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政策与“三农”问题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4-05-31 07: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业科技政策对“三农”重要性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两个农业政策案例,并对政策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他们的经验及

教训。

关键字: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红富士苹果种植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 the

\

Wang yin Plant Protection 201230221301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ase of the two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the success of the policy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analysis, to sum up their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Keyword:The double ridge film coverage rainwater harvesting furrow sowing technology; Fuji apple cultivation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三农”问题作了大篇幅的论述,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表明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即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镇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总量比2011年翻一番,达到1.3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达到1亿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二三产业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现代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构建辐射全镇的硬质化交通网络,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全镇,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低生育水平有力控制,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积极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场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东河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提升。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谋划和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持续推进以道路、水利提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全民幸福指数。

成功案例分析: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山区农民的行为改变 1.概述:

甘肃省榆中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中部,海拔在1430-3670 m,年均降雨量350mm左右,蒸发量1450mm以上,年平均气温6.7℃,无霜期平均只有120天左右,在我国的农业区划中属典型的半干早地区,是甘肃省中部18个干早县之一,也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全县总耕地面积106万亩,其中山地和早地占72.8%,农业生产以雨养农业为主。自然降雨少,缺乏灌溉,干旱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首要因素和瓶

颈因素。为此,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肥总站和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充分考虑半干旱山区农民的科技需求,针对降雨量少、分布时空不均匀、春旱频繁而严重,研制推出了“半干旱地区旱地、山地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技术”。

2.政策实施:

双垄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是对旱坡地等高垄作技术的一种创新,在沿等高线起垄时形成80 cm和40 cm宽的两个拱形垄面,起垄后用0.006-0.008 mm的薄膜覆盖,全地面不留空间,垄面上每隔lm压“土腰带”以固定地膜,垄沟内视地块的坡度情况每隔1-2 m打一土垄阻断径流,在垄沟内按规定株距点播玉米,大小垄面及垄沟全膜覆盖后形成集雨面,接纳降水集中到垄沟,顺播孔进人土壤。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充分增加了微量降雨入渗,抑制了强降雨的径流 双垄全膜覆盖在田间形成了多个垄和沟,增加了地表的表面积,形成了大的集雨面,对大小垄面上的各种形式的降水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播种沟内,从而使同等降雨条件下作物根部的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增加到1倍以上,提高了土壤水分的供应强度,从而较大程度地满足了作物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

2.全面抑制了地表蒸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保墒作用

地膜全部覆盖后,形成了地面与大气之间的隔离层,隔断了土壤中水分向大气的交换与蒸发,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因地表裸露而造成的水分大量无效蒸发,集蓄的雨水基本上只通过玉米叶片的蒸腾作用而转变为有效蒸发。 3.提高地温,有利于防寒

全地面的覆盖,使白天的田间光照条件得以改善,夜间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受阻,在早春和晚秋季节,表层土壤在白天可吸收较多的太阳能,储藏较多热量,并传递到深层土壤中,到夜晚地表辐射散热时又可从深层缓慢释放热量传递至地表,延缓了地表温度降低的速度。

4.减少了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

全膜覆盖能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少了中耕除草等农田作业对地表土壤的人为扰动,田间的沟、垄、带结构阻断了强降雨后的地表径流,有效减轻了地表土的风、水侵蚀面,减轻了水土流失。同时,由于全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温、气条件,加剧了土壤微生物活动,一方面提高了作物根系等有机残体的分解速度,一方面又阻滞了因分解挥发而导致土壤养分的损失,对提高土壤肥力十分有利。

3.原因:

针对山区农民经济困难、壮劳力外流多、信息相对闭塞、基础教育水平低、传统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科技意识和技能差的实际,在技术推广的实施措施方面,既采用了传统有效的政府干预、技术人员驻村蹲点、建设样板的方式,也引进了农业科技特派员、推广费用共担、参与式推广等机制的尝试和创新。

1.实施政技结合、目标责任管理、推广责任人深入一线的推广机制

作为促进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工程和农业技术推广重大项目,县委、县政府把双垄沟种植技术推广作为全县工作的大事和实事来抓,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县直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乡(镇)、村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以农技中心、农机站、农广校的科技人员为核心成立了技术实施小组,两个小组紧密配合,各扬其长。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任务落实到户。 2.加大政府投入,动员群众共担推广费用,改变传统的依赖思想

在本项目的技术推广中,政府一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效果的感

染、补贴政策的激励,诱导农民自己掏腰包买必需的种子、薄膜和农具后签订项目任务。农技推广部门进行技术全程服务,种子、农资部门积极调运作物良种、化肥、地膜、农药等农用物资,为农民提供物资保证,农业机械部门把农技和农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双垄沟施肥起垄机、覆膜机的研制生产,当年生产起垄机210台,覆膜机140台,无偿投放到农户手中,有效地解决了起垄环节费时、费工、费力的问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促进了农民采纳行为的改变。

