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4-06-03 16: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9-2010年第二学期《体育心理学》科目考查卷

专业:体育教育 班级:体育07-1 任课教师:张海 姓名:吴上康 学号:07084010134 成 绩

文 献 综 述

运动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对在校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分析文献进行了综述,本文根据当前在校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存在的问题,综合了专家的观点,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见解

关键词: 兴趣 体育锻炼 心理动因 终生体育

前言 从当前在校学生上体育课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学习形式单一枯燥,学生没有兴趣学习,针对这些问题,寻找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方法。

每个专家学者对运动兴趣的激发与培养都有不同的看法,当然也有大同小异之处。

王贵军认为,要使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就必须利用、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人的行为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兴趣引起的,体育锻炼也是一样,体育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心理动因。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其它综合素质,开展好学生的体育活动,仅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是不够的,必须掌握学生运动兴趣的特点,培养锻炼身体的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均娜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兴趣是优化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持之以恒,乐之不疲的进行身体活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特别是竞争性强、技术动作复杂、对练习者有一定难度要求的项目。往往因为学生对运动不感兴趣,表现出消极心态甚至厌恶情绪的现象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或者干脆不进行教学。力求诱发学生运动兴趣,改变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运动中得到乐趣使各种运动得到良好的开展,并逐年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李增谷认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通过对体育的学习和锻炼培养间接的兴趣,直至形成运动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1

赖天德认为,在过去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中,由于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缺乏足够的认识,过于强调课程与教学价值取向的社会性、工具性和功利性,因而,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不够,甚至遭到排斥。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就是要改革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与教育发展的陈旧理念、内容与方法。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当受到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理应得到关注。

张兰旗认为,兴趣是激发欲望的灵丹妙药,也是衡量课堂教学的一把尺子。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让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易建军认为,青少年运动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宋学光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精神。关键是如何提高和培养运动兴趣。所谓运动兴趣就是说学生对所学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技能感不感兴趣,如果一个学生对教师所教的的内效果,教师也觉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那我们体育教师怎样才能上好每堂课,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呢?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研究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提高运动兴趣。例如通过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了积极的运动兴趣,我们教师才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的。

关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参与活动的原动力,能对所从事活动起支持、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这种推动不是外力在起作用,而是来自自身。一个人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注意它,积极地探究它,并能创造性地参与这项活动。体育运动也是一样,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能积极主动地坚持锻炼,发挥主观能是激励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主观动因和推动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直接动力。

沈文忠认为,体育课要注重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要吸引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我锻炼中养成习惯;要激发内在需要,让学生在运动爱好中获得满足;要整合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方法优化中增强兴趣。

李姝静认为,人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它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

2

好,使学生在情感上喜欢,从而使体育学习成为一种高尚的享受。

曾爱玉认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的话题,一直是体育教学实践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更是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只有学生对运动有了兴趣,才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付文斌认为,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提倡学生在模仿中练习,鼓励他们自学、自练、自创;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他们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组成学习小组,让他们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提高发现问题和改正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机会,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迎接挑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最终达到在体育活动中,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激发和提高运动兴趣,在体育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体育学习的目的。

周静波认为,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把学生放在首位,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才。这样才能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运动技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蓝高健认为,兴趣是人类认知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的社会竞争意识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越来越激烈,个人实力决定了人的生存质量的好坏,面对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提高人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内容。

张旭军认为,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失去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 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

启光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兴趣是优化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持之以恒,乐之不疲的进行身体活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初中生对篮球兴趣的培养,应由好奇——求知——爱好——入迷的过

3

程而形成。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专研教材,积极创新、因材施教,时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摆放首位。只要有了对该项目学习的渴求,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吴丹丹认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体育教学应将激发和保持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是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本文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就体育新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体育课兴趣,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此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为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赵鹏认为,兴趣是人类认知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途径进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大部分学生都乐学、善学,在体育活动中投入热情,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在课余能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使学生身心得到锻炼,使体育课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莫少华认为,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和习惯。

朱新操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阶段,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过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自觉锻炼和学习的重要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只有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乐于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体育课中的内容丰富多彩,学习方式多样化,所以,体育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因素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快乐感和成功感,促进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锻炼,逐渐形成对体育的热爱以及经常参加运动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郑小兰认为,体育具有别的事物和别学科所不具有的乐趣,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人类为什么如痴如醉地爱好和从事体育运动现象了。一句话,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4

