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测量复习

更新时间:2023-09-27 14: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1.摄影测量学:对研究的物体进行摄影,量测和解译所获得的影像,获取被摄物体的几何信

息和物理信息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2.摄影测量学主要任务: 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 建立数字地面模型

为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3.……分类 按摄影机所处的位置:地面摄影测量、航空……、航天…… 按应用领域:地形摄影测量、非地形……

根据技术处理手段:模拟……、解析……、数字……(三个发展阶段)

第二章

1.景深:指被摄影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近至最远距离 2.像片比例尺:由摄影机的主距和摄影的高度来计算,1/m=f/H 3.量测用摄影机特征 像距是一个固定的已知值 承片框上具有框标 内方位元素值是已知的

4.航空摄影应满足的要求 1)像片倾角应小于2°~3°

2)空中摄影时飞行航高H的变化量△H的限制量为△H<5%H 3)航向重叠度保持在60%~65%,旁向重叠度保持在15%~30% 4)航带弯曲度一般规定不得超过3%

5)一般要求像片旋偏角小于6°,个别最大不应大于8° 5.航片的误差:底片变形、航摄机物镜畸变差、大气折光差、地球的曲率的影响 6.三原色和补色:红(青)绿(品)蓝(黄) 第三章 1.中心投影:投影光线会聚于一点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2.平行投影:投影光线相互平行的投影为平行投影。

3.正射投影:投射线垂直于投影面的平行投影称为正射投影。 4.中心投影的特别点线面

E——地平面 P——倾斜像片面 TT——透视线 α——像片倾角 n——像底点 N——地底点 H——航高 o——像主点 O——地主点 f——主距 So——主光轴 c——等角点 C——等地点 W——主垂面 i——主合点 J ——主遁点 VV——摄影方向线 vv——主纵线 hihi——合线 hoho——主横线 hchc——等比线

By pb

5.中心投影中点、线的作图(掌握) 6.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理解)

7.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描述摄影物镜像方节点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称为像片的内

方位元素;在恢复内方位元素的基础上,确定航摄像片在摄影瞬间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称为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8.三种转角系统(掌握转角过程和作图,并结合旋转矩阵的变换) 9.什么是共线条件方程式?推导共线条件方程式,说明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及公式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作业习题)

共线条件方程式

10.空间后方交会:已知像片内方位元素以及至少三个地面点坐标和相应像点坐标,解算储像片六个外方位元素的方法

11.简述空间后方交会的计算步骤 1) 获取已知数据

2) 量测控制点的像点坐标并作系统误差改正 3) 确定未知数的初始值

4) 用角元素计算方向余弦,组成旋转矩阵R 5) 逐点计算像点坐标近似值 6) 计算误差方程式的系数和常数项,组成误差方程式 7) 计算法方程系数矩阵和常数项,组成法方程 8) 解法方程,求得外方为元素改正数 9) 用近似值和改正数计算外方位元素的新值 10) 将求得的外方位元素改正数是否小于限制,若符合则结束。否则用新的近似值重新4-10 12.像点位移:由航片的倾角以及地面的起伏,导致像片上地面点的实际构象位置与理想情况下的构象位置存在差异,这种点位的差异称为像点位移。

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只出现在以等角点为中心的辐射线上,等比线上的像点没有因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是在以像底点为中心的辐射线上,像底点处的像点不存在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13.构象比例尺规律:水平地面……倾斜地面……P58

第四章

1.生理视差:远近不同的两物点在左右两眼网膜窝上的构象差别

2.什么是人造立体视觉?人造立体视觉的产生有哪些条件?人造立体视觉观察常用哪些方法?

