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旅游大辞典》蒙城部分

更新时间:2024-06-15 15: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安徽旅游大辞典》蒙城部分

一、蒙城县县情简介

(1)、历史沿革

蒙城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夏朝,境西北为有虞氏,东南为涂山氏,商朝建嵇方国。战国时属楚,先后建瑕城(今乌集),漆园(今香山乡),西汉始设山桑县。南北朝以来,先后设涡阳县、蒙郡、涡州、西徐州、北新安郡、马头郡,至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蒙城县。以后蒙城县名一直沿用。蒙城县隶属安徽省亳州市,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

(2)、地理位置,人口民族,气候特征

蒙城县位于淮北平原中南部、北纬32`56′—33o29′,东经116o15′—116o49′,东邻怀远,西靠利辛、涡阳,南接凤台,北连濉溪。全县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4425个自然庄,总面积110万,城镇人口6万人,辖24个乡镇(场),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

蒙城境内系汉族居住区,明、清以前迁入的少数民族,多被同化。清末民初,少数回族、满族迁入。建国后,相继迁入本境的有朝鲜族、藏族、壮族、傣族、维吾尔族人(多系随嫁女性)。

蒙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盛,无霜期较长,雨量适中,但时空分布不均,灾害性天气时有出现。据县气候站1957—2003年观测资料记录测算,平均气温为14.8℃。

- 1 -

(3)、地质地貌,水文水域

蒙城县从远古代(距今约18亿年)到震旦纪(6亿年)的吕梁运动时期,为淮阳古陆与海洋交错沉积地带。进入古生代寒武纪(5.2亿年),完全陷入海底。奥陶纪(4.4亿年)隆升为陆地。泥盆纪(3.3亿年)陆相植物增多,石松高耸。石炭纪(2.85亿年)又重沉陷,参天古木形成板桥、许疃煤田。白垩纪燕山运动时(1亿年),火山活动异常,熔岩横流。新生代第四纪(二、三百万年),草木繁茂,出现3人类、大象、野牛、虎、鹿等高等动物。近二三百万年内,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的差异,地壳沉降幅度不一,形成第四系堆积地层厚度不均,涡南平均600米,沿涡200米,涡北小于200米。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页岩及石灰岩构成的12座岛状山丘出露。地貌多为平原,有十二座山丘,平均海拔为45.87米;总面积为6.271平方公里。由于石质较好,大量开采,部分山丘已采至地平面以下3—5米。

蒙城县境自北向南有澥河、北淝河、涡河、芡河、茨淮新河五条东西流向的河流,均属淮河水系,流经本境总长173公里,106条大沟(集水面积10万平方公里左右,3年或5年一遇)分别注入。境内年降水量17.3亿立方米,地面径流5.38亿立方米(夏季约占62.9%)丰水年超过10亿立方米,枯水年小于1亿立方米。涡河、茨河、茨淮新河承接上游过境水年约14.29亿立方米。澥河、芡河、北淝河过境水很少。

蒙城县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其中全新统浅层地下水,总储量30.19亿立方米,年调节储量2.37亿立方米,渗入补给量5.28亿立方米,地下水为碳酸钙美型和碳酸钠镁钙型,矿化度、盐度每升小于5毫升当量,适于农田灌溉。

全县生态环境良好,无重大污染源。

二.自然资源及景观

涡河:源于河南开封地区,上游在河南省境内为双干河道,北干为惠济河,南干为涡河,入皖后在亳州西汇合,东南流经涡阳 、蒙城,于怀远县城北汇入淮河,全长380

- 2 -

公里,总流域面积1590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1.2%。涡河堤防属淮北圈堤,全长127公里(含阜蒙新河圈堤10公里)。

芡河:源于涡阳县梭沟南坪,经蒙城至怀远荆山入淮河,全长150公里,流域面积1750平方公里。1953年实施引芡入涡工程后,上游改在利辛县汪大桥北,1971年开挖茨淮新河后,下游入河口改在怀远上桥附近。芡河在我县境内长42公里,汇入大沟37条,流域面积68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3.3%。

茨淮新河:西起茨河铺,在怀远荆山南入淮,流经阜阳、利辛、蒙城、凤台、淮南、怀远,全长133.4公里,截引面积5590平方公里。该河自港河闸入我县境,长34.3公里,汇入大沟13条,流域面积148.1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7.25%。茨淮新河是治淮工程著名的人工河,我县境内河床宽200米,深7-8米,沿河闸站13座,古路沟闸以东底板高程为17.5米,以西各闸底板高程为18.0米,其中港河站底板高程为20.0米。

