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险峰版外国文学欧美卷笔记整理

更新时间:2024-01-09 19: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章 18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启蒙运动 二、欧洲文学 (一)、主要类型 1.启蒙文学(主体)

a.特征:强烈的政治性;充分的民主性;明确的目的性。

b.打破古典主义的垄断,推动了文学多样化发展,文学门类丰富齐全,还创造引入了多种新文体,如哲理小说、书信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和正剧等。 c.古典主义的发展:英国自弥尔顿以来出现蒲柏,德国歌德席勒的创作确立了魏玛古典主义在德国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俄国古典主义发展?? 2.伤感主义文学

a.诗歌:墓园诗派 对死亡的无奈、对生死的冥想 b.小说:塞缪尔·理查生、劳伦斯·斯特恩《感伤的旅行》(感伤主义流派名称的来源) 3.哥特小说

对欧美小说和恐怖小说的兴起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二)、各国文学 1.英国文学 小说:

A.丹尼尔·笛福(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鲁滨逊漂流记》 B.乔纳森·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C.塞缪尔·理查生(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开创者) D.劳伦斯·斯特恩 《项狄传》 E.菲尔丁

《弃儿汤姆·琼斯传》(18世纪英国小说总结者和后世英国小说的开创者) 重要因素:身世、隐私、流浪、道德、宽恕、圆满 主要品格:滑稽,对现实的讽刺 诗坛:

继古典主义诗人蒲柏之后,威廉·布莱克、罗伯特·彭斯的创作将欧洲诗歌引向浪漫主义 戏剧:

查得·谢立丹 2.法国文学 A.勒萨日 B.孟德斯鸠

《波斯人信札》 欧洲第一部书信体小说,也是欧洲第一部重要的哲理小说 C.伏尔泰 把哲理小说这一体裁推向高峰

《查第格》 《天真汉》 《老实人》 (最出色的哲理小说,采用流浪汉小说形式) D.德尼·狄德罗 “百科全书派”领袖 法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

哲理小说:《修女》 、 《拉摩的侄儿》 、 《宿命论者雅克》 法国市民悲剧的倡导者和理论家:严肃剧《私生子》 、《家长》 《论戏剧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正剧理论

E.卢梭 F.博马舍

费加罗三部曲 3.德国文学

第一阶段:启蒙运动时期 A.高特舍特

B.莱辛:戏剧评论《汉堡剧评》

戏剧创作《艾米丽亚·迦绿蒂》 第二阶段:狂飙突进运动时期 歌德 席勒

第三阶段:古典时期 歌德 席勒

主要成就就是戏剧创作:《强盗》 、《阴谋与爱情》?? 古典主义美学理论《审美教育书简》 第二节 卢梭

一、社会政治学论著:《社会契约论》 二、最重要的文学作品:

1.哲理小说《爱弥儿》,采用教育小说的形式,为当时法国盛行的哲理小说增添了一种新体裁。

2.文学自传《忏悔录》

3.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

A.内容:由家庭教师圣·普乐和贵族小姐尤丽之间的书信组成。是一部凄婉动人的时代悲剧,歌颂纯洁爱情,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发出反封建反教会的呼声。

B.艺术成就:采用书信体,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对《少年维特的烦恼》产生了有益影响;对自然美景和田园风光进行的细致描写,启迪了浪漫主义重视描绘大自然的风格;借助发生在中世纪的原型人物和故事,真实色彩,反思历史正视现实。 第三节 歌德

一、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1、 地位:狂飙突进时期最重要的德国文学作品,也是第一部获得世界声誉的德国文学

作品

2、 内容:叙述市民青年维特在爱情与事业两方面的挫折与失意。抨击了封建等级制度

对德国青年一代的排挤和破坏,文笔优美感伤,情致细腻真切。

二、1776年,离开魏玛前往意大利,潜心于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研究,逐渐形成古典主义文艺观并恢复创作。

《陶里斯岛的伊菲格尼》 由狂飙突进精神转向古典主义的标志 二、诗剧《浮士德》

1. 取材:德国16世纪的民间传说

2. 结构:分为两部,第一部25常不分幕,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人生经历5个阶段:知识生涯;爱情生涯;政治生涯;艺术生涯;事业生涯 3. 思想:通过知识悲剧和爱情悲剧明确指出,个人的知识追求和爱情生活属于小世界,

