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基于联通主义的高职艺术通识课程虚实融合教学模式探

更新时间:2023-04-15 16:0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基于联通主义的高职艺术通识课程虚实融合教

学模式探究

课题名称:基于联通主义的高职艺术通识课程虚实融合教学模式探究

关键词:联通主义通识课程虚实融合教学模式

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课题类别: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美术

研究类型:美术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课题设计论证

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高职艺术通识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教育部在2006年发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里,艺术通识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目前高职艺术通识课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其管理和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艺术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大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教师受教学课时的限制,在课堂中只介绍最基础的知识,所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艺术通识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过于简单等。

其实,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是可以多元并存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可能只是一种解读方式,而学生对于艺术品的有着自己的解读方式。但是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于艺术品的解读往往由于对于作品的不熟悉,对背景知识的缺乏,或受制于课堂有限的时间,而被抑制了。

“慕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慕课”学习,学习者比课堂更易集中注意力。一个人自主选择学习,个人的零碎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的时代到来,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设备学习课程内容。国内外有大量美术馆、

博物馆将其藏品进行在线展示,这种资源通常要比教师在课堂展示ppt的效果好很多,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虚拟的展示环境来更好的欣赏观摩艺术作品。但“慕课”也有其不足,例如学习者完全通过“慕课”学习课程,那么就会缺少特有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慕课”学生数量太过庞大,很难有效开展课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几乎不可能兼顾所有学生。传统课堂中集体聆听相互感染的气氛与传统课堂中临时生成的问题和精彩,仅仅通过慕课的学习也是缺失的。因为有时,智慧的火花是在碰撞中,的产生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往往会将一个问题分析推向纵深。而在完全在线的“慕课”教学模式,师生是没有机会享受这些的。

而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虚实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既可以提前让学生对课程所要学习的艺术作品及其背景知识进行学习,又可以在课堂进行讨论、提问,提出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针对以上高职艺术通识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试图在艺术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引入虚实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并以笔者开设的《现代艺术欣赏》课程为例,进行艺术通识课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探寻解决艺术通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2.1.关于虚实融合的教学理论

2.1.1.联通(连通)主义学习理论

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于2005年《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提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联通主义表述了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联通主义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解上:即知识基础的迅速改变导致决策的改变、新的信息持续被获得、区分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在西门思看来,在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物更重要。个体对明天所需知识的学习能力比对今天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对所有学习理论的真正挑战是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促进已知的知识。学习就是形成网络:增加新的节点,创造新的神经路径。(有图见附件图1)

2.1.2.虚实融合的混合学习理论

国际教育技术学界的研究者结合了网上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优势,利用虚拟学习环境支持传统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混合式学习理论并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10年召开的第三届“混合式学习国际会议”(ICHL2010)的核心主题之一即如何通过混合式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相对于对于传统面授课堂教学来说,混合式学习整合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它的特性在于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富媒体特性、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丰富的教学情境等条件,来设计和开发网络课程,并将其融人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此构建适合当前教育现状的教学模式。

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在他2012年发表的《虚实融合学习环境:概念、特征与应用》一文中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工具已将“现实”的学习环境拓展到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虚拟”学习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促进协作和分布式学习。然而,单纯的现实环境和网络中的虚拟环境对教学的影响各有利弊,在增强学习者临场体验、培育学习者实际操作能力、拓宽学习者视野、培育学习者协作式解决问题能力等等方面,实和虚的学习环境不可兼得。为此,有必要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撑下,结合物联网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营造“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该环境既能满足学习者获取真实的学习体验,促进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又有利于教师在探究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多方位的指导,拓展学习者的视野。(有图见附件图2)

3.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3.1.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文化身份为导向的高职艺术通识课程教学资源的建构

1.1.以视觉文化的研究领域为范畴,兼顾精致艺术与大众影(图)像

1.2.依据课程目标建立大众影(图)像筛选的标准

2.虚实融合的高职艺术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2.1.虚实融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2.1.1.虚实融合环境支持的教学结构设计。包含的教学形式及

其所占用的学时比例。

2.1.2.虚实融合环境支持的教学活动设计。结合课堂教授设计教学活动,如讨论、练习、测试等。

2.1.