移村古银杏树:位于蒙城县城以东20公里涡河北岸的移村乡白果村现存一株千年古树银杏树。树高约16米,树干直径2.6米,东汉年间,树冠覆盖地面约1.6库。

据传,一对抗拒封建婚姻的恋人在这里双双殉情,他们留下的唯一心愿就是恳请家长将他们合葬一墓,可惜没能如愿。数年后,两座相距半里地的坟莹上却长出了象征男女的银杏树。它们越长超旺,越长越大,渐渐地枝理相连,恰似恋人相互依偎的身影。令人惋惜的是这对白头偕老的夫妻树,其夫树已毁于1972年秋季的一次雷击。

双锁山:位于蒙城境内,面积1.8平方公里,又名齐山、驼腰山。以其形长而中陷故名。居灵山九峰之中。旧志载:“峦起伏如波浪逶迤,高半里许,长约三里。清初王善楚陷于此。”山东连红城,面临涡水,地势险要,为古代兵家要冲。五代末期刘金定居守此山,保家护乡,史称“齐山公主”。今山上遗有“饮马泉”、“旗杆座”,山下有“高琼墓”和“凉马棚”、“上马台”、“下马台”、“刘金定梳妆台楼”等踪迹。一九八二年山上建“双锁山烈士陵园”。相传清咸丰年间,捻军盟主张乐行曾大败清军于此。

- 3 -

北冢山:位于县城北二十公里处,面积0.405平方公里,海拔54.92米,宋太尉檀道济曾屯兵于此。山东麓有一石坑,相传是檀公的饮马杭。山巅的石级高台,相传为檀公的观兵台。清末捻军将领任乾、任柱曾在此山聚义。从前山顶有泰山奶奶庙,山下有天王寺,全称上、下寺,两寺之间,有十八级石阶,中连仙人桥一座。近年来开山采石,颓缩过半,已失旧观。

九顶灵山:位于蒙城县小涧镇北3公里处,面积3.07平方公里,海拔90.3米。又名狼山,为大小九顶之首,旧志载:“狼山,高里许,周四五里,其形悚峙,山巅有泉曰天池,一曰海眼,两侧出云,旱时祈雨辄应。雪后新霁,若玉荀直插天表,为县八景之一”。山前有当阳寺,今圮。山巅有“九顶灵山寺”,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三.著名人物

庄周:(约公元前369—286年),字子休,战国楚蒙(今蒙城)人。世称庄子,“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曾为蒙漆园史。”(史马迁《史记》)史称“漆之傲吏”,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当时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庄子愤世嫉俗,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不久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学习,著名立说,间或授徒讲学。后世把老子、庄子并称“道家二祖”。二人哲学思想并称为“老庄哲学。”

刘金定:(933—1010)蒙城小涧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之一,与花木兰齐名自幼习武五代战乱中,在双锁山立寨屯兵,保护家乡。周显德四年高琼奉命回汴京求救途经家乡,于双锁山和刘金定结为夫妇,刘金定从此归宋,和高琼共解寿州之围,此后多次随夫南征北战,战功卓著。

高琼:(934—1006)字保臣,蒙城人,一生战功显赫,景德元年(1004)力促真宗亲征抗辽,和寇准一起指挥了著名的澶渊大捷,后病故于开封,归葬蒙城双锁山下。

嵇康:(公元223—262),字叔夜,今濉溪临涣集人。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魏国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其原姓奚,因仰慕庄子,

- 4 -

寓蒙城嵇山之下,遂改姓嵇。

元皇后李氏:蒙城县人,北魏时为文成帝皇后。公元452年拓跋浚即位称文成帝,把李氏收入宫中封为贵妃。后生太子拓跋弘,李氏被封为皇后,谥号曰元,史称元皇后。

宣仁高皇后:(公元1032-1093)蒙城县漆园镇十里井村高庄人。仁宗庆历七年(1047)成婚于濮邸。八年,生神宗。神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哲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哲宗即位时只有九岁,由54岁的高皇后临朝权同听政。

马玉昆:(1837-1908)字景山,蒙城县马集镇人。1874年随左宗堂抗击浩罕汉国阿古柏和沙俄侵略军,转战16年,收复城池十余座。1899年为浙江提督,1900年任直隶提督,率部英勇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护送慈禧与光绪西逃有功,加封太子少保。曾自费兴办家乡马集高等小学,捐银十万资助蒙城、涡阳、颖上等县办学。亦曾筹粮万石,赈济皖北水灾。1908年病逝于通县,追赠太子太保,谥封忠武公。

