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3-06-11 11:49: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永佃农

法国的自耕农,这种自耕农在法律上被称为永佃农。土地归贵族所有,农民租种贵族的土地,是贵族的佃户,可以永久地任意地使用和经营土地。农民要向地主缴纳货币地租,其收获的三分之一都被地主拿走。在大革命前夕,占总人口80%的自耕农经营了大约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这种小规模的土地经营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同时也阻碍了法国经济的发展。 金字塔铭文

也称金字塔文 是古埃及宗教文献。第5 王朝末和第6王朝时期流行的在金字塔墙壁上铭刻的咒语经文。金字塔文最早出现于第5王朝乌纳斯的金字塔,后来在第6王朝的许多金字塔中也都有发现,这些金字塔文主要是一些祝福国王沿着金字塔的阶梯或金字塔的倾斜面的阳光顺利通向天国,确保过往的复活再生,享受特权的咒文。在乌纳斯王的金字塔文中就讲到了:乌纳斯没有死、乌纳斯复活了。这些金字塔文是主要由赫利奥坡里斯的僧侣整理而成的。

萨法维王朝

萨非王朝(Safavid Empire)16世纪在伊朗建立的伊斯兰教什叶派王朝(1502年~1736年),亦译“萨非王朝”。是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波拿巴主义

根据列宁的定义,波拿巴主义是依靠军阀的国家政权在势均力敌的两个敌对阶级之间进行政权斡旋。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打着人民主权旗号的贵族政权,通过限制政治自由来保障社会稳定以实现经济高速发展。而经济发展始终伴随疯狂的军事扩张。由于经济发展也会带来中产阶级势力的壮大,从而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法国出现的这种波拿巴主义很可能是许多专制传统强劲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无法绕过去的一个过渡阶段。

赫尔岑(1821—1870)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生于大贵族家庭。自幼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组织过宣传革命思想的小组,曾被捕流放。1847年被迫出国。在巴黎目击了1848年6月工人起义。后来在许多文章中描写革命事件,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创办《北极星》和《钟声》等报刊,揭露沙皇制度的腐朽,号召人民推翻沙皇制度。主要哲学著作有《科学上一知半解》、《自然研究通信》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列宁称他“已经走到辩证唯物主义跟前,可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前面停住了。”政治上认为俄国在消灭农奴制后可以通过农民村社实现社会主义。所写文学作品也以反对沙皇农奴制为主题,《谁之罪》是其代表作。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

是墨西哥社会革命与政治制度化的产物,它结束了墨西哥军阀混战、军人干政的历史,联合了各个民众阶级,形成一个包括工人部、农民部和人民部在内的职团主义组织体系。革命制度党作为官方党连续执政70年,领导墨西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并且保持了长期的政治稳定。进入80 年代以后,由于经济政策的失误和政治纲领的改变以及官方党职团结构的衰微,革命制度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墨西哥政党制度正逐步从原先的非竞争性霸权党制向竞争性的多党制演变。

福泽谕吉

(1835-190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 大帆船贸易

(Galleon Trade),1565~1815年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的垄断贸易。又称马尼拉一阿卡普尔科贸易。“马尼拉大帆船”,是“The Manila Galleon”的直译,它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是一种木制帆船,一般载重量在几百吨到一二千吨左右。由于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当时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

泛斯拉夫主义

狭义的泛斯拉夫主义是指19世纪时,巴尔干半岛上的斯拉夫民族(包括黑山人,塞尔维亚人及保加利亚人)希望在俄国的领导下对抗鄂图曼帝国而团结起来。而俄国自居为斯拉夫民族的大哥,希望控制在奥匈帝国和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居住地区,并且在巴尔干半岛扩张其势力,从而造成泛斯拉夫主义。广义则可指称企图团结斯拉夫族群的各种理念及作为。 天赋人权

所谓天赋人权,实际上就是人在自然状态下就已经享有的权利,所以也有人直接把它称作自然权利。相比人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权利,它不受人间任何意志或权力的干涉,只以自然法作为它的根本准则。天赋人权学说最初的渊源是13~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的人文主义,在反神学的斗争中发现了“人”,并要求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际上,人文主义就是以个人为核心,以自由、平等为基点的人道主义。