3.启动科技特派员机制,建好示范样板,带动连片规模种植

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蹲点驻村,建设示范样板是我国农业推广的传统做法,也是当前在欠发达地区实施农业推广项目的重要环节。本次项目的示范样板建设启动了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的尝试,采用自愿报名、政技搭配、效益挂钩等做法,每个示范点安排有1名技术强将带领推广人员蹲点,和参与的示范户农民一边进行试验研究,一边示范推广。

4.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创新技术的覆盖度

在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县电视台、广播站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像、报刊、农业科技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县有线电视台开辟专栏,播放技术专题片,及时报道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开展广泛宣传和技术培训,在全县形成了全社会支持旱作农业发展的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山、早区农民采纳应用全地膜覆盖新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实施技术牵头、行政推动的示范展示观摩,促进创新技术扩散的速度

由县农技中心牵头、农牧局组织,县级主要领导、有关部门、乡村主要领导、农技站长、科技示范户累计数千人参加的现场观摩会。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在严重干早的情况下,此项技术显现出的抗早、保墒、增产的技术优势。各乡镇相继组织村、社两级干部、示范户到示范点实地参观学习。不但使该项目创新技术的效果实实在在地深人全县山区和早区,充分鼓励了他们效仿采用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大规模的观摩与宣传,在全省的山、旱区开始迅速扩散。

4.正面结果:

1.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06年,全县玉米双垄全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6.5万亩,在早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玉米平均亩产506 kg,比半覆膜田亩增产32.1 %,与早地大田小麦相比增产5倍多,每亩增收400多元。充分显示了这一创新技术的抗早增产优势。 2.促生了粮食的商品生产,将山区农民带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

长期以来,频繁的天灾给这里的老百姓造成了很深的囤粮情结。因此,广大的山区种植结构单一,经营粗放,是典型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模式。双垄全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后,使山地的亩产猛增到500 kg以上,加上山区人均耕地相对丰富,不仅从根本上消除了广大农民无粮不稳的恐慌心理,也降低了一般经济作物受交通不便、市场供需波动、存贮压力大、成本高等因素所带来的营销风险和价格风险。对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经营能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突破作用。

3.大量的玉米桔秆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一条致富之路

过去由于缺乏饲料,山区的养殖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山区养殖业只能是“养牛为耕田,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全覆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成功推广,不仅提高了土地的粮食产出,大量的玉米秸秆和玉米田套作栽培的豌豆、甜菜等副产物成为农民养畜的优良饲料,促生了“以粮促养、以养增肥、以肥生能、沼能综合利用”的山区循环生态农业。

4.项目实施的成功,刺激了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兴趣和自觉性

由于项目实施迎合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需求和愿望,创新成果的技术又简便易学,效果立竿见影,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改过去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的推广方式,积极尝试和采用参与式的推广方法,无论是政府的干部,还是农业推广技术人员,都参考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机制,坚持与农民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耐心细致地开导、平等地讨论、严格地示范、手把手地教,一起经营管理示范样板田,随时解决面上出现的问题。

5.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全省旱作农业创新技术的扩散与采用

在成功样板带动下,甘肃省当前的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已实现了点上示范向面上推广的转变,2007年,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旱作农业专项资金,以中东部常年受旱的32个县为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现场会议,安排部署推广工作。省农牧厅将该项技术推广列为当年为民兴办的10件实事之一,作为旱作农业重大项目来实施,与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旱作农业区各级党政更是高度重视推广工作,加大行政推动,加大财政支持,组织干部下乡蹲点包村,人户指导,开展了大规模的推广行动。

失败案例分析:红富士苹果种植失败原因分析: 1.概述:

关中平原地处秦岭山地以北,号称“八百里秦川”,是我国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是我国粮食主要产区。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四季分明,耕作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生产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研究对象A村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某县最东端。全村总人口863人,农田75.13平方千米,人均拥有耕地0.08平方千米。目前,该村农业生产全部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自产自食,仅有部分赢余出售;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出外打工,从事建筑业;打工收入成为农户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2.政策实施: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村部分干部群众曾经数次引进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视图惊醒农业产业化经营,苹果新品种红富士,由于果形正、色泽亮、口感好、品质高,很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A村所在县地处渭北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属于苹果优生区。给予发展多种经济作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1993年由该县农业局牵头,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负责提供技术,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红富士苹果种植。A村村民小组决定集中划出一片土地作为苹果种植区。1993年,由村民组长带头,共有5户农民率先栽植,随后又多为农户相继跟进。1996年达到高峰,这一过程与以往研究中农业新技术的采用过程和规律完全相同;但从1997年开始,部分农户开始挖掉果树,改种粮食作物;此后,苹果栽植户逐年减少,终于在2004年全部农户重新从事粮食种植。这标志着苹果新品种红富士在A村推广、扩散的彻底失败。

3原因:

红富士苹果新品种在A村推广失败,被广大农户拒绝内置抛弃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市场因素、机会成本、基础设施状况、政策因素、配套技术的供给情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导致的

