阶级社会??根本 D.阶级社会??直接 228.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就是??。(B) A.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
A) D) ( (D.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的程度
22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就在于它??。 (D) A.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 B.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
C.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同步 D.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3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只有通过??才能实现。 (A) A.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B.社会意识自身的作用 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共同发挥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的政治制度发生作用
231.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 是??。 (A) A.政治法律思想 B.科学技术 C.道德 D.宗教
232.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D)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 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233)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所决定的。
(B)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B.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 D.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改革的渴望 233.“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表明,??。(C)
A.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B.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改革开放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D.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改革开放
234.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的观点。 (D) A.辩证法 B.机械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235.“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原理的含义就是,??。(D) A.社会发展史同自然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的发展过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的规律性
23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的原理。 (A)
A.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37.人们历史活动的结果同??完全一致。(D)
A.所有人们预期的目标都 B.少数英雄人物的愿望 C.大多数人的愿望 D.任何人的愿望都不会
23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人民群众??。(D) A.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D.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239.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的观点。(C) A.历史唯心主义 B.折衷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循环论 240.所谓杰出人物,就是指??人物。(D)
A.各阶级的领袖 B.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
C.同情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的 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 241.“杰出人物”之所以是杰出的,就在于他们??。 (D) A.具备着普通人身上所没有的优良品性 B.能够创造出常人所望尘莫及的惊天伟业
C.能够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去扭转乾坤、改变历史前进的方向
D.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242.“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 们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A)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43.“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的观点。 (B)
A.历史宿命论 B.历史唯物主义 C.机械决定论 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
244.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D) 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 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 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 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24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D) A.纯粹是偶然的 B.纯粹是必然的 C.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D.是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结果
246.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B) A.这是个人主观理想与社会现实目的之间关系的问题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以相互牺牲对方的利益为代价
247.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看他??。 (D) A.职务的大小 B.社会地位的高低
C.向社会和他人索取回报的多少 D.对社会和人类所做贡献的大小
248.人的本质就在于,??。 (A) A.“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它是遗传素质和环境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C.人具有意识的能动性
D.人能够自觉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248.商品的二重性是指,??。 (B)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价值和使用价值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D.工资和剩余价值 249.商品经济的本质是??。 (C) A.剥削 B.获取剩余价值 C.交换 D.生产使用价值
250.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的矛盾。 (C) A.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制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51.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途径是??。 (C) A.消灭私有制 B.交换
C.实现社会化生产 D.建立公有制
25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具体形式的劳动。 (A) A.使用价值且有 B.使用价值且没有 C.价值且有 D.价值且没有
253.抽象劳动是指生产??具体形式的劳动。 (D) A.使用价值且有 B.使用价值且没有 C.价值且有 D.价值且没有
254.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是??。(C)
A.货币量有了巨大增长 B.货币实现了增殖 C.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D.世界货币的出现 25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世纪发生的。 (B) A.12—13 B.14—15 C.16—17 D.18—19
25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时间,是在??世纪。 (D) A.12—13 B.14—15 C.16—17 D.18—19 257.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是??。(B) A.原始资本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C.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 D.地区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
