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 但愿人长久

更新时间:2024-07-11 22: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但愿人长久

教材分析:

《但愿人长久》一课描写了中秋夜苏轼客居密州,见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而思念弟弟苏辙,思念之情无法派遣,转而埋怨月亮“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但苏轼终究是豁达之人,转念明白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道理。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楚,语言浅显易懂,将苏轼创作《水调歌头》一词的情形及其心境交待得非常清楚。课文结合《水调歌头》来描写,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该词的意思。在写法上,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 2. 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9月7日 (6)

课时目标:

1.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初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 二、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 宋朝有位伟大的诗人,叫苏轼。他写了一篇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其中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可谓是千古绝唱。

3. 板书:但愿人长久,指名朗读,指导读题。读了文章的题目后,从这篇文章中,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已知进行导入,自然过渡到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并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整体感知,走近文本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 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朗读,相机正音,注意多音字“埋”。

(2) 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完文

章。

3.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天晚上,苏轼的心情怎样?(苏轼一开始心情并不好,思念他的弟弟。后来埋怨起月亮来了,最后又宽慰了许多。) 4. 组织填空,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一天苏轼看到 ,便 弟弟而心绪不宁。他看着圆圆的月亮,不禁 起来。但他转念又想人生本就有悲有欢,有离有合的,于是心里又 了许多。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读生字,初步读通课文后,教师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思考所读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将文章的一条脉络清晰地梳理出来了。) 四、合作探究,走进文本

1. 指导学生根据“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线索,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1-3) 二(4) 三(5-6)

2.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并理解词语。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的情景,并理解“心绪不宁”的意思。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的意思。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上好语文课,应该追求本真自然的教学。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联系文本内容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从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五、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一)指导书写。

“隐”字笔画较多,要注意笔顺和字的结构。 “悲”字由“非”“心”两字组成,要注意上大下小。

(二)布置作业。

1.认真完成《习字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查阅并背诵《水调歌头》。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和作业,让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并能再次熟悉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9月8日(7) 课时目标:

1.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2. 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 指导学生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 二、复习导入,走进文本

1.中秋之夜,苏轼的心情经历了哪几个过程?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

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来研究体会。

(设计意图: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三、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一)体悟“心绪不宁”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自读1-3节,找出其中的原因。

3.学生交流:苏轼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

引导学生探究苏轼思念弟弟的原因。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 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 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4.引说: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5. 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1.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呢?指名朗读第4小节。 2. 学生交流: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3.指导看图: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4. 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5.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三)体悟“宽慰”

1. 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 交流讨论:

⑴ 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 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联系上文说说它的意思。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

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齐读第5小节。

6.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7.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

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 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8. 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9. 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四、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出示词文,师范读《水调歌头》全文。

2.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轼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3. 小组讨论,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设计意图: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但愿人长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但愿人长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o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