(1) 人造立体视觉:左右两个位置上有摄取同一景物的两张相片,当移去景物,左右眼

各观看相应的像片时,也能看到和实物一样的地面景物的像,这样的立体感觉称为人造立体视觉。

(2) 产生条件:a、两张相片必须是左右两个位置对同一景物进行摄影而获得的

b、分像条件:一只眼睛只能观察像对中的一张像片,即左眼看左像,右

眼看右像。

By pb

c、两张像片应这样放置:同名像点的连线应与眼基线近似的平行,而且同名像点间距离应小于眼基距。

(3) 方法:a、立体镜观察

b、叠影式观察:互补色法、光闸法、偏振光法、液晶闪闭法

第五章

1.双向解析摄影测量:根据两个摄影中心三维空间坐标和两条待定物点的构像光线确定该物

点的三维坐标

方法:空间后方交会—前方交会、相对定向—绝对定向、光束法 2.立体像对:从不同摄站摄取的具有重叠影的一对像片 3.同名像点:地面上某物点在两张像片上的构像

4.摄影基线:两摄站的连线,即同一航线的两相邻摄影中心的连线 5.核面:在摄影瞬间某物点的两条同名光线和摄影基线位于同一平面内,这一平面称为…… 6.同名核线:同一核面与左、右两像片相交的两条核线称为…… 7.什么是空间前方交会?解释后方交会—前方交会计算地面点坐标的过程 (1) 空间前方交会:利用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和像点坐标计算对应地点的三维坐标的方法 (2) 过程: a、像片控制测量,在野外测定四个(或以上)地面控制点的三维坐标,作为像片控制点; b、像点坐标测量,用像点坐标量测仪器测出各控制点和待定点在左右像片上的像点坐标; c、用空间后方交会法分别计算出左、右两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d、先用得到的两张相片外方位元素计算各自的旋转矩阵R1和R2,然后计算各像点的像空辅助坐标,最后逐点计算出待定点坐标。 8.立体模型的相对定向元素:用于描述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相对关系的参数 9.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元素:7个元素用来确定立体模型在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中的位置、姿态、比例尺 BX10.相对定向共面条件方程:F?X1BYY1Y2BZZ1?0 Z2X211.相对定向的目的是什么?简述连续法相对定向的作业过程 (1) 目的:确定两张像片像对于以左摄站为原点的像空辅助坐标系的方位元素,然后用前方交会方法计算出模型点坐标,建立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

(2) 过程:

1) 原始数据的输入及像点坐标的预处理 2) 确定相对定向元素的初始值

3) 计算左片的旋转矩阵R1,然后算出左片各像点的像空辅助坐标 4) 计算右片的旋转矩阵R2,然后计算基线分量bY和bZ

5) 计算右片各像点的像空辅助坐标,计算各像点的点投影系数和上下视差 6) 逐点组成误差方程并法化,完成系数矩阵和常数项矩阵的计算 7) 解法方程,求出相对定向元素的改正数 8) 计算相对定向元素的新值

By pb

9) 检查所有的改正数是否小于限值,如满足则结束计算。否则重复4)-9)

12绝对定向:将立体模型作三维的平移、旋转和缩放,使模型点坐标变换为地面摄影测量

坐标。

13.光束法以共线条件方程为基础,控制点和待定点一起列误差方程式,同时解算待定点坐

标和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第六章

1.空中三角测量(摄影测量加密):在野外只测定少量必要的地面控制点,在室内利用像片之间内在的几何关系,用摄影测量方法解求这些双像摄影测量所必须的控制点的地面坐标。 2.空中……的分类:按发展阶段:模拟空中三角测量、解析……、数字…… 按计算范围:单模型……、单航带……、区域网……

按数学模型:航带法……、独立模型法……、光束法…… 3.航带法单航带加密解算过程

1) 像点坐标量测与系统误差改正,得到像控点和加密点的以像主点为原点的像平面直角坐标

2) 连续像对法相对定向建立各立体模型,得到像控点和加密点的在各自像对的像空辅助坐标系中的模型坐标

3) 各立体模型利用模型之间的公共点进行连接,建立起统一的航带模型,得到像控点和加密点在航带模型中的摄影测量坐标 4) 航带网模型的绝对定向

5) 航带网模型的非线性变形改正 6) 将加密点地面摄测坐标变换为大地坐标 4.模型连接:要将航带内所有模型连接成航带网,必须将各像对的模型进行比例尺的规划,这一过程称为……

5.非线性变形改正:对航带网模型建立过程中因残余的系统误差以及累积的偶然误差所产生的航带网模型的非线性变形,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改正

6.简述航带法区域网加密的计算步骤:先按单航带加密方法,每条航带构成自由航带网;然后以本航带的控制点及上一条航带的公共点为依据进行概略定向,将整个区域内各航带都纳入到统一的摄影测量坐标系中;最后,利用已知控制点的内业加密坐标应与外业实测坐标相等、相邻航带间公共连接点上的加密坐标应相等为平差条件,在区域范围内把航带网模型坐标视为观测值,解算各航带网的非线性变形改正,从而计算出各加密点的地面坐标 7.比较航带法和光束法区域网加密的特点

光束法:理论最为严密,加密成果的精度高,但须解求的未知数多,计算量大,计算速度较慢

航带法:理论上不如光束法严密,但所解求的未知数少,计算方便快速,主要用于为光束法

提供初始值和低精度的坐标加密

第九章

1.像片控制测量:是在实地测定像片控制点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量工作 2.像控点的布设方案:全野外布点、稀疏布点(……)

3.像片判读:根据地物的光谱特性、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和成像规律来识别出地物的过程 4.像片调绘:在对像片进行判读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用图的要求对影像内容进行综合摄取,

并将其结果按照规定的图式符号和注记描绘在像片上

The end!

By pb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p4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