唯有投身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活动,个人力量和才华才能尽情施展,才能达到人生真谛。

4. 人物形象:A.浮士德 不断进取、苦苦追求真理的形象,德意志民族的进步力量和

精神的化身。

B.靡菲斯特:与浮士德形成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驱动浮士德不断求索的进程。

第六章 19世纪欧美文学(一):浪漫主义

第一节 概述

一、19世纪初期欧洲社会及主要思潮

工业革命 法国大革命 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 二、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德国

A.早期:耶拿派

B.之后:海德堡派 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民间文学的发掘

C.后期浪漫派:小说家E.T.A.霍夫曼以风格怪诞著称,被视为颓废派神秘主义始祖。政治抒情组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标志他从早期浪漫派转向现实主义。 2.英国

A、诗歌:第一代:“湖畔派诗人”为代表 第二代: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 B、“历史小说之父”司各特 3.法国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宣言 夏多布里昂

缪塞 自传性长篇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乔治·桑 终其一生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印第安娜》 4.俄国及东欧

普希金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将,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 莱蒙托夫 《恶魔》 诗歌基本主题是自由与死亡 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5.美国

华盛顿·欧文 (美国文学之父)和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奠基人 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创造者 亨利·梭罗 《瓦尔登湖》

霍桑 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 麦尔维尔 爱伦·坡

惠特曼《草叶集》 第二节 华兹华斯

一、与柯勒律治合作出版《抒情歌谣集》

二、“自然的歌者”: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并将浪漫主义的一

个主要特征——自然主义个性化为三个独特的标记 A. 强烈的地方意识 B. 如画美 C. 儿童崇拜 三、《丁登寺》

两个重要主题:回归自然,以及对童年时代的回忆 第三节 拜伦

一、《恰尔德·哈恰尔德游记》 二、《唐璜》 三、《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第四节 雨果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

一、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九三年》

二、《克伦威尔·序》论述浪漫主义的两个原则:“怪诞“与“对照” 三、思想特点:强烈的政治性和现实性;人道主义是贯穿始终的主导思想

四、艺术特点:对照手法的运用;追求夸张与怪诞;史诗气质;存在许多闲笔和题外话 五、《巴黎圣母院》 第五节 荷尔德林 第六节 霍夫曼

德国浪漫派晚期的代表人物

著名的长篇小说《魔鬼的万灵药水》 《金罐》现实和幻想的交替具有突发性和多发性,突兀多层的变化为霍夫曼的小说营造了神秘、离奇和恐怖的色彩

叙事方式多样,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多层次结构等手法也成为现代小说常见技巧 作品揭示人性扭曲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已触及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对巴尔扎克、爱伦·坡、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小说影响 第七节 霍桑(1804——1864)

多以新英格兰地区为背景,创作主要分两种类型,清教主义是他思想核心 一、故事或传说,即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 、《 教长的黑面纱》 二、长篇小说:《红字》

第八节 惠特曼(1819——1892) 《草叶集》 :

《我自己的歌》 :对于“我”和“自己”的理解;超验主义、泛神主义、神秘主义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特色

对于美国现代诗歌和诗人的影响 第七章 19世纪欧美文学(二):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艺术特征: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虽不局限于某种体裁,但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繁荣时期,长篇小说空前繁荣。 三、各国现实主义文学 1.法国

A.二三十年代,率先提出蕴含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主张,并在创作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司汤达《红与黑》 ,法国现实主义诞生的标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新的高峰

B.50年代开始,趋向科学式的冷静。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这一趋向的典范;小仲马《茶花女》 ,人道主义的温情关怀;都德《小东西》 ;莫泊桑短篇小说 C.19世纪中后期,巴黎公社文学 2.英国

相对温和,带有改良色彩

A. 产生于30年代,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狄更斯;萨克雷《名利场》 ,英国现实主义

文学中批判意识最强的作家;勃朗特姐妹,夏绿蒂《简·爱》,艾米莉《呼啸山庄》 。 B.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宪章派诗歌。 C. 70年代,哈代、萧伯纳、高尔斯华绥。 3.俄国

批判锋芒直指农奴制度

A.30年代:开拓者普希金、莱蒙托夫;俄国现实主义传统的确立者果戈理《死魂灵》 。 B.五六十年代:冈察洛夫《奥勃罗摩夫》 ;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奥斯特洛夫斯基。