格拉古·巴贝夫

(1760~1797) 原名弗朗索瓦·诺艾,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法国大革命初期,在皮卡第积极参加反对封建与旧制度的斗争。协助三级会议起草陈情表,要求废除封建特权。热月政变前夕,创办《新闻自由报》,后改名《护民官》。热月政变后,巴贝夫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平等会”,密谋夺取政权,建立劳动者专政。由于叛徒告密,他和密谋运动的其他领导人一起被督政府逮捕。1797年5月27日被凡多姆高等法院判处死刑。巴贝夫曾主编《人民论坛报》 ,鼓动人民起来消灭私有制,建立“普遍幸福的”、“人人平等的”社会;并设想建立以农业为中心的、具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特点的“共产主义公社”。他的共产主义体系虽然“相当粗糙和肤浅”,但马克思却称许他为第一个“真正能动的共产主 义政党”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永久地籍》 。

小协约国体系

小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3国在法国支持下建立的军事政治联盟。 开普殖民地

(Cape Colony)是大英帝国昔日一个殖民地,位于现在南非境内,包括开普敦及其邻近地区,于1806年至1910年期间存在。开普殖民地位于南非最南端,南临印度洋和大西洋。开普地处大西洋—印度洋新航路的中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16世纪以来一直是荷兰、英国和法国角逐之所。1578年和1652年,荷兰先后占领毛里求斯岛和开普。英国于1806年占领开普殖民地。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决定,开普和毛里求斯岛变成英国的殖民地。

杜布切克

Dubcěk Alexander,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68~1969),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议会主席(1968~1969,1989~1992)。在他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开展了旨在创立一个新的、十分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民主和人道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改革运动;在对外政策上主张在相互尊重主权、平等和国际主义团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同苏联的关系,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将积极地实行和平共处政策。 1926年帝国会议

英联邦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前身是英帝国,由英国及其自治领和其他已独立的前殖民地、附属国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慑于日益高涨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调整了同原英帝国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1926年“英帝国会议”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提出,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成为自治共和国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有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从法律上对此予以确认,英联邦正式形成。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各自宣布独立并加入英联邦。1949年,印度成为共和国,选举了自己的国家元首。从此英联邦成

员由需对英王效忠的原则演变为英联邦成员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 英联邦名义君主 伊丽莎白二世

教会法

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建立早期封建王国后所颁布的法律的总称。由于当时罗马人称日耳曼人为“蛮族”,因此有些法学、史学著作称“日耳曼法 ”为“蛮族法”或“蛮族法典”。是在习惯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些王国还对习惯法进行了汇纂工作,编制成较系统的法规。如西歌德王国的《西歌德法》、法兰克王国的《萨利克法》和《里浦尔法》等。这些法律反映出阶级分化、土地占有者的特权、奴隶制、隶农制以及原始公社遗迹等特征。他们的适用采取属人主义,即日耳曼人适用日耳曼法,罗马人适用罗马法,在日耳曼法与罗马法发生抵触的时候则以日耳曼法为准。

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震撼全球,危害极大,影响深远。

埃德蒙·伯克

爱尔兰的政治家、作家、演说家、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他曾在英国下议院担任了数年辉格党的议员。他最为后人所知的事迹包括了他反对英王乔治三世和英国政府、支持美国殖民地以及后来的美国革命的立场,以及他后来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批判。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使他成为辉格党里的保守主义主要人物(他还以“老辉格”自称),反制党内提倡革命的“新辉格”。伯克也出版了许多与美学有关的著作,并且创立了一份名为Annual Register的政治期刊。他经常被视为是英美保守主义的奠基者。

斯特雷泽曼

1903年加入民族自由党,1917年任该党主席,兼国会党团主席。1918年主持成立人民党。1923年8月出任大联合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直到1929年10月去世,斯特雷泽曼一直担任德国外交部长,因此这一时期的德国外交被称为“斯特雷泽曼外交”。 斯特雷泽曼的外交政策宗旨是:利用苏联同美、英、法等国矛盾,搞东、西方平衡外交,摆脱外交孤立,恢复德国的大国地位。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克斯洛伐克7国在瑞士洛加诺举行会议。路德总理和斯特雷泽曼外长代表德国参加洛加诺会议,签订了以莱茵保安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洛加诺公约》。-------皖萧史奴

伊朗白色革命

“白色革命”1962年发动的。所谓“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它的发动背景是:50年代末期,伊朗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虽然享有石油开采权的石油公司付的钱比过去多了,但贪污和无能严重消耗着国家收入。新贵阶级同封建地主的权力发生冲突。由于没有银行,缺少流动资金的商人只得借债,但借债利息高得令人吃惊。失业在增加,社会和政治动乱在增加。

苏伊士运河事件:

是指,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英国和法国掌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

