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学辞典

更新时间:2023-09-19 06:04: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 ? ? ? ? ? ? ? ? ? ?

《中国茶学辞典》编纂委员会 前言 凡例

一、茶叶大事年表 二、中国现代茶学主要著作 三、国内外主要茶叶期刊 四、中国主要名茶简介

五、中国现代名茶、优质茶名录 六、茶叶产销统计表 七、中国部分茶叶企业简介 八、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 英(拉)汉名词索引

顾问: 庄晚芳

主编: 张堂恒

常务副主编: 刘祖生

副主编:

(按姓氏笔画为序,下同)

丁可珍 汪琢成 胡建程 童启庆 楼苹苹 潘根生

常务编委会:

刘祖生 张堂恒 胡建程 童启庆 潘根生

编委及撰稿人员:

丁可珍 王家斌 方辉遂 刘祖生 庄晚芳 庄雪岚 阮宇成 戎文治 陈文怀 陈宗懋 陈观沧 汪琢成 李耀曾 李名君 肖翔 杨贤强 [张家驹] 张堂恒 周巨根 周静舒 赵学仁 赵启泉 赵晋

谦 胡坪 胡萃 胡月龄 胡建程 [俞寿康] 贺鑫 徐士模 徐正炳 徐幼君 徐梅生 徐南眉 郭载德 黄亚萍 [钱梁] 梁月荣 夏桂荣 龚琦 曹念慈 童启庆 傅宏镇 辜博厚 楼苹苹 潘根生 薛运凤

审稿人员:

丁可珍 刘祖生 庄晚芳 庄雪岚 阮宇成 陈文怀 陈琇 陈宗懋 汪琢成 李耀曾 李名君 杨贤强 [张家驹] 张堂恒 赵学仁 赵晋谦 胡坪 胡萃 胡月龄 胡建程 贺鑫 徐正炳 徐南眉 徐梅生 徐幼君 梁月荣 曹若彬 童启庆 葛起新 潘根生

秘书组:

李耀曾 赵东 赵启泉 徐梅生 徐士模 郭载德 夏桂荣

责任编辑:

徐红宝 陆文浩 陈汝钧

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我国是发现、利用和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国家,也是最早加工茶叶和茶类最为丰富的国家。当前遍布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茶种,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国。中国被誉为茶的祖国和茶文化的发源地。

公元8世纪,唐代陆羽(733~804)撰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创建了古代茶学。此后,一直到19世纪的1000余年中,茶学研究与茶叶生产进展缓慢。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茶叶科学和茶叶生产的发展,为现代茶学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本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近30年来,茶学研究进展很快,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树栽培、茶树遗传育种、茶树生理生态、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叶机械、茶叶生物化学、茶叶综合利用、茶业经济贸易以及茶文化等分支学科。现代茶学是一门以农学为基础,并包含食品学、经济贸易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对于茶学这门既古老、又年青,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迄今还未出版过一部专业性辞典。为了填补这个空白,早在60年代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就委托浙江农业大学组织编著《茶叶辞典》,当时庄晚芳、张堂恒教授曾组织不少专家做了许多基础工作,后因“文革”而中断。1979年,在数十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重整“旗鼓”,经过连续几年的辛勤劳动,于80年代中期,100余万字的书稿基本定稿并准备排版。后因经费问题,这项工作又被搁置下来。1993

年夏,在浙江省第一出口茶厂等单位和茶叶界一些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下,这部辞典的编纂、出版工作得以重新启动。与此同时,为了增强编委会力量,便于开展工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特增聘部分同志为编委、副主编、常务副主编,并成立常务编委会和秘书组。考虑到本辞典第一次定稿迄今已近10年之久,茶叶产销与科技均有了很大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反映新的科研成果,常务编委会以及部分编委、秘书组的同志,集中数月的时间与精力,对原有的辞目和释文重新进行审定,增补了部分新的辞目和释文,附录部分也增加了不少新资料,以尽力使本辞典更臻完善。

《中国茶学辞典》是我国第一部包涵茶学各分支学科的大型专业工具书,可供广大茶叶工作者和茶叶爱好者参考,也可供中高等农林院校有关专业师生查阅。本辞典共收辞目5000余条,包括总论(含茶文化)、茶树栽培、茶树育种与品种、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叶机械、茶叶审评及检验、茶树生理、茶叶化学、茶业经济贸易等部分。为了便于读者查考,在附录中还刊登了茶叶大事年表、中国现代茶学主要著作、国内外茶叶专业期刊、主要名优茶简介、建国以来茶叶产销统计数据和我国部分茶叶企业简介等资料。