C.60-80年代,俄国现实主义达到高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双峰并峙;谢德林《戈洛夫略夫一家》 ;契诃夫短篇小说。 4美国

80年代才真正开始

A.50年代废奴文学奠基,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B.马克·吐温,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代表,成名作《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 、代表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其它短篇小说;亨利·詹姆斯,开美国心理分析小说先河;诺里斯《章鱼》 ;斯蒂芬·克莱恩;欧·亨利短篇小说。 C.世纪之交: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5.欧洲其他国家

德国 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波兰 显克微支《你往何处去》 丹麦 安徒生,童话 挪威 易卜生

第二节 司汤达(1783-1842)

一、生平:1799供职于拿破仑作战部队,1802年离开部队到巴黎学习,1806随拿破仑征

战欧亚大陆,1814年大革命失败开始漂泊,1817“司汤达综合症”,1821遭驱逐重返巴黎,1842年因脑溢血逝世。

二、作品:文论《拉辛与莎士比亚》是与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论争之作,法国现实主义理

论的奠基之作;《红与黑》现实主义的杰作;《巴马修道院》 。反映风云激荡时代及其极端的唯我主义。生前文名落寞。 三、《红与黑》

内容 书名的象征 小说的历史真实感 于连的形象 爱情的描写以及他的爱情观艺术特色 心理描写

第三节 巴尔扎克(1799-1850)

一.生平:学习法律,但希望以文学获取成功和荣誉,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出版、投资等事业均以失败告终,只能以创作还债,但也正因此成就了不朽功业 二.创作阶段:A.1829-1834,《人间喜剧》的酝酿阶段。绝大多数中短篇小说的创作,《驴皮记》 ,《欧也妮·葛朗台》标志他的创作趋于成熟。 B.第二个创作阶段,以《高老头》(1835)的问世为标志。 C.1842-1850,《人间喜剧》的补充深化阶段。 三.《人间喜剧》 1.三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前者为后者的基础,螺旋上升。 2.“人物再现法”:同一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在不同小说中展现不同时期的经历及不同侧面,共同构成社会整体。

3.《高老头》的主要内容,典型环境描写

三、《荒原》 1.全诗分为《死者葬仪》 、《对弈》 、《火诫》 、《水里的死亡》 、《雷霆的话》五个部分,形式复杂、思想深邃、典故很多,诗中戏剧性独白、拼贴、蒙太奇等现代主义手法容易让读者感到全诗内容散乱、缺乏中心人物、不知所云。

2.时空错乱、人物繁杂是该诗的另一大特色。将过去和现在、神话和现实、宗教和世俗联系起来,达到新的秩序和统一。

3.出色地体现了他在文学评论中强调的“传统”、“秩序”和“非个人化”主张。 四、其他

1.出色理论家,在批评界有很高地位,第一本文集《圣林》

2.晚期从先锋转为保守,最后成为上帝的歌者。既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开山人物,又支持保守的古典主义。

第五节 乔伊斯(1882-1941)

一、生平: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半生贫困,晚年境况有所改变但疾病缠身。

二、创作历程:怀着对所处环境的强烈不满开始文学生涯,《都柏林》、自传体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声称自己的写作是要在自己的心灵熔炉中铸造一个民族尚未造就的良心;20世纪初,进行小说创作革新实验,使用现代文学的标志性手法----意识流:短句、意识流语体、杂糅艺术。 三、《尤利西斯》

1.全书3部18章,行动发生在一天之内,每章一小时 2.三个主要人物:布鲁姆、莫莉、斯蒂芬·迪达勒斯人物形象分析

3.与过去伟大的作品形成对应和比照:布、莫、斯分别对应《奥德赛》中奥德西斯(尤利西斯)、其妻帕涅罗帕、其子忒勒马科斯,反传统、反英雄,借古讽今,凸显都市现代人的寂寞与失望、空虑渺小,揭示人们内心孤寂悲哀、空虚失落和恐惧,同时展现爱尔兰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矛盾和危机;结构上的双重映射,A、以易卜生《培尔·金特》为蓝本结构布鲁姆的漫游,B、与《奥德赛》情节相平行的结构,把布鲁姆在都柏林一天的活动与尤利西斯在海上漂泊十年相比拟。

4.现代主义技巧运用最集中、丰富、成熟。调用意识流、戏仿、玩笑以及其他几乎所有文学技巧。

5.丰富庞杂的语汇和文体。

6.地位:是20世纪文学中以小说形式创造的杰出的现代史诗。 第六节 里克尔(1875-1926)