回。英、法帝国主义为了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和伙同以色列于同年十月底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埃及人民奋勇抗战,得到全世界人民和各国舆论的坚决有力的支持,终于在1 1月6日迫使英、法和以色列同意停火,随后相继撤军,埃及人民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斗争的光辉胜利。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苏伊士地峡,是欧、亚、非三洲重要航道。运河自1869年凿通以来,即由英法垄断资本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经营管理,成为他们侵略埃及和中东的工具。一八八二年,英军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英国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一九五二年七月,推翻了以英国为靠山的法鲁克王朝的统治,1956年6月迫使最后一批英军撤出苏伊士运河区,最终结束英国对埃及的军事占领。美国在运河事件中借机混水摸鱼,多方活动,排挤英、法,企图称霸中东。英、法在二次大战后,十分虚弱,力不从心,发动了侵埃战争,使它们自己陷于内外交困的窘境。英国首相艾登由于运河的事件败局被迫辞职。苏伊士运河事件是英国殖民史的重大转折点,它说明美国的影响已经超过英国,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什么也干不成。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阿散蒂国家

指非洲加纳中南部的阿坎族王国。阿散蒂,又译亚山蒂,原为邓克拉邦藩属。17世纪末,邻近各部族组成联邦,建都克瓦曼(后改名库马西)。奥赛·图土(约1697—1731年在位)统治时,征服多马和塔佛,打败邓克拉,成为阿坎族的一个强国。阿散蒂国王是最高的阿曼汗,是阿散蒂联邦的政治和精神领袖。1805年,英国殖民者发动阿散蒂战争。1806年,英国侵略军被阿散蒂军打败。1821年,英国又发动侵略战争,又被打败,总督麦卡锡在兵败后自杀。1826年双方缔和,原属阿散蒂联邦的芳蒂、阿辛诸邦脱离阿散蒂联邦。1873年,英军侵入阿散蒂腹地,强迫阿散蒂签订《福门纳条约》,阿散蒂被迫放弃沿海地区主权。1896年英军侵占首都库马西,阿散蒂联邦被肢解。阿散蒂联邦抗英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近百年。1902年1月1日正式被并入英属黄金海岸殖民地。1935年,在加纳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英国同意恢复联邦,但仍为英属黄金海岸的一个行政区。 普列斯特斯纵队长征

普列斯特斯纵队长征 1924年,巴西政府军队中爆发多次起义,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年7月,巴西圣保罗卫戍部队6000士兵在伊西多·洛佩斯将军的领导下,爆发了反独裁起义,起义者占领圣保罗城达三周之久。同年10月,驻在巴西南部里约格朗德北部的一个小镇上的工兵大队,在大尉路易斯·卡洛斯·普列斯特斯领导下发动起义,号召推翻贝尔纳德斯独裁政权。这支被称为“普列斯特斯纵队”的起义军,得到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支持,

起义队伍很快扩展到1500人。为了增援圣保罗的起义者,同洛佩斯将军的起义部队会合,普列斯特斯率部北上。贝尔纳德斯政府集结大军,配以大炮、坦克和轰炸机,追击围剿起义部队。普列斯特斯采取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战术来对付政府军,突破重围,于1925年4月与洛佩斯的部队会合。起义部队会合后,仍然面临被剿灭的危险。为了把斗争继续下去,部队进行了整编,并接受普列斯特斯提出的计划,深入内地开展游击战。经过整编,纵队分为四个支队,拥有3000名战士,由洛佩斯任司令员,普列斯特斯任参谋长。洛佩斯为取得同巴西沿海地区起义者的联系,前往阿根廷。纵队则在普列斯特斯的领导下向内地挺进。所以,人们称这支队伍为“普列斯特斯纵队”,把普列斯特斯称为“希望的骑士”。纵队翻山越岭,横渡大河,穿越沙漠、沼泽和原始森林。战士们忍饥挨饿,饱受疟疾和黄热病的折磨,但他们始终保持顽强的革命斗志。起义军所到之处,烧毁税租帐册,释放政治犯,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主张。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这支革命的纵队同超过他们20倍的政府军进行53次大战斗和千百次小接触,两次穿越巴西全境,转战巴西13个州,行程两万五千多公里。成为拉丁美洲现代史上的一大革命壮举。但是,由于起义队伍没有建立根据地,没能将群众广泛动员起来,最后在政府的追击下,于1927年初退入玻利维亚境内,起义遭到失败。普列斯特斯本人流亡国外,1934年在墨西哥加入共产党,后来长期担任巴西共产党总书记。 瓜亚基尔会晤