陈亢:(公元511-?)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名原亢,字籍,蒙城县城西黄练沟人。从学于孔子,在孔子的77位著名弟子中居第68位。年龄少孔子40岁,比庄子早约142年。

何启龙:蒙城县西何家桥人。明朝万历年间,授任清源县(今山西清徐县)知县。居官清廉,明朝考天下的清官,他是第一个。朝廷佳其德能,又在吏部尚书府赐宴款待他。

任柱:(1738-1867)蒙城坛城人,捻军起义重要将领,蓝旗旗主,1851年树旗起义,1857年被洪秀全封为太平天国鲁王,赐名化邦。1864年天京陷落后赖文光率天平军分两路北伐,任柱为东路捻军统帅,1865年在曹州大败清军,俘杀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李鸿章称任柱(称雄十年,拥骑万匹,蒙古马队皆惧,为天下第一骑将)。1867年,被赣榆被叛徒杀害。

- 5 -

陆凤翔:(1777-1824)蒙城城关镇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考中王 科武控花,即封御前侍卫,后授任广东,朝阳游击。三品封典,后任广东巡抚察院参将,广东潮州总兵,为保卫海防和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多有建树,道光四年(1824)年因瘅疾死于任上,蒙城有陆风翔故居,称为“探花府”。

马毓宝:(1878-1930)字元良,蒙城县移村马圩人,清末九江道台,积极响应辛亥革命,起兵反清。民国初年任江西督军,后居闲。1930年摔伤,病故于上海。

葛树屏:(1880-1959)字凯亭,蒙城县岳坊镇葛大庄人,1922年,他被授予陆军中将。葛树屏平时教育官兵“不贪财、不怕死、不扰民”百姓曾送“清官旗”、“清官伞”。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受到当地群众好评。1958年被推选为蒙城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病逝,终年84岁。

王常:(公元前15年-公元33年),字颜卿。西汉末年农民义军绿林军领袖之一,后投刘秀,推翻王莽政权,被封为山桑侯,食邑山桑(今檀城)后迁住中原将军,建武九年击内黄,拒卢、镇敬安,病故于屯所,归葬于山桑,今存有山桑侯王常墓。

檀道济:(?-公元436),高平金乡(今江苏武进县)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从宋武帝刘裕兴师,入京讨逆,先后辅武帝、文帝。被封为唐县男、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征南将军,累迁太尉。宋元嘉八年(431),宋军伐魏溃败,道济督师北援,数胜魏军,兵至历下(今山东历城),因食尽南退,被困山桑城(今蒙城县檀城)。道济乃令将士夜“唱筹量沙”,魏师疑道济粮足,撤兵北归。道济遂率师返建康(今南京市),迁司空,镇寿阳。山桑城民感其德,呼山桑为檀公城,即今之檀城。

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著名文学家。祖籍梓州桐山(今四川中江),自曾祖起徙居开封。青年中进士,宋景佑元年(1034)27岁时任蒙城县令。宋庆历八年(1048),出任湖州长史,到任不久病逝,终年41岁。欧阳修收集他的诗文稿遗作编为十六卷,题名《苏学士文集》,并为之作序。蒙城清燕堂,北宋时县衙后堂,苏舜钦任蒙城县令时所建,是城内著名古迹。

- 6 -

王竞:宋神宗熙宁年间任秘书丞。元丰元年(1078),任蒙城知县。莅任后,为纪念乡贤庄子,在涡河北岸县衙东侧庄子作漆园吏之漆园故址创建庄子祠堂。祠堂竣工前,王竞特请当时著名文学家苏轼题写《庄子祠堂记》,刻碑立于祠内,时在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九日。

刘贯一:(1908-1991)。中共党员,生于北京市通县,正部级干部。1926年入党,1928年受阜阳皖北特委推荐,任中共蒙城县委书记,不久任特委宣传部副部长。1938年夏,任中共夏邑县委书记,县长。解放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北京机械厂厂长、国际大学常务副校长、党委书记,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副县长。主要著作有《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简史》、《冯玉祥选集》、《新四军及华东七省市地区的敌军工作史》。