258.在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259.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资本。 (D) A.工业 B.农业 C.商业 D.金融
26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是??。 (C)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军火商 261.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就是??垄断资本主义。 (C) A.近代 B.现代 C.国家 D.政治
26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一种??的垄断资本主义。 (C)
A.消除无政府主义状态 B.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同金融资本相分离 C.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同金融资本融合在一起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和萌芽 263.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民主制度,是在??社会时期。 (D) A.封建 B.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 D.奴隶 264.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 (A) A.专政的辅助手段 B.人民当家作主 C.给人民以一定的自由 D.专政的对立面
265.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A.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266.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原因就在于它??。 (C) A.超出了现实条件的许可范围 B.缺乏逻辑依据
C.没有找到实现的途径和力量 D.都是资产阶级思想家所制定的理论 267.马克思主义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 (B) A.人们谋生的手段 B.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C.主要的休闲方式 D.人自由自觉的活动
268.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表明劳动已经??。(D) A.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 B.成为纯粹的娱乐和消遣
C.不再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必尽义务
D.成为一种高度自觉、自由、自主的活动 269.“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就是??。 (D) A.泛指人类的意志自由
B.指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从而获得了自由 C.指人们摆脱了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而实现了自由 D.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多项选择(每题2分)
(每道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 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标码 字母涂黑。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里所谓“真正的哲学”,?? 哲学。 (A、B、D)
A.可能是唯物主义 B.可能是唯心主义 C.专指各种唯物主义 D.是指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一生主要完成的重大理论发现是??。 (B、C) A.阶级斗争学说 B.历史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的哲学。 (B、C) A.康德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斯宾诺莎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C、D)
A.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B.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C.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D.德国古典哲学
4.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的哲学。
(C、D)
A.康德 B.费希特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B、C、D) 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6.促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得以确立的自然科学新发现是??。 (A、B、D) A.细胞学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7.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C、D)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唯心主义一元论 8.“世界是可知的”,这一观点是??都承认的。 (C、D) A.一切哲学派别 B.一切唯心主义者 C.一切唯物主义者D.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9.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C、D)
A.绝对精神 B.理念 C.人的意识 D.自我感觉 10.哲学史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的有??。 (C、D) A.黑格尔 B.孔子 C.贝克莱 D.王阳明
11.哲学史上不可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B、D) A.黑格尔 B.康德 C.贝克莱 D.休谟
12.割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就会导致??。 (A、B、D)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13.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B、C)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4.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 (A、B)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过程 C.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
15.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也就是说,??。 (A、C、D) A.运动是由物质内在矛盾引起的 B.运动是由物质之外的东西引起的
C.运动根源于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D.运动根源于一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6.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就会导致??。(B、D)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怀疑主义 D.相对主义 17.辨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A、B、D)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 C.时间和空间是主观的、精神性的东西 D.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无限的
18.说到意识的反作用,应该说是??。(A、D) A.任何意识都有 B.错误的意识没有
C.正确的意识才有 D.不同性质的意识其反作用不同 19.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A、C、D) A.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
D.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
20.下列各项中属于意识能动性现象的有??。 (A、B、D) A.审时度势 B.运筹帷幄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针政策 21.下列现象中体现主观能动性的是??。(A、B、D) A.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B.三思而后行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望梅止渴
22.下列各项中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的表现者分别是,??。(A、B、C、D) 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2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A、B、C、D) A.必须遵守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C.必须有适当的社会环境 D.必须经过实践活动 24.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的特点。(A、B、C、D)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必然性