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的两位领袖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在厄瓜多尔的会见。1822年7月26日,两人就独立战争和未来美洲政治问题举行秘密会谈,意见分歧。据推断,圣马丁接受了玻利瓦尔把瓜亚基尔并入哥伦比亚的既成事实,但不请求哥伦比亚军队援助解放秘鲁,认为共和国制不适于未来的秘鲁,而极力主张引进欧洲的君主立宪制。玻利瓦尔认为这些计划不现实,予以否定。会后,圣马丁悄然引退,回到利马。两个月后,辞去秘鲁政府首脑,退休到智利,声称已完成军事战斗者的任务。1824年赴欧。瓜亚基尔会晤,是拉丁美洲史研究中的一个争论课题。

幕藩体制

一书传世。

斡鲁朵

斡鲁朵,辽宫帐名,亦作斡耳朵、斡里朵。辽太祖起,各帝及太后之执政者皆置斡鲁朵,有直属军队、民户及州县,构成独立的军事,经济单位。帝后死后由家族继承。金、元沿用为官署之称。

三峰山之战

三峰山之战在1232年发生,是蒙古灭金的一个重大战役。此役,蒙古军以少胜多,取得重大胜利。金朝主力崩溃,再无力量复兴,灭亡已成定局。

陈亮

(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泛使

亦作“泛使”。 宋 代称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一般使节。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四:“ 熙宁 七年春, 契丹 遣泛使 萧禧 来言 代 北对境有侵地,请遣使分画。”《宋史·范成大传》:“迁 成大 起居郎,假 资政殿 大学士,充 金 祈请国信史。国书专求陵寝,盖泛使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二年》:“正旦,生辰之外,又有泛使。”推排

宋 、 金 、 元 时三年一度核实厘正赋役的法制。《宋史·食货志上六》:“至於推排,则因其赀产之进退为之升降,三岁而一行之。然当时之弊,或以小民粗有米粟,仅存室庐,凡耕耨刀斧之器,鸡豚犬彘之畜,纤微细琐皆得而籍之。吏视赂之多寡,为物力之低昂。《”宋史·奸臣传四·贾似道》:“后又行推排法, 江 南之地,尺寸皆有税,而民力弊矣。《金史·”张大节传》:“推排 东京路 户籍,人服其平。《元典章·”圣政二·均赋役》:“验其物力,从公推排。”敕令格式

The Form of Imperial Order,宋朝的四种主要法律形式。宋初立法沿用唐时律、令、格、式。据《宋史·刑法志》载,至神宗时,“以律不足以周事情,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以敕,乃更其目曰:敕、令、格、式”。敕出自皇帝而经由中书颁发,具有“丽刑名轻重”、“比事依条断遣”的功能,可随时充修律文。令从正面指令人们应为与不应为,其条文中无刑罚规定,违者按“律”、“敕”中对应条文所规定的刑罚制裁。格规定如何实施令所规定的应为事项等。式

则是规定公私文书的体例模式及名讳语词等的法规。

免解进士

宋 代免解之制,或准一次免解,或永远(一生)免解。进士科或武举举人获得永远免解者,称“免解进士”。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举人》自注:“ 宋 时亦有不须再试而送南宫者,谓之免解进士。”

府州军监

府州军监是宋代地方政区。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逐步取消节镇兼领支郡﹐使各州直属京师﹐向皇帝奏事。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尽罢天下节镇所领支郡﹐从此全国诸州直辖于中央。州的长官称知州事﹐简称知州。又设通判﹑大州两员﹐其馀一员﹐不及万户者不置﹐广南小州有试秩充通判兼知州者﹐与知州均理一州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之政﹐而且“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罢守本官

宋朝官与职是分开得,本官代表所享有的待遇俸禄,职则是所受的差遣也就是实际所从事的事,罢守本官,我估计是免去差遣,只包留本官。 帅漕宪仓

宋各路置安抚司掌军事与民政,简称帅司;转运司掌财赋予转运,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司法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简称仓司。帅、宪、仓长官仅一人,分为安抚使、提点刑狱公事与提举常平司;漕则一路或有二三人,转运使、围运盒 使与转运判官皆简称为漕。四司设置先后不一,废置不常,南宋方成定制。四司又皆有监察官吏之权,总称监司。

家讳

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与“国讳”相对,也叫“私讳”。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

六丁兵

所谓六丁兵是西魏北周汉族充兵的丁兵制的一种,即六丁为一组,轮番上役,每年每丁服役二月,六丁兵由均田民充当,凡是杂任役及有官职的不当六丁兵。

是南北朝庾信作品,是作者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文字真实、凄惋而深刻。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 并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 统万城