高继勋:(公元959-1035)字绍先,高琼长子。蒙城县漆园镇十里井村高庄人。自幼学文习武,多年扼守重关要地,威名远扬,号“神将”。

高继宣:字舜举,高琼之子,高继勋之弟。蒙城县漆园镇十里井村高庄人。善骑射,一生战功显赫。曾组织数千勇士冒雨夜至天门关前线,破数万西夏军。后调任眉州(今四川眉山)防御使,卒于任所。

楚鼎:蒙城县人。元朝初年的军事将领。因功勋卓越被授予管军总管的职务,又加封怀远大将军,镇守宁国。

四、宗教及宗教文化

九顶灵山寺:位于城西北16公里狼山山顶,寺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共十三间,分两进院落,有院墙围护总体为砖石结构,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寺院宏大分上寺和下寺两部分共有殿宇百余间,距今1300余年。初名“昭明寺”,是取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之溢号命名的。萧统德才兼备,信奉佛学,天下颂仰,被武帝封为昭明太子,后在“侯景之乱”中丧生,故以其命

- 7 -

名,以示纪念。宋朝时更名为“当阳寺”。至元朝时,该寺毁于火。明初重修后,主持僧和地方主事者为扩大影响,招揽香客,传说山神灵验,就把寺名改为九顶灵山寺。一千多年来,该寺闻名淮北,周围数百里的善男信女纷纷来此求神问卜。灵山寺的砖雕艺术堪称一绝,不仅逼真传神,而且数量很多,它是灵山寺的瑰宝,为800里淮北地区所仅有。

五、人文景观

双公庙: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吕望乡镇上,始建于唐,清末重修。今尚存前殿3间,供奉庄子,后殿3间,供奉姜子牙,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40平方米。1998年蒙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底县政府拨款开始维修,2002年初修复工程结束,并正式对外开放。

万佛塔:位于蒙城县城中心。因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躯而得名。

塔内现存两块建塔的碑刻:一块在第四层,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所刻,一块在第十一层,为崇宁五年(1106年)所刻。从两块碑记的间隔时间推断,从五层到十一层已相隔四年,全塔共十三层,加上基础和塔刹的施工,全塔约修了十年左右。

万佛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砌作塔檐平座。高42.2米。塔的四正面辟门,其余四面砌作假窗,上檐第二、第三层用砖砌作塔檐平座。自四层以下只出小平台,无平座。从塔的结构上可以看出,此塔自四层以上有变化,下面几层为穿心式楼梯,上面则改成了盘旋式楼梯,七层上门窗位置也不规则。因此,此塔工程可能是分几次完成的。

万佛塔体形虽不很大,但造型秀丽,结构富于变化,保存亦较完整。它使用北方砖塔构造方法建造,为我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用品,是一处重要的宋塔实物。一九六一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马公府:座落在蒙城县马集镇政府西南约1公里处,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晚清一

- 8 -

品当朝马玉昆的故居。马公府现存房屋二十二间,分前后两进院子,后院又分为东西两院,整个建筑为“品”字型,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砖木框架结构,房梁一般为三层垛梁,在屋檐、房梁之上,存有大量砖雕、木雕,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考古价值据史料记载,马公府始建于清朝末期,规模宏大,金碧辉煌,与故宫相似,因有“犯上”之嫌、拆掉重建。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毁于战乱,又重新修复至今,又经文革动乱年代,很多古式家具及室内外装饰品被砸毁,目前仅存房屋二十二间,顶子床三个和一些不易搬动物品。在马公府的东边,隔桥相望的马公祠又称忠武祠,建筑结构与马公府相似,目前现存房屋仅九间。

文革后,历届党委政府都对此寄予高度重视和保护,特别是92年撤区建镇后,党委政府对马公府的潜在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认识较高,成立马集镇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抽调专人整理有关文史资料并投入资金进行简单的维修,为保护这座皖北古朴的民间建筑,在亳州市第一届人代会上,维修马公府作为1号议案提交大会讨论。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町镇毕集村东约200米处,是国内目前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从1989年至今,在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礼坑等。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为研究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古老的居民使用原始工具进行刀耕火种,发展生产,同时也进行采集、渔猎和家畜饲养,碗、钵、盆、罐、豆、瓶、杯、鼎、甑等生活用具,充分展现了当时人们已创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这里出土的大型红烧排房式建筑,是我国原始建筑史上的瑰宝,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形式,均为国内罕见。一条宽20余米,深4米多,南北跨度为230米,东西跨度为200米的大型壕沟,把遗址的中心部分团团围住,说明当时人们在长期居住过程中营造了必需的防御设施。

