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4-05-24 15: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乐东中学 黄爱丽 572500

摘要: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更有其突出的地位和重要性,其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所涉及的生命现象和活动过程形象而生动的再现于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学生物教学的作用出发,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生物教学趣味性,帮助学生建立生动的生物模型以及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生物教学;应用

一、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1]。中学生物以实验为基础,一直被喻为“理科中的文科”,有众多的概念和规律,是一门理科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枯燥的学科,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其在中学生物中的应用使中学生物教学过程更加直观,课堂教学信息量更加丰富,教学情境更加逼真。因此,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将极大的促进该学科更好的发展。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物课堂趣味性

高中生物学科更多的是研究生物的微观领域,生物教学过程中一旦离开了趣味性,学生学习起来可能“味同嚼蜡”,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2]

在生物教学中,生动幽默的课堂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幽默能缓解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学活动中,基因突变内容的教学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常见疾病以及植物或者动物产生变异的图片的对比引出相关的教学任务,而基因重组内容的引出则是通过提出问题“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的原因,根据谚语配合相应的flush动画,一只母猪带着九只样貌具有差异的小猪奔跑,这样生动的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使教学活动在学生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阶段,及时利用幽默的动画将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回到课堂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表现为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教学活动中产生快乐感和自信心。我们都知道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因素所在,但要想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设计都应该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例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活动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光合作用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活动的最后,通过特殊的软件处理,让一头母牛体内具有叶绿体然后进行光合作用产奶或者是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然后通过特殊的类似导管的装置把绿叶光

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这样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能够通过绿色衣服来提供了,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危机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动态的模拟画面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性,让学生课后思考并讨论相关设想的可行性以及利用这节课的理论知识如何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利用幽默的设想动画不仅使学生觉得不可思议,还能在一定的空间上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发散性思维,让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具有不同层次的想法,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兴趣所在,这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

虽然课堂气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相互协调形成的,但是幽默具有快速弥漫性和情绪感染性,趣味教学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精神愉快、情绪激昂,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3]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生物模型突破教学重难点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4]在模型构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遵循学生心理的认知规律:“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5]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知识框架,最终形成学习者特定的认知结构。生物模型的形式有很多,高中生物教学中常见的有三种: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最多使用的是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的教学模式。

概念模型是对生物学中某个问题或事物进行描述。概念模型包括:中心概念、内涵、外延。在新课程生物教材中,概念模型通常以概念图的形式出现,表达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知识的网络构架。[6]通过概念模型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和联系 。如在学习高中人教版生物课本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本章节的知识框架,在教学总结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整个概念图的框架(如图1所示)呈现给学生,概念模型的图不但揭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而且还能给学习者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最终形成学习者的特定认知。

细胞

少数细胞 癌细胞 干细胞 绝大多数细胞 未分化 癌变 (永生)异常分化 分化 衰老 死亡 分裂 干细胞特点:(无限增殖) 既分裂也分化 癌细胞特点:(无限增殖) 只分裂不分化 分裂 图1 细胞生命历程概念图解

模型构建的思想在高中人教版生物课本里频繁出现,如细胞模型、细胞器模型、生物大分子模型等均属于实物模型,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示意图,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图解,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这些都属于思维模型等等。但是,课本所呈现的概念图都是静止的,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静态的概念图转化为动态的,如DNA转录和翻译过程十分复杂,教材把mRNA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及二肽合成放在同一画面的静止模型图中,在学习过程中文字描述繁琐而难懂,通过flash动画演示其过程既反映了各种物质的相互关系,也反映了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作用,使知识在传授的过程中不仅更形象生动,还能激发学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实现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目的。

生物教学中的数学模型是将客观的生物学的知识点转变成为逻辑严密的用字母、数字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再通过计算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规律,最后还原到生物的知识点中,揭示生物现象,获得本质的创新的教学方式。数学模型应用到生物的计算规律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上碰到的难题是不理解其原理而导致在计算的时候形成死记硬背的现象,达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关于蛋白质的合成分子量和脱水量计算,DNA分子的复制、子代DNA 数量、标记 DNA 比例及所需某种脱氧核苷酸比例计算等等,先利用多媒体教学

呈现动态的教学,学生在复述其知识点的同时逐步推算相关的计算规律,同时结合投影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从而使学习者主动获得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公式或者规律。直观的数学构图或是函数表示能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高中生物的教学知识,不仅提高了生物教学效率,改善了生物教学方式,而且使生物教学更容易被高中学生理解和掌握,从另一个层面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的学习能力。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本实验和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要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的直观性教学原则,谢利民曾指出:“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的跟前;尝得出和触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分别放到味官和触官跟前;假如有一样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去接触。”[7] 生物实验不仅是教师实施直观教学和落实生物新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体验性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渠道。 对于生物实验,教师要能够改变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根据课本上原有的实验指导思想更新实验思路,让生物实验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创新。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教学中,利用课时剩余的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给学生观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当学生对于绿叶中提取到的色素带颜色的分布结果这一现象感到好奇之时,教师可巧设疑点,如: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化学药品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等是否可用其它药品代替;实验过程中各种药品的缺少对实验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课后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去思考,对实验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学生依据各小组成员的设想和修改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用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做对比之后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由于学生对所观看到的实验结果产生了兴趣,为了更好的验证实验结果,学生课余时间主动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然后整理和修改实验方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之间形成共同学习的学习模式和提高了学生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和认真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mw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