今俗称白城子,位于中国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北端和内蒙古乌审旗南纳林河乡的交界处,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无定河北岸流沙之中。

为五胡十六国时期铁弗首领赫连勃勃于413年驱使10万民众用6年时间改筑汉代奢延城而成。匈奴没有文字和建筑城池的习惯,此处是匈奴在世界上唯一的遗迹。

亦称关陇六镇集团或六镇胡汉关陇集团,陈寅恪所提出的学说,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权的特点。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最早源自宇文泰的八柱国,由北魏六镇武将、代北武川镇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豪族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所组成。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武则天掌权以后,开始瓦解关陇集团,崇尚进士文词之科,使文武分家。到唐玄宗时关中本位政策破坏已尽,地方势力兴起,唐室也从此衰落。

魏征

(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永贞内禅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人联合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裴钧等人的力量,迫使唐顺宗立李淳(李纯)为太子,八月又禅位于李纯,是为唐宪宗,改元永贞,史称“永贞内禅”。永贞内禅的结果使得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一百四十六天内发生的“永贞革新”全盘被推翻。

回造纳布

是隋唐北方经济复苏粮食供应可以自主,叫江南把缴交的粮食租折换成布缴交(比较好运输)

上佐

部下属官的通称。《晋书·王舒传》:“ 明帝 之为东中郎将,妙选上佐,以 舒 为司马。”《通典·职官十五》“ 大唐 州府佐吏与 隋 制同,有别驾,长史、司马一人”原注:“大都督府司马,有左右二员,凡别驾、长史、司马通谓之上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宰相拟上州司马,帝曰:‘上佐乃士人所处,资望甚优,亦不可轻授,此辈但当於乐部迁转耳。’”

白直

两晋南北朝时在官当值无月薪的小吏。后泛指官府额外吏役。

制授告身制

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效仿唐朝制定的识别各级官员品位高低的制度。告身,藏文称“艺仓”、“艺仓周”,是以玉、金、颇罗弥(金涂银或金饰银上)、银、铜、铁6种物质制成的章饰挂在臂前,用以区别官吏的贵贱高下。

过门下

是唐代铨选制度的过程之一(吏部选人很烦的啦,先是神马“颁格发解”,然后是“检核解状”,“三铨三注”,再是“过官给符”,当然这是六品以下,五品和五品以上就不是这样选啦,这个就不说啦),门下省要对吏部授官名单进行审核,这个过程就叫“过门下”(也叫“过官”,不能过的就叫“退量”,你想啊,保送北大的面试也要先审核材料不是?审核通不过那还玩什么呀)。门下过官之后才向皇帝申奏。

“大谷给田文书”。

“大谷”指的是日本探险家大谷光瑞,他组织的“大谷探险队”(清末西方列强中唯一一个以个人财力支持的西域探险队,同时期的还有斯文赫定、斯坦因、克莱门兹、伯希和领导的各国探险队)对敦煌、吐鲁番等地进行考察,发现和购得了一些敦煌写卷,但主要成果在于其发现的“唐朝给田文书”(类似于后来的地契凭证之类,另外还有退田、欠田等文书)。

三考 :

1 .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

2.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

3.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

4、三考是古代的考试制度,为三年考一回,九年考三回叫三考。

5、官吏考绩制度。三年一考,九年三考,按结果决定升降奖惩。汉以后,各朝一般均采三考制。

大同与小康

大同是以道德为基础自觉形成的秩序社会,小康是以利益分配和礼仪为基础强制形成的秩序社会,两者都以“天下”观念为旨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已知世界的统一”。 租界

租界是帝国主义强迫我国划出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定区域。《虎门条约》规定英人可在中国通商口岸租地建屋。1845年上海领事巴富尔强迫地方官议定土地章程,在上海划定区域作为英国人居留地。这是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开端。以后的租界多以此为蓝本。租界在名义上其领土仍属出租国,并且自身不具备治外法权的属性。但历史上租界使用国均是借由本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公民领事裁判权。租界的行政自治权限制了租让国在其区域内行使行政权,部分租界甚至还有立法权限。租界是外国侵略者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据点,被称为“国中之国”。

历史上中国租界内的商业活动对拉动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传播近代民主、科学文化,提供宗教信仰和政治宣传起到了很大作用,部分租界内公共设施完善,治安相对平稳,为部分政治流亡者提供庇护。二战期间,帝国主义宣布放弃租界特权,但实际上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取消。