大片的氏族公共墓地,是原始居民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成人实行土坑葬,儿童实行瓮棺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埋葬方式,但头向一致,说明当时存在着浓厚的原始宗

- 9 -

教信仰。

文庙:又名孔庙,始建于元至元21年(1284年),是封建时代祭孔、演礼和办学的地方。

文庙自前而后依次为灵星门、泮池、泮桥(以上待建)、大成门和大成殿。灵星门正对着青云街,取其“平步青云”之意。灵星门的西南侧有一井,名圣井,“圣井甘泉”为蒙城八景之一。大成门东连名宦祠,西接乡贤祠。大成殿前两侧有东、西配庑;殿东为节孝祠,殿西为忠义祠。东院是文昌阁、西院是明伦堂。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歇山顶抬梁式建筑,九檩十八架,四十二檐墩,用巨杉作栋梁,飞檐翘角,巍为壮观。殿内外上下重油彩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我们淮北地区最为宏伟、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从前,殿内正中供孔子神龛牌位,两旁置颜、曾、思、孟四配及十哲牌位。殿北墙并立八块屏风,上书孝、悌、忠、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殿上方悬着康熙、乾隆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三块匾额。殿前阅台高一米余,上有圈汉白玉栏杆,中间两旁有石阶供人登台。

东西庑各七间,为灰色筒瓦覆顶。东庑原供孔子三千弟子,西庑原供历代贤孺牌位。

大成门又名戟门,面阔五间,是通向大成殿的过道门。在其东面的名宦祠原供苏舜等有政绩的官史;西面的乡贤祠原供庄子等地方贤士。

庄子祠:宋元丰元年(1078年),蒙城县令、秘书丞王竞始建庄子祠,苏轼为记:“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祠之者,县令、秘书丞王竞始作祠,求文以为记??。”此祠堂建于涡河北岸是县衙东漆园故址中,主要建筑有逍遥堂、梦蝶楼、观鱼台等。每年祭祀,从未间断,至明朝天顺年间被洪水淹没。《庄子祠堂记》收在《苏东坡全集》中。

- 10 -

明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吴一鸾于县城东关(今棉麻公司院内)重建。重建的庄子祠堂规模宏大,颇为壮观。有逍遥堂、梦蝶楼、卷篷各三间,首舍三间,鱼池桥一座。左为梦蝶楼,右为观鱼台。逍遥堂居中,堂中塑庄周像,每年春秋祭祀。明崇祯五年(1632年),知县李时芳重修逍遥堂,增建五笑亭,辟池为庄子濠上观鱼园,并新撰《新修庄子祠记》,刻碑立于祠内。门前立丈余高的石碑,镌刻“庄周故里”四个大字。

今天,宋、明时期的庄子祠均已不在,仅苏轼的《庄子祠堂记》犹存。聘请中国科学院著名古建筑专家张驭寰作总体设计。总占地面积52亩,总建筑面积1086平方米,全祠由祠堂建筑群与万树园两部分组成。中轴线贯穿,将主要建筑放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前朝后寝,建筑体量是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长幼有序,门制重重。不仅进入大三门之后,又出现三门制度,如衡门、庄子门、汉阙门。进入这三道门之后,才可看见逍遥堂(大殿)。同时还有左右配门,东西月门,这一大组门制,成为进入庄子祠大殿之前的序曲。步步引人入胜。而且左右有东西万树园,体现自然,有一种自然野趣。此次重建庄子祠,在施工中分为两期建造。第一期的建造项目就有汉围墙东西万树园围墙、大三门、影壁、山门、逍遥堂,现已基本竣工。二期建设项目古衡门,濮池、五笑亭、观台、观鱼桥、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碑廊、道舍、客舍正在筹建之中。

刘海庙:又名刘仙祠,海蟾祠。位于蒙城县解放路西段路北100米,为纪念金朝宰相刘海蟾日而建。刘仙名哲,字早昭远,号海蟾,金进士,年十六登第,后封宰相。据传,刘仙晚年弃官游至蒙城,隐居于此,诵经修炼,居数年,忽一日化去,不知所终,所居处至今蛤蟆不鸣。后人建庙以记。明嘉靖年间,重修一次。清,顺治《蒙城县志》:“海蟾祠旧址在城西北隅,祠倾已久,今有刘海井存焉。”今之刘海庙为清代在原祠旧址上重建,建国后又重建。现存正殿三间,砖瓦结构,为市民居住。殿东山墙外一米余即刘海井。