(25)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B)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25.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A、C、D) A.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联系 B.一切事物、现象浑沌一团的联系 C.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D.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6.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它们分别是,??。 (A、B、C、D)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B.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27.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需要做到,??。 (A、C、D) A.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 B.整体利益服从于局部利益
C.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和特定的重要作用
D.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结合起来
2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A、B、C、D) A.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B.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C.它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D.它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9.把握矛盾普遍性的意义就在于,它让我们??。 (B、C、D)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认识事物的本质 C.不回避矛盾 D.迎着困难上
(30)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B、C、D) A.有无相生,长短相形 B.利害同门,祸福同邻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30.下列现象中,符合质量互变规律特点的是??。 (A、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1.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 (A、B、D) A.庸俗进化论 B.激变论 C.折衷主义 D.冒险主义 32.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C、D)
A.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B.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C.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D.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33.辨证的否定是??的否定。 (B、C)
A.外力造成 B.包含着肯定 C.自我 D.彻底 34.下列各项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是??。 (A、C、D) A.生产—消费—再生产 B.冰—水—汽 C.团结—批评—团结 D.物质—精神—物质
35.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就会导致??。 (B、D) A.庸俗进化论 B.直线论 C.激变论 D.循环论
36.辩证法所讲的“发展”具有如下的特征,即??。 (B、D) A.条件性 B.过程性 C.波动性 D.方向性
(37)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有??。 (B、D)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7.下列各种现象具有因果联系性质的是,??。 (B、D) A.寒来暑往 B.水涨船高 C.月晕而风 D.磨杵成针
38.下列现象属于事物内部必然性联系的是,??。 (A、B、C、D)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刚见闪电即闻雷声
C.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9.按照“可能性区分为多种情况”的原理,下列诸说法中正确的应该是??。(A、C、D) A.“大海捞针”是可能的,尽管很艰难
B.“大海捞针”是不可能的 C.“大海捞针”属于抽象的可能性 D.“水中捞月”是不可能的 40.“假象”和“错觉”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是否??。 (C、D) A.具有规律性 B.具有变化性 C.具有客观性 D.受到事物本质的影响 4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B、D) A.不可知论 B.反映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42.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A、D) A.农民嫁接果树 B.艺术家表演 C.教师上课 D.检察机关办案
(43)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A、B、C、D) A.渔民出海捕鱼 B.医生看病
C.农民进行农作物杂交试验 D.医生观察病毒对药物的反应 4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为实践??。(A、B) A.是认识的来源 B.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是认识的手段 D.是认识的形式
4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者说实践对于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就表现在??。
(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实践不断地??。 (A、B、C、D) A.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45.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B、C) A.间接经验 B.直接经验 C.社会实践 D.进取精神 46.从认识论上讲,感觉是认识的??。(B、C) A.深化 B.第一环节 C.起点 D.源泉
4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就在于??。 (A、D) A.感性认识是直接的 B.感性认识是间接的 C.理性认识是直接的 D.理性认识是间接的 48.与理性认识相较而言,感性认识的特点 在于其??。 (B、C)
A.间接性 B.形象性 C.直接性 D.客观性 49.下列各项中正确解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关系的是??。(A、B、C、D)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50.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A、B、C、D) A.决不能生搬硬套理论 B.必须从实际出发
C.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1.“主体的选择性”同客观规律相接近并符合的过程,是一个人们??的过程。(A、B、C) A.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探索 B.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 C.不断发现真理并修正错误 D.创造有利于己的客观规律 52.“凡真理都是客观的”,这是??的真理观。 (A、C)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实用主义 53.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之间关系的是,??。 (A、B、C)
A.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绝对真理 B.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C.绝对真理是由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
D.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真理观的表现形式 54.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就必定会承认??。(A、B) A.真理的客观性 B.世界的可知性 C.世界的物质性 D.主体的能动性 5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它是??的。(A、C) A.客观 B.固定不变 C.唯一 D.绝对
(56)在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C、D)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掌权者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与已有的理论相符合的就是真理
56.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承认的意见视为真理,这是??的表现。 (A、C) A.否认真理客观性 B.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掌握真理 C.唯心主义真理观 D.承认真理具有辩证性
57.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问题上的??,坚持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就是坚持真理问题上的??。 (B、D) A.实用性 B.唯物论 C.可知性 D.辩证法 58.“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了??的统一。(A、B、C、D) A.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59)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的限制。 (B、C、D) A.