1.苹果价格低,销售困难

1998年,陕西的苹果价格整体下降。A村也受到了这种市场环境的严重影响。由于市场整体疲软,A村苹果无法向外地销售,村民只能在附近集市自行摆摊销售,甚至入村串巷,沿街叫卖。但是周边村落大部分都存在类似的情况,最后苹果只能砸在手里,白白烂掉。

2.村子地理位置偏僻

A村位于权限最东端,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据最近的公路也有2.5km的距离,远离市场,交通不便。 3.缺乏规模

这是导致农户后续推出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总体种植规模较小,没有形成气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吸引外地客商收购苹果的问题,更加无法吸引技术人员上门进行服务。 4.外出打工挣钱比种植苹果收入更高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A村形成了一种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建筑业的热潮,农业生产基本上属于兼业行为。果树在生长期内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而且还需要大量劳动力和资金投入。 5.政府税收政策的影响

A村苹果陆续挂果后,税务部门开始像农民征收农林特产税。较重的赋税和市场的不景气的双重作用下最终是大部分农户做出了退出的决定。 6.灌溉问题

苹果生产需要充足稳定的水资源进行灌溉。A村灌溉用水由村中唯一的一口机井提供,这酒导致了村民生活用水和弄也生产用水之间的矛盾产生。A村地下水埋藏较深,靠单个农户自身通过自备井解决问题资金投入较大,而农户之间的联合又绝非易事。 7.缺乏完善的果树栽培管理技术

苹果生产技术是一整套集成技术,对农户本身的素质要求较高。农技推广人员在最初的种苗提供、果树修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后续的田间管理、农民培训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务没有到位。

4.负面结果:

1.种植红富士新品种苹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政府本希望农民通过种植苹果致富,结果却导致了,村民话费大亮点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的到满意的回报,在几年之后依旧回到了种植农作物的老路上,没有达到真正的富裕、

2.政府在农民心中产生信誉危机

原来农民依靠政府希望到达致富的效果适得其反,而且在种植过程中政府没有出台正确的政策,没有帮助农民结果苹果销售等诸多问题,甚至在挂果的时候向农民征收繁重的赋税,使农民对政府信任产生了怀疑。 3.农民对新鲜技术的推广恐难接受

在技术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没有更好的为农民着想,没有站在农民角度考虑问题,没有真正保证农民的利益,使得以后新技术的推广阻碍重重,农民原来就是一切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群体,农民的思想封建,有了这一次错误的苹果种植教训,农民将会更加慎重的接受新政策,新的种植方案,原本适宜当地发展的方法也许会搁浅。 4.大量劳动力流出

原本就有许多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建筑业等,经过此事以后,会有更多的青壮年外出从事其他工作挣钱,村里就剩下老幼妇孺,对于村子整体的生产没有一点好处,导致农业产业停滞不前。

5.改进措施:

1.完善区域基础设施

区域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农业新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优化区位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2.农业发展专业化、规模化

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是需要专业化的生产和有规模的经营作为保障的,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造成较大的市场影响力,才能有效的降低成本,最终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鼓励农户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这是农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最终走向市场化的必由之路。 3.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

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中政府和市场起着重要作用,积极构建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新型扩散模式。要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范围,如对于不同性质的农业技术可以区别对待:对于经营性技术,可以完全交给市场去运作,广大农民可以通过市场渠道和手段去获取;对于中间性技术和公益性技术,必须发挥政府部门,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 4.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的扩散,特别是由政府所主导的农业新技术扩散,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和认识技术本身的特征、扩散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并从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予以切实的保障。 5.从农民自身利益出发。

政府充分认识到农民作为新技术的接受方,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农业新技术扩散的重要影响,研究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围绕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发和推广能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能源减量技术、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系统优化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降低在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努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国海.农业技术扩散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04 [2] 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理论模式与制度.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 [3] 康凯.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与模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4] 盛亚.技术创新扩散与新产品营销.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 刘笑明,李同升.由失败案例透视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 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07

5.改进措施:

1.完善区域基础设施

区域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农业新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优化区位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2.农业发展专业化、规模化

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是需要专业化的生产和有规模的经营作为保障的,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造成较大的市场影响力,才能有效的降低成本,最终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鼓励农户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这是农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最终走向市场化的必由之路。 3.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

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中政府和市场起着重要作用,积极构建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新型扩散模式。要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范围,如对于不同性质的农业技术可以区别对待:对于经营性技术,可以完全交给市场去运作,广大农民可以通过市场渠道和手段去获取;对于中间性技术和公益性技术,必须发挥政府部门,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 4.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的扩散,特别是由政府所主导的农业新技术扩散,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和认识技术本身的特征、扩散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并从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予以切实的保障。 5.从农民自身利益出发。

政府充分认识到农民作为新技术的接受方,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农业新技术扩散的重要影响,研究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围绕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发和推广能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能源减量技术、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系统优化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降低在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努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国海.农业技术扩散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04 [2] 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理论模式与制度.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 [3] 康凯.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与模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4] 盛亚.技术创新扩散与新产品营销.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 刘笑明,李同升.由失败案例透视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 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n0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