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3-11-02 00: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课堂提问的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1、数学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

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繁荣,而在于问题要有质量,有针对性。课堂提问的目的或促进学生的思维,或帮助学生思考,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即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

下面是《折线统计图》中的片断(基于“空泛性问题”的设计):

师:同学们,目前看来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是不能解决刚才的问题?(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地看出2004年到2005年人数增加最快) 让学生想一想后,师: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然后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1:我发现这里面有很多网格。

生2:我知道为什么要有网格,因为这样更好地找点。 生3:我发现了这幅统计图把点用线连起来了。 师:那这些线有什么用处呢? 生3:可能是为了美观吧。

生4:我不同意,我认为用线连起来可以看出参观人数在上升。 师:是吗?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4:如果线升了,就表明人数在增加,下降了就表明人数在减少。

师:了不起的发现!那你认为从整体上看,这几年的参观人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4:有下降,也有上升的。

师:你是一段段看的,从整体上看呢?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5:上升的多,下降的少。

师:那也就是从整体上看是上升的。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6:我发现这种统计图很好玩,就像一个“之”字。 生7:这种统计图不要标数字就可能看出参观人数。 ……

在这个片断中,不难发现学生在思考交流时,虽然提出“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这一问题,但学生思考交流盲目、泛泛而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这种“答案的丰富多彩”掩盖了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探讨,虽有部分学生提出了“线的变化反映人数的变化”,但这毕竟只是部分,而另一部分学生只是在交流中白白浪费时间。学生的思考交流要凸显数学知识的本质属

性,要能够从问题中有效的引出数学知识,不要让他们雾里看花般讨论了老半天还没有什么所以然。这时我反思可不可以在思考交流前提出明确要求,引领学生有序思考?

下面是《折线统计图》中的片断(基于“指向性问题”的设计): 同学们,目前看来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是不能解决刚才的问题?(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04年到2005年人数增加最快)

让学生想一想后,师: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带着这三个问题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有了这三个问题,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了有效的平台,面对问题,学生大多能够凭借思考交流,顺利发现折线统计图的另一个优点:通过折线的变化,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通过这两者的对比,不难发现在探讨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如果没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学生的思维虽然能展开,但有可能造成喧宾夺主的结局。由此我认为指向性问题,在我们数学课中很有必要,它和课改的思想,理念没有冲突,所以我们不应该惧怕它,厌恶它,认为它已过时,其实只要你用得合理,用得适度,必将会为数学课堂增添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难易适中,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问题的难度要适宜。问题过深,超出学生知识或能力的范围,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另一部分学生绞尽脑汁,无从下手,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同时又浪费时间;问题过浅,问题包含的信息量小,提问的价值不大,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容易造成学生不假思索便报出答案的习惯。所以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学情,在课上要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同学经过一定的思考就能解决问题。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坚决杜绝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的课堂缺陷,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例如特级教师俞正强在教学五年级《人民币》一课时,先出示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后,他设计了七个问题:一问:大家看到了什么?二问:请给这些人民币分分类。讨论有几种分法?三问:在分类过程中是否有问题产生?四问:选一个问题,剖析每个为什么?五问:猜想若干年过去了,第10套人民币与第5套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六问:讨论哪些人的猜想可能出现,哪些人的猜想不合理,不可能出现?七问:哪些东西是变的,哪些是不变的?这一系列问题设计由具体到抽象,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利用动态的课堂逐步深入,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提高,从而认识人民币。像该案例中的俞老师一样,我们平时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尽可能的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以便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数学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生成性

老师不仅要会问,还要会听,课堂生成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回答中产生的。 强调了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更多的预设。在备

课时应该根据知识特点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围绕这些主干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好预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预设的不留痕迹,如何在教师很高超的预设下,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动创造很多。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就像上面案例所述的俞正强老师在教学中设计的第三个问题:“在分类过程中是否有问题产生?”和第四个问题:“选一个问题,剖析每个为什么?”及以后的几个问题就是利用动态的课堂逐步深入,问题来自与学生,似乎很随意,但越是往后,思辨性越强,设计的不留痕迹。但这需要我们老师应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应对策略,要善于驾奴课堂。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二分之一”这一环节时,有个学生把一个圆型纸片平均分成了8份,涂了其中的4份,她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这是1/2,又是4/8。”教师就灵活地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问:“你是怎样理解4/8的?他的理解对吗?我们一会就来探讨这个问题。”从而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在教学中,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内容,教师要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处理,灵活发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监控,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引导到数学学习中来。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教师要学会善问、巧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问题的提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的,课堂提问的到位与否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完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ov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