事物发展过程 B.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
C.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D.一定社会历史条件
5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有,??。 (A、C) A.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60.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基本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是因为??。 (B、C) A.社会发展的规律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B.主观符合客观,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 C.人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D.人们有可能掌握社会生活的每一项变化
61.人类和自然界的区别就在于有无??。(A、B)
A.社会性 B.目的性 C.变化性 D.规律性 62.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在于,??。 (A、B、C、D) A.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B.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C.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D.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63.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的发展史。(B、D)
A.阶级斗争 B.劳动实践 C.政治斗争 D.生产方式 64.地理环境对社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 (A、B、C、D)
A.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地理环境较好的国家,劳动生产率就高
B.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地理环境较差的国家,劳动生产率就低
C.它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
D.它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65.社会存在是由??等物质生活条件构成的。 (B、C、D)
A.政治法律制度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66.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关系,这是因为它??。 (B、D) A.是由政治制度所决定的 B.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 C.反映着人们的血缘关系 D.反映着社会的物质关系
67.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说明??。(A、B、C、D)
A.只有采取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生产力才会获得发展 B.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扫清障碍 C.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D.必须选择适当的经济体制,生产力才会获得发展
6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具体表现在,它??。(A、B、C、D) A.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
D.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过程 69.“上层建筑”领域包括??。(B、C)
A.心理学 B.哲学 C.道德规范 D.逻辑学 70.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现象的是,??。 (A、B)
A.政府实施各种方针政策 B.文化界对于文艺理论进行探讨 C.国家实行科技攻关并大力提高产品质量 D.企业界实行经营机制改革 71.有一家饭店的门口贴了一张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副广告的哲学寓意是,??。(A、B、D)
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互惠互利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并没有对立性 D.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利益关系 72.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就是它的??。(A、C)
A.强制性 B.本质性 C.阶级性 D.独立性 73.社会划分为阶级,这属于??的现象。(B、C)
A.政治 B.经济 C.历史 D.永恒 7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论断揭示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的道理。 (A、B)
A.客观性 B.规律性 C.盲目性 D.偶然性
75.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的选择作用两者相一致的原理告诉我们,??。(A、C、D) A.社会规律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的 B.社会规律是自发地形成的
C.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究竟是哪一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
D.能否实现主体的目的,取决于主体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正确与否以及自身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76.社会改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 A.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B.可以巩固新生的、发展尚不够充分的社会制度
C.在旧制度灭亡之前,为新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D.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和更新
77.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在于,??。(A、B、C)
A.前者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后者则导致社会制度的改变 B.前者一般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后者则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
C.前者一般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方式,而后者往往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加以实现 D.前者并不导致生产关系的改变,后者则一定使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78)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前提的有,??。 (B、C) A.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B.一些人利用暴力手段掠夺他人财产
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D.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78.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其出发点包括??的观点。 (A、B)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人民群众占人口绝大多数 D.人民群众具有先进革命理想
79.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B、C、D)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80)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畴的有,??。(A、B、C、D) A.工人阶级 B.广大农民
C.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 D.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80.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当坚持的正确态度是,??。(A、B、C、D) A.认清杰出人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善于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C.坚持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D.在正确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81.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B、C、D)
A.必然是从自由转化而来的 B.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自由不能脱离必然而独立存在 D.自由是从客观必然性转化而来的 82.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错误就在于,它??。(A、D)
A.离开社会关系去谈论人的本性 B.认为没有共同的人性
C.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断变化着的 D.认为存在着永恒不变的人性和普世价值 8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其所处其中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因为,??。(A、B、C、D)
A.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特别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B.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C.人是生活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本质只有通过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而且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84.人生价值的实现,??。 (B、C、D)
A.主要是通过个人“自我设计”和“自由选择”的途径 B.主要是通过努力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性的途径 C.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实践 D.最终取决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达程度 85.“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所在,“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B、D)
A.具体的、现实的 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能够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具有先进思想的人 D.社会的每一个成员 8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A、B、C、D)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是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够真正实现的理想 8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B、D) A.社会劳动力缺乏,劳动力奇货可居
B.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自由得一无所有 C.劳动者的人身彻底依附于资本家
D.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8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A、B、C) A.科学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D.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材料分析题
(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 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
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Ⅱ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则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Ⅲ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Ⅰ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Ⅱ和材料Ⅲ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答案要点:
(1)材料Ⅰ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
(2)材料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Ⅲ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2.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有不少的哲学家是用观念去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 材料Ⅱ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与感觉相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 材料Ⅲ