合挥

合挥是太平天国的结婚证书,由于上面印有龙凤图案,故称"龙凤合挥"。合挥上写有男女双方的姓名、年龄和籍贯,男的还写有本人的职位、入营年月和地址。女的名字上写有"配妻"二字。合挥表明了太平天国婚姻制度的严肃性。

“上打洋人下打官”

1900年5、6月,义和团传入内蒙古昭乌达盟南部和哲里木盟,后迅速发展,草原各部掀起反洋教斗争。7月,各地义和团攻占教堂,焚烧教会设施,并处死凶犯石俭生以及庇护他的外国助教韩默理,其中伊盟各旗反洋教群众攻打城川等地教堂时,蒙古王公派兵镇压,义和团遂提出“上打洋人下打官”的口号,同中外反动势力展开激战,后来教堂请求俄国军队保护,血腥镇压反洋教的群众。该口号不仅体现了内蒙古各地人民反封反帝的要求,也喊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的心声,比“扶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对于国内形势认识的更加清楚。

《二十世纪大舞台》(华中师范大学2002)

1904年,柳亚子、陈去病创办我国最早的专业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在柳亚子《刊词》和陈去病的《论戏剧之有益》等文里,重视戏剧,主张革新戏剧。首先是剧本问题,要编演有利革命的历史剧和时事剧。其次,改革语言和表演艺术。时事新剧和历史新剧在京剧舞台上流行。“剧班第一革命巨子”汪笑侬是倡导者。但在编演时事新剧时,产生新内容和旧形式的矛盾。

“赛先生”(华中师范大学2001)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之一,由科学的英译“science”的首字母而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号召青年“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向封建思想作斗争。在“人权”与“科学”基础上,发展为“民主(democracy)”与“科学(science)”。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科学精神,反对迷信。陈独秀号召人们用科学态度来对待传统,破除迷信。鲁迅宣传科学思想,主张用“科学”医治思想上愚昧的病。

“德先生”(华中师范大学2002)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之一,由民主的英译“democracy”的首字母而来。民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1916年2月,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指出中国欲生存,必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1916年5月,李大钊发表《民彝与政治》,指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湘江评论》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国内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大量涌现,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等人在长沙创建《湘江评论》。在创刊宣言中,毛泽东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他在宣言中力主革命,宣传最新思潮,深受读者欢迎。该刊被李大钊称为是全国最有份量、见解最深的刊物。8月上旬,军阀张敬尧派军警查封了《湘江评论》。

古德诺(南京大学2003)

美国政治学家,1913年来中国,随后即被安排在隶属于总统府的法制局工作,正式开始涉足中国政治。他认为中国有帝制的传统,民族主义的观念不像西方那样强烈,所以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巩固国家政权,以取代当时存在的那种各省军阀割据的松散局面,正符合了袁世凯的追求独裁统治的意愿。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在报上发表了一篇名噪一时的文章《共和与君主论》,鼓吹中国宜实行君主制,对帝制运动产生了推波助澜的舆论效果。

西南大后方(华中师范大学2004)

抗战大后方即是抗日战争时期支持和支援对日作战的后方战略基地。抗战时期的西南大后方,包括今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在内的广大地区。西南大后方是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沿江工业内迁而初步奠定的。伴随着国民政府的西迁,战区工厂、文化教育也随之西迁。抗战中心向西南的转移和西南大后方的开发,促进了西南后方经济的开发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长期抗战的物质基础,打破了日本以占领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迫使中国经济崩溃而败降的幻想。

鲍罗廷(武汉大学2001) 1923~1927年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和苏联驻中国国民党代表、国民政府高等顾问。俄罗斯人。1923年秋来中国,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苏联驻广州革命政府代表,并被孙中山聘为国民党的组织教练员,其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高等顾问等职。他提出改组国民党的具体计划,推动了国民党的改组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1月协助起草国民党一大宣言和,帮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高等顾问。1926年,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鲍罗廷对蒋采取妥协迁就的态度。12月随国民政府北迁至武汉,支持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对蒋介石采取的制裁措施。同时支持人民群众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但压制农民运动。蒋介石反共清党后,对鲍罗廷等发出通