3.虚实融合环境支持的教学评价设计。采用课堂教学评价、网络平台学习评价和考试成绩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评价。

3.结论

3.2.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3.2.1.理论创新

对以文化身份为导向的虚实融合的高职艺术通识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完善相关领域理论构架。

3.2.2.实际应用

建一个适用于高职院校的艺术通识课程的虚实融合的教学模式,并能在一定范围内适用。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源库,教学网站,在实际教学过程能使用。

4.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方法和文献阅读为主,辅之以调查法;以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实地考察并收集所需资料。

4.1.文献分析与理论研究。要研究的文献包括:教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的文献;近几年的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艺术通识教育教学研究的文献。理论研究包括系统地钻研西方当代教育、学习理论、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它们是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

4.2.调查研究与课堂观察。通过调查了解高职教育中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这有助于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调查的形式主要有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问卷调查等。课堂观察主要在听课中观察教师在以大众影像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实际的实施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认同”的形成情况。

4.3.实验验证与实践检验。通过研究提行基于联通主义的高职艺术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以后,研究人员在实验班级内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实验验证,与非实验班进行对比,观察教学效果的变化。

4.4.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滚动式推进。在提出理论假设和教学模式框架设计后,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中检验、丰富、发展、推进和完善理论与教学改革实践,最终把理论假设转化为新的教学模式。

课题可行性分析

一、相关研究成果 1、视觉文化情境下民办高职美术通识课程构建初探[J],文艺生活,2012.10 2、刍议视觉文化背景下美术教

育观念的转变[J],安徽文学,2013.05 3、美术教育学[M],上海三联书店,2012.12 4、新世纪我国师范美术教师教育研究[M],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09 5、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校园系统设计[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3.12 6、影视艺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

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现代学徒制”与“工作室制”相结合[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1 7、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

的实践探索[J],文艺生活,2013.06 8、美术鉴赏[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4.06 9、清末欧洲考察著述中的学校工艺美术教育[J],装饰,2014.01 10、20世纪初中国学校美术教育制度确立的可能性及意义[J],艺术探索,2014.05 二、主要参考文献 1、严晓蓉,何高大.视觉学习视角下的语言可视化表征与教学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15,(第2期). 2、张立新,朱弘扬.论网络学习行为的生态属性及其提升策略*:兼论全球脑与网络生态化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15,(第2期). 3、杨进中,张剑平.基于社交网络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第2期). 4、马炅著.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与评价基于E-Learning Portfolio的实践研究.科学出版社,2015.05. 5、李兵著.知识管理与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12 6、杨进中,张剑平.虚实融合的研究性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4,(第12期).

7、张剑平著.虚实融合环境下的适应性学习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2 8、于淑秀,孙琦,姜林林主编.大学通识教育研

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03. 9、张剑平,许玮,杨进中,李红美.虚实融合学习环境:概念、特征与应用[J].远程教育杂

志,2013,(第3期). 10、张道森著.公共美术教育论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10. 三、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及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该项目研究团队成员中,教授1名,副高职称1名,中级职称4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人。团队中既有学院与分院领导参与,也有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参与,团

队学历、职称、学科研究专长搭配合理。项目负责人长期致力于艺术通识教育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项,并已基本结题。并公开发表各类科研论文8篇。课题组成员多主持和参与过国家级、省、地厅级课题,具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并且公开出版和发表相关研究著作多本、论文多篇。在资料收集上,课题负责人购置了大量的有关艺术教育方面与教育信息技术的研究资料,现有与本课题相关的各类资料上百种,并有万方、超星、读秀等各种数据库做支撑。本课题其他参加者,对艺术通识教育与教育信息技术亦有深入研究,在相关领域有专著出版和论文发表,在学界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新建了图书馆,有丰富的图书资料、电子数据库可供课题研究资料查寻和文献检索。学院领导对科研工作十分重视,学院科研经费管理文件规定,对立项课题研究给于经费资助。我院是艺术类院校,很多课程都实施模块式教学,课题组成员可以在模块教学间隙和暑假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组有热情、有时间、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预期研究成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pz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