俄国哲学家波格丹诺夫则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Ⅲ的观点与材料Ⅰ和材料Ⅱ的观点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Ⅲ和材料Ⅰ、Ⅱ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世界的范围之内,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大多数人所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就是真理,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以下是有关唯心主义思想的哲学材料。 材料Ⅰ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摘自《陆九渊集》)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摘自《传习录》) 材料Ⅱ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秉此理,然后有性;必秉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使亦无天地。” (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材料Ⅲ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请回答:
(1)简析材料Ⅰ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Ⅱ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你对于材料Ⅲ的理解。 答案要点:
(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4.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Ⅰ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
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Ⅱ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得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材料Ⅲ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Ⅰ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Ⅱ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Ⅲ中列宁所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材料Ⅰ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Ⅱ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于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而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来论证其哲学观点的正确性,借而攻击唯物主义思想。
(3)材料Ⅲ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并反击了它们对于唯物主义哲学的进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辩证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5.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里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Ⅱ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Ⅲ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Ⅳ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Ⅳ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Ⅰ、Ⅲ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水,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Ⅱ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Ⅳ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即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它给予唯心主义哲学以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6.自1997年开始,我国鞋类行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全行业利润水平降低,竞争加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但是浙江有一家企业,由于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有关材料如下。 材料Ⅰ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该鞋厂厂长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求矛盾的准确把握。在供大于求的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就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通过实行产品分流策略,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Ⅱ
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在此认识基础上,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分公司负责一个省的销售,每个分公司都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销售策略,这种一区一策战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Ⅰ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10分)
(2)通过材料Ⅱ,说明该企业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和解决产品营销中的矛盾,来提高产品的渗透力。(10分) 答案要点: (1)①矛盾统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分)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于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无效供给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两种情况,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6分)
(2)①材料Ⅱ运用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这一理论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分)②该企业具体分析了统一的大市场中存在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5分) 7.在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能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0分)
(2)运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10分) 答案要点:
(1)①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分)②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够做到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则人与自然是相互协调的。反之,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破坏了自然环境,那么,被破坏的环境又会反过来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两者处于对立之中。(6分)③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不断地使两者从对立到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才具有应有的价值。(2分)
(2)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度的理论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即把事物量的变化局限在度的范围内。(4分)②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它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源。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决不能无节制地过渡索取。因此,人类行为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反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6分)
8.郎咸平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当年他在美国求学时,报纸报道:韩国三星电子准备投资十几亿韩元进行自主研发。听到这件事后,同学们都不以为然,认为“以一亿韩元在一周内可以获得的技术,硬要投资十几亿韩元研发三五年,那是浪费。”可是,韩国三星电子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今天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己的专利技术和知名品牌的国际大型企业,“现在你还敢笑三星吗?”
(引自《大河报》2005年12月16日“七日财富”第11版) 请回答:
(1)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涉及的哲学基本原理及其内容是什么?(8分)
(2)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12分) 答案要点:
(1)①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涉及的哲学基本原理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2分)②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
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6分)
(2)按照内因与外因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其次要坚持改革开放,引进技术。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是要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不仅不能很好的做到引进技术,而且不可能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支撑起现代化的发展。更何况事关国家安全的技术永远也引进不来。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因此,又必须不断扩大对外开发,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2分)
9.阅读下列有关自由观的材料。 材料Ⅰ
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布。 (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 材料Ⅱ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材料Ⅲ
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答案从略。
10.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同时也日益面临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危机、温室效应、自然灾害频繁、核战争威胁、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等“全球问题”,这使得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向现代“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人们再也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请回答:
(1)科学技术带来负面效应的根源是什么(10分)?
(2)怎样既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又克服其负面影响(10分)? 答案从略。
11.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使得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期,有人据此认为,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 请回答:
(1)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10分)?(2)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实质是什么(10分)? 答案从略。
1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即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但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不仅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而且在不同条件下所处的地位也各不相同。这一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请回答:
(1)矛盾统一性的含义、表现及其作用是什么(10分)?
(2)联系实际谈谈这些观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10分)。 答案从略。
13.材料1: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材料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材料3: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温家宝2009年2月,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演讲
问题1:这三段话涉及的哲学原理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10分)
问题2:试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多方面谈你对“和谐”的理解。(10分)
14.材料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费尔巴哈说:“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3: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
(1)材料1坚持的是何种认识路线(10分)?