一、生平:后期象征派诗歌大家。父母离异,由母亲扶养成人。

二、创作历程:1.布拉格大学与两次俄国之行,俄国是他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重要驿站,短

篇小说集《亲爱的上帝及其他》和《旗手克里斯托弗·里克尔的爱与死之歌》

2.1902-1914,主要生活在巴黎。诗集《祈祷书》 ,精神过渡的痕迹;日记体《布里格记事》 ,旨在处理大城市给敏感诗人带来的惊骇和冲击,德语现代派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也被当成存在主义的代表作;,“事物诗”阶段,仍只是艺术实现的中间阶段,最终要通向物我、神人、古今、生死交融的“世界内在空间”。

3.1921年,迁入瑞士南部一座古堡,完成《杜伊诺哀歌》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 ,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 第七节 卡夫卡(1883-1924)

一、生平: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生活在一战中的末日感的氛围中,父亲的专制性格、刻板的工作、病弱的身体、失败的婚姻和犹

太身份给他各方面的负面因素,写作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救赎。 二、创作:早期作品《观察》,汇集他1903-1911年间创作的片段式小说;1912年短篇小说《判决》一挥而就,宣告卡夫卡式风格的确立,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变形记》、《在流刑地》、《乡村医生》、《地洞》等;长篇小说《美国》、《诉讼》、《城堡》,三部长篇均未完成,体现卡夫卡式的艰难与悖谬;日记和书信,《致密伦娜情书》和长信《致父亲》。

三、常有的情节模式:面目不清、来历不明的主人公进入具有敌意的世界,想证明自己,试图安居乐业,但敌意的世界总是不接受他,最终主人公放弃努力,或者接受惩罚。 四、现代人的异化处境。

五、原型式母题:反抗与惩罚;寻求与发现;目的与道路 六、艺术特色:自传性;象征和寓言;悖谬与荒诞;多义性 七、《变形记》

第八节 布莱希特(1898-1956) 一、生平: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

二、史诗剧理论:“非亚里士多德戏剧”,关键方法是陌生化效果,唤醒对熟视无睹之物的

认识兴趣。

三、从题材上面分为四类:1.严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丑陋的异化状态,《在大都会的漩涡》 、

《三角钱歌剧》等;2.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关注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批判剥削社会,讴歌劳动人民,《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 、《四川好人》 、《高加索灰阑记》 ;3.批判资本主义战争以及德国法西斯的荒唐与残暴,《圆头党和尖头党》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4.为回应现实某个重大问题而创作的旨趣深远的历史剧或改编剧,《伽利略传》批判教会权威对真理的扼杀,深刻展现现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纠葛。

四、戏剧特点:大都是正剧和喜剧,没有传统的悲剧;选材上偏爱具有重大影响、时效性的

社会题材和历史题材;史诗剧往往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情节,也不设计情节曲线,几乎没有全剧性的高潮;为追求陌生化效果,有意打破剧情完整性,不时插入合唱或歌曲,甚至直接向观众发表议论,使观众不进入情感共鸣而能够主动置身事外。 第九节 福克纳(1897-1960)

一、生平: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一个名门望族。

二、创作历程:第一部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 、第二部小说《蚊群》 ,都表达了当代人

失落感、异化感、末世感和虚无思想;从第三部小说《萨托利斯》 ,开始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为地理环境,创造系列小说,《喧哗与骚动》成为其世系小说成功的标志。 三、作品中蕴含的南方文化传统:1.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2.家族、亲缘和社区观念;3.

向后看的历史观 四、思想内涵:1.对南方文化中请教主义观念造成的心灵毒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2.揭示了

南方深刻的内部矛盾及道德情感混乱在南方世家衰败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3.普遍意义上揭示的西方社会中人性的扭曲与异化、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自我身份的疑惧和现代社会物质主义的反感以及对于爱、友谊、英雄气概等传统价值的向往。

五、叙述方式和结构形式:1.多种叙事角;2.善于挖掘、表现内心世界,通过描述人物内心

活动塑造人物;3.蔓延繁复的长句是其文风的一个显著特点。 六、《喧哗与骚动》

1. 以20世纪初的美国南方为背景,讲述约克纳帕塔法县康普森家族的变迁。 2. 四部分:“班吉部分”、“昆丁部分”、“杰生部分”、“迪尔西部分” 3. 叙述角:前三部分用第一人称“我”的叙事方式,第四部分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 4. 故事、人物和结构与基督受难构成平行、影射和反讽关系 第十节 布尔加科夫(1891-1940)