刘海井:位于刘海庙东山墙外0.8米处。 清,顺治《蒙城县志》:“海蟾祠旧址在城西北隅,祠倾已久,今有刘海井存焉。”井口直径0.44米,深7米余,砖砌井壁。井沿石栏上绳痕等等,记载了井的悠久历史。神话故事《刘海戏金蟾》即起源于此。

- 11 -

何御史墓:何惟敬字子恭号水南,明嘉靖癸丑科进士,蒙城人皆称何御史,是蒙城明朝以来官职最大的一位文职官员。原籍浙江宁波慈溪县白马村。其高祖何器于洪武八年(1375)任蒙城县尹,随携眷来蒙城落户。城西辛集乡何楼庄即何惟敬原来住址。何惟敬、严嵩共侍明世宗,素与敌对。何亲睹严氏 父子独揽朝政,专横跋扈,随托老体弱告老还乡。临行时严之党羽借送行之名,行陷害之实。何惟敬之女何其风,她含父冤据实上告,经历八载,父冤始雪。世宗钦赐金头,命其风携归故里,启棺合尸葬之。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春,何惟敬发丧,一恐人盗其金头,二以彰冤业昭雪,乃城之四门出棺,均葬于城之近郊。并都立有石碑、石坊。南关石坊:在二里杨庄东南约百米处,于1958年被推倒,残骸仍在原处;东关石坊:在贾水圆庄与熊家染坊中间,现药材公司仓库的后围墙外;北关石坊:在涡河北岸杨窝子庄后;西关石坊:在何桥庄前百米处,墓前立有石桌、石香炉、石碑、石坊、石猴等。其建筑工艺精湛细腻,宏伟壮观,实为历史名人最宏伟的一个古墓葬。西关墓于六十年代末平没,现墓址尚存,依稀可见。石碑、石猴、石桌、石香炉等石雕工艺品的残体,现分布于何楼、何桥、陈瓦坊三个自然庄。1987年9月,蒙城县人民政府将城西何桥庄前的何惟敬墓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庄周故里:庄周故里位于蒙城县新城路城东段路南,今县政府门前其址原有一古碑,镌刻“庄周故里”四个大字。《蒙城县志》载“庄子故宅即此”。《史记》云:“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春秋战国时漆园即在蒙城县城附近,今遗志尚存。其故居遗志在近棉麻公司院内,明代庄子祠东旁,解放前毁于战火。

漆园旧址:漆园,为蒙城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地名,是庄子作漆园吏的地方。明《嘉庆寿州志》载:“庄周为漆园吏,即此。”“漆园春雨”为蒙城八景之一。漆园旧址为于蒙城县城涡河北岸1.5公里,姜楼村刘寨庄西一带。战国是为漆园,南北朝为涡阳,唐代为蒙城。1985年文物普查时,查得刘寨村姜楼庄附近有7亩方圆的一片高地,村长世代相传,其处为漆园旧址。漆园古属陈夏,境内多漆树,(《夏书 .禹汞》:“陈夏之地有千亩漆”)因此得名。内城南北长345米,东西宽280米,总面积9.66万千米。近年有发现地下石条小街.1982年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 -

清燕堂:清燕堂即旧县署后堂,为历代县令之寓所,宋代大文学家苏舜钦为蒙城县令时命名.苏舜钦于景 礻右元年(1034年)中进士,出任亳州蒙城县令.他立志以先贤庄子为榜样,做个清正廉明的县官,像涉水衔泥的燕子,勤于政务,于是在县署后堂立匾曰:“清燕堂”堂前立碑,名“清燕新碑”.明清两代的清燕堂设在蒙城县解放街中段路北。清末,清燕堂连同县衙后署一并毁于兵火。

山桑候王常墓:王常其时又叫皇姑坟。据土层分析,孤堆上面是王常墓。下面是新时器古文化遗址。位于蒙城县北15公里,坛城中学(原普济寺)院内。东西长50米,南北长60米,高4米,近方形。

在孤堆上至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这些器物大多出土于地表层。文革期间,在孤堆东侧挖出一条宽约3米的深沟,直达孤堆中心,但未进行正式发掘。1982年,被蒙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琼墓:高琼墓位于双锁山西南麓。高3.5米,东西长66.8米,南北长55米。早年幕南有石牌坊,墓前有石碑记、石香炉、石人、石马。该墓为高琼与刘金定的合葬墓。1982年10月被蒙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将军府:陆将军府又名陆瓦房。位于蒙城县东南24公里处。系陆建章任陕西督军(1914年-1916年)时新建府第。