(2)材料2与材料3在认识论上有何种区别(10分)? 15.材料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
材料2:由于人们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控制能力的提高,纳米科技发展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2000年10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这为中国21世纪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的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应用开发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
定会为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摘自:《科学》 材料3:生态方面:人类的繁衍,使地球不堪重负,破坏性的开采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几近枯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在2001年被迫全民移居新西兰。人类的种种行为,已经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已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摘自金鑫:《世界问题报告》 材料4: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摘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材料5:约翰?克里要做美国“环保总统”。克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同布什大相径庭。2003年10月20日,克里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发表演讲时公开宣称:“今天我郑重承诺,我将成为一名‘真正的保护环境的总统'。我们将恢复美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贫困和疾病传播方面的领导作用。地球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这里的风和水、污染和公害都没有边界。”——摘自:中国环保网
材料6:只有实行高技术产业化,才能节省资源、能源,才能开发新资源、能源,才能以新资源和能源,以及开发出的新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代替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在经济管理的效率问题。——摘自:可持续发展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2,分析这两段材料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为什么说“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10分)
(2)结合材料2和材料3,请判断“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这个观点。(10分) (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阐述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10分)
16.材料1: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论精神》中给物质下了一个定义性的说明:“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材料2:霍尔巴赫为了克服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给物质下了一个更概括的哲学定义。他说:“物质一般地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各种不同物质的那些特性,是以物质在我们内部所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一切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或为某个物质的运动所引起的性质。”
材料3: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总结哲学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回答:
(1)分析材料1和材料2中物质定义的局限性。(10分) (2)分析列宁的物质定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0分)
17.材料1: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开始多人多天的太空实验。这是在经过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和“神州五号”成功
的基础上,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壮举。在此之后,我国还会发射载人飞船,建设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探测月球甚至火星,也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材料2:“神州六号”是我国独立自主攻克大量技术难关研制的。科学家们历尽千辛万苦。做了无数次实验最后才取得了成功,它是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这些技术涉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对于这些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并且对于丰富航天大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经验,更新研制、生产、测试等工作手段,解决航天技术人才断层问题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1)材料1是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10分)。
(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材料2中我国“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的哲学启示(10分)。
18.材料1: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化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材料2: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 结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回答:
(1)什么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15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15分)。 19.材料1
民政部救灾司消息称,据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民政厅报告,截至5月27日,共有3483.3万人遭受旱灾,423.6万人发生饮水困难,506.5万人需救助;饮水困难大小牲畜107万头(只);农作物受灾面积3705.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6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其中,湖北、湖南两省受灾较为严重。