体育教师更应该学习和领会课标精神,及时更新观念,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引导他们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知趣的更高认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影响十分深远。只有认识到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最终才能达到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黄瑞洪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把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中要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创造适宜学生兴趣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基础上,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努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以人为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魏建鼎认为,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心理倾向。一个人如果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使之得到满足,并得到爱好的情绪体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玩”的天性,学生运动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将良好的动机转化为自觉行动。

朱丽敏认为,从学校现状来看,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重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摄影师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深厚兴趣,使他们自愿地去活动,愉快地去活动。

佚名认为,激发和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手段,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目的。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进行积极探索,只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遵循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的原则,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

总结: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上面提及的学者的观点吧。以上学者的观点都是不谋而合:“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我认为上面的观点是有一定的可行行性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谈下我个人的看法。

在体育方面兴趣所起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或许有些人很喜欢运动,他们天生就与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生活的压力下,他们或许会选择运动来释放自己的压力,让自己的身心都得到很好的放松。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5

根据我的学习经验以及多年的学生经验,我认为,比赛最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青年学生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爱分胜负!他们对一切的活动都喜欢分出哪个最棒,哪个不行,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点,让学生们在活动中竞争,从培养兴趣!但是,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分小组比赛,避免个人的爱出风头或害怕失败。有些学生不敢参加活动就是害怕自己一人孤军奋战,害怕失败了同学会嘲笑自己,而小组比赛就可以避免这些顾虑,同时还可以加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

第二:应该多设奖项。在比赛的设计上,我们应多设些奖项,在不同的方面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传统的只有少数人获奖,打击大部分人的自信心。

第三:多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和谐的结合起来。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运动的主体,我们不能把学生与运动孤立开来,单纯是根据课标的要求而不考虑实际。

我的专项是排球,根据对大学生的调查,我发现喜欢玩排球的学生有很多,但是在体育选修方面,没有多少学生是愿意选择排球的。经过调查,我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很多学生对排球只是停留在想玩的心态,而没有真正地去玩,因为大多数的人连发球都不懂,尤其是女生,所以他们不敢去尝试去玩。根据这点,我认为,是排球的推广力力度以及宣传力度不够,于是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排球比赛,让各个学院出队进行比赛,这样,学生们既可得到锻炼的平台,也可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也带动了身边的同学!这样所取得的效果远远比单纯的排球教学所取得的效果要大!

在比赛中锻炼,在比赛中进步,在比赛中成长!让兴趣成为我们的老师,让比赛成为我们的平台,让快乐成为我们的伴侣,让健康与我们同行!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马启伟,张力等.体育运动心理学[M] .抗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胡桂英.运动心理学[M].抗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6

[4]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胡卓生,姚晓琪.关于培养学生体育动机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2) [6]季浏,体育心理学教与学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郭岩.运动员的情绪调节及训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6) [8] 刘汉卿.体育教学法[M].河南:河南出版社,2004 [9] 孙民治.球类运动[M].北京: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5

[10] 刘怿.篮球运动员比赛的心理现象与训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4) [11] 郭殿祥.论体育情绪调节的作用[J].丹东师范学院,2004 (5) [12]李明云.“快乐体育”和学校体育[J].浙江体育科学,1997(5)

[13]李越萍.对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愉悦性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 1999(6) [14] 陈小蓉.体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5]陈 婕.关于和谐体育教学的尝试[J].体育科研, 2000(2) [16]包昌明.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M]. 学校体育,1987 [17]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 [18] 程景民.现代素质教育概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12) [19]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

[20]马启伟等.体育运动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1]朱万银.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2]陈建嘉 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3] 王贺东.对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讨论[J].湖北体育科技报,2005:(3) [24] 梁祖海.从中韩女篮史看心理因素对战术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3:(3) [25] 黄元龙.篮球技术和训练[J].中国高校教育发展研究,2004: (4) [26] 苗凤藻.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的调节[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2) [27] 牛永刚.篮球运动员心理现象与训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8] 黄一飞.关于快乐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 1998.2 [29]沈 斌.小学快乐体育教学[J] .广州:体育学刊,2002.3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o4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