府第面阔七间,东西长27.3米,南北长60米。中厅、东、西厢房及后马房于1938年被日军焚毁,现仅存前房和后厅共14间,均为砖木结构。大门两旁各立一块上马石,石的前面和内侧精雕花鸟鱼虫。门楼高于左右耳房一米作,气势威严。后厅房高大宽敞,前有走廊,小瓦覆顶。1987年被蒙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城旧址:红城旧址又名礼城垂惠聚,欲称红城子。位于城西北13公里,双锁山东北600米,红城村一带。

- 13 -

城始建于春秋,时名垂惠聚。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秀军破刘永军于睢阳。永将苏茂、周建败逃垂惠聚,次年,刘秀亲率捕虏将军马武等围重惠聚月余,火攻破之,城土为赤,后世遂称为红城子。西晋和南北朝时期,在这里发生过数十次战争,城毁年代不详。

城址面积约1.3平方公里,长方形外城为夯土筑成,东西长约900米,南北长约1430米。西城墙今平整作大路,残高1.7米,上宽7米,下宽19米余。其余三面城墙均成农田。内城地势较高,俗名小城墙,面积约1897平方米。北面城墙残高1.5米余,于庄庄东200米处地势最高,当地群众呼为\金銮殿\。1982年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冢山山桑故城:北冢山位于县城北二十公里坛城集,海拔54.4米。相传,此山出现于大禹治水之后。刘宋.罗泌《路史》云:\盘庚帝自奄迁于北冢。\即此,宋太尉檀道济曾屯兵于此。山东麓有一石坑,传说是檀公的饮马坑。山巅的石级高台,传为檀公的观兵台。清末捻军将领任乾、任柱曾在此山聚义。从前山顶有泰山奶奶庙,山下有天王寺,合称上、下寺。两寺之间,有十八级石阶,中连仙人桥一座。《清.蒙城到志》载其山:\高七十丈,周三里许,峰峦送秀,远视若其蓉。\近年开山彩石,颓缩过半,已失旧观。199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孤堆:古城孤堆位于立仓镇前徐庄西南500米,芡河北岸古程湾里,为新器时代古文化遗址。

该遗址于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孤堆周围环水,孤堆呈椭圆形,东西长200米,南北长50米,高于周围地面2.5米。曾出土贝壳,鹿角化石等。今为农田。现状完好,未曾发拙。1987年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王冢孤堆:齐王冢孤堆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罗集乡,胡巷庄西北300米。为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高7.45米,东西长56.4米,南北长49.5米,面积2800平方米。

- 14 -

遗址上原有齐王庙,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出土有鹿角化石,贝壳,铜箭镞等。1987年被蒙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钓鱼台:有两处,一在县城南古濮水(芡河)岸边陈仙桥附近.五代时亳州道人陈抟仰慕庄子,曾在此隐居,遗有陈仙桥、陈抟店、陈抟卧迹等古迹。一在今吕望集附近濮水(芡河)之畔。

庄子井:位于县城东关庄子祠内(棉麻公司院内)。

庄子故宅:位于县城东关,明代修庄子祠于庄子故宅上。

圣井甘泉:圣井在县城东门内黉宫前面,黉宫是文庙的主建筑之一,它始建于元代,明清时递加修葺.其中有圣人殿,是祭祀孔夫子的殿堂.殿东是节孝祠,西为忠义祠.殿前戟门,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殿后是藏经阁周围有红墙,宫前状元桥的西侧,凿一水井,名曰“圣井”,距井10米处立有“圣井甘泉”四个大字的石碑。此井之水,系城内少有的淡水,水清如碧,甘美冰凉。特别是盛夏时节,不少达官贵人,名流士子、商贾市民,男女老少,相伴而集于松柏之下,边聊天,边品尝这甘美如冰的泉水,倍感清凉爽口。

钟鼓楼:位于县城中心,明万历十年(1582)知县吴一鸾建,清顺治九年重修,民国4年县知事重修时题横匾两方,北曰“漆圆屏障”,南曰“满城如画”。已圮。

慈氏寺:位于县城东南隅,原名慈院,后改慈氏寺.建筑宏伟,寺前有万佛宝塔.已圮.