自今年一月以来,洞庭湖区累计降水比历年同期偏少五至六成,通过气象遥感卫星监测到17日洞庭湖水体面积仅为382平方公里,经过21-24日的降水过程,和三峡放水的作用显现,5月27日,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到洞庭湖水体面积增加到577平方公里,但水体面积仍处于低值范围。洞庭湖腹地昔日一望无际水域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了一片辽阔的绿色草地,犹如南方的“呼伦贝尔草原”。
湖北方面的抗旱形势也依然严峻。目前,湖北全省有1555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21.6万口塘堰干涸、近千条山沟河溪断流、2340眼机电井不能出水,已无水可调。而随着旱情发展、水源进一步短缺和中稻抢插用水高峰的到来,水事纠纷可能多发,协调水事矛盾的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安徽省也面临着旱灾的形势。据安徽省农委介绍,2010年10月1日—2011年5月24日,全省平均降水量277毫米,较常年偏少五成,为1961年以来最少;全省平均无降水日数186天,为1961年以来最长时间。 材料2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卢耀如认为,“长江中下游大旱是否与三峡大坝有必然联系,有待论证”。
从整个地质发展历史来看,原来四川盆地是一个大湖泊,湖北省也是一个大湖泊,当时没
有长江。后来地壳上升,四川的水通过三峡往东流,流到湖北那一带,当时叫云梦泽大湖。后来地壳又上升,长江三峡、四川盆地就基本出来,湖北一带就保留有1000多个湖泊,云梦泽湖就缩小变成洞庭湖。
洞庭湖早期面积在100多万平方公里,后来不断缩小。解放前有1万多平方公里,解放初期是4000多平方公里,可是到1998年大水的时候只剩2000多平方公里,现在比这还小。本来一个上万平方公里的湖泊,跟长江相当,可以调节很多水。其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的时候,蓄水量可以达到293亿立方米,现在不到100亿立方米了。一方面是洞庭湖面积缩小,蓄水量缩小;另一方面是围湖造出的800万亩田地要耗水。更何况洞庭湖面积很大的时候,也是有旱灾的。所以,这些旱灾不大可能全部由三峡引起。 是否会有一些影响?就是有影响,也不是很大的。洞庭湖地区100年里有27年都发生旱灾,重旱灾有18年,所谓重旱灾,就是一个季度不下雨。而那时候,三峡还没有修建。从这个数据来看,不能轻易就说是三峡大坝引起的旱灾。
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不蓄水,洪期的水就流走了,流到海洋去了。蓄下来以后,旱的时候就可以抽水应对。我们抗旱,修地表水库地下水库,最主要的就是把洪水期流走的水蓄起来。我们大多遇到的是是春旱,有时候夏旱,有是冬春夏连旱,冬春夏连旱就很厉害了。这样的情况下,有蓄水的地区就可以解决旱灾问题。 材料3
异常天气现象是造成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祸首”。但一些基层水利干部反映,天灾之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
首先是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位于江西新建县的赣西大堤牛头湖电灌站已无法从赣江抽水浇田。无奈之下,当地重新在电灌站边上架设了两条152米长的钢管,延伸到赣江中抽水灌溉。新建县水利局负责人坦言,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了4米多。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
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正当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
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记者在湖北等地旱区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低,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很难满足抗旱需要。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是什么?(5分) (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5分)
20.二战后,资本主义不断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改善,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使得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历史趋势?(10分)
21.试述通过本学期学习,对您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有启发作用的五个观点。(列出在哪一章节,老师阐述了什么观点,对您有什么启发?10分)
2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请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既有成绩,也有问题”这一社会现象和怎样正确解决复杂的社会矛盾。
23.社会主义市场经如何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预防和克服价值规律的消
极影响。
24.遇到老人跌倒该不该扶?
如果在路上遇到老人跌倒,伸手扶起,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于人有益,于己无害,何乐而不为。然而这个千百年来早已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时下却引发国人的激烈争论。 问题的缘起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一位刚下车的小伙彭宇,看到老太跌倒在地,赶忙把她扶起,并和另一位中年男子一起将她送到医院。老太不停地说谢谢!谢谢!谁知,接下来事情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咬定是彭宇撞倒了自己,并把彭宇告到法院,索赔13万元。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之后,此类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在此情况下,回答这个问题就不那么痛快了。 你会不会扶? 围绕这一问题,腾讯网发起了投票,近13万名网友参与。其中62.54%的网友选择了“绝对不会,怕惹麻烦”,33.45%的网友认为应该先理性判断,再做决定,仅有4.01%的网友觉得,应该扶老人,认为“这是起码的公德”。
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不免让人震惊,让人心寒。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浙江杭州一位八旬老人突然摔倒在南宋御街街头,但谁也没有把老人扶起来,还有人“善意”地提醒:“别去扶他,当心赖上你,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武汉市88岁的李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口摔倒后,众多围观者无人敢伸出援手,最终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为什么会这样?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谁希望看到出现这样的悲惨状况?面对此情此景,整个社会都应该检讨,甚至每一个人都应该检讨。是否现在的老人太功利?是否现在的世人太冷漠?是否我们的法律不完善?是否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的老人,害怕家庭承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给子女增加负担,因此,才昧着良心去讹人?如果有这种可能性,那么,这是个人品质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25. 消费者权益和消费者责任
在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中国,保护“消费者权益”已经深入人心。但消费者是否认识到自己也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呢?即“消费者责任”。大多数消费者可能会认为,除了消费就要交钱以外,我们还能承担什么责任!