一、生平:出生于基辅神学院教授家庭,大学学医,后弃医从文。 二、创作成就:

1. 小说:A.组成“莫斯科故事”的三部中篇小说《恶魔记》 、《孽卵》 、《狗心》荒

诞现实主义手法

B.长篇小说《白卫军》 既体现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也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中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

《大师与玛格丽特》

2. 先后创作14部戏剧:《图尔宾一家的日子》 、《佐伊卡的住宅》 、《火红的岛屿》 、

《逃亡》 。浓缩反映现实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揭示出“知识分子和革命”、“艺术和权力”、“作家和政权”的关系等主题。

三、《大师与玛格丽特》

1.内容:小说由20世纪30年代莫斯科的现实生活和两千年前耶路撒冷的神话故事两条线索、两个板块合成。

2.三个时空世界:历史时空、神话时空、现实时空

3.多种题材、体裁、手法表现的综合体,呈现出高度的互文性 第十一节 肖霍洛夫(1905-1984)

一、生平:生于顿河屯州普通店员家庭,上过四年中学,一直艰苦自学,一生大部分时光站在顿河草原度过。唯一一个获列宁文学奖、斯大林文学奖,又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被东西方两个世界共同承的作家。

二、创作:始于《顿河故事》 ,其顿河哥萨克题材的作品直接影响了50年代以来苏联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农村小说的形成和发展,“一个人的遭遇”开创了“战壕真实派”;《静静的顿河》更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的经典,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 三、《静静的顿河》 四部八卷的现代史诗 1.是一部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的悲剧性史诗,集中展现了苏联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顿河哥萨克人的苦难历程。

2.人道主义哲学实质:世界生生不息,生活还在继续。

3.自然描写占很大部分,对人物行为或者事件发展起到暗示作用。

第十章 20世纪后期欧美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萨特(1905—1980)

一、生平:出生于巴黎中产阶级家庭,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结识波伏娃,通过雷蒙·阿隆对于现象学的介绍决定去德国拜会胡塞尔,1933年在柏林学院研读胡塞尔现象学,并撰写相关论文。

二、创作历程:1.1938年《恶心》是关于“偶然性”的小说,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2.1939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墙》

3.《存在与虚无》出版,标志其“存在主义”思想的成熟

4.1945年创作三卷本小说《自由之路》 ,是他存在主义思想的典型表现 5.戏剧创作:《禁闭》 、《苍蝇》 、《恭顺的妓女》 、《肮脏的手》 、《魔鬼与上帝》

6.战后针织倾向转变,演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出版《什么是文学》提出“介入文学”的主张;1963年自传《词语》 ,从政治哲学说教返回文学艺术创作。 第三节 贝克特

一、生平:出身都柏林犹太家庭 二、创作历程:1.早期集中于文学评论和小说:《莫菲》 、《瓦特》 、小说三部曲《莫洛伊》 、《马洛纳之死》 和《无名者》 。一场精神探索和艺术方法上的双重实验。 2.戏剧:1953《等待戈多》(开始投入戏剧创作)等待未果的绝境,角色的象征隐喻色彩;《终局》走投无路的痛苦;《美好的日子》

贝克特的文学创作体现出直面生存困境的勇气和承担残酷局面的决心 第四节 罗伯-格里耶(1922—2008) 一、生平:出生于法国。 二、创作:1.小说:《橡皮》 、《窥视者》 、《嫉妒》 、《在迷宫中》

2.电影:60年代从小说转向到电影,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先后编导《不朽的女人》 、《欲念浮动》 、《玩火》 、《美丽囚徒》 、《格拉迪瓦找您》等 三、特色:1.“空缺”理论:《橡皮》中华莱士之前寻找父亲的经历,与《俄狄浦斯王》的关联;《窥视者》中奥莱特的信息空缺、马蒂亚斯一小时的空缺等。 2.“物化”理论:《嫉妒》中的旁观者,主要策略之一是物的属性通过物自身显现,而排斥逻辑性。

3.擅长以形象组织故事的叙事。 第五节 杜拉斯(1914—1996)

一、生平:出生于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1932年回到法国。 二、写作

㈠、小说:1.早期,明显的现实主义特点,《厚颜无耻的人》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直布罗陀水手》等