度田

东汉初年光武帝为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与劳动力的控制,增加政府租税与赋役收入而采取的政策。建武十五年(39),汉光武帝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名为“度田”。州郡官吏多为豪强地主,不愿如实丈量土地,呈报户口,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对河南、南阳地区那些“近臣”和“帝亲”的豪强地主,度田官更是不敢对之度田。一般豪强地主,也凭借财势与度田官相勾结,大量隐瞒土地。度田官则借度田之名蹂躏百姓,不仅丈量农民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都丈量在内,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引起农民的反抗。汉光武帝知悉度田不实的情况后,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10余人,皆下狱处死,并重申严格检查田亩和人口。这更引起豪强地主的普遍不满,“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予东汉王朝以极大威胁。面对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抗,光武帝采取镇压与安抚并用的手段,把捕到的作乱首领人物迁往他郡,“赋田授廪”,切断他们与原所在郡的联系。经过度田事件后,郡国大姓的抗衡平静下来。度田在形式上也成为东汉朝廷的定制,然仅由郡县官吏岁时“按比”,其效果不可与建武年间度田同日而语。度田事件表明,东汉政权建立伊始,各地豪族、郡国大姓势力即十分强大。

汪精卫

(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

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其夫人为陈璧君。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

“二府”为枢密院、政事堂;“三司”为度支、户部、盐铁。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是中央的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把均实行政权从宰相的手中分出来,设立枢密院,掌握全国军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权”,号称“二府”。枢密使和宰相的职权平等,凡军机要务,宰相无权过问。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政权。二府是宋朝在唐朝政事堂的基础上所作的改进,使得政权和军事权的分离,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这些措施使得军、政、财三权分立,互不统属,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北京大学1995)

1919年5月18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文章反对巴黎和会对于山东问题的决定,抨击搞秘密外交的政府是“强盗政府”,提出“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的口号,给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指明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的方向。 唐才常

唐才常(1867~1900)字伯平,号佛尘,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领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贡生,与谭嗣同时称长沙时务学堂教习中的“浏阳二杰”,戊戌政变后,去日本、南洋集资,回沪后创“自立会”,旋于汉口谋发动自立军起义,事泄被捕,后被张之洞杀害。有《唐才常集》。

《校颁庐抗议》

冯桂芬在1861年写成的《校颁庐抗议》一系列政论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他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因此,对西方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他的洋务指导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来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

托忒克.端方

端方(1861—1911)满洲正白旗人。满族。初为道员、按察使。戊戌时被光绪帝任命为农工商局督办。政变后,因荣禄庇护得免议罪。后历任陕西、江苏、湖北等省巡抚,署湖广、两江总督。1905年奉派出洋考察宪政。次年任两江总督。1909年任直隶总督,不久被

万斯同

万斯同(1638年~1702年)清初著名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汉族,浙江鄞州人,师事黄宗羲。康熙间荐博学鸿词科,不就。精史学,以布衣参与编修《明史》,前后十九年,不署衔,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

支移和折变

支移,宋赋税的输纳方式。送纳赋税有固定处所,而以有余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支移远近以户等高下而定。宋哲宗是,山西分三等,乡村第一、二等户三百里,第三、四户二百里。若非期限紧迫或战争急需,允许人户纳脚钱以免支移,成为变相加税。脚钱亦按等征收,且不断增重,甚至与正税相当。也有既不免支移,仍须添纳脚钱的。

折变,宋赋税输纳方式,后成为变加税名。征科赋税有固定物品,而一时所需,则变而取之,谓之折变。折变按规定用平估,使其值轻重相当,实际上却往往增取其值;折变物色数额,按规定,须于起纳前半年(后改为九十日)揭榜晓示,实际上却往往临时变更,反复扭折。结果,税户于常规之外,或增五七倍之赋。南宋时,以税钱折麦,以苗米折糯,相当普通。以银折纳的地区,也有扩大。

侯伯公(西周)

三个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960 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 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 年, 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 979 年灭北汉, 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正统中原王朝;十国是指前蜀、后 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 “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上为五代十国本身,广义 上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北魏孝文帝 魏孝文帝拓

跋宏(467 年 10 月 13 日-499 年 4 月 26 日),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 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初姓拓跋,后改姓元。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 5 岁,公元 490 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 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 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 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 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 艺文志》将战 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 歆在《七略· 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班 匠银 明制,手工工匠均入匠籍,分住坐和轮班两种。住坐匠为附籍于京师及附近地区 者,每月需服役 10 天。轮班匠则住于原籍。每三年需服役 1 次,每次不超过 3 个月。 其余时间归自己支配。服役期间劳役繁重,刻剥严酷,工匠不堪忍受。有不少工匠逃 亡。为缓和矛盾,满足朝廷的赋役需要,明宪宗于成化二十一年( 1485),规定轮班 匠可输钱代役。每月,南方匠人出白银 9 钱,北方匠人出白银 6 钱。不愿出钱者,仍 归当班。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世宗规定,班匠服役,一律改为征银,不准工匠 自赴京城服役。征银按 4 年一班的旧制规定,每人每班征银一两八钱,分 4 年征缴, 每人每年征银四钱五分。此制实行后,班匠通过输银代役,基本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 为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而住坐匠直至明末仍不得输银代 役。 玄学 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繁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哲学思潮。 其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即宇宙最终存在的根据问题﹐亦即本体论的问题。“玄”指无