在美国,有一批人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但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社会行为。当你明知某种产品(服务)来自于血汗工厂或者它们的生产过程严重破坏环境、残害动物,有悖伦理时仍然去购买它,那么你就是“不负责任的消费者”。也许有消费者说,我怎么知道哪些产品是“清白”的,又有哪些产品是“肮脏”的呢?就算某些产品是“肮脏”的,我又何必在乎这些产品中的“政治社会内涵”呢?请看美国的“消费者行动主义”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
众所周知,美国人爱喝咖啡,目前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咖啡都被美国人喝了,但美国却不是主要的咖啡豆生产国,而是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美国星巴克一杯咖啡可以卖到三或四美元,但拉美农民卖一磅咖啡豆才拿到40美分左右。由于咖啡豆价格低廉,许多农民一年下来才收入600美元左右,往往入不敷出。有鉴于此,美国一些劳工组织和“有责任心的消费者”行动起来,发起了“咖啡公平交易运动”。在他们的努力下,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建立了“公平交易证书”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加入这
个体系的咖啡进口商必须以1.26美元一磅的价格,绕过中间商,直接从咖啡农合作社手中购买咖啡豆。与此同时,一个叫Trans Fair USA的独立公证机构,给该公司颁发公平交易证书。因此,咖啡农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三倍左右,摆脱了极端贫困。对于咖啡进口商来说,虽然咖啡豆的进价高于市场价,降低了利润水平,但由于在消费者中树立了公平交易的形象,在同行竞争中就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实现薄利多销,最终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比如,美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2001年刚加入“公平交易证书”体系时,其购买的“公平咖啡”一年不到一百万吨,但到了2005年时,已经达到了一年一千一百万吨。
“消费行动主义”与有些经济学家的“理性经济人”假定不同,认为道义在人们的经济行为中应有一席之地,“有责任的消费者”应通过集体购买力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改善社会状况。“公平交易”越来越成为一种与“自由交易”相对应的制衡市场的力量。由此反观中国,当农资价格不断上涨时,没有人认为不正常,而农产品价格只要上涨,就有人认为不正常;当资本利润不断增加时,没有人不以为然,而只要一提到提高劳动者工资,就有人认为这会影响经济发展;少数地方政府官员招商引资时对资本有求必应,而当农民、市民认为征地拆迁补偿价格偏低时,却认为这是“以少数人利益损害大多数人利益”、“不顾大局”、甚至“捣乱”等。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得到的和失去的,哪个更重要?
摘引自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局,2009年第1版,第95—100页。 26. 自1997年开始,我国鞋类行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全行业利润水平降低,竞争加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但是浙江有一家企业,由于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该鞋厂厂长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求矛盾的准确把握。在供大于求的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就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通过实行产品分流策略,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在此认识基础上,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分公司负责一个省的销售,每个分公司都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销售策略,这种一区一策战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10) (2)通过材料2,说明该企业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和解决产品营销中的矛盾,来提高产品的渗透力。(10分)
27.在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能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请回答:
(1)这一精巧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0分)
(2)运用辩证法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10分)
正在阅读:
2012年马克思考试题库(老师给的)12-24
市交通运输局交通建设多篇工作总结精选和2022年工作思路08-03
手机结构件外观检查与测试规范08-16
关于小学生日记评语大全02-24
MIMO系统检测仿真10-02
沟通员工和企业的桥梁03-14
2019-2025年中国离子液体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12-30
寻月作文500字06-22
空分装置安装技术要求01-27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马克思
- 题库
- 老师
- 考试
- 2012
-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 2012年北京怀柔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及答案
- 信息技术教案 - 图文
- 北京市2013届高三数学一模试题 文(大兴一模)新人教A版
- 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 防洪防雷电防暴力防滑坡防泥石流交通安全常识
- 拉管施工专项施工方案
- 复习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
- H3C IRF配置典型案例
- 学会善待他人
- 泰安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调查统计表(学校)
- 统计学作业
- 八百人会议室礼堂施工组织方案(舞台机械灯光音响视频会议系统)
- 吴天君同志在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现场会讲话
- 说勤奋教学反思
- 教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 关于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 - 图文
- 大学生个人理财规划书
- 《学生手册》答案
- 水库山塘防汛检查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