2.1955年《广场》转折,其后创作《劳儿之劫》 、《爱》 、《英国情人》等 3.1984《情人》又一转折,其后作品多是旧作改写或是自己经历的一再渲染,《中国北方的情人》 、《物质生活》等

㈡戏剧和电影:1959年剧本《广岛之恋》 ,极力打破影像控制《恒河女人》 、《印度之歌》 、试图拍摄声音言语的电影《卡车》 ,1981年拍出没有画面的《大西洋人》 三、《劳儿之劫》P330

第六节 博尔赫斯(1899—1986)

一、生平: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日内瓦—西班牙—布宜诺斯艾利斯。1955年被任命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 二、创作

1.短篇小说:小说集《恶棍列传》 、《小径分叉的花园》 、《杜撰集》和《阿莱夫》 2.诗集:《诗人》 、《铁币》 、《夜晚的故事》 、《天数》等

三、创作重要特点:民族性、艺术表现、哲性玄思( 《巴比伦彩票》 )和叙事氛围(叙事中的戏剧性) 四、“博尔赫斯式”:为传统的“奇幻体”小说赋予浓厚的玄学哲思(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艾柯被称为“文学哲学家”) 《小径分叉的花园》

第七节 纳博科夫(1899—1977)

一、生平:出生于俄国,流亡德国,迁居巴黎,移居美国,1966年定居瑞士。

二、创作

㈠俄语创作时期(1925—1939):主要包括《玛丽》 、《防守》 、《荣誉》 、《天赋》(向祖国和文学传统致敬,暗示转向的打算)等8部小说 ㈡英语创作时期(1940—1977):《洛丽塔》 、《普宁》 、《微暗的火》 、《庶出的标志》等8部作品 三、《洛丽塔》挑战小说主题的禁区 四、《微暗的火》创新小说形式

第八节 索尔仁尼琴(1918—2008)

一、生平: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物理系,亲历战争、流放和驱逐,1994年返回俄罗斯。 二、创作:1.“劳改营文学”开创者:1962年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2.短篇小说《马特廖娜的家》(使他成为俄罗斯文学“农村题材的奠基人之一)、《科切托夫车站上发生的一件事》 、《为了事业的利益》等

3.长篇小说《癌症楼》 、《第一圈》 、《古拉格群岛》 、《红轮》等

三、重要作品

《癌症楼》 象征 隐喻 多声部 《第一圈》名称来自《神曲》

《古拉格群岛》 对苏联劳改营的全面揭露和对劳改现象的回忆

《红轮》 也是艺术纪实性作品 从1899年开始的俄罗斯社会的悲剧性转折 四.特色

1.歌颂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悯人救世的民族精神和富于宗教意识的民族文化,捍卫传统的文化价值。

2.虔诚的东正教信仰,苦难的叙事基本法则

3.时间的浓缩和空间的集中、叙述的高度细节化是他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第九节 马尔克斯(1928-- ) 一、生平:小时候受外祖母、姨母讲故事熏陶,后进入波哥大大学学习法律,受到卡夫卡《变形记》影响,预示其将欧美现代主义技巧和拉美本土文化传统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基本创作方向。 二、主要作品:《枯枝败叶》、《没有人写信给上校》、《格兰大妈的葬礼》、《百年孤独》、《族长的没落》、《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爱情和其他魔鬼》、《回忆我忧伤的妓女》和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等 三、《百年孤独》

1.全景式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兴衰、历史演变及社会现实

2.故事开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不断跳跃挪移的叙事方式和时空结构,也成为小说的主体叙事构架。

3.孤独:人类个体之间、文明之间的难以沟通和隔绝闭塞 4.“魔幻”手法的运用

第十节 卡尔维诺(1923—1985)

一、生平:出生于古巴,后随父亲迁回意大利

二、创作:1.早中期: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文学密切联系。作品有《通往蜘蛛巢

的小路》 、短篇小说集《最后飞来的是乌鸦》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短篇小说集《马克瓦多》和姊妹篇《宇宙奇趣》等

2.后期:采用一种“开放型百科全书式小说”的写作方式,用晶体的模式构建小说。有《命运交叉的城堡》 、《看不见的城市》 、《寒冬夜行人》等小说 三、《寒冬夜行人》后现代小说的代表作打破作者与读者之间传统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o9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