本辞典在编写中,坚持科学性,强调稳定性、权威性,重视实用性,并力求能反映当代茶学最新研究成果。但由于全部编写过程长达20余年,使各辞目释文存在一定差异。本辞典曾引用和参考数以千计的古今文献,因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列举,敬希原作者谅解。

本辞典的编纂出版,自始至终是在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的组织领导下进行的,得到该系历任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农业厅、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浙江省第一出口茶厂、沈阳茉茗翔茶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及国内许多同行的关心和帮助,特此一并致谢。

鉴于主客观原因,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茶学辞典》编纂委员会

1995年1月

、收词范围

本辞典收集总类、茶树栽培、茶树育种与品种、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叶机械、审评及检验、茶树生理、茶叶化学、茶叶经济贸易等十大类的主要词目,涉及茶学领域55个分支学科(详见总目录),5000余条词目。 二、词目释文

本辞典系专业辞典,故词目释文均较综合性辞典深入而详尽。词目释文一般包括英文名(生物附拉丁学名)、别名、定义(定性)、释义、应用等内容。常见的别名列作参见条,不写释文,示以“即××××”。相互间关系密切的词,可重复出现在不同的分科,其释文各有侧重。词中的冷僻字,在其后的〔 〕内加注读音;对部分目前尚无确切英文译名或很难译出英文名的词目,均以汉语拼音代英文,其首字母均大写;对部分出口商品茶仍用习惯译名,如珍眉,用Chunmee;秀眉,用Soumee。 三、编排次序

全书编排依次为总目录、分类词目、词目释文(正文)、附录、词目笔画索引、外文索引。“总目录”概括了本书的整个轮廓。“分类词目”按十大类55个分支学科排列,内容集中,系统全面,便于读者查阅参考。“词目笔画索引”按词目第一个汉字的标准字笔画数及笔顺(丶、一、丨、丿、乙),由少到多二级编排,每条附释文页码;以“茶”字起头的词,因数量多,为检索方便,其第二个汉字再按笔画数和笔顺编排。“英(拉)汉名词索引”按英文第一个字母顺序分四级编排,附释文页码;起首为希腊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的名词,按其后面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照上述方法排列,每条亦附释文页码;拉丁学名用斜体字排印,定名人省略,但释文中附有定名人。 四、使用和检索

用作参考学习时,可从“分类词目”中翻阅到相应的词目,然后查找和了解其内容。质疑问难时,可在“词目笔画索引”中查找该名词所在页数;需要查对拉丁学名及定名人时,亦可通过“英(拉)汉名词索引”再在释文中查找。需要了解茶叶大事年表,我国现代茶学主要著作,茶叶产销统计数字,国内外主要茶叶期刊,国家名茶名录及我国部分茶叶企业等,可在附录中查阅。

公元前27世纪 ▲《神农本草》传称“神农尝百草,日遇

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茶为药用之始。

公元前1世纪

▲西汉(公元前206~24年)王褒《僮约》 有“烹荼尽具,酺已盖藏”及“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的记述。

公元3世纪

▲东汉(公元25~220年)名医华陀《食论》谓“苦荼久食,可以益用。”张楫著《广

雅》谓“茶饮则醉而不能醒眠。”

公元275~289年 ▲晋(公元265~420年)武帝时宣城人秦

317年

350年

约475年 535年

569年

约593年 715~742年

780年

精常入武昌采茗。

▲晋书载“元帝建武元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贮茗市鬻之。”可见当时饮茶已较普遍。

▲晋代郭璞注《尔雅》谓“檟,苦荼”,又称早采为“荼”,晚采为“茗”。

▲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 ▲湖北及四川綦江一带制茶成块,烘干舂碎为粉,冲水加姜蒜与橙子共饮。

▲隋(公元581~618年)文帝脑疾,遇僧人告以煮茗草服之,果有效。说明当时茶叶已作为药用。

▲茶之知识传入日本。

▲封寅著《封氏见闻记》:“经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唐(公元618~907年)德宗建中三年,纳户部侍郎起议“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十一税之。”此为茶叶有税之始。在德宗年代又创行“贡茶制”,会产茶州县,律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nr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