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典型案例

更新时间:2024-05-25 13: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用课程体系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进入十二五期间,中职学校专业发展遇到一些现实问题:一是学生入校选择专业时对未来工作岗位认识不清,入校后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不浓;二是专业人才培养与建设缺少企业深度参与,未形成校企共建、共管的合作机制;三是原有课程体系下的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关联度弱,人才培养偏离企业岗位用人要求;四是学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脱节,人才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很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五是学校一元下的教学资源软、硬件和“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在上述诸多问题中,课程体系的重构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

课程体系建设是中职示范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很成熟的方案,各中职学校都在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能够实际操作、目标非常明确、工作任务十分清晰、符合市场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方案。其落脚的重点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原本上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但是现在看来,原来那套课程体系基本上就是专科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压缩版和简化版,或是将原有的学科课程加以重组的结果,显得陈旧落后,不能充分体现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宗旨,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原有的中职课程体系进行彻底打破,消除传统的、固有的课程体系观念,

二、工作目标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技能,突出实操,建立具有现代中职教育特色、能够体现“依托市场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兴旺产业促就业”办学理念的、适应岗位需要的新的课程体系。

三、工作过程

在以“依托市场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兴旺产业促就业”为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已走过10年时间。在这10年的办学实践中,积累形成了一定特色的、比较优良的人才培养特征,成就了自己鲜明而实用的办学特色,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思想观念,构建鲜明应用性的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树立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要打破学科式课程体系,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教育特点,理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准确把握人才定位目标,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本专业在设置培养方案时,从分析职业岗位入手,认真梳理职业岗位对高等职业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将职业岗位对专业人员的要求分解为若干个综合能力,把每个综合能力分解为若干个专项能力,并据此制定职业能力分析表。然后根据职业能力表中的每一项具体能力目标与要求,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若干个相关课程和训练项目组成一个教学模块,各教学模块设计有相应的选修课程及训练项目,由此构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计划。

图1车工岗位构成简图

图2 钳工岗位构成简图

1.本专业主要课程结构表

课程模块 素质与能力 对应课程 经济政治与社会 思想素质 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 哲学与人生 职业道德 语文 基本素质 形成模块 文化素质 数学 英语 身体素质 体育 普通话 职场素质 礼仪 书法 阅读 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 电工基础 职业基础能力模块 机械基础 机械加工专业基础能力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知识点与培养目标 思想品德修养 法律法规常识 指导学生就业 人生职业规划 人际关系 职业修养和品质 沟通、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 专业英语技术资料、文件的阅读、翻译能力 身体灵敏性、柔韧性素质及运动能力 提升学习、工作、业务联系、结社聚友等的沟通交流能力 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 修身养性,陶冶自己的情操 知识积累 计算机操作能力 机械CAD运用能力 电路的分析与电工技术应用能力 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 培养从事金属材料的设计、使用、质量控制 和检验,热处理,研究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以及管理的高级工程 技术人才 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车床操作与维修能力 钳工操作能力 专业应用能力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数控车工技能训练 车床维修 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识图、加工能力培养 识图、加工能力培养 机床维修能力培养 钳工技能培养 结合一个实际工件进行图纸分析、实际加工能力培养 2.本专业课程体系特色主要表现在:

(1)人才培养方案由知识、能力、素质组成人才规格构架,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形成人才培养内涵,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2)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施工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十分贴切。

(3)素质教育特点突出,对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及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4)课程设置灵活、适用、针对性强,课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既能进行分项目教学,又能围绕职业岗位形成一条主线授课,可操作性强。

(二)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四个转变”

“一体化”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专业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讲练结合一体化、专业课程与课程设计一体化、校外实践与职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专业教学内容和性质,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式、讨论式、演示式、师生互动式和辩论式等形式,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想,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处理好难点与重点、概念与应用、规范(标准)与实际做法(灵活)的关系,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做、讲做结合,达到养成技能的目的。在专业教学课程中采用案例法、项目法,多门课程都选择一些工程实例让学生分析评讲,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较强的参与度、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较高的认同度。如在《车工实训指导书》、《焊工实训指导书》、《数控操作实训指导书》和《钳工实训指导书》等课程教学中采用在实训室授课的方式,教师边讲学生边练、讲练结合,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移,得到学生较高评价。这种融教室、实训室为一体,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为多出人才、快

出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采用一体化教学,实质上成就了教改显著的四个转变:

在采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

1.优化衔接:采用教学单元衔接法,以教学单元为基础,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技术应用能力,进而不断创新。

2.有机整合: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作为整合方向。以旧课程的分解和新课程的产生相结合,技术应用能力由知识与技能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

3.合理排序:为了实现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须经合理排序。知识和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某些理论知识学习必须在一定实践基础上才能进行,而某些技能训练和养成又必须在技术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理性”实现,既不是机械的先理论后实践,也不是呆板的先实践后理论,而是“择时而行,择机而动”。

4.开拓创新:开拓创新是中职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条件下,对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和独到见解,注意引导他们在创新思维意识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技术成果。

(三)编写出一批学校实用的教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ma7.html

Top