檀公城:位于县城北四十里檀城集,原名山桑城.南朝刘宋大将檀道济夜唱筹量沙,智退魏军于此,保全了全城人生命财产.是中外驰名的以少胜多战例.山桑城民感其德,呼山桑为檀公城.其中“唱筹量沙台”为中外闻名的名胜、遗迹,在今檀城集西南200米之高桥东南侧.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演武台:位于县城东门外庄子祠东边,曹操率军征东吴,由涡河至怀远涡口入淮,

- 15 -

途中于此歇兵筑台演武.

刘金定梳妆楼:位于蒙城县双锁山南东坡上。为当地人民纪念刘金定而建。始建于宋,明代重建。砖木结构,双层飞檐凌空,宏伟秀丽,雕梁画栋,是来双锁山的游人必览之处,清雍正年间,山东沂水诗人高淑曾登楼赋诗《妆楼拥春》。楼及附设建筑已圮。

刘金定拉马沟:此沟从双锁山东麓起向东延伸,经小涧、漆园至板桥集入淝河全长20公里,人民怀念女英雄护乡之功,挖沟命名纪念。

凉马棚与上马台:刘金定遗迹。凉马棚位于双锁山南100米处,方圆1.5公里,占地40余亩,是刘金定及将士喂养战马的地方。上马台在凉马棚东侧,青石基座,三个台阶,高1米,旁饰花纹,十分美观。

刘金定跑马道、演武场与大小军营:跑马道有三:一位于双锁山东侧,南北走向,北至红城中部,南至双琐山南麓,全长2500米;二位于双锁山西侧,也是南北走向,全长600米,在高琼墓西侧;三位于双锁山西,东西走向,从双锁山至姜西郢子,全长3500米。演武场有两处:一在红城内,是刘金定率士卒练习武艺,排兵布阵的地方;二在双锁山南麓,今小涧镇计生办驻地,是刘金定的校武场。当年刘金定随高琼南唐救驾时,就是从这里点将发兵的。大小军营,俗名大小营,位于双锁山西北1公里处,是刘金定练兵护乡时的军营,大营住男兵,小营住女兵。

旗杆石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时期文物。五代末,刘金定在双锁山立寨树旗护乡,故有此旗杆座。旗杆座为石质,色青、坚而圆,直径1.1米,厚0.24米。石座正中有圆形旗杆洞眼,直径0.14米。旗杆石座,世代相传,妥善保护,是人们怀念刘金定的重要实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于反匪盗、反侵略、爱国爱乡的历史见证。

楚王高遵甫墓:位于双锁山南麓,为北宋仁宗皇帝连襟,宋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之父高遵甫之墓。高遵甫,蒙城县漆园镇十里井村高庄人,高琼孙,幼读诗书,通武略,一生任职很低,至北作坊副使。高遵甫卒时,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楚王。

- 16 -

孟表墓:位于县城南芡河南岸。孟表,字武达,济北蛇邱人。北魏时任南兖州知州,又晋封为谯县侯.魏孝文帝派孟表镇守涡阳(即今之蒙城),城址在涡河北.后齐派他的豫州知府裴叔业,率兵前来围攻涡阳城.一直围了60多天,城中粮尽,孟表率士兵和青壮市民死守,北魏派镇南将军王肃领兵来救,城围始解.魏孝文帝嘉孟表守城有功,封他为汶阳伯.他后来死在蒙城县,葬于城南陈仙桥芡河旁边.

双锁山烈士陵园:位于县城西北25里双锁山上,中共小涧区委于1983年为在当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重新安葬而建。

双锁山汉墓群:双锁山下,红城周围,经探明,有多座汉墓,其中有一处五座汉墓边片成群,经常出土战国青铜器及秦汉时代的文物,其中以七件战国铜鼎最为珍贵(现存于文管所)。双锁山北城一座经发掘,出土铜镜、铜钱等文物,墓分前厅和四墓室,墓门为石门,门上有兽头卸环及凤鸟的雕刻,时过二千余年,图案依然清晰生动,石门仍开关自如。

马公忠武祠:位于县城西40里马集,为反帝爱国将领马玉昆功绩祠堂。被日军放火烧毁,仅余房数间。

蒙城八景:涡河晚渡、冷涧垂虹、慈氏晓钟、漆园春雨、狼峰霁雪、圣井甘泉、嵇山月夜、庄周梦蝶。明代蒙城先尉李延甫曾有《合咏八景》

诗予以高度概括: 涡水晚舟横,长虹落涧声。

晓钟慈氏寺,春雨漆园城。

雪压狼峰白,泉流圣水清。

嵇山明月夜,蝴蝶梦庄生。

- 17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q9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