形无名的“道”,由于魏晋玄学奉《老子》、《庄子》、《周易》为经典,注重形而上的“有无之辨”,故从南朝开始,后人以“玄学”称谓这一学派。

训政时期

孙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

孙中山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三个时期,主张在训政时期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运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一省之内全部县实现自治时,即可结束训政,进入宪政时期。

1928年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名曰加强中央统治,实为排除异己,建立独裁统治。所谓“训政”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1931年5月12日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会议”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从1931年公布到1948年5月举行“国民大会”后结束,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共施行十八年。

《新人口论》

是马寅初1955年根据在浙江、上海等地进行的人口调查和中国的国情总结出来的科学预见。马寅初于1957年4月,在北京大学大饭厅就人口问题发表首次演讲,题为《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这年6月,马寅初将自己的演讲整理成文,作为一项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并于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宁都起义

1931年(民国二十年)12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民党第26路军的1.7万余名官兵毅然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掉转枪口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使红一方面军由4万余人一下子猛增到6万人。宁都起义是国民党中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正规军第一次大部队在战场上起义投向红军的行动,对后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彭湃

(1896-1929)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广东海丰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海丰从事农民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一、五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1927年领导海陆丰农民起义,在海陆丰建立全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曾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农委书记。1929年8月在上海被捕遇害。遗著编为《彭湃文集》。 向导周报 The Guide Weekly

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

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英国浸礼会尽管成立于1792年,但是直到1859年才到中国来传教。

这一组织主要在山东、山西、陕西三个传教区开展工作。李提摩太在1870年来到中国,最初他在山东、东北一带传教。1876年,山东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于是李提摩太就到处为灾民募集救灾物款,并邀请了几位助手帮助他。1878年,山西也发生了灾荒。李提摩太就又到山西救灾,并在太原开始传教,为在山西传教打下了基础。在李提摩太的传教活动中,他和许多政府官员都有较深的联系,如李鸿章、张之洞等,还与一些有影响的人物都有交往,如康有为、孙中山等。1890年,李提摩太开始主持基督教组织广学会的工作。在此期间,他主持翻译了一些著名书籍,这些著作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都很大。李提摩太的传教方式类似于利马窦的做法,被称为“李提摩太模式”。其主要方法是,以介绍西方文化来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在必要时,与中国的宗教和文化妥协。李提摩太的方式,对中国以后的维新运动有很大影响。

幼童留美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台湾民主国

为1895年5月25日起短暂成立于台湾的一个共和国政体。起因于甲午战争战败,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为免于被割让,丘逢甲倡议建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台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丘逢甲为副总统,台湾第一大地主林维源任议长,改元“永清”。铸印“民主国之宝印”,制蓝地黄虎国旗。唐景嵩内渡中国大陆。同年6月下旬,民主国余众又在台南拥立大将军刘永福为民主国第二任总统。同年10月19日,刘永福总统兵败内渡;两日后台南陷落,台湾民主国因而灭亡,存在时间仅150天。

人民解放军宣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于1947年10月10日公布的政治宣言。亦称《双十宣言》。毛泽东起草﹐朱德﹑彭德怀署名。刊於当日《人民日报》﹐後收入《毛泽东选集》。 1947年月 7月﹐全国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度﹐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为了动员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加倍努力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宣言》分析了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重申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目的“是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并提出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惩办内战罪犯﹔实行人民民主制度﹔肃清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治﹔没收官僚资本﹐发展民族工商业﹔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承认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的权利﹔废除一切卖国条约等八项基本政策。

《宣言》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

黄土岭战役

八路军与日军在雁宿崖与黄土岭的一次战斗。从1939年11月3日开始,7日结束。战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雁宿崖地区展开,八路军共歼灭日军600余人;第二阶段在黄土岭地区展开,共歼灭日军900余人,击毙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黄土岭战斗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阿部规秀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在日本朝野引起巨大震动,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信心。

土地革命

(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壬戌学制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又称新学制或者六三三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 《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简称“西北联大”或“联大”,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从合到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oo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